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忠告论讲解
无垢光尊者·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今天讲《三十忠告论》。
这次我离开学院总共七十五天,离开藏地有七十天,明天如果有时间,我想简单讲讲我的行程。今天在这里先不讲,主要是想,第一天来经堂的人特别多,为了明天不要有太多人,所以我今天先讲课。
明天我们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最近具体的课程安排还没有想好。我这次出去,原本还要去很多学校和佛教中心讲课,但因为答应了大家这个月要传讲《大圆满心性休息》,所以就赶时间回来了。
今天我一边念传承,一边对一些颂词稍作讲解。现在国外有些大德在三天内就能讲完《入菩萨行论》,所以我一天讲完《三十忠告论》也非常正常(众笑)。我原来讲《入菩萨行论》讲了两百多堂课,但我也知道,现在是21世纪,大家不一定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我今天就用这种方式给大家讲《三十忠告论》。
我刚回来,还有点头晕,说话也不太清楚。不过没关系,我们照样一起讲课、听课、念《普贤行愿品》,这些都有非常大的功德。
今天是第一天讲课,这是一个缘起。接下来我就念《三十忠告论》的传承,中间有必要的时候再给大家稍微讲解一下。这种方法应该不错,很快就能讲完一部论典,你们也能得到传承。这样以后你们就能跟别人说:我去藏地学到了很多很多论。
(堪布念传承)
法界遍空智愿大云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雨,
成熟所化田中三身芽,敬礼胜宝怙主上师足。
虽以愿力传承师摄收,自不精进无义耗此生,
思维圣行自懊他亦然,为生出离说此卅忠告。
无垢光尊者说,自己曾经有非常好的发愿,也有依止善知识修行佛法的机会,但是自己没有很好的精进心,现在已经到了晚年,反思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伤心,看到别人的行为也是如此,所以为了自他生起厌离之心,就造了这部《三十忠告论》。
奇哉虽以方便摄眷属,具足顺缘住持寺庙等,
然成诤源自心贪执因,独居静处即是吾忠告。
很多人想修建寺院,但修寺院也是很麻烦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争论、执著,最好还是一个人居住,这是我的忠告。不要想太多,今天修这个道场,明天修那个,这样对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有利,一个人住着,这就很好。
《三十忠告论》主要是对一些真正的修行人、实修者来讲的,有些颂词是针对六百年前藏地的情况,但大多数内容,我们现在的修行人也可以对照。当然,我们如果有真正的利他心,也不是不能修寺院、建道场,有时候也不能过激。比如我们现在在各地建一些佛学中心,让大家一起学习,这就是非常好的机会。我也经常跟很多人说:你们如果能把自己的家提供给大家学习,哪怕是半年或者一年,我觉得这个房子就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否则,世间这些有漏的财产,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什么都用不上。因此,现在我们大家为了利益众生,全力以赴地做一些事情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以希求世间八法的心态修建道场等等,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不如一个人实修。这里想说的是,一个人最需要的是修行,如果没有修行,光做这些事也没有什么利益,无垢光尊者也不赞叹。
虽以经忏祈福降魔等,令自功德传扬人群中,
然贪食财自心被魔使,调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虽从贫众收取高赋税,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等,
然依善法成他积罪因,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诸如造佛像、造佛塔、化缘,利用别人的财产来行持一些相似的善法,实际上是依靠善法而造恶业。所以,要令自己的心趋入佛法、趋入善法,这就是我的忠告。
我们在做善事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发心是什么样,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现在很多人自己也没有真正地好好修行,给别人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有些上师的弟子,也许是为了帮助上师弘法利生,但是他在行持过程中,不但对上师不利,对佛教也不利,表面上是做一件善事,但实际上令很多人对三宝起邪见。这样的现象非常多。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具有善巧方便。现在有些佛教徒,在寺庙中还看不出来,一到了外面,由于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给佛教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为求地位传法与他众,善巧方便护持贤劣眷,
心生实执我慢之因故,息灭妄念即是吾忠告。
为了得到地位而给别人讲经说法,通过各种方法来护持或者摄持一些眷属,自己的心很容易产生傲慢、执著。因此,自己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不要到处去搞所谓的讲经说法、摄受弟子,应该尽量减免闲事,减少想法。自己尚未具有一定的力量时,最好不要想得太多。
虽以经商放利欺诈等,邪命所积百财作供养,
图名行善世间八法因,断除耽著即是吾忠告。
用邪命来积累各种各样的财产,实际上是追求名利来行持世间八法,因此要修厌离心,断除执著,这即是我的忠告。其实世间的很多法也没有什么可耽著的。
虽思公平作证断讼等,调解争端乃是利他众,
然成依彼生起欲望因,无有希忧即是吾忠告。
虽具领土受用眷属福,悦耳之语遍于赡部洲,
然自临终之际毫无益,精进修持即是吾忠告。
财富、眷属、福德、名声虽然遍于整个世界,但是当你死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因此要好好地修行。
司库侍者以及家长等,虽是寺院家中骨干者,
二取分别生起挂虑因,远离散乱即是吾忠告。
为了自己各方面的方便,身边有一些侍者、道友和志同道合的人来维护帮助自己,这虽然在修行过程中是一种方便,但是身边的人经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执著和麻烦。所以,还是尽量减少人员好一点。
有些人稍微有一点能力时,就经常带着侍者,甚至不仅一个,有两个侍者、三个侍者……现在很多上师的侍者,有些人很好,有些刚开始还不错,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汉地藏地都是这样的。世间人也同样如此,有些大老板或大领导身边的人,言行举止也有不如法的地方。即使他的言行举止如法,但很多人把他当作观察的对象,经常关注他,这样也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情况。
因此,我们修行人对于没有必要的人员、没有必要的琐事、没有必要的财富、没有必要的名声,都要尽量放下,断除散乱即是我忠告。当然,无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论》主要是针对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而讲的。
虽携佛像经论炉灶等,所需之物前往寂静山,
暂具用品争论痛苦因,无所需求即是吾忠告。
携带佛像、供品、炉灶等等,跑到寂静的山里去,虽然暂时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有些修行人备的东西特别多,比如佛像、法本、钢炉——这些表面上是需要的,但实际上也可能是争论、痛苦的因。应当尽量减少财物。
有些道友屋子里的东西特别多。应该尽量地减少,这是很重要的。世间人也是这样,有些人光是衣服就堆得很高,其实一个人在短暂的时间当中不一定能穿那么多。我听说有一个人有好几百件衣服,但还要经常到商场去一件又一件地买,这样不是很好。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应该提供给他们。自己要适当地减少太奢侈、太过分的资源消耗,这也是很重要的。
作为修行人,除了一些法本,没必要拥有太多的资具。当然,无垢光尊者的意思是修行人法本也要少一点为好。有时候法本太多确实也难以处理。我们学院有些刚来的道友,对法本好像不太珍惜,经常乱扔,可能他们不太懂。但我自己觉得法本还是很有必要的,是很珍贵的,不管到哪里去都带着。佛像和佛塔也非常珍贵。但其他一些用不上的东西,就该尽量减少,可以处理掉,或者用来做一些慈善等有意义的事。
以前有的资具应该尽量慢慢减少;以前没有的,除了特别必要的之外,不要添置太多。过一种比较简单的生活,对修行人和世间人都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痛苦的根源都是欲望。欲望一直无法满足,就会经常感到痛苦。
于此浊时野蛮眷众前,当面呵责纵然是善意,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
毫无私欲诚心利他语,以悯揭露他人之过失,
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言语悦耳即是吾忠告。
在末法时代,对于一些野蛮的众生,想通过批评来调伏他们,认为现忿怒相是一个很好的度化众生的方法。但实际上,有时对别人说一些粗语,不一定对他有利,还是应该说一些温和、悦耳的语言,这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说话过程中就要尽量说一些寂静语,别说粗语。有些人一开口就是骂别人、说别人的过失,尤其是一些法师,好像调化弟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批评,经常批评别人。其实爱说别人的过失也表现了一个人的修证和性格。
偶尔点出别人的错误,这还是有必要的。我刚开始给汉族道友讲课的时候,也比较爱批评。有一次法王如意宝对我说:你经常批评人,在末法时代,批评不一定能利益众生,除了极特殊的情况以外,尽量不要说粗语。从此之后,我也确实改了,在很多方面反省自己。上师亲自这样说,证明我肯定性格不好。其实我本来不是这种性格,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好像不批评就没办法,因为很多人都非常傲慢,批评一下应该对他们有利。
从那以后,我就尽量地说一些温和的语言。当然,特殊情况也比较多,这个应该是可以开许的(众笑)。包括这次我出去讲课,看到有些老师写了一些关于密法的论文,这种泄露秘密的行为我很看不惯,于是在学校里都没有好好演讲,而是直接批评他们,整节课一直讲他们的过失,然后就结束了。也有这种情况吧。
在末法时代,大家确实都应该遵从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言谈悦耳、言谈平和,即是我忠告。
护持自宗破除他宗者,虽思辩论清除教法尘,
然依彼生烦恼之因故,沉默禁语即是吾忠告。
想通过辩论、研讨、写论文等种种方法,来弘扬佛法或是清除教法的尘垢,但实际上依靠这些也容易生烦恼,所以应该尽量禁语,即是我忠告。
有时候话说得少一点比较好,不然缺乏智慧的话,在辩论探讨中也会经常诽谤到其他高僧大德和上师。有些人不会辩论,就会吵架,辩论到最后就开始争论,争论到最后就开始争斗,这样不太好。
这一听《三十忠告论》,你们就什么都不想了,明天也没有人发心了。(众笑)
偏私护持师传宗派等,彼等纵然认为是承侍,
赞自谤他贪嗔之因故,放弃一切即是吾忠告。
偏护传承上师、自己的宗派、自宗的观点,觉得这对弘扬自宗非常有利,但其实这样经常会导致自赞毁他,是生贪心和嗔恨的因,因此要尽量放下。
对于一个大修行人,自宗和他宗没有什么分别。有人觉得:“啊,我们藏传佛教一定要弘扬,我们宁玛巴的教法一定要弘扬,上师的法一定要弘扬!”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很容易产生贪嗔,如果别人对自己的上师或者教法说了什么,就马上产生嗔恨心;别人维护自己的观点,就特别欢喜,产生贪心。对于真正了悟大圆满的修行人,自他的宗派也好,教言也好,其实都没有什么差别,他们的心非常宽容,不是一定非要抬高自宗不可。
我们闻思的时候,应该离开这些狭隘的想法。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可以弘扬自己的宗派,但这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因此,我们在说话、做事的过程当中,需要善巧方便。
广闻观察诸法之类别,虽思了知他过即智慧,
依彼自己造恶之因故,观修净现即是吾忠告。
通过听闻佛法,观察到别人观点的不合理,看到别人的过失,以为这就是一种智慧,但是依靠这种智慧自己也会造恶业,所以观清净心很重要。“观修净现”就是观清净心的意思。
恶说皆空诽谤诸因果,虽思无作乃为究竟法,
若舍二资断绝修行缘,福慧双运即是吾忠告。
有些人经常说,一切都是空性的,然后通过这种高论调来诽谤因果的存在,认为无所事事就是究竟的佛法,但实际上这样很容易舍弃积累二种资粮的机会。因此,应该智悲双运,或者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双修,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忠告。
为三灌义修降明点等,虽思他身乃为道助缘,
有漏道欺众多大修者,修解脱道即是吾忠告。
通过密法的一些方便道来修持,认为这是密法的双运修法,但是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修这种法的能力,而是具足真实的贪欲,很多修行人以此而受到欺惑。因此,应该通过闻思修行来完成自己修持解脱道的整个过程。
虽无缘分众前施灌顶,加持品等散发于众人,
诋毁之根失毁密戒因,敦肃直行即是吾忠告。
众人之中露体奔跑等,狂妄诸行虽思为禁行,
世间俗人不起信心因,当依谨慎即是吾忠告。
此处为自欲得殊胜位,虽求净行博学及贤善,
是从高顶堕于低处因,行无松紧即是吾忠告。
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
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不管住在村落、寺院,或处在其他任何环境当中,交往朋友都不要太亲密;在任何时候,与别人的关系既不要相互怨恨,也不要太过亲密,过亲和过远都不太合理。
任何时候都应该稳重自主。稳重自主就是“莫舍己道”,自己有自己的原则,自己有自己的道。不要刚认识一个人时开心得不得了,互相赞叹,吃的喝的睡的全都在一起,两三天之后又发生矛盾,彼此恨之入骨,见面脸色都变了,背后也说种种过失,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所以,在任何时候跟别人相处既不要太亲密,也不要太疏远,关系应该适度。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很重要。
很多居士刚开始相互间关系特别好,时不时都要聚一下,“啊!碰到你,我们多么有缘分呀!不管是学习佛法,还是世间事,我们都可以如何如何……”但过了两天,又发生矛盾,产生争论,种种的事情都会发生。这是不太好的。
人与人之间,不管是谁,关系好的时候总是好得过分;关系一旦不好了,杀了他都行。这种情况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不是很好,与人相处应该不要太亲,也不要太远。表面上看,这个人好像石头一样,亲也不是,疏也不是。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不能太近,太近的话容易被焚烧;也不能太远,太远了也会消于虚空当中。
我特别希望我们学院和学会的修行人,大家都能按照无垢光尊者这里讲的原则,“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与谁相处,都不应彼此怨恨,像杀父杀母的敌人一样;也不要太亲密,否则好花不常开,过一段时间关系又变了。一般来讲,人和人的关系时间一长就会变淡,甚至由亲转怨。尤其是同一个传承的、在同一个上师那里获得灌顶的同行道友之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就如密宗金刚道友誓言中所讲,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很多人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好的时候太过分,不好的时候也过分。表面上看,不亲不远似乎不近人情,但实际上这样的关系才能长存;如果过分亲密,这种感情很有可能不会长久。现在的世间人,包括家庭关系也是如此,好的时候似乎用任何语言、任何方式都无法表达感情,可到了最后又变成了什么样?可能互相连面都不想见。听说有的在家人离婚以后,听到别人提起对方的名字都特别恨,“啊,你们不要提他!”那又有何必要呢?作为一个修行人,这样更不庄严,一定要注意。
虽受具信男女供衣食,恭敬侍奉自亦诈现行,
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当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工巧历算药等无量书,虽是方便缘起佛果因,
然此种种散乱静虑因,放弃所知即是吾忠告。
学工巧学、医学、历算等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及学一些世间的语言、文字等等,表面上是有必要的,最终也是成佛的因——佛陀是遍知,不可能不懂这些。但是暂时而言,学这些知识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散乱,对禅定很有影响。无垢光尊者讲,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最好不要有太多的形式,不要学太多的知识,好好修行就可以。所以,放弃所知即是吾忠告。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
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住在自己家里的时候,非常努力地装修、装饰屋子。现在有些修行人特别重视自己的破房子,做各种各样的装修。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在寂静的地方每天忙着修一些特别庄严、壮观、豪华的房屋,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些居士也在买房、装修,天天为了自己的破房子忙着,一直没有修行的时间。为了这些没有意义的小事,把自己的终生都耽误进去,没有修行的机会了。因此,要尽量断除一些琐事,这就是我的忠告。
以后我们各个班的修行道场也不必搞太多装修。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经堂里会有很多纹饰。但我认为以后我们的道场还是简单些比较好。现在的建筑并不需要太多装饰,尤其是在西方。我这次出国也了解了一点建筑学。以后我们的经堂和个人的房屋,不需要太多装修,像吊顶之类其实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审美,没有太大必要,最多涂一点白色,不然也浪费资源和时间。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喇荣山沟的道友们不要把房子修得特别庄严,外面再怎么修也比不上白宫。你毕竟是修行人,修行人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以修心为主,而不是修房子为主,否则再怎么修也不庄严。当然,个别道友的房子确实有装修的必要,但也不要搞太多,多了没有意义,心全部散在这方面不太好。
此处讲,不要住家时忙着自己房屋的装饰,到了寂静的山里仍然希求世间的圆满、庄严、快乐。有个别人,虽然已经看破了大城市,却又追求其他新的“城市”。简单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当然,现在冬天特别冷,没有避寒的设施确实也不行,但也应该注意,不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全部用在个人的一些没有意义的小事上,这方面大家要考虑一下。
虽以精进博学净行等,某种功德纵然已超越,
贪执何法束缚自心故,不堕边执即是吾忠告。
种种伏胜令受雷雹等,虽思能调难度之事业,
焚烧他续自入恶趣因,当居卑处即是吾忠告。
典籍教言以及记录等,虽聚种种所需深义书,
若无修持临死书无利,当观心性即是吾忠告。
准备了很多书籍、教言、笔记本等等,虽然这些对了解甚深佛法很有意义,但如果自己没有好好修行,临死时这些书本可能也没有什么用。因此,观心最重要。
我们的法本和笔记本确实特别多,堆得很高很高。就像我自己,书房里有非常多的书,但临死的时候,如果书里的知识没有融入心,那书就是书,我就是我,没办法产生利益。因此,现在应该把书本上的教言尽量用心修持。就像一个人考试的时候,所有书本都不能用,只能拿着一支笔,学到多少就用多少。人死的时候也是一样,所有外在的法本和知识都无法带走,连自己的身体都带不走。我经常觉得,死亡就像进入一个特殊的考场,那时候连身体的骨肉都不能带,就像我们参加重要的考试时,连一张纸都带不进去,所以观心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经常修出离心、修菩提心、念诵经文,以此来观察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确实,在任何法中,认识自心都是最重要的。要观心,首先需要闻思,这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只会说一些“观心、观心”的大话,没有一点次第和教言,恐怕也不能成功。
一缘修时讨论与觉受,著作论典唱诵道歌等,
虽是力显而增分别因,当护离心即是吾忠告。
心生分别之时直视要,已得定解之时安住要,
修行安住无修是为要,修习无散即是吾忠告。
在真正的修行中,生起分别念的时候,要直接观它的本体;已经获得定解的时候,要在这个定解当中安住;修行、安住其实最后都是无修,没有什么修的。
这是禅宗和大圆满相结合的一个非常深的要诀。意思是说:当我们生起分别念的时候,要直接观察心,观心的时候,你可以观察这个分别念或者在这个心态中安住;当安住的时候,有一种定解,这种定解你可以认识它、修行它,但这种修行并不是依靠分别念非要再次不断地修,那是一种无修的修行。真正无修而修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观无散的修行。很多人依靠上师的加持以及传承的力量,通过这样的观心,认识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这并不是很困难。如果要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的眼睛不一定看得到,去找也不一定找得到。但是你的心可以观心——不说了,再说就要进入到密法了。
空性之中行持诸因果,证悟无作护持三律仪,
无缘大悲精进为利众,二资双运即是吾忠告。
虽然证悟了空性的见解,取舍因果还是要非常谨慎;虽然证悟了无所作的境界,护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也非常重要;虽然证悟了无缘的境界,但在这种境界中,还是要对众生不断修大悲菩提心,这就是二资无别。两种资粮双运,这就是我的忠告。
依止胜师亦闻深教授,有阅甚深经续观内心,
呜呼虽知无修自欺自,为我如我者说卅忠告。
无垢光尊者说,他以前依止过很多上师,也听闻过甚深的教言。就像我们这里很多人,也依止过特别好的上师。
昨天我刚回到学院,就在回想自己近二十年中依止上师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总结:我来的第一年是1985年,当年听了什么法;1986年听了什么法;1987年听了什么法……最后到上师圆寂之前,听了什么法。我大概罗列了一下,虽然有些没有记录,不过通过思考和推理,基本上能记起哪年讲了什么。这样一年一年罗列下来,自己确实得过很多甚深的教言,依止过一些像佛陀般、超越我们观察的善知识。
无垢光尊者也阅读过许多甚深的经典和续部,用这些内容自己反观过,思考过,修行过。但是他在这里用很谦虚的语气说:呜呼虽知无修自欺自——虽然自己也依止过上师,听过很好的教言,看过甚深的经典和续部,同时也反观过内心,但是明明已经知道了道理,却没有很好地去修行,相当于自己欺骗了自己。不仅自己是这样,看到有些人也是这样,所以造了这部《三十忠告论》。意思就是说,很多人有了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教言的机会,人生本该是非常光彩和辉煌的,可是却没有好好修行。
我觉得无垢光尊者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他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只是给我们显现才这样说。但我们这里很多人,反观自己一生的时候,可能确实是这样的。有些人刚学佛一年两年,还算不上什么,相当于还没有读完幼儿园。现在读小学都要六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学佛六年的话,可能小学都还没有毕业。但有些人已经在十年、二十年中依止善知识,听闻了很多教言,阅读了很多甚深的经典和续部,也稍稍内观过,然而却没有真正通过这些方式好好修行。有些人甚至离上师越来越遥远,离教言越来越遥远,离经典、续部和自己的修行境界越来越遥远,最后可能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特别可怜。就好比一个人非常有钱,但最后连一分钱都没有用上,全都浪费了,这在世间当中也不合常理。
无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论》,我今天并没有全部讲解,只是给大家简单开示一下。修行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大多数人对修行都很重视,就像我们今晚讲课的直播,在国内听课不算很困难,但在其他很多地方却非常不容易,因为有些地区现在是凌晨三点半,有些是凌晨四点,但他们还是很努力地听着。为了佛法而付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如果我们把佛法当作世间一般的简单学问来看待,那不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无垢光尊者最后说,虽然看过许多经论,但是没有很好地修行,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了,这是非常悲哀的,所以为我和像我这样的人宣说了《三十忠告论》。对于无垢光尊者的这个教言,希望我们大家都好好体会一下。
由厌离心造此之功德,愿诸有情解脱得大乐,
三世诸佛菩萨圣者后,吾等随行愿成彼长子。
此三十忠告论,慈诚罗珠由厌离心驱使而造。
我刚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学院有一个小小的高音喇叭放在外边。那个喇叭的声音不像现在的喇叭那么大,但那个时候,法王如意宝经常在里面放《三十忠告论》。所以我以前就在自己的功课里放了《三十忠告论》的颂词,经常念。现在好像有很多年没怎么念了,但我对这部论的信心仍然非常大。
真正当一个修行人,应该对很多事情看得比较淡,但也不能太极端。尤其是今天听课的很多在家居士,不能因为学了“独自观心吾忠告”,明天就班也不上,家里的饭也不做,这不是我们的用意,希望你们要有善巧方便。修行很重要,与家人和同事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现在很多佛教徒在人际关系方面不是很有方便法。大家应该用智慧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对自己的家人、同事、领导、下属,对各方面的人都要以智慧的方法来和睦相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