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论讲解(2013年版)
宗喀巴大师·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下面先念几个传承,然后简单讲一下《三主要道论》。
(堪布念《二十一度母赞》《三主要道论》传承)
本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论义;甲三、末义。
甲一分四:一、论名;二、礼敬;三、立誓造论;四、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
作者:宗喀巴大师
今天讲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这次就不做字面解释了,从框架上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三主要道论》是一部内容非常精要、有殊胜加持力的论典,是格鲁派创始人、藏地三大文殊之一的宗喀巴大师所作。关于宗喀巴大师的介绍,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和大家多讲了。他的《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现观庄严论·金鬘疏》等许多论典,对当代人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特别忙碌,也没有心思去闻思。过去的前辈大德都经常学习这些论典,我们今天也以这种方式结上一种善缘。刚才已经念了传承,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论典内容。
这部论典和我们喇荣五明佛学院有很特殊的因缘。在1986年7月20日那天,宗喀巴大师显现在法王如意宝的光明境界中,并且给上师如意宝传授了《三主要道论》,然后上师如意宝也给我们做了传讲。从那之后,《佛子行》《三主要道论》《修心八颂》,加上后来的《胜利道歌》,这几部论法王要求学院的每个人都要背诵下来。
我们学院是以学习宁玛巴的教典为主,同时也会学一些其他宗派的论典作为辅助,比如萨迦班智达和宗喀巴大师的个别论典。我们学院的原则是,对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以及佛教的各个教派都不存偏见,但传承的主要教法以宁玛巴为主。大家都知道,学院的道友对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传承上师的论典学得更多一些,也更加擅长,就像世间每所大学、每个专业,都有自己主要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风格。
法王当时在特殊的境界中拜见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也在境现中给法王做了加持,说以后如果有人能背诵《三主要道论》,并且经常守持八关斋戒,将来一定会转生到以他所在的兜率天为主的清净刹土。所以,你们以后如果时间方便,身体情况也允许,可以守一些八关斋戒,但背诵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是更加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在闻思方面下的功夫都不是很多,好像更愿意在行为方面下功夫,这可能是因为还没有进入佛教高层次的境界。如果能达到更高的层次,会更重视佛法的理论和内心的修持,而不会特别重视一些外在的表现。所以,希望大家以后能重视这部论典。我以前在开法会时也给大家传授过这部论,但这次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在听,因此今天在这里再次简单传讲一下。
乙一、论名:三主要道论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题目是指三个主要的道,也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也就是说,我们想解脱的话,一定要具足这三个最主要的环节,如果三者当中缺少一个,那么想要得到大乘的解脱是很困难的。当然,佛教中有一些简单的轻安、放松和心理疗愈的方法,也是可以修的,但这些并不是最究竟的解脱法门。
乙二、礼敬:敬礼诸至尊上师!
顶礼诸至尊上师!
首先,作者对他的至尊上师仁达瓦为主的传承上师们做了顶礼。
乙三、立誓造论: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前面的这个颂词是造论的立誓句,是说为什么要造这部论,也就是造论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宗喀巴大师说:在我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尽力宣说世间所有解脱的道路,这是十方所有诸佛菩萨所宣讲经典的最深奥的密意,以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一切菩萨所赞叹的道。
《三主要道论》表面上看好像很简单,只有十几个颂词,但为什么宗喀巴大师说“我随己力而宣说”——我随着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地宣说。可能有些人会想:“这不需要吧,宗喀巴大师那么有智慧,即使是我也可以写很多文章。”但这样的论典,我们凡夫人确实不可能写得出来,因为里面具足了佛教所有最关键的要点。
我这次为什么选择讲这部论典,因为看到有些居士刚刚学佛,在念诵咒语和一些简单的法行方面非常精进,很有热情,但是遇到稍微深一点的道理就不懂了。现在汉地很多“跑跑居士”也是这样,烧香拜佛很不错,但对于一些关键的佛教道理一窍不通。我们学习的时候可不能这样,一定要好好掌握每堂课中最关键的几个问题,而且不仅当时要掌握,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这样去行持。
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和佛教中一些伟大人物,他们依止上师求学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他们确实得到了法,并且终生以这个原则来修行,也给别人如此传讲。一个人如果懂得了《三主要道论》,其实就已经搞定了学佛最根本的原则,不用再愁了;如果不懂的话,也许辛辛苦苦皈依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表面上做了许许多多佛事,但实际上,因为不明白这些最关键的问题,修得可能并不正规。所以这方面要注意。
乙四、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接下来宗喀巴大师讲到了何为听法的法器,也就是听法者的条件。作为听法的人,不是简简单单只求一个保佑、求一个健康就行,这个法很深,不是给这样的人听的。那么,听法者需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对整个三界轮回的安乐不会有强烈的贪执心;还有,为了将自己难得的暇满人身在即生中真正用来做有意义的事,不会浪费自己的暇满;并且愿意依靠佛陀、传承上师和高僧大德所欢喜的道来进行修持。这样的具有缘分之人可以听这个法。
今天你们既然听这个法,也要看一看自己对三界轮回有没有贪执心,自己的暇满人身有没有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我这几天看到,一些道友确实感到人身很难得,发现以前自己只是形象上学佛,天天说着“轮回”“解脱”,但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感觉;而这次来学院参加法会以后,有了一些非常深刻的感觉:“原来我真的是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一员,生命是那么脆弱,很快就会消逝,如果不趁现在好好修行,那什么时候才能再得到这么好的能修持佛法的人身?”如果我们心里有这样的见解,对诸佛菩萨的道有一定的欢喜心,那就可以听这个法门。不是这样的人,就不具足听法的条件。
在听法条件方面,大家要观察自己。说实在的,现在很多佛教徒的佛学素养偏低。有一部分人对佛教还算比较了解,但大多数人的信仰还停留在表面上、外相上,这样很容易变化。表面上看,你特别有信心,但这种信心也许很快就会退转。虽然你见到上师、见到佛像的时候特别感动,但如果在道理上没有真正明白,就很容易退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真正的正知正见。这是听法的条件和目标。
甲二(论义)分三: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无二慧见。
所讲的法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出离心,出离心就是看破放下世间的意思;第二是菩提心,就是要帮助所有的众生;第三,要懂得无二智慧。
乙一分三:一、需发出离心之理;二、能生出离心之方便法;三、生出离心之量。
丙一、需发出离心之理: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首先讲出离心。为什么要生起出离心?如果没有清净的出离心,一直追求世间八法、世间快乐,那么永远都没有获得寂灭解脱的时候。贪执世间各种事物的众生,首先应该寻找出离心。就像我们在座的很多人,有些为了家庭而执著,有些被钱财所束缚,有些为了地位而沉沦……每一个人都有所贪执。我们开七天法会,有些人连手机都放不下,关机七天都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有贪执。
但是我们要知道,其实所贪执的这一切,都不属于自己。我昨天在微博上说:许多人都误以为“房子是我的,存款是我的,轿车是我的”,自认为是这一切的主人,却不知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一旦无常降临到了自己头上,这些身外之物没有一样带得走。那什么可以带走呢?只有所造作的善业和恶业,才与自己如影随形,正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我们对外在事物其实并无所有权,最后真正能拥有的只有精神财富,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执著于世间感情、地位、财产的人其实是特别可怜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寻找一个出离的道。大家一定要明白,如果没有产生出离心,修什么法都不可能得到解脱。
丙二、能生出离心之方便: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生起出离心的方法是什么呢?修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就可以断除对今生的执著。如果没有出离心,那我们就应该天天修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这样对今生当中的一切地位、名利都不会贪执,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修因果无欺和轮回痛苦,就可以断除对后世的贪执。现在很多人对后世不堕恶趣、后世获得轮回快乐这方面是非常执著的。
总之,生起出离心的方便方法主要就是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这四加行。这些方面大家如果多多修持,一定能产生出离心。很多人说:“我现在没有出离心,该怎么办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面部分就有一些修法,只要你反反复复看,反反复复修,就一定会自然而然生起出离心。以我个人而言,修了无常之后,确实不得不生出离心,好像整个世间在无常面前都没有什么可贪执的。有时候翻开历史,也会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寿命无常等四加行的修法非常重要。
丙三、生出离心之量: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出离心的量是什么样呢?我们修了轮回痛苦等四加行以后,最后对世间轮回中的一切福德、福报、财富等等,连一刹那的羡慕心都不会产生,日日夜夜心里除了求解脱之外一无所想,这时候,就已经真正产生了出离心。但要做到这样还是很难的。这里说的“一刹那”,是成事刹那还是时际刹那?宗喀巴大师的界限比较严格。但按一般标准,这里的意思是说,对世间一切基本看破了。
我也认识很多居士,他们对名也好,利也好,情感也好,很多方面都没有太大执著,虽然家庭和生活都不错,但是他们也知道,所有的一切到最后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当你没有的时候好像特别执著,但当你拥有以后,也仅此而已,越执著其实就越痛苦。真正的出离心,就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华智仁波切所说,他的上师对世间任何财富、名声、地位,根本不起一点羡慕或贪求之心。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但是作为佛教徒,应该慢慢对世间一切看淡,知道这些没什么可执著的,应该发自内心地认为:只有解脱最重要。这是真正的出离心的一种相。
真正的出离心就是,最终知道,不管变成人还是旁生,轮回到哪里都是一样受苦。世间人都羡慕有钱、有地位、相貌端严的人。但是有钱的,死的时候一分也带不走;有美貌的,就像夏天的彩虹,过不了几年就变了样子;有地位的,即使是国家领导,过了几年也会有换届的时候,无常就是这样。这所有的世间法都没什么可羡慕的,大家如果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说明出离心生起了。界限就是:对世间不起羡慕心的时候就产生了出离心。这很重要。
修行人需要看破,如果没有看破,很难真正修行。但我们要有一种善巧方便,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把相似的出离心当成真正的出离心。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也说过,二者很像,很容易搞错。有人本来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出离心,而以相似的出离心,把家庭和单位的关系都搞砸了,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天天光在那儿念经,人也变得怪怪的。这样的话,最后别人可能先把你“看破”了。这方面我们佛教徒要多注意。
刚开始谁都会有一种暂时的出离心,但这种出离心不一定稳固。我们即使自相续中有了出离心,表面上也一定要随顺他人,不要张嘴就说:“啊,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好像对什么都特别悲哀。佛教徒应该在内心当中真正生起三界轮回犹如火宅的定解,但是在表面上还是要随顺众人,不要显得太悲观了。不然的话,人们会觉得佛教徒全都很悲哀,整天痛哭流涕,关在屋子里不出来,这样的话也不利于家庭关系。所以今后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家庭关系是很重要的,家是社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如果家庭搞不好,社会就搞不好,社会搞不好,国家就搞不好,国家不团结的话,世界也会动乱。世界大战,有可能就是从家庭开始爆发的(众笑)。大家最好不要发生家庭战争,不然,这种战争会慢慢延伸,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所以,学佛以后,虽然你的出离心很强,但最好还是要随顺他人。前辈大德们虽然有出离心——就像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内心确实不同于常人,但他跟世间人交往的时候,还是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他根本不会说:“你是领导,但你是世间的普通人,比不上我的境界,所以我不想见你,不想跟你说话。”这些成就者和大德们相续中有出离心,但还是以善巧方便来随顺众生,这很重要。然而,我们现在有些佛教徒,因为佛学的基础比较差,很容易走极端。一旦走极端,很多事情就搞不好。所以这方面一定要有一种善巧方便。
乙二(菩提心)分二:一、需发菩提心之理由;二、如何发菩提心。
下面讲菩提心,分为为何要发菩提心以及怎样发菩提心这两个方面。
丙一、需发菩提心之理由: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虽然有了出离心,但这种出离心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就根本不能成为获得佛果的因。菩提心是无上大安乐的根本,所以,作为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南传的小乘佛教也有出离心,但光想自己解脱是不够的,没有菩提心,则根本不会成佛。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达到成佛这样一个最高的境界。今天讲的层次比较高,如果你们思维跟不上的话,要多祈祷宗喀巴大师或者莲花生大士。
所以,智者们不能光有出离心。我们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一是为了自己解脱,看破世间,二是要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以每天都要用《普贤行愿品》来回向。如果没有菩提心,天天只是念“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或者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不能成为成佛的直接因。
有智慧的人,应该要有菩提心。刚开始建立学会时,我想叫什么好呢?“菩提学会”这个名字,显宗也承认,密宗也承认,叫“菩提学会”的话,但愿大家都有菩提心。所以,学会最初是从学习《入菩萨行论》开始的,也许加入菩提学会、学习《入菩萨行论》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分菩提心。这一点你们现在可能还意识不到,但再过十年、二十年,当你们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会明白,如果没有遇到《入菩萨行论》,自己在世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佛教徒,即使是佛教徒,可能也只是追求自我解脱,不是一个高层次的佛教徒。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如果只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就不算很高的层次,不能成为成佛的因,自己也不能获得究竟解脱,这样是很可惜的。
丙二、如何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怎么样发呢?我们要想到:在三界轮回当中,众生感受着非常猛烈的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以及难以抵挡的业和烦恼的束缚,困在我执和我所执的坚固网罟当中,并且被无明黑暗所笼罩。像这样的三界众生一直在轮回中辗转,就像瓶中的蜜蜂一样,始终得不到解脱,不断感受苦苦、变苦、行苦这三大痛苦。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看见这些众生的惨状,要想到这些老母有情多么悲惨可怜,不能放弃他们,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得解脱的话,并不合理。就像我们一起乘坐渡船,其他的可怜众生都落水淹没,只有我自己一个人逃生的话,从世间角度看也是没良心的。所以,发无上菩提心特别重要。
有些道友以前学过《入菩萨行论》,但光学一遍是不够的。以前我讲得很广,我很希望你们在颂词上以简略的方式再次地学习,每年最好都能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论典并不是学完一遍就行,学完很快就会忘的,况且其中的道理很深。《入菩萨行论》听过或者看过三四遍以上,这时你的菩提心才会稳固一些。“我四五年前学过的,我是看过《入菩萨行论》的……”光是这样不一定能真正通达,我们还是应该再三地学习,这样心里就会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
刚开始我们的我执心可能特别强,但慢慢就会考虑到身边的人,考虑到众生,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相续中就真正有了菩提心,所作所为就自然而然全都是利他的。到时候即使自己遇到各种痛苦或者困难,也愿意代受众生的痛苦,修自他交换。如果没有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就算不上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有一次我在国外一所著名的高校,看到那里的教授都比较傲慢,我特意对他们说:这里虽然有些人名气很大,但是,没有菩提心的话,也没什么可傲慢的,即使你是国家总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掌声)
以上讲的是发菩提心,下面讲无二慧,分四个方面。
乙三(无二慧见)分四:一、需证无二慧见之理由;二、认识无二慧见之补特伽罗;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四、叙述观察究竟之见量。
丙一、需证无二慧见之理由: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首先,修无二慧的必要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具足无二的智慧,纵然有菩提心和出离心,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所以,一定要证悟缘起空性。
丙二、认识无二慧见之补特伽罗: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有些人光有一个出离心或者菩提心,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单单发世俗菩提心可以吗?不行。最好还要学习中观和因明,否则虽然想发菩提心,但是智慧不一定足够,要做到智悲双运。所以,我们光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行的,一定要证悟一切万法的缘起空性,这很重要。对于通达缘起空性、具无二智慧的人,现见轮回涅槃所有的法,在世俗中因果无欺而存在,在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无所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踏上了佛陀所欢喜的道。
真正的修行人,通过学习中观、般若,最后会知道:一切轮回涅槃所摄的万事万物,在世俗当中,业因果和轮回确实无欺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子产生果等等现象根本不能否认;而在胜义当中观察,就如《金刚经》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都是不可得的。包括今天我们正在上的课,我这个传法者,你们这些听法者,所有一切的一切,显现当中就像梦幻泡影一样,再进行深入剖析的时候,远离四边八戏,除了大光明境界以外,什么都没有,这种光明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万法的真相。
现在很多量子物理学家都想寻找事物的真相,但再怎么费尽心思也无法找到,而我们从中观里面确实能找得到。谁拥有这样的见解,这个人就称得上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学者、真正的瑜伽士、真正的大成就者。
丙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分二:一、说未究竟之见量;二、宣说已究竟之见量。
下面讲中观见解中,不究竟的见解、究竟的见解和最究竟的见解,分为这三个方面。
丁一、说未究竟之见量: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什么是不究竟的见解?在某个时候,还有显和空的分别执著,也就是将无欺的缘起显现和远离四边八戏、没有一切承认的空性,这两者分开执著——这个是显现,那个是空性。比如,这里有一个瓶子,它无欺而显现的这部分和它的本体空性,对于我们是分开执著的,空的时候不显,显的时候不空。显和空,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绳索搓在一起,一者有的时候,另一者没有。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实际上心里想,色就是这个显现,空在它的本体上。很多人都在念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这时候,就是还未真正通达佛的密意。
佛的密意是什么呢?佛的密意就是万法的真相。所以,上述这个见解还没有究竟。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有没有将显空分开执著?当你看到柱子的时候,会不会自然而然知道,这个柱子跟空性无二无别,柱子就是空,空就是柱子,未生起这样的定解,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通达佛的密意。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中观里讲的是证悟四边八戏,大圆满里讲的是证悟觉性光明——还没有证悟这种境界,就不是如来最欢喜的道。
我们作为修行人,要观察自己。有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就到处去讲,认为自己有些境界,然而别人一批评你就气得要命,把手机“啪”地砸到地上。开悟者怎么会扔手机呢?
这就是还没有达到究竟的见解。究竟的见解是什么样的呢?
丁二、说已究竟之见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一旦对显空没有任何轮番执著,也就是说,到一定的时候,现见世俗法无欺显现之缘起并且断除一切执著相,对显和空这两者没有任何轮番的执著。现在我们看到这根柱子跟它的空性两者是分开的,但是,一旦真正证悟了空性,在我面前,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显和空不需要再轮番交替执著。
我们现在一想到空的时候,显现的部分就没有了;一看到显现的时候,空的部分就没有了。但实际上,一切法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样,显和空无二无别。万事万物本来就是这样的,但这个道理我们还没有通达。在很多大成就者的境界中,自然而然显即是空,空即是显。一旦所有显空根本不需要轮番的时候,你对中观、般若的见解就真正圆满了,那个时候就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我们偶尔通过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的见解,但不一定长久。所以,这是一个很深的修法。
虽然这些颂词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宗喀巴大师把小乘出离心、大乘菩提心、中观这三大思想,用短短的教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我们明明白白地完整宣说了。所以,我们今后要懂得,首先要发出离心,然后要发菩提心,但光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还不够,还要有证悟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这种见解,就断不了轮回的根本。学习《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光有菩提心不够,还是要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然而,一旦证悟了空性,不管你学密宗也好,学显宗也好,这时候你所有的见解都会圆满。最近我们在学《六祖坛经》,这些修行跟其中的内容也完全可以相合。
丙四、叙述观察究竟之见量: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最后,宗喀巴大师旁述了另一种比较有特色的见解,也是最高的一种见解。我们一般在中观里学习的是:以显现的原因,不会断灭;以空性的原因,不是实有。我们平时都是这样说的。但宗喀巴大师最后的见解是:以显现的缘故,所以断除了有的边;以空性的缘故,所以断除了无的边。这是另一种讲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显现的缘故,所以它不是有;因为空性的缘故,它不是无。一这样说的时候,大家可能有点糊涂了。有些人还在高原反应中,本来就晕,这样一说就更要晕倒了。这是显空晕,旁边的金刚道友赶紧给他念“嗡玛呢巴美吽”(众笑)。这个道理是很难懂的,没有一定的境界可能不行,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因为显现是空性,所以才能显现,如果不是空性的话,就不可能显现,所以显现也不是有。是这样一种推理方式。
最后要知道,缘起空性显现无二之理,实际上就是最高的见解,不会被世界上任何一种见解所夺。我们相续中最高的中观见解,就像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所讲,盗贼也偷不走,强盗也抢不去,任谁都拿不走。我们手上如果拿着宝贝,就会胆战心惊,很多人黄昏的时候因为害怕,包都不敢提,金耳环都不敢戴,担心被人抢走了。但是,你相续当中现空无二的最究竟的见解,任何人想夺也夺不走,想抢也抢不了。
这就是中观当中最高的思想。没有一定的中观基础,对于这种最高的现空无二的道理也许听不懂,但不管怎样,我想给大家先种下一个善根。同时,也提醒佛教徒们不要太傲慢,你念完了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甲三、末义: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最后的末义,宗喀巴大师说,这样的三主要道,我们应该先通过闻思而通达,通达以后再依止寂静的地方精进修持,最后一定会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擦库官员阿旺札巴之教言。
这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札巴给擦库地区一个叫做阿旺札巴的官员的教言。
今天是为了创造一个缘起。总而言之,大家以后在修行过程当中,哪怕修得不好,口头上也可以经常给别人讲: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你们以后坐车时,或者看到一个路人时,可以问他:你有没有出离心?你有没有菩提心(堪布笑)?在佛教徒面前经常这样提醒,也许就会有一种力量。我们要知道这些内容的重要性,知道了重要性,以后就会注意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