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18课
2021年5月3日
上节课讲了皈依三宝的道理,最后讲到皈依究竟一乘的佛宝。所谓佛宝,即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和万法真相,达到了现空无二的境界,这也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 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当观何事。求于大乘。
信相菩萨问佛陀:“世尊,应当观修何法才能趋入大乘?”
有些人想好好学修大乘佛法,但不知如何趋入。
| 佛言。善男子。当观三界无常。以求大乘。
佛陀告诉信相菩萨:“善男子,应当观修三界无常,以趋入大乘。”
此处为略说,讲以观无常趋入大乘。后文在广说时,讲到要修慈悲心和不舍众生。
若想求大乘佛法,应该先观三界无常,这很重要。在《杰珍大圆满》《龙钦心滴》等大圆满法当中,往往会讲七种前行,其中一种就是观万法如水泡般无常。世间万法皆不可靠,唯有究竟涅槃可以信赖。《法句譬喻经》中说:“恩爱如梦会当别离,尊荣豪贵亦有忧戚,唯有泥洹永离生死。”世间所有恩爱都如梦中显现,最终定会分离;一切荣华富贵终将归于痛苦与衰落,亦为无常的自性;唯有涅槃永恒不变,可以令人远离生死。
所以,若想求大乘佛法,首先应观三界无常,这是一个基本修法。有些人可能想:“观无常是小乘法,只是四法印中的一小部分;而修大乘显密佛法不用观无常,只强调度众生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本经中就讲:要以观三界无常来求大乘法。
| 信相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名为。观于无常。
信相菩萨又问佛陀:“什么是观无常?”
| 佛言。欲观无常。除其烦恼。
佛陀说:观修万物皆无常、无常皆痛苦的道理,会遣除对器情世界、荣华富贵等的实有执著,断除相应烦恼。
在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之中,首先应修出离心,而出离心的根本即无常。通过观无常可以遣除诸多烦恼,也可以令人对整个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因此观无常不可缺少。
| 当行正念。慈悲为首。
断除实执烦恼后,应当修持正知正念。在所有正念中,以慈悲心为首要。
| 说法度人。而不取证。是名菩萨。
相续中有了慈悲心,自然会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而且讲经说法并非为自己获得回报、取证寂灭涅槃。这样的人称为菩萨。
“取证”,意为求回报,或证得声闻缘觉的寂灭涅槃。
我们每天都念《菩萨戒仪轨》,也经常自称菩萨,那我们有没有观无常、修慈悲心、度化众生呢?大家可以自我观察。
| 不舍众生。为求大乘。
不舍弃众生是真正的求大乘法。
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大乘佛教的究竟思想,就是利益天下所有众生,一个都不能舍弃。这并非政治家的口号,而是菩萨的实际践行。政治家只会利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而且会舍弃在他看来没有价值的人和动物。大乘菩萨则不会舍弃任何一个有情,会平等地饶益旁生、饿鬼等所有众生。为了饶益有情,菩萨不取涅槃,可以永远住在轮回当中。
文殊菩萨曾在雷音王如来面前发愿:“自己恒时所修善,不取菩提之正路,若一有情未出离,住于暗劫恒化利。”自己恒时所修之善法,不为取证菩提正路,若世间有一个众生还未出离轮回,我都愿意住在恶浊的黑暗劫中,不断地教化他、饶益他。
这些道理,我们口头上都会说,但实际行动上可能确实比较惭愧。大家应该清楚:大乘佛教反对以任何方式害任何众生,菩萨不会舍弃任何众生,这是大乘佛教最伟大的地方。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不能因为某人跟自己关系好,就利用手中权力去偏袒他,也不能因为某人跟自己关系不好就趁机害他。
在这方面,各位负责人、发心人员需要注意。在世间,一个人当上领导以后,往往会利用某些机会报恩或抱怨。这的确不符合大乘佛教的理念。有些人可能会想:“如果不报仇,一些野蛮众生就会故意欺负我。”虽然有这种可能性,但不管怎样,只要你以慈悲心来维护众生,他们终有一天会被感化的。
我也算是佛学院的一个管理人员吧,有时我会反观自己:有没有利用职权报过私仇?这么多年来,也有一些人对我不好,比如白天在我面前听法,晚上就说我的过失。但我并没有报复。没学大乘佛法之前,遇到这种事我可能会不高兴;但依靠上师如意宝的教言深入学习大乘佛法以后,我就没有这种心态了。否则,我应该可以找到机会惩罚或开除某些人。但我扪心自问以后,可以肯定我的心是正直的,在管理过程中并未做出过令自己感到后悔的事。
以后,大家可能有报恩或报仇的机会,那时你要想一想“不舍众生,为求大乘”这八个字。有生之年,我们都要直接、间接地饶益每个众生,不损害任何众生的相续,这是大乘佛教真正的精髓,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朝这个方向努力。
入城之喻
以入城门喻入大乘是个很出名的比喻,大家可能听过。《大宝积经》(菩提流支译)的“宝髻菩萨会”、《大集经》、魏译《宝性论》中都讲了这个比喻。无著菩萨的《宝性论》注释中也讲了这个比喻,但我们还没有讲到这部分内容。
借助这个比喻,大家可以观察自心:我修持佛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想自己过安逸的生活,还是想要以此度化众生?
有些大学生读书时还有比较远大的理想,而工作以后,大多数人就只想着自己赚钱享受了,基本上不会想到国家和人民。而菩萨不会在乎自己,哪怕仍是凡夫,也要去利益众生。
经中说:一个人事先没有考虑好就想进入大城,入城过程中又犹豫不定,最后还是回去了。这个比喻看似简单,实则意义很深。每个人都要想一想:如果是我,会不会舍弃独子般的众生而入于乐城?如果会,则成了声闻缘觉一样的修行人。比如说,很多人念阿弥陀佛,会不会只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不管众生了?即使自己的儿子在城外一直哭,也不管不顾?这一点大家需要自我观察。
下面就讲这个比喻,说明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不能舍弃众生。
| 善男子。譬如一城。纵广一由旬。多有诸门。
善男子,譬如一个大城市,长宽均为一由旬,东南西北四方四隅有很多门——像北京大学、西安古城等建筑一样。
| 路险黑暗。甚可怖畏。
但是,通往此城的道路既险且暗,非常可怖。
有些经论中还说,入城之路上有盗贼、虎狼、魔众等。其实,这条路就是我们选择的修行之路。修行过程确实很难,所以很多人会半途而废——或者遇到了疾病、恶事等违缘,或者自己心生邪见,或者遭遇外魔、内魔等而走不下去,最后选择了放弃。
我有这种感觉:真正修好大乘法以后是不容易退转的,但没有修好之前,在求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精神上、身体上、物质上、生活上会经受各种磨难。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在修学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苦难。比如:益西措嘉空行母,在依止莲花生大士之前经受了各种折磨;了不起的幻化译师、诸佛菩萨的化现贝若扎那尊者,在依止善知识、求学过程中,显现上也非常艰难。
有些道友也是一样,在求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比较辛苦,有时还借不到房子,有时被歧视,甚至被开除。其实,这对你来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修行,不要因此而退转。当所有人都欺负你的时候,你要想:“我的违缘这么多,我应该是21世纪的米拉日巴,或许修行有希望了。”如果各方面都很顺利,不一定就是很好的现象。
| 有入此城。受于快乐。
若能入于这个城市,会感受无穷快乐。
这座城里有吃、有穿,宛若极乐世界,城中人尽可整日享受。
| 复有一人。唯有一子。爱之甚重。遥闻彼城。受乐无穷。即便舍子。欲入此城。
一个人有个独子,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他听到远处有人说:入于某城将受乐无穷。他就动心了,立即舍弃独子,想要入于此城。
有些道友要到哪里去时也很着急,什么都不带,拿个手机就跑了。这个人当时可能也比较激动、匆忙,把儿子都舍弃了。不知他是不是离婚了,自己带着儿子。
| 是人方便。得过险道。到彼城门。
这个人以种种方便方法通过了那条非常危险、恐怖的道路,来到了城门前。
| 一足已入。未举一足。即念其子。
有些经中讲,这座城有外城门、内城门和中城门,此人来到中间的城门时,一只脚迈了进去,另一只脚还未抬起来——正当他跨越城门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这里的描述还是很有趣的:他一只脚在城里、一只脚在城外时,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在城门中间一动不动地停住了。
| 寻作是念。我唯一子。来时云何。竟不将来。谁能养护。令离众苦。即舍乐城。还向子所。
他想:“我来的时候怎么没有把我唯一的儿子带来呢?我入城后可能会过得特别快乐,但是谁来养护他呢?他妈妈也不在,亲人朋友也没有(就像有些孤儿一样,确实比较可怜),谁能令他远离众多苦难?他怎么去读书?很多事情都没有着落。”想到这里,他立即舍弃乐城,返回儿子所在之处。
这个人已历经所有艰险来到了城门口,可一想到儿子无人照顾就又回去了。
| 善男子。菩萨慈悲。亦复如是。为怜悯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垂得尽漏。而不取证。
善男子,菩萨的慈悲心也是如此。由于悲悯众生,他们虽已获得世间五通,即将获得声闻、缘觉的漏尽通,但不会去取证这样的境界。
菩萨马上要获得寂灭的果位时,却不会如此选择。
| 何以故。悯众生故。舍漏尽五通。乃至行于凡夫地中。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悲悯众生,于是舍弃漏尽五通,而行于凡夫地。
比喻中的那个人,临入城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同样,菩萨即将取证涅槃时,由于悯念众生而放弃了漏尽五通,显现为与凡夫无别的身份。其实,那个人想要入于乐城是可以理解的,修行人想自己往生净土也可以理解。但有些菩萨不愿独自享受快乐,会一直住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法王如意宝的道歌中也说:清净刹土的佛菩萨多么快乐,我在浊世野蛮众生的群体中如何痛苦。但这是菩萨的选择和显现。
| 善男子。城者。喻于大解脱乐。
善男子,城市比喻大解脱之安乐。
入于城市会享受极大安乐,比喻多劫入于寂灭禅定,远离轮回痛苦。
| 多诸门者。喻于八万四千诸三昧。
此城有很多门,比喻八万四千三摩地或八万四千法门。
入于大解脱之境地,有很多修行方法,《楞严经》中就讲了种种禅定和法门。广义上讲,三昧即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一种三摩地。如大圆满、大手印及显宗的种种法门,都要通过观修而进入。因此,此处的“门”意为途径。
| 路险难者。喻诸魔道。
路途艰险,比喻修行中有种种魔道和违缘。
浊世修法违缘很重,这一点大家都比较清楚。
| 到城门者。喻于五通。
到达城门,比喻获得五通。
| 一足入者。喻于智慧。
一只脚已进入城门,比喻得道、获得智慧。
要获得解脱,肯定要具有一定的智慧。
| 一足未入。喻诸大菩萨未证解脱。
一只脚还没有入于城门,比喻诸大菩萨未取证解脱果、未趋入涅槃,仍在六道轮回中度化众生。
| 言一子者。喻于五道一切众生。
独子,比喻五道一切众生。
比喻中的“一子”,可以对应五道中的无量众生。
| 顾念子者。喻大悲心。
对独子的顾念,比喻菩萨的大悲心。
佛菩萨以大悲心不舍众生,好似贪著众生,实则不然。《圆觉经》中说:“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会假借种种因缘,但菩萨本身没有任何贪爱烦恼。因此可以说,菩萨的大悲心是假相的贪欲,真正的爱。
有些经典中还说:菩萨在贪心严重的众生面前示现贪心,在嗔心强烈的众生面前示现嗔心,待因缘成熟时断除其烦恼,令其逐渐趋入解脱;若不如此,就不能教化这些众生。
总之,菩萨爱众生就像爱自己的独子一样,看似也有贪欲烦恼,实际上,这种爱并非自相的贪爱,而是大悲心。
| 还子所者。喻调众生。实得解脱。
那个人回到儿子所在之处,比喻调化众生,令其获得解脱。
父亲舍弃了乐城,回到孩子身边。同样,有些菩萨不会独自安住在寂静处,也不会前往清净刹土自己享受快乐,而是选择住于浊世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令众生获得解脱。
| 不取证得。即是方便。
菩萨不取寂灭涅槃,即是善巧方便。
最后是一个总结。
| 善男子。是故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摄不舍。不可思议。
善男子,是故菩萨摩诃萨以大慈大悲心救度、摄受、不舍众生,这非常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的大慈大悲心,世间任何心态都无法与之相比。菩萨最根本的行为就是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不舍弃一切众生,这一点的确不可思议。
《大般若经》中说:“菩萨成就一切福慧,以大悲力不舍有情。”菩萨成就了一切福慧,并以大悲力不舍弃有情。若无福慧就不能度众生。有些人觉得菩萨很伟大,便发誓要当菩萨。但若没有福报和智慧,自己相续中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现前时,可能连好人都当不成,更不要说当菩萨了,最后自己对自己也很失望,甚至可能得抑郁症。
当然,佛教徒得抑郁症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一是因为佛教讲求利他,在利他过程中,心量会不断扩大。只要心量放大,经常想着利益他人,心态就会比较好。佛教徒经常修菩提心、利他心,行为上也利益众生,自然不容易得抑郁症。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得抑郁症,就是由于执著自我,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二是因为,佛教徒经常修持《金刚经》《心经》等空性法门,这会令其减轻执著、破除我执。一旦通过空性打破我执的皮壳,就会发现内心的虚空无比广阔,从而摆脱我执的束缚,不会因过于强烈的自尊心和我执而得抑郁症。因此,有心理疾病的人不妨多修一修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和空性思想,只要修得好,心理疾病定会痊愈。
现在很多人有心理问题,好多心理疾病的名称,以前的人听都没听过。有些藏族人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也许是因为他们比较笨,也许是因为藏文中没有这个名词,也许是因为他们长期受大乘佛教的熏陶,也许是因为藏地的蓝天白云非常美丽,气候也比较寒冷,抑郁症在这里站不住脚。当然,城市里的一些藏族学者肯定懂这个名词,但住在寺院附近的一些牧民、农民都没听说过“抑郁症”,他们的心理也比较健康。
我自己认为,如果菩提心修得很好,就会时时想着众生,根本没有时间想自己,怎么会得抑郁症呢?如果善于以中观推理抉择空性、安住空性,也不会得抑郁症的。就像法王如意宝的道歌中所说:“我已经证悟空性,你们这些邪魔外道,有本事就过来吧,我会用空性智慧的宝剑跟你们搏斗。若能引发我的我执,你们就赢了!”这样的道歌,仿佛战士的宣言。总之,如果对佛法修学得比较好,我执、痛苦是不会产生的。
| 复次。善男子。菩萨大士。从初发心。必至菩提。常为众生。受十善法。
佛又告诉信相菩萨:“善男子,菩萨大士从最初发心,一直到获得菩提果位之间,常为众生受十善法。”
“受十善法”,在藏文译本中,有自己受十善戒的意思,也有为众生传授十善法之义。这两种解释都可以。作为菩萨,不仅自己经常受持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法,也会为众生传授三皈五戒、十善戒。汉文译本中的“受”,应该是自己受持之义,为他人传授应用“授”字。
总之,若从狭义上理解,这句经文表示菩萨常为众生受持十善;若从广义上理解,这句话表示菩萨不仅自己受持十善,还会为众生传居士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也要经常让别人受持三皈五戒等,这很重要。
| 何等为十。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逸。四不妄语。
十善有哪些?一是不杀生,二是不偷盗,三是不邪淫,四是不妄语。
不妄语很重要,因为说谎会使人失去诚信。
| 五不两舌。六不恶口。
五是不两舌,六是不恶口。
恶口是很可怕的,使用文明语言才会令人欢喜。《舍利弗阿毗昙论》中说:“若人离恶口离粗犷言,语言柔软众人爱喜。”语言是很重要的交流工具。有些人从不骂人,也不说粗暴的语言,平时讲经说法也好,与人交谈也好,使用的语言都很温和,让人听了特别舒服,似乎能自然而然获得一种加持,不禁心生欢喜。
有些人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其实,这也许跟你的语言、表情等有关系。如果你跟人交谈时总是语气很冲,即使别人当场不说什么,慢慢也会远离你的。
总之,语言是沟通之门。在说话方面,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在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没有必要大声喧嚷。
| 七不无义语。
七是不说绮语。
如云:“应说法语,莫说世语。”应该说佛法方面的语言,不要说世间的贪嗔痴之语。有些人经常谈论战争,还有一些年轻人沉迷游戏。像那些商店里的藏族孩子,就天天玩游戏,也不学习。我们这里的出家人肯定不会经常打游戏的,否则待在山谷里也没什么意义,不如到城市里去。
很多人整天玩手机,这比说绮语的危害还严重。因为绮语说多了不一定会令舌头和嘴唇受到损害,而手机玩多了,眼睛就不行了。很多年轻人才二三十岁,视力就很差了,就是因为他们天天玩手机。
未来的众生真的很可怜,他们所沉迷的网络信息,大多数都是绮语。很多孩子也特别可怜,父母把手机、iPad交给他们,他们就心满意足地不哭不闹了。藏地和汉地都有这种现象,小孩子几岁就开始玩手机,还不太会说话就很擅长摆弄手机了。
在这个时代,很多事物如同魔术一般。很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根本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是晃晃悠悠地活着,而且内心非常脆弱,对违缘没有任何承受力。比如一些年轻人,被领导稍微说一句或被同事瞪一眼就马上受不了了,再也不会理对方了,简直是不堪一击。总之,这是最可怕的时代,人心被魔术般幻化的世界所蒙蔽。
大家作为出家人,舍弃了很多可爱的事、可爱的人而来到这里,如果不珍惜时间好好闻思修行,就很不值得了。若能在此边发心边闻思佛法,人生就很有意义。所以,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要尽量闻思,哪怕在法师面前听一堂课、十堂课,其价值都无法用金钱衡量。我相信,你们比我有智慧、有才华、有能力、有慈悲心,各方面的功德如大海一样,应该不用我提醒这些。
有时候,很多现象会让我对众生油然而生悲悯之心,我不禁想:“这个时代怎么办啊?人们的眼睛怎么办啊?人们的心怎么办啊?在18、19世纪,物质文明虽然不是很发达,但人们的心很纯真,生活也很清净……”
| 八不贪嫉。九不嗔恼。十不邪见。
八是不贪嫉,九是不嗔恨,十是不生邪见。
在十善当中,最后一个是“不邪见”,而不是“不愚痴”,原因是什么呢?其实,邪见是痴心之果,说“不邪见”会更加突出这一点。所谓邪见,就是将“无”增益为“有”、将“有”减损为“无”的见解。其根本就是愚痴,因为愚痴才会不见真相。
| 菩萨如是。慈悲具足。慈能教善。见世所乐。
菩萨就是这样具足慈悲心。慈心能教人行持善法,令众生获得世间所有快乐。
| 悲能济苦。地狱度之。
悲心能拔济世间痛苦,度化地狱、饿鬼等恶趣中的痛苦众生,令其获得解脱。
| 见诸众生。求涅槃门。不能知处。菩萨应当。于此众生。修集悲心。
如何修悲心呢?若见到众生希求涅槃和解脱,却非常迷茫,菩萨应当对这些众生修集悲心。
作为菩萨,如果一点修行基础都没有,度化众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人不学佛,还经常杀生、说妄语、做各种坏事,并认为自己的行为非常正确,就应该对其修悲心。当悲心经过酝酿和修持而日趋强烈时,就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度化众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悲因缘故。为诸众生。开大涅槃门。
以悲心之因缘,能为众生开启大涅槃门。
当悲心比较成熟了,就能像高僧大德一样令众生趋入解脱。我经常听一些堪布、堪姆说,他们手下有些道友悲心很好,不仅不害众生,还能理解别人、帮助别人。他们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非常伟大。相反,如果做一些坏事,即使事情很小,其性质也是很恶劣的。大家学了这么多法,应该清楚这一点。
作为菩萨,应该先好好修持大悲心,待悲心成熟了,就可以为众生开启大涅槃之门。我经常想,就是因为当年法王如意宝创建了喇荣五明佛学院,才令如此多众生依此阶梯前往了解脱的无量殿,大菩萨的行为确实不可思议!
以后,大家有能力时也要建一些道场,但一定要以利益众生为目的。现在有些人在网络上建一些群,以各种名义化缘,这是比较可怕的。我再次提醒大家:不要以供斋、建学校等名义化缘。如果是官方平台筹募善款,所有账目都会清清楚楚。如果私自建一些群,贪污很多人的善资,这不但没有为众生开启涅槃之门,反而为其打开了地狱之门。
名相上做善事,背地里做恶事,还不如名正言顺地去造恶业。就像屠夫,直接拿着刀砍众生的头,大家也清楚这就是屠夫的行为。但在佛教当中,极少数人打着善行的幌子,做很恶劣的事,这是很可怕的。如果真想办道场,就表里如一地行持善法,不要欺骗。
有些人利用网络平台,以我和佛学院的名义化缘,大家千万要注意识别。我之前多次澄清过,今天再次跟大家强调:我并没有通过任何平台化缘。
现在很多骗子已经掌握了佛教徒的弱点,他们专门研究过:佛教徒喜欢做什么功德,比如建经堂、建学校、供斋、放生等;佛教徒喜欢什么样的上师、活佛、堪布、阿阇梨、大和尚;佛教徒喜欢什么样的慈善平台、公益平台、放生平台……现在弄这些网络平台很简单,随便弄弄就能得到一大笔钱。他们得到钱就走了,所有“功德”就算圆满了,你的放生功德、做慈善的功德也“圆满”了。也许你以纯正的信心和善心能得到一点功德,但也许不会,因为你以自己的行为养了一个骗子,让他做坏事时更加猖狂。
总之,大家要对众生修慈悲心,建立真正能开启涅槃之门的道场,以无私心、智慧、善巧方便建立弘法利生平台,这很重要。如果名义上做的事情很美好,实际上在欺骗众生、害众生,那就非常可怕了。
| 显示安隐处。使得大乘果。
菩萨以大悲心为众生开启涅槃之门,为其显示安隐之处,令无数众生获得快乐和大乘果位。
我们要追求的大乘果,就是让众生获得饶益。作为大菩萨,确实能通过建立道场、建佛学院、创建网络平台等方式饶益无数众生。懂得网络技术的人,也应无私地建一些平台。当然,如果要做就要有始有终。有些年轻人只是一开始很热情,慢慢就不再管理、不去维护了,这样不太好。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在不同时代依靠不同方式利益不同众生,而且不求回报。这是大乘佛教才具备的精神,其他任何宗教和思想都难以企及。对此,大家可以翻开历史或上网看一看:其他学说当中究竟有没有完全无私、彻底奉献的精神?
|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行为。
我们也要尽量以讲经说法等方式饶益众生,因为弘扬大乘佛法是每一个大乘行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