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修行人
在即生的所有圆满之事中,稳重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的圆满财富恐怕是谁也比不上的,换言之,也就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幸得如此殊胜圆满机缘的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种。
稳重地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非常有福报,这是世间任何一种福报都无法相比的。
在座的修行人,现在能够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确实很有福报,因此应该稳重地住下来,不要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这样既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是一种圆满的福报。现在有些人,虽然已经具足了这种福报,心态却不太端正,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到处奔波,这不是一个好修行人的行为。
在世间获得转轮王、世间尊主的果位也不是很难,但是能够依止善知识、精进地在寂静地方修持,这是千生累劫当中积累福报才能够获得的,希望大家正在享受这种福报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舍弃。
其中上等修行人,已将贪恋现世中欲妙之藤斩草除根,专心致志地修行,从而获得了见修行的稳固境界,在此基础上,利他事业也极为广大。
上等修行人,已经对现世一切妙欲从根本上断除。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对今生的贪欲是不是已经断除了?是不是能够专心致志地修法?是否已经获得了一种稳固的境界?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否广大?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你就是一个上等修行人。
中等修行人虽然无有广闻博学的智慧,可是对于上师所传授的窍诀要点,却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样一丝不苟地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猛厉祈祷,并通过实地修行菩提心与正见获得证相,进而达到了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的境界。
中等修行人虽然没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但是依靠他虔诚的信心,对上师传下来的窍诀可以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就好像盲人抓住了牛尾巴一样,唯一对上师本尊一心一意地恭敬祈祷。
他认为:自己无始劫来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师的教言,无论遇到什么违缘,都不应该舍弃。因此唯一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祈祷传承上师加持,并且对自己所听闻的有关菩提心等方面的教言精进修持,由此获得证相,这样一来,他对利益众生也根本不会心生厌倦。
下等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却仍旧未断绝今生的束缚,身在静处的他们经常为现世的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在世间人看来,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萨们看来,就成了耻笑的对象。
下等修行人表面在静处修行,实际内心却经常往大城市里面跑。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即使住在寂静处,他的境界也比不上住在城市当中修行比较好的人。住在城市里的好修行人,日日夜夜都在思维中观、大圆满以及无常方面的教言,但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却每天思考着怎样获得名闻利养,这种行为,即使在世间人眼中也只是一个形象修行人。
对上述三种修行人,我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修行人?
无论称为大行者或住山隐士或者修行人,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如果见修行已达到最高的境界,并且利他事业也颇为广大,则堪称为上等修行人。
我们学院也有很多修行隐士,他们从来不愿意出来,经常住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不论是隐士还是大修行者,他们相续中对大中观、大圆满都有很高的见解,而且对上师具有虔诚的信心,利益众生的事业也非常广大,哪怕只给众生写一封信,对他们也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中等修行人必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正见,一心一意安住,做到活到老修到老。
三种修行人在行为上有很大差别,中等修行人就是按照《三主要道论》中所说那样,经常精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非常稳重地住在寂静处,将一切世间琐事全部抛之脑后,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必定会成功的。
否则,只能算是下等修行人,此类住山修行人可谓与世间俗人是一丘之貉,他们醉生梦死般地沉湎于世间八法之中,实际上他们已为自己打开了恶趣的大门。关于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在给雪山的大行者们的书信中讲述得十分精彩。
世间人日日夜夜就是在世间八法中度过,如果修行人也是如此,那他已经给自己打开了趋往三恶趣的大门。
藏地不管哪一个教派都特别重视萨迦班智达给雪域修行人的教言,这虽然是给雪域修行人的一封信,但所有修行者都可以行持。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所转的法轮并非只是为了楞伽山的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行持。
此书中云:“雪山静处住有大行者,当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断除偏见颠倒邪执著,以极清净之心而谛听。”
人格正直的人,你怎么说他就会怎么听,但人格不好的人不会听的,因此你们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断除偏见与执著,以极为清净的心专注谛听。
堪为听受他的这封书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说,并非是那些持有偏见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应当展示给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这封信的法器并不是持有偏见以及心地不正直的人。因为对于上师指出的错误,心性正直的人非常容易接受,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很难接受。
信中云:“离戏论见清净大力身,无散修行具清净窍诀,行为清净犹如碧绿鬃,即是雪山狮子大行者。”
首先,上等修行人是用狮子来比喻的。这类修行人,已经获得了中观、大圆满清净离一切戏论的见解,如同狮子谁也无法动摇一样,他的见解由其他任何见解都无法改变;他的修行具有一种非常清净的传承窍诀,无有一丝一毫的散乱;雪山狮子的绿色鬃毛非常漂亮,以此比喻他清净善妙的行为。
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净的见解、获得止观双运之等持稳固不动的修行以及不杂染世间八法等不清净之过患的行为者,就是像狮子一样的大修行人。
我们应该看一看自己的见解、修行、行为是不是像雪山狮子一样?如果已经达到这种境界,那你已经成为一个大修行人,可以如同日月一样四处云游。
下面从见解、修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宣说。
之所以将他们比喻成狮子,因为这些修行者具有清净的正见而毫不畏惧实执的分别妄念,已获得了根除轮回的境界;
这样的修行人具有非常清净的正见,已经获得了断除轮回的境界和把握。
依靠清净的修行,身心获得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所引发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唾手可得,已经获得者经久不衰,达到如此境界;
他已经获得了身心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引发的所有五道十地的功德唾手可得。
这是从修行方面讲的,由于已经遣除了罪障,相续中修行慈悲心的缘故,一切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引发,如同堆积财物一样全部可以显现。
由于行为清净而于诸佛菩萨前无有可被指责的过失,成了令他们心生欢喜的对境。
由于他的行为非常清净,上师和诸佛菩萨根本不会指责他,这样一来,一切功德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上。
好似狮子美丽的绿鬃一样无论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大光明地显露出来,
狮子的绿鬃根本找不到一丝杂质,可以毫无畏惧地显露在世人面前,同样,这样的修行人,见解、修行、行为不论哪方面,都可以无所畏惧地在世人前显露。
就像法王如意宝,已经具足了圆满的地道功德,不论哪一方面都让人非常敬仰。不过有些人见解倒可以,行为上非常不如法,很难让人接受;有些行为上还可以,每天都是规规矩矩的,就像声闻罗汉一样,而在见解方面却怀疑重重,更别说大圆满、大中观的见解了;有些修行还不错,其他方面却很难令人满意。所谓的见、修、行各方面全部圆满的修行人,在末法时代确实很难找到。
称为具有狮子般无所畏惧境界的伟大修行者。
在座的一些人,虽然没有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境界,但对大圆满、大中观已经生起了一定的定解,平时经常修持善法,行为也算如理如法,这样也是非常不错的。
信中云:“身披饶益无量众生铠,骑二资马挥舞精进鞭,以智慧刃摧毁烦恼敌,奔赴沙场勇士大行者。”
这里将大修行人比喻成一个沙场上的勇士,即上等修行人中的第二种,他身上披着饶益众生的铠甲,骑着二种资粮的骏马,手中挥舞着精进的皮鞭,依靠智慧武器摧毁烦恼的怨敌。
意思是说,为了成办众生的利益,毫无怯懦之心实修广大的福慧资粮,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而将烦恼的怨敌斩尽杀绝,这样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场勇士般的大行者。
这样的大修行人,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慈悲心以及无我的智慧,而且对成办众生的利益无比的精进。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符不符合呢?关键是证悟无我的智慧有没有?不过,你们现在已经学了一些中观法门,相似的无我智慧应该具足吧!然后经常发菩提心、积累资粮,这也算是大修行人。
应该衡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上等修行人?不是上等修行人也不要紧,讲到下等修行人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所有的条件全部具足了!
信中云:“具有无垢三学之宝藏,于众发放财施无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脱道,以四摄利有情大行者。”
这是第三种上等修行人,他已经具足了戒律、禅定、智慧的一切功德,对众生经常用财物布施以及放生等作无畏布施,依靠灌顶传法等法布施令所有众生趋入解脱道,并且以四摄利益有情。
所谓的四摄,就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众生需要财物时,就通过布施度化。需要通过语言度化的,就宣说爱语。度化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利他心,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语言每个人都会说,但相续中有没有一个真正利他的心?我想在座很多人以后都会摄受弟子,你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利他心?到底是为了利益他们才摄受的,还是有一些目的才摄受的?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说:对别人的供养,没必要依靠财物进行回报,只要念经回向就可以了。并且说:以财物回报的话,已经成了买卖品,这样不合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别人供养比较多,上师也会多给一些加持品。汉地有些大居士说:“某某活佛经常给我什么什么。”其实这都是不太如法的,应该以念经、修法进行回向。因此,最关键的就是利行。同事,自己的行为一定要与众生相应,否则想利益众生也很困难。
也就是说,以三学成熟自相续后,通过四摄的方式成熟他相续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如是的三种上等大修行人可堪为殊胜的宝藏,所谓的三种上等修行人的第一类,见修行清净;第二类依靠清净的见修行而积累广大的二资粮,摧毁烦恼的敌众;第三类积累二资并以智慧铲除一切烦恼,以三学成熟相续,同时无偏利益其他众生。
在自相续完全成熟的基础上利益他众,这是最伟大的。
上述三种修行人的顺序和功德的次第,是在前前功德成熟的基础上圆满后后的。
应当明确的是,这三种修行人,按顺序,后者较前者功德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