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2课
2018年4月2日
我去年就准备讲《维摩诘经》,今年终于正式开讲了。一开始,很多人都想来听一听。我之前说过,听佛法不是看戏剧、看电影,不用这样尝试。如果是看电影,你当下就能感受到剧情中的苦与乐,知道这部电影拍得好不好。听经闻法则不然,往往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大家看看前辈大德的传记就会知道,他们都把闻思修行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作为修行人,确实应该如此。
有些人刚刚对佛法生信或根本不了解佛法,一听说《维摩诘经》很殊胜就想来听一听,看看有没有什么感觉。对于这些人来说,真正要品尝到佛法的甚深美味还需要一些时间。刚开始说这些可能不是很好,但我还是想提醒大家:学习佛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只听一两节课不一定有很明显的收获。
我个人很重视这次传讲,大多数听众也是如此。希望大家做任何事都有稳重的心态,善始善终,不要半途而废。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以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每次开讲一部法也会说这些。我们最初以为,听法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后来才发现,听法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要学习就应该有学习的样子,这样自相续才会获得利益、发生转变。如果仅以好奇心或试探的心来听一听,恐怕不会有什么收获,因为最初的心态就不正确。
这几天,有些人来旁听也是可以的。再过几堂课,听众人数就基本稳定了,那时我会详细讲解经中的窍诀。因为这部经的开头只是开场白,介绍人物、地点等五圆满,就像写作文时要先交代时间、地点等要素一样。中间部分开始讲能对治烦恼、息灭痛苦的非常殊胜、尖锐的教言。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要求很多人一直听下去,毕竟大家都是非常自由的。在互联网时代,老师、家长想控制孩子的心态都很难很难。我想,最好给每个人留出自由空间。所以,我不会主张很多人来听,或希望现有听众一个都不退,这是做不到的,我很清楚现在众生的心态。但是我想,有些话说了以后,也许会对个别人起到提醒作用。
上节课简单介绍了《维摩诘经》的重要性,下面开始讲这部经的内容。
这部经的名称是: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是一位居士的名字,他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而宣说了这部经典中的内容,最后由佛陀予以认可。
「经名的安立」
经名的安立方法比较多,有些依地名安立,如《楞伽经》,“楞伽”是山名;有些依时间安立,如《父子相会经》,这是佛陀成佛后与净饭王相会时所说的经典;有些依祈请者的名字而安立,如《梵天请问经》《龙王请问经》,后者记录了龙王请佛陀转法轮时的对话;有些依意义而安立,如《十地经》,宣讲了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境界和功德;有些依偈颂数量而安立,如《般若十万颂》《般若八千颂》;有些依比喻而安立,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些依作者而安立,如《维摩诘经》,经中很多内容都是由维摩诘居士宣说的。我们以前讲过的《心经》,也是观世音菩萨依靠佛陀的加持而宣说的,其中讲了五蕴皆空等道理。
「维摩诘的身份」
在本经中,维摩诘是一位居士菩萨;第十二品中还讲,维摩诘居士是妙喜世界无动如来面前的一位菩萨。也有经典中说,他是古佛再来,佛号金粟如来。
不同经典对文殊菩萨的身份也有不同宣说:有些说他过去已经成佛,有些说他将于未来成佛,有些说他现在正以佛的身份度化众生。
可见,诸佛菩萨的化现不可思议、非常微妙,无法用分别念揣测。所以,我们要以超越的思维接受佛菩萨的示现,这很重要。
《维摩诘经》又叫《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为这部经中宣说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道理,无法以二取分别念衡量。由于凡夫人具烦恼障、所知障,面对经文之义如同盲人摸象,无法完全了知。
关于维摩诘居士的身份,《大方等大集经》中说:东方有国土名为无量,五功德佛正在转法轮。那里有一位日密菩萨,他望向虚空,看见很多菩萨从东方来、向西方去,就问如来:“他们为何舍净妙国而趣向秽土?”佛陀告诉他:“西方有世界名为娑婆,释迦牟尼佛正在转法轮,那些菩萨要去听法。我可以为你宣说一个陀罗尼咒,你到娑婆世界去,为那里的众生宣说,令其获得救护。”日密菩萨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很脏很乱,我不敢去。”佛陀说:“你不是娑婆世界的维摩诘吗?怎么会不敢去呢?”于是日密菩萨默然不语,在佛陀的追问下,他才承认维摩诘是与自己无二无别的化身。后来,佛陀为他宣说了一个陀罗尼咒,让他前往娑婆世界。
这种奇妙的境界可能有点难以想象,但也并非不可接受。宗喀巴大师的传记中也说,他的化身在五台山、兜率天等地均示现转法轮。因此,诸佛菩萨可以一变多、多变一,我们应以开阔的思维来看待这些,不应过于局限。
如果你对佛菩萨的示现持怀疑态度,我建议你不要急着去否定。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很有限的,大到银河系、小到微观世界,我们都知之甚少。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有智慧;有时又觉得并非如此,因为我连自己身体的详细结构都说不清楚,生病时更是一片茫然,只能指望医生。如果我们连陪伴自己一生的身体都如此不了解,就更不用说能彻知各类科学知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和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示现了。
有些学者、大学老师认为自己非常有智慧,什么都懂,于是心存傲慢。有自信、有佛慢是很好的,但不能有傲慢,更不能凭分别念去怀疑一切。所以,大家对于《维摩诘经》中不可思议的道理,不能过早否认;即使你想否认,也要有确凿依据。如果出于无知而怀疑经中所说,进而做出某些断定,最后很可能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总之,维摩诘居士的确是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的种种示现也非常不可思议。《维摩诘所说经》即维摩诘居士宣说的经典。在藏文、汉文、英文、日文等译本中,这部经的经名也被译为《无垢称经》《维摩诘经》等。“维摩诘”是音译,意为无有垢染。“无垢称”中的“称”意为称扬。在藏文中,“哲玛美巴”是无垢,“扎巴”是称扬、称赞,“丹比多”是所说经。
这次讲《维摩诘经》,我可以慢慢地讲,不赶进度,每天能讲多少就讲多少,哪怕一天讲四个偈颂也是很好的。但也不会讲得太广。以前,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的“妙”字就讲了三个月,如果我也把“维摩诘”三个字讲三个月,你们可能都跑了。
能讲成这部经典,我感到非常欢喜。特别感谢工作人员和所有听众,大家利用宝贵时间共同学习《维摩诘经》,是千百万劫中难能可贵的事。听闻大乘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如《大宝积经》中讲,若有人以七宝供养十方刹土一切佛菩萨,他的功德非常大,但也远远比不上听闻四句大乘佛法之功德。
所以,我如果每天能讲四句以上的经文,就非常满意了——前面有发菩提心,后面有发愿、回向,能如此行持善法,获得人身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些人即使听课时比较散乱,仅能相似地发愿、回向,所获功德、善根也非常不可思议,而且永远不会耗尽。
「译者鸠摩罗什」
《维摩诘经》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我们讲《妙法莲华经》时对他做过简单介绍。鸠摩罗什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翻译家,为汉传佛教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之一。当然,除了四大译师外,汉地还有其他一些了不起的译师。
鸠摩罗什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是印度一位丞相的儿子。鸠摩罗炎相貌端严、智慧非凡,后来示现出家、云游四方。来到龟兹国(现在新疆一带)后,国王的妹妹耆婆看中了他,想尽办法让他还俗并与之成亲。婚后不久她就怀了鸠摩罗什,怀孕后智慧更加超常(像舍利弗的母亲一样),而且无师自通梵语,生起了前所未有的慈悲心,性格也更加柔和、善良……总之相续中生起了许多功德。鸠摩罗什降生后,从小就显现出种种智者德相,比如看书过目不忘、具有慈悲菩提心等。
鸠摩罗什七岁时,母亲耆婆生起了特别强烈的出离心,想要出家。鸠摩罗炎坚决反对,说:“我原来是一个很好的出家人,你非要让我还俗。现在我还俗了,你又要出家,太不负责任了!”他说的也有道理。但是鸠摩罗什的母亲仍坚持出家,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绝食!”她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绝食了六天六夜。
可见,如果有人阻拦你出家的话,绝食是个很好的办法,你就到他们看得到的地方去绝食,就像鸠摩罗什的母亲一样(众笑)。不过这个方法有点残忍,还是用温和的态度跟他们商量比较好。
鸠摩罗炎看耆婆已经奄奄一息了,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那个时候,鸠摩罗什还很小,他也想出家,耆婆就想带他一起走。就像现在有些家庭一样,母亲想出家,孩子也要一起去。当时,鸠摩罗炎应该很生气吧。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重新出家,我比较关心这一点,但没有看到相关历史记载。
耆婆出家后就带着鸠摩罗什云游四方,他们到了克什米尔、印度等地,拜了很多大小乘善知识,学了很多佛法。后来,母亲用她特殊的智慧做了观察,并对鸠摩罗什说:“如果你在东土弘扬佛法,将会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只是你自己的人生会经历很多坎坷和磨难。”鸠摩罗什非常坚定地说:“只要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纵然入刀山下火海,我也心甘情愿!”于是,母亲独自前往印度,不久证得了三果。
鸠摩罗什智慧超群、学识渊博,通达诸多显密经论,当时的人们又非常崇尚功德和智慧,因此都把他当国宝看待。但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鸠摩罗什真正弘法的时间不算很长。所以,在他精通的诸多显密论典中,被翻译出来的只占很小一部分。
前秦帝王苻坚听说鸠摩罗什在龟兹国后,非常想迎请他,但龟兹国王不同意。于是苻坚派大臣吕光率七万军兵讨伐龟兹国,想把鸠摩罗什抢回来。后龟兹国战败,国王被杀。吕光携鸠摩罗什返回,到达凉州时,听说国王苻坚在淝水兵败,后被姚苌所杀,他就在凉州自立为王。从此,鸠摩罗什便滞留在凉州弘扬佛法。
吕氏王族并不十分信仰佛教,因此没有认识到鸠摩罗什的价值。在吕氏政权掌控下的17年间,鸠摩罗什几乎未能弘扬佛法,非常可惜,就像很多高僧大德在“文革”期间未能行持任何弘法事业一样。
直到公元401年,后秦主姚兴派兵攻陷凉国,鸠摩罗什才被迎请到长安。那一年,他已经58岁了。鸠摩罗什在长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译经场——草堂寺,翻译佛经十余载,71岁示现圆寂。现在,西安草堂寺还有鸠摩罗什的舍利塔。
鸠摩罗什大师在佛经翻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汉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论,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三百多卷经论,都为鸠摩罗什所译。
他的翻译风格与其他译师不同,他将佛经中一些重复的语言以简约方式表达出来,文字非常优美。当时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他的译文与佛经不太相符,没有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翻译。他在圆寂前说:“如果我的译文没有谬误,愿我火化之后,舌不燋烂。”后来果然应验,他的法体荼毗后,舌头化为坚硬的舍利。人们觉得非常稀有,也终于明白,大师所译佛经皆为金刚语所成。
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影响非常深远。像《维摩诘经》,虽有藏文、英文、日文、法文、蒙古文等很多译本,但他的汉文译本是最受人们重视的。而且,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等宗派的传承祖师,都把鸠摩罗什翻译的经论作为本派最根本的修学所依。
有学者认为,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典,为禅宗在中国的弘扬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达摩祖师来中国弘扬禅宗不二法门时,人们就非常容易接受。事实上,禅宗之所以兴盛至今,与鸠摩罗什的加持、发愿及其译作的特殊力量有密切关系。
我自己也觉得,鸠摩罗什的译本非常富有加持力。每次要传讲一部汉传佛教经论时,我都会对照藏文本。在对照过程中我发现,玄奘法师译本几乎与藏文本完全相合,甚至一个字都不差;鸠摩罗什译本读起来特别顺,也会自然而然令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加持。所以,我们以前讲《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时,都采用了鸠摩罗什译本。希望在座各位,以后弘扬、学习佛法时,也要重视经论译本的加持力。
鸠摩罗什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圣者,他对后人的发愿力及其译本所蕴含的加持力,确实与许多译师不同。藏传佛教中也有这样的译师,加持力非常大。因此,不同译师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有些译者虽然能将文字与意义翻译出来,但由于缺少强大发愿力与加持力的印持,其作品就不一定能广泛、久远地流传下去。总之,我们应该以欢喜心和不共的信心来学习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维摩诘经》。
有学者说,藏传佛教中的嘎玛拉西拉(莲花戒论师)就是鸠摩罗什,这种说法不是很合理。因为二者的生平年月及很多历史事件的时间都无法对应,而且嘎玛拉西拉与达摩祖师在观点上有明显区别,鸠摩罗什大师并非如此。
研究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这里研究历史的人好像不太多,希望法师们多研究一下,多看一些传记。我去国外时发现,西方最高学府的一些学者们经常看藏传佛教历史和高僧大德传记,他们对此确实很重视。
学习一部经典时,应从佛教与学术的角度全面了解译者,这很重要。一般来说,佛教修行人更关注译者的修证功德,比如他离开世间时有没有留下舍利等,侧重于信心方面;而学术界更关心译者的出生年月、圆寂时间,在何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为社会做出过何种贡献等。
佛国品第一
这一品主要讲“心净国土净”的道理。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我听闻佛陀这样说:在某时,佛陀在广严城的芒果树园,与八千位大比丘在一起。
“如是我闻”,一般来说,佛经的开头都有这四个字。因为佛陀在《涅槃经》中对阿难尊者说:我圆寂后,你们结集佛经时,可以在开头加上“如是我闻”及讲法的时间、地点等内容,结尾加上“人、非人、天人欢喜赞叹,依教奉行”等内容。可见,“如是我闻”是佛陀开许的语言,意为:我当时在佛陀面前听到这些教言。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刻。它表示,结集者将自己当时听到的内容原原本本地做了记录,没有夹杂自己的分别念。前段时间,我跟密法班的人说:“上师如意宝以前就是这样传密法的,我现在也如是传讲。”僧肇大师在《注维摩诘经》中也说:如果不写“如是我闻”,后人就无法确定结集者记录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引起各种争议。
道友们在整理讲记时,也要奉行“如是我闻、如实记录”的原则。当然,整理过程中需要对讲者的语言做适当调整。因为讲课与写书不同,讲课时比较放松,还要照顾当时的场合,有可能比较啰唆;但落到文字上就要严谨一些,因为文字可以流传千古,如果某些内容不准确,就会影响后人。
佛经中所记录的,大多是佛陀与弟子们的对话。一些儒家典籍也是如此,像《论语》《孝经》中都有“子曰”,表示这是孔子所说的话,其余一些内容是其弟子的语言。这些记录都比较简要,可能两千多年前的汉地还没有完整记录师徒对话的习惯。
“如是我闻”体现了佛经记录的高度准确性。因为结集者阿难、迦叶尊者、优婆离尊者等,都是依靠不忘陀罗尼将佛语立成文字的。那些圣者的不忘陀罗尼,比现在录音设备的质量还好,他们并不是记个大概,而是非常准确地记了下来。
「讲记整理」
有些道友在整理我的讲记,一方面我非常感谢,毕竟这是我辛辛苦苦讲的课,立成文字还是很好的;另一方面,整理过程中不要加很多我根本没有说过的话——以前有这种情况,现在好像没有了。做讲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懂得讲者的意趣,否则记录的内容就不一定准确。
总的来讲,有人辛辛苦苦地整理讲记,大家还是应该赞叹和感谢,不要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有些人提意见是出于嫉妒,有些人有意见是因为自己智慧不足。不管怎样,作为旁观者,挑毛病总是很容易的,但让他自己做的话,他就会说“没有时间啊,累啊,文化水平不够啊”,有很多很多理由。
我们这里的堪布、堪姆、辅导员,如果讲得比较好,也可以把部分讲课内容立成文字。虽然整理者不可能像佛陀的弟子一样,用不忘陀罗尼去“如是”记录,但好心好意地去做也是一种善意的奉献。
以前一些大德的讲记,有些是在他们离世后被整理出来的,有些是在他们在世时就整理出来了。大德们离开人间后,弟子们收集资料、整理文字会比较困难。像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对这方面要求很严格,他老人家说:“讲课与造论不同,讲课时是很放松的,这些话不能立成文字。”但上师离开以后,我们觉得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于是到处找录音、磁带、VCD、DVD等。前段时间,我们在西方买到了一些音频,非常开心。但要将其立成文字的话,还是有一定困难,因为上师已经离开了,无从询问是否开许。
总之,“如是我闻”表示结集者完全如实地记录了自己当时听到的内容,这一点很重要。
“一时”,这里并没有说某年某月某日,表面上看,这种表达很笼统,仿佛阿难尊者记不清到底是哪一天了。实际上,“一时”具有甚深微妙的含义。因为佛陀会观待根基,在天人、龙、人类等不同众生面前宣说佛法,而不同众生的时间概念又不相同,所以佛陀说法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只能说“一时”。
爱因斯坦也曾说,时间和空间都是错觉。但很多人并不理解。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时间是否具有确定性?其实,不同星球有不同的时间概念,即使同在地球上,经度差异也会导致时间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北京时间”“太平洋时间”“山地时间”“东部时间”“中部时间”等不同的时间标准。这里现在是晚上八点多,而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许正处于上午、下午或午夜。因此,“一时”是一个很好的表达。
“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当时,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毗耶离”是广严城。“庵罗树园”是庵罗树女的降生之处,她后来成了频婆娑罗王的一位王妃。
广严城曾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现在已经不再繁华,没有多少房屋,看起来也不是很大。我们以前去印度时,有天下午去了广严城,在那看到了阿难尊者的遗塔。从历史上看,广严城是个非常好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了《药师经》等显密经续。
庵罗树就是芒果树。《亲友书》中讲,人有外成熟内未成熟、内成熟外未成熟、内外都成熟、内外都未成熟这四种,就是以芒果来比喻的。印度人非常喜欢芒果,经常用它做各种饮食,就像中国农民喜欢土豆一样,我们在印度时也真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庵罗树园即芒果树园,当时庵罗树女将其供养给释迦牟尼佛做精舍用。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在庵罗树园中,有八千位比丘在场。藏文译本中还讲到了小乘果位的不共特点,如这些比丘都是阿罗汉,已灭尽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垢染,获得了解脱等。比丘有几种分类,包括名相比丘、破惑比丘、近圆比丘等。当时在场的比丘,大多数应该是破惑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