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23课
2021年5月17日
现在正在讲佛陀与虚空藏菩萨的对话,虚空藏菩萨问佛:“这部经的名称是什么,如何受持?”佛陀就讲了一个长长的名称。虚空藏菩萨又说:“我在无量佛面前,在无量众会中,听过各种各样的法、事、相、乘等,但从未听过这么好的法,我要长期不间断地受持此经。”
| 世尊。如来常住。法僧不灭。
虚空藏菩萨说:“世尊,如来恒常安住世间,如来宣说的法和如来的追随者——僧众也常时不灭。”
这是讲三宝的自性。《宝性论》中也说,从自性上讲,三宝永远不灭。那么,灭的是什么呢?
| 三界众生。自生自灭。不见如来。及以法僧。唱言灭度。
三界众生显现上依靠业力,自己生于此世间,最后又自己灭亡。他们见不到如来、佛法和僧众的本相,因其只能见到无常毁灭相,而见不到永恒坚固的寂灭相。因此,世间众生认为三宝是有为法,是会灭度的。
| 我等今者。承佛威神。游于三界。顺俗时宜。假唱灭度。
我们现在依靠如来的威神力和加持力而游于三界,只能随顺世俗的传统和习惯,假称三宝有灭度。
三宝在本性上是不灭的,但菩萨要随顺世间,在名言中承认三宝是无常而非常有。
以上讲了二谛方面的道理。
| 世尊。我等今者。于佛灭后。当与八万久达佛慧法身大士。流通此经。
虚空藏菩萨在佛前承诺:“世尊,我们会于佛陀示现涅槃后,与八万久已通达佛陀智慧(空性境界)的法身大士一起流通此经。”
虚空藏菩萨准备与诸多大菩萨、大圣者一起弘扬这部法。
| 使法界众生。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一时成佛。犹不放舍。
使芸芸众生受持、读诵、如理修行此经,并迅速成就佛果。只要有一个众生还未成佛,就一直想方设法度化他直至成佛,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
此处的“法界众生”,是指芸芸众生、很多众生。
虚空藏菩萨对佛陀承诺:要使众生通过读诵、受持、修行此经而入于佛的境界,令见闻觉知此经者全部成佛。
|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浊恶世中。若有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虚空藏菩萨问:“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佛灭度后的浊恶世中,受持、读诵、书写、忆念此经,会获得多少福德?”
这是虚空藏菩萨代后世众生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受持”,随身携带《圣大解脱经》的法本,同时将此经的意义领受于心。
“读诵”,指自己念诵。
“书写经卷”,指自己书写或让他人书写经卷。藏文译本中是“令他人书写”。
这部经的功德的确很大,大家得到这部法后,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认真受持、修行。有些人认为,修行一定要远离人群,待在寺院等寂静地。当然,具足这样的条件是很好的,初学者可依此避免恶劣环境和恶友的影响。但若现实条件不允许,那就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对自己得过传承并理解其义的法如理修行。
听闻经名之功德
| 佛言。善男子。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闻此经名。福胜于彼。
佛陀告诉虚空藏菩萨:“善男子,如果有人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做布施,所获福德不如听闻此经名称的福德大。”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一个小世界乘以1000的三次方。《大智度论》等经论中说,三千大千世界是百亿个小世界。在这么多世界中装满珍宝,布施给众生,功德是非常大的。但有些人只是听到此经的名称——《圣大解脱经》或《大解脱经》(藏文中简称为《大解脱经》)这几个字,功德就远远超过前者,的确不可思议。
以前我们学《法华经》《金刚经》时,也讲过此二经名的功德很大。《三宝感应要略录》中说:“若闻华严题目字者,决定不堕四恶趣,此大方广功德难思。”光是听到《华严经》的名称,就不会堕入三恶趣和阎罗世界此四恶趣中,这部方广大乘经典功德不可思议。
《三宝感应录》为宋朝大德编撰,记录了佛宝、法宝、僧宝的许多感应事迹。这部感应录在中国不是很出名,但在日本、泰国等地非常受欢迎,被译成了不同文字。
《楞严经》的功德也很大,我很想让大家都听圆满,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目标并未达成。去年讲《圣大解脱经》时,还可以在网上直播,当时有很多听众,我很欢喜,觉得让他们听到《圣大解脱经》的名称和经中佛菩萨的名号也是很好的。但一切无常,有些众生也许欠缺福报,后面部分没能听成。现在,只有很少的人有机会听闻,大家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缘。
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认为,听闻佛法哪有那么困难,我随时都可以听到。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大家需要好好思考。
受持之功德
| 复置是事。若人以十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人。摄持经卷。福多于彼。
“复置是事”,大概是复次、之后的意思,藏文中没有很明显的表达。
前面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喻,此处讲到十千世界的比喻。如果有人以遍满十千世界的珍宝做布施,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但若有人对这部经很有信心,经常受持(“摄持”与“受持”意义相同)——比如将此经挂在车上,或随身携带,就像佩戴《系解脱》一样——所获福德远超前者。其实《圣大解脱经》也可以算是一部系解脱经,以之做转经轮也可以。
书写之功德
| 复置是事。若人以十方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人。书写是大乘方广经典。乃至一字一句。或复一偈。福多于彼。
若有人以遍满十方世界的珍宝做布施,所获福德不可思议,但不如有人书写大乘方广经典《圣大解脱经》中一个字、一句话或一个偈颂的福德大。
“书写”,藏文译本中是“令他人书写”。也就是说,无论是自己书写还是让别人书写,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在不懂大乘佛法的人看来,这似乎有点太玄了,他们可能会想:“写《圣大解脱经》中的一个字、一句话或一个偈颂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吗?”有此怀疑也不奇怪,因为大乘佛法要么是愚者的境界,他们可以依靠信心直接接受;要么是智者的境界,他们可以依靠智慧观察而接受;中等人则无法接受,经常对大乘佛法生疑或舍弃。
以后,大家有条件、有机会也可以印一些《圣大解脱经》给别人结缘——以前只能手写抄经,现在更方便一些。但印经最好根据“市场需求”来印,如今佛教圈子就这么大,印太多也没处结缘,放的地方又不好找。可以先印一千本、两千本,在寺院等道场分发完。在汉地结缘这些经典应该很方便,因为很多人有这方面的信仰。尤其在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等地,那里的游客也比较有善根,给他们结缘《圣大解脱经》是很好的。
如果没有能力印经,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将经文做成精美的电子书,发给有缘人,同样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明明是佛教徒,但他们使用现代科技所做的事全是世间事。偶尔这样情有可原,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习气,但若从其行为中始终看不出他是一个佛教徒,就不太合理了。当然,如果你被家庭、亲友所束缚,或者要考虑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工作,当然可以随顺众生、随顺环境,这是没办法的。但不需要担忧这些事的人,就有必要依靠现有比较好的因缘,为其他众生种下善根,令其今生来世获得利益。在这个时代,弘扬佛法的方式不一定与以往完全相同。
读诵之功德
| 复置是事。虽施无量国珍宝。不如至心读诵一偈。
布施无量世界的珍宝,不如至心读诵此经一个偈颂的功德大。
在藏地,很多人经常念《圣大解脱经》,有些人还将其当成每日课诵。在一些博物馆、图书馆里,就珍藏着非常古旧的《圣大解脱经》经卷。那天我在莲洲图书馆也看到一本,是一个人的念诵集,有机会给大家看一看。
常常读诵《圣大解脱经》,会在相续中种下深厚善根。《万善同归集》中说:“故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入心,万世匪忘。”若一佛号或一佛语熏染了阿赖耶识,历经多劫都不会腐朽;若一善法入于自心,万世当中都不会忘失。
有些人可能想:“听闻一佛名号、听一堂佛法课、听一部佛经,相续应该不会有多大改变吧?”实际上,就像一颗干枯的种子遇到一滴水也有发芽的机会一样,众生依靠小小的善法也能使相续逐渐成熟。所以,千万不能忽略看似微小的善行,即使不能行持广大善法,一年念一遍《圣大解脱经》也是可以的,这个功德非常大。
为人宣说之功德
| 复置是事。虽施十千世界。满中众生命。不如至心解义一句。为人说一偈之义。福胜于彼。
对十千世界中的所有众生布施生命,不如至心为他人解说一句一偈的福德大。
布施众生生命指无畏布施,即在众生将要遭杀时将其放生,如此定会使众生心生欢喜。不要说对十千世界的众生做无畏施,哪怕只放生一个屠宰场里的生命,福德也是无量无边的。然而,如果有人以真诚的心将《圣大解脱经》中的一句话或一个偈颂为有缘人宣说,所获福德远远超过前者。
放生功德的确很大,但读诵、传讲《圣大解脱经》的功德更大。有人每年都放生100天,而我就在这里讲个《圣大解脱经》,功德就远远超过他——这是佛陀说的,不是我说的啊,你们不要去说离间语。(众笑)
既然宣讲此经一句一偈的功德这么大,大家在课后辅导时就要尽量讲。讲的时候,圈子小一点比较好,可以两三个人一起讲,这样大家都有机会。如果十几个人围成一圈,只有一个人讲,其他人就很难轮到,好像一直在听,但效果不一定好。虽然我们只是象征性的辅导,时间比较短,但也能让大家种下善根,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刻。
| 所以者何。财食布施。是世间布施。长养性命。不出世间。大乘法施。长养众生。菩提道根。能续三乘。智慧常命。
这是什么原因呢?
财布施是世间布施,可以长养众生性命,但它不超出世间范畴。也就是说,令众生具足衣食是很好的,但这不能令其出离世间、获得解脱。
而大乘的法布施,比如前面提到的为他人宣讲此经一句一偈,能长养众生的菩提善根。众生虽然本具菩提善根,但要依靠法布施来滋润、长养。另外,法布施还能延续三乘智慧之命。
“能续三乘,智慧常命”,在不同版本中有所不同,藏文译本中是“延续三乘智慧命”。
总之,法布施可以长养众生的菩提善根,延续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智慧之命。
《大宝积经》中说:“三界诸乐具,尽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为最胜!”将三界所有乐具布施给一个人,不如为他讲解一个偈颂的功德超胜。对我们来说,为别人讲一个偈颂并不难。但在讲解经论过程中要非常谨慎,不能信口开河、随意乱说一通,一定要以恭敬心、欢喜心很认真地讲解,如此做法布施功德非常超胜。
读持之功德
此处讲读持本经的功德。有些人以前是恶人,受持此经后就完全变了。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人。有些人以前是猎人、屠夫,看起来很坏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圣大解脱经》,现在已经遇到了这部经典,其相续就会发生改变。有些出家人在家时无恶不作,但出家后,无论形象还是心态,都发生了彻底转变。
| 善男子。读持是经者。本虽恶人。今是善人。
佛陀说:“善男子,读诵、受持这部经典的人,如果以前是恶人,现在会成为好人。”
| 本虽苦人。今是乐人。
以前整天愁眉苦脸、非常痛苦的人,自从读持此经就会成为快乐的人。
有些人可能受前世因缘影响,这一世感受的痛苦很多,快乐很少,几乎没有。有道友说:“我从没见过那个人笑,他真的会笑吗?十多年了,我都没看到过他的牙齿。”这样痛苦的人,若遇到《圣大解脱经》也会展现微笑,露出一两颗牙齿。
《圣大解脱经》加持力很大,我们遇到这部经确实值得欢喜。最近我在资料上看到,峨眉山的一些建筑材料需要工人背上去,一位女工每次都要背两百多斤的东西。但她特别开心,因为她觉得自己能有这份工作还是很好的。
当时我想:“很多人不要说背两百多斤的砖爬山,背一百斤的东西走几步路可能都很困难。那些背砖工人虽然很辛苦,但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而很多人虽然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还是一副很痛苦的样子。”可见,内心的快乐、脸上的微笑、心态的平衡,不一定取决于物质条件,而是来自内心看不见的力量。没有对比,就不知何者更为超胜。
| 本虽缚人。今是脱人。
原本被烦恼束缚、没有自由的人,读持此经后就会成为解脱的人。
| 本虽未度。今是度人。
原本没有得度的人,读持此经后就可以从三界轮回中获得救度。
| 本虽无智。今是论师。
原本没有智慧、非常愚笨的人,读持此经就可以打开智慧,成为法师、论师,广泛弘扬《圣大解脱经》。
有些人以前什么都不懂,但凭借心地善良和自身的努力,最后成了大法师。而有些人以前是大法师,后来却越来越退步。
| 本虽有漏。今是无漏。
有些人的相续原本为有漏,读持此经后就变成了无漏。
| 本虽凡行。今是圣行。
有些人的行为原本是凡夫行,读持此经后,一切行为都成了圣行。
| 本虽失道。今入圣道。
有些人原本没有好好修行,所作所为与法道相背离,读持此经后就入于真正的圣道了。
| 身虽凡夫。读持是经。智同圣慧。
有些人虽然身体是凡夫,但读持此经后,其智慧可与圣者等同,与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没有什么差别。
常按此经修行的人,会趋入究竟一乘的境界而成为圣者。
| 本虽烦恼。读持是经。共诸佛如来。同有涅槃。
相续中遍满贪、嗔、痴、慢、疑诸烦恼的人,读持此经后,会获得与诸如来相同的涅槃境界。
众生的相续很微妙,可能依靠某种坏的因缘堕落下去而万劫不复,也可能借助某种好的因缘而迅速获得圣果。《万善同归集》中说:“众生本妙不可度量,忽遇因缘机发不定。”我觉得这个偈颂很好,大家应该记住。众生的心是很微妙的,无法揣测、度量。因此,我们难以断言一个人究竟是好是坏,因为他很可能依靠某个因缘苏醒种姓并很快证悟,也可能在恶因缘的影响下长期陷于迷乱。
总之,依靠外在行为不一定能揣测人的内在境界。佛陀说:“除我和与我等同者外,其他人无法衡量众生相续。”而且,原本相续恶劣的人,也会依靠某种因缘,如遇到《圣大解脱经》,而发生彻底的转变。
我提过朵芒寺的一位僧人,以前他在当地比较出名,与人发生矛盾时,对方经过劝说已同意和解,但他还是不依不饶,非要打架不可。后来,他听了《大圆胜慧》,相续就完全变了,与之前判若两人。
如果一个人与某位上师、某个法特别相应,上师的调化方法也非常契机,他就能依靠短短的教言彻底转变相续。像舍利子遇到马胜比丘后,依靠“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一个偈颂,就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很多人遇到《圣大解脱经》以后,尽管看上去还是以前那个人,但相续已经变成了圣者。
有些人出家后,别人一见到他就很惊讶——“天啊,你已经出家了!”同时在脑海里回想他以前的样子。我刚出家的时候,很多人见到我就说:“你已经出家了,哈哈!”仿佛在讥笑我。出家后,我虽未获得什么成就,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至今仍坚守着最初的信仰。
总之,依靠大乘佛法,什么转变都可能发生,有些转变甚至令自他都难以相信。
| 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本是凡行。今是圣行。本是烦恼。读持是经。共诸佛如来。同有涅槃。破戒五逆。诽谤正法。读持是经。断除烦恼。同得涅槃。此义难明。唯愿世尊。当为说之。
虚空藏菩萨问佛:“世尊,您说依靠此经,凡夫行可以成为圣者行,被烦恼束缚者可以获得与诸如来同等的涅槃(烦恼深重的人只要读诵、受持此经,就会成为与如来同缘分者,获得寂灭涅槃,就像念《系解脱》一样),那么,破四根本戒、犯五无间罪、诽谤大乘佛法者,读持此经后,是否也会断除一切烦恼、同得涅槃呢?对于此义我实在难以明了,请世尊为我解说。”
显宗中讲,破根本戒、造五无间罪、谤法是最严重的罪业。汉地的《入大乘论》中说:“谤法之罪,重于五逆,恶道长远,久受苦报。”谤法之罪重于五无间罪,造此罪者会长劫于恶道中受苦,非常可怕。如此严重的罪业,仅依念诵、受持此经就能消除,并断除一切烦恼、与诸如来获得同等的涅槃吗?虚空藏菩萨难以理解此义,因为佛陀有时说造了五无间罪、谤法罪,即生很难忏悔清净;有时又说只要读持《圣大解脱经》,就什么都解决了。为解开这个疑惑,虚空藏菩萨请佛陀宣讲此中微妙因果。
很多人可能也有这样的疑问:佛陀说这部经非常殊胜,那业力异常深重的人能否依此清净罪业呢?
|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善问。我能善答。
佛陀说:“善男子,你问得非常好,我也善于回答。”
父子之喻
下面佛陀会讲一个比喻,这种回答方式与一般的回答方式有所不同,大家需要专注听闻。
| 一切众生。以不值佛故。邪见犯戒。诽谤正法。若佛在世。终无犯戒。诽谤正法。
一切众生因为没有值遇佛陀,才会心生邪见、毁犯戒律、诽谤佛法、造五无间罪。若佛在世,众生终究不会毁犯戒律、诽谤正法。
| 何以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爱之甚重。若父在时。日夜教令。事事顺之。其子孝顺。受父教令。都无所犯。
为什么呢?
譬如有一长者,只有一个儿子,他非常爱这个独子。父亲在家时,会对孩子关爱有加,日夜教诲。就像现在的家长一样,白天晚上督促孩子做作业,还让他学钢琴、学英语、学唱歌、学跳舞等。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从小就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到二三十岁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得了抑郁症。以前课业也没有这么多,小孩子都比较自由。在国外,小孩基本没有什么束缚。我们小的时候,每天都在蓝天白云下、在花丛中、草地上玩耍,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很自由。直到15岁,我连一个拼音字母都不认识,“ཀཁགང”(嘎卡噶啊)都不会读。
刚才讲到,父亲日日夜夜教育那个孩子——经中没有提到孩子的母亲,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离婚了?现在有些国家的离婚率逐年上升。最近我看到不同国家离婚率的一些资料,有的国家离婚率已达到63.7%,有的国家是53%以上,有的国家是38%以上。这里也是单身父亲带孩子的故事。
经中说,父亲在家时,孩子非常孝顺、听话,做任何事都随顺父亲。有了父亲的教诲,孩子基本上不会犯什么错误,学习、行为等方面都很如法。
| 若父远行。不时来还。其子忘误。多有所犯。
后来父亲去了很远的地方,不能时时回来,孩子就渐渐忘失了父亲的教诲,犯了很多错误。
| 以不时来。唱言死灭。悲啼噑哭。复似起逆。
由于长者一直未归,有人就说他已经死了,孩子听说后非常伤心,悲啼号哭,开始变得叛逆。
这个孩子还很小,母亲不在,又听说父亲去世了,心里很难承受这样的创伤,于是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 愁愦失心。忘父本教。似若不顺。
孩子被忧愁逼迫而心烦意乱,逐渐失去本心,完全忘了父亲对他的教导,开始为所欲为。
按照藏文译本的说法,这个孩子的所作所为都不随顺父亲的教诲了。前面讲他“事事顺之”,此时他由于忘记了父亲的教导,就“似若不顺”了。
现在有些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就会比较孤僻,常常处在痛苦之中。
| 谓如谤法。
孩子离开父亲很长时间,听说父亲已不在人世,就开始无恶不作,这比喻众生离开佛陀很长时间以后会诽谤佛法。
| 其父久时。远行来归。而子欢喜。忆父本教。受持不犯。
过了很长时间,父亲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了。儿子见到父亲非常欢喜,也忆起了父亲对他的教导,并对其受持不犯,变得和以前一样乖顺了。
| 以得见父。信知不死。不名堕逆。
儿子因为见到了父亲,确信父亲并没有死,他也就不会再堕落、叛逆下去了。
| 捉父本敕。顺教而行。不名诽谤。
儿子忆起了父亲的教导,并能依教而行,这比喻众生不会诽谤佛法。
众生离开佛陀很久以后,会犯错误、诽谤佛法;但若值遇佛陀,便能找回本心、认识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就不会再诽谤佛法。
下面佛陀将比喻和意义进行了一一对应。
| 善男子。长者即是如来。
善男子,长者(父亲)比喻如来。
| 一子者即是一切众生。
父亲深爱的独子比喻一切众生。
| 令者即是教戒。
父亲的教导、命令,比喻佛陀的教诫。
前面讲到,父亲在孩子身边时,孩子就会听从父亲的教导,此教导比喻佛陀对众生的教诫。
| 远行者即是余化。
父亲远行,比喻佛陀到他处教化众生。
| 不见父故即是唱灭。
孩子见不到父亲,认为父亲已经去世,比喻众生未值遇佛陀而认为佛已灭度。
| 愁恼故即是障弊。
孩子听说父亲去世而被忧愁逼迫,比喻众生因长久不见如来而失去本心,自相续被烦恼遮障。
| 不持故即是犯戒。
孩子不再受持父亲的教诲,比喻众生毁犯戒律。
| 唱灭故即是逆罪。
孩子听说父亲已经去世而开始叛逆,比喻众生未值遇佛陀而造逆罪,如诽谤佛法、造五无间罪等。
| 迷理故即是诽谤。
孩子迷失方向,做违背父亲教导之事,比喻众生迷失本心而诽谤佛法。
这个比喻说明,如果众生值遇佛陀、聆听佛陀教言,就不会造罪。若未遇佛陀、没有佛陀引导,就会像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一样,造作诽谤佛法等罪业。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造五无间罪都是被邪知识、恶知识所引导的。因此佛教非常强调“远离恶友”的重要性。凡夫大多没有自己的主见和价值观,就像学校里的学生一样,什么都听老师的。因此,善知识对于凡夫来说非常重要。若远离佛陀和佛陀化现的善知识,凡夫就会受其他人影响;若值遇佛陀、善知识,其行为就会恢复清净,就像父亲回来后,孩子的行为自然回归正轨一样。
以上讲了父子之喻及喻义对应,下面仅说意义。
| 如来世尊。余化回来。众生见之。即生信心。知佛不灭。
如来世尊到他处度化众生后又回到此世界,众生见到如来便生信心,知道佛未灭度。
| 佛为说法。还得本心。不名犯戒。
佛陀为众生说法,使其恢复本心,如此便不会犯戒。
| 以知不灭。不名堕逆。
由于知道佛陀没有灭度,众生便不会堕入逆行。
| 顺教而行。于理得解。不名谤法。
众生会对佛陀教言依教奉行,信解佛陀所说教理,如此便不会谤法。
如来去他处度化众生时,此世界的众生因不见佛陀而暂失本心,被恶知识引导而造种种罪业。但就像《宝性论》中所说,佛陀法身不灭、解脱身不灭。当如来再次出现于世时,众生会清楚如来不生不灭、从未离开,因此而回归本心,发现自己本具的佛性。此时众生就不会造罪了,即使造罪也会很快清净。
《未生怨王除罪经》(藏文、汉文《大藏经》中都有此经)中说,未生怨王最后是依胜义谛的修法,即能忏、所忏、罪业的本性均不存在的方式清净罪业的,这是很好的忏悔方法。
| 善男子。读持是经者。即能消除无量生死烦恼重恶之罪。
善男子,读诵此经能消除无量生死烦恼重恶之罪。
这确实是最好的忏悔方法。
| 闻是经名。即得闻佛。见是经者。即得见佛。持是经者。即持佛身。行是经者。即行佛事。说是经者。即说佛事。解是经者。即解佛义。若行佛事。善解佛义。
听闻此经名称,就是听闻佛陀的语言。见到此经,就是见到了佛陀——我们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受持此经,就是受持佛陀的身体。行持此经,就是行持佛的事业。宣说此经,亦是宣说佛的事业。解了此经,即能解开佛的意趣。若能行持佛的事业,则可善解佛之密意。
| 如此之人。永无烦恼。何以故。得值是经。断除烦恼。
这样的人永远没有烦恼。为什么呢?因为值遇此经能断除烦恼。
此经功德利益确实不可思议。《方广大庄严经》中说:“若有得闻佛,微妙甚深法,速除烦恼患,苦蕴亦皆尽。”听闻佛陀名号和甚深大乘微妙法,会迅速消除烦恼过患,令苦蕴悉皆灭尽。
《大智度论》中也说:“若佛国众生虽不见佛,值遇经法,修善持戒,布施、礼敬等,种涅槃因缘,乃至畜生皆能种福德因缘。”这句话也很重要。佛国众生虽因业力深重而未能见佛,但他们能值遇佛经,并能行持布施、顶礼等善法而种下涅槃种子,乃至旁生都能依靠佛经而种下福德因缘。
如果你看到小猫、小狗不听话,可以拿《圣大解脱经》敲敲它,或在其耳边传《圣大解脱经》,念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等,这会为其种下涅槃种子,令其获得解脱——非常重要!
在座各位能值遇此经还是很有福报的,的确应该感到欢喜。我们生于这样的轮回,的确很可怜,但幸运的是遇到了这部显宗当中的系解脱、闻解脱、见解脱、触解脱、忆解脱——这部经的名字就是《圣大解脱经》,凡与之结缘者都能得到解脱。
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弘扬此经,每个人都要发愿:“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弘扬《圣大解脱经》。等这部经讲完,我第二天就去弘扬。甚至等不到第二天,如果当天晚上九点钟讲完,我十点钟就包车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