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简朴不杂世法
为了能化缘到一点点苦行时所需的饮食财物,而去城中向素昧平生、互无交往的施主化微量的小麦青稞等粗粝之食,
为了自己的生存所需,可以到城中与从未谋面的施主化缘少量饮食等物。
在藏地,出外化缘的大多是酥油、青稞;汉地化缘的主要是人民币,不然坐火车也是很困难的……
隐居静处山中时与花草叶果等合起来作为苦行的食品,除了吃这些以外,绝对不能像世间的人们那样饱食终日。
对于化缘得来的食物也应省吃俭用,否则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只好再再地为化缘而四处奔波,如此饱食终日不思修行是世间人的一种做法。
不过,糌粑越少的时候就越想吃,以前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学期开始都会从家里拿一些糌粑,三四个月过去之后,看着口袋里的糌粑越来越少,于是每天上课时都想着等一会儿下了课要回去吃糌粑……可能当时生活很困难的缘故吧!
不依靠苦行生活,而只求吃得好、穿得暖,就想成就佛果,可是,这种人不用说是佛果,就连人天的果报也是不可能成办的。
像世间人那样,每天想着吃得好一点儿、穿得好一点儿是不行的,作为修行人,只要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就可以了,不要有太高要求。然而有些人根本不想苦行,只是想吃得好、穿得暖,但在吃饱穿暖的过程中,不要说“想成就佛果”,即使成就人天果位也非常困难。
如果你不尽力讨好维护施主的情面等随顺迎合世间人,那么想得到香喷喷的美味佳肴、暖暖和和的上等衣物也是异想天开的事。
确实如此,如果想要吃得好、穿得暖,那没有维护世间人的情面怎么可能办到呢?绝对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办到。
要通过随顺世间人的途径来修行,就不可避免地要掺杂世间八法。
但是,在你不断随顺世间人、与他们整日联系的情况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杂染世间八法,这样一来,你的修行也就日渐荒废了。
这部《札嘎山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易懂,但从内容上讲,要想详详细细对照自相续、观察自心可能还是很困难的,希望大家还是要仔细思维。
杂有世间八法的善业只能得到今生的利益而已,对于后世来说连人天果报也得不到,不仅得不到,甚至来世还会依此而下堕三恶趣。
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很多人闻思、修寺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或者得到一定的名闻利养,类似杂有世间八法的念头非常容易产生。但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如果杂有世间八法,即使人天果报也无法得到,人天果报得不到倒也不要紧,假设依此“善事”反而导致堕落恶趣就实在有点儿划不着。
格西仲敦巴曾经问阿底峡尊者:“凡是贪求现世的幸福安乐与利养恭敬而做事之人将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尊者深感遗憾地说:“他们的果报也就仅此而已。”
这里的做事应该包括做善事、发心等等。格西问:“杂有世间念头所做的善事,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尊者回答说:“依靠缘起的规律,即生当中做什么样的善事,即生中也会获得些微的此类果报。”
格西又进一步地问:“那来世将有什么样的果报呢?”尊者满怀悲悯地说:“来世的下场将是惨堕地狱、饿鬼以及旁生界中。”
杂有世间八法的念头,即使做善事,果报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不论发心还是做事情,一定要以一颗不杂世间法的心摄持,尤其年轻人,人生还非常漫长,闻思修行也好弘扬佛法也好,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如果杂有世间八法的念头,哪怕做善事也是堕落恶趣之因。这是札嘎仁波切和阿底峡尊者的一致观点。
《大圆满前行》中引用《功德藏》的教证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假设一棵树的根不清净,那果也不会清净,因此说发心清净非常重要。
滚巴瓦格西也曾经这样说过:“怀有搞世间八法心态之人所作所为若出现其中的四种称心如意,那么就是现世的果报,而对来世毫无益处;如若面临四种事与愿违的局面,那么对今生也无有裨益。”
杂有世法所做之事,即使得到所谓的利、誉、称、乐,对于来世也没有丝毫利益可言;假设得到相反方面的衰、毁、讥、苦,即便对今生也不会有任何帮助。
如果修行人奢望今生丰衣足食、风光体面,而寻找一位腰缠万贯的大施主,对其曲从逢迎,照顾情面,阿谀奉承,讨好献媚,这种人连自己的饭量多少都不清楚,竟然拿腔作势地在那里打卦,还信口雌黄地授记将来会有甘苦、好歹之事,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妄言脱口而出,他们的戒律为严重的过患所染污,无惭无愧的行为似是而非、极不清净,这样的人真不如死了为好。
这些不知满足的修行人,在见到大施主的时候,虽然连自己的情况怎样都无法一清二楚,却为了迎合他们的胃口而百般作态。这种人对弘扬佛法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成为毁坏佛教的败类,还不如早点儿死了比较好,不要再做出如同小丑般的种种可笑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