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20课
2021年5月10日
接下来要讲的经文中,信相菩萨提出了20个问题,对于每个问题,佛陀均以四法做了回答。若能将这些内容铭记于心,会对修行有很大帮助。
其他佛经中也有类似问答。如《须真天子经》中,须真天子问佛32个问题,《海龙王请问经》中,海龙王问佛49个问题,佛陀均以四事一一回答。有些内容在本经中也有所涉及。
另外,《思益梵天所问经·四法品》的内容与《圣大解脱经》中的这些问答基本一致,只有个别字词不同。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非常好懂,北魏菩提流支也译过此经。这部经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包括藏文译本、中亚的粟特语译本等,但梵文本已经佚失。现在,《八万四千·佛典传译》工程正在将其译为英文。
| 尔时。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欲问菩萨菩提因缘。若佛听许。当敢发问。
这时,虚空藏菩萨启白佛陀:“世尊,我们想请问菩萨求菩提之因缘。若佛陀开许,我才敢发问。”
虚空藏菩萨并未直接问佛,而是先请求开许。这表明他很谦虚,对佛陀很恭敬。
善问与善答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涅槃经》中说,世间有两种人甚为稀有,一为善问难者,二为善能答者,此二者能断除生死轮回、摧破魔众,获得无量功德。本经中的提问者虚空藏菩萨与回答者佛陀,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其问答自然能为众生带来利益。
|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无量百千佛所。种诸善根。久达菩萨。所行方便。
佛陀说:“非常好,非常好!善男子,你曾在无量百千佛陀面前种下善根,早已通达菩萨的六度万行和利益众生的种种方便。”
《八大菩萨传》中讲了虚空藏菩萨的发心和利益众生的诸多行为,大家可以翻阅。今年如果方便,我想像这次讲《显句论》那样,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八大菩萨传》中的内容。
| 为诸菩萨。问于坚固菩提之道。
佛陀说:“你是为了诸位菩萨、学道之人,才寻问如何坚固菩提之道。”
佛陀称赞虚空藏菩萨的发问非常有意义。他久远劫来就已通达万法空性等义,自己并无这些疑问,之所以明知故问,是为了利益众生和诸位菩萨。
有时候,一个人的发问能解除很多人的疑惑。以前,我们课后也有问答和交流,这很重要。大家在学习、辅导过程中,要互相提一些问题,并将有意义的内容记下来。
| 随意决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佛告诉虚空藏菩萨:“你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随意地问,我会为你分别解说。”
| 时虚空藏菩萨已蒙许可。白佛言。世尊。
虚空藏菩萨得到佛陀的许可后,启白佛陀:“世尊……”
下面虚空藏菩萨总共提出了20个问题,佛陀对每个问题以四法来回答。
| 何谓菩萨。其心坚固。而不疲倦。
第一问:菩萨如何令自心坚固、永不疲倦?
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如果别人问你:“菩萨在利益众生、闻思修行过程中,如何坚定自心、永不退转?”你怎么回答?
| 何谓菩萨。所言决定。而无中悔。
第二问:菩萨如何令自己的语言具有决定性、合理性,始终不会后悔?
世间人说话可能会前言不搭后语,有矛盾之处,有时还会对自己的言行生后悔心、改变主意。具有一定境界的菩萨不会如此,他们的语言是确定的,始终不会改变或后悔。
| 何谓菩萨。增长善根。
第三问:菩萨如何令善根蒸蒸日上、与日俱增?
对于此处所说的如何令菩萨心无疲厌、所言决定、善根增长等问题,我们也很需要了解。
| 何谓菩萨。无所恐畏。威仪不转。
第四问:菩萨如何令自己无有畏惧、威仪不改?
等会儿如果有时间,我会让10个人来回答这些问题,大家都准备一下,这样会使你们印象深刻。
| 何谓菩萨。成就善法。
第五问:菩萨如何成就善法?
有些人很想成就善法、修行成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 何谓菩萨。善知从一地。至于十地。
第六问:菩萨如何了知一地到十地的善法功德?
明代圆澄法师在《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中说:以上六问以自利为主,第七、第八问以利他为主,后面的十二问兼顾自他二利。但我看了一下,这些问题好像都包含自利和利他的成分。
| 何谓菩萨。善知方便。
第七问:菩萨如何才能具备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 何谓菩萨。善化众生。
第八问:菩萨如何善巧方便地度化众生?
“善化”,即善于教化众生。
| 何谓菩萨。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第九问:菩萨如何生生世世不失去菩提之心?
“世世”,在藏文译本中是“才才让让”,意为生生世世。
| 何谓菩萨。能行一心而无杂行。
第十问:菩萨如何专注行持一法,而不杂行?
| 何谓菩萨。善求法宝。
第十一问:菩萨如何才能善于求法宝?
法宝,包括声闻、缘觉、佛菩萨之法。
| 何谓菩萨。善出毁禁犯律之罪。
第十二问:菩萨如何才能善于出离毁犯戒律之罪业?
| 何谓菩萨。能障烦恼。
第十三问:菩萨如何才能断除烦恼?
| 何谓菩萨。善能随顺。入诸大众。
第十四问:菩萨如何才能善于随顺众生、入于大众?
有些人一直不合群,浑身都是棱角,只有独自一个人才能活下去,一跟人接触就会产生矛盾。可能是前世业力的影响,他们跟上级、平级、下级都相处不好——上中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四方四隅都有冲突。而有些人,跟上上下下、前后左右的人都能和睦相处,我们要向这样的人学习。
大家也要思考一下:如何才能真正入于大众?善于随顺众生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除非你终生一个人在山洞闭关。如果不能合群、无法随顺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很痛苦,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
在随顺众生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基本上对任何人都能随顺,至少不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也许不是这样,只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已,藏族有句俗话:“难听的语言自己听不到。”的确,别人对你说的过失,你自己是很难听到的。
| 何谓菩萨。善开法门。
第十五问:菩萨如何才能善于开启法门、做法布施?
| 何谓菩萨。得先因力。不失善根。
第十六问:菩萨如何以前世因缘而不失毁善根?
| 何谓菩萨。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
第十七问:菩萨如何不依靠他人教化而能行持六波罗蜜多?
若经他人教化,很多人都可以行持六波罗蜜多。但有些人就像《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讲,依靠前世善根苏醒,自己就可以自觉地行持六波罗蜜多。
| 何谓菩萨。能舍禅定。现生欲界。
第十八问:菩萨如何做,才能舍弃寂灭禅定而来到欲界度化众生?
| 何谓菩萨。于诸佛法。得不退转。
第十九问:菩萨如何做才能在佛法中不退转?
从广义上讲,所有大乘行人都叫菩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坚固菩提心呢?很多人刚学佛时都有精进心、欢喜心,过段时间热情就减退了,再过一段时间,热情就完全消失了。这一点,从其行为上也看得出来。对于菩萨来说,不退转真的很重要。
| 何谓菩萨。行于三界。教化众生。使增善根。不断佛性。
第二十问:菩萨在行于三界教化众生时,如何才能使众生的善根不断增上,不断佛性?
“断佛性”,即断善根、断佛种,《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是“断佛种”。真正断佛种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众生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成熟佛性,这就叫“断佛种”。比如对三宝生邪见、毁谤三宝,这样就断了佛种。
本经的汉文译本和藏文译本都说:菩萨在三界当中怎样教化众生,才能使众生的善根增上,不断佛种?而《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菩萨自己怎样增上善根、不断佛种?与本经说法稍有不同。
佛陀的智慧的确无与伦比,虚空藏菩萨一口气问了20个问题,佛陀没有做记录,但全部记住了,接下来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我在学校演讲时,有些人也会提很多问题,我最多能记住5个,再多就要用笔来记了。
大家也可以让别人问自己10个或20个问题,看自己能不能记住。那天,我跟一位领导汇报佛学院的一些事情,总共讲了6个问题,当时他的秘书不在,但他把这6个问题都做了回答。当时我想:“他的世间智慧还是不错的。”
| 尔时世尊。赞虚空藏菩萨言。善哉善哉。能问如来。菩萨之事。
当时,佛陀赞叹虚空藏菩萨说:“你能在如来面前问这些菩萨之事,问得非常好!”
其实,菩萨之事也是众生之事,虚空藏菩萨所问的问题确实非常好。有些人很擅长提问,也会因此而受到别人的赞叹。
|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
佛陀说:“你认真聆听,并好好思维、系念,我将为你一一解答。”
在闻、思、修当中,闻指谛听,思指思维,修就是此处的“念”,指系念、修行。
| 白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领纳听受。
虚空藏菩萨启白佛陀:“太好了,世尊,我们非常愿意听您宣说,一定会认真听闻、思维、领受并修行。”
通过问答解开疑惑,非常有助于提升修行。有些人心中常有各种疑惑,但不敢问、不想问或没机会问。如此一来,不仅思辨力无法提升,长存于心的疑惑也可能变成邪见。
下面佛陀就将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大家会发现佛陀的智慧确实不可思议。
| 佛告虚空藏菩萨。复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二者精进不懈。三者信解生死如梦。四者正意思维佛之智慧。
第一,佛陀告诉虚空藏菩萨:“有四种法会令菩萨坚固自心、不退转、不疲倦。”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很多人在学修佛法、利益众生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不坚固。刚开始,大家都想做个很好的修行人,但由于心不坚固,修行和行为也不能坚固,很容易感觉疲累,可能一部论典都无法圆满。有些人说:“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太累了,压力太大了,身体遭不住啊!”如果心力不足,身体确实无法承受。如果心很坚固,修行也会成功的。
哪四种法会令菩萨坚固自心、永不退转呢?
一、对一切众生发自内心地生起大悲心。
悲心很重要,若对众生有真实的悲心,弘扬佛法、发心做事都不会觉得累。因为你会觉得众生很可怜,只要是对众生有帮助的事就愿意去做。比如,有些人在偏远山区支教、做志愿者,他们会想:“这里的众生这么可怜,我辛苦一点、做一点事又算什么呢?”
二、精进不懈。做任何善事都有兴趣、有热情,不会懈怠,并非只在两三天当中热情高涨。
有些人参加菩提高级讲考班已经10年了,不管有没有轮到自己讲考,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从未退转;有些人虽然智慧很不错,但缺乏精进,努力两三天就开始睡大觉,都到下午了,还在“入定”。听说有些人在“入定”方面很厉害,白天也能“入定”,晚上就更不用说了。而有些人像猫头鹰一样,晚上很清醒,白天无精打采,这样会影响正常的闻思修行。若想精进,最好能规律作息,按时吃饭、睡觉、休息,除非工作实在无法调整。
三、信解生死如梦。对于世俗万法如梦、如幻、如阳焰生起信解,遣除实有执著。
在菩萨的境界中,世俗万法如梦如幻,这是不会疲倦的重要原因。若对感情、生活、修行、发心等有强烈实执,就很容易感到疲倦。我相信,学过中观、《大圆满虚幻休息》等显密教法的人,应该会信解万法如梦如幻,不会有强烈实执。
四、经常以正意来思维佛之智慧,即空性智慧。
《宝性论释》中也说,要以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和后得的世间智慧获得真正的菩提。佛陀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通达了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因此,菩萨要以智慧经常思维佛陀宣说的空性教义。
| 菩萨有此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
菩萨若具足这四法,在闻思修行、利益众生过程中就会坚固其心,不会感到疲倦。
《大乘经庄严论》中说:“佛子依胜勤,成熟有情众,为他一善心,久劫亦不厌。”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会非常精勤地成熟众生,为令一个众生生起一颗善心,也甘愿长久住于轮回而不疲厌。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菩萨这种境界。有些人不要说在一劫当中利益众生,连一个月都无法坚持。比如,我们有时会派一些道友去护理病人,刚开始大家都很积极,但几天以后,有的人就坚持不住了,“不行,我要回去了,已经一个礼拜了!”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
以上就是能令自心坚固、永不疲厌之四法,请大家牢记在心。
| 复有四法。所言决定。而无中悔。何等为四。一者决定说法。了知无我。二者决定说诸生处。无可乐相。三者决定常赞大乘。四者决定说罪福业。不失果报。是名为四。
第二,菩萨如何能令自己所说的语言具有决定性,而不生后悔之心?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具备四法。
一、决定说法,了知无我。菩萨若想做到所言决定、无有任何改变或后悔,就要了知无我之理。
《大宝积经》中说:“人中师子,吼于性空。”佛陀所宣说的空性法门如同狮子吼,任谁来观察都无法遮破。当然,为了引导个别众生,佛陀在某些经典中也讲过“有我”,但这是不了义的说法。
总之,宣说空性法门是不会有改变和后悔的,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的人都清楚这一点。
二、决定说诸生处,无可乐相。六趣轮回、生死之处没有丝毫真实安乐,这是决定的。
弥勒菩萨说:“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轮回中没有真实的安乐,就像不净室中不可能有妙香一样。前面讲过,轮回中的快乐不具坚固性和真实性,就像《四百论》中所说:“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借助这个推理可以明白,三界并无快乐可言。《法华经》中也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三、决定常赞大乘。菩萨一定会经常赞叹大乘,这是毫无疑问的。
大乘教法所提倡的,是纯粹的利他精神。这一点,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值得赞叹。如果不加赞叹反而诋毁,价值观就颠倒了。所以说,菩萨一定常常赞叹大乘。
四、宣说罪业和福业定会产生果报,这是决定的。
佛经中说:即使星星坠落、大海干涸,因果也不会虚耗。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因果规律的教言永远不会改变,如此宣说也不会后悔。
这些内容或许有其他解释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圆澄大师的《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我没有来得及看。但根据《圣大解脱经》的藏文、汉文译本,这样理解应该是可以的。菩萨一定会宣说诸法空性、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真理,而且也会经常宣说大乘的功德。这些道理我们自己也有体会,并非人云亦云,因此,我们在谁面前都可以如此宣说。有些人虽然没有信仰,但只要他讲道理,就不得不接受上述真理。
| 复有四法。增长善根。何者为四。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布施。四者出家。是名为四。
第三,有四种法可以令菩萨增长善根,一是持戒,二是多闻,三是布施,四是出家。
我们都很希望自己的善根不断增长,而不想毁坏善根或令恶业增长,那就要尽量行持以下四法:
一、持戒,包括守持三皈依戒、居士戒、出家戒、菩萨戒、密乘戒等。
《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大智度论》中也讲:“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持戒之人不仅具足安乐,也会声名远播,获得人天众生的恭敬、爱戴。
若能守持戒律,善根功德自然增上。在我们佛学院,居士有居士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若不守持任何戒律,功德就没有依处。因此,守戒非常重要。
二、多闻。广泛闻思开示解脱道的八万四千法门,善根也会不断增上。若不精进闻思,整天散乱、懈怠,说是非、玩游戏,只会使恶业不断增长。
三、布施。有财富者可以做财布施、做慈善,没有财富者可以做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这些都会使善根增上。
《心地观经》中说:布施有情一抟之食,将来也能见到弥勒菩萨,获得究竟菩提。《三十五佛忏悔文》中讲:要将布施、持戒的善根普皆回向。可见,布施也是增长善根的方法。
四、出家。有些大德讲,出家包括出无明之家、出烦恼之家、出世俗之家三种。此处主要讲出世俗之家,这会令善根日益增长。
《心地观经》中说:一日一夜出家修行,于两百万劫中不堕恶趣。有些人由于各种因缘,出家时间并不长,但其功德也是很大的,《赞僧功德经》中也讲过这一点。
出家修行如水里行舟,在家修行如陆地行船,后者可谓寸步难行,因为在家人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在我们佛学院,出家人是比较多的,我经常想:在末法时代,这么多出家人无忧无虑地闻思修行,的确很有意义,功德也很大。
《月灯三昧经》中说:“佛出甚难遇,人身得亦难,信佛法亦难,出家具戒难。”值遇佛陀出世很难,获得人身很难,信仰佛法也很难,但更为难得的是出家且具足戒律。有些人只是形象上出了家,不具清净戒律;而有些人不仅出了家,还守持清净戒律,这样的人生非常有意义,最终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
总之,布施、多闻、持戒、出家这四法可以令善根自然增上。
| 菩萨复有四法。无所怖畏。威仪不转。何等为四。一者失利。二者恶名。三者毁辱。四者苦恼。是名为四。
第四,菩萨面对四种法时无有畏惧、不会动摇、威仪不转,是哪四种法呢?一是失利,二是恶名,三是毁辱,四是苦恼。
这句经文的解释方式与前面有所不同,此处并不是说这四种法能令菩萨不畏惧,而是说菩萨在这四种情况下不会畏惧和动摇。
一、失利。菩萨在利益受损时不会畏惧、担忧或动摇。
在世间人看来,失去财富、地位等利益是一种很大的失败,但菩萨并不这么认为。当然,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很难坦然面对这些。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说:获得一定境界的菩萨,甘愿自己承受一切损失和失败,而将利益和胜利奉献于他人。
二、恶名。当菩萨被人诽谤而名声受损时,亦会如如不动,没有任何担忧。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三、毁辱。菩萨受到毁谤、侮辱时,不会感到恐惧,自心也不会动摇。
四、痛苦。当菩萨被痛苦逼迫,被人欺负、蔑视时,不会有任何动摇和畏惧。
一般凡夫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地位和利益,遭人诋毁、利益受损时非常痛苦、伤心。而菩萨不会如此,他们在面对这些时,就像《苦乐道用》中所说,不仅不会伤心、报复他人,还会将违缘当做很好的修行机会。
世间人也会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其实他们只是说说而已,真正遇到违缘时不一定能将其当成机遇。比如某人面对工厂倒闭,他可能会想:“我现在已经垮了!”而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机遇。除大乘菩萨以外,其他人很难将违缘转为道用。
《入行论》中说:“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孩童在海边玩耍时会造一些沙屋,一旦沙屋倾颓,他们就会伤心地大哭;同样,凡夫在名声失毁、利益受损、不再快乐时,也会非常在意、伤心难过。可见,凡夫与愚童无异。
菩萨则完全不同,他们在事业兴盛、备受赞叹时不会感到多么快乐,经历人生最大的困难时也不会感到痛苦,反而会更加坚强,不会放弃自己所修之正法,更不会去伤害众生。对于修行人来说,这些品质真的非常重要。
有些人只是在天气比较好、感觉幸福快乐时像个好修行人,一旦遇到违缘、面临逆境、身心不愉悦时,凡夫的本来面目就暴露无遗了。
其实,遭遇违缘是检验修行境界的最好时机。如果你认为自己修行不错,具有大乘菩提心,获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境界,而且也认识了大圆满无生无灭的觉性,那你可以看看自己在名声、地位、财产等方面受到损失时是如何面对的,因为这时才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 菩萨复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为四。一者教人令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报。三者守护正法。四者以大智慧。教诸菩萨。是名为四。
第五,菩萨可依四法成就白法,哪四种法呢?
一、教人令信罪福。为人讲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作之业百千万劫亦不毁灭等因果不虚之理。
深信因果者,善根很容易增长。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哪怕是跟一两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给别人讲讲因果取舍的道理。当然,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也不必强行讲解。
二、布施不求果报。做布施等善行不求回报,这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现在很多人做慈善、帮助别人,就是为了获得回报。有些人想:“我曾帮助过他,但是他对我不好,那我就不再帮他了。”这是凡夫和小乘的行为。菩萨会无条件地付出,不求任何果报。
三、守护正法。护持正法是增长白法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保护正法的方法有很多,可归纳为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能真正护持佛法当然是很好的,如若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要做出令人生邪见的不如法行为,否则后果很可怕。
《杂阿含经》中讲,阿育王曾以各种珍宝供养诸位贤圣的舍利塔。优波崛尊者带他来到薄拘罗塔前,阿育王问:“他有何功德?”优波崛尊者说:“他是无病第一,但不为人说一句法,寂然无言。”于是阿育王以一钱供养,因为他觉得这位阿罗汉对佛法贡献不大。优波崛尊者又为他指示阿难尊者的舍利塔,阿育王问:“他有何功德?”尊者回答:“此人是佛陀的侍者,也是多闻第一,在佛陀涅槃后结集了佛经。”阿育王即以百亿两珍宝供养其塔,因为他认为阿难尊者对佛法贡献很大。
可见,同为阿罗汉,对佛法的贡献也有大小之别。诸位高僧大德也是如此,有些大德在续佛慧命、传播佛法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有些大德虽然也有殊胜的证悟境界,但在护持正法方面并未做出很大贡献。
四、以大智慧教诸菩萨、摄受众生。
摄受众生的确需要智慧。有些佛教徒没有智慧,仅凭热情和信心做事,以不如法的方式化缘,与佛陀、上师们的教言背道而驰,往往成为束缚之因、恶业之因,而且不能令众生得到饶益。
我建议,佛教徒最好闻思修行10年以上。在香港度母法会上,我就要求大家发愿闻思修行10年以上。后来有些人的确做到了,而有些人虽然当时手举得很高,却什么都没有做。
在世间,学习9年刚刚初中毕业,只是完成了义务教育,之后还要读高中、读大学,有些人还要读硕士、博士、博士后。这些全部读完需要多少年?同样,学习佛法9年,也只能打个基础。在喇荣,喇嘛、觉姆的学制是15年,我们这边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并未规定那么长的学习时间。汉地有些佛学院,学习两三年就可以毕业了。其实,这只能算是阶段性的毕业。
佛法非常深奥,大家不要以为花两年时间学了《大圆满前行》《入中论》等就可以出去弘扬佛法了,还用大喇叭到处喊:“谁来听法?我要开始讲法了!”这样不一定会有人来,即使有人来,也可能很快就走了。因为他们看得出来,你的相续中到底有没有东西。
所以,以大智慧摄受众生很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获得大智慧,就要系统学习佛法。除非是佛菩萨再来,一出生就精通所有经论,但这种情况在印度、汉地等各个地方都很少见。如果既没有倶生智慧,也不闻思修佛法,直接就去度众生的话,很可能会变成欺骗众生、敛财造业。
总之,佛教徒要全面提高佛法和世间法方面的素质,这两者都十分重要。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能了知一地。至于十地。一者久种善根。二者离诸过咎。三者善知方便。四者勤行精进。回向菩提。是名为四。
第六,菩萨若能具足四法,则能了知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善法功德。
一、久种善根。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而是长久地行持善法。有些人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实际上也许学得还不够。
二、远离一切过咎。通过忏悔罪业、增上智慧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
三、善知方便。要善于了知度化众生的方便方法,这一点后面还会讲。
四、勤行精进,回向菩提。要非常精进地行持善法,并将善根全部回向菩提。
| 善男子。复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为四。一者顺众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三者有罪悔过。四者劝请诸佛。转大法轮。是名为四。
第七,菩萨以四种法可以善知方便。
有些人说:“我很想度化众生,但诸多经典中都说,度化众生需要具足善巧方便,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顺众生意。
有些人在随顺众生方面不是很善巧,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等方面不错,可一接触众生就很受伤,别人也很苦恼。比如,有些发心人员刚开始关系很好,可是发心一年圆满的时候,彼此之间就不爱说话了,很可怜。其实不应该这样。有些人可能没有学过如何随顺众生,性格也很固执,烦恼比较重,说话尖刻、智慧有限,人际关系就容易出问题。
其实,随顺众生的功德很大。《华严经》中讲:“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二、于他功德起随喜心。对于他人功德,生起没有嫉妒的随喜心。
何谓随喜?《大智度论》中讲“随而欢喜”,即随应他人的善根功德而生欢喜心。很多人嫉妒心比较强,只要看到别人心情愉快、各方面比较好了,心里就像刀割一样。藏地有句俗话:“自己下堕都不担心,别人上升却很担心。”
有些出家人也是如此,看到别人成绩提高或穿着、住处等方面比较好,心里就不舒服。如果心里不舒服,行为上肯定有所体现,可能口头上会说:“随喜功德,你好厉害哦!”“你现在越来越好了,好棒哦!”实际上是不是真正地随喜呢?恐怕是“随苦”或“随恨”。
三、有罪悔过。
后天就进入藏历四月了,这个月有佛陀的重要节日,我们每年都要在这个月念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
有些人念得过快,连吐字都不清晰。有一次,法王如意宝问索顿管家:“你念了多少?”他说:“我念了两万多遍。”法王说:“你念得太慢了,我都念6万了。”索顿管家说:“那我就手指动得快一点。”(众笑)
大家现在就可以开始念了,每天都念一点,不然到时候可能完不成。有些人念得非常快,一天能念10万遍左右,但多数人可能念不了这么多,除非你手指动得特别快。
四、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如果佛陀不在世,就请善知识、善道友转法轮、做开示,这也是使自己具足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的因缘。
以上就是成就善巧方便的四法:一是随顺众生,要了知众生的心,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二是随喜他人功德;三是经常忏悔,要了知自己肯定有很多罪过,不要太傲慢;四是请转法轮。
今天总共讲了7个问题,28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