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21课
2021年5月11日
《圣大解脱经》的功德确实很大。我之前讲过,我小时候去过炉霍县城桑当噶洛老人的家里,他常年如一日地念《圣大解脱经》,用《圣大解脱经》转经轮。每当我们几个小孩去他家里,他就给我们讲《圣大解脱经》中诸佛菩萨名号的功德、信相菩萨求法的功德等。所以,我从小就对《圣大解脱经》有很大信心。
藏地修行人对这部经特别重视,念修此经的人很多,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有位老师父将近100岁了,他每天早上4:00左右起床,天亮前念一遍《圣大解脱经》,从小到老都未间断过。
这次我对照藏文译本、敦煌本等几个版本,对《圣大解脱经》做了校对,等这部经讲完,应该会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准确的版本,方便以后念诵、学习。另外,我们也会提供《圣大解脱经》转经轮,但现在不着急。
《圣大解脱经》快讲一半了,剩下的内容大家应该有信心圆满。如果你听了开头,就一定要听完。现在没有网络直播,对于没有当场听到的内容,要通过其他方式补上。我看很多人仍像以前一样认真学习,这样很好。
昨天讲到,虚空藏菩萨总共问佛20个问题,佛陀对每个问题均以四法做了解说,我们已经讲了前7问,28个法。这些内容对修行有很大帮助,大家一定要记住,也可以写在日记里。
昨天讲的随顺他众、随喜他人功德很重要。大家在弘扬佛法、修行、发心与生活中,一定要做到这些。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等很多教言中都强调过随顺他众的重要性。所谓随顺他众,并不是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听什么,否则连他人的贪、嗔、嫉妒等烦恼也一起随顺了。真正的随顺,是在不舍弃自己根本修行的基础上,与人和睦相处。有些佛教徒比不学佛的人还难打交道,烦恼很重,常因小事而苦恼,人际关系也很不好,这说明他们学佛学得不太成功。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化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常求利安众生。二者自舍己乐。三者和柔忍辱。四者能除高慢。是名为四。
第八,菩萨具足四法则能善于教化众生。
很多人学了《入菩萨行论·善说海》等大乘佛法以后,依靠无著菩萨等前辈大德的加持,很乐于帮助别人。但光有一颗好心能否教化众生呢?还是很难的。若具足四种窍诀,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度化众生都比较容易。哪四种窍诀呢?
一、常求利安众生。
一般凡夫不一定会将利乐众生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善于教化众生的人,会想尽办法利乐有情。比如为众生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令其获得暂时的利益和安乐。
二、自舍己乐。在利益众生过程中,尽量舍弃自己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总是为自己着想,一直在寻求自利,别人是可以看出来的。人们都不傻,刚开始可能会被迷惑,但慢慢就能直接、间接地观察到:他只是口头上说得非常漂亮,其实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时他就无法再调化众生了。
真正想调化众生的人,会以实际行动尽心尽力地饶益有情。而特别自私自利、爱耍小聪明的人,连跟人一起坐车、吃饭都会先考虑自己,“好座位我来坐,好吃的我来吃!”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在真正利他,谁只是口头上利他而心里只想着自己,时间长了大家都清楚。
三、和柔忍辱。大乘菩萨度化众生时,言行举止不会那么简单粗暴,动辄就威胁别人,给人带来痛苦;而会以善良之心对众生温良以待,并以坚忍的毅力安忍身心痛苦。
很多年轻人忍耐力比较弱,稍有不快就撂挑子,“钥匙交给你,我不想待了!”这种人是无法度众生的。想去弘法的人,首先要有心理准备:我肯定会遇到特别麻烦的事情,比如弟子的邪行,以及野蛮的人对我无理攻击……如果这些都忍不了,就不要谈度化众生了。
内心坚韧很重要,若不具备这一点,不要说利益众生,连自己活下去都比较困难。
四、能除高慢。与众生交往时,要跟众生打成一片,不要高高在上、架子很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有些领导和稍微有点财富的商人,根本不把手下当人看。而真正的菩萨,内在功德和智慧无与伦比,却能完全与人平等相待,说话做事很接地气,没有任何傲慢,就容易被人们接受。
其实,心存傲慢是很愚痴的。《入行论》中说:“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痴我何故,骄慢不侍众?”诸佛为利有情尚且不惜身命,愚痴的我为何如此骄慢、不恭敬众生呢?
“能除高慢”,《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是“除舍憍慢”,藏文译本中是“能除懈怠”,其实懈怠也是傲慢的一种表现。
特别傲慢的人,度众生不一定成功。前辈高僧大德功德十分超胜,但丝毫没有傲慢之心,不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而会平等对待所有众生,甚至愿意为众生做马牛。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人太好了,他们不求自利、一心利他,而且非常坚强、无有傲慢,自然很乐意接受他们的话,他们也就能广泛地利益众生。
有些菩萨之所以能有广大的利生事业,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前世发了利益众生的大愿、积累了无量福德,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能随顺众生、善知众生心,而且真心帮助众生,并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安乐,因此具有教化众生的能力和因缘。不像有些领导,为了完成任务、达到某种目的而在人前故意作秀。
大家以后建道场、修寺院或传法时,如果只关心自己的床座,把自己抬得特别高,人们就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值得依止,慢慢就全部离开了。如果你内在具足功德,行为也很随顺众人,就会很有吸引力。我很佩服一些世间领导,他们心胸宽广,没有怨言,善于与人相处。世间人都能如此,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就更要努力了。
| 善男子。复有四法。能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为四。一者常忆念十方一切诸佛。二者所作功德等。以施之于一切众生。常为菩提。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称扬大乘。是名为四。
第九,菩萨具足四法能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
很多人问:“我这辈子好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如何才能生生世世不舍弃菩提心呢?”具备这四种窍诀就可以,这是佛陀的金刚语,并非一般世间老师的语言。
一、常忆念十方一切诸佛,即常常祈祷、忆念十方佛陀。
作为佛教徒,心中要常常忆念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方毗卢遮那佛等十方一切诸佛,并观想四方四隅、十方三世诸佛的总集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
我之前要求大家,出门时要带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后面部分讲,释迦牟尼佛是浩瀚寂猛本尊、十方三世诸佛的总集。所以,我们也可以经常忆念释迦牟尼佛。
总之,若想不舍弃菩提心,就要经常祈祷佛陀,并常常忆念:“我这颗菩提心,是释迦牟尼佛等三世诸佛赐予的,非常珍贵。”
二、所作功德等,以施之于一切众生,常为菩提。将每天所做的转绕、念经、闻思、磕头、放生等所有功德回向众生,愿众生获得菩提。
“施”,在藏文译本中是“回向”。二者意义相同,因为“施”就是布施、给予之义。
我们不能自己独吞所有功德,而应想到天下无边的众生,愿他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以《普贤行愿品》《生生世世发愿文》或一些简单的偈颂做回向。
很多居士都在每月十五、三十等重要日子守持八关斋戒,这非常好。大家圆满这样的善行后,一定要回向。回向时,并不是希望自己健康、苗条、美丽,而是愿天下无边的众生获得佛果。若能将大大小小的善根都如此回向,就会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
三、亲近善知识。若想不失菩提心,要依靠善知识、善友的力量。
凡夫的心变化多端,很容易被恶友所转,毁坏善心并迅速堕落。因此,要经常亲近善知识。《法华经》中说:“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会很快获得菩萨道;随顺上师而学,会很容易见到恒河沙数佛。因此,亲近善知识能令修行人开悟、见佛、不失菩提心。《大悲经》中也说:“诸善知识及善等侣,能生善心相续流注。”依止善知识、善道友,能令相续中生起善心,百千年中不会失毁。
所以,依止善知识真的很重要,这是不失菩提心之根本因。
四、称扬大乘。自己先了知大乘功德,并尽量为他人宣说。
汉文《大藏经》中有一部佛经叫做《称赞大乘功德经》(玄奘法师译),其中讲了很多比喻,比如“此乘如地普能生长世出世善,故曰大乘”,这是大地的比喻:大地能生长万物,同样,大乘能出生世间、出世间所有善法。后面还有水、火、风等比喻。建议大家最近看一遍这部经。
我在藏文中没有找到这部经,有人找到的话跟我说一下。如果确实没有,我可能会翻译。这部经篇幅不长,开头以长行文讲述缘起,接下来就是大段的偈颂,赞叹大乘功德。
当然,我翻译出来也不一定有人看,可能等我不在了,才有人重视我的汉文、藏文译作。一般来说,人在世的时候,会被人嫉妒、忽视;人不在了,才会被想起。在藏文讲译方面,我没有什么名声,也没有什么弟子,想做一本讲记都做不出来。但这些没有也好,眼不见心不烦。
但我觉得,汉文《大藏经》中有一些非常珍贵的经典,比如我之前译成藏文的《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开头有个很好的缘起,方便的时候也可以给大家讲一讲。藏文《大藏经》中也有一些经典是汉文当中没有的,将其翻译出来也很重要。
我们这里也有一些精通藏语、汉语的人,你们先慢慢学,不要着急。从1987年到1997年,除1995年翻译了《格言宝藏论》外,我都没有正式翻译经论。后来翻译了《大圆满前行》,又修正了好多次。如果在能力未成熟时就正式翻译,后来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译作经不起检验。当然,人生短暂,到一定的时候,能力已经成熟了就要正式做一些翻译。现在,我争取每年翻译一两本书。
在汉译藏方面,我会选择一些比较短的经典。我曾想将《大智度论》和《涅槃经》的部分内容译成藏文,因为藏文中没有。《涅槃经》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以前斯德班智达很想翻译此经,但因缘并未成熟。
人的生命非常短暂。我想,再过5年,我的眼睛可能就不行了。你们也要想一想,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五根衰退,做事时就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可以说是“心有余而根不足”,因为五根已经没有力量了。
我们要在短暂的人生中好好利用这个肉身,该做的事要赶快做。上了年纪以后,身体就容易四大不调,出现各种疾病,即使想要闻思修行、讲经说法,也不一定能成办,大量时间都用在吃药、按摩等方面。很多五六十岁的人会经常谈论健康问题。以前我跟随上师如意宝出去,早上起来时,上师和他的妹妹会互相问候:“昨晚睡着了没有?睡得怎么样?”我想:“为什么要这样问呢?睡不着就看书,多好啊!”当时我很年轻,身体没有什么疾病,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原来上师说的话是有意义的。
| 善男子。复有四法。能具一心。而无杂行。何等为四。一者离声闻心。二者离辟支佛心。三者求法无厌。四者如所闻法。广为人说。是名为四。
第十,有四种法能令菩萨一心一意地求法、修行,而不会学得很杂、很乱。
有些大德说,要一心念佛,不要杂修、杂行。尚未达到一定境界前,还是专心致志地修一个法门比较好。如果修得太杂,依止的上师太多,什么事情都做,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目标,这样很可怕。
一、离声闻心。
二、离辟支佛心,即远离缘觉心。
声闻缘觉虽然求解脱,修四谛、十二缘起,最后会证得人无我,或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但他们主要希求自己的安乐、寂灭和解脱。作为大乘佛教徒,若想修法成功,就要远离这种自私自利心。
三、求法无厌,在求法方面不要厌倦。
有些人在听法过程中不能坚持。前几年,在网上可以讲课的时候,每次开讲一部法都有很多听众,有时会多达几十万人,但后面就会慢慢减少。其实,听课、求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中途生起厌倦心就不会成功。
若想一心一意专注修法,就要经常忆念: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求得四句偈颂,曾舍弃头目脑髓和一切身心。进而鞭策自己无有厌倦地求法,这很重要。
在世间,学生补课、参加培训,一节课就要几百块钱甚至更多。当然,世间知识应该有这个价值。与之相比,出世间的佛法更具价值。那天有位堪布跟我说:“某个人在外面授课一个月,听课的人每人需要交100块钱,总共有500个人参加,他赚钱好容易啊!”我说:“这不算什么,佛教徒若要赚钱也很容易,但为了名闻利养而讲法,这违背了佛教无私利他的原则。”
然而,有些人因为没有付出任何金钱,就不知佛法难得,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听课。在西方,求法都是必须交钱的,交了钱就会很珍惜,一分钱都不浪费,听课时绝不打瞌睡,一直很专注。法王如意宝去西方传法时,有一次提前5分钟讲完了,听众说:“您可不可以再讲5分钟,我们都已经付钱了。”
有时候,通过金钱来提醒大家佛法难得,也是有必要的。但这样也不太好,我们不赞叹讲法时收费。在西方是实在没办法,在那里举办讲座等都要收费;而在其他地方就不需要这样做。当年,释迦牟尼佛传法时并没有收费,前辈高僧大德们亦然。后来,法王如意宝在传法和灌顶时,连哈达都不收,这是个很好的传统。
总之,我们要明白佛法的珍贵性,否则可能会在求法过程中生起厌烦心而不重视听法。
四、如所闻法,广为人说。自己所听到的法,一定要广泛为别人宣说。
作为讲法者,首先要充实自己,如果自己学习时泛泛而过,给别人讲时夸夸其谈,就没有多大意义。法师讲法时一定要细心,不要随意说大话。《大宝积经》中说:“譬如天晴明时,净无云翳,必无雨相;寡闻菩萨无法雨相亦复如是。”晴天不可能降下雨水,寡闻菩萨也不可能宣说法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法师,如果肚子里有丰富的世出世间知识,所讲内容就会很有意义;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学问,自然讲不出什么道理。
我们要以善心讲法,若不具足善心,还是不讲好一点。《大法炬陀罗尼经》中说:“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作为法师,要以慈悲心悲悯众生、讲经说法,如此能成就大功德,令佛法久住于世。
《增一阿含经》中说:“有四种人聪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哪四种人呢?即最广闻博学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斯。”在此浊世,若广闻博学经论并善于宣说,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为他人讲法。若讲不出什么道理,还是少说为佳。经论中也说,愚笨者要少说话,否则会造恶业。所以,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具足以上四法,就能一心一意地专修,而不会杂修、杂行。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求法宝。何等为四。一者于大法中。生宝想。以难得故。二者于大法中。生救药想。疗众生病故。三者于大法中。生财利想。以不失故。四者于大法中。生灭苦想。至涅槃故。是名为四。
第十一,佛陀说:“善男子,具足四种窍诀,可以求得非常珍贵的法宝。”哪四种窍诀呢?
一、于大法中生宝想,以难得故。要对菩提心、空性慧等大乘佛法生珍宝想,因为这些法的确非常难得。
“大法”,在藏文译本中是“大乘法”,敦煌本中也是“大法”,《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是“法”,可能就是指大乘佛法。
我们应该对法有难得之心。好多人在这方面真的很不错,包括喇荣的道友们,对早晚的闻法都很重视。对法越有难得之想,自己所获得的利益就越多;如果认为听不听法无所谓,就不会有多大收获。所以我们要珍爱佛法,如同世间人珍爱金银珠宝一样。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钻石戒指、天珠项链非常珍贵,晚上睡觉都会把它放在胸口,平时也要放在保险柜里。作为佛教徒,如果对大圆满等大乘佛法倍加珍爱,出门时也会带着相关法本。有些道友就是如此,经常随身携带的法本看起来已经比较旧了,这说明他们很重视这些法。如果出去时不带任何法本、佛像,只带一大堆化妆品,说明这个人只重视自己的肉身。
二、于大法中生救药想,疗众生病故。要把大乘佛法当作救护众生的妙药,因为它能疗愈众生疾病。
利他心、空性慧等大乘佛法的确能遣除众生相续中的三毒烦恼和各种疾病。有些人以前得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精神非常不正常,学佛以后就有了很大变化。所以说,佛法是一种精神妙药。很多人都有亲身体会:“如果没有遇到佛法,可能现在一切都完了。”
三、于大法中生财利想,以不失故。
大乘法对相续非常有利,此生多多听闻大乘佛法,后世无论转生六道中的哪一道都会很快乐。为什么有些人这一世得到人身也遇到了佛法,但还是感到很痛苦,心也不堪能呢?就是因为以前听闻大乘佛法比较少。
我以前放牦牛时,会给它们取不同的名字。有的牦牛常常很开心地玩耍,尾巴一直摇来摇去,我就给它取名为“快乐”;有的牦牛整天愁眉苦脸的,甚至经常流眼泪,好像生病了一样,我就给它取名为“痛苦”。——我是牦牛专家,以后可以给大家讲讲牦牛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我想,如果今生好好学习大乘佛法,后世即使转生为牦牛,也会过得很开心。
《正法念处经》中说:“闻法之财富,世间最第一。”听闻佛法所获之财,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就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说:即使明晨就要死去,今天仍要坚持学习;纵然今生成不了智者,也要为来世积累智慧。所以,我们要把学习大乘佛法当成一种投资。
有些人觉得,听课没什么价值,还浪费了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炒股、赚钱,可能会赚几十万呢。听课的确不会给你带来人民币,但你已经在无形中赚了很多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存在阿赖耶上,下一世你就可以在阿赖耶上“炒股”。
四、于大法中生灭苦想,至涅槃故。依靠大乘佛法能灭除痛苦的根本,获得涅槃寂静。
具足这四种法,求法就会成功。大家在前往藏地、汉地求法过程中,若能认识到佛法难得,并将其当做妙药、精神上的财利,相信大乘法定能灭苦,就能求得正法。
前辈高僧大德在求法过程中,无不历尽苦行,不惜生命。相比之下,现在大家求法是很容易的。但有些人偶尔没吃到早饭、午饭就觉得很痛苦,好像来这里就是为了吃饭一样,平时也不谈论任何求法的话题,只是谈论饮食和睡眠。这样的人虽然待在求法圣地,回去时也不一定有多大收获。
求法者的生活简简单单就可以了,不要特别奢侈。有些人对求法没有什么计划,对饮食却很有计划,天天想着明天吃什么、后天吃什么,日记本上写的也多是这些。还有一些人经常在网上晒自己每天吃了什么。偶尔晒一晒可以,但若不求法、只求饮食就不太好了,由此也能看出其内心的价值观。若要分享,还是分享自己的精神追求比较好。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出毁禁烦恼之罪。何等为四。一者得无生法忍。以诸法无来故。二者得无灭忍。以诸法无去故。三者得因缘忍。知诸法因缘生故。四者得无住忍。无异心相续故。是名为四。
第十二,菩萨具足四种法,则善于出离毁坏戒律之罪和以烦恼所造之罪。哪四法呢?
一、得无生法忍,以诸法无来故。万法没有任何产生,因为诸法无来之故。
如果诸法有来,则有产生。比如:我前世是人,来到此生也是人;前世是天人,来到此世生为人。但是,因为最初没有来——如何观察也找不到一个“来”——诸法就不可能产生。这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灭罪方法。
二、得无灭忍,以诸法无去故。诸法无灭,因为诸法无去之故。
前面讲无生法忍,此处讲无灭法忍。诸法有去则有灭。比如一个人在此处死后,到了另一个地方,就可以承许他的灭。但是,如果没有去处,又如何灭呢?再比如,火要灭也需要有一个去处,如果没有去处就无法灭。
此处以因缘的方式讲了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三、得因缘忍,知诸法因缘生故。诸法依因缘生,并无实相上的产生。
只要是因缘生,就不会有真正的产生。佛经中说:“因缘生故必不生。”由此也可了知,诸法均为缘起性空。
四、得无住忍,无异心相续故。万法无住,因其没有不同的相续之故。
前面讲了无生法忍、无灭法忍,此处讲无住法忍。如果万法有不同的心相续,则有安住;但由于诸法并无天授、慈氏等不同的心相续,则不可能有安住的机会。也就是说,法的安住需要相续的存留,若无不同相续,又如何安住呢?
若能获得以上境界,一切毁戒、烦恼之罪都可忏悔清净。若尚未获此境界,则可依靠金刚萨埵心咒来忏悔。我刚才跟大家讲了,一个月内一定要念完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如果有人没有念完,说明他是依靠无生、无住、无灭的境界忏悔的,我们就让他讲一下胜义忏悔法。
我这么说,一方面是开玩笑,另一方面确实是为大家好。这个月非常殊胜,我们要趁此机会将一年来在相续中积累的罪业忏悔清净,就像定期打扫房间、清理垃圾一样。按照法王如意宝的传统,每年藏历四月念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这一年所积累的罪业一定会全部清净;年底念30万遍阿弥陀佛心咒,往生也就有希望了。总之,积资净障非常重要。
有些人很精进,即使我不要求,他们也会念的——不要说40万遍,50万遍都能念。而有些人就不一定了,要么以发心为借口,要么以讲课为借口,总有各种理由不按时完成。有时候我自己也是这样,所以过几天我这边就不安排课了,一定要把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念完。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障烦恼。何等为四。一者正忆念。二者障诸根。三者能得善法力故。四者独处远离故。是名为四。
第十三,菩萨具足四法能善于断除烦恼,哪四法呢?
一、正忆念。即正确地忆念,也就是具足正知正念。
二、障诸根。即摄持诸根、守护根门。
“障”即遮障,意为遮止眼耳鼻舌身诸根外散,因为诸根外散则无法断除烦恼。
三、能得善法力故。若要断除烦恼,就要增强善法的力量。
“得”,在藏文译本中是“生”。
修持善法很重要。有些人在恶法方面力量很强,善法方面力量很弱——以后一定要增强善法力,如精进念咒、闻思等;并尽量减弱恶法力,如放下贪嗔痴等诸烦恼。有些人的善法力很强。藏族居士林有位老堪布,已经八九十岁了,但在行善方面毫不放逸,他要求那里的居士上午念咒,下午磕头,特别精进。
四、独处远离故。独自安住在寂静的地方,远离散乱。
“远离”,在藏文译本中有远离散乱的意思。
远离散乱是我们断除烦恼最好的方法。《涅槃经》中说:“众生生烦恼因,凡有三种:一者、未断烦恼,二者、不断因缘,三者、不善思惟。”《俱舍论》中也说:烦恼种子未断、对境现前、非理作意是生烦恼之因缘。二者说法一致。未断烦恼指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没有断,不断因缘指对境现前,不善思惟指非理作意。这些因缘具足时,就会生烦恼、造恶业;一旦断除这些因缘,烦恼就不再产生。大家应该在断烦恼方面努力,比如一生起非理作意,就要将其斩断。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能随顺。入诸大众。何等为四。一者求法不求胜故。二者常生恭敬。心无骄慢。三者唯求法利。不自显现。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名为四。
第十四,菩萨具足四种窍诀,能善于随顺众生,融入集体和大众。
有些人因自闭症、抑郁症等无法合群,这情有可原。但有些人并非如此。发了大乘心的人,一定要学会与人交往,否则确实无法度众生。掌握以下四个重要窍诀,就可以随顺世间、入于群体。
一、求法不求胜故。以平常心求法,而不求胜过他人。
此处的“求法”,可以包括求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所谓“不求胜”,是指不求凡事做到第一。有些人很喜欢当第一,当不了第一就要跟人竞争,甚至吵架、打架。有些人本可以安安稳稳地赚钱,但他们非要超过别人,这样就会平添很多烦恼,自然无法合群。
性格比较强势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仿佛他是来自其他星球的一样。如果有人对他不恭敬,他就会特别生气。大家一起吃工作餐时,他也会跟人争座位,“你不要坐这里,这是我的位置!”时间久了,大家看到他就躲。以前的学生有很多这样的,我也当过这样的学生,回想自己过去还是有很多不好的习气(众笑)。而有些人内心具足功德,对任何人都很恭敬。
二、常生恭敬,心无骄慢。对任何人都要恭敬以待,心中不要有骄慢。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真的很重要,人与人在这方面有很大差别。《月灯三昧经》中有个很好的教证:“若于老少所,语言常含笑,发言先慰问,灭除己骜慢,衣服及饮食,常以奉供养,作如是心施,是等悉成佛。”对年老者或年少者说话时常常面带笑容,说话前先致以问候,用语也非常文明,与他人十分相合,以无有傲慢之心做衣食等方面的供养、布施,如此行持者悉皆成佛。
三、唯求法利,不自显现。在求法过程中,要一心汲取佛法利益,不要整天宣传、夸耀自己。
有些人有了一点点功德就经常炫耀、凸显自己,说自己在团体中如何了不起、如何受领导重视。作为大乘佛教徒,不断放下自我才是对的。如果越学越喜欢自我吹嘘,说明他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内心空虚的人往往喜欢炫耀,这种人不能随顺众生,也不合群,很多人都看不惯他。若想融入大众,就要韬光养晦,专心求正法,如此修行也容易成功。
四、教人善法,不求名利。
在教人善法过程中,自己求名、求利、求恭敬、求安乐就落入了世间八法,是最不好的事情。比如,有些人让别人捐款,目的是自己从中获利;有些人教别人学法,是想自己得到名声、利养。
在求法、度众生过程中,应有一颗非常纯洁的心,这很重要。如果挂羊头卖狗肉,口头上说利他,实则想要自己获得名利、快乐,人们就会离开你。因为谁都不傻,慢慢就会发现你的语言里包装了什么。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想起你之前的所作所为,比如通过网络做了什么不如法的事,就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总之,若想随顺众生、入于大众,自己的心和行为都要很清净。对于佛教徒来说,这些窍诀真的很重要。
我以前读过《圣大解脱经》,但当时没注意到经中有这么好的窍诀。那天有人跟我说:“你不要天天骂我。”其实我没有骂你,就算是骂,也是释迦牟尼佛在“加持”你。因为我只是对照藏文译本,在经文字面上给大家做了简单讲解,并没有加很多内容。当然,有些现象我是知道的,也没有必要隐藏,就直言不讳地跟大家讲了,希望能令你们的相续有所改变——这就是我讲法的目的,相信也是你们听法的目的。如果大家能从听法中受益,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的转变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一定听了一节课就立竿见影。
很多人无法随顺世间,不能合群,原因是什么呢?经文中讲了四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解决,大家以后跟谁都能融洽相处。可见,《圣大解脱经》不仅具有殊胜功德,而且蕴含着为人处世方面的殊胜格言,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