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15课
2018年7月3日
讲课之前先说一件事情。
7月9号、7月10号再讲两堂《维摩诘经》,之后近一个月不讲,8月6号继续讲下去。因为有些人在夏天有出行的安排,我就提前说一下后面的讲课时间,你们可以做计划、买机票、订宾馆、找旅游景点等。
我本来打算下半年出去,但没有去成,就回来讲讲课,这样也挺好的。最近《维摩诘经》的听众很稳定,我想,佛学院的道友应该是比较稳重的。但可能也有一些人从来不听课——我的课不听倒不要紧,其他法师的课不能不听。
请管家们了解一下,有没有长期不听课的人。这里的住房那么紧张,如果一堂课都不听就没有必要待在这里了,暂住也不允许——想听课的人可以在夏天暂住一两个月。什么课都不听的人,在这里要么做生意,要么做其他秘密工作,除此之外应该没有什么可做的。
下面开始念《维摩诘经》的藏文传承。藏文传承很重要,希望大家重视,不要觉得听不懂就不听了,迟到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太好。藏传佛教的传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稀有难得。在西方国家,有些教授、科学家身份的修行人,特别喜欢接受灌顶和传承,为了听某个法的教授,会提前三四年开始准备,调整工作时间,非常努力。汉地的很多佛教徒也越来越重视灌顶和传承。当然,大家在这方面不能偏堕,只重视听传承而不重视思维法义也不是好的学佛方法。
(堪布念传承)
维摩诘居士的境界很高,远远超过了声闻乘行人,可以说,他的境界与密宗、禅宗的境界无二无别。这一点,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够发现,有智慧的人也可以体会。
大家除了听这一个小时的课以外,还要参考、对照一些讲义和译本,看一看英语、汉语、藏语的资料,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僧肇大师、窥基大师的注释,玄奘法师和吴支谦的译本等。这样学习是很好的。
这边的道友们学得还可以,比较细致。下课后,大家在这里共同探讨,有些班第二天还会做一些辅导。我自己虽然很忙,但也在努力着。佛学院和喇荣寺的事情确实非常多,我常常是早上、中午、下午都要开会,备课的时间非常短。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翻阅了很多藏文、汉文资料,不懂的地方再让人帮忙查一下外语译本。
我想,这部经总有一天会圆满。通过学习这部极具加持的经典,很多人应该会懂得经中之义,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人也许会对空性法门、大乘不二法门生起不退转的定解,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定解。
希望大家不要把听课当成一种形式,仅在表面上听一听。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都越来越忙,有些人甚至连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既然大家已经空出时间来听课了,就要重视这部法,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
重视听法的态度很重要。仅仅在形式上听一堂课、看一本书不代表什么,最关键的是让自心与佛法融合。我们现在所学的内容,源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甚深智慧,至今仍有许多智者在探究。因此,听闻这些法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如果将其留在书本上就有点可惜了。
我之前讲过,大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量空出一两个小时专注听法,这样定会得到传承加持,也会理解所讲之义。佛法甚深难懂,有智慧的人专注听闻都不容易弄明白,没有智慧的人以散乱的心行就更无法领悟了。
前面讲到,释迦牟尼佛让自己最得意的两位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去看望维摩诘居士。但是他们都不敢去,因为那个老居士很厉害——舍利弗在禅修时受到了他的教训,目犍连在讲经时遭到了他的批评。
接下来,佛陀又让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和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去看望维摩诘居士。
大迦叶尊者持戒非常清净,也是苦行者的代表,他行持十二头陀行,包括树下坐、常坐不卧、着粪扫衣、一坐食等十二种苦行。
须菩提尊者被称为“解空第一”,他是一位大乘比丘,在空性方面有很高造诣,是证悟空性者的代表。《金刚经》《般若经》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佛陀与他之间的对话。
尽管两位尊者这么了不起,还是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教训”。用有些人的话来说,他们是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窍诀”。有的发心人员跟我说:“您不要生气哦,您想给我讲‘窍诀’也可以,我一直等着呢。”他所说的“窍诀”,其实就是批评。
维摩诘居士针对两位尊者的特点,给他们讲了不同的窍诀。迦叶尊者行为非常如法,就像现在南传佛教的出家人一样,行为清净、知足少欲、精进苦行;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对很多方面不执著,这一点,从他与佛陀、文殊菩萨的对话中也可见一斑。
另外,大迦叶尊者非常悲悯贫穷者,为了给其种下善根,与之结上善缘,他经常到贫穷者家里化缘。而须菩提则经常到富贵人家里化缘,所以他的施主多数是大长者,相当于现在的“大老板”“富二代”等。
总之,迦叶尊者是受持声闻乘清净行为的代表,须菩提尊者是通达大乘空性见解的代表。我们以前讲过,宁玛巴在见解上遵循龙猛菩萨的大乘空性见,在行为上守持静命论师所奉行的别解脱戒。
下面先讲大迦叶尊者。
|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对大迦叶尊者说:“你代表我去看望维摩诘居士吧!”
「迦叶尊者」
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将佛法交付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又传给阿难尊者……一直绵延不绝传到今天。《藏密佛教史》中说:按照显宗观点,迦叶尊者为佛教七代付法藏师之首。
迦叶尊者结集佛经并护持佛教四十多年,后在鸡足山入灭,加持遗体不坏,直至弥勒成佛。那时候,弥勒佛与其首批眷属来到鸡足山,他将迦叶尊者的遗体放在掌中对眷属们说:“这是释迦佛声闻弟子中的头陀第一,他身上披的就是释迦佛陀的祖衣。如今,像这样奉持沙门头陀行的人已不复存在。”弥勒佛的眷属们听到这些话而行持头陀行,并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在这里,佛陀的意思是说:迦叶尊者,你是我将来的传承人,你代表我向维摩诘居士探病应该没有问题。
|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迦叶尊者也同样回答佛陀:“世尊,我不敢向维摩诘居士探病。为什么呢?记得很早以前,我到一个贫穷的村里乞食。这时,维摩诘居士来了,他以很尊敬的口吻对我说:‘大迦叶,你好!你虽有慈悲心,但这种慈悲不能遍于所有众生,还存在偏堕。因为你舍弃了豪富之人,从不去他们家里乞食,只去贫者家乞食,这样不是很好。’”
藏文译本的内容与此相同。
迦叶尊者可能有点看不惯富贵者。现在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也是这样,觉得富贵者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障碍,就尽量避免接触他们。我家乡的一些修行人,虽然生活上非常艰难,但一听说富人或领导来了,就跑得远远的。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修行人不爱钱,应该是非常好的。但以大乘观点来看,这种行为也有所偏堕。
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都有这样的修行人。像律宗的一些寺院,在穿着上要求比较严格,僧人的衣料要多次在水里煮,脱色之后成为非常浅的灰色。有些寺院的住持,如果看见僧人穿了件稍微有点光亮的衣服,就会不高兴地说:“你看你穿的是什么,像富贵人一样!”他们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穿颜色很浅的衣服,吃非常清淡的食物,说话也要轻声细语。其实,外在的要求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内心与外表一致就不太容易了。不管怎么样,身体、语言和心要结合起来。
对于只注重外在律仪的修行人,维摩诘居士不一定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贫也好,富也好,都要平等对待。为什么呢?
|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迦叶,你不要太执著,应该安住在平等性中,次第乞食。
贫富、贵贱、好坏、明暗,一切都是平等的,因为诸法在本性上并无差别。所以,对于富贵的人、贫穷的人也没有必要分别,次第乞食即可。
有些人修行比较好,对很多事都不太执著。的确,如果没有自私自利心,行为也会很放松,什么都不计较。而有些人总是追求完美,殊不知太完美就会呈现缺陷,行为上也就不自在、不平等、不合理了。
希望大家不要太执著外相,而要注重内在的修行。修行中有很多甚深窍诀。我们的某些行为,若以显宗标准来衡量,可能是如法的;但若以比较高的标准来衡量,也许就是堕于执著之边了。
《菩萨善戒经》中说:“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贵贱尊卑之异。”众生的心是平等的,本性均为空性与光明,所以世人眼中的贵贱与尊卑并不存在。
从世俗的显现上来说,很多事物也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应该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吧?现在可能是“三年”了。以前,富贵与贫穷大概在30年间发生转换;现在,只要股市一跌,不用三天就变了,有些人甚至会一夜暴富。所以,我刚才说的没错。
前段时间,有个人买彩票中了好多钱,高兴得不得了,一直喊:“我怎么办啊?我升天啦!”也有一些人,3个小时之内就变成了富人,过3个小时又变成了穷人。变穷以后,对他特别好的那些人全都变了。
所以,我们对于贫穷与富贵都没必要执著,也不必认为贫穷者才是自己的所化,这也是一种执著。在汉地,人们看到穿得破破烂烂的出家人,就认为他是个好和尚;看到穿得比较好的,就觉得他修行不好。实际上,如果内心有证悟,穿得怎样都可以;如果内心没有证悟,穿得再破再烂也不一定减损我执。
|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要为获得涅槃而乞食。
有些讲义中说,“不食”“坏和合”“不受”都有“涅槃”之义,因为获得涅槃以后,就不用依靠食物维持生命了。
究竟而言,乞食是为了滋养法身、获得涅槃。所以,维摩诘居士告诉迦叶尊者:乞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一点,滋养这个肉身,而是为了获得不住的涅槃果位。也就是说,维护假合的身体,只是乞食的暂时目的。维摩诘居士给他的“教训”还是很有意义的。
|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
为了毁坏和合相而取揣食。
“和合相”指五蕴假合之相,我们会将这个由血肉、骨头、皮肤、筋络等组成的身体执为我或我所。因此要通过修行来破这个和合相(破我执),这是取揣食的目的。
有的注释将“揣食”解释为“段食”,即一段一段的进食方式。人类一般每天吃三顿饭,吃得快的人可能五六分钟就吃完了。但其他众生不一定这样,像牛和羊,只要有空就一直吃。我以前放牛的时候,一直探索这个问题:“它们怎么整天都在吃啊?”
还有注释中说,“揣食”是用手拿食物进食,就像印度人那样,藏族人吃糌粑的时候也是用手。
|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不是为了能取所取、能受所受而乞食,而是为了获得三轮体空的境界接受饮食。
《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人类生存于世,有饮食、男女的基本需求。很多电影也以饮食和感情为题材,但讲生死大义的很少,可能是不敢提及吧。不管怎样,人类关心的话题主要是饮食、男女和生死等。
我们也要为了修行和利益众生而滋养自己的肉身。有些苦行者整天不吃不喝,折磨身体,这是不合理的。《四百论》中说:身体虽然像怨敌一样,但为了修行也要保护它、爱惜它。
当然,对身体也不能太执著,还是要破和合的假相。我对身体还是看得比较淡的,如果为了传法,也想活得久一点,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希求;生病、打针虽然很疼,但也不太执著,觉得死也可以,不死也可以,这也许是麦彭仁波切所讲的无愧者之心态吧。
是佛法让我们得以洞察身体的本质——内外遍满不净物,是无常的本性,不会维持很久。明白了这些,对身体的执著也会减轻。就像看清了一个恶友的真面目,也就不会再耽著他了。
总之,取受食物是为了坏和合相,而不是为了接受而接受。
|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入于城市、村落时也不要特别执著,因为其本体都是空性、无我、无常的。
唐译中说:“以空聚想,入于聚落,为欲成熟男女大小,入诸城邑趣佛家想,诣乞食家为不受故,应受彼食。”藏文中还说:接触男女时,也要将其观为空性与无常。
有些修行人长期待在寂静山,偶尔到小城市去就欢喜得不得了;有些人来佛学院开法会,回去时路过马尔康或炉霍,在宾馆里洗个澡,很舒服,心里就想:“还是家里好,在藏地某个地方好苦哦,以后再也不去了!”这些人,不仅没有把城市观空,反而将其执著为特别美、特别好的地方。
我想,迦叶尊者入于城市的时候,肯定会观空性的。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经过长时间修行,应该也做得不错。
当然,大家在这方面也不能太偏执了。有些道友到了城市以后,谁都不想见,一直特别老实地念咒语,让人觉得怪怪的。既然你已经从山里出去了,就要随顺一下世间。你的内心可以安住于苦、空、无我或四禅的境界,但衣服还是要洗得干净一点,说话自然一点。
今年夏天,这边的道友们在着装方面还不错,我比较满意。当然,坐在前面的都是讲考班的道友,比较年轻,而且为了在众人面前讲考也会格外注意一些。如果迦叶尊者要出现在镜头前,可能也会这样的。
下面讲,如何对待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识。
| 所见色与盲等;
眼根见色法时,不要执著好、丑,要像盲人见色法一样,无有辨别,完全平等。
| 所闻声与响等;
耳根听声音时,也不要执著,要像听到空谷声一样。
人们知道,空谷声只是一种回响,不会由此生起快乐、愤怒、仇恨等情绪。同样,当我们听到其他任何声音时,也都无须在意。
| 所嗅香与风等;
鼻子嗅到任何气味时,都没有必要执著,要像嗅到风一样——风不会停留于何处,片刻便会离去。
这里的“香”不单指妙香,还包括所有气味。
这里所讲的修法,在大圆满当中都有,即通过见、闻、嗅、尝、触好与不好的对境而认识本性。以前,法王如意宝给我们灌顶时,先用收音机播放特别美妙的音乐,接着又播放特别难听的音乐,让我们观察二者之间有无差别;或者让我们先触摸特别粗糙的麻布,再触摸天衣一样柔软的绸缎,然后感觉二者到底有无差别。大家也可以自己尝试:先闻一闻玫瑰花的香气,再闻一闻垃圾的气味,看看二者真正的本体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完全是平等的。
现在,正念禅修在东西方比较流行,其理念有点接近大乘空性。很多人觉得这种修法特别殊胜,甘愿交五六万块钱参加为期7天的培训。其实,这些窍诀在大乘佛法中都有,不用交钱,我可以免费给你讲。或者你自己看书,再稍微安住也可以。另外,密法当中也有很多这类窍诀。
那么,诸多经续中为什么宣说这种窍诀呢?就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缘六境后,各种分别念由此产生,进而生起仇恨、痛苦、快乐、欢喜等各种情绪。
| 所食味不分别;
舌根品尝味道时,无论美味与否,都不要分别。
在有些修法中,借助品尝辣、咸、甜等味道去观察其本体。有些西方人以前是比较挑剔的,通过这种禅修他们发现,所有味道都是平等的,也就不会那么挑剔了。反反复复交替品尝不同的味道,经过三四次乃至十几次以后,的确会有这样的体会。
其实,所谓的美味、妙色、妙音和令人舒适的触感,只不过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在大圆满的直指心性中,这些道理被直接揭示出来,没有拐弯抹角,学过密法的人应该清楚。
认识本性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但结果都是相同的,可谓殊途同归。
| 受诸触如智证;
身体接触所触,就像以智慧证悟实相一样。
也就是说,身体上的触觉,就像证悟空性的智慧一样。身体所感受的柔软与粗糙、轻与重,都是分别念的暂时显现,实际上并不存在。有些人在文身的时候仿佛感觉不到疼痛,这应该跟人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对吧?
|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
在显现当中,诸法如梦、如幻、如阳焰;在胜义当中,诸法无有自性。因为诸法不从自体产生,不从他体产生,也不可能共生,更不可能无因生。
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中论》第一品最重要的颂词,意思是说,诸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说诸法无生。
|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通过中观的理证观察,诸法的确没有本体,因此不可能有燃烧,也不可能有熄灭。
此处的“然”通“燃”。
有些注释中说:火有燃烧就有熄灭;诸法没有四种生,就不可能有灭,相当于火焰最初没有燃起,最后也就不可能熄灭。
《中观根本慧论》第十品(《观燃可燃品》)专门观察了火与木柴之间的关系。在名言中,火依木柴而燃烧;但以智慧去观察,燃与可燃、火与木柴都是假立的。同样,通过观察六根与六境是否接触,会得出万法本体都不存在的结论。
这些道理与密法的观点非常相似。如果有些人不想修加行,也得不到真实的灌顶,但还想求密法,想当一个比较懒惰的“大成就者”,那就可以听《维摩诘经》。听了这部经以后,得不到密法也没事。其实如果没有信心,听了密法也没有多大效果。
西方有些上师、教授,不要求弟子修加行、得灌顶,就直接给他们讲甚深的密法。我觉得这样是不如法的。去年我在一所学校里直言不讳地说了:“我们最好不要改革密法的传授方式。传承上师的智慧不可能低于我们,但他们都没有改革的权力,何况是我们后人。如果想弘扬、学习密法,就应该如理如法地做,尊重密法的传承。看看智悲光尊者、全知无垢光尊者等传承上师,以前都是如何修加行、得灌顶,之后再听闻密法的……”
在这方面,汉地很多佛教信徒做得非常不错。很多人在有序闻思,虽然部分人因为工作等原因中途放弃了,但大多数人还在坚持。藏地很多上师也很严格,在传承方面非常严谨,这样比较好。
其实,所谓“开放”并不是无头无尾,所谓“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世间的疯狂者应该是最开放、最自由的,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维摩诘居士说:“迦叶,如果你能不舍八邪而入八解脱,以邪相而入正法,以平等心去乞食、享用食物,就是布施一切可怜众生,同时也供养了三世诸佛及一地到十地的贤圣菩萨,这可以称为真正的乞食,能做到这一点,你才可以享用斋食。”
八邪为八正道的反面,即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按照声闻乘的观点,要舍弃八邪才能入于八解脱(有些经论中说八解脱即八正道,有些说二者不同),比如断除邪见而入于正见,断除邪命而入于正命。他们认为邪见就是邪见,带着邪见根本不会获得成就。但依大乘的特殊观点,可以在不舍邪见的当下就入于正见。因为从本体上讲,邪见与正见并无区别。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说:“世及出世法,此二亦平等,善及不善法,与涅槃平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并无差别,善不善法也与涅槃平等。表面上看来,十不善业与十善业不可能是平等的,但从究竟涅槃的角度来看,这二者完全等同。《中论》当中对此也有分析。
由此可见,大乘佛教的理念要胜过人天乘。作为佛教徒,要懂得比较深的佛法教义。如果只能讲世间人的话题或非常简单的人天乘,说明佛法的究竟智慧尚未融入他的相续。
“平等心”是维摩诘居士对迦叶尊者宣说的主要窍诀,大家要记住。从本体上讲,轮回与涅槃平等,凡夫与圣者平等,清净与不清净也是平等的。
这个教言,再讲深一点就是密法中的等性自解脱。1995年,法王如意宝在新加坡大众佛学会传授了大圆满法《等性自解脱》。前两年我也讲过这部法,还讲了《法性自解脱》。
|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以平等心去乞食、享用食物,就没有烦恼,但也不是离开了烦恼。
世间人认为烦恼存在,声闻行人认为断除贪嗔痴等烦恼才能获得究竟果位,但这两者都落于一边。因为,烦恼的本体并不存在;断除烦恼以后,烦恼不存在的“空”也不存在,因此耽著这个“空”也不合理。
那么,大乘的究竟思想是什么呢?大乘承许,在实相中,不是有烦恼,也不是没有烦恼,不是这二者并存,也不是这二者以外的法;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万法如梦如幻。
|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享用食物时,不依入定心,也不依起定心。
世间人经常处于散心状态,声闻缘觉经常安住于禅定境界,其实这二者都偏堕一边。
|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并非住于世间,也并非住于涅槃。
世间凡夫每天住在世间,声缘阿罗汉则住于寂灭涅槃,二者都不合理。
|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受供养者若通达了平等,就不会执著布施者供养得多就有大福报,供养得少就获得小福报。
藏文本还说:“无有中福,无有特福。”可能是这句经文的延伸。
| 不为益,不为损。
若有平等心,就不会有增益和损减。
“益”指将“没有”认为“有”,比如“我”是不存在的,但人们都认为“我”存在。“损”指损减,是将“存在”认为“不存在”,比如某人具有清净戒律,有人却说他戒律不清净。
如果有平等心,就不可能执著不同布施者会获得小福、中福、大福、特福的不同福报,也不可能有增损之见。
|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所以,要想正入佛道,就不能依靠声闻缘觉乘。
|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迦叶,如果以平等心去乞食、享用食物,就不会空耗信施。
如果没有一定的见解,确实很难消化信财——仅有清净戒律也不一定能消化。汉传佛教中常说:信施难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施主供养的一粒米就像须弥山那么大,即生若没有好好修行、通达空性境界,来世就要以旁生的身份来偿还信施,很可怕的。当然,如果你有真正的平等心、空性见,享用多少信财都没有关系。
所以,维摩诘居士告诉迦叶尊者:以无二的见解去享用食物就不会空耗信财。这是大乘的乞食方法。
|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世尊,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感到非常稀有,并对一切菩萨生起了极深的信心和恭敬心。
有些人刚开始听到密法等甚深法时,还没有生起信心;一旦通达了相应的见解,就立即产生了信心。这里讲到,迦叶尊者听了维摩诘居士简单的一堂课,就生起了很大信心,他还是很了不起的。
|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闻此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迦叶尊者又想:“这位在家居士真了不起啊,他的辩才、智慧竟这样出色!他讲得那么好,谁听了不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
有智慧的人,听一堂课就已经领悟了。像迦叶尊者,一听到这些甚深教言就颇有感触。而且觉得,维摩诘居士虽为在家人,但确实很了不起;自己作为苦行第一的比丘,已经被他的智慧、辩才深深吸引。我们有些人听了维摩诘居士的教言可能就没有什么感觉,认为他讲得一般般而已。
很多人确实会因为讲法者的精彩演说,而对他产生很好的印象,有些人还会在演讲结束后找他签名。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参加一些研讨会的时候,如果有人讲得很不好,研讨会结束后就不想理他;如果有些人讲得特别好,对他的印象就很好,觉得他真的很厉害。
|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从那时开始,我再也不劝人学声闻缘觉乘了,转而赞叹大乘佛法。所以,我不堪任向维摩诘居士问疾。
《大宝积经》讲了大小乘之间的一些差别,比如:“声闻如星宿,菩萨如满月,愍念众生故,示现涅槃道。”声闻如同群星,无法遣除黑暗;菩萨则如满月,完全可以遣除黑暗;菩萨由于悲悯众生的缘故,经常示现涅槃之道。“涅槃”有证悟、成就、智慧等很多含义,在这里不是指圆寂。总的来说,菩萨为利益众生,会示现各种出世间道。
迦叶尊者虽为声闻行人,但听了维摩诘居士的窍诀后,就不再弘扬小乘道,开始着重弘扬大乘佛法了。
这部佛经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想,很多人通过学习,可能会对大乘中观思想有新的认识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