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该求名利
现在许多修行人对名闻利养很难断除,下面札嘎仁波切对此作了详细分析,让我们看一看,到底应不应该希求名闻利养。
如果今生中我们如理如法、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地修行正道,来世获得珍宝人身仍然继续修持的话,不用多久必将斩断投生轮回之业,如果不再投生三界而到达不住涅槃的城市中,那再也不会感受现在的这些苦恼忧伤了。
有些人即使即生没有成就,但只要脚踏实地精进修持,依靠今生的善妙习气,于来生继续修持也必定可以断除轮回。尤其修大圆满的人,即生虽然没有成就,但依靠听闻大圆满法的加持力,来生在25岁之前必定会遇到无上大圆满,获得无上成就。
从此以后,无需担心将会感受痛苦。无论在任何一世中,名闻利养也会源源不断,经久不衰,并且这一切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危害。
从此以后,再不会感受任何痛苦,而且,你现在虽然并未希求名闻利养,但在来世,你的名闻利养也会滚滚而来,并且绝对不会危害自己。
你如果非要追名求利不可,那么追求的方式像上面这样难道不是很好吗?
因此,现在首先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在来世获得一种永不退转的名声,这样不是更好吗?
现在的这些名闻利养也是今年有明年没有,今生有来世没有,所以如果要希求,希望诸位能从现在开始成办永不失毁的名闻利养。
现在所谓的名闻利养都是有为法,不会恒久存在的,有些人上半生可能高高在上、名声远播,下半生已经是个无名小卒。因此真正想要希求名声的话,从现在开始希求一种永远不会损坏的名闻利养岂不是更好!
不求名闻利养的功德、追求名闻利养的过患以及在后世中将要感受什么报应,看看现世的实例就可一目了然了。
下面札嘎仁波切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
今生十分精进地修行,彻底断除了对外界欲妙的贪执的修行人,名闻利养不求自得。而且施主等也会暗自思量:我的这位上师对名闻利养从不贪求,这些对他来说就像猛兽面前放着青草一样,毫无兴趣可言,对已经供养的财物从不贪执,没有供养给他,他也从不希求,如此殊胜的福田实在值得人们皈依礼拜。不由得深深生起信心而供养。所以这种修行人的名闻利养等便会经久不衰,无论得到多么大的名声,多么丰富的利养,都会像孔雀食毒般只有益处,毫无害处,而且功德颇巨。
就像孔雀食用毒药不但不会受到伤害,反而会使自己越来越美丽,同样,如果对名闻利养一点儿都不贪执,施主们的供养不但不会损害他,反而会成为自己修行的助缘。
因此,享用的方法和发心的方法非常重要。
如若是一位还没有彻底断除对欲妙贪执的修行人,在初级阶段自己相续没有调顺而吹嘘已经调顺,本来没有远离对欲妙的贪恋却谎称已经远离了,随之举止言行装模作样,实际上自身还是随着烦恼的外缘所转,有朝一日自心尚未调柔以及对欲妙的贪爱还没有去除的内相定会原形毕露的。
现在世间上以修行人的形象经常在口头上如此宣说的人特别多。但像这样内在都没有调服,只是依靠外在的欺骗手段蒙蔽施主肯定不会长久,总有一天,你真正的烦恼和内相也会暴露无遗。
到那个时候,施主等信徒们本来认为我的这位上师是一个知足少欲的好修行人而满心欢喜地献上供品,结果看到他对别人已经供养的财物显出的贪婪相,而且还不知满足,为求得更多更好所需的财物而使用谄曲奉承、旁敲侧击、敲诈讹索等五花八门的卑劣手段这一系列的过失之后,
有些施主原本认为某某上师非常了不起,但看到他获得财物的手段以及强烈的贪欲时,虽然表面上并未与他断绝师徒关系,但实际上,对他的信心与恭敬心已经完全没有了,这种情况非常多。
只在求他解决燃眉之急的情况下,给些打卦费、算命费、经忏费,这些也是为了使从前上师与施主的亲密关系保持不断而供养的,除此之外,再也不是因为亲眼目睹了上师知足少欲等功德诚心诚意供养的了。
札嘎仁波切那里或许有类似情况,不过也可能是针对汉地而言的,因为札嘎仁波切当时也摄受了一些汉族弟子,据说这部《札嘎山法》就是一位汉族比丘记录下来的。
有个居士说:“某某大德以前来过我们这里,但后来听说他的贪心比较大,因此他来的时候我不愿意接待,只不过他打电话的时候我还是会接,毕竟他也给我念过传承。”有些人的想法与做法是很矛盾的,但施主们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已经看不到上师知足少欲的功德了。
也就是说,施主在自己身染病痛时希望能通过打卦、算命、禳解术等办法来达到康复的目的,于是也就不得不供养一点财物。可是,这些人在暗地里,却经常逢人便说:“我们的这位住山修行人的欲望可真的是强烈得不得了啊。”接着便口出不逊,指责谩骂。
我们很多修行人也是,居士们都说:“这个人真是,又要给他买飞机票,又要住宾馆,然后还要吃海鲜,贪心强得不得了。光是吃住倒也可以,但他还要钱,你看我存在银行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供养,他还不满足,真是痛苦……”
所以有些人出去的时候,不要对施主要求太高了,否则他们承受不了,当面可能不会说什么,但背后会议论纷纷,因为你带的人多、要求也高,这样他们没有办法承受,这对弘法利生也是一种违缘。
当下我们如果对世间人的秉性细心揣测,就很容易知道这一点。
真正有智慧的人,只要好好了解一下世间人的性格、心态,就很容易知道他们的情况怎样、痛苦如何、以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生起信心。
这部《札嘎山法》对于在座的修行人,不管是到城市中弘法利生还是住山修行,一点一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没有智慧的人,可能听一百遍也没有意义,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经常分析,对于其中所说的意义不要忘记,慢慢融入自己的相续,逐渐地,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得到一定改善。凡夫人只能依靠这种方法修正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也没有办法,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这部《山法》。
作为住山的修行人自己也应当暗自思量:我对利养恭敬等欲妙的贪执如此强烈,自己本来已有足够的生活用品还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欲壑难填,就凭这两点,施主们必定会在暗中横加谴责、恶言相骂。如此自我监督,经常提醒自己。
这里说住山的修行人,并没有说城市当中的修行人,可能在城市中也很难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吧!
作为住山的修行人应该经常思维:像我这样经常希求这个、希求那个,各种欲望无法满足,施主肯定会经常诽谤、横加指责。由此一来,你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小心谨慎。
当施主供养财物的时候,也要这样告诫自己:这些人只是由于极度缺乏打卦、算命、禳解术等方法,再者因为以往的关系密切,碍于情面才作如是供养的,绝非是想到我是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而生起诚信作供养的。暗暗提醒自己,凭接受财物自己的亲身感觉来推断他们的心态,轻而易举便可知晓。
“禳解术”,就是依靠各种仪轨和咒语做息增怀诛的事业,像沐浴、烟供等仪轨都可以包括其中。
住在这里的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经常会接受一些施主的供养,但在接受供养的时候,应该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清净?不要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好,他们才对自己供养,我们应该想:并不是因为我的修行很好,他们才如此供养,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念经、传法等,我们之间有一种福田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对我供养。
如果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好而作供养的话,自己的傲慢心就会逐渐增长,从而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在所有烦恼当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所以接受财物时,应该凭借自己的亲身感受来体验了知,施主的供养都有一定目的——想发财、消灾等,这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知道自他的心态。
断绝对欲妙的牵连的修行人,施主供养时心想:这次供养很是担心他会婉言拒绝,如若被接纳,那么依此自己一定会圆满福德资粮的。一方面施主是出利益后世的动机而作供养的,一方面这位如法的修行人心里也这样想:虽然我今生不需要这些,但为了让施主们圆满资粮进而获得佛果理应接受下来。如此一来,对供养的对境与供养者都大有利益。
施主认为:这位修行人确实如理如法。修行者也想:这些如幻如梦的财物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但是这些众生还是可怜,毕竟我是一个修行人,为了利益他们,我还是接受下来。这样一来,供养者和修行人都会有很大利益。
但双方都能如此观想也很困难,一般施主是为了今生的名利,真正为了来世供养的施主非常少;修行人也是对这些钱财非常贪执,只是为了利益施主而接受供养的修行人也非常少。
具有贪欲的住山修行人最初为了自己在今生能享受一时之乐,而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利养;那些施主们也只是因为急需打卦、算命、作经忏等,而对于是否有利于来世根本想都没有想过。这样对二者有没有实义这一点我们应当再三思维。
这一点对修行人和施主来讲都非常重要,如果根本没有想到来世,只想得到今生的快乐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欺骗施主,那没有任何利益;施主们供养的时候,只是为了打卦算命,根本没有想到来世会获得怎样的利益,这也无有用处。
所以,施主供养和修行人接受供养时,应该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不能这样观想,最起码也要想:为了断除今世的一切贪念,为了来世解脱。这也是中士道的一种发心,这一点作为修行人和施主都应该再三注意。
如理修法的人最终可无勤获得利养恭敬。诚如大善知识博朵瓦所讲的实例:“修行人即使出现疾病也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时,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为快乐、最有名气的人了,龙秀地方金厄瓦也是最安乐的,这都是来源于修持佛法。金厄瓦最初的时候断了口粮,仅仅依靠荨麻维生,甚至于僧裙上破烂处无有补丁而用皮革缝补,因此被人们共称为‘皮裙者’。如今我所拥有的财富足可以养活成千上万的人。”
当时在藏区根本没有布衣,全部是穿皮袄,出家人的裙子原本是布的,如果用皮革作补丁的话,肯定非常难看。
我们修行人首先对衣食受用等幸福安乐就要一无所求,而一心一意追求的就是唯一的正法,为了修法,吃青草、树叶等这样微不足道的苦行,
作为修行人,只要能够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除此以外不要有过分的希求。
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好多了,以前在冬天三个月里根本连“青菜”的名称都听不到。有些人说:“听不到不可能吧……”我说是有可能的,因为根本没有卖的,而且色达也没有,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所以也就提都不会提了。以前有个人在这里住了三个月,之后回去的时候,听说在上寨吃了好几碗青菜,他说:“其他什么都不要,就是要吃青菜,多多的要多多的要……”现在我们这里的条件已经好太多了。
实在值得忍耐,那么到最后断除了对欲妙的贪恋,并已对正法有切身的体验、生起了证悟,
首先应该做一些苦行,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眠,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传承上师的加持力、自己的苦行力,就可以亲身体会到真正佛法的奥义,这时即使有成千上万的邪魔外道来到面前也没有办法动摇你,就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说那样,已经获得了永不退转的定解。没有达到这样的知见之前,必须遵循高僧大德的足迹精进修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佛法应该有一定的体会,无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不要走马观花,随便读一读、看一看,应该细心思维修持。不论哪一个法门,都应该一字一句地体验、一点一滴地衡量自相续,这样一来,在你相续中一定会生起真正的定解,这时你会对佛陀生起真正的信心,对自己的传承上师以及所修持的教法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任何人也抢夺不了的定解和智慧。不然表面上虽然闻思修行,实际根本没有任何体会,这样肯定不行的,没有生起定解之前必须精进修持。
从此以后,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两黄金滚滚而来,就是成千上万的众生赖以生存也用之不尽的资具也能在无勤之中自然得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真正的修行境界生起时,你的修行会如理如法的,这时,即使财物源源不断地来到你面前,也不会产生任何贪执。
修行稍好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在寂静地方真正闻思修行几年之后,根本不必追求财富,财富也会自己找来的。我们在座的有些人,刚来的时候确实很困难,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但现在可以看一看,真正精进修行的人,已经得到了一些修行的体验,得到了佛法的证悟,对于任何身外物都没有什么执著,虽然没有执著,财产反而自然而然获得了。
然而,我们这些人却恰恰相反,最初便想方设法地获得佳肴妙衣财产恭敬而享受安乐,可是结局必然是流落到三恶趣中去忍受遥遥无期的痛苦。这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悲惨不过的后果了。
修行人首先不要希求名声财产,应该希求获得修行中的殊胜境界,这时,财产会自然而然出现的,财产出现的时候也不会对它们产生执著。
我们中的有些闻思的修行人一直这样认为:如果一开始未能得到名闻利养、享受安乐,那么今后也难以得到现在的欲妙并且总觉得这种幸福是经久不衰、永恒长存的。
有些人确实这样,他们认为世间的种种欲妙非常好,如果一开始没有努力争取,以后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这些人既不闻思也不在佛法中寻求安乐,经常在外境虚无缥缈的名声地位上打转转,以此享受快乐,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念头,我最初的时候也是很想做个维那师,因为维那师非常受人恭敬,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这种想法后来慢慢地没有了,现在可能再让我做维那师,我也不想做,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最初的心态和现在还是有点儿不同。
于是丧心病狂地希求欲妙,结果毁坏了自己。
这是非常不应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