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专访记录
——《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专访
2016年1月3日
地点:香港
简介:
2016年1月2日至1月3日,由索达吉堪布(后简称“堪布”)主持的为期两天的“度母法会”在香港亚洲博览馆如期举行,法会旨在祈祷以度母为主的诸佛菩萨,化解世间种种苦难。一万多名佛子,从世界各处赶至此地,倾听堪布讲法。
采访感受:
索达吉堪布近年来多次在海外讲法、弘扬佛法,足迹遍布北美、欧、亚、非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介绍藏传佛教,亦立足培养更多的未来佛教人才。堪布立足人心、放眼世界、纵横国际,却低调踏实、淡泊名利,称自己的人生“好学而平淡”,希望毕生投身佛教教育。
⊙ 问:堪布此次到香港的目的和活动是什么?
堪布:参加祈祷和平的度母法会。听众70%~80%是佛教徒,也有其他宗教的,还有一些没有信仰的知识分子,各种人都有。
⊙ 问:堪布近年在国外讲法,对哪里印象最深?
堪布:其实不仅是近年,我从1993年起就去过美国、欧洲。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非洲——纳米比亚、莱索托、南非。那里的孤儿问题、贫穷问题,和香港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差别。纳米比亚人平均年龄37到42岁,被艾滋、疟疾、战乱所笼罩。当地人自诩有“三不值钱”:石油、生命、时间。
⊙ 问:藏传佛教在西方的接受度如何?
堪布:西方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很接受藏传佛教。因为藏传佛教比较具有逻辑性,它固有的修学体系可以直接调伏内心,而且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学习藏传佛教很有意义。
我今年去了世界各地的一些学校,他们对藏传佛教很有兴趣,对一些藏传佛教里的专有名词,都很熟悉。甚至有些人对藏传佛教的理论研究很深入,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我听了都大吃一惊,觉得和我们寺院里面的僧人差不多。
总体来看,在年轻人、知识分子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藏传佛教有兴趣,甚至是热爱。
⊙ 问:堪布在海外讲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堪布:讲法很难千篇一律,因为每个地方的人需求都不同。要根据他们的需要,研究时事,准备一些世间的知识。例如去欧洲,就要先了解当下的时事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们如何看待、对待,然后再讲一些适合他们的内容。
总体上,现在很多国家都面临一个问题:物质超速发展,人心却没有跟上,所以物质与心灵是失衡的。由于人们缺乏心灵教育,导致目前世界出现各种不平等、不安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佛教中可以找到解决之道。我讲的主要是这些内容。
⊙ 问:堪布如何看待恐怖主义?
堪布:按照佛教的观点,最好能把怨敌当成亲朋好友,用慈悲心来对待。我研究过伊斯兰教,其中并不存在给世界带来各种不安的教义,只不过后来被人利用了,用宗教名义操纵一些事情的发生。
⊙ 问:堪布在非洲的演讲主要是什么内容?
堪布:主要讲不要对人生失去信心。我去了一些大学、孤儿院,感觉当地人对人生不太抱有希望,始终处于失落的状态,包括二十多岁的大学生,在那种环境下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其实,当地人是非常有智慧的,而且非常天真、有激情;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是需要考虑的。
⊙ 问:请问堪布,为什么会选择出家?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
堪布:我小时候放牛,16岁才上学,后来读了小学、中学,又考上甘孜师范学校(现为康北民族中学),23岁选择出家——这种选择是源于自己从小对藏传佛教就有信心。
我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什么特别忘不了的时刻,迄今为止,算是个爱学习的、平平淡淡的人生。
⊙ 问:堪布未来在讲法方面有什么目标和计划吗?
堪布:我总觉得人类亟需心灵教育,而佛教就是心灵的甘露,若不能把它跟更多人分享,我感觉挺可惜的。
关于未来的计划,我比较随缘,主要是想多培养一些佛教人才,出家和在家的人才。最近几年,藏传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很多90后、00后对它也感兴趣。我希望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