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16课
2021年4月26日
今天继续讲《圣大解脱经》。这部经去年讲了一部分,当时的听众比较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课暂时停了下来。今年没有网络直播,现场听众也只有一些藏族人和个别技术人员。
大家不要把我讲课的音频等资料发到各种群里,因为现在网络管理比较严,宗教传播也需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以后,大家应该能获得讲记等资料,一些堪布、堪姆以及我个人,也可以一次性地给大家念传承。总之,只要大家自己精进,就有机会得到这部法。
《圣大解脱经》确实非常殊胜、非常重要,能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希望在场道友及将来的听众都能很努力地接受此法。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违缘障碍,但不必为此而感到担忧。因为我们的所求唯有获得法要,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在上卷当中我们讲到,信相菩萨转生为流水大士时,看到一个干涸的水池中有很多大鱼濒临死亡,就运来一些水,并为其念诵宝髻佛名号(《圣大解脱经》中是“宝胜如来”,《金光明经》的一个版本中是“宝髻如来”),那些鱼死后就转生天界了。以此因缘,流水大士请求佛陀宣说诸佛名号。
于是佛陀为大众宣讲了三宝的名号:首先讲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名号;其次讲了法宝的名称,即十二部经名;最后讲了僧宝即十方诸大菩萨的名称。
卷中
| 尔时。佛告信相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向自说。过去有佛名宝胜。苦恼众生。一闻名字。命终生天。
这时,佛告诉信相菩萨摩诃萨:“善男子,你前面说过,过去有一位佛陀名叫‘宝胜’(即宝髻如来),苦恼众生一听到他的名号,命终就会转生天界。”
前面讲过,在将要命终的人或动物耳边念诵宝髻如来名号非常重要。当然,我们都不知道其他有情何时离开,有机会就为其念诵也是很好的。有些道友的父母,一辈子都不信佛,临终时想见见你,那你也应该去看一看。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反对佛教了,所以你可以在他耳边大喊:“南无宝髻如来,南无宝髻如来!”
每个人的家庭状况都不同,有些道友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出家人,但其家人是非常坚定的无信仰者。在这种情况下,你也没必要强迫他们信佛,因为你越强迫,他们可能越反感。但是,你可以找机会在他们耳边念宝髻佛名号,这至少会使其命终以后不堕三恶趣,这一点很重要。
| 今复请我。说诸佛名。使诸众生。离苦出世。是故我今。为汝及众。具说三宝。
佛陀对信相菩萨说:“你还请我讲十方诸佛的名号,使众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所以我为你和现在、未来的众生,具体、详细地说了三宝的名号。”
当时信相菩萨请求佛陀讲诸佛名号,佛陀就宣讲了三宝的名号和功德。
| 理是一宝。
在究竟意义上,三宝的本体是一宝,即佛宝。《宝性论》中说,法宝和僧宝究竟而言就是佛宝,因为佛陀的身体是僧宝,佛陀的智慧是法宝。
| 随顺说三。
但随顺众生可以说三宝。由于初学者、声闻、缘觉不一定能接受“一宝”的说法,因此将法宝和僧宝分开来宣说。
《涅槃经》也说,三宝在本性上唯是佛宝,但为了随顺众生,佛陀就分别宣说了佛法、法宝和僧宝。《涅槃经》对于这个道理讲得比较广,经中还讲了一个比喻:就像在人身当中,头是最上者一样,在三宝当中,佛陀也是最为尊上者。
| 若人闻者。至心忆念。欲寿终时。值善知识。教令三称。三宝名字。
如果有人听到三宝名号,并至心忆念、观想,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三遍三宝名号……
我们自己临终时,如果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就念三宝名号——自己念也可以,如果实在不能念,就让别人给自己念。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或一些动物将要命终时,也要为其念三宝的名号。
| 作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要这样念: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南无”意为顶礼,但在翻译时,一般将“南无”译为“皈依”。《佛说山海慧菩萨经》中说:“云何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胡言南无佛陀者归依佛,达摩者归依法,僧伽者归依僧。”藏文中没有“南无”一词,而是讲“皈依”,所以“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在藏文当中是“桑吉拉嘉森切沃,秋拉嘉森切沃,给登拉嘉森切沃”,后来的高僧大德们还在开头加上了“喇嘛拉嘉森切沃”——“嘉森切沃”意为皈依。我想,前辈大德们不会将“皈依”和“顶礼”弄错的。一般来讲,只要顶礼,就肯定有皈依心;如果你根本不想皈依,就不会去顶礼。所以,大德们也将“南无”译为“皈依”。
从某种意义上说,皈依和顶礼是一个意思。有些佛经当中说“南无佛”,有些佛经中说“顶礼佛”,二者意义相同。汉文《三十五佛忏悔文》中,每一佛名前都是“南无”;藏文译本中,每一佛名前都是“顶礼”。无论“南无”还是“顶礼”,都有皈依和顶礼的含义。
藏文当中一般讲“四皈依”,即“喇嘛拉嘉森切哦,桑吉拉嘉森切哦,秋拉嘉森切哦,给登拉嘉森切哦”;而不会说“四顶礼”,即“喇嘛拉香擦落,桑吉拉香擦落,秋拉香擦落,给登拉香擦落”。汉文当中,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都可以。
总之,“皈依”和“顶礼”在有些佛经译本中意义相同,在有些译本中稍有区别。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顶礼就包括在皈依当中。这样理解比较合适。
| 如是唱已。其人命终。不到三涂。
佛陀告诉信相菩萨:“如果有人教临命终人这样念或唱三宝名号三遍,此人命终之后不会堕入三恶趣。”
有些资料中说:三涂的“涂”意为途,三途包括火途、刀途和血途。火途指地狱趣,因为地狱中有熊熊燃烧的烈火,能烧毁众生;刀途指饿鬼趣,饿鬼由于业力现前,以各种兵器互相残杀、抢夺饮食,感受无量痛苦;血途指旁生界,旁生之间弱肉强食、饮血吃肉。《动物世界》当中也有旁生互相残杀的场面,的确是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这里讲,只要听到三宝名号,就不会堕入三恶道,这是很重要的。《法华经》中也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哪怕以散乱心入于塔庙当中,称说一句“南无佛”,此人不但不会转生三恶趣,还会逐渐成就佛道。
佛经中说,以前有一个人,在砍柴时遇到老虎,危急关头他爬到树上,念了一句“南无佛”,由此因缘后世得以出家并获得成就。所以,我们自己经常念佛或为其他众生念佛都非常重要,不能轻视。
《观佛三昧海经》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译者为东晋时期的佛陀跋陀罗。我一直在查藏文当中有无此经,如果没有想译成藏文,但是这部经比较长,共有十卷。此经中说:佛陀成佛后,回到迦毗罗卫国,为其父王宣讲观想佛陀之法。这在显宗当中是很重要的修法,带有生起次第的意味。
这部经中还讲,毗婆尸佛像法时期,有一位长者名日月德,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有五百个儿子,都非常聪明,对文学、艺术、天文、历算样样精通,但对佛教毫无信仰。日月德长者常常教他们观佛心,并为其宣说十二因缘。他的孩子们听了,对此疑惑不信,还说:“父王老了,被那些沙门诱惑而上当受骗了。我们学过的书籍当中并没有佛教道理,您是从哪里听来的?”——现在世间有些年轻人也是这样吧,觉得自己的父母老了,上了一些佛教徒的当。
日月德长者听孩子们这样说,怕他们造更大的业,也就不再强行劝学,而是将佛法隐匿不说。
不久,那些孩子同时身患重病。父亲觉得他们很可怜,就到每一个儿子面前,哭着合掌求他们念毗婆尸佛名号。孩子们虽然还是不愿意念,但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就念了“南无佛”。父亲又说:“你们可以称念‘南无法’‘南无僧’。”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念,就已经命终。以称念佛陀的缘故,他们命终得以转生四大天王天处。
可见,即使是一生持邪见者,临终听到三宝名号,哪怕只听到佛宝或法宝的名称,也不会堕入恶趣,这一点非常重要。
学了这些法之后,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其实我们还是很幸运的,否则可能连一个佛号都听不到。
| 随意所乐。十方世界。皆得往生。
听到三宝的名号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乐往生到十方世界。无论是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现喜刹土还是香巴拉等国土,都可以随意往生。
| 应奉诸佛。见诸菩萨。文殊普贤。宣说大乘大通方广。
往生清净刹土后,有机会经常承侍一切如来,还能见到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听闻他们宣说大乘大通方广经即《圣大解脱经》。
各大清净刹土的菩萨们,尤其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特别擅长传《圣大解脱经》。所以,如果这次有些人传承不圆满,你们就经常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伽雅”,这样你死了以后就能在文殊菩萨面前补传承了。这不是我说的,经文当中说得很清楚:只要临终时称念三宝名号,就能往生清净刹土,在诸大菩萨面前听闻《圣大解脱经》。所以,如果有人对你说:“我听《圣大解脱经》的时候断了传承,怎么办?”你就对他说:“过来,我给你传个法: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OK,你回去吧,以后文殊菩萨会给你补传承,我已经给你开条子了!”(众笑)
| 即闻法已。应时获得。无生法忍。
在文殊、普贤菩萨面前听完《圣大解脱经》以后,当时就会获得无生法忍。加行道、一地菩萨和八地菩萨都有不同层次的无生法忍,此处所说应该是指境界很高的彻证空性的无生法忍。
| 善男子。若人旷劫。广修诸行。深种善根。今得闻此。三宝名字。
善男子,如果有人在多生累劫当中广修六度万行等各种善行,种下了特别殊胜、深厚的善根,今天才能听到三宝名号。
这样的机缘的确来之不易。我们即生遇到了大乘佛法,非常幸运。有些人说:“我以偶然的机缘遇到了某位上师,听到了某部佛经。”其实这并非“偶然”,而是你多生累劫当中积累资粮、遣除罪障才获得的机会。
不要说广泛的闻思修行,哪怕真正听到一尊佛的名号都非常难得。汉地的《法苑珠林》中有一个很好的教证:“宁受一切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我觉得这个教证很好。意思是说,宁可忍受一切痛苦而听闻佛的音声,也不愿享受一切人天安乐而不闻佛名——前者是非常幸运的事,而后者非常可惜。
我去欧洲、美洲等地时,就觉得那里的人们特别可怜,因为他们虽然生活环境很不错,有各种物质享受,但是他们一辈子可能都听不到任何佛的名号。
以前法王如意宝去美国和加拿大时,一方面特别赞叹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也经常为他们深深叹息,因为那里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机缘听闻佛名、见到佛像。
我想,我们即生当中只要不离开佛法僧三宝,即使遇到一些痛苦也没事。好多道友在求学过程中也应该排除一切困难、痛苦,不舍弃自己的信仰,不放弃闻思修行,这很重要。其实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和痛苦不一定是坏事,这也许是成长的机会。
为求法而苦行是很有必要的。像我每天都要上课,为此要空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另外还要处理很多事情。我算了一下,每天来回要走三四次,差不多有三四公里路。但我觉得这样很好,是一种苦行,用现在人的话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有些人特别懒惰,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听法、不学习,其实不应该这样。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修行乃至听闻一佛名,都是多生累劫当中非常难得的事。《本事经》中说:“最胜有三种,所谓佛法僧,依生净信心,能见最胜法。”世间最殊胜的法有三种,即佛法僧三宝,依靠清净的信心皈依三宝、如理修行,即生就能见到最胜之法。
内心见到殊胜的法才是永久的快乐,而五根享受五欲妙乐并不可靠。就像《宝性论》所说,莲花最初很美好、很可爱,但它慢慢枯萎以后便不再美丽,世间妙欲也是如此。
以后你们不要给我拿一些花,我现在看到花就有点讨厌,因为它们很容易枯萎,看着它们枯萎,我心里会很不舒服。我写《旅途脚印》的时候特别爱花,但现在可能人老了,就不那么喜欢花了。我窗台上有好多花,水浇多了也不行,浇少了也不行,很容易枯萎,让我生起无常感。今天中午我跟他们说:“把这些枯萎的花全部拿出去。”——他们经常故意在我面前放一些枯萎的花。(众笑)
总之,依靠外在的法是很难获得满足的,而内心具足信心、皈依三宝则很容易获得快乐。因此,佛陀为大众讲了三宝的名号。
| 尔时。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三宝。一相耶。二相耶。三相耶。
这时,信相菩萨启白佛陀:“世尊,什么叫做三宝?三宝是一种体相、两种体相还是三种体相?”
| 如其一相。即是一归。如其三相。即是三归。如其三归。佛法别体。僧亦如是。
信相菩萨开始跟佛陀辩论:“如果说三宝是一体,那应该叫‘一皈依’,而不叫‘三皈依’;如果三宝是三种体相,那应该是‘三皈依’。若是‘三皈依’,则佛、法、僧应该是别别他体的法,三者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 若是三归。众生见三亿劫行道。不会一乘。
信相菩萨说:“如果三宝是他体,三皈依也是他体,那么众生在三亿劫(藏文译本中为“三阿僧祇劫”)中修行,最终也不会将三种道会为一乘。”
此处有一个推理:如果说三宝是别别他体,众生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对于三皈依也是分开修行的,这是三种道,那么获得一地菩萨时,乃至最后成佛时,三种他体之道就无法变成一个道,也就不能成立究竟一乘。
| 唯愿世尊。利益众生。为我说之。我闻是已。亦为众生。分别解说。于佛灭后。若有闻者。即得住于。三菩提道。
信相菩萨说:“唯愿世尊,为利益众生,为我解说此理。我遣除疑惑之后,会尽心尽力为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在佛陀灭度后,若有人听闻三宝的名号和体相,会住于三菩提道。”“三菩提道”,藏文译本中为“无上菩提”。
信相菩萨的意思是:如果佛陀为我讲解了三宝的功德和体相,我就能在佛灭度后为众生宣说此理;有些人听到这些道理后会精进修行,并获得菩提果。
信相菩萨还是很直接的,如果世间人听到别人这样说:“你给我传个法,等你死了以后我会把这个法传下去。”他不一定很开心。但佛陀是很包容的,他并不介意信相菩萨这样问。
| 尔时。佛赞信相菩萨。善哉善哉。
这时,佛陀赞叹信相菩萨:“善哉善哉!”
你看,佛陀不但没有不开心,还赞叹了信相菩萨。
| 善男子。乃能问佛大事。问佛大事者。非一地二地三地七地八地。唯有十地。法云大士。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之。
佛陀说:“善男子,你能向佛陀问出这样重大的事情,非常不简单,非常好!这不是一地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七地、八地菩萨的境界。只有十地法云地的大菩萨才能向佛请问如此大事。现在请你谛听,我当为你宣说。”
很多人可能想:“这些问题很简单,不需要一地菩萨,连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都不用,我就能问出来:‘三宝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会有某种过失;如果是他体,那么三个阿僧祇劫当中所修的就无法成为究竟一乘了。如果佛陀为我宣说此法,我会在您涅槃以后为众生宣说。’”
下面讲三宝的分类、功德。
| 善男子。一切众生。旷劫以来。无明所蔽。三界牢狱。生死流转。众怖交集。六道往来。无归依处。
善男子,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旷劫以来(藏文译本中是“无始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遮蔽。在牢狱般的三界当中生生死死、流转不息。在流转过程中,被各种恐怖、烦恼、痛苦所逼迫。众生在上至天界、下至地狱的六道当中辗转往来,一直没有皈依处,没有怙主。
| 是故归命天神。投身外道。自缚手足。害生求命。无免时患。
所以,很多众生归命大自在天、遍入天、梵天等天神,或皈依外道,自己将手足缠缚起来,或通过伤害其他众生来保护自己的性命,但这样也无法避免祸患、获得解脱。也就是说,众生皈依天神、外道后,历经身心的苦行和煎熬,也无法逃脱三界轮回。
| 兼复赴火投渊。俱不免患。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赴汤蹈火,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赴火投渊”,房山石经等版本中是“避火投渊”,两个敦煌本中是“赴火投渊”。“赴”意为前往,“赴火”即前往火海;“投渊”意为投入深渊。《大庄严论经》中也说:“投渊赴火等,非是修善行……用是外道为,无果徒受苦。”“渊”有大海、深渊的意思。有些人为了得到一些快乐和满足,会皈依世间各种鬼神和外道,身心经历各种苦行。这些苦行不仅不能带来暂时的安乐,还会由于其不善的体性而带来痛苦。所以说,外道的苦行确实是徒劳无益的。
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时,的确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更加坚定的信心。不信仰佛教的人可能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不同的宗教徒都会认为自己的宗教首屈一指。但是,我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并非基于盲目的信心,而是依靠前辈大德的教理和自己的智慧来确定的。
佛陀说:“无始以来,很多众生因为没有依怙处而皈依了天神和外道。”但就像《佛子行》中所讲,世间天神自己都被轮回中的业和烦恼所束缚,没有自在,又怎能度化其他众生呢?人间有些所谓的导师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无我的智慧,就很难获得解脱。
| 是故大圣如来。哀从定起。悯彼长迷。开演三宝。为真依处。
因此,大圣本师佛陀以慈悲之心起于禅定,悲悯三界轮回长途中的迷惑众生,为其开演三宝才是真皈依处的道理。“哀”意为慈悲。
在世间,只有三宝才是真正的救护者。《得无垢女经》中说:“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护。”这个教言非常好,意思是说:在三界当中,没有人能真正救护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才是漫长轮回中真正的救护。所以,皈依三宝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前面信相菩萨问佛陀:“三宝到底是一体还是三体?”下面佛陀就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 初为始学二乘之人。说于梯凳别体三宝。
最开始,佛陀为初学者——声闻缘觉乘行人,宣说了阶梯式的别体三宝,即分开宣说佛法僧三宝。《大乘义章》等经论中,对于佛法僧三宝就是分开宣讲的。
| 后为久修梵行大士。说于究竟一体三宝。于一佛宝。即有法僧。
后来,佛陀又为长期修行梵净行的大乘行人,宣说了究竟一体三宝,即于佛宝当中具有法宝和僧宝。
《宝性论》中也说:“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究竟亦彼。”究竟意义上说,众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因为他是最究竟的法身,法宝和僧宝也可以包括其中。
| 善男子。何故名宝。
善男子,“宝”由何得名呢?
| 譬如世间七宝。可以济命。
譬如,世间的金银、玛瑙、珊瑚、砗磲等七宝,可以于危难之中救护生命。
以前,七宝可以解决人们的生活困难。现在,很多国家会储备大量黄金、美元或人民币。可见,现在的钱也可以叫做“宝”,如果你的卡上有一万块钱,就相当于有一万个宝贝。
今天,有一个拉萨人让我念破瓦法。我给他念了之后,他就从怀里很深的地方掏出一个口袋,从里面拿出一个圆圆的银币。我当时很心疼他,心想:“这个银币还是放在佛像里比较好,不然他死了以后也会贪执的。”有些人对金钱特别执著。我相信,那个人肯定在很多年当中带着这个银币,把它当成了宝贝。
有些老年人经常用各种东西把钱包起来,汉地的一些老奶奶、老爷爷也是这样。由于贪执这些钱,他们死后可能会变成小虫在钱的周围爬来爬去。
总之,七宝之所以被称为“宝”,是因为它能为众生提供物质上的救护。
| 是故三宝在世。导养法身。能续行者。智慧身命。谓之宝也。
同样,三宝在世,可以长养法身,能延续行者的智慧身命,所以三宝叫做“宝”。
“导养法身”,所谓法身,是指超越任何世间的快乐,在精神上达到了永恒无为的境界,这是最高层次的快乐。
“能续行者。智慧身命”,三宝能令智慧不断增长。依靠三宝,我们才能获得精神上真正的快乐和财富,永远远离精神上的贫穷。
现在的人,有一些是物质上的穷人,经常缺衣少食,但大多数人属于精神上的穷人。他们的心如旷野般荒芜,又如孤岛般无依,非常可怜。在大城市里,很多人罹患抑郁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甚至会选择自杀。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信仰,没有依靠处,没有认识心的本性。如果内心有信仰,并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就会成为心灵的富贵者。此时,外在的很多东西都可有可无。
所以,佛法僧为什么叫“三宝”呢?大家一定要懂得,就像世间珍宝可以遣除物质贫穷一样,三宝可以遣除精神上的贫穷,因此称为“宝”。很多人经常说:“由于皈依三宝,我才有了精神复活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很感恩自己的上师、法师,因为在他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是恩师给了他安慰和解脱的希望。
以上从总体上讲了三宝的体性,下面会分述三宝各自的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