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19课
2021年5月4日
昨天以入城之喻讲了“不舍众生,为求大乘”的道理。这个比喻看似简单,若无人讲解,有些人也不一定明白。佛经中讲:“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教道理仅依自己的智慧力难以通达,因此最初需要有人指引,依此才能领悟。领悟以后要牢记在心,不要忘失。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家不能全部到现场参加辅导。希望你们听完课后再翻阅一些资料,不懂之处与道友探讨。无论学习什么经论,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达其义,这很重要。
| 信相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正念。
信相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什么是正念?”
佛陀曾说:“当行正念,慈悲为首。”意为修大乘法要行持正念,并以慈悲心为首要。于是信相菩萨问世尊“何为正念、如何修持正念”。
|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法。
佛陀回答:“修正念就要行持不生不灭法。”
| 世尊。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信相菩萨想知道“不生不灭法”的具体含义,于是问世尊:“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
| 善男子。使恶法不生。善法不灭。
佛陀说:“善男子,所谓不生不灭法,就是使恶法不生、使善法不灭。”
此处的“不生不灭”并非万法的胜义实相,而是说在世俗中,使恶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令断除;使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不灭。此即四正勤,也是以正知正念修持佛法的方法,即:在行住坐卧间尽量避免一切恶行,包括看似微小的恶行,一旦恶行生起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对治,尽快铲除;对于善法,没有生起的要想方设法令其生起,已生起的令其不退失。
例如,相续中生起些许出离心、无常观、皈依三宝的虔诚信心时就要尽量护持,不令其消失。《定解宝灯论》中说,有些修行人虽然具足一些善法,但由于盲修瞎练,导致善法消失殆尽、恶法尽皆具足,就像汉茶过滤器一样——汉茶过滤器会漏掉茶的精华,只留下茶渣。
作为修行人、弘法利生者,要时刻以正知正念观察自相续。当然,凡夫的相续中不可能不生任何恶法,关键是生了恶法后要及时发现、忏悔、改正。如果对恶法无知无觉,对善法毫无兴趣,自相续慢慢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非常可怕。
大家身在具有殊胜加持的喇荣圣地,周围有这么多金刚道友,又遇到了如此殊胜的佛法,种种因缘具足之时,如果还是无法转化自相续,可能真的是刚强难化、无药可救了,也许佛陀现前都无法令你改变。
有时候,我们需要呵斥自己的恶劣心行。有些前辈大德会以不吃饭、不睡觉等方式惩罚自己,鞭策自己精进修行,这很有必要。
| 若修此行。行于三界。结习五欲。无能为污。
若能如此修持,行于三界时就不会被烦恼习气、五欲六尘所染。
如果时时以正知正念行持善法,虽身处三界轮回苦海之中,但自相续不会被色声香味触及各种烦恼习气染污,而会保持比较清净的状态。
依十法度众生
| 善男子。欲行三界。济度众生。应以十法。
佛告诉信相菩萨:“善男子,菩萨若想在三界度化众生,有十种法不可缺少。”
有些人说:“等我以后回去了,一定要好好度众生!先把父母、邻居度到极乐世界。”那你要先学学这十法,不然度众生不一定会成功。现在你住在这个寂静的山谷,烦恼鲜少,很容易生起度化众生的美好愿望。可是等你到了红尘之中,刚开始还想度别人,过段时间那些人就开始教训你了,那个时候是你度众生还是众生“度”你就不好说了。
所以说,发了菩提心、想要度众生的人一定要好好学学这十法。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把握依靠这些法度化众生。
| 游于三界中。顺世俗文字。说有三世。
菩萨游于三界时,要随顺世俗的语言文字、理念和习惯,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 无上菩提。不在三世。
但达到无上菩提的最高境界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了不可得。
《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说三世心皆不可得,那么时间也了不可得。物理学家认为,时空都是人们的错觉。从无上菩提的境界来看,三世均不存在。
| 究竟菩提。不堕众数。何况三世三界中。
究竟菩提最了义的境界不堕于任何数字,何况三世三界?
在胜义当中,数字的概念并不存在——连“一”都不存在,何况“二”“三”呢?由此,三世、三界等数字的概念也不存在。
| 何者为十。
菩萨度众生需要具备哪十种法呢?
| 一者于誉于毁。心无增减。
第一,于名誉、诋毁心无增减。在度化众生过程中,既会受到赞叹,也难免遭到诋毁,面对这些时,没必要感到高兴或失落。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般来讲,人们听到赞叹时会非常开心,所以有些人就会故意奉承领导:“哇,您讲得很好!”“您坐在这里的时候,周围有香香的味道!”明明领导长得很难看,他们却说:“您长得好好看啊!”另外,在度化众生过程中,难免听到各种诋毁、谣言,真正有利他心的菩萨不会因此而痛苦不堪。就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说:“不因赞称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入行论》中也说:被人诋毁时有什么可不高兴的?被人赞叹时又有什么可高兴的?一般人在受到赞叹或诋毁时,心态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我们要学会平衡:不因被赞叹而增上傲慢,也不因被诋毁而感到失落。
其实,赞叹和诋毁只是一种声音。用世间知识来分析:一个人在说话之前,首先会产生分别念,分别念的风震动喉咙中的声带而产生声波,声波传到对方耳膜,令其接收声波,再以大脑进行分析,并用分别念来取舍。可见,无论是赞叹的声音还是诋毁的声音,都是微尘,而微尘的本体了不可得。所以说,毁赞之声的本质与空谷回声无别。
以前我们佛学院有一位堪布,他经常给老百姓讲:“阿底峡尊者说过,一切声音都如空谷回声一般。所以,听到任何声音都不必生贪嗔之心。”可是后来,他自己受到了别人的诋毁,心里很不舒服,跑到我家里来。我故意跟他说:“你不是经常在老百姓面前讲:阿底峡尊者说‘一切声音都如空谷声,受到赞叹不必欢喜,遭到诋毁也不必伤心’吗?”他说:“我是这样说的,但现在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麻烦。”
的确,这些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但要真正运用就不那么简单了。凡夫听到赞美之辞时,自豪感和欢喜心便油然而生;听到诋毁的语言时,则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痛苦。而修行比较好的人,面对这些完全能调整自心。
若想度化众生,就要接触不同的人,此时会听到赞美,也会受到诋毁,若能将其转为道用,就能增上修行。我在《苦才是人生》中提到过: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如果一直专注于此,就忽略了整张纸的空白空间。如果别人污蔑你,说你偷了东西,而你一直将这个声音挂在心间,修行就无法增上,更不要说弘法利生了。
我觉得,自己在面对毁誉时还是能够安忍的。其实,在摄受众生过程中,忍受弟众邪行尤为困难,没有一定的心力很难承受,大家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大智度论》中讲:五百婆罗门攻击释迦牟尼佛,而佛陀面不改色;后来许多天人赞叹佛陀,佛陀也并未显得欢喜。我们目前虽然很难达到佛陀那样的境界,但只要好好修学,心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 二者若闻善恶。心无分别。
第二,听到他人的善与恶,心中不会去分别。
第一法主要讲他人对自己有所毁誉时,自己心无增减。此处是说,听到别人的好坏、善恶时,自己的心都不去分别。因为所谓的好不一定是好,坏也不一定是坏。就像《宗镜录》中所说:“众生亦如是,恶可为善,善可为恶。以是故知,一切法无定相。”有些人现在看是很好的人,过段时间就有可能变成坏人;有些人现在看起来非常恶,也可能很快变成好人。所以说,一切法都没有确定的相。
既然善与恶都不能完全确定,我们就没必要对一些人或事过早下结论。那天,有个部门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我今天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发心人!”还跟我说他是如何如何的好。我说:“你还是先不要赞叹吧,让他做一年再看。”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又跟我说那个人干了什么坏事。
总之,对于有为法,我们不必因其善而欢喜,也不必因其恶而伤心。
| 三者于诸愚智。等以悲心。
第三,对于愚笨的人和有智慧的人,要平等地施以悲心。
在度化众生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愚笨的人,也会遇到非常聪明的人。有些人觉得,愚者没有弘法利生的希望,还是放弃吧,有智慧的人才有前途,理应器重。事实上,像周利槃陀那样看起来很愚笨的人,后来却对佛教做出了贡献;而看似有智慧的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却给佛教带来了损害——善星比丘精通十二部经,提婆达多能背诵的典籍要用大象来驮。
我们很难分辨到底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那些看上去很有智慧的人,以后不一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不一定对你有利;而看起来很愚笨的人,也许会给你带来很大帮助。
在世间学校,老师们往往看不起那些长相难看、家庭贫穷、智力偏低的学生,只着重培养相貌出众、家庭富有、智慧不错的学生。实际上,学生们长大以后,往往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要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人,无论他们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有的人看起来很聪明,但过段时间,他诽谤三宝也很厉害。有位法师曾在我面前赞叹某个人说:“他特别了不起,背诵很厉害,五部大论也学得很好,他就是我的希望!”没想到,过段时间他的“希望”就做出了令他很失望的事情。有的人看起来一点希望都没有,好像连精神都有问题。但渐渐的,他的精神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有智慧,成了最有希望的人。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有些人上半生和下半生截然不同,变化很大。这种现象,我们在生活中也看到过。
按照《宝性论》的观点,一切众生都具如来藏,所以我们要对其一视同仁。以前,上师如意宝对待诸位弟子非常平等,除特殊情况外,不会对谁格外赞叹或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有弘法利生愿力的人也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脱颖而出。各位堪布、堪姆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对个别人抱有很大希望,一旦他离开了、还俗了,自己就会很伤心,一段时间内都吃不下、睡不着。
刚开始我也会这样,如果自己曾经抱有很大希望的人突然离开,或做出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我就会很伤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看清了轮回,就像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其实,轮回之事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没有必要对任何人过分赞叹。有些年轻法师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某个弟子非常好,将来有很大希望。
| 四者见上下众生。意常平等。
第四,见到上等众生和下等众生时,心要平等。
对于上等的人如上师、活佛,下等的人如乞丐等身份低贱者,很多人的态度是不平等的。上等人来了,他们会拿着哈达恭恭敬敬地迎接;下等人来了,他们连门都不让进。实际上,到底谁是上等人也不好说。很多人眼中的上等人,也许是魔的化身;而所谓的下等人,或许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前辈大德的传记中说,很多高僧大德也会显现低劣相,世人很难识别。德格印经院的创始人丹巴泽仁是一位法王、君主,他曾下令禁止对百姓收取重税。有一次,他打扮成普通人去微服私访,看到有人向百姓收取很高的过路费,就上前劝阻。当时有人说:“这个人的头很像国王,狠狠地打他!”此人虽然见过高座上的国王,知道丹巴泽仁国王没有头发,但由于当时没有电视,他还是没有认出来。丹巴泽仁国王回去后很伤心,因为自己虽下令禁止重税,但有些官员并未遵照执行。
此外,康熙、乾隆等皇帝也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那个时候,人们也很难认出他们。诸佛菩萨的化现多种多样,更加不容易被发现。有一次,我也用批单蒙着头去一个地方,门卫一下把我的披单拉下来,很凶地说:“不要上去!”
对所有人平等相待是很好的。有些人一听说领导来了就特别激动,好像发疯了一样;对待下面的人就特别狠,一见到他们表情都要凝固了。在喇荣,大家都是平等的,没必要区别对待。有些人分东西时说:“这是活佛们的,这些好吃的是给上师们留的,你们不要过来,下去下去!”这样很不好。
| 五者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
第五,面对轻毁自己和供养自己的人,心中不要有分别。
如果一个人天天诋毁你,另一个人天天供养你,你能否对二者平等相待呢?很多人不一定做得到。《大庄严论经》中说:“右以栴檀涂,左以利刀割,于此二人中,其心等无异。”如果有人在佛陀的右边以旃檀涂抹他的身体,同时有人在左边以利刃割截佛的身体,佛陀会对此二人平等相待。
完全做到这一点确实比较困难,但作为大乘佛教徒,还是要尽量平等待人。如果别人对你好,你就特别贪执他,在很多方面偏向于他;如果别人对你稍有不好,你就要当面或暗地里害他。——这不是大乘佛教徒的行为。
藏族人有句俗话:“看到不喜欢的人,就把自己身上的小虱子扔到他身上。”意思是说,有些人一直想害别人,但找不到方法,就把自己身上的小虱子扔到对方身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心眼很坏,总想伺机报复别人,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就到处造谣、说人坏话。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学了这么多大乘佛法,即使不能完全做到平等待人,也不要故意害人,至少要对所学之法有所修行。
| 六者于他缺失。莫见其过。
第六,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总是指指点点。
有些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过失,对于别人的过失却明察秋毫。其实,人生在世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就像《佛名经》中所说:“人生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连阿罗汉都会因前世习气在身语方面有些不如法的行为,如跳跃行走、哈哈大笑等。何况凡夫呢?所以,我们没必要寻找他人过失,应该尽量观清净心。
《宗镜录》中说:“是以心若正,万法皆正,心若邪,万法亦邪。”这句话说得很对。如果心很正,你的整个世界都十分美好;如果自心有问题,你眼前的世界也将一片灰暗。
来喇荣朝拜、旅游的人也有这种差别。有些人心很清净,觉得这个红色的世界很美好,仿佛莲花生大士的铜色吉祥山或西方极乐世界。有些人心不正,则会觉得这里气候也不好,样样都不行。
修行人也是如此。如果心比较正、修行比较好,就会觉得别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如果心不正、修行不好,周围的气场都会被他染污,他眼中的世界也十分丑陋。
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的缺点时,要立即想到这是自己的过失,别人不会有这样的过失。
| 七者见种种乘是一乘。
第七,见佛陀所宣说的种种乘为究竟一乘。
乘有多种分类方式,包括小乘、大乘(含密乘),或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此九乘。但究竟而言,各种乘归结为了悟心性、认识万法本面、证悟如来藏的本体这究竟一乘。
| 八者若闻三恶。亦勿惊怖。
第八,听闻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之事,也不会感到惊惶、恐怖。
此处所说的没有恐惧,并非毫无信仰的人怀疑地狱、饿鬼的存在,从而不害怕堕入其中的愚痴、盲目心态。其实,这些人如若真的堕入三恶趣,还是会感到恐怖的。真正的无惧,是指大圆满最高境界,对转生净土无有希求,对堕入恶趣也没有担忧。
对于菩萨来说,如果惧怕下一世转生三恶趣,又害怕人间的种种困苦,就会失去度化众生的勇气。
| 九者于诸菩萨。生如来想。
第九,对于所有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都要作如来想。
菩萨是如来之因。在印度,人们会顶礼初月;同样,行人会顶礼菩萨,这也是顶礼如来。所以,凡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都值得我们顶礼。至于谁发了菩提心,谁没有发菩提心,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因此,我们对任何众生都要作如来想,将其视为佛的化现,这样能防止缘众生造恶业。
| 十者佛出五浊。生希有想。
第十,对于佛陀出现于五浊恶世、转法轮度众生、佛法久住于世,要生稀有难得之想。
我经常想:现在佛法还比较兴盛,我们生在南赡部洲,遇到了这么好的大乘佛法,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一方面,这个世界很乱,不同群体的众生普遍烦恼深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这样的乱世值遇佛陀出世、听闻佛法,且佛法的传承完好无损,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事。
在座各位也应有这样的心念:自己这一世遇到了大乘佛法,是多生累劫当中最有意义的事。
| 菩萨如是。具足十法。烦恼结习。无能为障。
菩萨若具足这十种法,烦恼习气就不会对其做障碍,不会令其相续受到损害和染污。
菩萨具足这十法真的很重要。依靠这十法,无论身在何方、生于哪个世界,都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被烦恼染污。
我想,我们这里以后肯定会涌现出很多弘法利生的伟大人物,有些人即使不是很出名,也会成为很好的修行人,在利益众生方面有不错的事业。为了以后的弘法利生,大家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并记住经论中所宣说的道理。不要像有些大学生一样,生长在温室当中,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一接触世间人才发现社会的复杂。由于心态脆弱,他们什么事都无法面对,甚至会得抑郁症而自杀。
将来想要弘扬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就像披上铠甲一样。否则,一旦受到别人的诋毁、诽谤,或者辛苦付出未见成效,可能会感到伤心、失望。在五浊恶世,如果心力不足,想要弘法利生真的很难很难。我想,法王如意宝等前辈大德的确很了不起,能在这样的浊世弘扬正法、摄受众生。
| 菩萨大士。游三界中。以大悲为本。处此秽土。和光不同尘。是名难思议。
具有这十法的菩萨大士,云游在三界当中,以大悲心为本,虽然身处五浊恶世、野蛮凡夫的群体之中,但是他们的心不会被染污,的确不可思议。
和光不同尘
“和光同尘”是中性词,应该出自道教典籍,《道德经》中就讲过“和其光,同其尘”,意为不露锋芒、消解纷争,与佛教中的“和光不同尘”意义不同。
所谓“和光不同尘”,是说菩萨在浊世度化众生时,一定要随顺众生,将自己的光与众生相融合,此为“和光”。如果菩萨高高在上,众生就享受不到他的光,他也就无法度化众生。同时,又不能与众生的贪嗔痴习气同流合污,否则自己也将无法自拔。因此,菩萨应该过清净的生活,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此为“不同尘”。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五品“依止善知识”中说:“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何为上师的法相?上师为了引导世间人,会像众生一样吃饭、走路、生病、发脾气,显现上与众生有同样的习气、同样的行为、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感受,如此才能与众生相应;但是,上师的内在境界远远超胜世间人,其三门恒时清净,与一般众生截然不同。
汉地古大德在其著作中也经常讲“和光不同尘”,慧远大师在《涅槃经》的注释中就提过这一说法。
总之,大家需要记住:为了度化众生,要将自己的光与众生和合,否则就无法度化他们;但又不要完全跟众生打成一片,不然就会像有些法师一样,一去不复返,完全融入了众生之尘。我相信,他们刚开始肯定是“和光”且“不同尘”的,但后来“尘”的力量比较大,他们就慢慢与之相融了。
在弘法利生过程中,“和光不同尘”很重要。就像无垢光尊者所说,上师会随顺众生而示现与之相同的行为,但其内在境界与众生完全不同。我们作为佛教徒,与世间人相处时也要随顺他们的行为。但有些人跟别人一起吃饭时,手里非要拿个转经轮,装作很有修行的样子,实际上让人感觉很另类,甚至是疯疯癫癫的;不用随顺别人时又要与之“同尘”,私下里不好好修行,经常看电视。作为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修证境界,可是这些人最缺的恰好是修证境界,他们只是表面上装装修行人的样子而已。
另外,我经常跟大家讲,对于没有信仰的人,一开始不要有很多否定。有些人稍微学过一点戒律,就经常对别人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实际上,那些要求他自己都做不到。作为大乘菩萨,在说法方面一定要懂得分辨时机和场合,知道在何时、何处可以说,在何时、何处不能说,不能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懂得的道理都说出来。
“和光不同尘”有很丰富的意义,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以后度化众生时,是和光同尘、不和光不同尘、不和光同尘还是和光不同尘?佛教中主要讲“和光不同尘”,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很好方法。
有些菩萨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在三界度化很多众生。除了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以外,还要具备广大心力与和光不同尘的行为。而有些人,虽然想尽办法吸引众生,但无论如何不能成功,原因何在呢?这方面值得观察。
下面这些偈颂比较好懂,我在字面上做个解释。
| 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
如果有人在清净国土持戒满一劫,功德是非常大的。与之相比,在此娑婆世界,哪怕短时间内修持慈悲心,其功德也远远超胜前者。
| 若人于此土。起身口意罪。应堕三恶道。现世受得除。
如果有人在此刹土以身口意造罪业,如身体行持杀盗淫,口说妄语、离间语等,一定会堕入三恶道。但是,若能修持慈悲心,这些罪业在现世就能得以遣除。
| 菩萨生此土。不应怀忧怖。设有恶道罪。头痛则得除。
菩萨生于娑婆世界、南赡部洲,不应心怀担忧和恐惧,即使造作了堕恶道之罪业,也会以头痛等小苦得以遣除。
有些人每天都有一大堆担忧,比如担忧自己以后无法度众生、考试不及格、背诵不擅长、发心不成功、负责人不满意、早上吃得不好、晚上睡得不好……而这里说:生于此土的菩萨不必有诸多担忧,因为南赡部洲是业地,在这里造善业会很快成熟,以此消除诸多恶业。比如念观音心咒、闻思修行佛法,就能以今生的头痛、胃痛等疾病遣除来世堕恶道之业,即重报轻受。《金刚经》中也讲:将于后世成熟的严重罪业,即生以遭世人轻贱就可以消灭。
| 若人欲断缚。灭除诸烦恼。虽生此恶土。护法增智慧。
生于此恶土的人,若想断除轮回中的各种束缚(如他人对自己的控制、自己的业力等),灭除贪嗔痴慢疑等诸多烦恼,可以好好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依此增长智慧,并以智慧宝剑砍断一切束缚和烦恼。
因此,大家要尽力护持、弘扬佛法,令佛法不受染污,由此可以消尽业与烦恼。护法的功德的确非常大,我们在学习其他经论时也讲过这一点。
| 亿劫在净土。常受净戒行。不如在此土。从旦至明日。
多劫于清净刹土受持清净戒律,不如在娑婆世界从今天到明天之间受持戒律的功德大。
“亿劫”,在藏文译本中是“十万劫”,二者均为多劫之意。
在此刹土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等戒律的功德,远远超过在清净刹土多劫守持净戒的功德。可见,在娑婆世界修习善法功德很大。
| 我见阿閦佛国。西方安乐土。二国甚清净。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
佛陀说:“我见过东方阿閦佛的国土,也见过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此二国土都非常清净,也没有烦恼的名称,在那里做功德并不稀奇。”
身处清净国土,内心不会有烦恼,做功德也就很简单,因此并不稀有。而在娑婆世界做少许功德都非常稀有。
| 若人于此土。能忍不可事。亦教他人忍。其福最为胜。
如果有人在娑婆世界能安忍不可忍之事(如他人的诋毁、诽谤,对空性法堪能,即谛察法忍),并教他人如此安忍,这种福德不可思议、最为殊胜。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也有类似偈颂,文字也很相似。
| 是故诸菩萨。行于此恶土。济度诸众生。勿怀烦恼忧。坚固菩提心。必得无上道。
所以,诸位菩萨行于此五浊恶世度化众生时,不要心怀烦恼和担忧。而要坚固自己的菩提心,如此必定获得无上道。
在这个娑婆世界,引发烦恼的因缘非常多,但天天生烦恼是很不值得的。一定要有坚定的菩提心,否则很多事难以成办。
《付法藏因缘传》中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后,阿难尊者四处游方、教化众生,最后来到一竹林之中,听到一位比丘念诵:“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见到水老鹤,不如只活一日而见到它。阿难尊者心想:“世间明目消逝得如此迅速,世人违反圣教自生妄想,如此会永远流转生死,为老病死所逼恼。”于是纠正他说:“你所念诵的并非佛语,不可依之修行。”并告诉他真正的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比丘回去后,将阿难尊者的话告诉了自己的老师。他的老师说:“阿难已经老了,智慧也衰劣了,所说之言多有错谬,不可相信。你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念诵吧。”
过段时间,阿难尊者又来到竹林,听到那个比丘仍然念诵之前的偈颂,就问:“我不是给你纠正过了吗?你怎么还这样念?”比丘回答:“我师父说,阿难您已经老了,所言多有虚妄,因此让我按照以前的偈颂来诵习。”阿难尊者闻言生起了厌离心,就将佛法交付他人而示现了圆寂。
当时,阿难已获得阿罗汉果位,但还是以此因缘而示现圆寂。很多人难以理解阿难尊者的行为。其实,当因缘具足时,即使是阿罗汉也会生起强烈的厌离心。
世亲论师也是因为看到一个出家人耕地,就感叹末法时代佛法衰微而示现圆寂的。有些人可能会想:世亲论师造的《俱舍论》那么好,他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个出家人耕地就示现圆寂,毕竟这种现象在末法时代多得不得了。但世亲论师的示现,其实也说明了因缘的不可思议。
这里讲,菩萨在恶世度众生时,不要心怀种种烦恼,一定要坚强,坚固自己的菩提心。如此一来,世间的风风雨雨都不会令自己有丝毫动摇。
今天主要讲弘法利生过程中要具备十法和坚定的心。有些法虽然是大菩萨的境界,比如对三恶道不恐惧等,凡夫确实难以企及,但不管怎样,我们要努力具备这种精神,如此一来,利益众生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