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33课
2021年7月7日
上节课讲到了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在佛前忏悔。其中的第三段,在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中也有。另外,后面的那段赞佛偈,《大智度论》中有,只是分成了两段。
“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于一切等无与等,稽首世尊希有比。凡人行惠为己利,求报以财而给施;佛大慈仁无此事,怨亲憎爱以等利。”这段赞佛偈,龙猛菩萨没有说明出自哪部经典;“大精进人我归命,佛二足中尊最上,智慧眼人能知见,诸天不解此慧事。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我皆稽首礼,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这一段出自《长阿含经》,是一位鬼王的赞佛偈。看得出来,《大智度论》中的赞佛偈和这里的赞佛偈,翻译风格基本一致。
一般来讲,小乘只承认释迦牟尼佛,空行、护法几乎不提,但是有一部《法华经》的注释,以《长阿含经》中的赞佛偈为依据,认为小乘其实也承认和信仰十方诸佛。
| 尔时。十方诸佛。即为善见王子及三千人。而说偈教
善见王子等三千人赞叹完佛陀后,十方诸佛异口同声为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宣说偈颂。
下面这段偈颂主要讲报答佛恩。佛陀接纳了善见王子等三千人的忏悔,所以他们也应该报答佛恩。比如参加一个法会,在法会中,我们有忏悔和修行的机会,得到这样机会的人,理应报答三宝的恩德。
若欲求佛道 常随多闻人
如事善师想 成佛亦不久
希望成就佛道的人,应当追随广闻博学的善知识,并且如理如法地承侍,这样的人不久就能成就佛道。
“常随多闻人”很重要,我们进入佛门后,如果一直跟着一个孤陋寡闻或对佛法一窍不通的人,自己以后也只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命真好,刚学佛、刚出家就遇到了法王如意宝那样持戒清净、精通显密并且具有证悟的伟大上师,正因为此,我后来才对佛法有了一些了解。同时我也设想过,假如当时遇到的是见解不清净、行为不如法的上师,可能现在连佛法最基础的道理也不懂。所以,对希求佛道的人来讲,首先依止一位广闻博学、精通显密及世间知识的善知识极为重要。
在依止了这样一位善知识后,还应该将他当作根本上师来对待,如理如法地承侍。若能如此,自己的成就指日可待,不会遥远。
实际上,经常祈祷上师、对上师的所作所为观清净心,能够遣除修道过程中的违缘——你看,每天讲课的时候,要么雷声很响亮,要么出现彩虹,要么下暴雨,听说前天下冰雹时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讲课时的背景音,有时是布谷鸟的声音,有时是乌鸦的叫声。
前几天提到的那个新龙的暴君,他曾经成立了一支杀乌鸦队,安排在宫殿两边,手拿弓箭和枪,看见乌鸦就杀。他特别讨厌乌鸦,下令不准有乌鸦出现在他的周围。每天有一大堆人拿着枪和弓箭巡视天空,只要发现有乌鸦在飞,就会毫不犹豫地射杀。
其实乌鸦是非常吉祥的鸟,属于黑日嘎法,而且它们口中常发出代表般若空性的文字——“阿”。我听上师们的讲课音频时,经常会听到乌鸦发出“阿、阿”的声音。乌鸦有红嘴乌鸦和黑嘴乌鸦两种。
总而言之,希求佛道的人,首先应该依止一位具德善知识,这样成佛才不会遥远。相反,如果没有依止一位很好的善知识,或是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破坏了各方面的缘起,修行的确很难成就了。这一点,每个人从自己的修行历程中就能看出,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能看出来。前辈高僧大德最初依止善知识的缘起如果很好,那么在修行时,即使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会很严重。法王如意宝在他的一首道歌中说,他年轻时依止善知识的缘起非常吉祥,由此成就了他即生修持佛法的善妙因缘。
若持戒清净 是名实比丘
如果持戒清净,则是名副其实的比丘。
比丘持守两百五十三条戒律,比丘尼持守三百六十四条戒律,即使细微的戒条不能全部守持,只要根本戒律守得很好,也是真正的比丘(比丘尼)。
若有能观空 是名得三昧
如果能正观空性,这就是真正的禅定。
对佛教徒来说,如果你有机会出家,成为一位清净的出家人,这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很多出家人的行为和威仪特别清净,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最有意义。
佛法的命根
如果这样的因缘还不成熟,那么至少要懂得佛教最根本的思想——空性观。空性并不是像某些学者说的那样,“佛教说四大皆空,什么都不能执著”,真正的空性是般若经里讲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每个人其实都能真正理解、感受或证悟空性。
佛教徒应该在佛法的根本上下功夫,不要只知道打卦和摸顶,这些虽然也属于佛教的行为,但最重要的是生起空性的见解和利他的菩提心。有了空性见和菩提心的佛教徒,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以前藏地,空性观和菩提心通常属于寺院和佛学院中的修行内容,大部分在家人只是听一些“三皈依”“三殊胜”“往生四因”和“业因果”等比较基础的课程,真正能深入研修空性观和菩提心的在家人并不多。自从法王如意宝开始为普罗大众宣讲殊胜的大乘佛法后,这种情况才有了一些改变,在家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并修习空性观与菩提心。
汉地的情况和以前的藏地差不多,大部分居士只是念念佛、放放生、做做布施,大家讨论的也主要是“哪里在修塔,哪里有做功德的机会”。一方面,这是世俗的善根,确实很好,也值得随喜,但最重要的还是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戒、三摩地和空性见,这些才是佛法的根本。
其实,上供下施是很简单的事情,发个红包很容易,一个月去海边放一次生也很方便,只要身体不错,转绕神山也不困难,可是正见,非得下功夫学习才能得到。比如读书需要循序渐进地读小学、中学和大学,最后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同样,也只有次第、系统地学完相关的佛教经论后,正见才会在你的相续中生起。
因此,无论是汉传佛教徒还是藏传佛教徒,每一位佛教徒都需要全面提升自身戒定慧三学的水平,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不重视戒定慧三学,仅仅停留在办皈依证、烧香拜佛、求神保佑的层面,“菩萨,求求你保佑我财源滚滚、子孙满堂、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像这样的发心,不可能断除轮回之根。大家一定要知道,超离轮回,需要的是大乘菩提心,斩断轮回,需要的是无二的智慧。我们一直在强调闻思的重要性。闻思为什么重要?因为没有闻思,就无法品尝到佛法深层次的甘露妙味。
若有能精进 是名行道人
若能日日夜夜地精进修行,这就是真正的行菩提道者。
如果一点都不精进,整天懒散懈怠,吃吃喝喝,贪玩贪睡,这不是行道人,而是懒散低俗之人。
若有得涅槃 是名为实乐
如果能得到声闻缘觉或大乘涅槃之乐,这就是真正的快乐。
《华严经》中说:“世间一切上妙乐,圣寂灭乐为最胜。”在所有的安乐中,唯有圣者的寂灭之乐无与伦比。每一个希望离苦得乐的人,都应该追求这样永恒的大乐。
世间的快乐,就像美丽的水泡,现而不实,转瞬即逝,得到的当下就已逝去。
持戒大沙门 大戒清净尼
半月常布萨 结净行乞食
身被僧伽梨 衣钵行随身
诸天皆欢喜 恭敬合掌礼
守持清净戒律的比丘、比丘尼,每半个月布萨(诵戒)一次,划分清净的地界,常常托钵乞食,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禅杖),衣钵随身,具足威仪。三十三天为主的欲界天以及色界天的天人们,见了这样的出家人,也会欢喜恭敬地合掌顶礼。
“结净”,出家人在生活中需要结清净的地界,比如将宿舍与厨房隔开,避免杂染。好吃的食物如果一直放在旁边,有些出家人可能会非时食。
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的原始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如今仍然延续着托钵乞食的传统。而藏地等其他地方,由于寺院大多建在偏僻的山谷里,而周围的人们又分散地居住在各个山沟和山村,所以僧人们也没有托钵乞食的条件。
我使诸天人 以为作给使
亦如诸小天 奉事天帝释
诸佛还会派遣诸位天人承侍、帮助那些持戒清净、行为清净的出家人,就像诸小天承侍帝释天王那样。
一位持戒清净的出家人,连天人也会对他恭敬、供养。《地藏十轮经》中说,一位持戒清净的出家人身上的袈裟碎片,也会被无数天人当作恭敬、顶礼、供养的对境。如果能将袈裟碎片随身携带,那么一切邪魔外道都无机可乘,有特别多的功德。
现在很多人身上都佩戴着上师如意宝的头发和法衣碎片,我们相信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一位持戒清净的出家人,他身上的法衣,甚至连脚下的微尘,都会有无数非人和天人恭敬顶戴,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菩萨,他的头发和法衣的加持力就更不用说了。
《大宝积经》中讲过一个公案,一位名叫周那的沙弥,在不净臭秽之处捡拾了一件粪扫衣,准备去池边清洗干净。本来很多天人特别嫌弃人间,即使是干净的食物和房屋,他们也会嫌脏。可是他们却接过周那沙弥的粪扫衣,帮他在池水里洗净,之后用浣洗过的水沐浴自己的天身。可见,持戒清净之人,自然会得到人们的恭敬与天神的护佑。
报佛恩的八种方法
如来对众生有恩,众生也应当报恩。《华严经》中说:“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从无始劫以来,如来为了众生,布施过无数次头目脑髓,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我们又该如何回报如来的恩德呢?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继续说到:只要能听闻佛陀的名号,我宁可堕入三恶趣,也不愿生在善道却听不到佛陀的名号;只要能亲近佛陀,我宁可在地狱里感受无数劫的折磨与痛苦,也不愿意从恶趣中出离却见不到佛陀。从解脱的角度讲,佛陀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生生世世都不能离开佛陀。
遇到佛法和善知识,是今生最幸运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报答诸佛如来及传承上师们的恩德。他们对我们有极大的恩德,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享受,没有丝毫报恩之心,那我们纯粹是忘恩负义者。这样的人,即使在世间也会被嫌弃,更何况在大乘佛教中呢。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报答佛陀的恩德。那么,如何才能报佛恩?是不是每天做供养就能报答?不是这样的。真正能够报答佛陀恩德的方法,这里讲了八种,希望每个人都能铭记在心。如果报答了佛陀的恩德,自然也就报答了上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
今日得现报 未来不可量
出家持禁戒 是名报佛恩
出家之后,即生就能感受殊妙的果报,未来更是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出家守持清净的戒律,能够报答佛陀的恩德。
出家后,会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也能得到鬼神等非人的恭敬与护佑,而且即生就能感受到身心上的快乐。有些本来有抑郁症等疑难杂症的人,一出家马上就好了,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现世中就能显现这些功德,来世就更不用说了。
去年讲《赞僧功德经》,里面讲了很多出家人的功德。还有一部《出家功德经》,里面也讲了许多出家的功德,我本来想翻译,可是一直没时间。
《大乘戒经》中说:“若人持戒当得见佛。”如果能持守清净的戒律,其实已经见到了佛陀,而且也报答了佛陀的恩德。所以,我们其他方面如果做不到,那么出了家之后,好好守持清净的戒律,这也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复次善见王 除我及菩萨
世间一切人 心生清净信
了知十方佛 常住不涅槃
法僧亦复然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
善见王子,想方设法让除了诸佛菩萨以外的世间众生,对十方诸佛、十方诸法、十方僧众常住不灭的道理生起清净的信心,这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除我及菩萨”,诸佛菩萨已经有了定解,所以不必反复为他们宣说。但世间的众生还不明白“三宝常住不灭”的道理,所以要想办法让他们通达这一道理,并对此生起坚固的信心。
之前说过,《圣大解脱经》的下卷主要讲了义法、决定法,这里讲的佛法僧三宝常住不灭的道理就属于了义法的范畴。所以,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我们要好好学习《宝性论》和《佛藏经》等了义法门。如果不学,自己都不懂,也就谈不上报佛恩。我们通过学习,对这一道理产生定解后,再分享给有缘众生,让他们也生起信心与定解,这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所以我希望,作为佛教徒,既要学习一转法轮的因果法门,也要学习二转法轮的空性法门——般若中观。现在世间人也常把“四大皆空”挂在嘴边。我们知道,“四大皆空”不是他们所认为的什么都没有,而是在描述万事万物的本质——虽然有显现,但显现只不过是世俗的假象而已,没有丝毫真实性可得。如果对此生起了定解,可以说从理论上懂得了二转法轮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习三转法轮的如来藏法门,比如《宝性论》《赞法界论》《如来藏经》《涅槃经》《胜鬘师子吼经》,等等。这些经论里面所讲的如来常住不灭、光明恒常不灭的道理,佛教徒非常需要学习。
如果只是办一个皈依证,每天烧烧香,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学,这怎么能称为真正的佛教徒呢?世间人如果只读了小学一年级,然后就再也不读,这样的水平,在社会上做人做事肯定远远不够。同样,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需要学习《宝性论》里所讲到的如来常住不灭的道理。
复次善见王 世间一切人
心无分别想 了知一乘道
过去并未来 十方及现在
唯有一佛乘 无二亦无三
若能发是意 心无分别相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
善见王子,世间一切人,如果能做到心无分别想,了知没有二乘或三乘,究竟而言,十方三世唯有一佛乘,若能生起这样的定解,而且心无分别相,这样的人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心无分别想”,胜义中,一切分别与现相皆不成立。
大家学了《妙法莲华经》,应该懂得了究竟一佛乘的道理。究竟来讲,十方三世诸佛唯一宣说一佛乘;暂时来讲,就像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说的那样,佛陀根据众生的根基,宣说了三乘和九乘。佛陀完全有资格宣说很多乘,讲一乘对众生有利,讲三乘对众生有利,讲一乘、三乘都不成立也对众生有利,佛陀的只言片语就利益无量众生。但我们不了知众生千差万别的根基和意乐,所以应该将清净的法讲成清净,不清净的法讲成不清净。否则就像前几天讲的,无论是“法说非法”还是“非法说法”,都不合理。
这以上讲了三种报佛恩的方法,出家持净戒是报佛恩,懂得“三宝常住不灭”和“究竟一乘”的道理也是报佛恩。这几种报佛恩的方法不难,只要好好闻思修行就能做到。当然,我们的境界要高一点,否则也很难真正报答佛陀的恩德。
复次善见王 若能有一人
于我灭度后 心常生信解
皆言诸众生 悉有如来性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
诸佛继续对善见王子说:“在我灭度之后,如果有人通达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的道理,并且对此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的人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众生的根基虽然有贤有劣,但所有的众生,包括蛆虫、昆虫、蚂蚁、乌鸦、喜鹊、驴和马,它们都有如来藏,因缘具足时,它们也会成佛。自己对这一道理深信不疑,并且广为人说,这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其实这也需要学习大乘佛法,如果没有学习,虽然口头上可以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我们是否真的明白,因缘具足时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过一个公案,有一次,观音菩萨变化成蜜蜂的形象,在斯里兰卡的一个粪坑里以“嗡嗡”的声音念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当时听到这个声音的蛆虫们全都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这个公案出自《大乘庄严宝王经》,有汉译本,我之前就想讲这部经典。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中也引用过这一公案,但细节部分稍有不同,说是观世音菩萨先去了地狱道和饿鬼道,在那里依靠六字真言度化了成千上万的众生。紧接着去了狮子国的一座城市,在一个粪坑里念诵六字真言和“南无佛”,度化了粪坑里的蛆虫。那些蛆虫全都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名号为口檀香气菩萨。
我后来又看了《大乘庄严宝王经》,里面说观世音菩萨化为蜜蜂,发出“南无布达雅”的声音,度化了那里的蛆虫。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如意宝藏论》中引用的公案,细节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观世音菩萨化现为蜜蜂,为粪坑里的蛆虫传了三皈依和六字真言后,使得它们全部获得解脱。
每个众生本具如来藏,因此,我们要尽量为旁生等众生种下善根,帮助它们结下殊胜的法缘,这非常有必要。我们虽然没有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断证功德,但也可以随学观世音菩萨,在众生的耳边念诵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
六字真言特别重要,我以前也讲过六字真言的功德。“嗡玛呢巴美吽”,其中“嗡”代表三世诸佛身语意的智慧与功德加持,同时也有呼唤的意思;“玛呢”,宝珠;“巴美”,莲花;“吽”,赐予、吉祥与祈求;合起来的意思是,手持珍宝与莲花的圣尊,祈祷您赐予一切诸佛菩萨身语意的加持、功德与悉地。观世音菩萨通常手持珍宝与莲花,珍宝与莲花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手帜,实际上,观世音菩萨就是以其手帜而得名。
六字真言是诸佛菩萨的谛实语、金刚语,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每个众生的耳边念诵“嗡玛呢巴美吽”。灵丹妙药,少量服用就能对治百病。咒语与殊胜方便的力量,就像灵丹妙药一般不可思议。
众生本具如来藏,因此,以适当的方式就能为众生种下未来成佛的种子,比如在众生耳边念诵心咒、佛号和经文,或是用《圣大解脱经》等经文接触他们的身体。这样不仅有功德,而且也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若修一念善 不求天果报
直向无上道 亦名报佛恩
如果生起了一念善心,以此回向无上菩提,而不希求人天果报,这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无论修持何种善法,念经也好,发愿也好,哪怕生起了一念善心,也应当回向无上菩提,而不希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与人天果报。这样的发心最为殊胜,而且也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中说:“诸法属因缘,乐欲为根本,如彼所希愿,获果亦如是。”我当时译为:“诸法因缘生,住于意乐上,何人发何愿,彼果定成熟。”译文不同,但意思一样。也就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而意乐是关键,因此,发什么愿,就会感什么果。
如果我们每一念的善心,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回向无上菩提,未来一定会获得佛果,继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就像善见王子等三千人那样,忏悔也是为众生而忏悔。我们现在哪怕念一遍咒语,也是为众生而念,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是为众生而念。发下“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如果不是为众生,只是为自己的健康平安、升官发财而“精进”地闭目思维、观修持咒,这不一定能报答佛陀的恩德,最多只能报答你自己的恩德。
复次善见王 于我灭度后
若能有一人 须臾读是经
敬重佛法僧 孝顺供养师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
善见王子,在佛陀灭度之后,如果有人能在须臾间读诵此经,并且恭敬佛法僧三宝,孝顺、供养自己的上师,这样的人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读诵大乘经典,对上师、佛法僧三宝很恭敬,也经常供养,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是报答了佛陀的恩德。
所以,我们应该发愿经常念诵大乘经典,尤其是《圣大解脱经》,如果不能每天念一遍,也可以每天念一段,或是每年念一遍,这样也能报答佛陀的恩德。
你们好好念《圣大解脱经》,即使不发心也可以,不用去外面跟道友吵架,不然发心还是很累的,对吧?尤其是建筑方面的发心,不是那么简单的,每个人都有一大堆烦恼,不如把门一关,自己念《圣大解脱经》。我这样说,也许明天连一个发心人员都找不到了,“反正只要能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样都可以,出去发心还要跟他们吵架,我不如在家好好念《圣大解脱经》,这样也没什么烦恼,还能报佛的恩德。”不过,发心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机会,应该把发心当作修行来看待。
若人舍一财 饮食及衣服
普施诸大众 亦名报佛恩
如果能以舍心将财物、饮食和衣服,普遍、平等地布施给众生,这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若人舍一财”,比如舍去一分钱、一美元、一欧元、一加币、一卢比——虽然这不一定够,但只要自己是以舍心布施,就能报答佛陀的恩德。
好的东西自己吃,不好的东西给别人,这不叫布施。有的人看见水果等食物已经长霉、发烂了,自己吃不了,就“供养”给三宝。这当然不行。《大圆满前行》里面讲过,不能将有辣味或腐败的酥油供养三宝,自己食用新鲜的酥油。不应该这样,而应该将最好吃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布施给众生。记得以前有人说:“我们准备把这些饮料供养上师,我们不吃这些垃圾食品,所以统统供养上师。”
复次善见王 于我末法中
有能化一人 须臾听是经
复胜别供养 百亿菩萨众
如是大乘经 诸佛菩萨母
念佛敬是经 并诸菩萨众
等心无彼此 是名报佛恩
善见王子,在末法时代,如果有人能在具有正见的善知识面前听闻此经,或是劝化他人听闻此经,或传讲此经,这样的功德远远胜过供养一千万尊菩萨所获得的功德。此《圣大解脱经》是诸佛菩萨的来源,如果能以无分别取舍的心,平等地恭敬、忆念诸佛、诸法与诸菩萨众,这样的人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有能化一人”,藏译本的意思是在他人面前听闻此经。而按照汉译本的意思应该是劝化他人听闻此经,或是传讲此经。
“百亿”,藏译本中是“百十万”,“百亿”也就是一千万。
“等心无彼此”,对于佛法僧三宝,没有此是彼非的分别,也不会取一个舍一个,而是平等地恭敬三宝。
现在听闻《圣大解脱经》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去年讲《圣大解脱经》的时候,本来希望听的人多一点,但中间因为各种因缘,也没办法,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听。第一节课还是有很多人在听,但是后来,包括有些堪布、堪姆的尊颜也没有出现过了,这样的话,“报佛恩”就没有了。也许他们在家里听。本来是“初善,中善,末善”,但他们不持这个观点,持的是“善始善终”,第一节课来一下,最后一节课来一下。有些人是善始善终,有些人是半途而废,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学习这部经典,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复次善见王 有能末法中
若欲报佛恩 一念在禅定
胜活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
善见王子,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想要报佛恩,哪怕一念间安住于禅定中,也能报答佛陀的恩德,也是在修持大乘佛法,而且这样的功德,胜过救活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人类。
拯救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人类的生命,这个功德非常大,但思维、观修《圣大解脱经》等大乘佛法的功德远远胜过前者。所以说,放生的功德很大,但观修大乘法的功德更大。
谤禅坏乱众 如杀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 及诸众生类
其罪亦如是
如果诽谤禅修者、扰乱修禅的僧众,这样的过失相当于杀害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生命。
若人见修善 诽谤不信受
断坏三宝种 不名报佛恩
如果有人见到他人行持善法,不仅自己不信受,反而说三道四、肆意诽谤,这样的人不是在报佛恩,而是在毁坏三宝的种姓。
前面讲了八种报佛恩的方式,这里讲的是不报佛恩的情况。有人看到别人行持善法,不仅不随喜,反而吹毛求疵,甚至想方设法地诽谤善知识和大乘佛法。比如对出家人,有些人似乎是在赞叹,但实际上是在诽谤,而且诽谤的方式很多,从戒律、见解、行为等各方面进行诽谤,以致失坏了很多众生的信心,也断掉了他们自己相续中的善根。断善根者就是所谓的一阐提,这些人由于失去正见,所作所为都在造作恶业、行持邪法。
现在网络上,诽谤善知识、上师三宝的言论很多,有些人的一句话,就让很多人产生了邪见、毁坏了善根,这不是在报佛恩,而是在毁坏佛教、摧毁众生的善根。大家以后一定要注意。
下面这一段,藏译本中没有,内容比较简单,所以不广说。
| 尔时。善见王子三千人。蒙佛教已。欢喜顶受。重说偈言
我等今者 稽首过去 未来现在
三世诸佛 亦复归命 释迦文佛
稽首八万 四千法藏 亦复归命
诸余经法 稽首过去 维摩文殊
亦复归命 多闻大智 阿难舍利
稽首无学 五分法身 亦复归命
始学初因
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听了佛陀的教诲后,欢喜顶戴,恭敬受持,并以偈颂说道:“我等三千人,稽首顶礼三世诸佛,归命释迦牟尼佛,皈依八万四千法藏,也皈依诸佛在不同世界宣说的佛法,稽首过去的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也皈依多闻的阿难尊者和大智舍利弗尊者,稽首无学道的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蕴,同时归命初学菩萨的因——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
“法身”,不是法报化三身的那个法身,而是指法蕴;“身”,众多积聚在一起的蕴。
“始学初因”,初学菩萨的因,比如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
| 稽首以讫。重说偈言
诸佛说何实 何者是不实
实之以不实 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实相 不戏于诸法
怜悯众生故 方便转法轮
善见王子等三千人恭敬稽首后,再次以偈颂的方式说道:“诸佛有时说实有,有时说不实有,其实究竟来讲,实有与不实有二者都得不到。诸佛说胜义中无实,而世俗中——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前,又实实在在地存在。无论是实有还是不实有,在究竟了义的本体上都得不到。真正的实相远离四边八戏,没有任何戏论。佛陀通达此理后,怜悯众生的缘故,以种种善巧方便转法轮。”
佛陀在大彻大悟证得了究竟的境界后,觉得此法极其殊胜,众生难解难知,于是默然安住于林间。后来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并经由梵天与帝释的劝请,佛陀才开始转法轮。
这段内容,《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佛世界愿》中也有,而且一模一样,一字不差。你们方便时,也可以对照一下《大智度论》。所以我想,汉译本《圣大解脱经》的译者很有可能是鸠摩罗什。
一方面,这部经中的有些内容与鸠摩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和《思益梵天所问经》中的一模一样,这几部经论的译风也完全相同,应该是一个人翻译的,因为不同的人,译风不可能完全相同。
另外,我之前也讲过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这次在讲《圣大解脱经》的过程中,感觉到此经的风格、文笔与之前讲过的经典有很多相同之处。
其次,鸠摩罗什有一个特点,他会选择最为殊胜的经论进行翻译,所以,他所翻译的经论都是当时印度特别重要的经论。这也是为什么鸠摩罗什会在汉地受到特别的尊重。
我最近看到一位学者说:“在宗喀巴大师之前,是莲花生大士在藏地奠定了佛教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莲师就相当于汉地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大德,他在人间将佛法弘扬得特别成功。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兴盛。
所以,从多方面来推测,《圣大解脱经》应该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我们与鸠摩罗什的译本也很有缘,只要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经论,我就特别想讲,总觉得他翻译的经文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很多人在读诵他翻译的经文时,也会觉得特别舒畅,而且很好理解。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我没有确凿的依据。你们如果在其他的著作中找到了《圣大解脱经》的译者,可以提供给我们。希望各位学者、研究人员也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