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22课
2021年5月12日
虚空藏菩萨问佛陀的20个问题,我们已经讲了14个。对于每一个问题,佛均以四法回答,这些内容对大家的修行和行为非常有帮助,能令相续发生转变,这就是佛法的力量。今天讲后面几个问题。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开法施。何等为四。一者守护正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常行善人之法。四者不示人分别垢净之法。是名为四。
第十五,佛陀告诉虚空藏菩萨:“善男子,菩萨若具足四法,则善于做法布施。”
可以说,具足这四种窍诀,以后转法轮、讲经说法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若不具足,即使心里想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也不一定能达成,还可能引发争论和是非。
哪四种窍诀对讲经说法最有帮助呢?
一、守护正法。作为佛教徒,应心心念念守护如来教法,未得弘扬的法要去弘扬,已得弘扬的令其不断延续下去,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成为大法师、大堪布、大格西才能护持正法呢?不一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便法。现在,除了修行特别好的人以外,大多数人都使用手机、电脑。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一些粉丝,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用正法开导他人,这也是一种弘法的方便。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大家使用手机,因为手机可能成为严重的散乱之因。我只是说,每个人要通过各种方便方法护持正法。
另外,在弘法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保护佛法,不要让佛法因自己而受到损害。
若能真正护持佛法,平时不经常供养三宝也无妨。如《地藏十轮经》中说:“七宝满赡部,奉施佛及僧,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用遍满赡部洲的七宝供奉十方佛陀和僧众,所获福德如云聚般不可思议,但若有人一心一意护持佛法,其功德远超前者。
所以,我们要常常怀有护持正法的意乐,这确实很重要。大家不要认为护持正法不是自己的事情。有些人想:“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僧人、惭愧弟子,怎么有资格弘扬正法呢?”很多人自称“惭愧弟子”,其实内心很傲慢。即使你是“惭愧弟子”,也有弘扬佛法的责任。
二、自益智慧亦益他人。若想转法轮,首先应该通过闻思修行增上智慧,充实自己,否则就无法开导他人。
法师们在讲课之前应充分备课,因为在末法时代,能直接从智慧中流露法语的人是很少的。弘一大师讲戒律二十多年,但他每次讲课并不会照本宣科,仍会好好准备,他曾说:如果要讲1个小时的课,我就要准备7个小时。作为法师,先给自己的智慧充电很重要。如果只是信口开河地讲,就不一定能利益别人。
三、常行善人之法,即恒常行持善知识、上等人的高尚行为。
讲经说法的人,言行举止、行住坐卧至少要威仪如法。若连基本的品德都不具备,甚至人格低劣,就没有资格引导别人。其实,人们对于一个人的品德会有大体一致的评价,若想了解,稍微打听一下就清楚。
以上是讲,若想善于做法布施,首先要对守护正法有责任感,其次要具足智慧,再次要具足品德。
四、不示人分别垢净之法。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不”字可能是误加的。应该是,为人开示辨别垢净、取舍善恶因果的方法。何为垢与净?举例来说,执著有我是垢染,通达无我是清净;有分别为垢染,无分别为清净。
第二种:藏文等译本中是“不分别垢净”,意为尽管世俗中善与恶界限分明,但在讲经说法过程中,不要对善人、恶人、清净者、染污者做太多辨别,而要一视同仁地为大家传授佛法、开示引导。
这两种理解都可以,不同版本中有不同说法。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第一种理解方式。因为前三法都在讲世俗方面:守护正法、具足智慧、常行善人之法。那么,第四法讲“示人分别垢净之法”与之较为统一,即为人开示何为垢染、何为清净的取舍之理。
总之,若想以佛法开导众生,就要具足这四法,如此才能使听法者得到饶益。在世间学校,学生学得如何,70%与老师有关,如果老师非常优秀,学生也会学得不错。在佛法领域也是如此,道友们学得如何,与各班法师、辅导员的带领有很大关系。若法师不具足这四种功德,讲课得过且过,只为完成任务,听法者也会跟着混日子,相续中不会生起智慧、悲心等功德。若法师具足这四种功德,佛法已融入相续,而且非常有责任感、有激情、有强大的力量,听法者也会自然获得出世间的智慧。
| 善男子。复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为四。一者见他人缺。不以为愚。二者于嗔怒人。常修慈心。三者常说诸法因缘。四者常念无上菩提。是名为四。
第十六,佛告诉虚空藏菩萨:“善男子,有四种法可令菩萨依靠以前的因缘力而不失毁善根。”
我们也不希望自己辛苦积累的善根失毁,那应该怎么做呢?
一、见他人缺,不以为愚。
“不以为愚”,在有些译本中是“不以为过”,“过”即过失。
见到他人过失时,不要认为别人很愚笨、是傻瓜、是坏人。有些人觉得,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都是坏人,这样想很容易失毁善根。如果你不是管理者,就应对所有人观功德,而不要观过失,因为别人有过失也不会对你造成什么障碍。
《诸法无行经》中讲:“若见著五欲,不说其过恶,应当念彼人,久后亦得道。”若见他人沉溺于五欲、具足种种过失,不要说其短处,而应忆念此人虽显现这些过失,但很久以后也会获得地道功德。因此,我们应对他人观清净心。
有一次,乾隆皇帝在五台山的山腰上看到有僧人与女人在水池里共浴。他很生气,觉得僧人在毁坏佛法,于是朝他射了一箭。僧人中箭后就离开了,乾隆沿着血迹追寻,一直追到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僧人就不见了。乾隆进殿一看,发现那支箭竟插在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这就是“带箭文殊”。乾隆皇帝非常后悔,立即在文殊菩萨像前忏悔。可见,如果自心不清净,即使见到文殊菩萨,也会觉得他的行为不清净。
总之,我们应该经常赞叹他人功德,这样能令善根不失毁。
二、于嗔怒人,常修慈心。对于嗔心严重、脾气暴躁、行为粗鲁的人,应生极大的慈悲心。即使不生慈悲心,也不能以牙还牙地报以嗔心,更不能与之吵架、打架,否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平时遇到性格粗暴、行为不如法的人,要生起强烈的悲悯心——“这个人真的很可怜,像卫藏的厉鬼一样容易发怒,发怒时又这么可怕……”若能如此,每次看到别人生嗔恨心,都可以修一次大悲心。
阿底峡尊者出门时经常带着一个脾气不好的侍者,将其作为修安忍的所依。但很多人不敢这样做,他们宁可找一个脾气好的人做友伴——这样可能也会失去修安忍的机会。
总之,遇到性格不好的人,要对其愈加修慈心和悲悯心。
三、常说诸法因缘。经常为人传讲《百业经》《贤愚经》《缘起赞》等因果法门,讲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等缘起之理。
若对缘起空性法门有兴趣,就会经常为人宣讲此理。这样不仅能令很多众生懂得其义,也会使自相续的善根不失毁。经常宣说缘起空性确实很重要,因为《缘起赞》中说,佛陀最为超胜之处,就是了悟并宣说了缘起法。
我觉得,通达《百业经》《稻杆经》等宣讲因果、缘起之理的经论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曾作过一篇关于因缘法的简短教言,我之前想翻译,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不管怎样,大家应多多闻思因缘法门,越闻思就会越通达其中的甚深意义。
四、常念无上菩提。行住坐卧间,常常忆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在行持念经、磕头、转绕等任何善法时,都要忆念:愿自他众生获得无上菩提。若不经常忆念无上菩提,没有人会突然通达其义。好比某人想去拉萨,他无论赶路还是休息,心心念念都在想自己的目标——拉萨,这样终有一天会抵达目的地。同样,自从发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踏上了菩提之路,因此也要时刻忆念自己的目标:愿自他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之佛果。这也会使相续中的善根不失毁。
| 善男子。复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等为四。一者常以法施。施导与人。二者不说他人毁禁之罪。三者善知摄法。教化众生。四者解达深法。是名为四。
第十七,菩萨具足四法,则不需他人教诫就能行持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
《大乘经庄严论》中说,有些人依靠他缘才能发菩提心、行持六度,而有些人依靠前世因缘或即生的精勤修行,不依他人教诫就可以行持六波罗蜜多。本经中说,具足四法即可自己行持六度,是哪四法呢?
一、常以法施,施导与人。常以法布施令众生趋入解脱道。
法布施的确非常重要,常做法布施者,自然能行持六度。若有机会,大家也要经常为他人传授显密佛法,哪怕只讲一个偈颂也好。在喇荣,很多法师有福报、有因缘为他人做法布施,有些人已经讲了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相信,长期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的人,在行持六波罗蜜多方面自然与众不同。
二、不说他人毁禁之罪。
前面讲了“见他人缺,不以为愚”,是就总体而言的。此处更为具体,讲的是不说他人毁坏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过失。
有些人说“某人行为不如法,破戒了”,可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也有些人纯是出于嫉妒心的诽谤。网上经常有人诋毁高僧大德或普通僧人,这种行为非常可怕,无意中就造下了弥天大罪,很可怜。大家听到这些话时,没必要跟着传播,因为这些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多人往往喜欢谈论这些,使得很多谣言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不念他人恶,常思其善事,智慧离分别,人中最第一。”不念他人的过失,常常思维他人善事,其智慧远离分别,这种人最为第一。我认识的一些人确实如此,在别人看来很一般的人,他都能发现功德:“这个人特别好看,美得像天人一样!”“那个人心地善良,对家人、同事、道友特别特别好,跟寂天菩萨没有什么差别,真是大菩萨!”“他的心很稳重,像须弥山一样!”心地善良的人,能在每个人的身语意中找到优点。
有些人恰好相反,他们能在每个人身上找到过患:“他性格不好,他智慧不行,他人际关系很差,他长得特别难看……”在他们的境界中,总有百千万负面的事。
一个人的负面语言比较多,说明他心里的垢染也比较多,反之则说明他的心比较清净。就像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是氧气,出来的也是氧气。相续中的善法,散发的作用亦为善;而相续中的恶法,会使一个人的表情、语言和行为都是恶的自性。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你的皮囊里充满恶法,它必然发挥恶的影响和作用。总之,我们自己不一定真正认识自己,别人的观察也许更准确。
不说他人过失、尽量观清净心,会使六波罗蜜多不断增上。如果经常谈论他人过失,周围的人口头上不一定说“你性格不好,你清净心观得不好”,但大家心里都很明白。
三、善知摄法,教化众生。善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以此教化众生。
若要教化众生,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要令人愉悦,这样才能吸引众生。
四、解达深法。要通达释迦牟尼佛宣说的甚深法,即智慧波罗蜜多。
佛经中说:“五度如盲,智度如眼。”智慧度如同眼目,若无智度,行持其他五度也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更无法通达佛陀和传承上师们甚深密意,也无法做到不依他教而行持六波罗蜜多。我相信,世间所有具法相的大乘善知识,至少对佛陀的密意——甚深空性有所证悟,否则他只是名相上的法师。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达如来宣说的甚深空性法门,深入学习中观、般若(现观),这很重要。
有些人仅重视因果法门,喜欢行持转绕等有相善法,很少学修甚深无相法门。我们曾经推广五部大论的课程,但很遗憾,报名的居士并不多。很多人不愿意学深法,只喜欢听一些功德、利益等浅显道理,比如怎样发财、怎样长寿、怎样变美,这说明他们只重视财富、身体和相貌。有些人过午不食只是为了减肥——减肥,似乎成了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在大城市,健身房、健身广告随处可见。其实,大乘佛教并不重视人的胖与瘦,真正希求大乘佛法的人更关心内在的甚深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获得依赖闻思修行,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突然开悟了。
总之,具足以上四法,可以不依他教而行持六波罗蜜多。
| 善男子。复有四法。能舍禅定。现生欲界。何等为四。一者其心柔软。二者能得诸善根力。三者不舍一切众生。四者常能善修。智慧方便之力。是名为四。
第十八,菩萨若具足四法,则能舍弃禅定而现生于欲界。
其实,舍弃色界四禅及无色界的禅定而来欲界度众生并非易事。就像有些人喜欢禅修,你非让他放弃禅修到红尘中去饶益众生,这对他来说是很困难的。有些人自己闭关、打坐没问题,一入红尘度众生就失去力量了。但若具足四法,就能在欲界自在度化众生。
一、其心柔软。若想在欲界度众生,自心不能刚强又坚硬,要有一颗柔软的心。
有些人听了无数教言和窍诀,也依止了很多上师,但他们的心还是跟原来一样,甚至越来越恶劣。这样是很难度化众生的。
很多西方大德将大悲心说为“柔软心”。大悲心确实很柔软。真正具足大悲心的菩萨、高僧大德,与任何人打交道都会令对方很舒服。他们的言语能在无形中感染人,消融嗔恨。有时候,几句闲谈就能令他人相续发生很大转变。
总之,若想度众生,就要以柔软心感化众生。刚强而坚硬的心是很难度众生的,除非你像马头明王、大威德一样,可以通过示现威猛相以毒攻毒。
二、能得诸善根力。若想在欲界度众生,就要具足种种善根力。
每个人都具足善根力,但不一定能将其展现。有福报、有因缘、有能力的人有机会度化众生,被业风左右的人则无能为力。引发善根说来容易,但若因缘不具足,这种潜力就无法开发。
三、不舍一切众生。
若想在欲界度化众生,就不能舍弃任何一个有情,就像前面经文所讲:“不舍众生,为求大乘。”这很重要。
四、常能善修,智慧方便之力。善于修持智慧、方便双运之力,才能在欲界度化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中讲:“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未以方便摄持的智慧是束缚于三界之因,以方便摄持的智慧才是解脱之因。
这些教言的确很重要。若想去红尘中度众生,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柔软。性格很刚强的人最好不要去,否则会惹出很多事,回都回不来,影响也很不好。有些人性格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能感化一些人,有鲜花和掌声陪伴;不好的时候就惹很多事,令人失望。他们也许是受前世业力的影响,心态就像很严重的病人一样。
另外,善根未成熟、没有福德和智慧的人也不适合去红尘中度众生,舍弃众生的人亦然,他们在众生当中可能两天都待不住。有的人抱着很大的希望去接道场、度众生,可刚过三天就开始到处吵架。于是他在第四天天还没亮、启明星还没出现时就收拾行李,买机票飞往“清净刹土”了。若有不舍众生之心,他肯定不愿意离开的——“这些毕竟是可怜众生,我为什么要离开?再难、再苦、再伤心,我也要陪着他们。”
同样,仅有智慧而无方便,或仅有方便而无智慧也无法度化众生,一定要智悲双运才可以。
| 善男子。复有四法。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等为四。一者于无数生死中。不生厌离。二者常能供养。无量诸佛。三者修行无量慈心。四者信解无量佛慧。是名为四。
第十九,佛陀说:“善男子,若具备四种法,可以在佛法当中得不退转。”
此处的“不退转”,可理解为菩萨的不退转地,这是比较高的境界;也可理解为凡夫在修行佛法过程中不放弃,能始终坚持。
一、于无数生死中不生厌离。
众生在轮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水车般接连不断,如瓶中蜜蜂般上下轮转。菩萨对此不生厌离,心甘情愿长期住于轮回度化众生,哪怕入于火坑也不在乎——有这样的心就不会退转。
有些人经常担心自己会退转,那就要对三有轮回不生厌倦心。小乘行人修出离心时,会厌离轮回、希求解脱。但大乘菩萨需要多劫住于轮回度化众生,一定要清楚众生的悲惨处境:也许这一世是人,下一世就变成动物,再下一世又变成人……如此辗转不息,非常可怜。因此,菩萨不能对众生心生厌离。
从小范围来讲,对自己所在的道场和身边的人不生厌倦心也很重要。有些人容易厌倦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常常想要离开,“不想干了,累了,已经足够了,受够了!”这并非大乘菩萨的行为。
二、常能供养无量诸佛。
佛在世时供养佛陀,佛不在世时就常常观想以身口意恭敬供养十方诸佛。我想,作为佛教徒,基本上不会间断供佛。
三、修行无量慈心。若想在佛法当中得不退转,就要经常修慈悲菩提心。
佛经中说,真正具有慈悲心的人,接触别人,或其影子落在别人身上,都会使人感受到不可言说的清凉和安慰。现代人将这种力量称为“磁场”。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嗔恨,他也会散发负面的磁场。
对无量众生修慈心,一刹那就能积累无边功德。《中观宝鬘论》中说:“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每日三时以三百器皿装满饮食做布施,所获福德不及刹那间修慈悲心的福德之一分。所以,大家要常常修慈悲心,即使不能长时间修持,每天修10分钟或20分钟也可以。
有些人特别喜欢行持有相的善法,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我也在不同场合讲过:希望每个人都经常打打坐、修修法。如果从不打坐观修悲心和空性,就很难断除烦恼。
经常修行的人,能在佛法中不退转。有些人刚开始学得很好,后来却业际颠倒而退失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修行。现在有些出家人经常玩抖音、快手等,这是很可悲的。个别藏族觉姆,化着妆在视频里展现自己,这样不仅影响自己的修行,也会对佛教有很大损害。很多人对他们的评论是:“你还不如当在家人。”但他们仍然毫无惭愧之心。出家人若出现在镜头中,形象和行为都要如理如法。
藏地有些喇嘛、觉姆还俗后,还经常穿着很像僧衣的服装,让人误以为是出家人。如果是在家人的形象,做什么都不太要紧,但以出家人形象做在家人的事就非常可怕了。大家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应对其修慈悲心,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制止、呵斥。
总之,修慈心很重要。若不修行,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可怕的人而不自知,还认为自己很不错。
四、信解无量佛慧。若想在佛法中得不退转,就要对佛陀的无量智慧生起真正的信解。
大家正在学《宝性论》,应该明白佛智不可思议,声闻、缘觉、菩萨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们要经常思维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法报化三身功德,并生起信解,由此可于佛法中得不退转。
有些人可能想:“我现在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出家人,可晚年会不会变成可怜的业际颠倒者?”若能如经中所说,从现在开始对生死轮回不生厌离,经常供养佛陀和上师,修慈心,信解佛的智慧,就不会于佛法中退转。
| 善男子。复有四法。不断佛性。何等为四。一者为诸众生。不退本愿。二者受信施行。三者大欲精进。四者常能深心。行于佛道。是名为四。
第二十,佛陀说:“善男子,具足四法则能不断佛种(佛性)。”
大乘教义承许,即使是一阐提也不会真正断如来种姓。但暂时来讲,有些人获得解脱、成佛是非常遥远的事,这种人暂时可以说是断佛种者。
一、为诸众生,不退本愿。若想不断佛种,就不能退失为一切众生的解脱所发的菩提大愿。
有些誓言不坚定的人,学佛一段时间就说:“我现在不想学密了,不想学大乘佛法了。”这种人很愚痴、很可怜。我们对于自己所发过的愿,还是不要退失。
往昔,舍利子将眼睛布施给别人,对方不仅没有接受,还嫌它臭,把它扔在了地上。舍利子当时是声闻种姓,见此情景就生起厌离而退失了菩提心。作为大乘佛子,只要为众生发过大愿,就永远不能退,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退。在“文革”时期,很多人做到了这一点。有些佛教徒也是言出必行,他们虽然也有心态不好的时候,但只要自己承诺的事就不会反悔,誓言非常坚定,这样很好。
二、受信施行,即对布施之善行有信心,藏文译本中也是此义。
若想不断佛种,就要乐于对众生做法布施、财布施等,并对此善行有信心。
三、大欲精进,即对善法有极大的精进心。
佛经中讲:“志意坚定,心无疲倦。”意志坚定则能心无疲倦,也就不会中断精进。心态的确很重要。若心很坚定,学任何法、做任何事都能成功。《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人无坚心,尚不成小事,何况成佛道,世间无上者。”如果没有坚定的心,即使是很小的事也不能成办,何况要获得无与伦比的无上正等觉佛果呢?有些人意志力很坚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遇到再大困难也不会放弃。这样的志气和勇气,我们每个人都很需要。
四、常能深心,行于佛道。若想不断佛种,学法就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行持佛道,令心真正融入佛之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须通达般若法门,否则智慧比较浅薄,无法深入经藏。希望大家能重视五部大论的学习,我建议,心力等方面跟得上的人,至少要学完五部大论。
最近我们也在聊这方面的话题。很多人比较重视五论的学习,而有些人还不够重视。若想成为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堪布、堪姆,一定要圆满五论和密法的学习。如果戒律、俱舍、因明、中观、现观这五部大论没有逐一过关,以后想要传法就比较困难。
平时有发心的人,也要尽量学习五部大论为主的显密教法,这很重要。那天我发了一条微博:“如果一生中修完五加行、学完五部大论,再尽量修持大圆满,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死也无憾。”有领导就问我:“你说‘死亦无憾’是什么意思?”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五部大论,让我删掉那条微博。其实我当时是想:人生非常短暂,如果能在一生中圆满五部大论并修完加行,今生已经非常有价值了。
以上就是能于佛法中不退转的四种法。
| 菩萨摩诃萨游于三界。行种种行。利益众生。常修出世。不断佛性。
菩萨摩诃萨游于三界轮回,行持利益众生的种种事业,常常修持甚深般若法门为主的出世之法,如此能不断佛种。
此为第20个问题的结尾。
| 说是大乘四法之时。四万天人皆发无上菩提心。二万五千人得无生法忍。四万八千菩萨得达法界忍。善入佛慧。
佛陀宣说这样的大乘四法之时,四万天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万五千人获得了无生法忍,即证悟了空性;四万八千菩萨获得了法界忍,善入佛之智慧,这是比较高的境界。
所谓法界忍,即通达了法界的本来意义,对万法本性完全能接受与受持。法界忍跟无生法忍只是名称不同。一般来说,一地菩萨、八地菩萨以上才会获得法界忍。
以上就是四法品的全部内容。
| 尔时。佛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今应当。受持是经。
这时,佛告诉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你应当好好受持这部经。”
佛陀为虚空藏菩萨宣讲了80个窍诀后,要求他好好受持。
| 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当何名之。云何奉持。
虚空藏菩萨问佛陀:“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应如何奉持?”
佛陀让虚空藏菩萨受持此经,于是虚空藏菩萨问佛此经的名称及受持方法,佛陀就讲了一个很长的名字。
| 佛言。此经名为。大通方广。能破魔境。坏外道军。消除烦恼。能解五欲邪见系缚。破三界狱。放诸生死。向涅槃舍。润益久涸正因种子。雨大因缘六度法雨。增长众生三乘芽华。成就一乘菩提极果。
佛陀说,这部经的名称(特点)是:
“大通方广”:“大通”即大解脱,因为通就是解脱,解脱即通;“方广”有大乘之义,也意为无限、十方、广大,大乘思想就具有这些特点。
“能破魔境,坏外道军”,此经能破除四魔或八万四千魔等一切魔众,摧毁反对佛教的外道军队。
“消除烦恼,能解五欲邪见系缚”,此经能消除八万四千烦恼,解开五欲妙乐及邪知邪见的束缚。
“破三界狱,放诸生死,向涅槃舍”,此经能破除三界的监狱,令众生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趋向涅槃的精舍。
“润益久涸正因种子”,此经能滋润众生相续中久已干涸的菩提种子。这里最近在下雨,埋在地里的种子纷纷发了芽;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们相续中的菩提种子也在生根发芽。
“雨大因缘六度法雨,增长众生三乘芽华,成就一乘菩提极果”,此经能降下大因缘的六波罗蜜多法雨,增长、开启三界众生的三乘苗芽和花朵,成就究竟一乘的菩提顶乘之果。
| 善男子。汝问经名。我说如是。汝当受持。
佛陀说:“善男子,你问此经名称,我已为你宣说,你应当好好受持。”
| 尔时。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从过去。无量佛所。无量会处。无量众中。闻种种法。种种事。种种相。种种乘。未曾闻此。希有之法。希有之事。希有之相。希有大乘。我常受持。使不断绝。
这时,虚空藏菩萨又启白佛陀:“世尊,我在过去无量佛面前,在无量会众中,听闻过种种法、种种事、种种相、种种乘,但从未听过如此稀有之法、稀有之事、稀有之相、稀有大乘,我一定会常常受持此经,使之延续,不令断绝。”
“无量会处,无量众中”可能是指无量菩萨、圣者的聚会和无量众多的群体当中。
虚空藏菩萨非常广闻博学。他自无量劫来,在无量佛菩萨面前听过无量无边法门。不像我们,如果写自传的话最多是写“在哪位上师、哪位法师面前听过五部大论等”,听过的法,五个指头就能算出来,有点孤陋寡闻。
“种种事”,包括种种世间事和出世间事。
“种种相”,包括世俗万法的种种事相、行相、相状等。
“种种乘”,包括小乘、大乘、密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等众多乘。
虚空藏菩萨在诸佛菩萨和无量善知识面前听过那么多法、那么多事,却从未听过像《圣大解脱经》这样稀有之法、稀有之事,那我们就更不敢说自己听过比这部经更稀有、更重要、更有加持、更具功德和利益的法了吧?
“我常受持,使不断绝”,虚空藏菩萨在佛陀面前发愿:“我要常常受持此经,使之永不断绝。”由此可见,虚空藏菩萨对本经极为重视。
“我常受持”,有些版本中是“我当受持”,可能还是“常受持”更合适,这能体现此经的殊胜与稀有。藏文等译本中也是“常受持”。敦煌版跟《大正藏》稍有不同。
《佛般泥洹经》中说:“比丘当重经如愚人重珍宝。”这个教证很重要。修行人应重视经典,就像愚者重视珍宝一样。对于如此殊胜的《圣大解脱经》,我们也应倍加珍爱,永远受持,使之永不断绝。
各位若能于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不放弃此法宝,我这次传讲也算是有意义的,你们听闻此法也是有意义的。如果我讲完后你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把法本扔到100公尺以外,那我们的讲闻就没有太大意义。
虚空藏菩萨都如此重视这部经,我们这些相续贫乏的众生、轮回中贪玩的小孩,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重视此经呢?所以,我们要随学虚空藏菩萨发愿:以后一定要常常受持、弘扬此经,有机会还要不断听受、学习。如此一来,佛菩萨的加持自会融入你的相续,使你的修行如上弦月般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