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规之忠言讲解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这堂课的主题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之间如何掌握分寸,藏传佛教中一位大德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曾讲过一些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教言,我今天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
藏传佛教中对出世法的修行,比如修空性法门、修菩提心、修出离心等方面有很多殊胜的窍诀。确实,佛教的最终利益,并不是得到名声、快乐、富裕、健康、平安,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自己和众生获得解脱。在尚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佛教的教义也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彻底放弃所有的世间法,包括钱财、名声、感情,对世间的一切作为都不理不睬,并不是这样。佛法中其实有很多对世间法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学习这些道理,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非常大的帮助。
人生中的种种苦乐,有些因为前世业力现前而不可避免,有些则被我们称之为“遍计”——依靠别人的观点而安立出来的概念。这些概念并非真实存在,但因为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价值观,所以难以摆脱和突破遍计的束缚。
这种遍计的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比如饥饿难忍或者身患癌症,但有些痛苦并不真实,只是因人和人的竞争而来,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来。实际上,很多东西即使没有也可以,但很多人就是想不开。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看得多、听得多,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感受到的痛苦也就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很有必要运用佛法的观点来审视自己,这样会看得更加清楚。下面我为大家大致分析一下大德的教言,同时补充一些自己的观点。
顶礼上师三宝!
虽然年轻人教育老年人不合情理,但老一辈教诲下一辈却应当应分,这篇讲述遵循世间准则的忠言,就是为了利益年轻人而写下的。
意思是说,这番教言年轻人可能不会特别重视,但老一辈的大德和智者会告诫后辈遵循世间的各种教诲和忠告,这对年轻人非常有帮助。
心地正直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正直,在此污浊不堪的末法时代,就会像乞丐的猴子一般被人戏弄。因此,把握好正直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教言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是人心正直。有些人说,为人直爽些好;有些人则说,做人不能太直了。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一个人如果心地正直善良,这固然很好,但要是过于耿直的话,在如今这个末法时代,人们可能不会对你特别器重,甚至会像对待乞丐的猴子那样戏弄你。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掌握正直和不正直之间的分寸,这还是很重要的。
有时候做事太过刚直,可能会伤到别人,但要是过于狡猾谄曲,连说话都转弯抹角,那做任何事情也很难成办。尤其是一些愚笨之人,要是太过耿直,很容易伤人伤己。《萨迦格言》有云:“愚蠢又是憨直人,有者毁己有伤他,林中直树被人砍,笔直利箭会伤他。”意思是有些特别愚痴的所谓“正直”的人,不管说话还是做事,经常都会伤己害人,就像森林中那些特别端直的树木,很容易被人砍下来做木材。
通常伐木的人到了森林里,最喜欢砍的就是长得笔直的树木,因为适合做柱子、房梁等。此外利箭也很直,但正因如此,它很容易刺伤别人。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有时候过于正直也不利于自他。《萨迦格言》里还有这么一句:“笔直道中亦遭难,右旋海螺成吉祥”,意思是说,过于正直会伤人伤己,有时候要像右旋海螺一样,虽然迂回弯曲,但人们都把它看作吉祥之物。
在这个时代,佛教徒该正直的时候一定要正直,但有的时候也没必要特别直来直去。有些人总说“我是个直爽的人”“我说话很直”,其实这种人根本不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一旦在公众中说话,很有可能刺激、伤害到很多人,同时也给自己招来很多负面评价,令自己受到伤害,甚至被这个社会抛弃。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现在有些年轻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到了一些企业等群体中,说话直来直去,自己觉得“我是实话实说,对事不对人”,什么事情都不过脑子直接说出来,这样到最后可能会没有生存的空间。不少年轻人在社会上都搞不好人际关系,有的人在现实中实在不能合群,无法融入社会,只能整天泡在网上。这个时代中很多人确实难以适应社会,缺乏社交的勇气。包括一些修行人,一看到别人过来心里就不自在,赶紧把门关上。这样的人修行不一定好。这也是当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以,有时候做人太直不一定很好。某些情况下需要直来直去,但多数时候,我们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不宜太过直接。尤其是面对一些奸诈狡猾的对象,如果你说话特别实在,不一定有好的效果,这需要你们自己观察。
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虽然也不错,但如果何时何地都口无遮拦,滔滔不绝地夸夸其谈,则自己内在的一切,都会被别人一览无遗。因此,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接下来是说话方面。有些人能言善辩,口才超群,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但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口无遮拦、滔滔不绝,什么事情都夸夸其谈,那样很有可能把自己内在的一切都暴露在别人面前。
有些人特别不爱说话,寡言少语,什么都讲不出来。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某人像哑巴一样,嘴里的话用锄头也挖不出来一句。”还有一种说法:“嘴里像装着石头一样说不出话来,就像个哑巴。”这样也不是很好。而有些人特别爱讲,别人也没问他,他自己一会儿说这个的过失,一会儿说那个的功德,喋喋不休、没完没了,仿佛要讲遍全世界的事。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掌握说话的分寸。
有些佛教徒也有说话啰唆的毛病,说得大家都不想跟他交往,因为这人话太多。当他自己说得兴起的时候,其实旁边的人都在笑话他、嫌弃他。在世间,这就叫做言多必失。话说得太多,把各种有意义、没意义的事情一下子全说出来,很有可能祸从口出。我认识一个喇嘛,有时候我很怕见到他,因为他总是在人耳边“巴拉巴拉”地唠叨,哪怕没有任何人听,他也喜欢把一件事情反反复复说个不停,这样其实不好。
当年莲花生大士离开藏地之时,对君臣留下了殊胜教言,里面说过:没有必要的时候少语为妙,因为大多数的恩仇都是语言造成的。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专门著有“语言品”,其中指出一个道理:有必要的时候必须说,因为有些事情不说出来别人根本不知道真相,但没必要的时候就不应该说。所以该说、不该说的分寸,自己应该掌握。
说话要有技巧、有分寸,有没有必要说出来,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分析,然而现在有些人根本不观察自己。语言过少的人,我建议你多练习表达,可以输入一些话语存在心里,在必要的时候张开嘴说出几句话来。有些人语言的开关一直开着,我建议你没必要的时候最好还是把它拧紧,等需要时再打开,这样可能好一点。我们每个人最好都观察一下自己,就像《修心七要》里讲的“二证取上首”,在自他两种作证方式中,自己是最清楚自己的。一句话该说还是不该说,最好由你自己来判断,别人无法控制你的话语权。
我建议平时特别啰唆的人最好少说一点,特别沉默寡语的人有必要时也要多说几句。就像你们讲考的时候,该说就要说。有些人讲考时什么也吐不出来,“嗯嗯啊啊”吞吞吐吐,可能跟前世的业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培养和练习。
总之,大家应该重视表达能力。语言是我们在世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要靠语言来判断别人的内心和行为。我们刚开始对一个人不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有智慧的人基本上就可以观察出这个人智慧的深度、人品的贤劣、办事能力的高下。当然,极个别人可能语言上讲得很精彩,做起事来却不怎么样,但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语言完全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以,我们平时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要多观察自己。
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保持缄默,任谁都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智慧,就会像暗暗涌动、却不为人知的甘泉一般不起作用。因此,把握好外显与内敛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接下来进一步分析。有些人做人很高调,有些人则非常低调——当然,平时做人低调一些、深藏不露,这是很好的,但如果过于低调或者沉默,别人就很难知道你内在的智慧,就像暗暗涌动的甘泉,如果没被人发现,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我们做人也应该把握好外显和内敛的分寸。
就像有些前辈大德,虽然他们确实有超群绝伦的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可是因为喜欢寂静,不愿意外露功德,所以他们一辈子的修行境界极少为人了知,最后对周围的人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过于炫耀自己,到处自我宣传,这是没有必要的,但要是过于低调、过于谦虚、过于保守沉默,这样的话,虽然你内在功德满满、学识丰富,但你这一辈子的学问却难以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必要的时候,将自己的内在功德实事求是地宣说给有缘人,也是合理的。
我们东方人在这方面尤其保守,经常把低调、谦虚视为一种好的品质。很多佛教徒开口总是“弟子愚笨”“弟子错了”……有的人在演讲台上也习惯过度自谦:“我本来不想讲,但是他们非让我讲几句,我现在特别紧张,特别难受,但是实在没办法,只好说两句。不过我对这个领域不熟,没有信心……”藏地汉地都是这样,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傲慢、不炫耀的才好,“这个人还算比较踏实、比较谦虚”。但在西方你这样说的话,可能大家都在下面笑你:“既然你这么低劣、这么悲观,何必上来?”西方人普遍比较自信——“我的专业就是这个,我对这门学问非常精通,所以我今天很想分享一些观点”,场面一下子就充满了吸引力。
现在也有些人喜欢直接讲自己的功德,生怕没有人替他宣传。别人介绍他时,“他刚才介绍得太简单了,实际上我的专业和学问不止于此,下面我来讲讲我做过的项目。”“我的修行境界他还不了解,我自己才知道。其实我可以显现神通、可以飞……”有时候这样一讲,别人反而对他产生很大信心:“哇!这个人很真实,我应该依止他!”以上两种都是极端。
诚然,一个人若是过于谦虚,别人很难知道他的功德。当年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因为翻译在半路上死了,所以只能一直低调地在一户人家打工,最后死在了藏地。尊者写的诗特别好,后来阿底峡尊者通过美德嘉那尊者留下的一首诗发现了自己上师的行踪,当时他流着眼泪悲伤地说道:“你们藏地福报太浅薄了!我们印度东西方都没有比美德嘉那尊者更了不起的班智达,可他到了藏地之后,什么弘法利生的事业都没有做,就这样示现圆寂了。”《前行引导文》里面也讲到,作为善知识,如果没有转法轮,也难以利益众生。
我经常想,如果法王也特别低调、一直不愿见人的话,可能我们后来的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见到他、得到他的传承。法王平时为人非常低调谦虚,但有时候也示现高调。我们1986年去了藏地很多地方弘法,当时出行的车队有二三十辆车,那个时候没什么管控,我们就放着高音喇叭,一路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此过程中我看到很多藏民特别激动,一听见喇叭的声音,马上就流泪、磕头。
通过这种高调的行为,有时候也会引发起一些人的信心,但也可能令一些人产生反感。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况。有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高调,什么时候该低调。永远都保持低调、过于谦虚的话,也不一定很好。作为修行人,在这方面也应该多加观察。
虽然世人都说嫉恶如仇很好,但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起强烈的无名之火,就会像看门狗一样与所有人结仇。因此,不要轻易发怒,是我的忠告。
世间人一般都爱憎分明,别人恨我的话我就对别人恨,别人爱我的话我就对他好。很多人崇尚嫉恶如仇,从世间的规则来讲这是好的,但如果过于嫉恶如仇,自相续中可能常常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强烈的嗔恨心,所作所为也会损害别人,就像看门狗一样,把很多人都得罪了。有的人脾气不太好,动不动就对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恶人恶事恨之入骨,这样经常会得罪人。
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老狗只能活九岁,但它却得罪了全世界的人。有些人家的恶狗寿命虽短,却咬了很多人。短暂的生命中本来应该广结善缘,可恶狗的做法不是这样,它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伤害了很多人,这实际上并不合理。所以不要轻易暴躁发怒,随便产生强烈的嗔恨心。不要看到一点不好的事,就满怀恨意;对谁有一些不满,就反目成仇;明明别人没做什么严重的事,但却一直看不惯。人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些人对所有人都非常慈爱,即使别人对他做下一些有害的事,他还是一视同仁,或者以自轻他重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这确实很好。当别人无缘无故害你的时候,你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当作自己的父母。虽然暂时看来人们可能会认为你这种做法太过懦弱,但实际上正如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仁爱的人没有敌人,全世界的人对他而言都是朋友。我们如果能真正践行大乘佛教的理念,或者效仿先哲所提倡的仁者无敌,那是非常好的。
寂天菩萨说过,有些人害你并非无缘无故,可能是因为前世的业缘,或者因为他迫于烦恼而不由自主,从这个角度一想,很多事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假设我对一个人特别好,但他却无缘无故来害我,按照世间的理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杀”人,可能会这样。但按照大乘佛法的观念,人若犯我,我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也许他是在烦恼驱使下才这样做的;也许我自认为没错,但事实上确实伤害过他……从这些角度来想的话,自相续中的嗔恨心就会消失无踪,对方也会逐渐受到感化。
在人生中,凡事不应堕于两边——那叫做极端。现在很多人的做法非常极端,爱的时候特别爱,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特别恨,恨得你死我活。小说家毛姆说过:平凡的人生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伟大。人不能落于两极,心情愉快时载歌载舞似乎要飞起来,痛苦郁闷时恨不得钻到地里面去,这两者都是极端。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苦也苦不了多少,乐也乐不了多少,爱也爱不了多少,不论怎样,最后都是别离,所以再怎么爱,再怎么恨,其实都没必要。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在这里点明了,因此,我们要学会掌握分寸。
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讲要掌握分寸,不能走极端。做任何事如果堕到两边的话,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也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在这方面,我们都要善加观察。
嘴甜心善固然很好,但在这个好人不受待见、坏人称王称霸的时代,过分善良软弱却会被人蔑视与欺辱。因此,掌握好软弱与强硬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我们平时处世讲究软硬适度,该软的时候要软一点,该硬的时候要硬一点。语言温和,心地善良,这样的人当然特别好,但在现在的社会上,很多好人受到歧视,而很多恶人受人顶戴。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过于柔善、软弱,很有可能会遭到别人的蔑视。但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强硬,那也行不通。有些人是所谓的“强硬派”,但很多事情并不是硬碰硬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中一定要软硬适度,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
一个人如果太过软弱无力,就容易受到别人的轻视,不把你当回事。有些修行人、出家人,觉得自己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善良,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无所谓。但只会一味隐忍,在这个时代很容易被人踩在头上,这样的话,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就难以成功。所以作为修行人,一方面内心要保持柔软,一方面也不能太过软弱,否则也是不合理的。
《水木格言》中讲过:“非处过于柔顺,浊世受众人欺,皆称棉花柔软,众人岂不做垫。”也就是说,如果过于柔弱,是会被人们歧视、践踏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会议场合,有的人说话软绵绵的,好像马上要睡着一样,他发完言后谁都不理他,但有的人又过于强硬,一开口就大发雷霆,这样的话大家也会心生厌恶。
说话要有分寸,软硬也要有分寸。就像刚才所讲,如果过于柔顺温和,就像棉花一样,大家都用它来做坐垫,不会把它放在高处。就佛教的观点而言,不能在所有事情上都太过柔软和脆弱。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们不是发了菩提心吗?你们不是众生的仆人吗?我说什么你们就要听什么!”如果事事都退缩忍让,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我们想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别人都不给你这个空间。
在现在这个时代,有时候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该争取的权益就要争取。作为佛教徒,不能把菩提心和软弱混为一谈。《二规教言论》中讲了很多种放逸者的过失,如果过于放逸,不仅得不到出世间的功德,连世间的人格也没有,这样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所以佛教徒也应该按照世间的基本规律来做事。
做人不能过于软弱,不然会受到别人的轻视。现在这个社会看的是你有没有实力,如果没有某方面的力量,人们就不会把你放在眼里,在这方面要重视。我们佛教徒如果太过软弱,确实容易受到各种人的歧视。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智慧、特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佛教虽然以慈悲为怀,但现在不论作为宗教还是非宗教组织,有时需要表现出强势。有了这种强势,谁都不敢随便欺负你。很多人说:“我是佛教徒,别人惹我也无所谓。”那样的话,很多人就会对你进行摧毁、打压和排斥,这样的情况有可能发生。
一般来讲,在不舍菩提心、不舍众生的前提下,必要的时候应该示现自己的威力,这也是佛陀开许的。我们以前也引用过一些圣教里的教证,大家应该清楚。
不贪钱财固然很好,但在这个一名不文的乞丐会遭到所有人唾弃、大户人家的走狗却会被奉为上宾的时代,适当地积攒一些财物,是我的忠告。
接下来说到世间的财富。修行人赚钱合不合理呢?一般来讲,知足少欲、不贪执财物是非常好的,但我们在这个时代,如果身无分文,像乞丐一样,所有人都会对你歧视、嫌弃。现在不用说富贵之人,就连大户人家的狗也被很多人羡慕敬仰、奉为上宾,我们身处的就是这么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必要的时候适当积累一些财富也是很应该的。
在小乘佛教的一些观点中,积累财富确实有很多过失,应该知足少欲、清贫寡欲,把财富视为一切祸害的根源。但根据大乘经论,发了菩提心的人在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也应该挣钱。《瑜伽师地论》中说:“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业智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意思就是说,诸菩萨求世间的工巧明,如果不需要特别大的功夫,只用花少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就有必要以此来赚些钱,并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这并不像现在有些人那样,把所有的资源控制在自己手里为自己赚钱牟利,根本没有为时代和众生着想。
在现代的价值观下,很多人只会想着自己。我遇到过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经常谈论赚钱的事,但格局很小,只是为了自己身边的人,除此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广大的发心。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为了利益众生而积累一些财物,这也是非常好的。在这个时代当中,如果你身无分文,像乞丐一样,做任何事情都会很不方便,甚至寸步难行。当然,出家人应该以精神财富为主,按照《入中论》所说,并没有挣钱的要求。但有些在家佛教徒把挣钱的事全部放下,有一点钱就拿去放生,结果自己一贫如洗,家人也看不起你,朋友也看不起你,甚至要到处去借钱,最后不要说学佛、修行,连维持自己的生存都很困难。
有的人刚产生一点出离心时,就把万事都抛下,这也不合理。因为你的这种出离心可能过一阵子就荡然无存了,那时候出离心也没有、钱也没有、亲朋好友也没有——原来应有尽有,现在一无所有,这样的话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会特别可怜。所以,在还没到达一定的境界之前,自己也应该适当地积累财富,同时也要适当地做一些上供下施。其实,我们的上供下施主要应该从法供养和法布施方面来做,这样更适合一点。
短斤少两、不讲诚信的奸商行为,会搅得整个国家都不得安宁。摈弃贪求暴利、实则无义之不良经营方式,君子积财,取之以道,是我的忠告。
接下来讲的是,世间积累财富应取之有道。不论是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的人,在经商的过程中如果经常短斤少两、不讲诚信,这会令自己和整个社会都不得安宁。有些人为了谋求暴利,经营方式非常不如法、不合理,这样的话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不利。所以说,君子获取财富,应该取之有道。
积累钱财要遵守道德原则,这是很重要的。《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如果要经商,一味地积累钱财并不是根本,重要的是品德,这才是根本。如果舍本求末,最后不一定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反而会招来不想要的。
因此,我们在积累财富的时候,不能做不合理的、违背因果的行为,应该如理如法而行。从事商业也好、工农业也好,这都是佛陀开许的,我们在《善生经》里讲过,工商业、农牧业,这些都是在家人可以从事的工作。然而佛陀也不开许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过度追求财富,或是以违背因果规律的方式来积累财富。我们在积累财富的时候,一定要讲道理、讲规则,这很重要。
有些人过于贪求钱财,一辈子都在拼命赚钱,却从来不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像泰国、缅甸这些东南亚国家,老百姓虽然生活不一定很富裕,但他们非常讲究生活的品质,平时赚到一点钱,冬天就去好好休息。欧洲人也同样,他们习惯赚一阵子钱就休一段时间的假。而我们很多人一辈子只顾拼命赚钱,等到医院下了癌症晚期的病危通知书才后悔莫及。前段时间我在重庆,有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他一辈子辛苦赚钱,结果六十多岁得了癌症,钱虽然赚了很多,但这个身体已经没办法享受了,非常痛苦。他赚了那么多钱,最后却几乎全用作治疗费了,一辈子根本没有好好享受过生活,这确实很可悲。
在生活中,努力创造财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贪财,那样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司马迁的《史记》里也说过:“人人言利,天下危矣!”动乱祸害的根本其实就是金钱,如果人人都只关心钱,那天下就大乱了,确实很危险。现代人大多过于看重金钱,除了少数修行人,我在社会上接触的各行各业,不论公务员、医生、老师、商人,都特别贪执钱财。西方人对钱也特别重视,其他事情还好说,一讲到钱,态度和语气就变了,不管关系再亲、感情再好,一涉及钱马上就变得特别敏感。事实上,我们在人世间赚到的钱,只有一部分自己能用上,很大部分最后未必属于我们。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很重要的道理,我们对于财富,应该以合理的方式去积累。
善于理财固然很好,但如果一毛不拔、吝啬成性,就会众叛亲离、于己不利,像守护宝藏的恶鬼一般孤立无援。因此,掌握好积财与施舍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善于理财是很好的,但如果过于吝啬,那身边的亲朋好友可能都会远离你,最后就像守护宝藏的恶鬼一样,只剩自己孤零零的,没有人帮助。因此,我们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应该乐于布施。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处理财物,比如将自己月收入、年收入的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用来上供下施,或者做一些慈善,这是很好的。否则到了临死的时候,有些人可能真会变成吝啬鬼。
学生时代,我们的老师特别喜欢讲《儒林外史》中的公案。里面讲到一个特别吝啬的人,他临死的时候看到油灯里还有两根灯芯燃着,因为担心费油,一直不肯咽气。现实生活中可能真的会有这样的人。特别吝啬是不好的,特别浪费、过于奢侈也不应该,所以节俭和奢侈也不能堕于两边,该享用的时候可以享用,该布施的时候也要布施。把握好自己的财富观,这就非常好。
朋友众多、交际广泛固然很好,但秉性恶劣的朋友却会把自己引向邪路,最终毁坏自他,以致双双坠入江河般的险境。因此,交往的朋友不要搞错,是我的忠告。
接下来讲交往朋友。朋友越多,我们的社交关系就越丰富,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交到了一些秉性恶劣的朋友,他们也很容易把你引入邪道,毁坏自他,最后双双堕入邪见的深渊中无力自拔,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在交往朋友、道友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未加了解就变成密友。有些人或许是业力的原因,刚开始对人特别热情,后来变成了纠缠,这也是业缘;有些人由于自己智慧不足,交上恶友,结果开始酗酒、赌博、吸毒……甚至染上艾滋病。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因为交友不慎,导致自他都被毁坏,最后追悔莫及。
与人交往之初,不必像世间有些人那样,对谁都有敌对的防备心,这样也不好。但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结交,尤其是刚刚走出学校,没有社会经验的孩子,特别容易轻信他人,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在社会上很容易受坏人影响,最后才知道:“原来这是恶友!”
《瑜伽师地论》中提到五种恶友:无惭愧的人、具有邪见的人、懈怠的人、邪行的人、怯劣的人——怯懦和低劣的人,这种人看起来胆小软弱无力,但他要害你时就很有能力。“文革”的时候,有些上师身边的个别弟子,平时看似软弱无力,一旦跳出来却非常凶狠。以前法王的弟子中也有过这种人,平时连走路都走不稳,好像旁边没人扶就随时要摔倒,但是做起坏事来却比什么强人都要厉害。对于这种人,有些可以提前防备,有些可能是业缘的原因,最后被他害了才会发现。不管怎样,我们在这个世间,如果交友不慎,会造成很多问题,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无喜无忧、心态如如不动的人虽然很少,但若过于喜怒无常,就会遭人轻视、唾弃,以致失却友伴。因此,保持心境的相对稳定,是我的忠告。
虽然我们达不到完全如如不动和无喜无忧的境界,但是过于喜怒无常的话,也会遭人唾弃和歧视。平时应该守持自己的心境,保持情绪稳定,否则身边的亲朋好友可能都会离开你。
我们学《修心七要》的时候也讲过这一点,情绪控制很重要,有些人喜怒无常、暴躁易怒,这是很可怕的。这样的人容易生嗔恨心,也容易自卑,这些情绪会带来很多困扰。我在这方面再三提醒过。大家最好能把《修心七要》背下来,里面文字不多,但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
我非常细致地观察过人的情绪,发现有一部分人情绪爆发确实事出有因,但有一部分则是因为过于敏感、过于脆弱。有些人就是所谓的“玻璃心”,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野马效应”,是什么意思呢?非洲有一种野马,它忍受不了蚊虫叮咬,一旦被咬上,就特别暴躁,一直发怒狂奔,最后没有被咬死,却把自己气死了。我们都清楚,野马身体那么庞大,被蚊虫咬一口并没多大伤害,但它却因为自己的执著而丢了性命。有些人也是同样,因为一句简单的话、一件小小的事而崩溃。事情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甚至只是个误会,但对他来讲却比天还大。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说,有一个女人去丈夫单位送饭,看到丈夫和女同事一起打伞,她一下子接受不了,但没有和丈夫吵架,而是直接去跳河自杀。后来人们把她救了起来,问她为何轻生,她说:“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跟别人在一起,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思呢?”现在这种野马效应确实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其他人看来也许根本不是什么事,但在这种情绪极端敏感的人看来,好像天都要塌了。所以,这个教言对我们很重要。喜怒哀伤都不能过度,否则不仅会毁了自己的前途,甚至今生来世都会因此而毁坏。
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的修行是什么呢?就是对真实的道理再三思考,在佛教中这就叫做修行。我们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不一定非要看他坐禅多少时间,“哇,他能坐三小时如如不动,这个人修行真好!”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他在座上如如不动,三个小时内连一根汗毛都不动,鼻孔上放毛发也没反应,是死是活都看不出,但是出定之后暴躁易怒,发起脾气来比谁都厉害,那也很难说修得有多好。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经常被影视媒体放大。现在很多人在面对朋友、家人间的感情问题时,除了人心本来的情绪之外,还多了一些格外脆弱的反应,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恶劣影响。今天有些企业家要我做开示,我说,我没有太多开示,你们最好全面地了解自心。如果能做到,就会发现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什么值得过于担忧的,也没有什么值得过于追求的。所以,“认识自己的心态”,这就是最好的教言。
如果对信任、投靠自己的亲友,都暗中算计,毫无怜悯之心,像野狗一样不知好歹,这种对投靠者都敢欺哄吓诈的人,就是所谓的无愧者。因此,知耻有愧、值得信赖,是我的忠告。
下面是关于信任方面的教言。对于信任自己、投靠自己的亲友,如果暗中算计、伤害他们,这是非常不应理的。就像野狗一样,不知好坏,谁用石头打它,它也不知道,谁拿肉喂它,它也没有报恩的心。这种人从不把别人的珍贵信任当回事,还会无缘无故加害别人、欺骗别人,在世间这就叫做无愧者。
我们应该做一个知惭有愧、值得信任的人。不论在佛教教义还是在西方思想中,这都是十分重要的品质。有时候要百分之百如理如实地做到,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对投靠、信赖自己的人,我们不能故意去伤害,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别低劣,他会经常伤害到身边信赖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汉地有一个词叫“杀熟”,就是坑害最熟的人。我们藏地也有一句俗话:“家里的盗贼,家人很难发现;邻居当盗贼时,家狗很难发现。”因为一家子平时都生活在一起,家里人偷自家东西,谁都难以发现;同样,看家狗特别熟悉邻居,所以邻居过来偷东西,狗是没有警觉的。
最亲、最爱、最信任的人在背后害你,可能要到把你伤透的时候,你才能看清他的真面目。所以,我们对信任自己的人,应该尽量去保护,这也是世间做人的一个重要道理。
当面吹捧赞叹、阿谀奉承,背后说三道四、指责过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张嘴巴吐出两根舌头,就像毒蛇一样可恶。因此,人前人后都不要说得太多,是我的忠告。
有些人当面对别人吹捧、赞叹、阿谀奉承,背后却经常说三道四、指责过失,这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像毒蛇的嘴一样,可以伸出黑色和白色两种舌头。这样的人,我们会说他是“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人前说一套,人后说一套,这是非常不好的。到了最后,这种人的心思也会被大家看透。
做人应该表里如一。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特别爱当面吹捧你的人,背后很有可能一直对你造谣诽谤;当面不爱夸你的人,背后可能也不会说你坏话。有些人表面上说“你太伟大了!”你一走,他马上就讲你的过失,这种行为是很不好的。如果当面不敢说坏话,背后也尽量不要说。背后说短论长的人,人格等很多方面都要打折扣,我们也要从这方面多去观察。
凡事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事后也出言必行的人十分罕见。答应得越爽快,就越容易弃之脑后或拒不执行。所以,不要随便相信那些轻易承诺的人,是我的忠告。
遇事的时候,有些人答应得非常爽快,但事后未必真正落实。答应得越轻易,越容易抛之脑后不去执行。所以,这个教言告诫我们,不要随便相信那些轻易承诺的人。
有些人承诺起来非常随便,“没问题、没问题!你说,我来做!”有时候太容易给出承诺,我都会产生怀疑。“您说什么我都依教奉行,没问题!对我来讲这是很简单的事。”“没事、没事,你尽管开口,我来做就可以了。”这样的人,其实从语句中也透露出轻率。还有些人遇事又特别麻烦,提什么要求他都有推诿的方便:“啊,不行不行,这个我干不了、干不了!”其实没了他地球还是会照样转,答不答应都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对这两种极端的人都不会相信,尤其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有些人求他做事确实很难,但有些人又答应得太过简单随意,这样的话也会让人怀疑:“到底怎样?有那么简单吗?”不管什么要求,不假思索太快答应,往往会有问题。你随便答应下很多,最后可能什么也做不好。如果这也想拿,那也想拿,最后可能会一无所得。而有些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不合理。所以对于承诺也要掌握分寸。
我们今天的话题都是围绕掌握分寸,那究竟该怎么掌握呢?这需要智慧,没有智慧是很难把握的。
心思太多,琐事也会随之增多;琐事一多,最后大多不能善始善终;若不能善始善终,则不但于己有害,也会招致别人的嘲笑。所以,不要让心思和琐事太多,是我的忠告。
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有些人想法过多,相应的琐事也越来越多,这样会导致很多事情难以善始善终。如果做事不能善始善终,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有太多的心思,否则琐事太多很难处理。
《亲友书》里讲道:“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意思是说,智者不会轻易许愿,一旦发下誓愿就像石头上刻的文字一样,死也不会退悔。我们也应该如此,在很多事情上都要稳重,不然想得太多,这也要做、那也要做,就容易变化。尤其是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家看得也多、听得也多,有些人摆的摊子特别大,这件事也做一点、那件事也做一点,结果反而一事无成。现在的人做事大多缺乏工匠精神,以前的匠人做什么都特别专注,而现在很多人做事三心二意,特别浮躁。
不过,有些情况也是形势所迫,没有办法。就像很多下岗失业的人,只能在这里做一段时间,然后又到那里做一段时间。因为这个时代变化特别快,同时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整个社会空间让人越来越难适应和生存。
我有时候看到社会上失业人群越来越多,对此也很担忧。现在这个社会为什么变化这么快?不像以前,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在各自的岗位上可以干一辈子,现在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今天在这里上班,不久之后就遇上裁员,然后又到那里上班,结果又遇到同样的情况。有些人甚至一年之中连换十几次工作。我在社会上遇到过这样的人,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到那里,一会儿月入一千,一会儿月入两万,就像心电图一样,忽高忽低,起伏动荡。这是这个时代和社会中的不安全因素。这种情况跟人的福报和智慧有关系,同时我们目前的环境、形势也不太安定。虽然现在人们都在拼命赚钱、拼命存钱,然而最后很有可能全都落空——我可不是吓唬你们!
受到众人恭敬时,要把握住自己;遭到众人排挤时,也要奋发自强。独立自主,是我的忠告。
以上内容,是关于世间法的部分。关于佛法的内容,将在别处宣说。无论是否有人听从,以上所述,都是本人以利他之心而写成的。
愿吉祥!
最后一个教言讲的是赞叹和讥毁。受到人们恭敬的时候,要把握住自己,不要得意洋洋;遭到人们排斥的时候,也要奋发自强、独立自主,不要因此垂头丧气,痛苦万分。
我经常引用萨迦班智达的一个教言:“不因赞称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不要别人一赞叹,就飘上虚空,自信万分,脸上仿佛挂满了全世界的欢乐和喜悦。遇到一点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伤心痛苦、无力自拔,这样也没有什么用。
我们活在人世间,其实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自己如果有功德,别人赞不赞叹都可以;自己要是没什么功德,就像饿狗被人说成是大狮子,也没什么用。如果你是真正的雄狮,别人哪怕把你贬成饿狗一样,也无所谓。所以,遭遇衰败的时候,要坚强;受到赞扬的时候,要稳重。我们做人做事都要讲究分寸,这很重要。
总而言之,最好不要把“鼻绳”交到别人的手里,自己应该把握自己的主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取舍之道,这样才算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