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28课
2021年6月15日
今天讲完《圣大解脱经》后就是11天的暑假,也就是耍坝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会在28号继续讲课,周一、周二讲《圣大解脱经》,周四、周五讲《宝性论》。
上节课讲到,虚空藏菩萨问佛:如果法和如来都了不可得,那您为何要在不同的经典中说要广行善法?佛陀称赞他问得很好,并回答说:在胜义当中,法中没有文字、文字当中也没有法,而在世俗当中,为流布法而说有文字;菩提之理亦然。
| 善男子。实如汝说。如来无灭无生。不修不行。离诸修行。不入正位。亦不退转。
善男子,确实如你所说,如来没有灭也没有生,没有修持六波罗蜜多等法,也没有行持六度万行,远离了一切修与行,没有达到无学位,也无可退转。
《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究竟而言,得果与退转都不存在。《宝性论》中也说,法性中实无产生,佛陀依靠智悲力等功德,在世间示现稀有之八相或十二相。
下面会讲,究竟而言,佛陀降生到涅槃之间的十二相均为空性、了不可得。有些人可能会想:“前面说佛陀有三十二种庄严身相,还有降生、转法轮等十二相,此处又说没有十二相,这是否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说“有”是指有显现,说“无”是指本体无实。有些物理学家也认为:现相中的瓶子虽然存在,但其本质并不存在,除了微尘的积聚以外,瓶子的本体了不可得。当然,物理学家可能仅在理论上如此承许,不一定有修行上的体悟。
| 一生不生兜率陀天。不从天下。不处世胎。
在世俗当中,佛陀曾以一生补处的身份转生兜率陀天。但在胜义层面,他并未转生兜率陀天,也没有以五种观察来到人间,入于摩耶夫人胎中并住胎9个月。
| 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亦不说言。我已过于生老病死。
佛陀在母胎中时,对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也未对众生说“我早已超越生老病死”。
| 亦不四维七步而行。亦不自言。我是世间无上之尊。
在名言当中,佛陀从摩耶夫人的腋下降临人间,往四方各跨七步,并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在实相当中,这些都不存在。
佛陀降生后,为什么要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呢?主要是为了摧毁众生的傲慢。很多众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他们看到佛陀降生时显现了无比稀有的功德后,就会息灭相续中的傲慢。
不同经典对于佛陀的十二相有不同讲法,有些佛经中说:佛陀先学习世间技艺,包括骑象、骑马等,后来在皇宫中享受生活。此处的次第稍有不同。
| 不处中宫婇女娱乐。
佛陀成年后,没有在皇宫中与四大王妃、六万婇女共相娱乐、享受生活。
| 不习世间伎乐之事。亦复不学槃马角力。
在此之前,佛陀没有学习工巧明、文字、伎乐等各种世间知识,也没有学习槃马(槃旋骑马)、骑象、角力。
“角力”,是指较量力气、摔跤等。当时,佛陀与释迦族的王子们会比试力气。
讲到佛陀的成长过程,大家应联想到当时印度的社会环境。在没有枪炮的古代,汉地等地方的国王、大臣、太子,都会通过比武等方式来较量力气。
种种示现
| 欲度众生入涅槃故。
佛陀为度化众生,令其趋入涅槃、获得佛果,会示现如下一些行为。
“入涅槃”,有些版本中没有,藏文译本中有。
下面的内容在前面也有涉及,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就像人们在表达同一意义时,会因为情绪和动机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样。佛陀为度化不同众生或强调某个要点,也会有不同的表述风格。对于佛陀的十二相,前面是以否定方式来表达,下文则以肯定方式来说明。
佛陀出家前,从王宫的四门出游,看到了老、病、死的情形,又看到了沙门的寂静相,于是生起出离心而出家。但实际上,佛陀早已获得十地末位的境界,成为一生补处,这些行为只是为利众生的示现而已。
| 示现老相为坏贪身。
佛陀示现见到老相而心生出离,是为令众生断除对身体的贪执。
了知佛传的人应该清楚:佛陀见到老者而生起悲心、意识到自己也会衰老,于是生起出离之心,是为令众生断除对身体的贪执。
一般来说,在家人很介意衰老,脸上长了皱纹就很伤心;而出家人觉得,老了也很好,长皱纹也无所谓。
| 示现病相为坏贪寿。
佛陀示现见到病相而心生出离,是为令众生断除对寿命的贪执。
自己没生病、也没看到病人时,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还可以活很多年;而见到病人后,往往能断除对寿命的常有执著。
| 示现死相为坏贪欲及我我所。
佛陀示现见到众生死亡而心生出离,是为令众生断除贪欲和对我、我所的执著。
我们在有些舞台表演中可以看到,有人去世后,尸体被四个人抬到外面,这也是印度的习俗。
| 示现沙门相为令众生不求梵天帝释之身。勤求出世无上之法。
佛陀示现见到沙门相而心生向往、很想出家,是为令众生不求后世获得梵天、帝释天的果位,而要勤求出世间的无上菩提。
以上这些经文以及昨天讲的“法中无字、字中无法”这一段,在《大集经》中几乎有完全一致的内容,翻译风格也很相似。
佛陀示现出家,也是为了断除众生的傲慢和贪执之心——像悉达多太子那样有名的王子都能舍弃王位、财富、眷属、所爱之人,那世间一般人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有何可贪执呢?
以上这些示现,在不同译本中的表述有所不同,但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基本一致。
| 逾出宫城示现出离三界牢狱。及显此非终极之果。
佛陀生起出离心后出于王城,是在示现出离三界牢狱,并同时表示,这仅仅是证得了自己的解脱,并非终极的果位。
| 前后顾视故示现无嗔爱。
佛陀出宫时前后顾视(佛传中也有此描述),表示佛陀内心已获得自在,没有嗔心,也没有贪心。
| 是故三十二相庄严其身。为示众生良佑福田。
佛陀以三十二相庄严自身,是为众生示现良佑福田。
佛陀离开王宫后,来到清净塔处剃除须发,通过修行获得具足三十二相的庄严之身,成为众生福田。
| 剃除周罗弃舍璎珞。遣马令还放阐陀罗示现远离一切烦恼。
佛陀剃除自己的发髻(周罗)、舍弃璎珞等庄严饰品,并让阐陀罗将白马牵回去,是在示现远离一切烦恼。
佛陀已断除烦恼,否则不会剃除须发、舍弃饰品和白马。佛陀在显现上也很喜欢那匹白马。可以说,那匹马相当于现在最豪华的奔驰、宝马。如果当时印度有车,佛陀会让阐陀罗把自己的车开回去。(众笑)
阐陀罗就是车匿,是服侍悉达多太子的低种姓车夫。后来他也出家了(六群比丘之一),因为以前一直在佛陀身边,他就很傲慢,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时还爱告状。佛陀圆寂后很长时间,他才得阿罗汉果。
上师身边的人不能傲慢。很多人觉得自己跟上师关系好,就特别傲慢,经常吹牛,说活佛说了什么、堪布说了什么,让人不辨真假,最后成了阐陀罗一样的人。其实阐陀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除了给悉达多太子当车夫以外,并没有做很多事情。但由于傲慢,很多人已经得果了,他还是个凡夫。
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应该是佛陀,他对身边的人应该会好好加持,但佛陀的亲戚提婆达多、侍者善星比丘(给佛陀当过24年侍者)经常干坏事,最后都堕落了;阿难虽然得果了,但得果的时间也很晚。
有些上师的发心人员也是这样,又傲慢、又忙、又不好好修行,这样还不如离上师远一点,自己好好修行。如果自己修得好,也不需要依赖和上师的关系。
现在有些领导也很傲慢,开会的时候,需要秘书先把茶杯和笔记本拿来放在桌子上。他们的秘书也很傲慢。其实那些秘书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帮领导拿拿东西而已。我这几年遇到很多领导身边的人,发现领导和秘书的性格往往很像。
上师、领导身边人的言行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人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上师、领导,如果接待他们的人性格不好,他们就会认为:这位上师、领导的性格应该也不怎么样。进而心生邪见,再也不想理那个领导,再也不想跟那位上师学法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上师身边的发心人都是坏人,有些发心人还是特别好的。麦彭仁波切有个侍者叫沃色,他为了上师的健康和事业,可以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麦彭仁波切在世时,他造的论典需要刻版,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堪布根华和侍者沃色对此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多法本流传至今。可以说,侍者沃色对此功不可没。
| 现剃须发示现无贪著于一切法。
佛陀以剃除须发示现对万法无有贪著。
此处的“须发”指胡子,藏文译本中是“胡须”。古代的印度人、汉地人都喜欢留胡须,现在,中东一带、藏地的炉霍、道孚人也爱留胡须。我有好多亲戚是络腮胡,需要天天梳理。我如果留胡须的话,胡子也比较多,我想以后闭关的时候,可以在几个月当中留一下,但没有头发、光有胡子可能也比较难看。
法王如意宝不太赞叹留胡子。我刚来喇荣的时候,觉得留胡子比较好看,就把上唇的胡须留得比较整齐,齐美仁真堪布经常拿这个跟我开玩笑。我也开他玩笑说:“你的胡子不守纪律,想在哪里长出来就在哪里长出来。”后来,不知谁告诉了法王,法王就在课堂上把这句话说了出来。现在我们两个都没有留胡子了,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什么都要试一试。
| 受持袈裟示现调伏众生。
佛陀身穿袈裟,是在示现调伏众生。
那天我给大家放了一个视频,有人说释迦牟尼佛是最厉害的企业家,因为他的员工全部统一服装——他说我们是“员工”。的确,佛陀可能是历史上最早提倡统一服装的人。无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僧人的服装历来是统一的,看起来很整齐、庄严、壮观,令人见而生喜。现在很多企业也会统一着装。
受持袈裟的确可以调伏众生。比如,对佛教没有信心的人,看到僧众穿着袈裟排队、诵戒会生起信心。以前,法王如意宝举行灌顶等活动时,僧众也会全部披上黄色袈裟,非常庄严。
| 从郁陀伽阿罗边咨问受法示现破坏自高之心。
佛陀从郁陀伽、阿罗(藏文中是“阿罗陀”)这两位仙人面前听受法要,以此示现破坏贡高我慢的谦虚之心。
郁陀伽是数论外道仙人,阿罗是禅定大师,他们都很了不起。按理来讲,佛陀已完全通达仙人所说法要,但为摧毁傲慢、示现谦虚,还是在其面前听闻了禅定、安住等修行方法。当时,那两位仙人已经很老了。佛陀成佛后,虽然很想给他们传法,但是两位仙人已示现圆寂。
| 六年苦行为调伏外道。
佛陀苦行六年,是为了调伏外道。
外道很重视苦行,佛陀若不如此示现,就无法调伏他们。现在人也比较看重苦行。在藏地,如果一个出家人在山洞里修行,洞里除了一袋糌粑空无一物,人们就会很虔诚地说:“嘉森切!”(表达特别想皈依的意思);如果某位上师开豪车、住在特别豪华的房子里,很多人就生不起信心。可见,人们对于苦行的态度从古至今并未发生改变。
作为佛教徒,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行持一些苦行,对自己的修行非常有帮助。当然,如果自己有条件,也不必刻意苦行。
| 现受饮食随世俗法。
佛陀接受牧羊女供养的饮食,是随顺世俗法。
佛陀已获得金刚身,根本不需要以饮食来滋养身体。但为了随顺世间,佛陀还是喝了牧羊女供养的牛奶,因苦行而十分瘦弱的身体马上恢复如初。有些经典中还说,佛陀连呼吸也是随顺世间。
| 现受藁草示于知足。
佛陀在前往金刚座的路上,接受了吉祥仙人供养的吉祥草(“藁草”),以此示现知足少欲。
对于吉祥仙人供养的吉祥草,佛陀并未挑剔,而是立即接受了,这是在为我们示现知足少欲。有些法师条件稍微好一点时,就只接受好的供养,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说:“这个我不要,你拿走!”作为修行人,对于他人的供养最好不要挑剔,无论好坏都应接受,并好好为施主回向。
| 坐草褥上示坏骄慢。
佛陀来到金刚座的菩提树下后,坐在草褥上,以此示现毁坏傲慢。
佛陀仅仅坐在草褥之上,并没有坐在高档的垫子上。我们作为佛的追随者,对物质生活也不要有过高要求。有些人没有这个条件,也无法挑剔。如果稍微有点条件,就要求特别高,“我一定要住豪华房子、吃山珍海味、穿名牌衣服……”其实这些并不是佛教徒的庄严。当然,作为在家人,在自己福德范围内享受物质生活也可以。
很多前辈高僧大德都非常节俭,一件衣服穿几十年,一间破屋住好多年。其实,他们完全有条件享用好的衣食,住好的房子,但他们清楚:这个肉身只要能维持下去就可以了,花费过多精力追求物质毫无意义,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 诸天龙神赞叹恭敬示现功德庄严果报。
诸天龙神赞叹、恭敬佛陀,以此示现佛陀获得了功德庄严的果报。
许多天人和龙是很傲慢的,不会轻易赞叹他人。如果连他们都赞叹佛陀,说明佛陀确实功德巍巍,很了不起。
| 降伏外道示勇猛力。
佛陀降伏六本师为主的外道,以此示现他具有勇猛力。
佛陀并不像现在一些名人一样,借助偶然的机会而名声大噪。因为,无论在智慧方面,还是身体的力量方面,佛陀都无与伦比。比如,佛陀的十力就无人能及。
| 右手指地示作福力。
佛陀以右手指地,表示他具有非常大的福德力。
佛经中说,佛陀曾在三阿僧祇劫中积累福德资粮,最后示现入胎、转法轮、降生、获得成就等相,佛以右手压地,地神就现身为其作证。
| 大地震动示报恩故。
大地震动,示现佛陀报答上师、父母、众生的恩德。
| 修无相愿。获得无上菩提之道。示现了知一切法相。
佛陀修万法无相无愿,最后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道,以此示现了知一切法相。
以上是佛陀的种种示现。下面讲佛陀的不同名称。
不同名称
·佛
| 观法平等。名之为佛。
佛陀了知万法实相,对于好坏、高低等一切法都平等而观,对所有众生亦平等看待。
在实相当中,好与坏等相对之法皆为平等。密法中讲“等净无二”,意为万法平等、清净、无二无别。佛陀具足这样的智慧,因此名为佛。
·如来
| 佛之智慧。无能胜者。所说法要。如去来现佛。以是义故。名为如来。
佛的智慧无与伦比,世间无有能超越者;佛陀所说法要,与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有差别。因此,佛陀名为如来——如三世佛一样而来。
以后如果有人问你:“佛为什么也叫‘如来’?”你就可以这样回答。
·一切智智
| 了了见知。三世之事。善不善法。名萨婆若。
佛陀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事,包括善法、恶法、无记法、一切因果、现相、实相,全部了了分明、悉知悉见,因此佛陀又名萨婆若,即一切智智。
·天人师
| 真实语故。名天人师。
佛陀所言皆为真实语,故名天人师。
佛陀因地时亦为实语者、不妄语者,他所说之法千真万确,无丝毫虚假,因此名为天人师,即天人和人的导师。
世间很多人会说不真实语,佛陀则不然,因为他已完全断除无明和妄语之因。
下面是总结:
| 若有学者。能作是观。是名菩萨。
如果学道者能理解上述道理并如是而观,则名为菩萨。
前面讲了,佛陀在胜义中为空性、在世俗中为利众生而有种种示现,若学人能理解此义并如理而观,即名菩萨。
| 若作异观。不名菩萨。则名欺诳一切诸佛。
如果不这样观,就不能称为菩萨。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欺诳一切诸佛。
若未按前述道理而观,还相反理解,这种人可以说是骗子。《观经》中说:“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如果按照经中所说去观,即为正观,如此能透彻理解佛陀、佛法的世俗胜义二谛。若能做到这一点,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也不管你是汉族人还是藏族人,都可以称为菩萨。若不能这样观,不仅不能称为菩萨,还应称为欺诳一切如来者,肯定是个大骗子。
在网络时代,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些人的欺骗行为,如各种名义的化缘。前段时间,有些人自称是第七届、第二十届的负责人,还说是我指派的。对此,我以不同方式多次申明:我没有指派过这样的负责人。但他们还是在以负责人的名义敛财,欺骗别人。有些人听他们说“我是上师派来的,我是管学习的,他是管放生的……”就会轻信,还给对方汇款。那些敛财者是明目张胆的欺骗,但相关部门并未介入。有时候,他们对于该管的事管不了,不该管的事什么都管。
还有很多人以供斋、放生、供养上师、供养僧众、造佛像、建佛塔、救助病人、助学等名义敛财。这些名头都是有功德的善事,如果他们确实这么做了,的确能积功累德。但有些人拿到钱以后,只用其中一部分做善事,另一部分自己留下;还有一些人则把钱全部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我在课堂上再三讲过:我从未安排任何人以建筑、学习等名义化缘、募捐。但有些人认为我的话是有密意的。这些人真的很笨,他们所谓的“密意”只有他们自己能懂,还相信那些人而捐钱,这是很可怕的。那些化缘者是否欺诳了一切如来我不知道,但确实欺诳了很多人。
在网络时代,佛教徒一定要注意这种现象。如果发现身边有人上当受骗,不要不理不睬,应该跟他们澄清事实——要以事实为准,不要以某个人的语言为准,这很重要。
| 善男子。一切诸佛。不出不入。不生不灭。为度众生。唱言出世。为度众生。唱言灭度。
善男子,一切诸佛,皆为不出不入、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但为度化众生,佛陀也会说“我在蓝毗尼花园降临人间,在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
诸佛菩萨的化现——具有法相的上师、善知识们与佛陀一样:在了义层面不生不灭;在现象层面,为断除众生的邪知邪见而示现转生人间、生病、涅槃等。
佛陀的降生、涅槃都能为众生带来利益。比如,很多人见佛陀圆寂便发起精进而得果,因为他们意识到:佛陀的金刚身都示现圆寂了,我们的身体又有何可信赖呢?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无常部分讲过一些比喻:“法王松赞干布时,如尊胜宫般的红山宫殿,如今已片瓦不存,连基石也无影无踪了。我们对现在如同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如此珍爱耽著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伟大人物示现圆寂,会引发很多人深思。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弟子们都觉得上师会经常在;直至上师突然示寂,很多弟子才意识到,巨大的无常可以骤然降临,从而比上师在世时还要精进修行。可见,佛菩萨、高僧大德示现无常,能给众生带来深刻启示。
| 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实久知。法相理空。诸佛如来。无出无没。不生王宫。双树不灭。毕竟常住。为度众生。修诸苦行。而入涅槃。实无动转。诸佛如来。真实常存。
虚空藏菩萨启白佛陀:“世尊,我很早就已了知诸法空性之理,也明白诸佛如来不生不灭,因此如来并未降生王宫,也未在娑罗双树下示现涅槃。究竟而言,如来常住不灭,但为度化众生而示现苦行,随顺世间行持各种行为,最后入于涅槃。佛虽如此显现,实相中并无丝毫动转,一切如来真实常存。”
学过《宝性论》的人都知道,佛陀虽在众生面前显现生灭、来去,但其本性毫不动摇、真实常存。
五种法身
| 应身三界。现五种法身。
虚空藏菩萨说:“如来顺应三界众生,显现五种身。”
《圣大解脱经》中讲的如来法身,与《宝性论》中所讲不太相同。此处所说的法身,其实就是如来身。
“五种法身”,藏文译本中没有“法”字。
| 何等为五。一者实相法身。二者功德法身。三者法性法身。四者应化法身。五者虚空法身。
哪五种法身呢?一是实相法身,二是功德法身,三是法性法身,四是应化法身,五是虚空法身。
下面一一介绍。
1.实相法身
| 所以名为实相法身。超越实相胜果。恒住法界。是故名为实相法身。
第一种身之所以叫做实相法身,是因为它恒住法界、超越了实有之相。
《宗镜录》中也讲了五种法身,其中实相法身主要是从无相无为的角度讲的。
“超越实相胜果”,实相法身超越实有之相,是非常殊胜的果。
“恒住法界”,这样的法身恒常住于法界,从本以来与法界无离无合。
实相法身相当于本性身、自性身。
2.功德法身
| 所以名为功德法身。为度众生。施功积行。万善备足。是故名为功德法身。
第二种身之所以叫做功德法身,是由于佛陀为度化众生而积累功德资粮、种种善法无不具足。
功德法身相当于色身中的报身,因为报身是受用圆满身,具足一切功德善法,是自性身之因。
3.法性法身
| 法性法身者。达悟一切法相。理无不周。从境生于空解。空解满足。从境得名。称为法性法身。
第三种身之所以叫做法性法身,是因为佛陀了知一切法的法相,对于世俗、胜义的一切理无不通达;其证悟方式是,于色声香味触等外境生起空性智慧,这种空性智慧非常圆满。从境得名之故,叫做法性法身——“法性”从对境得名,“智慧”从有境得名。
法性法身相当于智慧身,即从万法的现象中了悟空性,生起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4.应化法身
| 何故名为应化法身。如来出世。备应五道。善恶悉现。物无不济。从化物得名。是故名为应化法身。
第四种身为何名为应化法身呢?因为如来出世是相应于五道,善、恶都会显现,没有一个形象不救度众生,从幻化万物的角度而得名应化法身。
如来以六能仁的形象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或显现饿鬼身,或显现旁生身,或显现人身;在人类当中,也会显现妓女、屠夫等各种形象。但无论佛陀显现的形象是善是恶,是美是丑,都在救度众生。
应化法身相当于化身。
5.虚空法身
| 所以复名虚空法身。虚空无边。法身无边。虚空不可度量。法身亦不可度量。如来之身。犹如太虚。
第五种身之所以叫虚空法身,是因为佛身如虚空般遍及一切:众生无尽则烦恼无尽,烦恼无尽则佛的大悲和智慧无尽;虚空无边,法身亦无边;虚空不可度量,法身亦不可度量。所以说,如来之身犹如太虚。
下面是总结。
| 为度众生。应身五分。故知如来。无生无灭。诸法亦尔。为度众生。佛现法兴。
佛陀为度化众生而示现五种法身,因此应当了知:如来无生无灭,诸法亦无生无灭,为度众生,佛陀才出现于世,佛法随之兴起。
我们最近在学《宝性论》,大家对于佛的三身应该有比较好的理解,清楚佛陀在实相中如何,在现相中又是如何示现应化身的。
佛陀和佛法均为度化众生而显现。因此,若众生具足福德因缘,佛陀就会出世,佛法也会兴盛;若众生不具足福德因缘,则佛不出世、佛法隐没。善知识及其教法能否出兴于世,也要观待众生的福德因缘。
| 尔时。佛告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汝与如来。同解法相。一切境界。无障无碍。
这时,佛告诉虚空藏菩萨:“善男子,你与如来同解法相,对于一切境界已无障无碍。”——佛陀给予虚空藏菩萨很高的赞扬。
虚空藏菩萨的功德确实很大,因此佛陀说他与如来无别。藏传佛教中有很多关于虚空藏菩萨的经典;汉传佛教的唐密中也有诸多相关经典和仪轨,不空、善无畏、昙无谶等译师均做过翻译。
祈祷虚空藏菩萨可以证悟空性
《八大菩萨传》中说,经常祈祷虚空藏菩萨能通达如虚空般的空性境界。从今天开始,大家最好念一万遍“南无虚空藏菩萨”,没有具体时间限制。
有些人觉得自己跟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缘分比较好,而虚空藏菩萨跟虚空一样,好像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其实,若想真正通达虚空般的境界,祈祷虚空藏菩萨是很重要的。后文还会讲到他的功德。
在不同的观修仪轨中,虚空藏菩萨有不同形象。
(堪布展示不同的虚空藏菩萨像)
1.这是藏传佛教中的虚空藏菩萨,与文殊菩萨的形象相似,右手持宝剑,左手捻乌巴拉花,花上有经函。
2.这是汉传佛教中的虚空藏菩萨,其姿势和手帜与第一张图类似,即右手持宝剑,左手持莲花,莲花上有如意宝。
唐密中有很多虚空藏菩萨像。公元842年到846年,惠运大师来大唐求法,求到了很多虚空藏菩萨法门,后回日本弘扬。其中,五大虚空藏菩萨(骑不同坐骑)法门被广泛弘扬。
3.骑大鹏金翅鸟的虚空藏菩萨。
4.骑孔雀的虚空藏菩萨。
5.骑马的虚空藏菩萨。
6.骑狮子的虚空藏菩萨。
7.骑大象的虚空藏菩萨。
就像文殊菩萨有五文殊等形象一样,虚空藏菩萨也有不同形象。一千多年来,日本人对虚空藏菩萨一直很有信心。
麦彭仁波切的《八大菩萨传》中有虚空藏菩萨的传记,其中讲到,虚空藏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若虔心祈祷定会获得利益。大家都知道,不同菩萨具有不同特点:地藏菩萨善于满众生愿,文殊菩萨善于令众生开智慧,而虚空藏菩萨善于令众生证悟空性。如果你为一直没有开悟而着急,可以试着跟虚空藏菩萨搞好关系,他肯定有办法帮助你。
| 善男子。未来有劫。名曰清净。国名快乐。
善男子,未来世有一个劫名叫清净劫,有国土名为快乐(藏文译本中是“国名受用”)。
最近几天,我们一直在跟工程队谈判。昨天和今天,我们总共见了八家工程队,跟他们谈图书馆的装修,涉及一千多万的合同。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世间人做几万块钱的生意,都要求菩萨加持、念护法,我们可能也需要这么做。”我想,男众图书馆如果装修得比较好,可以像女众图书馆那样发挥很大作用。之前,女众图书馆的设计、建造等过程颇费周折,但我们知道,这座图书馆一旦建好,就会为很多人,尤其是有智慧的人,带来很大利益。
有时候,开会、谈判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众生的性格、意乐、目的都不相同。
| 彼国悉以诸大菩萨论议大乘。初不闻二乘之名。况余恶道。
在这个国土,诸位大菩萨所谈论的均为大乘佛法,连声闻、缘觉的名称都听不到,何况地狱、饿鬼、旁生诸恶道的名称呢?
| 汝于此劫。当得作佛。号曰清净庄严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他方大士。皆往诣彼。听受大乘大通方广。
佛陀告诉虚空藏菩萨:“你将于此劫成佛,佛号为清净庄严佛如来应供正遍知,其他刹土的大士们都会来到你的国土,听受大乘大通方广经典,即《圣大解脱经》。”
我们最好也要发愿:将来要在一位菩萨面前听闻此经。不然在凡夫面前听闻,无法得到太大利益。
| 是故一切众生。若闻虚空藏菩萨名者。礼拜供养。皆得生彼快乐世界。
所以,一切众生若听闻虚空藏菩萨的名字,并且礼拜、供养,都能往生快乐世界(受用世界)。
此处讲到,仅仅听闻虚空藏菩萨名字,并且礼拜、供养虚空藏菩萨,将来就能往生快乐世界。这个要求很简单,大家可以从现在开始行持。
| 若有众生。求于大乘。未得无生。受持是经。当知是人。不过十佛。便得授记。
如果有众生求大乘佛法而未得无生法忍,一定要受持《圣大解脱经》,因为受持此经者在贤劫千佛的前十尊佛出世之前就能得到授记。
我们也要受持此经,并经常祈祷虚空藏菩萨。
今天这堂课讲完就放暑假了,《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中也刚好讲完,缘起很好,这并非刻意的安排。讲完前两卷很不容易,希望下半年能把卷下讲完,大家一起努力吧。
大家刚考完试,可能比较累,应该放松一下。听说有些法师在佛学院统一放假期间还要讲课,这种精神很值得赞叹,但最好不要强迫每个人都听,要给道友们一个自由选择权。我本来也想在放假的10天当中讲点课,但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心意,还是不讲了。如果有些法师在耍坝子期间实在没地方可去、非要讲课的话,可以讲一部简短的法,并让大家自愿听闻。
在讲课等方面,有些法师过于开放,有些法师又过于保守,建议大家把握中道:一方面,遵守教务处关于课程的统一安排;另一方面,如果有个别道友对于听课有强烈愿望,法师也可以给他们讲一讲。
一般来讲,刚皈依、刚出家的人会觉得人身非常难得,不应该出去耍坝子。我刚来佛学院时就是这样。耍坝子的时候,很多人在外面搭帐篷,但我没有出去。一是因为我没有地方可去,二是因为我心里想:“那么好的论典不学不行。法王为什么让大家这样放松呢?”于是就在家里背书。但背着背着,我发现住在周围的人都走了,就有点坐不住,带着一暖瓶茶和一点糌粑去了坛城,看到山顶上有一些小帐篷。我又跑下去,看他们跳格萨尔王舞。看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去背书了。
刚学佛的人,出离心特别强烈,认为闻思修行很重要,各方面都非常精进,这种心态我能理解,但学佛时间长了以后,有时还是会觉得疲惫。所以,刚开始不用特别精进,到最后也不要过于放松。如果有法师在假期讲课,我也随喜,但你们需要了知众生根基、把握传法时机,这一点非常重要。总之,法师们不要强行要求大家听课,否则是“犯法”的。(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