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讲解·第13课
2020年9月29日
前面讲了顶礼三世诸佛,今天开始讲顶礼法宝(十二部经)和顶礼僧宝(大乘菩萨),经中顶礼了无量菩萨,提到名号的菩萨大概有296位。念《圣大解脱经》实际上就是顶礼三宝,后面也有“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的总结偈颂。
在藏文译本中,十二部经的开头都有“顶礼”;在汉文译本中,只是开头有“南无”二字,后面都没有。但大家要清楚,每一部经之前都应有顶礼之义。当然,文字上不加也可以。
| 南无总持大陀罗尼。
“总持大陀罗尼”表示密续。“南无总持大陀罗尼”,意为顶礼外续、内续、无上续等所有续部。
| 十二部经。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第一转法轮叫做四谛法轮,是佛陀为普通众生宣说,主要讲四谛、十二缘起等道理;第二转法轮叫做无相法轮,主要讲如来藏的空性分;第三转法轮叫善辨法轮(“善辨”意为善于辨别),讲如来藏的光明分。
三转法轮的所有教义都包括在十二部经当中,其中有小乘经典,也有大乘经典。密乘续部包括在总持大陀罗尼当中。
十二部经具体包括哪些呢?下面会一一讲解。前几年我讲过《大乘经庄严论》,后来又讲了《法华经》,这两部经中都提到过十二部经,大家可能比较熟悉。
| 修多罗。
一、“修多罗”为梵语,译成汉语是契经,指长行文。
在大乘经典《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及小乘经典《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都有长行文形式的经文,这就是契经。
| 祇夜。
二、祇夜,译为汉语是重颂,也就是宣说完经义之后,再作偈颂,申说前义。
《善生经》《法华经》中都有重颂,藏地的《格萨尔王传》中也有。听说印度很多民间小说也经常采用这种写作方式——先以长行文叙事,再以偈颂、诗歌的形式重现内容,由此可以彰显文采。
| 授记。
三、授记经,梵语为“和伽罗那”,是对某些人将来成就佛果、缘觉等果位的授记,也包括授记凡夫多劫后的转生情况。
在《法华经》中,佛陀授记五百弟子成佛;《大法鼓经》《楞伽经》中,也有对菩萨、大德的授记。
| 伽陀那。
四、讽颂,完全以偈颂形式表述的经典。
《法句经》《因缘品》《诸法集要经》《赞僧功德文》等经典,从头到尾都是偈颂,没有长行文。
| 忧陀那。
五、自说,即没有任何弟子请求,佛陀自己宣说的经典。
《阿弥陀经》《般若摄颂》等很多经典都是如此。
| 尼陀那。
六、因缘经,讲解因缘本末的经典——往昔如何,现在如何,二者之间有何种因果关系。
《百业经》就属于此类经典。
| 阿波陀那。
七、譬喻经,以比喻宣说的经典,如《譬喻经》《百喻经》等。
| 伊帝目多伽。
八、本事经,讲述佛陀弟子(包括声闻缘觉等)因地的因缘和故事。
| 阇陀伽。
九、本生经,讲述佛陀因地的故事。
《悲华经》《佛本行经》都属于本生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也引用过《悲华经》中的故事。
| 毗佛略。
十、方广经,指所有大乘经典,宣讲与小乘不共的教理。
《大菩萨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都属于方广经。
在十二部经中,授记、自说和方广为大乘独有,其他九种经在小乘当中也有,被称为“九部经”。
| 阿浮陀达摩。
十一、未曾有经,记录佛陀发光、显示各种神变和稀有事迹的经典。
| 论议。
十二、论议经,佛陀与弟子或其他所化众生,以问答、辩论等方式宣说的经典。
我们看到的很多佛经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以上就是十二部经。刚才讲了,在藏文译本中,每部经前都有“顶礼”,因为讲佛宝时,每尊佛名之前也都有“顶礼”。
| 所有大藏。诸波罗蜜。
藏文译本中是“南无所有大乘法藏”,意为顶礼、供养、皈依所有大乘法藏。
下面是听闻十二部经的功德。
| 若人闻是。十二部经。诸波罗蜜。
“波罗蜜”主要指宣讲空性的法。
十二部经是对佛经风格、体裁等方面的归纳,就内容而言,包括佛陀三转法轮宣讲的八万四千法蕴。因此我们可以说,八万四千法蕴摄于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摄于三藏;反过来说,三藏扩展开来就是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再扩展就是八万四千法蕴。《俱舍论》中讲过八万四千法蕴,也有论典中讲八万法蕴。
| 赞诵礼拜。信乐受持。是人二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得宿命智。是故今敬礼。
听闻十二部经典的名称,并赞叹、读诵、礼拜、生信、受持,此人于二十万劫不堕地狱之苦,会获得宿命智。因此要敬礼十二部经。
“受”意为接受、领受,包括以听闻、读诵等各种方式领受经义。“持”有多种含义,如随身携带、经常书写、忆念不忘等。昨天我念偈颂时可能有一些口误,大家需要理解。我从16岁才开始学汉语拼音,偶尔有口误也是正常的。如果让你们读藏文,可能比我口误还多,有时我很认真地在听,还是听不懂,我想:“他是不是在说俄罗斯语或西班牙语啊?”相对而言,我说汉语应该还可以。
我读小学时,学校的条件很不好,教汉语的都是代课老师,不是正式老师,他们后来大都离开了教学岗位。所以,我读小学的一两年当中没听到过任何普通话。
我上中学时已经快20岁了,那时有一位汉语老师还比较不错。
后来我去甘孜读师范,有一位张老师教我们汉语拼音,那时我才开始学声调——读小学和中学时都没听说过“一声、二声”,所以我觉得那些声调都是一样的,到现在也分得不是很清楚。
如果我像你们一样,五六岁就上学,而不是在家放牛,也许会学得更好一点。但也不好说,愚笨的人怎么学也学不好,藏族有句俗话:“木棒再怎么拉也拉不长。”
前面讲,顶礼三世诸佛分别于八十万劫、六十万劫、四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而此处讲:“赞诵礼拜,信乐受持,是人二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从这个角度来看,佛宝似乎更重要。但有些经典中讲,法宝更重要。而且人们布置佛堂时,通常会将法宝置于比佛像更高的位置。
《圣大解脱经》中如此宣说原因何在呢?一方面,佛宝真正具有断证功德,如《宝性论》中说,佛宝是三宝当中最究竟的皈依处;另一方面,十二部经不能完全代表佛陀,因为这些经典只是菩萨、声闻以不忘陀罗尼记录的佛语,不能体现佛陀的全部智慧,而佛陀名号代表佛的三身,具有无尽功德。我想,这两个方面都有很深的意义。《华手经》中也有类似道理。
经文中说,顶礼法宝还会令人获得宿命通。对于我们来说,得不到宿命通也没事,但最好不要堕入地狱。有些人造的业还是比较可怕的,能够不堕地狱就非常好了。
| 说是十二部经名时。八万五千菩萨得金刚三昧。十亿声闻发大乘心。十千比丘比丘尼得阿罗汉道。无量天人得法眼净。
佛陀宣说十二部经典的名称时,八万五千菩萨获得金刚定,十亿(藏文译本中为“十个十万”)声闻发了大乘菩提心,十千比丘、比丘尼获得了阿罗汉道,此外还有无量天人得法眼净。
佛陀宣说过去诸佛名时,有五千比丘得阿罗汉道;佛陀宣说未来诸佛名时,七百比丘尼得阿罗汉道;佛陀宣说法宝时,十千位比丘、比丘尼都获得了阿罗汉道。
以上讲了三宝中的法宝。对于法宝,我们不仅要顶礼,还要去学习和修行,这真的很重要。
终生修学之法
我之前提过两次:每位道友一定要有自己终生修学之法,选择经典、论典都可以。虽说一切显密佛法都需要学习,但每个人要选择一个对自己最重要的法。这类似于选择本尊和根本上师。佛菩萨有无量无边,修行人需要选择一位作为本尊,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或某尊佛陀都可以,在一生当中经常念诵其心咒,终生修持本尊法。同样,世间有很多善知识,每个人也要选择一两位作为根本上师。相对而言,选择终生修持之法更为重要。
《法华经》是一部非常殊胜的经典,有些人将其作为毕生修持之法。我们寺庙有位喇嘛名叫俄卓,很早以前就圆寂了。他在世时,看起来非常普通,修行似乎也不太精进。最近我听说,他几乎每天都念《法华经》。我不禁赞叹:“那很了不起啊!”以前我讲《法华经》时曾想:“修持这部经的汉族人应该很多,而藏族人不一定有很多。”没有想到,那位喇嘛一辈子都在修《法华经》。
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得过传承、有信心的法终生修学,如《大圆满前行》《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等经论。因为我不可能对每一个人说“你必须终生修《圣大解脱经》”或“你必须一辈子都修《维摩诘经》”。
以前,我听说一位汉族法师每天都看《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已经持续20年了。后来我问他:“听说你经常看《大幻化网》,是不是?”他说:“是的。”“让我看一下你的法本。”我想调查他是不是真的每天在看。他就给我看了我最早翻译的那个版本,书已经磨破了。于是我深信不疑,他确实每天都在学修此法。
有些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就像“斜杠青年”一样,又做投资,又做直播,什么项目都做一做。这样也许比较保险,但也可能最终什么都做不成功。
所以,大家还是要选择一两个法终生修学,可以在善知识面前发愿:“我要终生学修《圣大解脱经》,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坚持修习。”得过灌顶的人也可以选择《上师心滴》,对净土法门有信心的人可以选择《阿弥陀经》等经典。
珍视所得之法
前两年,我们很成功地讲闻了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和《维摩诘经》,课后辅导也全部圆满了。我觉得,在如此浊世,圆满讲闻这些经典很不容易。不知以后情况如何,也许更方便,也许更不方便。不管怎样,大家应该重视自己一生中所得到的法。
我曾将自己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得过的法全部收集起来并放在一处,这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智慧财富。在听闻这些法的过程中,我从未断过传承。而且,我将自己的青春和宝贵光阴都用在了这些法上,这非常有意义。
改变相续
希望大家在修学佛法等方面不要经常改变。有些人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总在尝试不同的事情,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这样没有多大意义。
有些前辈大德学法时间不一定很长,但效率很高,所学之法能终生受用,信心也极为稳固、不可动摇。有些利根者、具前世善缘者或今生对三宝生起很大信心的人,学修佛法后也有很大收获。
当然,每个人的根基、因缘、所依止善知识的加持力都不相同。有些善知识对理论非常精通;有些善知识具有相当殊胜的意传加持;有些善知识具有强大的威力,能将智慧、悲心直接地、强迫性地植入弟子相续。有些人自己懈怠懒惰,邪见很重,即使依止了很了不起的善知识,也无法抓住机会改变相续;有些人自己很优秀,但依止的上师不怎么样,自相续也无法向好的方面转变。
总之,得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法以后要依之改变自相续。不管我们以后有没有一起学习的机会,大家都要将得过的法终生修持。印度的一些大成就者,如萨绕哈巴、夏瓦热等尊者,都是最初依止善知识学习,之后自己到寂静地修行,他们完全能做到修行自理。
我发过一个微博:“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学会生活自理。上师在世的时候,要学会修行自理。”如果父母离世后才开始学习生活技能,就有点迟了。当然,现在世间有很多技校,交点钱也可以学习做饭等技能,但他们往往不如父母教得亲切、直接。
文化衰落
现在,雪域高原还有很系统的闻思修体系和良好的闻思修传统,这些没有受到丝毫损害,藏传佛教仍十分兴盛。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会如何?从世界各种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也有衰退的可能。
世界上有很多优秀文明正在走下坡路。以前,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一些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佛学家、翻译家等。他们的出名并非借助各种宣传手段,而是由于其内在的确具有非常超越的功德和智慧。
但是,从上个世纪到现在,这样的伟大人物越来越少。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金钱越来越重视。多数知识分子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商业良机”时,也选择变现之路,将自己的短期研究成果变成名声、金钱、房子、轿车等,不再愿意潜心研究。
藏地也有这样的趋势。以前,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伟大的哲学家、佛学家。比如法王如意宝等持教者就是本世纪最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现在,虽然藏地也有一些知名学者,但他们可能无法与前辈大德相比,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为人类留下真正的精神宝藏。
其他民族的情况也差不多。上个世纪,很多国家的大学当中都有一些了不起的文人、学者。时至今日,人们受经济社会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影响,被网络时代知识大爆炸的现实所冲击,真正潜心研究、专心致志做学问的人已经不多了。
关于这个情况,我问过西方大学里的一些教授,他们说自己刚开始很认真地做学术,但过段时间发现,很多同事都将研究成果变现而赚了大钱,自己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因为人都有攀比心,于是也改变了方向。
重视智慧
虽然这个时代与以往不同,但我们还是要精进学习、热爱读书。
现在,真正爱看书、爱学习的人越来越少,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好像一代不如一代了。手机里虽然有一些知识,但基本都是碎片文化,不一定有益于人类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品格培养。
多数人感兴趣的是金钱、感情和娱乐,对智慧并不重视;很多人只崇拜歌星,对学者的优秀作品毫无感觉。前两天,我们佛学院有堪布完成了五部大论方面的著作。我想,这些书不一定有很多人看,但是如果哪里来了一个明星、唱了一首歌,很多人就会蜂拥而至。
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人心也越来越浮躁。当然,人们也需要歌舞等文艺活动,某些艺术形式也能传播高尚的精神。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更加重视智慧。
这是我从法宝当中挖掘出来的智慧。总之,我们要重视佛陀的十二部经典,至于具体如何重视,大家可以好好思考。
| 南无十方诸大菩萨。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在《八大菩萨传》中,文殊师利菩萨的传记篇幅最长。
我们今天讲的很多菩萨,在吉藏大师所著的《法华义疏》中都提到过,该注疏对诸位菩萨的名称也有解释,比如:“文殊”译为汉语是妙德,由于他“了了见于佛性,德无不圆、累无不尽”,因此称为“妙德”。
| 南无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讲,观世音菩萨恒时观照众生疾苦,若有人受诸苦恼而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他会立即前去救护,令众生解脱痛苦。所以,我们在遇到困难、感受痛苦时,也要祈祷观世音菩萨。如果不敢大声念其名号,就悄悄地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您一定要加持我,让我身体好一点,心情好一点。”这样就会获得他的加持,因为“观世音”的意思就是观世间众生的音声。
| 南无大势至菩萨。
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化身,观世音菩萨是诸佛悲心的化身,大势至菩萨则象征力量(在密宗当中为金刚手菩萨)。这三位菩萨,就是藏地人常说的“三怙主”。
无论谁祈祷大势至菩萨,都能获得力量、实现所愿。无论大势至菩萨前往哪里,包括三恶趣,那里的众生都会立即息灭痛苦、获得安乐。
| 南无常精进菩萨。
《法华义疏》中说,由于众生常有诸苦,这位菩萨就恒常予以救拔,故称为“常精进”。
很多人都想变成常精进菩萨或不休息菩萨。我希望道友们恒常精进,而不是暂时精进。有些人只有准备考试的时候特别精进,考完试就什么书都不看了;如果法师要求严一点,他就看看书,如果法师没有要求,他就不看书了。这样不好。
宿缘
我还算是比较精进吧,不管到哪里去都不会懒惰,尤其是喜欢看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的爱好大概有三个:一是喜欢看书,二是喜欢翻译,三是喜欢与人分享佛法。十几年前,有人问我:“你这么爱看书,是不是源于利他心?”我说:“利他心可能算不上,但我确实从小就喜欢看书。还不识字的时候,我就特别爱看经书,不知是不是前世习气的延续。”
以前,我们佛学院有一个瘦瘦的喇嘛,我跟他比较熟。他说话的声音非常低,他跟别人说一些重要事情时,别人要凑得很近才能听到。他说过:“如果不看书,我心里就不舒服,哪怕是短短的时间,我也觉得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只要有书看,我就觉得很舒服。”最近他不在佛学院,前两天我问别人:“那个人现在还喜欢看书吗?”他们说:“还可以,但没有像以前一样,因为他最近身体不好。”
有些人不太爱看书,不知道是不是从其他刹土来的。他们自己也经常说:“我从小就不爱看书,老师说我、父母说我都没用,我就是不喜欢看书!”好像觉得自己很伟大。
心力
在喇荣,有些人非常喜欢看书、学习,而且该发心的时候发心,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这样很好。
昨天晚上我跟法师们说了:“不要要求特别严格,也不要一点要求都没有。”有些法师可能过于慈悲了,对大家说:“你们不用看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心就好。”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但有些人可能感觉压力太大了。昨天有人跟我说:“两位道友已经倒下去了。”我问:“什么原因?”“因为早上四点就要起来,白天工作也比较忙,他们感觉压力太大、太累了。”我说:“那我要分析一下,到底是不是压力太大了。”结果我发现,他们所说的“压力”根本不是压力,只是觉得自己没有休息时间。我就说:“我看他们的工作随时都可以休息——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不是休息吗?”
现在很多人心力不足。如果心力比较强大,很多工作都可以胜任。比如我经常需要开会,如果心力不足就会觉得很烦;如果想到这样也可以利益众生,还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就会觉得开会也挺好的。讲课也是如此,虽然我有时比较累,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法布施机会。听课也是一样,在多生累劫当中听闻一佛名都很难得,何况在具相善知识面前听一节课呢,功德自不必说。如果能这样想,所有压力都会消散无余。
很多人都说自己很累很累,其实他们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多。经常有人问我:“您每天要做这么多事,累不累啊?”我说:“这叫累吗?这算什么呀?”如果心力具足,遇到任何事都会安之若素,哪怕身患重病,也不会感到十分恐惧,哪怕被关进监狱也可以修行——我原来讲过,其实监狱是很好的禅修环境。
心态
心态还是很重要的。2016年,我在医院做了肾脏手术。手术当天早上,我跟身边的人说:“以前我没有身布施的机会,今天有了这个机会,我要好好发心、好好回向,你们也要加持我。”以前,有些高僧大德会将身肉布施给需要的众生;如果我这样做的话,别人不一定需要,但有些非人可能需要,也许我无始以来欠过他们的债。于是我就默默地发愿。
手术从早上8:00持续到下午2:00,进行了6个小时。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我还没有苏醒,直到下午四五点才醒过来。当时我还有点迷糊,但我心里想:“要在12:00以前做完回向。”于是跟身边的人说:“把切除的东西加点糌粑,做一些食子。”然后我们念了回向文,我觉得自己真的做了身布施,不知道有没有非人吃。不管怎样,我那天圆满了布施的前行、正行和后行。
坏事变好事的窍诀
有些人觉得,做手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其实,如果思想稍微转变一下,就会将坏事变成好事。当然,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布施到底有没有意义,但只要自己有好的发心并如理行持就可以了。
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因此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关键看我们如何看待它。对于好事,如果不能取受其价值,它也可能变成坏事;遇到坏事,若能取受其中好的一面,也会将其变成好事。我觉得,这种智慧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
| 南无不休息菩萨。
不休息菩萨在修行方面极为精进,如救头燃,毫不拖延。
所谓不休息,并不是指不吃饭、不睡觉,但也不能像有些人那样,一休息就回不来了。有些人认为不听课就是一种休息,这样休息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对听课完全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些人,由于以前没有遇到过佛法,一遇到佛法就很精进,但他们只是在最初的两三年当中认真地听课、学习,品尝了少许法味,由于没有继续深入,就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其实,能够多年不间断听课、认真学习的人并不是很多。
| 南无宝掌菩萨。
《法华义疏》中说,宝掌菩萨手中有无尽珍宝,可以布施给众生;或者说,这位菩萨拥有出世间的法宝,可以为众生做法布施,行持六度四摄。
| 南无药王菩萨。
前面讲过,药王菩萨将来会成为净眼如来。他与他的兄弟曾共同发愿:谁听到他们的名字,疾病都会得以痊愈。
| 南无勇施菩萨。
敦煌本和《法华义疏》中都提到了勇施菩萨。这位菩萨愿意舍弃自己,勇敢地布施身体、寿命和财富,毫不怯懦地利益众生,因此叫勇施菩萨。可见,这里的“勇”字并不是指打仗很勇敢、吵架很勇敢,而是指布施很勇敢。
在人类历史上,尤其在战争年代,谁敢去打仗,表现得英勇无畏,谁就被称为英雄,这是世人眼中的勇敢。而佛教所讲的勇敢,是指在布施、安忍等方面无有怯懦之心。
| 南无宝月菩萨。
《法华义疏》中说,宝月菩萨以智慧的凉气清除人们三毒的热恼,犹如清凉的月光。
| 南无月光菩萨。
| 南无满月菩萨。
《法华义疏》中讲:“满月者,德无不圆,照无不普也。”这位菩萨功德非常圆满,如同十五的月轮。
功德圆满的菩萨一定会帮助别人,不会像有些富人那样,手中垄断大量财富,而且根本不愿做布施,看到多少人在贫穷、痛苦中挣扎都无动于衷。有些富人虽然也做慈善,但他们并非为了利他,而是为了避税,因为很多国家都规定做公益慈善可以免税。
满月菩萨会无条件地将自己拥有的财富、智慧与众生分享。其实,人类社会的诸多不公平及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归根结底源于自私自利心,这种心的确很可怕。
| 南无大力菩萨。
大力菩萨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因为他能遣除贪嗔痴三毒,去除二乘行人的自私自利心。
力量包括身力和心力。身力强健者,在体育比赛方面很厉害。但我觉得,与身力相比,更重要的是心力、智慧力。心力强大的人,遇到任何事都能勇敢面对;而心力弱的人,遇到很小的事情也会马上倒下去,确实很可怜。
依靠闻思修行佛法,会使智慧力逐渐提升。佛教中经常讲五根、五力,若五力增上,就不会被违缘摧毁,修行等方面特别容易成功。所谓“力”,并不是指逞英雄、使蛮力,而是指空性境界不断增上。如果你证悟了大圆满,或依靠禅宗明心见性,或证悟了中观的般若空性,就会获得超越一切凡俗的力量。为什么有些前辈大德具有无可比拟的利生能力呢?就是因为他们证悟了空性。
修持佛法的确会获得超胜境界,就看自己能否获取。佛法如同宝洲,具足各种珍宝。有些人到此宝洲以后,只拿走了假宝;有些人对各种珍宝视而不见;有些人则通过勤奋努力,获得了真正的珍宝,并使自身的力量大大增强。
那些去藏地、汉地或西方求法的人,不一定都能真正得到法。所谓“得法”,并不是说拿到几本很重的书就算真正得到了法。今年,我们在地藏共修过程中发了特别重的书,身体弱一点的人都拿不动。那天我看到一个觉姆,身体又瘦又矮,她抱着特别大的法本,显得很吃力。虽说得到外在的法——经函,也很有功德,但更重要的是将经函中的智慧装进心里。若能如此,不管你相貌如何、身体如何,都会获得极大的力量。
总之,得法依靠自己的信心和精进,解脱也要依赖于自己。
| 南无无量力菩萨。
《法华义疏》中说:“据理者无相之力不以有量为名也。”“无相”指空性,这位菩萨具有空性的力量,因此被称为“无量力”。
我很喜欢吉藏大师对于《维摩诘经》和《法华经》所作的注释,我也全部看过。我觉得,吉藏大师对于空性道理解释得很好,我相信他肯定证悟了空性。
其实,吉藏大师不是汉族人,而是波斯(伊朗)人。早年间,他的父母为躲避怨敌来到现在的交广一带,后迁居南京并生下吉藏。他对佛经论典非常精通,曾撰著《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中观论疏》,主要阐释空性。他也被奉为三论宗祖师。
吉藏大师在《法华义疏》中,对诸位菩萨的名字都做了解释。我想,他应该是依靠自己的境界来诠释的。有空性境界的人对佛经所作注释有很深层的意义,完全不同于仅依分别念所作的阐释。
| 南无越三界菩萨。
《法华义疏》中说,这位菩萨的智慧超越生灭之道,跨越三有轮回,因而不堕三界。可见,这位菩萨也非常了不起。
听到诸位菩萨的名号,肯定会得到加持,获得功德和悉地。所以,大家要以虔诚的信心念诵这些名号,并经常提醒自己:我在众生烦恼异常深重的五浊恶世听到了诸佛菩萨名号,是不幸中的万幸;我遇到了大乘妙法,不算最可怜的众生了。总之,大家应该以欢喜心、难得之心接受大乘佛法,这很有意义。
现在是秋天,我们正在享受大乘佛法,大家应该感到很幸福。只要有法,其他怎样都无所谓,吃穿方面过得去就行,不被冻死饿死就行。轮回中的一切,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一切不过如此。
其实,在世间人眼中,活得非常好的人和活得非常不好的人,结局并无多大差别。看清这一点,就会对轮回之事心中有数。否则,我们可能也会以为有名声、有财富的人最快乐,于是一直往上爬,直到遇到天花板;或者对未来充满担忧和恐惧,担心自己跌入谷底——其实那也没什么可怕的。所谓轮回,仅此而已。
所以说,只要心中有大乘佛法,其他全部可有可无。也许有些人觉得,我这种想法比较偏激。但我想,这个世界上有各种思想,我们需要以包容心来看待。就我个人而言,大概在三十多年间一直学习大乘佛法。我清楚,佛法思想与世间人的理念有一些冲突,但也应该允许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