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17课
2021年4月27日
刚才给大家念了《十六罗汉礼供文》的传承。念诵《十六罗汉礼供文》,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广泛弘扬、诸位上师长久住世都有非常重要的缘起。在藏地,人们非常重视此礼供文,僧人安居时每天都会唱诵。
今天讲三宝的体性,内容稍微有点难懂,请大家认真听闻。
前面讲,信相菩萨问世尊:“三宝是一相、二相还是三相?如果是一相,那么皈依三宝就成了一体。如果是三相,皈依三宝则为别别他体,众生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持正法,也难以成立究竟一乘。”信相菩萨还说:“如果佛陀为我们宣说此理,会对众生非常有利。佛陀灭度后,听闻此理者将住于三菩提道。”
佛陀赞叹信相菩萨说:“善哉善哉,你能向佛请问如此大事,非常了不起,这并非一地到七地菩萨所能为之,只有十地法云地的大士才能做到。”
有些人可能想:“‘三宝到底是一相、二相还是三相’应该没有那么难懂吧?”但若详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深。
由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非常苦恼,因此佛陀向初学者(包括凡夫和声闻缘觉)宣讲了阶梯式、层级式的三宝,而对于久修梵净行的大士,佛陀则宣讲了一体的三宝,就像《宝性论》中所讲的一样。
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如果别人问你:“三宝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他体,有两种体性还是三种体性?”你会如何回答?
学过《宝性论》《如来藏经》等三转法轮经论的人可能会说:“暂时来讲,佛陀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分别宣说了佛宝、法宝和僧宝,因此三宝有三相——佛宝就是佛陀,法宝是佛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僧宝是指小乘的和合僧众、比丘、大乘菩萨、有学无学圣众。但究竟而言,三宝唯是佛宝的自性,因为佛陀的境界才是究竟的真相。由此也可以建立究竟一乘。”
但是,关于三宝最究竟、最深层的道理,很多人就不是特别清楚了。因此佛陀才赞叹信相菩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会进一步观察。
昨天还讲到,七宝能消除世间贫困、解除物质上的贫乏,而三宝能长养法身、续佛慧命。《宝性论》中也说:“稀有无垢故,具力世庄严,是最殊胜故,无变故为宝。”从六个方面诠释了“宝”的含义:稀有、无垢、具有力量、世间庄严、最为殊胜、无变。七宝是世间最珍贵的物质财富,而三宝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若以公正的智慧来观察,这一点完全可以成立。
| 别相三宝者。
昨天讲了总相的三宝,今天讲别相的三宝。
佛宝
| 佛现王宫。二应法身。
佛陀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宫中示现降生,随应法身而显现幻化身。
很多版本中都是“二应法身”,藏文译本中表述为“显现化身”。不知此处的“二”是不是“而”,但暂时不敢改。
总之,佛陀依靠五种观察而入胎、降生,随顺、相应法身而显现化身,成为义成王子。
| 言是菩萨。为度众生。修行苦行。道场树下。现成正觉。自觉觉人。故号为佛。
这位十地大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显现上在尼连禅河边苦行6年,后来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来到印度金刚座的道场——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现前正觉果位。他不仅自己获得了觉悟,断尽烦恼障、所知障,还会令其他众生得到觉悟。因此,他被称为“佛”。
| 佛名觉者。
佛还有一个名号是“觉者”,因为他已从无明睡眠中彻底醒悟过来,藏文译本也是这个意思。
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并非神话故事或传说中的圣人,因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他曾真实地来到这个世界,出现在所化众生面前。关于佛陀的生平年代,不同历算中说法不同,但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佛陀于公元前623年降生,住世80年后,于公元前543年示现圆寂。
佛陀的确是人类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一位自觉觉他者。他所宣说的教法有清楚的文字记载,被结集为《大藏经》。目前,《大藏经》有多种语言文字。仅在藏文《大藏经》中,佛陀宣说的经典就有108函,印度大德的论著有两百多函。佛陀在印度一带降生、苦行、转法轮乃至示现涅槃,一生的事迹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但有些人对历史了解极为有限,以为佛陀只是传说中的人物。比如七八十年代,一些中学、大学老师就认为信仰佛陀是一种迷信。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受邪知识影响,经常曲解佛陀和佛法,这是孤陋寡闻的表现。
我们应该本着对历史和真理负责的态度,如实叙述相关史实。若对某些历史心存怀疑,可以去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看一看,佛陀曾在那些地方留下了讲经说法的真实印迹。
僧宝
何为僧宝?
| 僧名受化。
首先,僧人是可以接受他人供养、化缘物的人。
| 弟子从教得理。故名为僧。
其次,僧众作为佛陀的弟子,从佛陀导师处获得教导和真理。
总体而言,这就是“僧”的含义。
| 僧有二种。一者和合。得名为僧。
僧有两种,一种由和合得名为僧。
所谓和合,即“六和敬”:身和同住,同住于寺庙等地;口和无诤,言语不起争论;意和同悦,同参法味,共沾法益;戒和同修,守持同样的戒律;见和同解,见解一致地共同修学;利和同均,在生活受用上有合理的分配。
《长阿含经》中讲:“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僧众应该互相随顺、和睦相处,不要产生诤论,大家都在同一位导师面前接受佛法,彼此应像水和乳汁一样融洽相处。
僧众和合的确很重要。在藏文当中,“僧众”是“根登”,意为和合。破和合僧属于五无间罪,是三界当中过失最大的行为。无论是作为小僧的居士团体,还是作为大僧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等出家团体,都要团结和合。
具体来说,和合包括身语意三个方面。身体和合,是指可以跟大众共住,与任何人都合得拢。有些人做不到这一点,与人共事或一起外出时,都会引起很多纷争。还有些人与他人心不和,经常对别人生邪见、生嗔恨心;或者与他人语言不和,当面吵架、背后诽谤等。
“僧众”作为和合众,与世间团体有所不同。如果僧团内部很复杂,经常勾心斗角,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我们喇荣的僧众,依靠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力和发愿力,上至高僧大德,下至普通僧人,都相处得比较和睦。有些人来到喇荣很多年了,从未与人发生过口角。但也有个别人,自从来到这里就经常跟人不和,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争论,发生矛盾的次数十个指头都不够数。
有些人不闻思修行,素质也不高,跟人吃饭、聊天时经常诽谤他人、说人过失,这是没有正知正念的表现,也是非常大的过患。其实,说人过失的人自己也有过失,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菩萨看来,众生都是菩萨;在佛看来,众生都是佛;而在凡夫眼中,众生都是凡夫;嗔恨心非常强的人,看别人都是可嗔的对境。这是自然规律。
大家平时说话也应该注意,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因为害我们的人会以各种形象出现,有些显现忿怒的形象,有些则显现温和的形象。如果你跟他们无话不谈,那就上当了。
虽然我们没有做不可告人的事,但说话还是要谨慎。有些人不跟金刚道友交心,反而跟罗刹、夜叉、阿修罗、紧那罗等各种非人、饿鬼种姓的众生交朋友,与之相谈甚欢,看似很有口才,实际真的很笨。
面对忿怒形象的人,很多人都会有点害怕并敬而远之。但面对以某种特别姿态出现的看似温和的人,有些人就觉得他是朋友了。其实,所谓“朋友”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朋友,一种是虚假的朋友。对于后者,我们说话要掌握分寸。
有些话在谁面前都可以说,而有些话则不然。像显宗的道理、世间法的一些道理,在谁面前都可以讲;但密宗的道理就不能随意说,因为其中蕴含着很多隐秘之义。可是有些人,不知道是有特殊目的还是确实比较笨,在说话方面毫不注意。
总之,大家在不同场合中都应该观察自己的语言,否则说出去的话,可能会被人利用或造下恶业,堕入可怕的险境。
刚才讲到,僧众应该团结和合。如果是为了公事、为了建筑上的一些事而吵架,最好不过夜就好好忏悔,这是我们佛学院与其他道场不同的一种做法。道友之间不要心存芥蒂、彼此不说话,否则喇荣的护法神也会不高兴的。我自己有这种感觉:那些脾气特别不好、经常跟人吵架的人,护法神不会让他在这里住很长时间。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跟道友不和合,经常捣乱的出家人、居士,不可能在这里待很久。”
现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彼此之间有各种分歧。而我们金刚道友之间不存在这些隔阂,大家有共同的上师,趋入过同一坛城,修持同样的法,奉行同样的戒定慧三学,很多方面都是一体的,理应团结和合、水乳交融,没必要水火不容。
总之和合很重要,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特意强调一下。
| 二者无为。亦名为僧。得无为者。以真空解慧。性空无为。
还有一种僧是“无为”,即获得了无为境界、以真空通达智慧者。因为万法是真实的空性,随顺、通达这种空性的无二慧即无为。这是证得空性方面的无为。
| 迷惑相续。证结尽无。为已灭诸结。
在这样的无为智慧前,所有迷惑相续的结已全部消尽。
“证结尽无”的“证”,可能通“症”。
总之,证悟智慧的无为法已断除所有迷惑,灭尽了萨迦耶见等所有烦恼结。
| 圣众共住。和合不诤。
具有这种境界的圣众共住,彼此和合而没有诤论。
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了贪嗔痴等所有烦恼结,智慧与无为法融入一体,对自我的执著已融入法界,就像瓶中虚空融入大虚空一样。
得到无为法境界、证悟空性的圣者僧众,共住时自然和合不诤。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从来不吵架,只有凡夫人才会经常争吵、斗来斗去,看看新闻或历史也会发现这一点。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无论标榜得多好,都会以自私自利心而争夺、斗争,这就是人类的血腥历史。只要凡夫掌权,将来仍会如此。而菩萨则会互相谦让、饶益众生。他们若成为一国之君,肯定会为所有众生着想。因其已证悟无为法,不会争执不息,更不会动用武器去威胁别人、打打杀杀。
| 以此二义。故得名僧。
以和合、无为此二义,得名为僧。
作为僧团,一定要比没有学佛、没有出家的人更加团结和合。世间的很多团体都能和睦相处,如果僧众内部有很多不和的现象,就说不过去了。
在末法时代,有些教派与教派之间不和,“我是禅宗的,你是净土宗的,他是华严宗的……”;在藏地,有些人会说:“你是格鲁派的,我是萨迦派的,他是宁玛派的……”;在一个教派内部,人们也会区分不同上师,导致上师与上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不和;即使是同一位上师的弟子,也会区分不同地区……这就不叫和合僧。
为了创造僧众和合的缘起,一些寺院、僧舍的门口经常放和气四瑞、六和敬等标志。总的来讲,和合才有解脱,和合才有快乐。佛经中也说,只要是有争论、有争斗的地方,修行人都要远离一百由旬。
法宝
| 善男子。法者一切善恶之法。有为无为。诸佛道理。恶法可离。善法可崇。并为心轨。皆是法宝。
善男子,法是一切善恶之法。从广义上讲,法包括善法、恶法、有为法、无为法。在诸佛法当中,恶法需要远离,此为诸恶莫作;善法需要推崇、增上,此为诸善奉行;而远离恶法、行持善法都以心的轨则、心的所缘为主,这是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已经讲了佛教的根本。经文中说,所谓法宝,是指不做恶行、崇尚善行,并调伏自己的心。因为心的轨则、轨理是远离恶法、行持善法。
关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句经文,有些人说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知出处何在。其实,《大藏经》的经典里几乎找不到后一种说法,很多大德的翻译都是“诸善奉行”。
以上分开讲了佛、法、僧三宝,与三皈依中的讲法基本相同。下面讲三宝之二相。这段内容比较难懂,大家要专注听闻,不要打瞌睡或胡思乱想,否则很可能“坐飞机”。
| 是故佛僧二宝。人异体别。
所以,佛宝和僧宝在“人”方面不同,本体也有差别。
佛宝和僧宝是“人异体别”。《维摩诘经》的注释中说:佛是“果人”,即得果的人;僧宝是“因人”,即尚未得果的因地之人。二者可以用人的不同身份来表示,因此是“人异”;具有不同的体相,本体有别,因此是“体别”。
| 法与僧佛。体同难别。
法宝则不同,因其与僧宝、佛宝的本体相同,难以分别。
前文讲佛宝和僧宝为他体,此处说法宝只能依佛宝和僧宝安立,不能单独存在。所以说,法宝与僧宝、佛宝“体同难别”——除了“人”以外,单独的“法”无处寻觅。
| 何以难别。或有人言。佛僧二宝。但取假名行人。行人所得五分法身。诸善功德。判为法宝。此义不然。
为什么说除了佛宝和僧宝以外,法宝难以辨别呢?或许有人说:“佛宝和僧宝仅为假名安立的行人,而行人所获得的五分法身和种种功德可以单独安立为法宝。”其实这种说法不合理。
有些人认为:佛宝和僧宝是假立的,而法宝则可以单独安立——行人所得五分法身和种种善根功德就是法宝。所谓五分法身,是指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和解脱知见蕴,为五种无漏法。一般来讲,获得小乘阿罗汉果位时,戒、定、慧趋于究竟,并得到尽智、无生智;大乘菩萨得佛果时,也会获得最究竟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 何以故。今因以此诸善功德。得成于人。离法无人。何得别人。并为二宝。
为什么说这种说法不合理呢?因为法宝无法单独安立,一定要依赖于人,要么依赖于僧人,要么依赖于佛。
“此诸善功德。得成于人”,五分法身等一切善妙功德的成就都要依赖于人。无论是阿罗汉相续中的五分法身还是佛陀相续中的五分法身,都要有人的身份才能安立。
“离法无人。何得别人。并为二宝”,离开法就没有人,如何能得到别别他体的人,与法宝并列为二宝(法宝和人宝)呢?
所以说,法宝和人宝并非他体。此处的“二宝”,在藏文译本中是“法宝”。意思是说,离开了法就没有人,在人以外无法单独安立法宝。
总之,法宝要么与僧宝一体,指僧人相续中的法要;要么与佛宝一体,指佛陀相续中的法。
| 今释人法。有同有异。
人和法有同体也有他体,即一本体异反体,这是因明中的说法。“人”指因人和果人,即僧宝和佛宝。
究竟而言,法宝与僧宝、佛宝的本体相同。但从反体上讲,法与僧、佛又不相同。此处强调的是,法宝可以融入僧宝和佛宝,因此三宝为二相。
| 以法成人。法属于人。
通过修法而成为阿罗汉或佛陀,一切功德善法属于僧人、阿罗汉或佛陀,因此说“法属于人”。
| 是以故说。五分法身。十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波罗蜜。无量三昧。以为佛宝。小乘五分。说为僧宝。
因此,五分法身不能单独立为法宝,而要安立为佛宝或僧宝——佛陀相续中的五分法身、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十波罗蜜多、无量三昧均为佛宝,小乘五分安立为僧宝。
所谓佛宝,就是无量功德达至究竟的体相。虽然相好庄严的佛像也可以称为佛宝,但这并不究竟。
小乘的预流向、预流果直至阿罗汉相续中的五分法身、无漏功德是僧宝。当然,预流向、预流果还不是最究竟的,但小乘《俱舍论》和大乘阿毗达摩中都说,有学者也具有相似的无漏功德,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无漏五蕴。总之,小乘圣者相续中的无漏功德为僧宝。
| 此诸功德。有为无为。法相道理。可为轨用。复名法用。
这些善法功德,或有为或无为,其法相、道理都可以作为轨则被运用,作为心的所缘,也可以安立为法宝。
六波罗蜜多、四无畏等功德,有些是有为法,有些是圣者相续中的无漏无为法,具有不同的法相和道理。
“轨用”,藏文译本中有所缘的意思,即缘取之法。
“法用”,藏文译本中有法宝之义,意为这些善法功德可以安立为法宝。
前面讲的三宝,符合人们的惯常理解;而此处所讲的三宝,意义更高一层,为圣者相续所摄。
| 此则同体。
法宝(法)和佛宝、僧宝(人)为同一本体。
| 虽说二义。亦有法体。异佛与僧。如是法宝。
为度化不同众生,佛陀宣说了法宝与佛宝、僧宝为法、人二义,可以安立不同体相的三宝——佛为四无畏等功德,法是有为、无为善法功德的集聚,僧即小乘五分法身。这是总体上的安立方法。
此处主要讲二相,法宝要么属于佛相续所摄,要么属于僧相续所摄。
| 已说此三。众生归依。得免三界。生死怖畏。
这样的三宝,为众生皈依处,能令其从三界的生死怖畏中得到解脱。
| 一切行人。虽得免粗。细苦未尽。
皈依别相三宝的行人,虽然可以解脱粗大的烦恼和障碍,但还不能断除细微的障碍。因其还有三相的执著,认为三宝为别别他体。
下面会讲何为最究竟、最细微的三宝。暂时来讲,三宝是别别分开的;但究竟而言,三宝的体性唯是佛宝。若能通达此理并皈依究竟的佛宝,就能从细微的烦恼和障碍中获得解脱。
| 是故为说。至极三宝。
所以,佛陀将为大家宣说最究竟的三宝。
| 明昔日三宝。言佛有苦。
佛陀首先告诉大家:我昔日为声闻乘行人为主的众生所讲的三宝是不究竟的。《涅槃经》等经典中说:佛陀也会示现背痛,需要让文殊菩萨等代自己去传法,这些表现看似与世间人无别,但其实只是示现,佛不可能有痛苦。而《俱舍论》第四品中讲了小乘自宗观点:佛陀的身体是有漏法,不是皈依处,佛陀相续中的尽智、无生智才是众生皈依处。这种认为“佛陀也有苦”的观点并不究竟。
| 法是无常。僧亦无常。是苦。非真依处。
佛陀最初告诉声闻乘行人:法是无常的,并非真正的皈依处;比丘僧的身体也是无常的,而“无常皆有损,有损则非乐”,这样的僧人不能救度别人;有学、无学圣者相续中的抉择灭(灭谛)才是真正的皈依处。
总之,佛陀告诉大家:昔日所说的佛陀像普通人一样会感受痛苦,法与僧也是无常的,这些都具有苦,非真实皈依处。那么,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呢?
究竟的佛宝
| 今说常住行者。觉了法性理空。永离八倒。无有生灭。动求之苦。为真依处。名为佛宝。
“常住行者”指大乘瑜伽行派,按照他们的观点,何为佛法僧三宝呢?此处对三宝的体性再次做了宣讲,这个内容很重要,看似讲了三宝,实则只讲一宝。
所谓佛宝,即完全觉悟了万法本性为空、远离常乐我净和非常乐我净之八种颠倒、无有生灭动求之苦者。这样的佛宝是真正的皈依处。
“动求”即妄动、欲求。藏文译本中,“动求之苦”不明显,但其他好几个译本中都有。
此处讲了何为最究竟、至极的佛宝,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说:远离四边八戏、远离所有颠倒、通达究竟法相者就是佛。
究竟的法宝
| 所得常法。轨用至极。名真法宝。
何为真正的法宝呢?法宝并非有为法,而是《宝性论》中所讲的灭谛那样的常法。而且,这种常法“轨用至极”,将终极真理运用、行持到最为究竟,或者说证悟境界已臻究竟、圆满。“轨用”一词在其他经论中不多见,但此处应该可以这样解释。
以上对于佛宝和法宝的解释基本相同,只是说法有些差别。
究竟的僧宝
| 常住行者。会真法性。证常住无为。故名为僧。
大乘瑜伽行派领会了真正的法性,证悟了常住的无为法,因此名为僧。
可见,究竟而言,佛、法、僧均为无为的体相。
| 亦以八倒永尽。与凡圣众。一切和合。永无诤讼。故名为僧宝。
八种颠倒永远灭尽,与凡夫、圣众一切和合,永远没有诤讼,因此名为僧宝。
此处分开解释了僧和僧宝,僧宝包括凡夫和圣众。
| 昔日三宝。异人别法。今之三宝。于一佛一体。分为法僧。
昔日所讲之三宝,是分开了人与法的他体法;今日所讲之三宝,虽然分开了法和僧,实则与佛宝一味一体。
究竟而言,三宝均是无为法的体相,没有差别。
| 以是义故。我为汝说。一相三宝。令诸众生。趣向一乘。
因此,我为你们宣说了一相三宝,令众生趣入究竟一乘。
《法华经》中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这句话很重要。终极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种。那么,到底别相三宝为真相,还是一相三宝、究竟一乘为真相呢?答案是后者。
大家学了《圣大解脱经》之后应该清楚:三宝暂时可以分三相,也可以分二相(法宝归于僧宝、佛宝),但究竟为一相——先三相,后二相,最终为一相。
世间之法包罗万象,暂时也有二相、三相、四相;但若通达了万法本体,就会明白一切均为一味一体的法界,这是佛宝、法宝,也是僧宝。三宝在本体上不可分割,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
《圣大解脱经》讲了皈依三宝、念诵诸佛菩萨名号而往生清净刹土等道理,实际上,这与净土法门的究竟意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中说: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凭借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此法理,《圣大解脱经》做了深入浅出的宣说,并引导众生趋入《法华经》中的究竟一乘之理。没有学过《俱舍论》《宝性论》等大小乘法理的人,对于这个内容可能难以理解,不知我讲清楚没有。《圣大解脱经》没有藏文、汉文注释,只能依自力解说,有些地方不一定讲得很正确。
但不管怎样,大家应该清楚:佛陀之所以高度赞叹信相菩萨,就是因为他所问的问题涉及究竟一乘的甚深法理;依此缘起,佛陀非常清楚地宣说了这一道理,并讲了至极三宝的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