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27课
2021年6月14日
现在正在讲佛陀的功德。前面讲到,虚空藏菩萨问佛:“一切诸佛都宣说了三十二相,您也说了三十二相,那么三十二相究竟是以何业因而成就的呢?”于是佛陀就讲了三十二相及其因缘。
《宝性论·功德品》中讲了离系法身的三十二种功德和异熟色身的三十二种功德,总共有六十四种功德。三十二相是通过积累福德资粮而成熟的异熟色身功德,前面讲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离系法身功德。
今天的内容主要涉及空性方面的道理,学过中观、般若法门的人会比较相应,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前世没有种下空性种子,今生也没有好好闻思过空性法理,听这些内容时很可能似懂非懂,感觉有点矛盾。不管怎样,大家听了这部分内容以后,应该会有一些感觉。
前两天有人跟我说:“幸好您给我们讲了《宝性论》,如果自己看相关资料,不一定会有什么感触。”学习佛法确实需要借助于听闻打开思维、生起定解,之后再如理修行,才能获得完整的法义。
| 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观诸法。都无相貌。又观如来。亦非是行。云何而言。广修诸行。
虚空藏菩萨启白佛陀:“我观诸法都无有相貌,如来从因地到果地也没有行持六度万行。既然如此,您为何在不同经典中说要广修诸行?”
此为总说,下文会对此展开宣说。
关于诸法无相,《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涅槃经》中也说:“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我们所能看到的相,本体均为无相。
当然,在闻思佛法时,一定要将胜义空性和世俗显现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才能懂得万法的实相和现相。在世俗层面,广修善法很重要。《大庄严论经》中说:“善根既熟得解脱果,由是之故宜应修善。”善根成熟才能获得解脱,所以应当修持善法。因此大家永远不能轻视世俗善法,一定要认真修持。
有些人只听空性法门,其他法都不喜欢听,还经常说大话。其实,即使是禅宗,也有顿悟法门和渐悟法门。对于渐悟根基者来说,学习顿悟法门就无法相应。我们还是要按上师如意宝的传统次第闻思修行,这很重要。
在座各位都学过中观、般若,应该有空性的境界和证悟,但仍不能轻视世俗善法。今天早上,一个喇嘛跟我说:“金刚降魔洲的道友,几乎每个人都拿着念珠,这样很好,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是这样要求的。”我听了很高兴。法王在世时,我们几个堪布有一天中午到上师那里去,上师坐在他的大经堂上面,打开窗户,一一检查我们有没有拿念珠。幸好当天所有人都拿了,法王说:“噢,还可以。”
希望每个人平时都拿着念珠,课前课后使用转经轮。我家里有一个小转经轮,平时经常使用;来经堂上课时就用这个大转经轮,好让大家都能看到——近视的人也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以此劝勉大家也使用转经轮。
《大圆满前行》中讲,一定要断恶行善。虽然胜义中善恶都不存在,但不代表世俗中也不存在,因为我们还未通达胜义境界,仍活在世俗当中。
很多道友在行持善法方面都比较精进,这样很好。除一些身份特殊的居士以外,大家平时最好拿着念珠,还要坚持每天念诵、磕头、禅修等。对于凡夫来说,若想将甚深法义融入相续,就要下一些功夫,不间断地禅修。这与学习念诵有相似之处,以前不会念的,要花时间学一学才能念;同样,若想对治贪嗔痴等烦恼、相应于佛陀的智慧境界,每天早晚等空余时间也要禅修,这很重要。
坚持念诵、禅修是很重要的。大家每天至少要空出半小时来禅修,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使法义在相续中成熟,烦恼也会明显减轻。若只听法而不修法,法音只是流过耳根,无法融入心里。但烦恼从心而生,若未调伏自心、对治烦恼,自己听过的法、看过的书也不一定起作用。
对于我们今天讲的胜义谛道理,若能在心里好好思维:为什么一切法非有非无?这就是一种修行。当思慧越来越成熟时,非理作意就会减少。
当然,修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有人说:“我听课好多天了,为何烦恼仍未见减少?”听课虽然有功德,但只是听课不一定能根除烦恼。对治烦恼最直接、最关键的,还是修行。这并不是说,禅修一两次就能减少烦恼,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压制粗大烦恼,之后不断禅修、对治,最后才能根除烦恼。
今天主要讲胜义中一切皆不存在,但大家也不要因此而中断念诵和修行,而应依靠传承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不偏堕于胜义谛或世俗谛——既有胜义谛的境界,也有世俗谛的修行,才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 我观诸佛法僧。苦集灭道。阴入界等。十二因缘。诸波罗蜜。内外因果。空无相愿。不见出生。不见灭没。
我观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无明至老死之缘起十二支)、六波罗蜜多等内外因果,在实相中为空性、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见其产生与隐没,即胜义中万法不生不灭。
此段内容,在藏文译本中的意思是:内外因果所摄的所有法,为空性、无相、无愿……
此处提到的大小乘诸法,是修行当中很重要的概念,但在胜义中均为空性。
| 如幻如化。如炎如响。如水中月。
这些法如同幻化、阳焰、空谷响、水中月一样现而无自性,无有实质。
《入楞伽经》中说:“世谛一切有,第一义谛无,而实体无相,是第一义谛。”在世俗谛中,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一切法均存在,但在胜义谛中皆不存在。那么,真正的胜义实相是何者呢?就是万法了不可得、无生无灭的境界,这就是第一义谛。
总之,世俗中万法如梦如幻、如阳焰般显现。对此,诸经论中以十二种幻化喻来说明:万法虽然显现,但显现实为假象。
下面几个比喻,连显现也不存在。
| 龟毛兔角。如空中之花。如石女之子。
这些法如同龟毛、兔角、虚空中的花、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不存在。
龟毛、兔角等连现相都不存在,究竟而言,万法也是如此。《入中论》中也说:一切万法如石女儿。
| 如著影衣。乘幻化象。
万法如同穿着影中之衣、乘骑幻化之象,根本无法安立。
虽然人们经常说“如影随行”,但影子毕竟是假象,影子中的衣服是不可能穿上的。幻化的大象也不存在,更不可能乘骑。
“乘幻化象”,敦煌本中是“多乘白象”,但藏文译本和其他一些汉文本中都是“乘幻化象”。
| 如有如无。及以有无。
这些法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好像是有无二者,又好像有无二者皆非。
| 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生非灭。非内非外。非见非识。犹如虚空。
这些法不是有、不是无,不是常、不是断,不是生、不是灭,不是内、不是外,不是见、不是非见,不是识、不是非识,其本体犹如虚空。
《决定毗尼经》中说:“一切诸法如虚空,能立名字百千万。”真正观察就会发现,诸法的本体如虚空一般,但可以为之安立百千万名字。《华严经》中也说:“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详细观察诸法,会发现其自性本来一无所有;诸法所显现的生灭、有无、是非等相,均为假名安立而已。
我想,学过中观的人对万法本性的认识并非依靠信仰,而是经过观察得出的结论:自己的六根所领受的色声香味触及一切苦乐感受,无不是假名安立。这一点,借助于中观的金刚屑因、有无生因、大缘起因、离一多因等理论,完全可以得到确定的答案。
各位既然在现场或通过不同方式听了这个课,最好能对般若空性有所了悟。所谓了悟,有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到的定解,也有依靠禅修获得的体悟。我相信,很多人应该能借助于理论观察,对万法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了不可得的道理有所了悟。
当然,即使有一定的感悟,也不要以为自己获得了很高境界,已经证悟了心的本性,从明天开始,即使不穿衣服出门也不在乎了,不要觉得自己可以行持大成就者无取无舍的行为了。其实,这只是理论和文字上的了达,并非真正证悟空性。
对于“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生非灭”等词句,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不一定能理解,但闻思、修持过空性法的人会明白其义。昨天讲《宝性论》时也提到,诸佛的化现“非至非不至”,很多人应该有所感受。的确,万法的显现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自己的所见所闻、种子与苗芽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网络时代的音频视频等所有因缘法,都是说无又无欺显现,说有又寻不到本体。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并非理论上的说法,而是心的实相。只要观察一下就会明白:过去的心已经灭了,若灭了还能得到,那死去的人也有心了;现在的心只是假象,因为“现在”只是一个特别粗大的概念,并不真实存在;未来的心还未产生,自然也不存在。学了般若以后,对佛陀所讲的“非有非无、非常非断”等道理很容易明白。
有些人可能想:“对于万法无实,佛陀为什么讲这么多呢?”因为众生根基不同,有些人会以“非常非断”而领悟,有些人会以“非生非灭”而领悟,有些人会以“非来非去”而领悟。为相应于不同众生根基,佛陀有必要从不同角度以各种比喻来宣说同一空性义。
现代人很有必要通达甚深的空性义。不过,很多人在学习方面没有激情,做世间法时却很有精神。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他们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免精神疲倦,学习、工作时无精打采,一到夜里却十分精神、有激情,所以经常熬夜,饮食、作息都不规律,行为也不规范。相对而言,出家人的生活还比较规律,白天闻思修行,晚上安住、勤修。
另外,世间很多年轻人没有人生目标,也没有梦想,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地生活,真的很可惜。大家还是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
我们作为修行人,在弘法利生、闻思修行方面也要有目标、有梦想。虽然梦想不一定全部成真,但万法唯心造,对未来有必要做一些规划,比如:自己先好好闻思六年、八年或十年,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道场、佛教团体做一些事,之后再出去弘法利生等。在生活上,规律作息也很重要。偶尔熬夜、聊天是可以的,但若长此以往,身心和德行都会受损。
很多人长期沉迷于网络、手机等,言行举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要说弘法利生,连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都很困难,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长期沉迷于网络,会使人的善心、高尚德行、清净戒律荡然无存,只留下遗憾、痛苦、失望甚至绝望。
对于非常非断、非去非来、不生不灭等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文字上、口头上。道理谁都会说,关键看内心有无体会。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和修行,真正领悟万法实相。我想,依靠传承上师的恩德,每个人都会领悟空性之理。
若真正了悟空性,虽然显现上跟世俗人一样,不得不吃饭、睡觉、说话,做各种事,接触各种人,但内心会很清楚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安住于与众不同的境界。这就是求法之所得。如果每天只是勉强听听课、发发心,以此打发时间,则很难获得这种境界。
| 云何而言。我修诸法。
如果诸法皆如虚空,佛陀为何说要广修诸法?
以上是详说部分的第一个问题。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通过观察如来之实相而提出的。
| 我观如来。亦非众生寿命士夫。非力非力者非作者。
虚空藏菩萨说:“我观如来,也不是众生、不是寿命、不是士夫,不是威力、不是威力者也不是作者。”
此处说如来非作者,不同于其他宗教认为世间万法存在一个作者的观点。
下面以十八界观察如来。
| 亦非眼非色非眼色相行。非耳非声非耳声相行。非鼻非香非鼻香相行。非舌非味非舌味相行。非身非触非身触相行。非意非法非意法相行。
如来不是眼根,不是眼根的对境——色法,也不是眼与色结合而生的眼识。依此类推,如来不是耳鼻舌身意、声香味触法,也不是这两者结合而产生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因此,十八界都不是如来,即如来并非界所摄之法。
下面以五蕴观察如来,首先以色蕴来分析。
| 非识非色非识色相行。非色非苦非色苦相行。
如来不是识、不是识所了知的对境——色法,也不是识与色的结合法;如来不是色法、不是由色法引生的痛苦,也不是色与苦结合之法。
| 非我非我所。
如来不是我,也不是我所,因为如来已断除我执和我所执。
| 非行非阴。
如来不是行,也不是蕴。
| 非实非虚。非聚非散。非出非入。
如来不是实和虚,不是集聚和分散,也不是出和入。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就像如来不是色蕴一样,如来也不是受、想、行、识这四蕴。
通过色法方面的观察,会发现如来并非色蕴。以此类推,如来也不是受、想、行、识四蕴。
| 非去非来。无有住处。
如来没有去也没有来,因此不可能有住处。
| 无心意意识。
如来没有心、意和意识。
在很多经论中,对心、意、识都是分开宣说的。
| 无有身口意业。非一非异。
如来没有身口意业,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
| 非去来现在。非垢非净。非我众生寿命士夫。
如来不是过去、未来和现在,不是垢染也不是清净,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寿命也不是士夫。
| 非常非断。
在第一个问题中讲了诸法非常非断,此处说如来也是非常非断。
| 无生无灭。无修无行。无舍无受。
如来没有生与灭、修与行、舍与受,即无有所舍也无有受持。
| 毕竟常住。云何而言。广修诸行。
究竟而言,如来本体为常住之法,为何还说要以广修善法、积累资粮而得到如来果位呢?
《宝性论》中讲:如来的究竟本体为常住之法身。既然如此,就不能依靠广修诸行而成佛了。
以上就是虚空藏菩萨从法和如来两方面提出的问题。
| 尔时。佛赞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当时,佛陀赞叹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善哉善哉,善男子……”
佛陀很欢喜,因为虚空藏菩萨问了很好的问题。
《虚空藏菩萨经》中讲了虚空藏菩萨的诸多功德。“虚空”二字体现了这位菩萨最主要的特点——证悟万法如虚空的境界。如果他显现第一义谛的无生庄严,诸天、人乃至八地菩萨都会迷闷而无法见到其境界行相。
很多佛菩萨的名号都能体现其自身特点。如虚空藏菩萨证悟了万法如虚空般的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对众生有强烈悲心,如同母亲之于独子;地藏菩萨如大地般赐予众生一切所需。
与之类似,人的法名也与其根基有关。当然,极个别法名与人的特点相反,比如愚笨的人,名字中有“智”“慧”等字,其中包含着特殊的缘起和意义。有些人问:“我的法名是什么意思?”这需要你自己去理解。
| 汝过去世时。曾已供养。无量诸佛。久达大乘。无上空义。了知万法。皆悉空寂。亦知如来。毕竟常住。
佛陀说:“你过去世曾供养无量诸佛,久已通达大乘无上空性之义,了知万法皆为空寂,也知道如来的究竟本体恒常安住等甚深道理。”
| 善男子。譬如清净琉璃宝珠。虽在泥中。经历千年。其性常净。出已如本。
善男子,譬如清净的琉璃宝珠,虽然放在淤泥中一千年,其本体仍恒常清净;若将其从淤泥中取出、洗净,它会与原来毫无差别。
若将一颗琉璃如意宝或金子、水晶玻璃放在肮脏的粪坑里一千年,拿出来洗干净后,它们就会像以前一样无有任何垢染。
| 汝等今者。亦复如是。了知法相。本性清净。
虚空藏菩萨等也是如此,已了知万法本来清净之性,仍以菩萨的身份在轮回中以种种形象度化众生。
| 汝等今者。虽在三界五浊泥中。助佛扬化。亦复不为泥之所污。以不污故。能问此义。
你们如今虽然住在三界轮回、五浊恶世之淤泥当中,帮助诸佛弘扬正法、教化众生,但也不会被贪嗔痴等烦恼淤泥所染,因未被染污之故,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相续被世间染污,确实问不出法与佛这两方面的甚深意义。在我们这个闻思修行的群体当中,也有一些人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学修,考试、背诵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若自心被名闻利养、称讥毁誉、贪嗔痴所染污,就会对闻思修行失去兴趣。
各个班的堪布、堪姆平时也能看出来:有些人上课时很有精神、很有激情,人格不错,愿意发心,与他人没有矛盾,可以说,功德方面样样具足,过失方面很少很少。这说明,他们一方面可能像虚空藏菩萨一样,前世在大乘佛法方面种下了很好的因缘;另一方面,他们的心已住在法上,因此能坚持闻思修行,所作所为都很如法。
有些人刚开始非常热情,经常说:“我一定要明心见性,度化无量众生,生生世世不离师!”但在修行过程中,由于自心被贪嗔痴、恶友或前世恶业所缚,就难以坚持下去了,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人身已被十六种违缘所束缚。
而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坚持闻思修行,虽然也曾被人诽谤、猜疑,家境和生活条件也不一定很好,但在遇到困难时,他们能不折不挠、永不言弃。也许他们像虚空藏菩萨一样,前世曾供养过无量佛陀,或在佛法方面种下了很好的因缘,因此即生不易退转。
我觉得不退转很重要,自己不一定要马上获得特别大的成就,但至少要在修行路上不退转。
下面从胜义和世俗两方面来分析,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
| 善男子。汝今复听。当为说之。一切万法。实无本体。有文字故。说言有法。
善男子,你仔细聆听,我当为你宣说:一切万法实际上都没有本体,因为有文字才言说有法。
八万四千法皆依语言文字而安立,由此可说万法存在。
| 法中无字。字中无法。为流布故。说有文字。
在胜义实相层面,法中没有文字,文字中也没有法,二者皆了不可得;但在世俗现相中,为了流布诸法,才说有文字。
以上为佛陀的第一轮讲解:万法无实体,但因有文字而说有法;法中无文字,但为流布诸法而说有文字。
| 文字之中。亦无菩提。菩提之中。亦无文字。
胜义层面,文字之中没有菩提,菩提之中也没有文字。
| 第一义谛。虽无文字。世俗道中。说有文字。众生佛性。无上菩提。不离文字。
在第一义谛(即胜义谛)中虽然没有文字,但在世俗道中说有文字,众生的佛性、无上菩提也不离文字。
在佛教当中,实相与现相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在现相上,度化众生不能离开文字,《入楞伽经》中说:“我为众生说,种种妄计果,令彼爱乐已,法实离有无。”我为众生说种种妄计、虚妄、设施之法,如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之道果,皆为令众生欢喜而说,但究竟而言,这些法并无实质,远离了有无等一切相。
《入楞伽经》中还说:“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佛陀说:“我在某一个夜晚成就正等觉果位,又在某一个夜晚示现涅槃,在此期间(关于佛陀住世时间,有49年、50年不同说法),我没有说过任何法。”这是了义的说法,而在显现中,众生本具之佛性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表诠,否则无法令其领悟。
佛经中说,文字是明灯——明灯可以照亮色法,而文字可以照亮人心。据说,印光法师的陕西口音比较重(以前的大德都有不同口音),他在江浙一带说法时,很多人听不懂就走了,后来印老就开始以书信形式度化众生。这些书信,后被编辑成《印光大师文钞》。《了凡四训》中也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语言只能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书籍则可流传千古。
文字虽为虚妄之相,但对未来的众生十分重要。若无文字明灯,众生就会一直处于愚昧之中,无法解脱。相对而言,音频和视频存在于世的时间不如文字长久,因此留下一些文字作品并妥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
有加持、有意义的文字,哪怕篇幅很短,也会给众生带来很大利益。《大圆满觉性杜鹃》就是这样的大圆满文字,前辈大德都非常重视。我们也要收集一些文字,为未来不同根基的众生提供修行方便。
总之,在世俗现象层面,文字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为佛陀的第二轮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