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观察修或安置修
修习胜乘正见时 观察安住何应理
先以略说的方式提问,修行大中观以上的乘,如续部等抉择的正见时,是应观察修还是安住修?(唐密和东密可说是外续,不能说是马哈。)前面二个问题抉择了正见,第三个问题,主要讲修行时有否执著,这里主要讲观察与安置。观察和执著有点区别的,上师曾把第三、四个问题合在一起,即讲修行时的问题。在修行胜乘正见时,是以观察修还是安置修,何者符合圣教和论典的道理。这种观点并不一定是中观所分的宗派,可以说是个人的观点。
有谓不察安置修 观察障蔽实义故
不察笼统而安住
宁玛派中有些人或噶举派中有些人认为不需观察,而心一味安置修正行。他们认为,观察必定是一个分别念,不论其分别念是好是坏,在修行中造成一定的障碍。这种观察的分别念会障蔽一切法的实相之义,所以不能观察。心粗略或大概而安住下来,心自然放松,以专注而安住,这是大乘正见之修行。这样心若没有被分别念染污,就容易见到法性。
有谓唯一需观察 无有观察之修习
如同睡眠无利故 时时必定需观察
这主要是格登派所说的一种观点,他们强调胜观很重要,如果没有胜观,光是心安住下来(寂止),是不能得到解脱的。所以,不论在出定、入定,观察都很重要,一般按我们的观察来说,出定当然须观察,但入定时怎么观察呢?有这方面怀疑,但在他们的诸多中观论中讲,在入定时仅仅执著一个空很重要,不然,若不空则一切诸法变成实有了,因此在入定时,空的本性不能离开的。对其执著和观察不应离开,措西降多的讲义中如是说的。对于我们中的一些特重观察的人也是这里所说的,如有人说修行中观察很重要,没有观察是根本不行的。
没有观察的正行修习,如同睡觉时对增长自己功德无利,因睡时没有分别念,则说只是一个寂止没有义利,因这不是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因,仅是无分别念而已。你这种无观察之修行如同睡觉,于断证皆无义利,故不应理,必须时时刻刻,不论入定出定皆要观察。
以上两种观点各据其理,各持观点,但自宗于此问题,要分界线。一者说寂止重要,一者说观察重要,各讲理由;麦彭仁波切对两者皆不称赞,应予以分析,先否定第一种观点:
修习不得偏执为 断定观察或安置
修大乘中观、唯识或金刚乘正见时,不能偏执观察或安置,将二者断定其一,应当二者皆需要的。法之本相极为甚深故,不应偏执其一,应生起信心,发愿以后趣入。
一般不察安住修 虽能成就仅寂止
然修未生定解故 脱道一目即定解
彼舍不能断除障
一般不观察心之未来、过去、现在,其心不思念而安住的这种修行,虽然修得好能成就,但这在以前是可以的,现在有点困难。这里“寂止”一般是指四禅或四空定(四无色界)而讲的,四禅、四无色界之因,现在成就很有困难。仅依寂止,其心可放下可安住,能达到这种境界。在修行过程中,没有生起定解信故,对法之本性,无胜观的智慧,仅是心安下来的境界是可得到。然而解脱道唯一的一目,就是定解,若没有定解,不要说是菩萨果,连罗汉果亦不能得,所以说胜观和寂止是不能分开的。若分开只能在四禅天和无色界住很长的时间,舍去定解是不能断除烦恼、所知障的。因为定解信无,则智慧无,则我执不能断除,所以,没有胜观的寂止是不能得到解脱果的。
未知法性何修者 修俗妄念有何利
如同盲人趣入道
这里讲无胜观之过患。如果你没有知道法的本性如何,如不知以闻思修的方法或以各种抉择的方法来抉择法性,那你只是不执一切到底是修什么呢?光是修庸俗妄念、分别念,对断证有什么义利?如同盲人行在道上,必定会有危险性,是不可能达到一个很好的目的,同样若无胜观,其心仅寂止安住,是不一定得到解脱的。
麦彭仁波切之第三个问题是讲如何修法,第四个问题是讲所修之义以如何方式来证悟。
唯识以上之大乘、金刚乘,此正见已于前抉择,现在讲以何方式修持,于此有三种观点:(一)有者认为不需观察,只要心安住、放松,以寂止为修就行了。(二)有者认为入定、出定皆需观察,因无胜观之智慧,如同睡眠。(三)自宗以寂止与胜观双运。
无始迷乱之习气 颠倒贪执自性故
应用百般方便力 若未勤察难证悟
破∶仅寂止而修难证悟。因为无始以来,众生相续中存在贪嗔痴之毒,产生迷惑于六道轮回之中的习气,所以这种迷乱习气成熟后,成为颠倒意。如本来是无常有的执为常有,本来无我执为我等,以四颠倒为主。这种颠倒意对法的自性是贪执的,而自性是离戏的,但他反而执著自性,这种执著是很严重的,且经很长时劫的,如果对治它,是很有困难的。在对治时,胜观很重要,或说定解很重要。无始以来自己的心有烦恼的习惯,这样我们应常用千百万的方便方法,如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和闻思修的窍诀等。这里“力”,指的是理证即观因、观果、观察本性的显教方法,以及密宗之四证相的观察方法,此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广说,一切诸法之本性是唯一,一切诸法都是本性加持故,一切诸法是各种显现故,一切诸法是文字形的,这些内容很深以后在密法中讲,密法观察诸法本净,因是唯一故;又诸法是文字形的,诸法又是现量性的,这就是四大因。“力”,指显教之百般理证与密教之百般方便之力。若没有用千百万的理证和方便精勤观察的话,也是难以证悟法的本性的,证悟是需要许多条件的。
何故贪执此迷乱 与见真义相违故
极为串习有暗中 实义光明真难得
讲难证悟之原因。为什么证悟需要百般的理证和方便?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贪执六道中迷乱的显现,本来一切都是空性的,众生却执为实有,贪执迷乱的器世间和有情世间,这与见到真正的胜义实相是相违的。现在观察其违品力量大,还是正品力量大,如智慧是正品,无始迷惑之烦恼为违品,两者谁力量大?当然是无始以来非常习惯的三有痴暗力量大,故证悟胜义谛的智慧光明,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从自己的经历就知道,如观察自己一天廿四小时的心,信心和智慧可能是四个小时,贪嗔痴却占了五、六个小时,加上睡眠、吃饭等,真正廿四小时中得到实义光明的时间也许连一分钟也没有,有些可能十分钟,有些一小时,看我们中许多人,若将智慧和分别念相比较,智慧有点少,以打架之胜负为喻最为明显。真正无始以来串习的习气非常难以对治,有时甚至是不能对治的。因此,证悟胜义实相的智慧光明是很难得到的,从大的方面说,在整个世界上,得到佛法光明是很困难的,也是极少的,这就是麦彭仁波切所讲的原因。
往昔修学之宿缘 成熟上师加持故
观察生住来去时 虽有通达实空义
但是有少数还是可以证悟的,不论显教、密教,有些人生生世世遇到大圆满和密法的善知识,那到这一辈子,他听到密法或究竟实相义时,心里面有不可思议的感觉,说明往昔之熏习种子好,修习过这些密法和大圆满,在宿缘成熟的今生是可以证悟的。还有在具德上师的不共加持下和自己信心具足时,也可以证悟的,如上师喊你观察心之来住去及形色等,你自己也如实地观察,是可以通达实空之义(指本净之义),此实空非如前格登所讲,它是离戏的,以不可思议的亲证通达真实义而言。
上师以前于此处讲过一个麦彭仁波切证悟大圆满时的公案∶曾经他天天去上师降央亲哲旺波处,有一次他去见上师时,守门的人不让他进,麦彭仁波切力气大,就把他们推开,进了上师的房子。当时降央亲哲旺波上师穿着一件很大的棉袄,正在静坐,表情有些不高兴。麦彭仁波切心想,今天上师不高兴,可能是我刚才把守门人推来推去的原因。他坐在上师面前,想出去,又不敢动,想继续坐下去又心不安,于是很害怕地坐在面前。正在这时,突然上师伸手抓他一把,问道“你是什么?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其一)?”此时麦彭仁波切观心的本性时,证悟了通彻觉性——大圆满本来清净的实相,从此对降央亲哲旺波上师生起不共信心,尊为自己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在印度讲此论时,讲了这个公案。
还有华珠仁波切证悟大圆满的公案∶他有一次坐在自己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叫智慧金刚(即下文之“亲哲益西多吉”)的人,是一位大成就者,他在道孚、马尔康经常显现神通。一次他去道孚化缘时,有一白一黑两条狗扑来咬他,他用刀子将两条狗,从狗身中央划成两段,那些人开始骂他,他说:“你们若要这两条狗的话,我把它接上就可以了。”在接的时候交换了上身和下身,结果成了两条花狗,又复活了。听说解放后,这两条狗死了,把狗皮拿到了竹庆寺作了鼓皮,以示纪念。从亲哲益西多吉的传记中看,他不是一般的大成就者,他示现过种种的飞、行、神变。他在马尔康传法,临走时,那里的人们不让他走,他说我给你们做个塑像,这个塑像与我无有区别,可以加持你们。他们有点不相信,还是请求让他也留下,他就让那些人去问塑像,是否与他相同,他们问了,那塑像点点头说:“相同、相同”,于是人们把那塑像叫亲哲安咱玛,即“与我相同”之意。去年我去马尔康安居时,他们说那塑像还在,但有些说已在解放时毁了,现在的佛像,是他加持的东西装藏的。传记中说亲哲益西多吉有三百六十种神变,有的说一百八十种不可思议的示现。
智慧金刚到华珠仁波切门口,喊他出来,华珠仁波切一出门,智慧金刚就拉着他的手摔跤,摔来摔去。华珠仁波切倒在地上之时,忽然他觉得智慧金刚口中有酒味,华珠仁波切认为可能上师喝了酒,因喝醉酒了,来这里摔跤,他于是心中有些不愿意,此时上师便开口痛骂他,他刹那观自心,便证悟了。于是上师给他取名“老狗”,他说,这是上师给他取的密名,他在许多自己作的大圆满讲义中经常用此作笔名。
还有上师讲的,有一位叫伦顿的堪布,在石渠的一个山洞坐,有次他们拿了一块面粉做的饼子,当时华珠仁波切问他:“你这饼子,头在那儿,尾在哪儿?”堪布伦顿说:“这是一个四方形,没有头、尾。”这时他观心时就证悟了,后来他就写了很多大圆满的讲义,于是传下来一个派别,有其独特性。
这说明有些是在因缘成熟,在上师喊他观察心时,由上师加持、自己信心,能立即证悟。
彼者罕见极少数 全都如是不能证
虽然有像那种遇到上师马上证悟的人,但只是极少数,并不是每个人灌顶后马上就会成就的。若今天灌顶,明天反对上师,后天不理上师,过后又对上师起点信心等,或者自己今天精进,明天不精进,这样证悟是有困难的。有些以为,密法殊胜是今生能成就,也不知道其他书中讲的诸多因缘,便马上找密法中哪一个更殊胜。当他看到藏地的大圆满时,就立即来求此法,如说去美国坐飞机几小时就可到,很好玩,也不考虑自己有无路费,就一心想去美国,像这样证悟,全都是不可能的。
探求本来清净义 必须究竟应成见
抉择、证悟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之义,必须究竟中观的应成见。麦彭仁波切并没有说,你把中观丢在一边,就能成为大圆满的大成就者。所需的应成派观点,是讲如何观察,如何修道,其方式如何等很重要。你若一边把《入中论》《中论》放在一百公尺外,一边想当大圆满的大成就者,这是不可能的,你的正见不具足时,大圆满是很难证悟的,对于一般的根基是必定需要的,但如上面讲的特殊根基者是不需要的。
在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论中,在讲修法时,有时强调执著很重要,有时强调不执很重要。麦彭仁波切为了适应一般众生根基,并兼顾特殊根基,讲的论很善巧,没有错过。
现在众生业感复杂,上师加持亦无量无边。听说上师在美国等时,显现了各种各样的神通,如上师的照片说话、显现六道轮回,又荷兰与另一国同时邀请上师,两国争论不休,上师同时就去两国度化,这是真正的事。上师的感应,肯定有的,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的。
若不能如不共根基之证悟,应次第修学。
探求、证悟或抉择皆可说,你若真正探求本来清净之本意,必须要中观应成派之究竟见,否则对钝根来说,其本来清净的深奥的道理是很难通达的。应成派的见不像自续派的见,在名言之中承认其自相。应成派抉择见时,是离八边的,连名言之中也是以如幻如梦的形式承认,一切诸法皆不承认为实有,诸法之本性与虚空之本性无别。抉择本净之义,必须首先对《入中论》《根本慧论》(即《中论》)及其他龙猛诸论好好抉择,抉择之后对大圆满的道理就容易懂,然后再修习大圆满,就不会有错过,且。特别是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宗派宝藏论》中已着重讲了,首先应抉择中观应成派观点。
由从离戏方面言 已说此二无差别
从证悟的所取,或说所证悟方面讲,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离四边和大圆满中所抉择的本来清净,这两者是无区别的。即从法界的离戏方面讲,如无垢光尊者之《胜乘宝藏论》已说,中观之离四边之义与大圆满之本净之义,二者是没有区别的。
那是否中观和大圆满见一点差别都没有?不是没有,是在能取(但能取所取,真正在这里也是不能解释的,因能所是从执著方面讲的,应当从无执著的法界和智慧两个方面讲,但在表示时只有这样以比量而讲,真正来说是没有能所取的。)的智慧方面还有一定的区别,从法界方面是无区别的,显教和密教于此是没有差别的,从智慧方面、自证方面讲,是有一定的差别。
是为断除空性执 密乘宣说大安乐
显教中有一个“空性”的执著,本来显教亦许离四边的,但他们离四边后,仍有一个空性的执著。空性执是就显教所择抉而讲的,因为显教中以许多比量方式和胜义因来抉择故,如说非有非无时,其心里好像没有什么感受,心中还是有“一切诸法没有”的一个东西,实际上离戏论仍是一个空性。我们在中观抉择时,还是有点空性的执著,但真正观察时是离四边的,但离四边也没有找到什么东西。麦彭仁波切说这种显教之离四边,仍是一种空性之执,为了断除“空性”之执著,密乘中宣说了离戏的、智慧的、空性的大安乐。若没有这种大乐智慧,其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是证悟不了。所以从智慧方面讲,是有天地间之差别。中观所讲的离四边戏的最高智慧和大圆满所讲智慧相比较,实际上显教之离四边是一种空的执著。有时我也想,在显教中有、无、是、非四边都破了,这不是一种空的执著吧?但这主要是比量抉择的东西。法王如意宝亦讲过,显教抉择的离四边,似乎如同在黑夜中射箭一样,其射出的箭落到什么地方,也不晓得,给人这种感觉。在显教之抉择是这样的,说有不成,说无也不成,什么都无法回答的程度叫做离四边。在密教中依上师的窍诀和大圆满的许多方便法,亲身把这种不可思议的意义感受到了,又者显教证空是总相方面,密教则依传承上师的加持之后,亲身以自相证空的,下面也以天月、水月、画月等比喻了这方面的区别。
从法界离戏方面讲无差别,萨迦班智达说,若以为红教之大圆满是比智慧波罗蜜多还崇高的见,若这样不是一个正见,是一个邪见。红教对他讲,他没有把能见与所见区别开,在所见方面,显教之智慧波罗蜜多和密乘中无上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见是没有一点区别的,但从能见方面讲是有一定区别的,显教所讲的毕竟是一个比量的境界,密乘所讲的是一个现量的境界。比量虽是一个量,但比起现量来,并不是很好的(诸语言文字,人类思想等之限制故)。比如亲自见到的火和见山后面冒烟而推测有火,毕竟有差距的,当然是现量看到的很准确。这几句颂一方面也是对萨迦班智达的一种否定,萨迦班智达在他的《三戒论》中说,若有比波罗蜜多还要高的见,那这已经成了非离戏的过失。宁玛巴在回答时说,在所见方面是没有区别的,但在能见方面显、密是有区别的。因为显教中观是一个比量的境界,没有现量证悟故,所以心里总有一个“空的执著”。当然这里的空性,在麦彭仁波切的诸论中讲,空性是有大小,离戏也是有大小的,密乘中所抉择的离戏比显教抉择的离戏大。当然以显教自宗观察时是离一切边的,是离戏的,但用密乘的观察方法,还是没有离边,显教自宗是根本不会承认有一个“空的执著”之边,但用密乘中上师亲自教授的现量证悟之境界来比较时,当然是一种空的执著,所以空的执著方面也有区别的。这里之“空的执著”并非显教所讲的光是一个空执,这是“一种最细微的空执。”
为了断除显教之离四边之空性执,密乘中宣说了大安乐的智慧来作为对治。那这种大安乐的智慧到底是怎样?
空乐无别之法界 以离能取及所取
如是之理而感受
这种大安乐的智慧就是大乐智慧和空性法界,二者无分别,二者融为一体了。在感受时,能取没有,所取也是没有的,即有、无、是、非没有,以远离能取所取的方式而感受的。在传承上师的加持下,自己亲自能感受到,这是密法中的一个特点,一般显教中没有这个特点。
由此现明觉三者 即是大乐之异名
这种大乐智慧有其不同名称,即现、明、觉。“现”者,现空无别身金刚;“明”者,明空无别语金刚;“觉”者,觉空无别意金刚。即身、语、意三金刚是大乐智慧之异名,这是从大乐智慧的侧面分的。又大中观之现空无别之智慧;大手印之明空无别之智慧;大圆满之觉空无别的智慧,这些都是大乐智慧的异名。上师在印度讲此论时说,在马哈约嘎中主要讲现空无别之智慧,把本尊等一切抉择为清净的;阿努约嘎中主要抉择“大乐”,即明空无别之智慧;阿底约嘎中主要讲觉性赤裸,所以大圆满主要讲觉空无别的智慧,这也是密乘中所讲的大乐智慧之一种异名。
以此现分色身者 乃至世间为救度
一切有情得利乐 究竟大悲之本性
在证悟大乐智慧时,所显现分是色身之因,色身是报身、化身;所证悟的空性方面,实际上是法身的因。显现分所作的一切集资等是色身之因,色身是救度一切众生的,乃至世间未空时,使一切有情得到暂时之人天安乐和究竟的如来果之乐。觉空无别之智慧与大悲的本性,在本体上是不能分的,觉空无别和大乐智慧,实际上是究竟大悲的本性。这种究竟大悲的本性是色身之因。我们现在证空或觉性,是以后度化众生的一个因。
在显教能否得到佛果,有些智者、班智达认为未入密乘,不能得佛果,在《三戒论》中亦有如是所讲,故有些论中有认为首先通过显教,然后必须入密乘才能成佛。
成佛以后用哪种方式救度众生?应以色身(化、报)救渡,诸论中未有说法身救度众生之教言,我们常看见的普贤如来佛父佛母双运之相非是法身,这叫做法身之报身、化身。法王如意宝的《心性直指》中有法身的报身,报身的化身等二十七种分法。在《入中论》中讲最后得果时有用如意树或如意宝作比喻,《入行论》中亦有这个比喻,这些比喻皆指色身,法身不可能用此比喻。法身皆承认为无为法,无为法救度众生有困难,因为显观上不存在故。故应以色身救度众生,前面所讲的现空、明空、觉空等无别,都以显现方面讲的,显现方面实际是色身者。比如说我已证悟了大乐智慧,那大乐的这一分是法、报、化三身中的哪一种?以前面之理观察时,这种大乐是报身和化身,并非法身,实际上我们所证悟的都包括在色身中。
所以说证悟的显现分,实际上是究竟大悲的本性,大悲的本性与觉性是不能分开的,若分开时讲不通。色身为什么要救度众生?因上面主要讲智慧方面,而这里讲色身,故有此怀疑。凡是除了觉性,另无一个大悲,因悲空无二,《宝鬘论》中讲大悲和空性无二,讲得很多。
是故本来之自性 不住有寂大智慧
从“探求本来清净义……”至此,在有些讲义中,说此段是以马哈约嘎而讲的,但这部分以马哈约嘎为主讲有点困难。我认为,前面所讲的探求本来清净的方式和密乘中之大安乐智慧的不同名称,若以马哈约嘎来讲,有点困难。
所以说心的本性,即一切法的本性,与大悲无别之本性,这个自性是最高的智慧。本来的自性是最高的智慧和究竟的大悲,它不住三有之边,因具有智慧故,亦不住寂灭的涅般之边,因有大悲心故。究竟大悲是最大的本性和最大的智慧。
若以马哈约嘎讲,是以胜义的七种方法观察,即轮涅无别为基,以空乐无别为修道,最后得果。以这种方式也可以,但按所讲法义是有点困难。
本基之中如何住 是依便慧空乐道
修持今身亦现前 色法双运之佛果
这颂主要讲阿努约嘎,这种大悲与智慧无二之本性(在本基之中住的“本基”是指基、道、果之中基而讲的),在本来的基中如何而住?在修道时应当认识本基,若没有认识本基,就会在修道中以妄念故转到轮回之中,因此应当先认识本基,认识本基的方法是什么?应当用方便道和智慧道,智慧道,指修风脉明点方面;方便道,指修密乘中秘密的一些修法而讲;又“慧”,指生起次第;“便”,指圆满次第。这里讲即应当依靠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最后以空性和安乐无分别之道而修行,修持之后,在阿努约嘎中,今生中已能得到现前法身、色身双运的佛果。我们只要得到色身果时,法身是会得到的,因三身毕竟不会离,我们讲三身时是分开的,但真正是不能分开的。经续中讲:最初成就法身,在法身中显现报身,最后显现化身,在成就时三身已具足。
基道果三实不分 金刚乘果四灌顶
着重觉空自生智 光明金刚顶之宗
即是诸乘究竟处
此是讲阿底约嘎为主,基道果在显现时是不分的。《金刚萨埵意镜续》中有生次马哈,一切法之基,故名为基;圆次阿努,一切法之道,生圆无二为大圆满阿底,乃一切诸法之果。在显现时可以这样解释,在《心性直指》中亦引过这一教证。但实际上,按照阿底约嘎不共的观点,这基道果三者是不能分的,也没有什么可分的。基,是诸法之本性,如来藏的本性;道是生次和圆次,或按小乘的说法亦不需要的;若亲得上师的窍诀,果是马上能现前的,所以大圆满中三者是不分的。
一切诸法最高的金刚乘也可说是大圆满乘,其果要现前时,那以何种方式而现前呢?应当用灌顶和上师的加持,这里四灌指第四句义灌顶或通过四种灌顶,但最好是以句义灌顶解释为恰当,因此应以句义灌顶之道来修持。如上师给你指示,以水晶等表示无垢清净的本性,你一看无垢清净的水晶象征着自己的心,从而修持证悟。此中不同于其他一些智慧,是着重于觉空无别的自生智慧。有些人于此有疑,若说自生,那怎么证悟?于此不必怀疑,如说虚空本是无为法,如有云、无云皆于此无改。同样,这种觉性也是自生的,这里“自生”与汉文中的“自生”不同,藏文中“自生”实际上有“无为法”之意、“常有”之意。但汉文中却成了“自己产生”,变成了有为法、无常之物。应当理解为常有之物,大圆满之中着重宣说了觉空无别的自生智慧,这就是光明大圆满金刚顶乘唯一的宗派。这种道用方法在其他乘如马哈、阿努、内续和事续中都是不会有的,这是诸九乘之究竟之巅,是一切圣者至其处之处。
大圆满的基道果不同于诸乘。如显教之基为界、处、蕴等诸法,道是三十七道品,果为色身和法身,是分开的。我们在闻思七宝藏中,大圆满的究竟观点时,生起一定的定解信和信心很重要。当然在中观和一些密乘中,实际上以胜义观察,三者也是不可分的。这三者不从实相讲,从显现的意义讲,也是不能分的,因第四灌顶之时就可觉悟到自生智慧故,基道果三者不分的金刚乘,其果的修持是第四句义灌顶。在上师一介绍认识后,作为道,这中间不需依靠生次和圆次,也不需其他法苦行和修持,这只要把介绍第四灌顶的形式转为道用。上师介绍觉空自生智时,能得到佛果,这是光明大圆满金刚顶之乘,也是诸九乘(外三乘∶声、缘、菩萨乘;内三乘∶事、行、瑜伽乘;密三乘∶三约嘎)之究竟处。以上是讲修道次第,下面讲定解次第。
乃至定解未生前 方便观察引定解
若生定解于彼中 不离定解而修习
如上面所讲,在没有生定解之前,应以各种方便方法、观察方法引生定解,若无定解,是不可能修持的。若于彼生起定解,再不需要观察抉择,否则成了无穷的过失。在修行时不能离开定解而修,即不能离开胜观而修。
如灯定解之相续 能除颠倒分别念
对此应当常精进
既然不离定解而修习,那一定有一相续,就像在黑夜中,像灯一样明亮的相续的定解,能消除一切颠倒的分别念,凡善恶、有无、贪嗔痴、无明等所有分别念。在我们的经验中,这种定解是能够消除颠倒分别念的;在没有定解时经常生贪心、嗔心、嫉妒等。如果你把定解回忆,一切烦恼是不会有的。比如有时心实在调伏不了时,看一些传承上师的大圆满方面和其他方面一些殊胜之论,读时很快就把那些不好的分别念慢慢地消除了,等读完了,再想想刚才我生起的分别念,如此我们虽然对法还没有证悟,但对上师和法仍是起信心的,这样在实际修行过程中是能得到的,能体会到“如灯定解之相续,能除颠倒分别念。”
对这种定解应当发起精进心,若没有精进,其定解可能生不起,仅懂其理,也不可能解脱的,对诸事精进心很重要。
初时观察极关要 若未引上善观察
怎能生起胜定解
这讲定解之次第,最初仅是不执著、不观想等是不行的,反反复复观察是很重要的。应先依止上师,听闻正法,然后以自己的智慧能力来作各种各样的观察。在没有能力观察时,应祈祷上师和向金刚道友提问,这也很重要。若说观察重要,并不是不管自己懂也好,不懂也好,天天生分别念就对了。
为什么说观察很重要呢?作者以次第的方式讲了其重要性。
如果你没有用中观和因明中的善说来观察,那怎么能生起一个殊胜的定解呢?一般没有学过中观和因明(如《现观庄严论》等大论)者,其说话方面(与学过者)很有区别的,显得很愚笨,其修法更变成愚盲的,修法本是细微的事,其更可能模糊了,如有些僧人对法的仪轨方面念诵很好的,但其修可能不行,嘉瓦仁波切曾说:“我们修法时,应当先闻和思很重要,否则在摄受别人或自己修持方面,都不能成就的。”为什么要这样,因为首先需要把怀疑消除,否则成佛也是困难的,所以最初学法依止善知识很重要。
若未生起胜定解 怎能灭除恶增益
如果没有生起殊胜的定解信,那怎么能灭除恶劣分别念的增益呢?现时社会上之增益是不可除的,如社会上有些对佛法一点儿也不研究、不思考,闭上眼睛说“释迦牟尼说假话”等这样的狂话。我不直接否定你的说法,问你是否有一个道理,如有可以说说。他说:“佛法好像一个神话。”我说:“佛和神到底有无区别,先要弄清楚,神话故事在我们佛法中也是否定的,我们佛法不是一个神话故事,这两者有相当大的差别,佛教大藏经在这里有,你不用说整个佛法是假的,就其中的《入中论》是佛法中的很小部分,你好好把这个论学一下。学完后,你再破一下,若破不了的话,整个佛法要破是有困难。不要说这辈子,你生生世世也办不到的。但这辈子你首先好好学一下《入中论》的道理,如果你把《入中论》的观点破倒了,那你可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科学家了,但我想你也是办不到的……”。这是一个愚痴的增益!
若未灭除恶增益 怎能禁止恶业风
“增益”指对本来的事物,以分别念故,反而将它夸张或缩小,一般是指夸张。如果没有能够断除颠倒分别之恶劣增益,怎么才能禁止恶业力呢?大圆满中讲,如果其心起了分别念就产生风,风起故,分别念就不能断止。但若风入中脉后,分别念则没有,思维显现智慧。“风”,一方面指显教中的业和无明,一方面仅指业力的起心、动心。
若未禁止恶业风 怎能断除恶轮回
如果你没有断除业风,当然不可能将恶劣的六道轮回断除的,因众生依业而产生故。
若未断除恶轮回 怎能灭尽恶痛苦
如果你没有断除轮回之根,则会在轮回之中漂流、转生。无论六趣之中,都是以三大苦为主,这种痛苦是不能灭尽的,以上说了定解是灭苦之主因。
轮涅实上无贤劣 证悟等性无贤劣
此为殊胜之定解
这里讲究竟的定解。轮涅在实相上没什么贤劣的。虽然在言说上,轮回是恶劣的事物,涅般是贤善的,但在观察自相时,只是觉性证悟与不证悟、通达与未通达之间的区分,显教中也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明与不明的关系,弥勒菩萨的《经观庄严论》中有此说。所以说,轮涅在胜义实相上是没有贤劣、好坏之分的,但众生未证悟这种等性境界,在达到一定时能证悟轮涅、烦智、地狱与净土等皆是无贤劣的,大圆满中亦有等性之说。在达到证悟时,没有什么取舍的,完全是等性境界,这是殊胜的定解。这是就等性智慧而讲为定解的。龙猛菩萨《中论》中对轮涅在实相意义上再三讲了涅般和轮回无少许差别。
此说殊胜定解者 未作舍立轮涅故
虽似相违而句义 不违诸道之关要
这里所讲的定解,即对实相生起无伪的定解信。在达到最究竟觉性时,没有对轮回之舍弃,亦没有对涅般之成立。因为在本性之中没有破立故。从表面看,这种“未作舍立”似乎相违,如将轮回和定解执为互相对峙,而此处却未作舍立,似乎在句子上有相违,但其句义上不相违。从句上说,一者从显现而讲,一者从实相而讲。从显现方面讲,在没有把能所二取消于法界之前,轮回仍是所对治,定解是能对治,在意义方面也不相违。在证悟实义者之前,二者无取无舍,在句义上皆不相违,而且是一切大乘道的关键之密要。轮涅在实相之中不可分,在表面显现时,是应分的,并以定解对治轮回。
见行窍诀之密要 应当观察受义味
上面所讲的要点,一方面是甚深见的秘诀,一方面是广大行的窍诀(所有的内容、意义具足,其语言简略,称为窍诀),是所有见、所有行的窍诀、密要,故应依止善知识,听闻观察,将殊胜之义味感受才行。观察、感受很重要,若不能在上师灌顶时开悟,就应当多方积资,多方引用方便观察,精进努力,这对初学者很重要。
中须观察轮番置 设若观察生定解
未察执著庸俗时 再三观察引定解
首先需要观察,但并非一直乃至已生定都需要观察。在修行到中间阶段时,由先观察后生起定解,而后安置,观察和安置应轮番而住。若你先以各种方法对法界生起定解时则应依安住修持,但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未察的缘故,又执著庸俗的分别念的话,那应再观察引生定解。
已生定解彼性中 不散一心而修习
已经生起定解时,再不须观察,应安住于本性之中,一心不散地修习法要。
不散有两种,一种外散,一种内散。有人以为其心未散,但实际上你的心在哪个地方不散?你的心没有一个依靠点,如果有定解时,在定解之中不散是可以的。若无定解时,你什么都不执著,实际上是内执,内面之相状未离开,若未生定解,连不散之名亦得不到,他自己觉得不散,实际上不是外散,就是内散。如我感觉明点、光明等,还是不对的,这里讲的是在定解之中一心不散而修持。
定解增益互违故 观察断除增益根
应当增上胜定解
定解和增益意识是相违的,若有定解时,则不会产生增益意识,若有增益意识时,不会有定解的智慧,应用各种方法观察而引生定解,定解产生之后,能断除增益之根,故应当增上定解的智慧。
最后虽无依观察 自然生起定解时
除彼性中安置外 已成何必又成立
上师给你介绍,你已经证悟了,或者于中观之中,由观察已引生起定解之时,这时虽无观察,其心中会自然而然生起定解。此时除了定解之本性之中安置以外,已经成立的定解,又何必再成立?如已经认识了本性,就再不用观察,在麦彭仁波切的《心性直指》的颂词中说:“我修的是意识,还是智慧?不能这样观察,否则对寂止和胜观有一定的障碍。”法王如意宝亦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之后,就再不用认识,再不用说这是我的母亲等,否则是愚笨的做法。”
假使了知绳无蛇 则彼定解断蛇执
仍说此处无有蛇 又复观察岂非蠢
如在黄昏时误绳为蛇,最后以各种缘起了知了彼处无蛇,这就产生了“彼处无蛇”之定解,则能断除误绳为蛇之执著,既已这样,若认为仍要观察,仍然说彼处无蛇,这样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现前圣道智慧时 不必依尚观察修
已经现量证悟者 何必伺察因论式
“现前”,指成就,已经现前了见、修道的智慧时,再不必依靠观察来修。在真智现前时,不必再观察此是真智或非真智等,已经现量证悟了圣者之智慧,何必再用分别和寻察的比量推式来观察。现量证悟的真智,再不用分别因论式比量的方式来推测断定。如已见火,再不用烟来推测,如是智慧之自相已见,这非是执著和分别念所包括,若再用分别念和其他一个量观察时,就没有什么意义,现量之事物不需再用比量,只有在现量未成立之事物,才会用到比量。
对于思维上之矛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一般是智慧存在时,颠倒之分别念不复存在,如同黑暗和阳光一样不会并存。
若谓远离伺察意 尔时不成见义智
这是敌者承认的观点,以格登派为主的说远离了伺察之意的话,那时就不能成立见到真实义的智慧。其说观察极重要。
则诸圣智如来智 世间无害识所取
自时无有观察故
此破彼观点,若如你们说,修行前前后后皆须观察,则有如此之过失,即诸从初地至十地之圣智与如来之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以及世间上以无损害之五根所见之色等,从现量而成立的意识等,对这些圣智、如来智,乃至世间之意识之所取,若按汝宗的观点,此皆成了颠倒之意。为什么成了颠倒意?下面以彼宗所承认的观点作为根据而破的,因为圣智、如来智、世间之五根识已经是无分别念的缘故,若按汝宗时时刻刻需观察,则此因无分别念故,如同睡眠一样,无有利益,是故按汝宗说此诸成了颠倒意。自己证悟时,如初地见道时,亦无有观察,无分别,若不尔者,从初地以上亦需观察,则成过失。
远离四边之戏论 具有殊胜定解前
思维此是此境等 所缘观察不得故
从不需观察之道理而讲,在初地以上之智慧已经远离了四边之戏论,并且具有非常殊胜的显空无别之定解智慧,于此定解智慧之前,寻求思此是、彼是、此境、彼境等等有缘观察分别念,始终是不可得的。
如麦彭仁波切与绕色格西辩论时说:“如同我们承认释迦牟尼佛,及佛说的三乘教法;同样我们也承认宗喀巴大师及其教法,宗喀巴大师如世尊一样,其教法可分前期和后期。而你们大多数以宗喀巴大师的后期教法为主,但前期和后期何者究竟?我以为宗喀巴大师前期所作观点究竟,当然我是不能这样说的,因为我处在宁玛派,你们会说:‘我们所持不究竟观点,而你却知道我们格登派的究竟观点。’”但真正的教理论证,宗喀巴大师之前期所作观点,是究竟的、应理的。在此处,宗喀巴大师前期所作的论中说,初地以上得远离四边戏论的智慧。“在抉择最后离戏论时,一切所缘和有意识的,皆不可得。这是他给根本上师仁达瓦写的书中说的,但在后期亦说入定须观察、抉择无遮等。”
当时麦彭仁波切给绕色说这些时,绕色亦很高兴,并给仁波切说了许多话。
这里所说不论何宗派,在最后抉择定解离戏时,说一切事物此是、那是、此境、彼境,其所缘皆不可得。
此时观察执相者 如蚕以丝缠自身
彼念束缚彼者故 如是正义不得见
已现前了圣者智慧,如上师给你讲大圆满之本净和自成觉性时,已见到其本性,若还要再观察时,则成障碍。如果达到圣智现前时,还要观察此有、此无等执著各种相状,那么这些执相缠缚了自身,如同蚕虫以自吐之丝还缠自身于丝壳内。若再观察,以其分别念束缚捆绑障碍了原来清净的觉性,或你所证悟的智慧,所以说以自己的分别念自缚本净之觉性是不行的。这种不能有分别念之讲法是在最后觉性现前时而言,并非对初学者而说。初学者首先须观察,而后轮番观察与安置,最后在增上殊胜定解之时,应安置而不必观察,否则彼分别念反而束缚了本净之觉性,造成障碍,如是则法界真正之本义或大圆满本净之义是不可得见的。
故以殊胜定解者 断除实相之障时
本义光明见无误 即是各别自证智
何为心所之妙慧
证悟大圆满觉性之人,其智慧不是分别念。如有些人说证悟了,其实是心与心所之分别念,这是不可能的,你若真正证悟了法之实相时,绝非心与心所之分别念。所以说,以殊胜之显空无别为定解者,即对法之实相生起无伪之智慧者,以此无伪之智慧,能断除颠倒之有、无、是、非等之增益、障碍,即对法之实相方面的此等障碍能消除,此时,法之实相显空无别之光明智慧能现量无误而见。以观察引生的殊胜定解之智,能断除见到实相之障碍,在断除之刹那,其本来清净之实相之义,或说光明大圆满之本净之义,能现量而见(此讲主要依上师在印度以密乘之见而讲,即以大圆满为主而讲,你们以后看情况,看众生之根基再以大中观或唯识而讲,亦是可以的,此论于何宗派皆是极殊胜之善说故)。这就是自己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不分的智慧之证悟境界,或者说是于修道时相似的智慧之证,说见到实相之义,即是各别自证智。这种自证智怎么能说是心和心所包括的一般智慧呢?因为心与心所是分别念故。这里讲的般若与智有些区别,一般“般若”指慧,分基、道、果三种般若,此处是指道般若而言,即心、心所之慧,此处般若以能辨别的智慧讲,其各别自证智为果般若,即真智、无分别智。无有能取所取的智慧叫智、本智。在大圆满中有阿赖耶识与法身之区分、智慧与本智之间的区分等,这里是般若与智之间区分,或说是慧与智之区分,一般修道之智慧称慧,证悟者为智。阿底约嘎所说的智慧是究竟智、果智,但在没有究竟时是道智慧,在没有现前时是基智慧。
妙慧之境即辨别 意念如此等执著
妙慧与智之间的区分,妙慧之境界是辨别诸法之相,其意念有诸多执著,如此是胜义谛,此是法界等之分别;但在证悟大圆满时无此类如意念辨别等执著。
由于等性智慧者 不缘二取各现空
不住心及心所相
真正的智慧(智)又是怎样的,在藏文中“西绕”与“意西”两个是有区别的。凡是辨别的慧称“西绕”,“意西”是圣智,非凡夫有,即指本来智。如说究竟智慧时,说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而没有说“慧”字。“慧”较“智”低,本来般若亦有智之意,如般若波罗蜜多是指最高的智慧来讲的,但这里与之并不矛盾,应随时随地加以简别。由于轮涅无别,或显空无别之等性智慧,它不会执著所缘——能取所取两种所缘,也不缘此显、此空,它的法相不包括在心和心所之中。
是故观察引定解 入定于其无垢慧
彼因得果无二智
慧与智为因果关系,先有定解,次引上慧,以有慧故,入定智现前。所以说以各种观察方法引生定解,在殊胜的定解之中入定。入定时产生无垢智,即先以定解引出慧,以慧为因,引生智为果,故彼慧因得无二智果。
抉择正见立定宗 以及了达各辨别
即是无垢之慧量
把入定根本慧和出定后得智分开讲,一般入定时指智,出定时指慧,因出定时以观察之方式故称慧,入定时则称自生智。出定时,一般立宗派抉择正见辨了义不了义等皆用慧来讲,在中观中两者区别很重要。抉择正见,如抉择中观、大圆满等见,是清净无垢的慧,立坚定宗派,需辩论等,这也属慧摄,再者了达、辨别法性、有无等法,此是胜义、彼为世俗,辨别了义、不了义等,也是一种无垢的慧量,或说是无垢般若的比量。
慧引定解之道中 究竟实相入定智
此为大乘道正行
入定时讲智,在智的本性中入定故,最后把无垢之慧引生起很好的定解,这里是智慧引定解,上面是定解引智慧(可见定解有深浅、大小、范围之分),因此定解之意义很广,以慧引生的定解中修道时,即在最究竟法之实相上入定,其为入定智,这种入定智是大乘道的正行。一般先观察引智慧生定解于无执著中入定,则能现前圣智与如来智。在观心时,马上有证悟,此时应认识,过后就不可找到,如静水之月影现,若稍动水,则不见月影,故应随时体认证悟。
般若之范围大,把“西绕”译成“般若”不应理,远离能所为智非慧。
具此今生得无二 是故即乘亦是大
若具有此定解的大乘之正行道,今生能得无二双运之佛果,不需如显教和外续之观点,有比喻说,显教智慧从背后显现的,外续部智慧从前面显现,大圆满智慧从内心显现。若具上面所讲之正行,则于今生能得到无二金刚如来之果或有学与无学道之果,有些讲义把有、无学道包括于无二果;有些则只许无二是无学道果。一般得初地时可称无二之果。所以自宗之大圆满在诸乘中是最高的,是九乘之极顶。乘有因乘和果乘,大圆满(阿底约嘎),可以说是果乘,因它可以证到佛究竟智,也可以叫因乘,在修道过程中有不同之证悟故。大圆满是实智,也是乘,因为乘是一种过程境界故,集经中有此说。此大圆满亦称大,因在今生之中能得到大手印和大持明果。在《现观庄严论》有对“大”之解释,即行大、断大、证大三大。行大,指世尊证悟智慧;断大,指断除一切烦恼所知障;证大,指最大的证悟,即指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使以按照四续宗 此道无上句灌顶
虽是究竟之智慧 然未安立单独乘
大圆满有其不共特点或优异性,先与他宗之智慧相比较而说明。
按照格登为主的宗派,一般承认三乘四续,四续指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续部。宁玛派承认三乘六续,其六续是前三续加上无上瑜伽部,其又分为三个,即马哈、阿努、阿底共六续。这里是按他宗之观点讲,别宗也有最高的智慧,自宗也是承认的。按四续部讲,在修行之中,从生起次第至有相圆满次第,至无相圆满次第,最后在圆满次第的无相法需要表示时,也承认有句义灌顶,以其介绍圆满次第的最高智慧。虽然这是最高最究竟的圆满次第的智慧,但是你们并没有将此究竟智安立为单独之乘罢了,而如大圆满的阿底约嘎虽可以叫乘,但我们称它为究竟智,亦没有称为乘。
譬如具德时轮续 着重解释等性智
彼许诸续之究竟
譬如你们所承认的父、母、无二续,父续指密集金刚等,母续指胜乐金刚等,无二续指《大幻化网》和《时轮金刚》等。你们在最高的时轮金刚中着重介绍的等性智或称周遍虚空金刚智,并许时轮金刚是一切续部之究竟,因此大圆满如此安立还是应理的。
无上续中第四灌 着重宣说此道智
诸续密意之精华
这里讲宁玛派三约嘎之意义。同样的道理,在无上续的马哈、阿努、阿底三约嘎续部中,在最后(这里主讲大圆满三约嘎中皆有三次第,此就大圆满次第而讲。)以大圆满为主的第四灌顶,着重地宣说了此道的觉空无别之智或瑜伽师亲证本净之义的究竟智。这里“此道”指无上续之第四灌顶之道,即无上大圆满道。自宗认为,这是一切续部密意的精华。此为解释自他宗之究竟智而显示自宗之特点、功德,自宗将无上续部分为三约嘎,马哈约嘎解释为密集金刚,阿努约嘎解释为胜乐金刚,阿底约嘎解释为时轮金刚。
此说宁玛派之最后三续中着重宣说了觉性、觉空无别的智慧,这是一切续部密意的究竟之精华。
如金十六炼极净 余乘宗派经观察
越来越净此究竟
这如同经十六次炼金成为极净之纯金那样,所以自宗大圆满,是对外道、小乘、大乘、金刚诸乘续宗派,以最高的智慧来观察,观察的结论是:大圆满是诸乘越来越净之极点。如小乘中没有通达的,在唯识中通达,唯识中没有通达的,在外续部通达,外续部还没有清净的,在大圆满中清净,最后至阿底约嘎圆满清净究竟。
在荣索班智达《入大乘论》中说,从最高的阿底约嘎到小乘有事部之间的宗派中,下下宗之邪见,上上宗能对治消除,而下下宗之功德,于上上宗是增上具有的,如小乘之人无我智慧,在唯识宗里,其功德是增上的,而小乘中最细微之微尘,在唯识宗是不承认的,下下之邪见上上无,下下之正见,上上增上清净,最后至阿底约嘎,至究竟清净。
希望大家经常看一些宁玛派殊胜的论典,消除怀疑。
是故无垢智慧量 成立此义之理趣
若思诸续密意疏 尤其法贤理观察
离魔成熟不夺智
前面讲了大圆满是究竟清净的,以无垢的智慧量(一般用教、现、比三量)来观察时,大圆满的甚深之义是能成立的。
从教量方面来说,即从普贤如来到现在的历代传承上师来观察,教证方面是成立的;然后从比量方面观察,也能成立,历代高僧大德,以推理的方式已将其成立,其无有过失;从现量讲,从过去至现在的历代传承上师是现量证悟其成立的。故以三量成立,皆无有过失。如果思考从事续至内续的讲义,如嘎绕多吉、西日桑哈、藏地莲华生大士、毗卢遮那译师,以及无垢光尊者之《三大解脱》《三大休息》《七宝藏》等,尤其是荣索班智达以理证观察的方式,皆能无垢成立其理趣。麦彭仁波切对荣索班智达的善说极为赞称,应当闻思他以理观察的无垢善说,则能远离一切邪魔外道,他的论著现在可惜不多,只剩下《入大乘论》《清净本尊观》等几本论了,其他诸多论已遗失了。法王如意宝说:“你们应该好好闻思《入大乘论》,这本论对现量和比量认识大圆满,特别是以教量方面无可置疑地成立大圆满的观点,都极为重要。”上师于印度给加瓦仁波切传大圆满时,曾引用到《入大乘论》的许多语言来教证,加瓦仁波切非常高兴地说:“这个《入大乘论》,我一定要请一本,你们藏地那边好请不?听说拉萨好请荣索班智达的书,荣索班智达的善说最好啊!我于大圆满方面的一些怀疑消除了。”在给上师的信中亦有遣除怀疑等之句。对我们宁玛派来说,恩德最大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就不多提了,他的恩德是无量的,在他前面的荣索班智达、麦朗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对宁玛派的功德和恩德,做弟子的是永远报不完的。八七年上师于五明曾讲过《入大乘论》,传时亦不好懂,似乎是讲一点故事,但后来慢慢观察时,其义越来越明显。你们也许能听到,也许不一定能听到这部论,这要看缘起。大圆满之义,想以无垢之三种智慧量来证明其能成立,首先需好好闻思、理解诸续密意的讲义,特别是闻思荣索班智达以理证方式观察的善说。于弥勒菩萨的《经观庄严论》中有“法贤以理观察说,恒时无有魔所害”等之句的授记,是说若闻思法贤之以理观察之论,能除魔害(虽然他的善说现存不多,但只要看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等,也是不会遭魔害的。“离魔”是指离一切内、外魔,内指一些邪分别念,如说“大圆满并不很好”等邪见和一切心之执著、诽谤法等。),并且在自相续之中能成熟不可被他人所夺之智慧。不论学何宗派,首先对自宗坚定下来,如有的学黄教的很好的格西,他虽是根本辩不倒你,但他实际上把宗喀巴大师所说法的密意是证悟了的。而我们中很多好的堪布,不论哪一个邪魔外道给他显现神通,他的心是不会为之动摇的,因为他已了解到究竟的大圆满,心中怀有定解故。但我们中有些人是没有定解,东风来随东去,西风来随西去,说明见、修、行、果俱不坚定,如果把宁玛派的善说经常闻思修,则能成熟不堕恶趣之智慧,这很重要。如《定解宝灯论》,“定”有诸多意思,“解”亦有诸多意思,现在我们中许多人因为能听懂理解一些,所以能安稳地住在这里,不像过去传一次法时,就有好多人去成都等处,心很不安定,这是现在得到了麦彭仁波切的一个不共的自续成熟的加持。我把“法贤”改为“麦彭”或“龙钦”来说:即“尤其麦彭理观察,离魔成熟不夺智。”这样也是很好的。
然而见之正行义 若以偏执现空等
说为心与心所境 则已非说宣说故
智者密意皆相违
本来大圆满见是如此的,大圆满之本来清净见即实空之义,如果有人把它执著空或执著为显是不对的,如仅执为是明点或彩虹等也是不对的。现在如邱陵先生对大圆满研究是很有名的,出的书名字是很有味的,而其实是讲一些书面文字,真正有否窍诀是很难说的。后译的一些大德和格登派为主的人认为,大圆满最后的智慧,实际上是一个细微的意识。麦彭仁波切在《三大本性论》中专门破了这个观点,说这不是细微的意识,应当承认为觉性。如果把显、空、意识承认为是大圆满的智慧,或将大圆满说为是心所的东西,则是将不可言说的,远离有、无、是、非的东西,或将秘密的在未灌顶者前不可说等的“东西”(因皆是非说故),反而宣说了,这与智者(大圆满历代传承上师)的密意皆是相违的。
由于阿底约嘎者 现空不可思议智
是故唯离不净心
若自己一点证悟都没有,却给他人说大圆满,也许大圆满并不是你所说的那样,非随便可以言说的。阿底约嘎者,“阿底”指极为之意,“约嘎”指瑜伽。“马哈”是大之意,“阿努”是随行之意,这里极为瑜伽是最殊胜之瑜伽。其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所讲,极为殊胜故。其“现”亦不可思议,“空”亦不可思议,其亦不可以语言描述,是现空不可思议的明智或觉性智慧,所以说大圆满是唯一远离了不清净的心和心所的。
《真实名经》被宁玛派的诸大德解释为大圆满、阿努、马哈约嘎。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不论加在那个层次,都是适应的,是善论故。还有《心经》也被解释为大圆满之义理,世尊的语言有很多类似特点,有直接、间接、隐藏的密意。荣索班智达之论一般以因明之方式来成立大圆满,这很重要。一般对不承认大圆满的人,应当用因明的方式理证,因为对于他,教证不一定成立。
对所持之正见,如大圆满见,或对其深信,若不为他所动,这一辈子得一人身是有意义的。以上是对修学大圆满之一些错过和修法而讲。
今天所讲的内容比较深,以前听过大圆满讲义的人,这里讲的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是基本上晓得,但没听过的人,其中有几个未灌顶的人,若详讲不一定起作用,故今天略讲。
于此分二直断见 抉择本净之空分
光明顿超能抉择 自成身智之自性
对于大圆满正行的修法,可分两部分,其一者是直断见,或立断见,主要是抉择大圆满本来清净见的,即把现行的好的、不好的分别念直接断除,并介绍为法性,即一切万法都抉择是大空无别。
深解内明瓶童身
第二者讲光明任运,或光明顿超,所抉择的是,每一个众生之自生智非由“重新”空性而来,而是本自圆成的身密、智密的本性。身密,指清净之佛身而言;智密,指佛的智慧本性而言。因此对每一个众生皆有如是佛性而深生定解,故以明点、金刚链等之介绍方法能生起信解。每个众生皆有佛性,在大圆满中以窍诀的方式而介绍,以喻而介绍,说瓶子中放一佛像,在内面而存在的,或说瓶子里放一灯,内明而存在,每一个众生之佛性亦复如是,在各自的内心存在,但勿错解为自心中有一个释迦像等,大圆满之光明任运非如是解。现时许多人自己无传承上师的窍诀,依文解义作表面理解给人传讲,是很可怜的,他自己完全错解了无垢光尊者之密意(或义趣),亦是贻误了他人。这仅是种比喻,说众生皆本自具足佛性,其佛性是光明的性相,无色、无垢的。任运自成的窍诀主要抉择每一个众生身密和智密的本性,并且对内明智慧能生起信心,任运自成是一个智慧,可以这样理解。
二者亦无各分别 即是本净及自成
唯有双运大智慧
本净和自成是不能分开的,因在本性是不可分的,但对于不同根基者,其有适于前者,亦有适于后者。这里以颂词形式,亦不可能归纳完整,只有经常闻思无垢光尊者之《七宝藏》,本净与自成不可各自分开,二者唯是双运大智慧,非仅是一个空性或仅一个明点,或讲明点时,非是不空之明点等,这与上面所见的现空无别没有区别,应如是理解。
对此余续不同名 称为无毁智明点
此处宣说极明显
上面所讲的本净和自成亦非宁玛不共之见,只不过在余续中其名字不同而已。有一黄教的格西曾专门作了一篇摧毁宁玛派童瓶身之铁锤论,他意思是将宁玛自宗所说的童瓶身,用锤子摧毁。麦彭仁波切亦专门有一篇破此论的文章,说密集金刚中有一个无毁的明点,与宁玛之瓶童身,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不同名和介绍的窍诀方面不同罢了。任运自成之智慧在密集金刚中讲为“无毁的明点”,若将“童瓶”毁摧,则亦把无毁明点锤碎了,若不了知自宗的观点,却要破他宗的观点,是有诸多困难的。佛性在显宗解释为如来藏,但在密宗,应当以这种窍诀和方式而介绍为童瓶身等才合适。但是童瓶身在大圆满中宣说得极为明显,而于密集金刚等续中宣说得并不明显。
断分别念方面的窃诀为本来清净。中观讲空,密法讲清净。依靠窍诀,才能于今生得到普贤如来果,否则是很难于今生中得到普贤如来果的,依靠上师传的窍诀,依修明点、金刚链的方便修法,会顿超本来很困难的事。
以光明任运、顿超的修法,见到自己本具之身密和智密。无垢光尊者说,本净主要是断除分别念,而光明任运是在断除分别念之后,令其本具智慧或本性显现的修法。应当于此生起信心,按照脱噶的三种坐法和三种看法,修明点和金刚链,这时自己内心之中普贤如来的本性,能于虚空之中显现。有些大圆满中讲如来镜智,于镜中显现影像,此种影像可以于此喻为瓶子童身等。当我们看到虚空之时,其中有普贤如来的本性金刚链(明点),以此方式,则了知自己内心之中存在本性,一般脱噶中是以如是方式修持的。同样道理,没有空性的东西,通过眼根是不可能显现金刚链的,对这些若没有看过无垢光尊者的善说,是有点困难。自生身、智密、生起“每个众生皆具瓶童身”之信心,以窍诀之修法可以证悟的,此瓶童身如一般显教所讲的如来藏、佛性,在密教中说法不同,说为五光(一个光团)等,于各续所说也不同。
本净与任运是分开讲的,但实际二者是不可分的,断除分别念与显现自生智是不可分的,是明空双运、智空无二的大智慧。密集金刚续中说,心间有一智慧明点,在修时,以上师窍诀,能证悟明点。但在宣说上方便不同,此处之童瓶身,是以各种窍诀之方式,说得非常明显。
麦彭仁波切说,现在世界上有些人遇到的上师并不是具有法相的,有些法方面是外道或邪道的,有些人虽遇佛法,但并不是很了义的,是以其他的间接讲法的。但我们宁玛派中,法是非常殊胜的大圆满,是非常了义并且亲自以明点、金刚链等窍诀方式讲的,其本师如莲花生大士等传承上师亲证得成就的,所以若遇此教法应当是值得高兴的。自他宗派在义理上是一致的,而窍诀方便上有天地间的差别。在密集金刚中讲,显教之十地菩萨对如来藏的真正本性如想了知的话,如同了知黑暗之中的物体一样,并不能很好地见到了本性,显教中一般是以隐藏形式而讲的,其他续部中亦是以隐藏的方式讲,但大圆满续部是以明显而宣说,以窍诀的形式讲,有如是的区别。
大圆心部窍诀义 各诸大德所修持
道果息灭大手印 无二中观等异名
实上离心智慧故 一切皆为许相同
藏地诸教派是否有大圆满这种法?有的,有大圆满的一部分的法。大圆满可分为心部、界部和窍诀部三种,其后两部较深,心部主要抉择万法,是以心的方式和空的方式抉择的,其他教派皆有大圆满心部的修行法,但后两部没有,唯宁玛自宗具有。大圆满心部的窍诀之义,萨迦、噶举、格登、觉囊等派的大德中有修持的,但其取名不同。如萨迦之道果法,主要以密法的道和果而宣说,布诺巴传道果,属大圆满心部的一个窍诀部分;帕单巴和玛吉拉准传的息灭法,将般若经和断法两个融在一起抉择宗派的;噶举派为主的大成就者,以大手印为主,无二中观是格登派为主的,当然其亦有密集金刚等最高的密法,但他们亦不离开中观,还有噶玛噶举等,皆属大圆满心部之法,可以说他们是修持大圆满心部的人。他们每个宗派所讲的究竟的观点、修持的法,皆是远离了心和心所的智慧,最高的大手印等皆是远离心、心所之智慧。有一位大成就者叫秋吉单帕说:“远离一切戏论叫大中观,远离一切伺察意的法叫大手印,一切圆满具足的法叫大圆满。”故大致的意义是相同的,特别是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疏》中前部分说,噶举、萨迦、格登等宗派皆是一样的。在莲华生大士传中自说:“我在印度金刚座时,称释迦牟尼佛;在普迦拉山叫观音菩萨;在乌金净土,我的名字叫莲华生大士;我在最后时,变成宗喀巴大师;然后弘扬正法,那时于拉萨修了许多寺院;又在将来时,在萨迦地方,有名叫贡噶坚赞,能把我的殿堂庙宇恢复;还有我的化身是阿底峡尊者。”这些都是莲师离藏时,国王所请求而说的,莲师把将来藏地的佛法情况,说得很清楚。小传中说得更多。
又如我们上师在宗喀巴大师座下是克主杰,在萨迦派是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等。我们一般凡夫人,自己不能幻化,便认为是莲师传中说的不应理的,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比如只要有水的地方,月亮之影是会影现于其中的,诸多高僧大德,其智慧与法界是一体的,能显现有各种形相。但对我们有些人来说,各种教派是不同的,大圆满和大中观亦是不同的,大圆满和大手印现在似乎团结起来了,但是大圆满和禅宗以及大中观之间,有的认为是搞不好团结的,像两个国家一样,这是不对的。麦彭仁波切讲,道果、息灭、大手印、无二中观等皆是大圆满心部之窍诀的修法,只不过取名不同,各有各的传承,实际上皆是离心和心所的究竟的智慧,这一切皆应当许其在究竟之义上是相同的。
一切智者同声说 如来成就同密意
具有智慧的尊者、菩萨,如世尊、马尔巴等,异口同声地说:“如来的果和大成就者的密意是相同的。”成就的方式和显现的化身虽是不同,但究竟之义和观点上是没有区别的,同样对上面的不同名的修法的究竟之义,在真正证空的人来看不但不会相违的,而且是相同的。其意义是相同的,但各有各的窍诀是不同的,其所化根基亦也不相同。
有说自宗大圆满 已经胜过大手等
有些人说,自宗的大圆满超过了大手印、道果等,是最高的,很殊胜的。我们有些汉僧亦说:“我们宁玛巴的法很殊胜,大圆满最殊胜,法王如意宝更殊胜,索达吉堪布更殊胜。”这种是不一定的。
无证则无道名言 若证密意一致故
理证应理不可分
原因是:如果你未证大圆满时,说大圆满殊胜或不殊胜等修道中的名言,是没有什么用的。没有证悟的人,也无所谓判断,因不可能知道何处殊胜;如果你证悟了大圆满或大手印等,则证悟密意是一致的。但缘分和根器是不同的,如米拉日巴传中说,米拉日巴遇到大圆满成就者克拉瓦云登降措,大师说:“我此大圆满,有缘者若遇到,白天修白天成就,晚上修晚上成就,若是上根则不修也要成就。”米拉日巴想,我以前修密咒是那么简单地就掌握了,今遇此大圆满法,我还是有缘分的,我能成就。于是常常睡懒觉,将法与自续背道而行。最后上师喊他,对他说:“你是真正业力深重,现在你和我的大圆满是真正没有缘分,你应到雅多隆的一个山沟里,有一位叫马尔巴的大译师,你与他前生有因缘,应当到他那儿去。”当时米拉日巴听到马尔巴的名字时,他的相续中的庸俗的分别念断灭了一会儿,后来他坚定地去找马尔巴,最后他依止马尔巴学修,于一生之中得到了无二金刚如来之果。对米拉日巴那样利根的人,大圆满是没有缘分,而和大手印是有缘分的,因而在有无缘分是有区别的。
以理证的方式,分析此是正确、彼不正确等是不应理的。在未证悟时分别是不应理的,若证悟时,则是无法分的,因密意一致故。
上面讲了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要点,要深深体会。
如是一切无上续 第四灌顶诸智慧
大圆满中无分别
在证悟方面无区别,但在范围方面等有区别。像《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大幻化网》等无上续,于第四灌顶时宣说了最究竟的智慧,这些智慧皆圆融无碍地包容在大圆满中,可以说诸教派之最殊胜之法皆集中于大圆满,而大圆满中比较殊胜的一些法是其他教派不一定所具有的。
然彼诸源大圆续 心界窍诀部所分
深广殊胜之密要 余宗曾无之修法
众多零散之密诀 不必说为差别法
大圆满有不共之特点,若问大圆满与大手印等是否相同?当然在证悟的基智上是相同的,在修法之窍诀方面是有些不同。诸时轮、大威德、大手印等续之来源是大圆满续部,大圆满分为心、界、窍诀三部(其窍诀部又分四类),这三部是最甚深,一般人很难以证悟。又如无垢光尊者之《四心滴》内容是那样广大,那样深广之殊胜密要是很多的。但其他宗派,连其修法之名亦未所闻。当然大圆满中有总集形式的窍诀,还有众多零散的窍诀,如上师之《文殊大圆满》,麦彭仁波切《心性直指》华珠仁波切之《三大窍诀》等,像这些一生中能得到佛果之零散窍诀,不必要说为是自宗之特点了(应当是),此说大圆满仍是有很多特点,不同于其他之修法。若不尔者,四大持明,如噶绕多吉、布玛麦扎等的四大密续,以前传过,现在也传过,有些依此今生亦得如来果,有些虽未得果,但得到宝物者也很多很多。若未知这些特点,给别人说大圆满之殊胜是应有点害羞的。
于此究竟大圆满 深寂光明无为法
虽是如来之智慧 此处暂时修道中
与彼同分之智慧 喻义双运分别用
画月水月天月喻
最究竟的大圆满,其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其有如是特点:一者深,一般人所难证,语言亦难以推测,非常甚深;二者寂,远离有、无、是、非四边戏论,其息灭故,名为寂;三者光明,自光和自色,并不是灭尽了,而是自然有光明的,以自性不灭故;四者无为法,指三世无迁变,大圆满有如是之特点,在证悟时会现量知道的。这虽然是如来之究竟智慧,而非修道之智慧,然而于修行之五道中,与如来智相似,同分之修道智慧,还是可以证悟的。“喻”指资粮道,“比喻方面之智慧”;“义”,指加行道义理方面之智慧;“双运”,指见道以上之双运智慧。这三种智慧可以用三种比喻来说明,喻智慧以画月喻,义智慧以水月喻,双运智慧以天月喻。在资粮道证悟的大圆满,如见纸上面画的月亮,其法之总相已见,但真正之法未亲见故;在加行道证悟的智慧或空性,如水中之月,比画月有提高,但真正之月未亲见。在初地见道时证悟的双运智慧,如见天月,是真正见到了法界。在上师传大圆满时,有些人有所证悟,但过一段时间,又模糊了,这说明在小资粮道时,是可证悟喻智慧,法之总相是有所了知,但真正之法界是没有证悟,这与从未见过画、水、天月之人是有所区别的。也称喻智慧为喻光明等。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点。不然,以为大圆满是很高的如来智慧,一般凡夫人是不可证悟的,而这种比喻说明了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证悟。(注:以上画、水、天月之喻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所讲略有不同。)
次第前引后者故 此为自然无漏智
按自慧力有修故 譬如为得圣道智
如是修行同分也
三种智慧是次第引故,最后证悟时亦称大圆满之智慧,或叫自然本智,无有烦恼之无漏智慧。按照自己之慧力,故有不同层次之修行所得的修道智慧。有些宗派说,大圆满是如来智,非凡夫所修,对此回答为:你们对于初地之圣智亦是不可修的,但在抉择时已将初地根本智抉择了,与此相似,同分之智慧是可以修的,同样大圆满如来智之同分智慧亦是可修。
法性无二大智慧 若以现量抉择时
一切伺察执著见 皆必消尽见离戏
大圆满之觉空无别的大乐究竟智慧,如果以现量的方式抉择(指已经证悟了大圆满),一切伺察四边见和执著分别念之相,都必定消尽于法界,见到离戏的法界本性。
是故若未善辨别 定说有执或无执
悉有过患及善分 如同月形盈亏住
若没有将上面所讲的好好辨别,即初修时观察很重要;中间时,观察和安置轮番而修;最后时不必观察,应当安住而修,层次分明。于此若未善辨别其中关系,而定说修时需要有执著,或不需要有执著,这些是不对的。如说修行时需要有执著,则有过患,亦有善分,因最后不需执著,故成过患,又因最初需要有执,故有善分之一面。若说修行时不需执著,同样有过患和善分,此不必赘述。比如月形以盈亏而住,是不可断定其盈其亏的,应当次第而讲。
此为真实圣教义 无垢理证而成立
这是真实的圣教之义,也是以无垢的理证所能成立的,因此应当以此义而修行。以上第四个问题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