维摩诘经讲解·第27课
2018年10月30日
今天继续讲《维摩诘经》第五品。昨天讲到,文殊菩萨受佛陀的委托,带领庞大的队伍,来到了维摩诘居士家里。他看到维摩诘居士屋里没有任何东西,也没有仆人,只有他一个人躺在一张床上。文殊菩萨首先转达了佛陀的关切和问候,问维摩诘居士病得怎么样,病情有无好转等;又问维摩诘居士得病的因缘是什么,病了多长时间,何时能痊愈。下面,维摩诘居士开始回答这些问题。
维摩诘居士首先回答了他的病从何时开始、何时痊愈以及病因。对于这部分经文,不同注释中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我们这次按照个别古大德的注释来解释。
我不知道大家的学习情况如何,从每天晚上我们这里极少数人的辅导情况来看,大多数人都比较重视。不知大家有没有对照《维摩诘经》的不同译本和注释。若对这部经真正有兴趣,就要多参考一些资料。以前,无论上师讲什么法,我们都要提前找来一大堆参考资料,从头到尾仔细地看——看其他大师是怎么解释的,法师和辅导员是怎么讲的,自己又是如何理解的,从始至终都非常认真地学习。而现在这个时代可能比较特殊吧,我也不太清楚大家具体是怎样学习的。但我想,大家应该将不同大德的解说、自己的智慧和传承上师的讲法结合起来,这样应该能通达《维摩诘经》的密意。
我经常想,在这样的浊世,有机会学习这么殊胜的大乘经典,无论是真正通达还是大概了解,都是非常难得、荣幸的事。
|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维摩诘居士回答:“我的病从有痴心开始的,有了痴心就有爱,有了爱,我的病就产生了。”
“有”指三有,“有爱”即三有之爱。在十二缘起中,从无明开始,直至老死之间的缘起轮连续不断。众生首先有无明愚痴;有了无明愚痴就有行、识等,然后有爱;有了爱就开始造业,这样就有了生死轮回;有了生死轮回,众生就有生、老、病、死。所以维摩诘居士说:“自从有了愚痴,我就病了。”你看,维摩诘居士并没有说:“我前两天吃得不好、晚上没睡好、衣服没穿好、受凉了、被传染了,所以就生病了。”不像一般世间人,是因为暂时的四大不调等因缘而生病,维摩诘居士的病因比较特殊。
|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
因为一切众生病了,所以我病了。
他得病的原因,除了十二缘起中的无明,还有三界众生的烦恼疾病。
| 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如果一切众生的病灭除了,我的病也就灭除了。
那这样的病什么时候好呢?一切众生的病痊愈之时,他的病也就痊愈了。
「菩萨之病与众生之病」
有些注释中分析了菩萨之病与众生之病的差别,主要包括病因、病果、病事三个方面:众生之病的病因是无明烦恼,病果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病事(生病的状况)是头痛、脚痛等;菩萨之病的病因是大悲心,病果是在世间显现各种幻化身(以大悲心而显现),病事则与众生相同,即显现头痛、脚痛等。
所以,单从病事上看,可能分不清何者是菩萨之病,何者是众生之病。但从病因和病果上分析,维摩诘居士的病与众生的病的确不同。
表面上看来,菩萨生病时也很可怜,好像跟普通人生病是一样的。《大宝积经》中说:“病能摧势力,劫夺勇猛心,坏诸根聚落,羸劣无依怙。”疾病能摧毁人的势力,劫夺勇猛之心,毁坏诸根,让人十分羸劣、无依无靠。凡夫如此,菩萨亦然,显现上也会因疾病而失去能力。《大圆满前行》中也说,人一旦生病,就像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身衰力竭,无精打采。
我们不清楚维摩诘居士生病时,是否也像凡夫人一样有病痛的感受,但从显现上看,他当时的确躺在床上,也有很多人去看望他,这些都跟凡夫人生病的情况相似。
|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虽然没有无明烦恼,但也显现入于生死轮回,有了生死就一定会生病;如果众生远离了疾病,那菩萨也就不会生病。
所以,菩萨的病实际上就是众生的病。众生若有病苦,菩萨就会显现生病。在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就记录了他老人家的种种示现。不认识上师如意宝、没在他身边待过的人,不一定清楚他超越世间的功德和能力,也不一定认为他是菩萨。但我作为他的传承弟子,的确发自内心地认为他是一位大菩萨。这并非特意赞叹,而是因为真切感受过他无比的威力和无形的加持。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大乘经论中所讲的菩萨法相;他讲经说法的力量,让无数人的相续中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至少生起了相似的菩提心。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理由,让我们觉得,他确实是一位大菩萨,在那个年代来到这个世界,在一段时间内转法轮、度众生,然后又自由自在地前往清净刹土了。
法王如意宝看到众生生病、受苦时,就经常修自他相换。有一段时间心脏病蔓延,法王如意宝就以自他相换来接受众生的疾病,他老人家在显现上也特别疼痛。藏文《不忘》中有这个内容,但汉文版没有,因为有些人觉得这样写好像表示法王有自相烦恼一样,就把这一段删了。去年他们将《不忘》翻译成英文时,觉得这一段一定要加上,因为西方人会比较喜欢——如果法王生病时都特别痛,那我们感受病痛也是正常的,这会增强叙事的生动性和代入感。菩萨就是这样,会以自他相换的方式代受众生苦。以前,有些小喇嘛用石头打野狗时,法王如意宝的身上也会很痛,一些比较老的弟子都知道,我在这里不用多讲。
真正的菩萨,是依靠慈悲心居住在世间的,而且会代受众生的很多业。《入大乘论》中说:“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菩萨本身完全有能力趋入涅槃,但当他看到众生如此可怜,就不忍心舍弃他们,而以大慈悲力长久地住在世间。如果有一位大菩萨住在这个世界上,刀兵、饥荒等不吉祥事就会自然隐没。
当众生的疾病与业力减轻时,菩萨的病也会减轻。所以,菩萨示现生病与众生有密切关系。不管怎么样,真正的菩萨是生死自在的。有些大德确实是菩萨转世,非常了不起;但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弟子的追捧,就变成了“菩萨”。
|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譬如有一位长者,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病得非常严重,那他的父母也会生病——由于心情不好,身体和心也会生病的;如果儿子的病痊愈了,父母的病也就痊愈了。
有些父母的独生子如果身患重病而住院了,他的父母会非常难过,即使没有生病也跟病人差不多;如果孩子的病痊愈了,父母的病也就好了。
藏地有一句俗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父母对于子女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动摇;而子女对父母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硬,不易动摇。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吧。《大圆满前行》中也讲:子女生病时,很多父母宁愿以自己死去的代价来换取子女的健康。因为自己死去还可以忍受,而子女生病的话,父母所感受的痛苦实在难以承受。
|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菩萨也是一样,他们爱所有的众生,就像父母疼爱独生子一般。所以,众生若生病,菩萨也会生病;众生若病愈,菩萨也就病愈了。
这个比喻很重要,能帮助我们理解:菩萨的心情好不好、身体是否健康,都与众生的业力等有关系。真正的菩萨肯定是这样的,即使是发了相似菩提心的人,看到可怜众生时,心里也会不舒服。在座有些道友也是这样,到一些非常糟糕的地方、看到特别可怜的众生时,心里会非常痛苦。
前段时间,我去了非洲一些很偏僻的地方,心里也有这种感受。虽然我没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但毕竟学习过大乘佛法,看到那里饥荒不断、战争频仍、疾病蔓延,再加上他们自身的愚昧和陋习不断涌现,就很想为他们做一点事情,但深感无能为力,随时能想起断臂母亲的故事——看到自己的独子被河水冲走,心里虽然痛苦焦急,却也无计可施。在那里,想做一些事情是很困难的,如果真的去做,自身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有些时候,做事情不能光凭好心。麦彭仁波切也说:利益众生需要具备善巧的智慧,否则最初的好心很可能变成烦恼之因。世间也有这样的事情,像德国总理默克尔,之前好心接受了很多难民,现在就要面临诸多问题。当时,欧洲很多国家根本不接受难民,我看到她接受难民的新闻时,也特别随喜她的发心。有些人说,她接受难民是出于悲悯心,有些人说是出于人道主义。但不管怎样,上百万难民有了安身之所。可是现在,难民涌入不仅让德国面临很多难题,也让整个欧洲面临着安全、卫生、环保、传染病、宗教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所以,好心好意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像有些人,好心好意收留了流浪的动物或帮助身边的人,到最后,这种悲心在现实生活中就受到了打击。当然,我刚才说的德国接收难民的举措,不一定是出于大乘佛教的悲心。
2013年,我去了国外一些地方,了解到有上千万的战争难民无家可归,觉得他们很可怜,我就想:“为什么很多国家都不接收难民呢?”当时我也在不同的演讲中说:同为地球上的人类,我们应该给予难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但现在看来,接受难民还是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英国的脱欧、欧洲整体环境的变化等。以前,欧洲就像天堂一样,非常安全,现在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当然,我并不是分析政治的,也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但有些社会现实、人道主义举措也会引发我们大乘佛教徒的思考,那就是:若无智慧摄持,很好的善心也可能给自己带来诸多隐患。比如有些道友,觉得别人特别可怜,就热情地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但过一段时间,自己由此生起了极大烦恼,也可能生起后悔心。
|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维摩诘居士又说:“您刚才问我:‘我的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菩萨的病,是由大悲心而起。”
前面讲何时病愈,此处讲病的起因。维摩诘居士说:“我的病,是由大悲心而引起的。”——大悲心太多了,所以生病了(开玩笑)。有一个藏文教证:诸菩萨的病由大悲心而生。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位上师很了不起,心想他应该是一位菩萨;但是当他生病时,就觉得他很可怜,很心疼他。实际上,如果他是真正的菩萨,就不会有自相的烦恼和疾病。
有些经论中说,菩萨生病有几种情况:一是示现,让很多人通过他的生病对生老病死有新的认识,或借此因缘去放生、做善事;二是消除自他恶业及由恶业造成的饥荒、疾病、痛苦等;三是遣除违缘,密宗当中有很多这类公案。
有些菩萨会示现一些特殊的疾病,看起来特别痛苦、惨烈。我家乡的人说:某位大德生病时,显现上非常痛苦,甚至会痛得大喊大叫;但后来,当地诸多外魔和障碍因此而得以消除。这有可能是信徒的一种说法,也有可能是真实的。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讲,他生病、死亡时,看上去比凡夫人还要痛苦、可怜;但实际上,他依靠这样的痛苦,给无量众生带来了快乐。
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生病,当疾病或死亡来临时,我们应该像博朵瓦尊者所说的那样想:“该病的就病了,该死的就死了。”这两句话大家要记住。如果医院给你下病危通知书,告诉你:“你可能活不了了,再过一两个月就死了。”那你可以很淡定地说:“该死的就死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有点困难,要看有没有修行境界。有修行境界的人可以淡定面对死亡,而没有修行境界的人可能会说:“医生,求求你,有没有办法啊?我想活在人间啊!”所以,我们要提前修炼这方面的窍诀。
当然,我们还是要尊重生命的,不能忽视生命、践踏生命,该看病就要看病,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些修行人,对人世间没有什么兴趣,觉得死了更好,这种想法不对。行善之人,哪怕活一天,也会使善根增上,《四百论》中也是这样讲的。所以作为持戒者、行善者,要尽量依靠医疗、养生、锻炼、念咒语、修长寿法、健康饮食等方法来维护自己的生命。
现在世间有各种“健康食品”,但到底是否健康也不知道。不管怎样,大家确实要通过锻炼身体(比如磕长头)、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来维护健康,另外还要注意言行适宜、心态平和。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态,平和的心态能使人长寿,这是一个很好的秘诀。
总而言之,菩萨的病由大悲心而起,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以后看到某位很有修证的高僧大德、菩萨生病时,也要想到:他们并没有自相的业,只是为了众生而如此示现。《大般涅槃经》中讲:“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大菩萨并无堕地狱之业,但他们以悲心和誓愿力会生在地狱当中。同样,大菩萨也没有世间凡夫的业,本来是不会生病的,但由于他们的发愿力和对众生的慈悲心,也会示现生病。经常如此忆念是很重要的。
我跟上师如意宝去过很多国家,算是有缘分经常接触上师的。那时我看到上师如意宝经常吃一些西药,比如晚上吃安眠药,胃不好时吃胃舒平,我就想:“西药有副作用,法王怎么不注意身体啊?”当时生起过很多分别念,但现在看来,法王应该有甚深的密意。
以上讲了菩萨的病因——大悲心,今天还要讲三个问题:维摩诘居士的屋子为什么是空的?他当时为什么没有侍者?他得的到底是什么病?
「屋室为何空?」
|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文殊菩萨说:“居士,你的房间为什么是空的,为什么没有侍者?”
在有些译本当中,这两个问题是分开问的。
维摩诘居士知道文殊菩萨要来,早就准备好了,他对侍者说:“有重要的客人要来,你们先出去,离得远远的,等他们走了我按呼叫器叫你们。”(开玩笑)
|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维摩诘居士回答:“不仅我的屋子是空的,所有佛陀的国土当中,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是空的。”
刚才文殊菩萨问的是:“你的屋子怎么是空的?只有一张床,也没有侍者,人都到哪儿去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但维摩诘居士却从法义上回答,说诸佛的国土也都是空的。我们以后也可以这样,比如别人问你:“今天身体怎么样?”你就说:“你问的是法身、报身还是化身?”
| 又问:“以何为空?”
文殊菩萨又问:“是怎么空的呢?”
「“空”」
对于“空”的概念,用汉语、英语等不同的文字表达时,会让人有不同的理解,有时会被理解为一种实有的空,这不是很好。在藏文中,“空性”是“东巴涅的”,其表达的意义让人自然明白:万法本体为空。因为“东巴”意为空,“涅的”有性质的意思,二者结合起来意为万法的性质是空的。这样表达就比较准确。
西方有些学者以为,所谓空性就是虚无缥缈。前段时间,我去博茨瓦纳大学演讲,有位老师听我讲完课后说:“我原来以为,佛教中的空性表示虚无,听了您的演讲才明白并非如此。”
在汉文中,“空”字上面是一个洞穴的“穴”,下面是一个人工的“工”,合起来就是人工挖出的洞。给人的感觉是,“空”表示外有内空——外面是有的,里面是空的。最早的时候,是用孔子的“孔”来表示空。这样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空性”就像碗里没有装水,或屋子里没有人。这样理解空性是不准确的。
所谓空,分为相似的空和真实的空。相似的空指单空,真实的空是指连空也不存在。
| 答曰:“以空空。”
维摩诘居士回答:“以空性而空。”
因为万法的本体就是空的。比如器世界,是以其自己的本体而空,并非以他法摧毁变得一无所有才叫空。
我们若想理解空性,的确很需要前辈大德的教言和中观的推理方法。
| 又问:“空何用空?”
文殊菩萨进一步问:“既然法的本体为空,还有必要以空慧使之空吗?”
意思是说,如果器世界的本体是空的,那就不需要借助空性智慧令其变空。
|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维摩诘居士回答:“以圣者的无分别智慧了达空性之时,万法的空性才会在心前呈现。”
世间万物虽本体为空,但以凡夫的心识不一定能通达。只有具备了圣者的智慧,才能现前万法本体为空。《三摩地王经》中也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如果眼、耳、鼻、舌、身是真实的量,那圣道又有何用呢?所以,空性要依靠无分别智慧才能通达。
| 又问:“空可分别耶?”
文殊菩萨又问:“这种无分别的智慧有无分别?”
| 答曰:“分别亦空。”
维摩诘居士回答:“空慧的‘分别’,本体也是空的。”
如果无分别智慧的本体不空,就无法安立了。这种剖析方法,在《入行论·智慧品》和《中观根本慧论》中讲得比较细致。
以上经过层层剖析,讲了无分别智慧(即有境智慧)也是空性的道理。
下面文殊菩萨继续问。有些小孩子也会问很多问题:“这个世界有多大?为什么这么大?太阳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发光?”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文殊菩萨也问了好多,刚开始他问:“你的屋子里为什么没有人呢?”由此他们讲到了空性,最后已经涉及圣者的智慧了。可见文殊菩萨是非常善于问问题的,不知道你们在这方面怎么样。
我遇到过一个西方人,他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会问问题的人。大概在2013年左右,我经常跟他接触,我发现,只要他一问问题,对方好像自然要讲一些比较深的道理。所以,问问题还是很重要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有时候,提问比回答还要难。
| 又问:“空当于何求?”
文殊菩萨又问:“无分别智慧的这种空性、证悟胜义谛的空性智慧,要依靠什么方法才能求得呢?”
|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应该在六十二种见解中求得。”
对于六十二种见解,有不同的解说方法。
《俱舍论》中说,见有五种,包括身见(我见或坏聚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每一种当中又有不同的分类,总共是六十个;再加上断见和常见,就是六十二种见。很多讲义是按照《大智度论》等经论的观点来解释的: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三时,过去的五蕴各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四种,共二十种;现在之五蕴各有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共二十种;未来之五蕴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种,共二十种,合起来就是六十种。再加上常见和断见两种,总共是六十二见。
总的来讲,这样的空性智慧是如何得到的呢?是从六十二种邪见当中得到的。维摩诘居士并没有说,要把这些邪见全部断除才能得到空性慧,而是说从这六十二种见解中得到,类似于说“烦恼即菩提”。
|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文殊菩萨又问:“那六十二种见如何求得?”
|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维摩诘居士回答:“应该在诸佛的解脱中求。”
也就是说,这些邪见应当从诸佛的解脱境界中得到。
|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文殊菩萨又问:“佛的解脱如何获得?”
|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应当从一切众生的心行中求。”
因为众生的心行是被束缚的,若通达一切心行的本性,也就获得了解脱。
总而言之,空性见解依靠六十二种见而获得,六十二种见依靠佛的解脱而获得,佛的解脱又依靠一切众生的心和行为而获得。归根结底,就是要认识心的本性。
有些注释中说,众生心的本体是“邪正同根”的,也就是说,邪和正是同一个根本,是自然解脱的。当然,这个道理比较深,大家能理解吧?我们经常说:中观的最高见解不离世间。与此处所说也比较相似。
现在,很多人对于“佛法不离世间法”及佛教的甚深见行有一些错解。其实,佛法的甚深境界并不等同于平凡人的心和行为,这个道理我们方便的时候再讲。
刚才维摩诘居士回答了“为什么屋子是空的”,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
「为何无侍者?」
| 又仁者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维摩诘居士说:“仁者刚才还问:‘你为什么没有侍者?’一切众魔和外道就是我的侍者。”
他的意思是说:我并非没有侍者,我的侍者有很多啊,所有魔众和外道都是我的侍者。
以后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侍者,我就说:“有侍者,魔众和外道都是我的侍者。”他们可能以为我回答错了。
|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魔众喜欢生死,而菩萨也不舍弃生死。
魔众特别喜欢制造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众生留住在轮回中不得解脱,这是魔最喜欢的工作。那么菩萨也随顺魔众,不离开轮回,一直在轮回中度众生。
藏文和梵文的内容与此处稍有不同,我就不详述了。
| 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外道特别喜欢刚才提到的六十二种见解,而菩萨不会被这些见解所动摇。
僧肇大师在《注维摩诘经》中说:“大士观生死同涅槃,故能不舍;观邪见同于正见,故能不动。不动不舍故能即之为侍也。”
维摩诘居士的侍者很多,就是魔众和外道。我们作为佛教徒,也要随顺魔众和外道,不要舍弃他们。如果自己有很好的见解,根本不会被外道所动摇,也不会受到魔众影响,还可以发现自己与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因缘。如果能这样做,我们也可以把外道和魔众当成侍者。
暂且不说魔众,如果修行比较好的话,是可以把恶劣的人摄为眷属的,因为他们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而且,这样的行为也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
「所得何病?」
|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
文殊菩萨问:“居士,您得的病到底是什么相状?”
文殊菩萨想:“我这次主要是来询问病情的,你到底生病了没有啊?一会儿说‘众生病了你才生病’,一会儿说‘你的侍者都是魔众’……”文殊菩萨都有点儿晕了,就想知道他的病到底是什么样的。
|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维摩诘居士告诉他:“我的病没有形状、颜色,是见不到的。”
僧肇大师解释说:“无缘则无相。”因为他的病是由大悲心而起,大悲心无缘,无缘则无相,以无相之大悲而生的病也就不可见。
不仅维摩诘居士的病无相,我们每个人的病也可以说是无相的——即使某个部位特别痛,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感受到。
|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文殊菩萨继续问:“那您的病是跟身体相结合的,还是跟心相结合的呢?”
意思是说:您的病是身病还是心病?因为有些疾病是身病,有些疾病是心病。21世纪的众生,得心病的已经越来越多了。
|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
维摩诘居士回答:“不是身病,因为身体是离相的。”
身体本身远离一切戏论,是空性的。因为身体由微尘组成,再进一步观察的话,微尘也不存在。如果身体本身都不成立,身体的疾病怎么会存在呢?所以,不能说疾病是与身体结合的。
| 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疾病也并非与心结合,因为心是如梦如幻的,本体也不成立。
我们生病时也可以观察:这个病是身体的病还是心的病?如果是心病,那心是不可得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是身病,可以从无分微尘的角度来观察身体,最后发现身体也不可得。
当然,道理上大家可能都明白,但生病时还是比较煎熬。就像我们昨天讲的公案中所说,那位比丘知道“我”不存在,但生病时还是很痛苦,甚至想自杀。
有些人生气时也是一样,虽然明白嗔恨心的本体肯定不成立,但当自己特别生气时,怎么样也控制不住,好像嗔恨心马上要从身体里出来了一样。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修行比较差吧,如果长期修行的话,嗔恨心等烦恼还是可以对治的。
总之,维摩诘居士说,疾病不可能在身心上存在,这是讲病所在之处不存在。下面讲病体,即病的本体属于四大中的哪一个。
「病体」
|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文殊菩萨又问:“您的病,属于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四大当中的哪一个呢?”
|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
维摩诘居士回答:“我的这个病,不是地大、也不离地大,不是水大、也不离水大,不是火大、也不离火大,不是风大、也不离风大。”
有些版本中还讲了空大。
| 而众生病,从四大起,
而众生的病是从四大生起的。
从胜义中观察,众生的身体除了地水火风以外并无其他,但从地水火风上一一分析时,疾病的本体无从寻觅;若从地水火风以外去寻找,同样得不到。然而在显现上,可以说众生的疾病是从四大而起。
《佛说五王经》中讲,有五位国王,其中一位是有信仰的,其余四个人后来也皈依了佛陀。这部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如果地水火风中有一大不调,一百零一种病就会产生;如果四大都不调,四百零四种病就会出现。可见,众生的身病与四大有密切关系。而众生内在的病,则与自己的心有关。
| 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因为众生生病,所以我生病。
维摩诘居士的病与众生的病是有差别的。维摩诘居士是因为众生生病而病的,我们是否如此呢?有些人可能听说跟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人生病而感到高兴,自己的病就好了。有没有这样心恶的人呢?应该没有吧。希望大家“众生生病我也生病,众生不病我也不病”,而不要“众生不病我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