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财无义
“真正的修行人,病有病的快乐、死有死的快乐”,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修行人和世间人在面对生老死病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而且在遭遇困难、痛苦时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真正的修行人具有内在的境界,先不说具有大圆满境界的修行人,即使非常普通的一个修行人,在他们遭遇疾病违缘时都可以转为道用——病有病时积累资粮的方法,死也有死时的快乐安详。然而世间上的人们不会这样想,他们认为生病是非常可怕的,而死亡更是最不愿意遭遇的一件事情。实际上,死亡是轮回流转的一种途径,是无始轮回中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必须经历的,修行人已经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可以坦然面对。
这里讲“贪财无义”,人在世时、临死时或者在中阴时,都要把握住自己的相续,不要对人、财、物特别贪著。佛教中将对财物的贪执称为外贪,对人的贪执称为内贪,人们相续中内贪、外贪的习气于无始以来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断除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平时就应该注意转变自己相续当中的习气。
在平日里,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微不足道的生活必需品应当看成是借用物而毫不贪执地使用,死后这所有的资具就全部归于上师僧众所有。
这一点很重要,平时如果对自己的财物、房子、家产等特别执著,那临死时根本把握不住,所以平时就应该将一切财物作为一种借用物来看待,你来的时候不可能一起来,死的时候也不可能带走一丝一毫。
真正从道理上观察,所谓的财物只是一种身外之物,除此之外,就连自己尤为珍爱的身体,到死亡来临时也会毫不犹豫地舍弃,更何况无有丝毫帮助的身外物,因此对于诸如此类的借用物,都应毫无贪执地使用。
如果你是住在寂静地方,那你死亡之后,所有资具受用全部都应归属于上师、僧众,因此你也不必费心安排它们的去处。
然而,在当今的时代里,有些名义上的住山隐士临命终时还念念不忘他的那些物品,有气无力地说“这个用来做什么,那个不要用来做什么”等等,留下诸如此类的遗言。
按理来说,对于暂时借用的财物等不应该留有任何贪执,但在当今时代中,名义上是住山多年的修行隐士,可在临终时却将他所谓的“修行境界”全部暴露无遗——他们或者写下遗书,或者留下纸条,标明“系解脱里面有多少多少人民币……”
去年有一个人说自己明天5点钟就会死,之后将所有财物全部分配出去了,最后也没有死。有个男众也是将自己的房屋供养给我,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快时间当中就会死的,我说:“你可能暂时还不会死,即使死也不用对这样的房子贪执……”但他还是说:“我这个房子还是非常不错,一定要留给你……”结果他也没有死,过一段时间就离开学院了。这种现象非常多。
死的时候对于房子等财产不要贪执,这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当今时代的很多修行人跟在家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在临要死时:“我的钱留给某某人、我的房子如何如何……”对所有的财物会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时其他的人也会说:“这个人真了不起,还没有死之前就已经将财产作了非常合理的安排。”这似乎是世间人不成文的一种传统,但作为修行人来说,如果也出现这类言行,恐怕给人的感觉会非常奇怪。
前段时间色达有个人翻了车,据说他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人,后来他在医院临要死的时候,不断地问:“我的衣服穿好了没有?我这样有名气的人,临死时衣服一定要穿好,要不然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好……”别人说是“衣服已经穿好了”,他又说:“我的被子要盖好,要不然别人看到不好……”其他人将他的被子又仔细地盖好了,这时候这个人已经死了。这些人虽然不算什么修行人,但仔细想一想:像他这样临死时只是想到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对来世有没有帮助呢?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不论哪一个人,在临死时,如果有时间、有能力的话,就观想诸佛菩萨在自己的头顶,念诵佛菩萨的名号,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没有利益的。
这种做法已将此人没有断除对财物贪执的心理状态全然昭示、暴露无遗。
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这位修行人对财物的贪执根本未能断除。
对此尤其需要注意,我们每个人在不久的将来都会离开人间,但所谓的离开人间,修行人有修行人离开人间的一种方法,若能虹身或狮子卧式离开当然很好,如果不能这样,临死时一边合掌一边祈祷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如此一来,死亡时的心态不会特别散乱。或者临终的时候,对于一切财物断除贪执的念头,想着“其他人愿意如何处理就如何处理,本来也不是我的”,如果能够这样观想也是非常好的。
如若对财产无有贪执,那留下遗嘱目的何在呢?
之所以留下遗嘱,就已表明你对这些财物的恋恋不舍,由此才会千叮咛万嘱咐“应该如何如何分配这些财产”。
希望以后学院里面死的人不要对自己的财产太过贪执,你的财产肯定会处理的,这些根本不需要你来操心。而且现在很多人把系解脱当作自己的钱包,这样不太好,最好还是分开,不然,以后你们死的时候,可能每个人的系解脱都要翻出来看一下……
就像札嘎仁波切所说:自己没有修行却给别人说得很好听。我自己死的时候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无论如何,作为修行人,死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有些人以前是因为方法不懂,不知道死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但现在方法已经知道了,到底能不能做到就要看自己的修行了。所以大家看一看,自己在离开人间的时候能不能把握住这一点!
假设你能够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都看作是石头与牛粪那样,那么自己在临终时留下“这些石头牛粪用来做这个那个”的遗嘱看来就无有任何实义了。
一般来说,修行人对所谓的财物等应该像石头、牛粪一样看待,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临死时“这个石头用来做什么”“那个牛粪用来做什么”等等之类的说法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同样道理,从真正本义上来看,诸如此类的财物与石头、牛粪根本没有差别,因此不应对它心生贪执。
自己在疾病缠身时,没有亲友的照顾,即使病痛难忍,受尽折磨,但自己如果能保持精神乐观,无忧无愁,也不仰仗药物与承侍,那就成了促进修行的助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修行人生病的时候虽然没有亲人照顾,自己的心情仍然是十分乐观坦然、无忧无虑的。
昨天上师如意宝讲课时提道:“有人劝我到外面去治疗,但我再三考虑之后,觉得如果出去不一定有机会传法,所以还是留在这里,身体就慢慢调养吧……”上师如意宝的这句金刚语非常值得大家重视,现在个别人认为身体非常重要,如果身体健康就一切万事大吉,但这样有漏的身体依靠医药能不能完全好转呢?这一点你自己也没有把握。因此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时,应该将佛法放在第一位,身体放在次要位置上。
未曾将任何财产视为我所拥有而是全部看作如石头牛粪一般的修行人,过世以后,他那无有主人的尸体理所当然会被同修道友们随意抛到尸陀林。
我们这里的牛粪还是比较贵,个别人死的时候可能也会贪执:“我牛粪棚里还有很多牛粪,应该把它供养给某某道友。”但不管怎样,你过世以后,你的牛粪肯定会处理,你那没有主人的尸体必定会被同修道友们送到尸陀林,之后在旁边念个经、作个加持,这样就可以了,你也就根本没必要再三嘱托、出面安排。
而在未死之前他已将死后的一切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条,临终时也不需要像世间人那样劳心费神地到处寻找超度的上师念破瓦以及作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
一般修行人没有死的时候,就已经将临死时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了,不像世俗人那样,他死了以后还要给他安排念破瓦等事宜。
住山的修行人具有一定的境界,所谓死后的念经、超度等佛事,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关这方面,我认为临死时有上师或道友在旁边助念、提醒观想倒是可以,但所谓的七七四十九天法事有没有都无关紧要,因为每个众生都是依靠他个人的业力随转的,即使找不到上师作法事也没必要过分焦急。
通常来说,世间人有一定的传统,尤其在藏地,即使条件非常不好的人,也会念十四天或者二十一天,大多数一定会念七七四十九天的经。从某个角度说,在中阴的四十九天内作法事非常好,但从另一方面,这已经在世间人的观念里形成了一种传统。
然而作为修行人,只要一生当中不间断、如理如法地修行,那临死时有人念经或者没有人念经就不存在很大差别。当你正要断气的时候,旁边有上师或道友提醒观想上师、念阿弥陀佛,这一点非常关键,之后的念破瓦、作法事有没有都是可以的。因此,一个人在世时是否如理如法修行才是最关键的,而临死时的一切佛事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就像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阴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念破瓦、作超度等对某些人来说确实很有必要,但作为修行人,主要看你在世时的修行境界,这一点才是最为关键的。
我们每个人在什么时间死、以怎样的方式死谁也不知道,能像野兽那样悄无声息地死去可谓是修行人的美妙庄严了。
住在寂静山中的野兽,即使死了也不会有人去哭。修行人也是如此,在寂静的山林里死去,任何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时间死的、以什么方式死的,这就是修行人最美妙的庄严。
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修行者却寥寥无几。因此,在临终时照料服侍、忙前忙后等类任何事情也无需亲友来做。
在当今时代,不要说像野兽一样如理如法地修行,即使能够做到比较如法的长期、圆满的修行也是寥若晨星,因此,大家在此时此刻更应该保持正知正念,就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讲:“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因此,自己临死的时候,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招集亲友过来没有任何必要。死亡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修行境界,其他诸如尸体如何处置、财物如何分配、佛事请谁来做等形式上的事情无有丝毫利益。
修行者与亲友完全断绝牵连是彻底抛弃故乡的一个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