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苦乐根源,获得自在未来
Qingdao Prison, Shandong
中国·青岛
2015 / 6 / 15
Search the Cause for a Bright Future
又见面了,我发自内心地欢喜。
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获得自在,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能力——包括你们在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探究苦乐根源,获得自在未来”这个话题。
换个环境而已,什么损失也没有
按照佛教的观点,众生皆具如来藏。在座各位虽然在接受改造,但依然具有纯净的佛性,通过学习和磨炼,依然可以提升自己。所以,我对你们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可能有人觉得:“我已经彻底完蛋了!以后即使出去,也会被人看不起,一辈子抬不起头!”这样的想法是比较幼稚的。我以前讲过,梦参老和尚认为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三十多年,就是在监狱度过的那段岁月。他出去以后,照样弘法利生,完成了广大的事业。去年凤凰卫视采访他时,他说:“无所谓,换个环境而已,关三十三年监狱出来,我什么损失也没有——我把它当成闭关。自己不折磨自己,遇到什么环境,都会快快乐乐。”
所以,大家不要心灰意冷,觉得人生没有翻盘的机会。有时候,获得一次成功不如遭受一次失败。突然跌倒在地,反倒能领悟更多的东西。
我见过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有财富、有势力、有威望;我也见过很多失败者,穷困潦倒、一败涂地。这两种人,最初可能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后来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就在于关键时刻的一念。关键一念调得好,就上天堂,调不好就下地狱。在佛教中,这一念的力量叫作业力,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每个人的语言、行为和心念背后,都有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这股力量如果是善,带给我们的就是快乐;如果是恶,带给我们的就是痛苦。比如,如果我们在贪心的引诱下,占有了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或是在嗔心的驱使下,对他人进行打骂乃至杀害,就会感受痛苦和折磨。所以,恶心如毒药,尽量不要沾染。
出狱后,工资翻了两倍多
监狱是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你们很多人都非常聪明,在绘画、演讲、唱歌等方面富有天赋,甚至称得上是天才。这里就像一所封闭式学校,让你们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手机、电脑一律不用——表面上缺少自由,实际上却有助于培养内心的自律和善的力量。如果大家珍惜机会,一心一意、安安静静地学习,一定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天赋。
而且,你们比过去的服刑人员幸福多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监狱条件特别差,有时甚至会饿死人,执法人员也不像现在这样文明。你们现在可以看到青山绿树,可以呼吸海边的新鲜空气,还是比较有福报的,心里应该感恩。不过,有些人在哪里都怨声载道——对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大家千万不要学。
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善于思考,反省自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以前自由自在的时候,你们可能从没思考过人生。现在有大把的时间,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好好思考。我认识一个公务员,因为贪污被判了六年。我去他所在的监狱做讲座时,他告诉我说:“我现在把服刑当作培训,每天都拼命看书。这些年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学下来,已经看了好几百本——以前读大学都没这么认真过!”入狱前,他是一名公务员,每个月工资三千多。出狱之后,由于智慧超群、能力出色,被一家公司聘为总经理,月薪七千多。
当然,人生也并不是有钱才有意义,关键是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
皇帝与死囚的死亡之约
有些人刑期比较长,认为已经没有机会。其实,就算这辈子没机会,下辈子也还有机会。我们今生的不如意,大多源于前世的恶业,如果现在发愿,今后乃至生生世世,都好好做人,不造恶业,来世肯定会获得快乐的人生。
当然,这只是最坏的打算。实际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有些事不一定要等到来世。如果摆正了心态,很可能出现奇迹。
《资治通鉴》里讲过一个故事:唐太宗反对严酷的刑法,对死刑的审核尤为谨慎。因为人命关天,他规定了“三复奏”,即要向皇帝禀告三次,才能判一个人的死刑。后来觉得“三复奏”不够,他又改为“五复奏”,力求不冤杀一个好人。
有一次,有三百九十名犯人经过五复奏,依然被判死刑。唐太宗问:“你们死前有什么心愿?”大家都说,想回家看望父母妻儿。于是,唐太宗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现在放你们回去与亲人团聚,但你们必须遵守一个约定——明年九月初四准时返回受死。”
一位大臣担心他们有去无回,便上前提醒。唐太宗说:“我相信,他们不会辜负我的信任。”
到了约定日期,三百八十九名死囚如期而至,一人因病迟到了一个时辰。他们因为信守承诺,从容赴死,感动了所有的人,最后得到了唐太宗的最高奖赏:全部赦免。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也给三百多万人平反过,纠正了很多冤假错案,为很多人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
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出现奇迹,所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我遇到一些服刑人员,因为六七十岁才释放,心里比较悲观。其实,六七十岁也不算晚。如果真的有能力、有智慧,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从头开始。就像原红塔集团的老总褚时健,因为贪污被判无期,后来减为有期,七十多岁保外就医,出去后承包了一片荒山种橙子,最后成了亿万富翁。
重新做人并不是一句空话,只要有勇气,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
永远有人对你不离不弃
各位觉得自己苦,其实家人比你更苦。如果大家自暴自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那非常对不起自己的家人。
汉地的情况,跟藏地好像有点不同。在藏地,如果一个人进了监狱,他的家人不会受到歧视。而在汉地很多地方,儿子犯了法,父母就抬不起头,周围全是指指点点;父亲犯了法,孩子就没脸见人,上学会被欺负,于是慢慢荒废学业,很可能也走上犯罪的路。到最后,两代人都进了监狱,只留下家中老人无依无靠。最可怜的是老父老母,日夜想念孩子,盼他早日回家。而等到孩子出狱,他们可能已经在思念中离世了……
我相信,各位都非常挂念自己的父母妻儿。如果真的为他们着想,就要好好认罪、努力改造,所作所为守规矩,尽量减少服刑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态,不要整天抱怨,认为别人都很坏,唯有自己无辜受罚。要正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过失,言行举止尽量调柔一些。还要提升心力,不被脆弱打败。心力强大的人,什么都可以轻松面对。否则,哪怕有再大的成就,也会在挫折面前倒下去。
一束花的巨大力量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在美国华盛顿,有一个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叫乔治。一次,他去花店为女友买花,认识了花店的老板——本。不过,两人只是认识而已,乔治在那里只买过两次花。后来,乔治为一位客户理赔时,被客户无端控告,最后以诈骗罪入狱,刑期十年。听到消息,女友无情地离开了他。
乔治在监狱里痛苦万分,几乎快要疯掉。这个时候,却突然有人来探望。乔治在华盛顿没有一个亲人,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到底是谁。来到会见室,他惊讶地看到了花店的老板本。本给他带来了一束鲜花。看到美丽的鲜花,乔治心里萌发了一丝生机,似乎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之后,他在监狱里大量地阅读,刻苦钻研电子科学。
由于他表现良好,第六年就提前释放了。他先在一家电脑公司做雇员,不久开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他身价过亿。
成为富豪的乔治,去看望本。这时的本因为破产,已经搬到乡下,一家人贫困潦倒。乔治把本接了回来,给他买了一套房子,还在公司为他留了一个职位。乔治对他说:“你当年的那束花,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给了我战胜厄运的勇气。无论我为你做什么,都不能回报你给我的帮助。所以,我想以你的名义成立一个基金会,让天下不幸的人都能感受到你博大的爱。”后来,乔治捐出一大笔钱,成立了“华盛顿·本陌生人爱心基金会”,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不论你在这里待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都要利用这段时间学点东西。我经常把监狱比作封闭式学校,因为远离俗世的打扰,所以能安安心心学习知识技能,或者观观心性、念念咒语,重新定位未来的人生。如果只在这里混日子,动不动就打架滋事,表面上很过瘾,实际上错失了大好机会。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用智慧观察利弊,不能莽撞行事。
不要把偶然当必然
有些人过度追逐金钱或权力,最后犯了错误。其实,钱权都是身外之物,没有多大意义。《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荣华富贵、位高权重,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就像梦幻、水泡、彩虹、水月一样无常,虚幻,根本不值得执著。
大家看新闻就知道,很多人的人生都会在顷刻间发生改变。有些政界人员级别很高,最后也毫无征兆地锒铛入狱。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他倒霉,或人缘不好,而是有众多因缘在背后起作用。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一旦成熟,谁也躲不掉那个果。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踢猫效应”,可以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因缘。比如一个女人,在家跟丈夫吵了架,去单位又被老板骂,因为心情不好,就打孩子发泄;孩子心里窝着火,就狠狠踹身边的猫;猫不开心,就在家里乱抓乱咬,弄得到处一片狼藉。家里狼藉是一个结果,看似与猫有关,实际上却是众多因缘共同促成的。
如果详细分析,你们现在身处监狱,也不是单单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一直往前追溯,还跟你们的学校教育有关,跟家庭教育有关,跟身边朋友的影响有关,甚至跟前世根深蒂固的习气有关……总之,是众因缘的和合之力,把你们推到了这里。只要有一个因缘不具足,你们都不会走到今天。
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死囚被押赴刑场时,一个围观的老太太突然喊了一句:“你们看,他金色的头发多么迷人,这孩子太可惜了!”即将告别人世的年轻人听了老太太的话,朝她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我周围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
因缘非常复杂,凡夫根本看不清,只能随缘。你们已经到了这里,暂时没办法改变,那就坚强地活下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炼自己、提升自己,静静地等待时机。
劳动竟然有不少好处
我们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有了它,再平凡的人也可以变得伟大。在佛教历史上,六祖惠能大师早年以卖柴为生,连字都不认识。有一次,他在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内心有所领悟。后来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达了万法真相,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将来就算出去了,工作也丢了,妻子也跑了,谁都看不起!”这些都没什么。如果换作是我,大不了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头开始。
还有人觉得自己笨,什么都不会,比较自卑。其实,笨并不是大问题,你再笨也比不上佛教历史上的周利槃陀。周利槃陀生性愚钝,不管学什么,学了就忘,根本记不住。后来随哥哥出家,哥哥教了他短短的四句教言,他背了三个月也没背下来。
实在没办法,佛陀就让他一边扫地,一边念“扫尘、除垢”四个字。结果还是念了前面忘后面,背了后面忘前面。不过他心态比较好,每天坚持为僧众扫地,非常勤恳。最后业障清净,证得了圣果。
其实,扫地既是一种改造,也是一种忏悔,其真正的意义,是清扫自己的心地。佛教禅宗有一句名言:“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在这里,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劳动,觉得非常好。劳动虽然有点累,有点枯燥,却可以遣除罪业,完善人格。比如,以前你特别有钱,特别傲慢,现在变成了普通人,慢慢养成平常心,坏习气就会改变。
从佛教的角度,若想忏悔罪业、改造自己,需要做一些事情。公元1000年左右,藏传佛教有一位伟大的上师,叫阿底峡尊者。他从印度来到藏地之后,每天都会用泥巴做一种小佛塔,我们叫作擦擦像。做擦擦像是体力活动,非常辛苦,弟子们请求尊者:“像您这么伟大的上师,怎么能做这些事呢?还是我们来吧。”尊者拒绝道:“难道我自己的饭,你们也要替我吃吗?”
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高僧大德,每天还要如此辛苦地忏悔业障、积累福报,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聪明的商人喜欢下雪
此外,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儿萨埵吽”,也可以忏悔罪业。在台湾、澳门和新加坡,有很多服刑人员都在念这个咒,发自内心地忏罪。
人生的牌有各种打法,你们过去拿了一手烂牌,给自己和家人都带来了痛苦,今后应该换一换。而真正有忏悔心的人,由于放下了狂躁,人生可以重新洗牌。
有人认为,人生的路只有一条,失败了就再没有希望了。我却觉得,人生的路四通八达,这一条走不通,可以换另一条。佛教讲“万法唯心造”,大家只要真心改错,今后很多愿望都可能实现。
去年我给大家讲过,只要心是自由的,即使身体被约束,也照样可以过得洒脱、快乐。所以,真正的成功是心的成功,真正的自由也是心的自由。
你们每天服从军事化管理,吃饭睡觉都有规矩,这样其实挺好。人毕竟不是动物,不能想什么就做什么。像我们出家人,行住坐卧也都有约束,吃饭有吃饭的规矩,穿衣有穿衣的规矩。三十多年来,我一直穿着这身僧衣,如果哪天换成西装,就会违反规矩。表面上,受约束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反过来看,这样的不自由是一种人生训练,能造就全新的自由。
相比之下,外面的世界虽然很自由,但很多人都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自我反省,更不愿意被人监督,所以很难有真正的成长。如此换个角度一想,也许就豁然开朗了。
我们藏地有一句谚语:“聪明的商人喜欢下雪。”一般来说,下雪天路上堆满积雪,马队很难走,是一件让商人头痛的事。聪明的商人为什么喜欢下雪呢?因为不会有小偷来偷马,否则,雪地会泄露他的足迹。
所以,一个人只要有智慧,看什么事都是好事,而不是障碍。
几点期望
最后,希望大家能找到几颗心:
第一,忏悔心。以前的事,自己确实有错,所以应该真诚地忏悔。对过去犯下的错,要像吃了毒药一样后悔,下决心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第二,坚强心。不管什么人,一生都会遭遇困境。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被关进监狱,我会怎样做?”我会把它当成修行的机会。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把监狱当作修行的道场,在里面不但不打架,而且帮助大家,给大家做心灵辅导,令人非常钦佩。所以,我也希望各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强,不要太脆弱。
第三,精进心。希望大家精进学习,努力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狱中虽然很苦,但只要精进学习,不荒废时间,苦中也可以有乐。这样的话,即使被关上十年八年,一切也来得及。
第四,欢喜心。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失去欢喜心。事情已经发生,愁眉苦脸有什么用呢?不如看开一点,微笑面对。就像有些修行人,无论到哪里,无论吃什么饭菜、住什么房子、干什么工作,都开开心心的,再大的困难都无所谓。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态度。
第五,利他心。很多人之所以走到今天,归根结底是因为过于自我保护、过于自私自利。如果你身口意跟菩萨一样,一直考虑众生的利益,绝不会落入人生的困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希望大家对周围的每一个人,不管熟不熟悉,都尽量去利益他们。
第六,感恩心。希望大家能远离抱怨,感恩所有的人,哪怕他以前伤害过自己。心怀感恩的人,白天心情平和安稳,晚上睡觉特别香甜。我教你们一个动作:双臂交叉,同时与两边的人手拉手,然后一起说:“感——恩——你——”
总之,有了忏悔心、坚强心、精进心、欢喜心、利他心和感恩心,大家今后一定会快乐的。
现场互动
问:您赠予我们的《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我看了好多遍。您在书说:“追求错了,当然痛苦。”“学佛后,你会发现一种莫名的欢喜在心里冉冉升起、不可思议。”学佛以后,我自己确实有一些感应,非常奇妙。“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在我心中,您就是菩萨。
请问,您读过《易经》《论语》吗?孔子讲过很多道理,我以前很喜欢。这次接触佛教,发现佛教的慈悲也很感人。您能给我们再讲几句吗?
堪布:我非常喜欢读书,也看过《易经》和《论语》。
孔子活了七十多岁,他一生的智慧由弟子们记录下来,汇集成《论语》一书。里面的很多道理,都值得我们学习。一般读过《论语》的人,都懂得做人的重要。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修行呢?尤其你们现在的处境,更要学会做人。传统文化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那天我在候机厅,听到马云的一段演讲——前不久,马云成为中国首富。他说自己刚刚创业时,根本没想过会有今天,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创业失败,就把失败的教训讲给别人听。你们也可以把失败当作财富,以后有机会,与更多的人分享。
你提到了佛教的慈悲,非常好。佛教认为,慈悲应该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所有众生都需要慈悲以待,没有一个众生不值得原谅,即使对我们有严重的损害,也要把他当作最好的上师。大乘佛教的这一理念,无论在监狱、大学,还是东西方的文化领域,都散发着不可思议的包容光辉。
我们人一般都很自私,只要对自己不好,就会恨对方。而大乘佛教却强调包容、慈悲,为了帮助他人,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了慈悲,心量就可以打开,什么事情都能接受。
问:菩提心就是善心吗?可当今社会有种现象,老人摔倒了,围观的人却不敢上前施救,怕被赖上。针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发菩提心?
堪布:菩提心是一种善心,但层次比较高——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乐。而其他的不杀人、不偷盗等,只是普通的善心,没有菩提心的境界深广。一个有菩提心的人,不管对什么众生,都会全力以赴地帮助。
现在确实有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老人摔倒了没人敢扶。当社会的道德风气整体下滑时,很多人就会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但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算会被冤枉,也要去扶。这对推动社会的良性风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实,佛教提倡的十善特别适合现代人。如果每个人都懂十善的道理,老人摔倒了,不可能没人扶。
问:六祖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自性到底是什么?
堪布:六祖在《坛经》里讲的这个自性,是指我们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面原本就是清净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空性的。当我们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的时候,如果详细观察,它们的本体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垢染。所以归根结底,心的自性就是清净的如来藏。
问:入佛门要先皈依,希望您老人家慈悲,为我们想学佛的人做个皈依好吗?
堪布:我下面念三遍皈依偈,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跟着念。没有兴趣的,不念也可以。
有了皈依戒,成为三宝弟子以后,对自己要有一种约束。平时的行为要如理如法,还要多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儿萨埵吽”、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尽量一边观想佛菩萨,一边默默念诵。
下面,我念三遍梵语的皈依偈,想皈依的可以跟着重复。
(堪布传授皈依戒)
问:有时候,我们对父母妻儿的痛苦,会感觉无能为力。自己的心如果安定不下来,对改造和修行也不利。请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堪布:的确,很多人除了自身感受痛苦,还会因为对家人无法尽责而愧疚。
不知道你们的情况如何,在我家乡,有些服刑人员经常跟家里要钱,感觉不是太好。在这里有吃有穿,基本生活都能保证,没必要给家人增加负担。
大家无论要待多长时间,都应该努力改造自己,争取缩短刑期。同时要宽慰家人:“我现在非常好,不要担心。”还应该多学点东西。出去以后,有个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家人会比较欣慰。
总之,再苦也要坚持,千万不要放弃自己。家人要坚强,你也要坚强,双方都像松树一样,扛住寒冬,等待春来。其实,时间过得很快,机会总有一天会出现。
问:什么是业力?
堪布:我们在田里播下种子,只要具足阳光、雨水等外缘,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同样,人的身体、语言和心念传递出来的或善或恶的信息,会像种子一样留在心上,一旦因缘和合,便会结出快乐或痛苦的果实。我们心上善恶种子的力量,就叫作业力。
我们今生的一切苦乐,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今生播下的业力种子,又会影响来世的苦乐。这是心的循环规律。也许你认为今生是独立存在的,实际上,它的背后有很多力量在起作用。
问:我们入狱,身体上的痛苦都能忍受,可心灵上的痛苦,比如家庭变故、亲人逝去,却很难忍受。怎样才能化解这种痛苦呢?
堪布:家庭变故、亲人逝去,你即使没有入狱,也可能发生,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
现在离婚率那么高,就算你整天守着妻子,也不是没有离婚的可能。至于死亡,谁都逃不过,即使你在家陪着父母,他们总有一天也会离去。所以,对这些人生变故,我们不要特别在意。
我在《苦才是人生》中讲过一个比喻: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看到杯子一半是空的,乐观者看到杯子一半是满的。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如何看待它,跟自己的心态有关。
我们经历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变成财富。缅甸的昂山素季被软禁了十五年,1991年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最近,很多国家首脑都在接见她。其实无常也挺不错,它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只要你的心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