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也是一种修行
2011年
采访者:《养生大世界》记者
刊载平台:2011年第5期《养生大世界》
简介:
天下的事情往往是无巧不成书。日本的地震、云南的地震、利比亚的战争、泰国的洪水,这些事件无一不紧扣人们的心弦。《2012》已经成为一个谜团,好在这个谜团不是无解的,青藏高原在电影《2012》中是最后的诺亚方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成为世外桃源呢?
我们要解开藏地的神奇密码,不能忽略藏传佛教在其中的地位。当我们百度或者谷歌藏传佛教时,堪布的名字就会频繁地出现在眼前。还是正面“出击”吧,去采访堪布,看看是否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解开神奇密码的钥匙。
走进藏地,蓝天白云下是一群群的牛羊,孩子们纯净的目光融化了我僵硬的表情。我被这自由的空气格式化,期待着在这里重生。
⊙ 问:电影《非诚勿扰2》里有一句现在非常流行的话,“活着就是修行”,您怎么看这句话?“活着”的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存在;那对于一个修行者,“活着”意味着什么?
堪布:活着就是修行,不同层次的修行人的理解也都不一定相同。世间的人活着就是一种生存,也是一种责任。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说,人活着要有意义,这种意义就是佛教里讲的修行的意义。
佛教中讲的修行与世间人讲的修行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修行分很多层次,比如说小乘的修行、大乘的修行、金刚乘的修行。佛教的修行建立在信仰三宝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说,小乘的修行建立在自我从痛苦中解脱的基础上,大乘的修行则要建立在自他解脱的基础上。
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是不是修行人,关键要看他的心,从表面不一定能看得出来。表面上看到的是天天都在念经、做佛事,如果内心想的都是自己的一些事情,那根本就称不上是一个大乘修行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里的目标很重要。很多人也在为社会、为人类做事情,但实际上心里想的全是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人的目光和心思都在这方面,那让自己得到满足已经成为他活着的意义。
《非诚勿扰2》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但不少人跟我谈起过,大家也很喜欢“活着就是修行”这句话。社会中不管什么层次的人,有信仰或没信仰,如果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衣食和健康,那人生的意义不大;如果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那么人生的意义就超越了生存的意义。
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非常广阔无垠,而人类非常渺小。当我们飞出太空以后,地球上的人看起来就更渺小了。尤其是当我们站在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的高度,在这样浩瀚的宇宙里,如果依然认为自己非常伟大,就是一种傲慢心。
不管个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你活着,同时散发出利他之心的光明,我觉得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人们以不同的业力显现出不一样的状况,有些很快乐,有些很痛苦。对于修行人来说,“活着”就是“利他”,是去掉傲慢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 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堪布: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没有得到成就之前,哪怕活得迷迷糊糊的,也要承认生活本身,勇敢面对。无始劫以来,我们在虚幻的世界里过着虚幻的生活,有快乐,也有痛苦。首先我们需要灭除痛苦,获得快乐,同时也要争取让人生有意义。
虽然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我们行持善法,如建学校、讲经说法等,本质都是空性的,但这个空性对我们来说很遥远。在世俗谛中,我们依然要如理如法地行善断恶。为什么呢?虽然从大的方面来看,本质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当我们还没有证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因果是不虚的,地狱和清净刹土也是不虚的。做好事,你的生活就会很快乐;做坏事,则会堕落恶趣,同时堕落恶趣的痛苦也是很真实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为了未来长远的打算,生生世世,不断地行善断恶。
⊙ 问:您还谈到了“当下”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了现在西方很流行的一本心灵方面的书——《当下的力量》。书里有一个观点,我引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一句话来解释:“过去是历史,明天是谜团,今天是最好的礼物。”您认为这句话与佛教的禅宗有关系吗?
堪布:佛教中讲观空性,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说这是不是“当下”的力量?
“现在”是最好的礼物,你观察的时候不一定找得到真实的本质,这是佛教中最深的一种观察。我们对于“过去”想得很多,没有太多必要;而对于未来,我们也有很多梦想要实现,但有些可以实现,有些不能实现。“担忧无法实现目标”,不过是杞人忧天,其实也没有必要。所以,“当下”的宽阔心量,让我们生起欢喜心,应以此面对生活。
对于“当下”,禅宗在“当下”就要了知心的本性,“当下”就是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在生活中,心态一定要平静。当心态不平静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不一定都很好:当贪心泛滥的时候,我们的举动也许会失态;当嗔恨心特别猛烈的时候,所抉择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要观照“当下”。对“当下”的观照,很有价值,也会对我们产生很多利益。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修行境界高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的心在想什么?我的语言在说什么?修行境界高的人,“身口意”始终都在正知正觉中。这样做,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有意义。
⊙ 问:《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生无所住心。”既然“无所住心”,这跟您所说的对“当下”的观照,是不是有些矛盾?
堪布:不矛盾。佛教里分实相和现相,就是本质和显现。在本质上,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是不可得的。如果用中观的思维来观的话,“当下”可以用不同的参照系来观察,你看的“当下”是一个小时,还是一分钟、一秒钟?如果是一分钟,一分钟又分成60秒,你再继续观察每一秒。最后发现,所谓的“当下”也是空性的,我们根本找不到“当下”。这就是佛法中所讲的胜义谛。
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用不着观察得那么细,人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智慧去分辨。这里所说的“当下”也许是几天、几小时、几分钟,也许是我眼前的一段时间。在佛法中,这叫世俗谛。
佛教承认现实生活——如幻如梦的现实生活,完全承认“当下”,而不会在任何场合都说“你现实的生活完全是空性的”。如果那样说,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现实生活在佛教中还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心和生活确实是空性的,正如《金刚经》中所讲的一样。
当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我们的“当下”跟“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有所不同——今天确实存在着,昨天确实过去了,明天确实还没有来。所以,今天的时间还是很好的机会。
⊙ 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该如何理解呢?
堪布:《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中“应无所住”讲的是我们心的本性完全是空性的意思;“生其心”的意思是心的本性虽然是空性的,但并不像虚空一样,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这个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光明。
佛教中认为,如来藏是光明和空性双运,显空无二。所谓的显空无二,就是我们去观察生活,一切都是如梦如幻,都不是真实的,但是了了分明的显现还是存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比如一个杯子里没有水,这并不是空性。杯子的本体是空性的,同时空性以不同的方式来显现。心的本体是空性,心没有所住的地方,但是可以产生善心、恶心……就像禅宗和密宗里所说的“水中月”:水中有月亮,但是你伸手去抓的时候,什么都抓不到。你说水中没有月亮,明明显现出来了,也不能忽视;你说水中有月亮,却什么也抓不到。
如果有很深的禅修功夫,通过自己的智慧,可以观察到万事万物都如同“水中月”一样。很多人不知道事物的本性如此,只是观赏水月,不知道水月的本体是空性。事实上,感情也好,生活也好,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很甜蜜很美好,总想伸手牢牢抓住,却像水中月一样,什么都抓不住。
⊙ 问:古代与当代,对于出世和入世的要求,您认为有区别吗?
堪布:从意义和概念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和不同。佛陀时代所讲的出世是身心都要出家,现代也是一样的。只是不同时代的人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研究有少许不同。
⊙ 问:您怎么看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
堪布:其实,入世也好、出世也好,居闹市也好、住山林也好,世间和出世间完全可以融合。佛教中,有些人是抛开世间,远离红尘,进入深山修行。修行人的修行层次不同,佛教理念对出世入世都可以讲,不矛盾。
为什么说不矛盾呢?宋朝青源惟信禅师说过: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就是学佛修行的三个阶段。
初入门时,跟普通凡夫人一样,要皈依、受戒,行持放生等善法,将修行融合于世间,不可能抛开世间。对于此时的修行人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在提倡的人间佛教,也强调修行本身不离开世间生活。修行有所悟时,才发现以前皆为颠倒妄执,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破了红尘。大彻大悟之后,以大悲重入红尘,成为众生的不请之友,为随顺世间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此时的境界与初学者的感受,本质已经完全不同。
所以,修行不要把入世和出世分得那么清楚。刚开始的时候,在尘世中修行;中间参透空性,远离红尘;最后,按照佛教的观点还是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修行时,有些人住在山洞里,却放着流行歌曲;而有些人住在大城市里,心却在山林。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凡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看内心和境界。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心而改变。心若是调伏了,周遭的环境自会随之安静,哪怕是身居闹市,也能如如不动。晋代陶渊明就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问:您的微博粉丝已经快到30万了。网上不少人对出家人用微博颇有微词,您怎么看这件事?
堪布:其实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宝积经》中说,有智者依方便得解脱,无智者依方便得束缚。这段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能否使用网络的问题。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能对别人有利,手段并无一定之规。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作为出家人,每个人的因缘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