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乘临终智慧经讲解
圣大乘临终智慧经讲解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17年2月14日
今天讲《圣大乘临终智慧经》。
讲这部经典之前,先给大家念一下《佛子行》的传承,这部论典的传承很重要。《佛子行》的作者是无著菩萨,他是公认的大德,一位真正的大菩萨,也是《入行论释·善说海》的作者。只要我们研读他的著作,心相续中自然而然会生起菩提心。
不过个别傲慢的人,可能不会轻易相信,而会怀疑:“啊?生起菩提心哪有那么简单。依靠一位大德的能力,真的能生起菩提心吗?”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和习气——好的方面,定解生不起来;不好的方面,怀疑却经常产生。
对我个人而言,我确实对无著菩萨的教言有着无比强烈的信心。当然,这主要来源于上师的恩德,正因为上师如意宝在不同的场合讲过无数次无著菩萨的教言,我的相续中才多多少少得到一些间接的加持。因此,无论去哪里,我始终觉得《佛子行》《入菩萨行论》和《入行论释·善说海》是非常重要的几部论典。
我现在给大家念《佛子行》的传承,这不需要很长时间,可能就几分钟。希望凡是听到这个传承声音的人,无论是现场的道友,还是网络上的道友,每个人的相续中都能真正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么活在世间不会有太多的痛苦。
其实世间的痛苦,大多数来源于自私、对自我的执著以及未能生起菩提心。我常说,我们的眼泪,只有一小部分供养给了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的圣地,供养给了大恩大德的上师,供养给了可怜的众生,其余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的眼泪。而我很希望,每个人的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都能活得快乐,但这需要上师、传承和诸佛菩萨的加持。无论你承认与否,都值得一试。
「能否利益众生,取决于是否生起菩提心」
今天的听众中,百分之九十几对佛教有着虔诚的信仰,可能有少部分人半信半疑,甚至有个别人并不认可这样的行为。但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世界是多元化而非一体化的,显现中有各式各样的众生,不同根机的众生又凸显了各自不同的意乐、性格和界性。尽管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但我仍然特别希望,每位众生的心相续中,都能生起真正的大悲心和菩提心。
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那么未来能够弘法利生,生活也会轻松快乐。我们这里的法师们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将来能不能弘法利生,跟自己相续中是否有菩提心有直接关系;我们很多居士也相当优秀,无论是世间的水平,还是出世间的信心、悲心、智慧等功德,都非常不错,但以后能否利益众生,包括自己能否过得轻松快乐,也要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这颗珍宝般的菩提心。可以说,能否利益众生以及能否活得快乐,都跟相续中是否生起了菩提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今天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以及对诸佛菩萨恭敬、祈祷、求加持的心给大家念《佛子行》的传承。这样你们也能够真正得到这部论典的传承,不仅是声音、文字上的,更是传承上师们一脉相传的智慧、悲心以及加持的传承。这是一种无形的传播,虽是无形,但依靠不可思议的缘起性空之力,只要我们有信心,就一定能得到。
(堪布念《佛子行》传承)
今天讲《圣大乘临终智慧经》,下堂课讲皈依的功德,同时给大家念《随念三宝经》和《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的传承。《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译成汉文的时间很早,是在西夏时期由释得慧翻译而成,夏仁宗专门为这部经典写过序,具体内容下节课再讲。
你看,我们一堂课就能讲完一部经,这样也挺好,每堂课都能圆满一部经典。像《妙法莲华经》那样比较长的经典,你们听的时间长了,可能会有点累。前几天我还翻译了一部挺好的经典,叫作《般若一字经》。这部经典佛陀就讲了一个“阿”字。这部经的传承下节课一起念。
下面我给大家念《圣大乘临终智慧经》的传承。这部经的藏文版我抄在了笔记本上,这是我在2016年12月4日凌晨3点40分抄的。我那天晚上睡不着,就在电脑上翻阅《大藏经》,正好看到这部经典,觉得挺好就抄下来了,之后译成了汉文。我今天就拿这个手抄本给大家念传承吧,功德等一会儿讲。
(堪布念《圣大乘临终智慧经》传承)
你看,写日记挺好的,我还是建议大家写日记。睡不着的时候,就多翻一些书,然后把自己觉得好的内容写下来。我回想了一下,但12月4号我在哪里都已经想不起来了,只是记得那天睡不着,就起来随便翻,翻到这部经典觉得很好就抄下来了。我们有的道友,失眠的时候一直翻来覆去,看上去很痛苦的样子,不要这样,就多看书,好吧?
这部《圣大乘临终智慧经》,法王如意宝很重视,他老人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引用过这部经典中的一些内容作为教证。而且法王多次在课堂上讲:“《大藏经》中有一部非常有加持的经典,叫作《圣大乘临终智慧经》。作为修行人,可以经常念诵这部经典。如果活着的时候能够持之以恒地修持其中的教言,那么临终时完全能派上用场。”
我当时很想找这部经典的汉译本,但因为《大藏经》内容较多,也不知道这部经典被收录在哪一部中,最后没办法。虽然现在很方便,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搜索,但《大藏经》的版本较多,也许收录了这部经典,但我还是没找到。
那天晚上我翻到这部经典的藏文版时,非常欢喜,因为这是上师如意宝赞叹过很多次的经典。同时我又想到,如果将这部经典译成汉文,那么很多汉族道友就能依此修行了,于是我就将它译成了汉文。
「多语种弘法」
事实上,除了汉文以外,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像英文、日文等等,也有那么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众生。因此,我也希望这里精通几门语言的道友们,能将这部经典以不同的语言文字翻译出来,这很有必要。
当然,要想和以前的译师一样,翻译得特别精准,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包括我翻译了这么多年,有时候再去翻、再去读、再去观察的时候,也有一些错误的地方。但总的来讲,只要掌握了佛经或论典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意义,然后以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翻译,我想也不会有什么过失。
包括讲经说法也是如此。有些人经常说:“啊,你讲得不对,你讲错啦!”是可能讲错,除了诸佛菩萨以外,其他任何人,要想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完全正确,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可能不太容易。不过也有个别人是故意挑毛病,他们将别人说的话断章取义地拼凑在一起,然后说这里有错误、那里有错误——这样找,肯定能找得出来。即使是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等真正的高僧大德,他们的金刚语也有人挑毛病,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不管怎么样,我们很有必要将佛经、论典翻译成不同语种的译本,以不同的语言去弘扬佛法。包括佛陀也是以不同的语言对不同的众生宣说佛法。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所化众生的范围更大,民族更具多样性,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尽相同,所以也需要翻译成不同语种的译本,以此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佛法仅仅以藏文来承载,那么只有懂藏语的人才有机会研读佛法,可是懂藏语的人并不多。但如果将藏文《大藏经》中尚未汉译、尚未翻译成其他语种的部分,翻译成汉译本以及其他语种的译本,那么珍贵的佛法将流通、弘扬于整个世界。
说实话,很多汉族道友特别优秀。我之前去非洲、欧洲、澳洲,以及去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时,各个地方都有很多既通达母语,也精通好几种语言的汉族佛教徒。而且有些学得很深,基础很扎实,对于佛教的专用术语掌握得相当精准,讲经讲论都非常不错。
所以有些道友没必要一味地害怕,觉得不敢碰、不敢讲。人生短暂,如果你一直这样犹犹豫豫、担忧害怕,也许在你快要离开世间时,仍然没有勇气踏出第一步,而你也并没有实现你所学语言的最大价值。语言不只是用来谋生或日常交流,依靠语言我们还能够将佛法的智慧传递给有缘的众生,而这也能让你所学的语言更有价值和意义!
我特别感恩以前的汉语老师,虽然我的汉语老师没有一个会讲普通话的,以致我现在的普通话讲得也不是特别标准。如果我能从小遇到一位普通话发音、语调比较标准的老师,也许我现在会讲得稍微好一点。但不管怎么样,在短短的人生中,他们教授给我的汉语相当一部分我都用上了,真的特别感恩他们。
这以上是我翻译的目的。
「得到智慧,分享智慧」
另外,希望大家在弘扬佛法方面要更加努力。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也无论你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行业,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各自的位置上,一定要想到将佛法的智慧传递给有缘的众生。这方面,我们首先要有利他心,要想着自己一定要分享佛法的智慧,一定要传递佛法的智慧,要有强烈的想要分享佛法、传递佛法的心。但在这之前,自己先要好好地学习佛法,并获得其中的智慧。
很多人的世间智慧不错,这也许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方便,因为现在轻而易举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佛教的智慧,我们还需要提升。在我看来,很多世间智慧都很好、很精彩,可是佛教的智慧,像戒、定、慧三学,三藏十二部,尤其是中观和密续中甚深、深奥的内容,这些更为重要!
我们的一生,非常短暂。如果将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投入到对佛教智慧的探索中,那么最终会现前一些不可思议的微妙境界。那个时候,如果你不将自己所得到的法传给或分享给别人,自己都会觉得无法忍受,会有这种感觉。
「干干净净地学修佛法」
总的来说,现在各个地方对于佛法的闻思修行都很用功,这很好,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佛教徒内部要团结,不要争执,不要互相说过失。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如果像世间那样争名夺利,为了一点小小的权力就开始勾心斗角,这真的很可怕,而且作为佛教徒,也应该为这样的事情感到特别惭愧。个别地方,该探索的佛法不去探索,不该劳心费神的琐事却一直在上面花时间,非常不合理。希望各个地方的佛教中心、寺院,在管理的过程中尽量接受这边法师、管理人员的安排。没必要在下面做很多不该做的事情,甚至有些连世间人都不会做的事情你去做的话,最后只会导致自己在学习佛法方面受到影响。而且,你的所作所为别人也能看出来。真正的佛法探索者,完全是无私地奉献,对他个人来讲,怎么样都可以,根本不会谋一己之私利;真正的修行人,也完全能接受世间的任何变化。但修行不太好的人,即使到了佛教团体中,可能还是世间那一套,展现出来的也全是贪、嗔、痴、傲慢、嫉妒,甚至做出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而这直接拉低了佛教徒整体的水平和素质。
佛教人才是佛教的未来。我们现在一定要想尽办法培养出既懂世间法也懂出世间法的佛教人才。这样的人才,以后会去不同的地方住持如来的正法、弘扬如来的正法。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家要互相观清净心,不要说他人的过失;另一方面,大家应该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弘扬佛法中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摄的殊胜微妙之义——这样的人生,非常有意义!
否则,如果大家既不修行,也不好好闻思,那这样的团队没有还好一点。我去过的一些道场中,有些特别不错。说实话,我也特别感谢相关的负责人和发心人员,多年来,他们一直很重视培养佛教人才以及管理佛教团队。但有些地方,归根结底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得不到时,就开始搞各种各样的世间法。这有什么必要呢?
有些人该谈的闻思修和出世间的解脱不谈,不该讲的过失却说个不停。刚一接触就讲这个人的过失,那个人的错误,从嘴里出来的几乎都是坏话。心不清净,嘴自然不清净,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佛教徒,如果自身的智慧和悲心特别特别少,向外喷发的负面情绪却特别特别多的话,到一定时候,这不仅对个人不利,甚至还会影响周围的氛围。
希望任何一个佛教道场,内部成员要和睦相处,少说道友或金刚道友的过失。另外,在与非佛教徒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佛教才有希望。
同时,大家要珍惜现在网络听法的机缘,好好地闻思修行;另一方面,要珍惜与道友的因缘,互相要团结和合,不要诤斗、说过失。现在依靠科学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等方便方法来听闻佛法,这真的是特别好的机缘!这样的机缘,过去多少生中都不可能得到啊!你们现在坐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打开电脑就能听闻各个善知识的教言,要知道,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然而,在这个散乱的时代,我们也可能依靠网络将自己的相续彻底毁坏。因此,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我前面就讲这些事情,不知道你听懂了没有,有时候听得模糊一点,也好一点。我的意思直接说,就是佛教徒相互之间不要有矛盾。即使有一点矛盾,也不要说对方的过失,谁说,表示谁的心眼不清净,就算别人攻击你,你自己应该修安忍哪!
那天,我看到网上的一个问卷调查:“如果别人惹你生气,你会怎么办?”反馈的信息中,大部分都说“要修安忍”;一部分说“给他买一张飞机票,让他去叙利亚”;还有一小部分说“将他拉入黑名单”。没有信仰的世间人,在遭到不公平对待或遇到别人惹麻烦时,大部分也知道要修安忍。这个时代,大家都要修的就是安忍,佛教徒更应该以修安忍为主。任何情况下,安忍都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佛教团队中,大家不要有很多的是是非非。有些地方,学得特别差,是非特别多;有些地方学得特别好,是非特别少。其实学得好的人,心一般都专注在知识、智慧等较高的精神层面,根本不会关注,而且也特别看不上世间中的尔虞我诈;可是学得特别差的那群人,整天唠唠叨叨地说过失,这很不好!
作为佛教徒,无论在哪里都最好不要有是非。我个人特别不愿意看别人的过失。如果别人真的有过失,那也是管家、负责人的事情,他们才有责任整顿或处理一些事情,而其他人要处理的,是自己的烦恼。
实际上,很多世间的团队、企业、公司,他们的身语意很清净,我们作为佛教徒,身语意应该更加清净才对。佛教不是要自净其意吗?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灵。尤其作为大乘佛教徒,要净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灵,更要让众生的心灵得以清净。因此,我们以后至少不要说别人的过失。
有时候去一些佛教群体时,好像感觉更糟糕、更复杂、更麻烦,而世间的很多团体,他们看上去是很有水平的。这样下去,佛教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真的不好说。汉地以前的“三武一宗”运动,有一部分是因为当时的道教和皇帝看不惯佛教;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佛教徒自己的问题。有些佛教徒的行为特别糟糕,包括有些出家人的行为也不如法,以致整个社会对佛教的印象不好,这才导致了一些不幸的事情发生。这方面,了解历史的人也清楚。
总而言之,我们要观察的不是别人的过失,而是自己的心,时时刻刻都应该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入行论》中讲过,我们要依靠正知,以智慧观察身语意三门,然后保持正念,念念不忘善法。这也是我今天给大家提出的希望。
好,接下来讲《圣大乘临终智慧经》。大家要重视这部经典,希望大家以后将它纳入自己的课程或课诵中,这都可以。
之前,我去我们寺院的一位喇嘛那里求这部经的传承——《大藏经》的部分传承我还没有。本来我以为他连这部经的名字都没听过,所以当时我跟他说:“经文我现在带着的。”没想到他却说:“没事,这部经我从小就会背,我现在给你背一遍传承。”结果他从小就会背,弄得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也说明藏传佛教的有些大德很重视这部经典。
这部经主要讲的是临终时的观修方法。大多数人只关心今生,对于死亡与来世却不那么重视。相对来说,喇荣五明佛学院等一些佛教道场比较关心来世。其实,死亡和来世确实值得重视。
「马有四种,人亦如是」
汉地的周安士写过一本《安士全书》,很厚,有六十多万字。我记得其中的一个比喻特别巧妙。他说马有四种:上等良马只要看到鞭影就开始奔跑;次一点的,被鞭子轻抽时会开始跑;再次一点的,被鞭子重重地抽时才会跑;而最差的,无论怎么被鞭子抽打都纹丝不动,只有当它的皮肉被锥子刺破时,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才开始跑。
同样的,人也有四种类别:有智慧的上等人,听见远方传来死讯时,他马上就会想道:“某个地方有人死了,我也是人,免不了死亡,所以我现在一定要修持对死亡有帮助的解脱法。”他会赶紧去修法。比如前段时间,马来西亚发生了沉船事件,台湾出了一起大的交通事故,有些地方也发生了一些爆炸事件,导致很多人命丧其中。如果有上等智慧的人,他在听到这些消息的同时就会想到:“那些人已经死去,我也会死。”
中等的人在听到远方的亲朋好友,或是一些熟悉的人的死讯时会觉悟到:“噢,没时间了,我该修法了。”
下等的人,只有听到自己的邻居等身边人的死讯时才会醒悟。
最差的人,等到老了、病入膏肓时才想到修法。如果都已经躺在了病床上却还不觉悟,那这样的人比旁生更愚痴。
当讲到死亡无常或临终智慧时,也许有些人并没有什么触动,这只能说明修行还不到位,对死亡和无常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今生的生活是需要关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想一想:“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命终之后又该怎么办?”
有些人说:“今生很重要,来世怎么样我就不管了。因为按照儒教的思想,生都不明白,还谈什么死呢?”所以他就不管死亡以及死后的事情。其实这种说法非常不明智,因为死亡之后的日子漫长到无法想象。虽说“人生漫长”,但这一生真的很短暂,有智慧的人比较之后会明白。
接下来我简单讲一下《圣大乘临终智慧经》。
顶礼诸佛菩萨!
首先顶礼句,译师向诸佛菩萨顶礼。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色究竟天王宫为众眷属说法,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礼佛如是白言:“世尊,菩萨当如何观临终之心?”
我是这样听说的,当时佛陀在色究竟天的天王宫殿为眷属们说法,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顶礼佛陀之后,请问佛陀:“世尊,菩萨临终时应如何观修?”
| 佛告言:“虚空藏,菩萨命终时当观临终智慧。临终智慧:诸法自性清净故,当观修无实想;诸法集为菩提心故,当观修大悲想;诸法自性光明故,当观修无缘想;诸有实法无常故,当观修不贪一切想;证悟心即智慧故,当观修不于他处求佛。”
佛陀告诉虚空藏菩萨:“菩萨命终时,要观修临终智慧。临终智慧是什么呢?诸法的自性本来清净,应当观修无实想;诸法集为菩提心故,应当观修大悲想;诸法的自性本来光明,应当观修无缘想;诸法无常的缘故,应当观修不贪一切想;证悟心的本性即是智慧的缘故,应当观修不于他处求佛想。”这以上是临终智慧。
| 世尊复说偈言:“诸法自性净,观修无实想;菩提心悉具,观修大悲想;诸法自性明,观修无缘想;有实皆无常,观修无贪想;心乃智慧因,佛莫他处寻。”
世尊以偈颂的方式再次宣说了以上的道理:“诸法自性清净,观修无实想;众生皆具菩提心,观修大悲想;诸法自性光明,观修无缘想;有实法悉皆无常,观修无贪想;心的本来面目即是佛陀智慧的本体,因此不必去另外的地方寻找佛陀。”
我那天讲过,佛陀为什么要以偈颂的方式重述之前的内容呢?一是因为印度的传统,当时的印度人,习惯先用散文再用偈颂;二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有些喜欢长行文,有些喜欢偈颂,所以这里相应于两种不同根机的众生。而且,佛陀以这种方式宣说,对于将来众生的解脱也有着许多不可思议的利益与密意。
这里讲,不同根机的众生,临终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法门进行观修——可以观空性,观大悲心,观光明无缘想,观心性,观阿弥陀佛,或祈祷观世音菩萨等等,可以行持的法门有很多。众生的根机不同,所观修的法门也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众生都只能用一种法门来度化,所以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修行人,如果只承认自宗,而否认其他宗派,这并不合理。比如说,有些人学藏传佛教,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也能依此而解脱;有些人学南传佛教,他和南传佛教特别相应,而且南传佛教的修法确实让他获得了解脱;还有些人是学汉传佛教,学汉传佛教的人中,有的是依靠禅宗获得解脱,有的是依靠密宗、净土宗、华严宗等宗派获得解脱。众生的根机不同,相应的法门也各不相同。虽然这里只是讲一个临终智慧,但实际上也有多种不同的观修方法。
当然,临终时不一定能将这些法全都观一遍。所以我们平时最好在这些观修法里面选一个与自己相应的,然后坚持修下去,最后临终时就能用得上。
(堪布打喷嚏)打喷嚏的时候,西方人会说“上帝保佑你”,这也是一种祈祷,对吧。还有哪些说法?(道友:有人想你了)有人想我了?那不一定,不然感冒的时候,想的人就比较多,这是不定因。你们都没有打喷嚏,是不是想你们的一个也没有?(众笑)
「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大家最好养成记录的习惯。我看这里的道友,有些在记,有些没有,还有些连书都不看,一直呆呆地坐着,也许能背诵,已经得了“不忘陀罗尼”。我建议大家上课的时候最好还是做笔记,虽然讲者讲得不一定很好,但不管怎么样,在听讲的过程中将他所讲的记录下来,是很好的习惯。我那天开玩笑:老乡开会的时候比较随意,但讲经说法或听经闻法的场合,最好是层次高一点。
我最后悔的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将上师讲过的话好好地记录下来。当时觉得上师一直都在的,没事,今天讲一堂课也没什么,后面机会还很多。现在回过头来看才觉得,当时上师如意宝讲的很多话都非常重要,如果那个时候记录下来了,如今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不仅是记录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高僧大德的珍贵话语,其实世间的一些事情,包括和朋友、道友之间的经历,或是转神山、出国等很多事情都可以记录下来,将这些记录下来也非常有意义。
那天,一位堪布发给我一张当时跟随法王如意宝去马来西亚时的日程安排表,我得到之后很开心,真的很开心。最近我还得到一份1993年的日历,是跟着法王去美国时用的,上面还画着当时的计划和行程安排。现在看来,这些都特别有价值。
所以说,将人生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很有意义。不仅是课堂笔记——我并不是说自己讲得特别好,你们一定要把我的话记下来,不是这个意思——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记录。甚至还可以记录下和别人吵架时的心态,这也很精彩,对吧。假如你今天对别人发了脾气,那么就记录下当时自己说过的话,过一段时间再看,你也许会觉得:噢,我的修行确实很不好!当时怎么能说那样的话呢?真不应该!
后面的内容我就简单讲。刚刚念传承大概十分钟,这样的话,九点十分之前能讲完。
诸法自性净,观修无实想;
临终时要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清净的,就像密法中讲的本来清净——过去法已灭,未来法未生,现在法,当下无自性。《金刚经》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万法从本体上讲,完全是清净的、空性的,我们要时时刻刻观修这样一种无实法。
无始以来,众生被无明、烦恼、习气所蒙蔽,一直误认为万法实存,可是这样的念头并不正确。用中观的方法去观察时,会发现万法在胜义中了不可得,虽然世俗中存在如梦、如幻、如电、如露般的显现,但这也经不起任何观察。如果临终时能观修一切万法性空,那么依靠空性的威力,我们能获得解脱。
菩提心悉具,观修大悲想;
第二个窍诀是观修大悲想。实际上,大乘菩提心,人人本具。虽然《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中讲过断种姓的众生、暂时邪见深厚的众生,但是包括他们在内的每位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能发菩提心。因此,我们临终时可以观修大悲菩提心。
观修大悲心也非常有功德。佛经中讲,如果不能观修很多法,只观修一法,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如果其他的法观不起来,那就观修大悲心。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的第十八品也讲过,真正的大悲心是平等性的,对众生的悲心完全平等,无有任何偏颇。但凡夫的悲心并不平等,我们对亲人慈悲,对敌人却充满了嗔恨,这不叫真正的悲心;声闻缘觉也只是对可怜的众生有悲心,对其他众生却没什么悲心。只有菩萨的悲心是平等的,菩萨对所有的众生都怀着同样的悲心。
菩萨的悲心不仅对众生平等,对自他也平等。对于凡夫来说,自己的快乐、痛苦,与他人的快乐、痛苦是分割开的,可是对于菩萨来说,他利就是自利,他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他人的痛苦也完全是自己的痛苦。因为菩萨已经将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这是大乘佛教非常好的一个思想,我们也很希望修到这样的境界。
总之,临终时如果能观修大悲菩提心,祈愿所有众生的痛苦都由自己来承受,那么依靠悲心的力量,也会获得解脱。
诸法自性明,观修无缘想;
第三个修法是观修无缘想,也就是观修一切诸法自性清净、光明。一切诸法,自性本来就是清净、光明的,正因为这样,才可以观修无缘想。
一般来讲,这个修法显宗中讲得比较少,因为它主要涉及密法中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光明无缘想。实际上,包括阿弥陀佛在内的所有本尊修法,都是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修持,而这与无缘空性是无二无别的,所以这是一种光明想。
我们在临终时,或是在平时的修法过程中,可以通过无实执、如梦如幻、如彩虹般现而无自性的方式,将自己的根本上师或阿弥陀佛等本尊观想在自己头顶。
有实皆无常,观修无贪想;
第四种修法是无贪想。世间中的有为法,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体性,财产、地位、青春、季节……一切的一切全都是无常的,包括自己的身体、家庭、房屋,这些也是无常的,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正因为万法是无常的,所以临终时没必要去贪执。
很多教言中说:临终时不要再去贪执自己的女儿、姐姐等亲朋好友,也不要放不下自己的书、车、房子等财产。《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过类似的公案,包括一些比丘也因为贪执钵盂或这样那样的事物,而投生为毒蛇之类的旁生……有各种情况。
接近死亡时,最好不要再去贪执世间中的任何事物。世间的事物也没什么可贪的,都是无常的,甚至连自己也是无常的。
心乃智慧因,佛莫他处寻。
最后一个观想方法是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其实心的本来面目就是佛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本体,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必再去别处寻找佛陀了。这是最高的修法。大乘经典的究竟思想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在认识心的本来面目的当下,可以说已经觉悟、成就或成佛了,它就是这样的,所以没必要再去寻找其他的佛。
「当思定死而修法」
这次讲《圣大乘临终智慧经》,大家应该记住: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离开这个世间,什么时候离开,很难说。也许大部分的人就像刚才《安士全书》中讲的那样,认为:“我不会死,虽然我的家人、朋友死了,但我不会死。”总认为自己不会死。可真相却恰恰相反,生命如水泡般脆弱,不死的把握谁都没有。不说这一年内不死,连明天不死的把握也没有。谁能保证今晚睡过去之后,明早一定能醒来?如果你说你有把握,你觉得自己今晚一定不会死,那你的理由是什么?百分之百不会死的理由,谁能讲出来?生命非常脆弱,今晚会不会死真的很难说。也许在你酣然入睡的时候,致命的疾病悄然而至,使你不得不离开人世。
去年,大白兔公司的老总去云南旅游时,被一只猴子踢落的石头砸到了头,结果当场死亡。虽然我们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但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因缘,导致我们来不及准备就被迫离开世间。比如说,我今天是人,但也许两天之后就成了旁生,甚至在地狱里燃烧,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这个轮回就是这样,只不过有些人太愚痴了,不知道而已,不承认生命的延续性而已。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这部《圣大乘临终智慧经》,这部经典对我们临终的解脱很关键。尤其是当刹那性、突然性的死亡来临时,可能根本来不及准备,只有依靠平时修行的习气来解脱。
我观察了一下这两年的世青会发心人员,发现有几位各方面都特别好的发心道友,今年已经不在了。包括我每个月会收到特别多终身学员的超度信息。不仅是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也是为什么在所有的修法中,观修死亡无常是很重要的一个修法。
在短暂的人生中,一方面,我特别希望大家做好世间的事情,保证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更应该为自己来世的解脱做好准备,这很重要。
「在家人获得安乐的秘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过居士获得安乐的八种秘诀,这八种秘诀你们应该记住。有些人觉得佛教讲的全是出世间法,丝毫不关心世间的生活,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其实佛教不仅关心来世,也关心今世生活的方方面面。
《杂阿含经》中是这样讲的:当时,有一个人问佛陀:“我们现在没办法出家,但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成为很好的在家人呢?”然后佛陀开示了八种在家人获得安乐的方法——前四法关于今生,后四法与来世有关。
首先是今生中的四法:
第一者,方便具足。在家人应该依靠农业、工业、商业、王事以及艺术行业来谋生,保证生活。这些维持生活的方式都是安乐之因。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的确很关心世间生活。
第二者,守护具足。保护好财物,使之不被国王夺走,不被敌人偷走,不被不肖子孙败光,不被火、水等元素毁坏。作为在家人,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等财产。
第三者,善知识具足。其实,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痛苦、困难或迷茫时,很需要善知识的开导。不安乐时,依靠善知识的教言能得到安乐;安乐时,能使安乐不断延长。活在人世间,不仅要保障物质上的生活,精神上也需要善知识的开导。
第四者,正命具足。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生存方式都应该如理合法,既不应该依靠诈现威仪等五种邪命养活自己,也不应该以狡诈、欺骗的非法手段来养活。
这以上是今生获得快乐的四种法。
然后那个人又问佛陀:“有什么窍诀可以解决来世的困扰呢?”佛陀告诉了他来世获得安乐的四种法:
第一者:信心具足。也就是说,只将开示解脱道的诸佛菩萨作为自己信心的对境,而不依止非解脱道的导师以及他们所说的法。我也希望各位佛教徒要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佛法的闻思修上。不然的话,有些人整天忙世间的工作,宝贵的人身全耗在世间法上,我担心有些人最后死的时候,连最基础的佛法知识都没有掌握,最基本的修行境界也没有在心中生起,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有点可惜。
第二者:戒具足。一般来讲,在家人应该受持基本的五戒。
第三者:布施具足。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相续中的正法,以远离吝啬心的方式,不断地分享给有缘的众生。
第四者:智慧具足。依靠自己的智慧了解轮回的真相——苦集灭道,彻底通达四谛真理,并获得真实的解脱。
这以上是《杂阿含经》中讲的在家人获得快乐的八种秘诀。大家课后再好好地思维,也许依靠这段短短的经文,你生活的方向就会不一样,生活品质等方方面面都会有所改善。
人都需要进步,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度日,每天浑浑噩噩的,这样不好。尤其是大乘修行人,不仅自己要修行,更要利益众生。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我是大乘菩萨吗?”」
大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教徒,如果整天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甚至还喜欢说他人的过失,言行举止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众生,那这样的“佛教徒”真的很糟糕!我们要经常用智慧观察自己,要自我反思:“我作为大乘佛教徒,今天有没有好好地修行?今天有没有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自己是否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了众生?是否对他人生了嗔恨心?如果我今天不仅没有利益众生,反而对别人生嗔心发脾气,那我还算大乘菩萨吗?”
我们都发了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仪轨每天都在念,而且念得特别认真,有些人甚至专注得连眼睛都睁不开。可是一下课,自私自利就开始发作,穿鞋的时候,“嗯!干吗!别碰我!”走路的时候也是,肩膀耸得特别高,一副特别不愿意被别人碰到的样子。有的出家人,显现上脾气不太好,搭披单的时候,用力往后一甩——按照出家人的威仪来讲,不应该这样。
其实我很欣赏南传佛教,他们虽然不像大乘佛教要利益所有的众生,但他们的威仪确实让人很生信心。南传佛教的很多比丘、修行人,言行举止都特别寂静、调柔,但个别藏传佛教徒有时候有点傲慢。我那天不是讲了嘛,大家不要因为自己学的是藏传佛教的法,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汉传佛教有些和尚也是……我不学了,不然又要说我。
无论是学藏传佛教,还是学汉传佛教,我们在威仪上要学习南传佛教,希望大家的行为寂静又调柔。虽然藏传佛教徒和汉传佛教徒都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但“大”不是脾气大、傲慢大、毛病大,真正的“大”,是利益众生的发心大,利益众生的能力大。这方面,大家要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观察自心真的很重要,大家要重视。
希望我们的居士也要好好地观察自心。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居士好像特别爱讲过失,聚在一起时,从来不谈论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怎么讲,无著菩萨在《入行论释·善说海》中怎么讲,阿底峡尊者讲了什么教言,无垢光尊者又是如何说的,像这样探讨法义的人很少;很多人刚坐下来就开始讲过失:“你过来过来,我悄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听说那个人很坏的……”这样不好。希望大家少说众生的过失,多修自己清净的法。
我今天是不是稍微说得有点多,但也不算多吧,应该讲这么多。
| 佛说此经已,虚空藏等众眷属皆大欢喜,随喜称叹世尊所说。
佛陀宣说完这部经典之后,虚空藏菩萨等众眷属都非常欢喜,称扬赞叹世尊所说。
这部经典传讲圆满了,给大家念了传承。你们等下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最好一起念《普贤行愿品》回向。我们每天一起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非常大,这么多人一起发殊胜的愿也特别好。
昨天我鼓励大家持诵文殊菩萨心咒。好多人在我面前发愿念一亿遍,这很好。但你们自己要考虑清楚,到底能不能念一亿遍?规定的时间是这一生。如果没办法念满一亿遍,那发愿念一千万、一百万、十万甚至一万遍也行。这次参与共修的道友,7月份之前将发愿的数量报上来,这边再统计。每位参与共修的道友,都会得到很大的功德。
昨天讲过,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的修法,就是将法王如意宝和文殊菩萨观为无二无别来祈祷。依靠这次共修的缘起,如果能多念文殊菩萨心咒,那么生生世世都不会转生为愚昧之人。另外,依靠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我想很多人即生中就能开智慧,也许有些人上半生笨笨的,但是下半生却成了非常了不起的班智达,有这个可能。希望大家重视,尽量参与这个开智慧的文殊法门共修。报名的邮箱、网址过一段时间再提供给大家。这是共修的事情,今天跟大家说一下,过两天我可能还要说。现在有这样的因缘聚在一起,大家要积极参与。
当然,如果你实在做不到,光是发一个空愿:“我要念一个亿!”可是一万遍都不念,这种人也不需要把数字报上来,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