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入定有无执著相
这以上主要讲的是见,麦彭仁波切的一个编成修法中讲,第一个问题主要抉择现空无别,第二个问题讲现空无别的无二智慧非声缘之境界,第三个讲现空无别如何修持,现在讲第三个问题。
见之正行修持时 有说一切不执著
前面已抉择了见,见有正行,如中观见、密宗见,先在上师面前听闻,过后抉择了见,之后见之正行需要修持。不论大圆满见,中观之离四边、八边见等都需要修,修持时大致是一样,但有些说法不同。“有说一切不执著”,不执著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可以说不好的较多,特别在汉地之禅宗里,首先给人讲,好也不执,坏也不执,一切都是法界,最初将所有的分别念制止;或者在藏地的什么都不执的马尔巴和米拉日巴,究竟了大手印观点,但有后来学大手印的人,最初入门就对取舍因果不需要,什么都是大手印境界,什么都不执著,安住下去;还有宁玛派中,本来大圆满是真正的境界,但有人给初学者讲:“你放下来,什么都不要执,是正行”等,这都是此处之敌者。
所谓一切不执义 善证邪见分二种
麦彭仁波切将不执义归纳为两种,一者是善证的,真正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心中所现的真实境界,是善证的;另一种仅是把分别念暂时压下去,什么都不执,对法的法相没有证悟,那是邪见的。此处,邪见属内道中细分,非如外道见。
一者远离四边戏 至于圣者智慧前
一切见为无住故 自然消尽诸执境
明空如同望虚空
首先讲善证。什么是善证呢?即中观中所说的远离有、无、有无二俱、有无俱非四边,或者为真正法之本性,远离四边戏论,只有在初地菩萨以上的智慧面前现量见。或者我们在闻思时,在总相上以各种辩论方法或各种观察方法抉择之,抉择之后在道理上已经明白,则有圣者的相似智慧境界,这叫相似的离四边戏。这两者所抉择的见是无住的,因此执著是没有的,因见方面是无住的,则能所二取不会有的,自然消尽了。如《入中论》中讲的那样,分别念消尽时,一切境界也是消尽的,其境界是明空如同望虚空,也是空,也是明(即空即明),此虚空非指所见的蓝色天空。因明中讲,蓝色天空为庄严虚空,在房子里见的虚空为空间虚空,此意义很重要。讲法界时真正来比喻时,它是一个不可思议之境界,用相似的一种境界来表示它,有点困难,但二者毕竟有点相似,还是可以近似比喻的。一般修行可以的人都知道在自心之本性上或一切诸法的本性上观察,其本性与虚空没有一点区别。而虚空有明分吗?明分是没有的,这主要是在心上讲的,心是有怎样一个明分?心觉得中间这个空性,没有什么,而知道了,这种知道非其他的道理和推测来知道的,实际是真正看到了,看到的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虚空”,这与胜义谛是很相似的,“望虚空”就是指看一切事物没有见到什么(非不具根或有缺,这里指亲证之境界)。这种是明清空性,从大概的比喻上可以这么讲,从大圆满、大中观之境界可以这么讲。远离四边戏论,在圣者智慧面前,如同望虚空,一切执著,一切执境,一切之一切都是远离的,皆同望虚空一样,明空无别的,这是第一种善证之不执义。真正有这种明空无别的智慧境界,不论是何宗何派,我们都是赞称的,而不会因他宗他派而诽谤。但仅是下面所讲的,这种不执著是不应理的。
二者无念和尚宗
仅是那种以“无念”(此指某些不善领会祖师意旨者,非泛指一切)为修的宗派中某些行者,是属于邪见这非对所有的和尚而言,因为唐朝时,藏地来了一位和尚,叫马哈牙纳,他的观点是好的执著,坏的执著,皆不可有,如不论白狗或黑狗咬时,皆出红血,什么都不应执而入定,这样讲是不应理的。现在禅宗的大德,讲大圆满之本来清净和禅宗之明心见性,两者意义是一样的,但在他的修法中,真正有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仅有稳坐寂止的一面,没有胜观的这一部分,则两者合在一起有时有点困难。一方面讲达摩祖师等在世尊之授记中是有的,他们的观点不能说是不好的,有些真正是完全很好的。但现在以我们的观察方法来看,禅宗对一个境界高的人来说,是可以的,但对境界低的一般人来说,最初就给他讲不造善业等,光是闭起眼睛来坐,对这样的人来说是不相应的宗派,境界高的人,如果不堕于无色界是可以的。真正大圆满和明心见性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但对初学佛的人来说,你们这样天天坐,我想,这个教派对他是不相应的。
以前静命论师有授记说:汉地有一个和尚要来,传“什么都不执著”之修行,应同他辩论,最后果真来一和尚,即请印度莲华戒论师与之辩论,将“大乘和尚”赶走。(关于大乘和尚的去向,有多种说法,这里是一种说法。)
现在看汉地之禅宗范围很广,其好的方面肯定有。禅宗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真正教派,但对初学者有点困难,无垢光尊者的《实相宝藏论》中说:“当时的因明家,也许其没有究竟和尚的观点,实际上和尚的观点是很应理的,在最究竟处不执著与大圆满是一致的”。但暂时对初学者来说有点困难。
不察稳坐安住者 无有胜观明分故
犹石沉海平凡住
如果什么都不观察,如对造业时有什么果,积累资粮,贪嗔痴等各方面一点也不观察、不注意,只是日日稳坐安住,无有明清胜观故,即没有一个定解信,若没有胜观,你只是一个寂止,于此末法时代很难成就。仅坐禅是不行的,因众生邪见妄念分别过多,若仅仅坐禅,最多转生于无色界;因末法众生的分别念和妄念非常粗大,若仅是坐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修法而修成天人也是很困难的。若无胜观,仅有寂止是不行的。如同石沉大海,平凡庸俗而住。执著一个“不执著”之念亦不应理。眼睛闭起,心里面有一个不执著的境界,明明清清,好耍得很,但并不究竟。
譬如所谓一切无 中观见得一切无
无色信解一切无 彼等语句虽相同
意义不同如天地
如所说的“一切无”分两种,一种是得见的一切无,“见”到了离四边或离八边的空明无别之一切无;另一种是无色界所信解、信受、观想的一切都是无有的,一切都是意识的等,两者在词句上是相同的。前面说的无执著亦是在语句上是相同的,但其意义上有天地间区别,一者是善证,一者是邪见。
如是远离四边戏 一切四边亦不执
除此四边余执境 无故可许无执著
离四边也是一种不执著,从所取方面或法的法性方面来说是离四边的,无一可执的边;从能取的智慧方面亦是离四边的,即一切四边亦不执。既然法性离四边,则能取之智慧亦是离四边的,那除此能所之四边,还有可执取的外境吗?这是不会有,以无有故,可以承认为无执著。
若因此说无执著 或有愚者劝告言
初皆不执应放松
如果因在这里说离四戏论之无执著,或其他经论中所说离八边之无执著,那么有些愚笨的人就给别人劝告说,最初学佛时,一切都是不应执的,作善作恶皆不好,这都是让分别念生起故,这个分别念应放松下来,就会证悟大圆满、明心见性等,放松下来是最好的修行方法。麦彭仁波切指出这是一种过失,对初学者来说,此不应理。
诸众庸俗极松故 常漂三界轮回中
仍然不必再劝勉
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由于庸俗的分别心,如:贪嗔痴等极放松的缘故,无始以来从未对治,也没有以善知识之窍诀来对治,放松得太过分了,于是经常漂泊在三界轮回之中,受着无量的痛苦折磨。但你却还要对他们劝告说,应放松下来,安静下来,你不必再如是鼓励他们。他们已经漂泊在三界中很长时间了,虽然他们得到了一个人身,有些学佛的缘分,但他们刚刚学佛,你却劝告他们什么也不要执著,不要让分别念生起就可以。若这样的话,你是害了他们,不要以借大圆满、大手印的方法使他们再堕于轮回苦海中。
假使彼等本未知 而说吾等知本性
假若他们(指某些善知识)本来没有证悟大圆满、没有明心见性等,而他们自己觉得证悟了,给别人也说:我已经了知法的本性,上师的恩德很大,他一加持,我就证悟了,若摄受很多弟子,我是有能力的。
要知胜义之本性 必须深解实空义
法王如意宝在中国高级佛学院,以显宗的观点讲了此论。后来上师到拉萨时,给一位文殊菩萨像献哈达时,文殊菩萨没有接哈达。上师心里有点不高兴,上师想,《定解宝灯论》的解释不能用中观的方法,应该用大圆满密乘的解释方法才对。后在出国时,上师给文殊菩萨献了哈达,文殊菩萨以一种很好的方式纳受了,上师在印度佛教高级大学讲此论时,就用大圆满的内容讲了。
我这次也依大圆满见讲,上师在印度讲的磁带我有,堪布南顿讲的磁带我也有,还有上师在佛学院讲的,我记的笔记也有,对颂词的翻译,已经很认真了,有时对一个字需要考虑很长的时间,因为圣者的语言不同凡夫的,若不细心,肯定有不对的。
在这里讲的胜义是指大圆满的境界而言。
要真正知道胜义或本净的本来面目或本性,就必须深刻地定解实空之义,这里的“实空”非同格登派所说的实空,此处“实空”是把自己心的本性依传承上师的加持,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已经证悟了“实空”。你要知道胜义,必须要证悟心的本性——实空,当你证悟后,不论有千百万个智者或大成就者来转变你,说你的证悟境界是不对的,而你始终不为之所动,因你真正得到了一个宝物故。
大圆满的境界可以分为:知、感、证三种。上师经常说,一般资粮道时,是了知境界;加行道时,是感受的境界;达到初地时,才是真正证悟的境界。知道、感受、证悟三种,上师一般是分开讲的。当然资粮道时要想了知胜义之本性,亦需要深深的定解实空之义。
若你知道本性,那本性到底是怎样的?
辨别乱现自他者 谁亦了知何必修
你是不是仅知道字面之义,证悟字面能辨别自己的心是明清的,不是别人的意识,观察时是找不到的,自己能感受各种的境界,你是否把这种感受当成了证悟本性?这根本不是的。否则连愚笨的人亦能了知的境界,何必修呢?
或者说,我不是只晓得自己意识之不同,而是上师给我传了法,我通过观察心,得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说是证悟了大圆满。
有说倘若观察心 形色生住及去处
未见故证空性耶有人说,如果我在观察心时,心之形状、颜色、生处、住处和去处皆不见故,所以就证悟了空性。
法相极为甚深故 此有极多错失处
心者非为色法故 谁亦不会见色等
若想未见证空性 此乃极为误解也
一切诸法的本来实相是非常甚深的缘故,像你以上说的那样是不可能证悟的,你那种证悟有很多危险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心者不属于色法,无从谈起它之色、形等,连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也不会说我的心是有颜色的,如果你想观察心时,没有见到色等,就认为是证悟空性,这是有极大的误解。
百般观察人头上 不可得见旁生角
若说彼者未见故 证悟彼空谁亦易
如果百般地观察人的头上始终是不可能见到有旁生角的,如果说人的头上没见到旁生(如牛)之角,就证悟了空心,那谁都容易证悟那样的空性。
有些人观察心是没有颜色、形状,就认为证悟了,那没有什么稀奇的,心本非色法故,在讲错过时好像没有证悟,讲正行时似乎又不对了。仅用分别念放松是无法对治烦恼的。讲真正的证悟境界,了知亦可以用证悟的名词代替。
是故以理观察时,若见真正实相义
则此心者如虚幻 深刻了达无实性
所以说,以教证、理证(中观之观察因和果)等观察法的本性,这里所观察的是自己的心,或以大圆满观察心的来源、住、去处等方法。如果真正见到了心的本来实相之义,或心的本来面目,则用比喻来说,从它的空方面和显而无有自性方面来说,如同虚幻。但这种虚幻如上师说的,现在的电、幻术等皆是虚幻,那么心的本性无生如同虚幻。显现上如同电、幻术能有各种各样变化;或如空中彩虹,显而无实,显而性空,大空无别的,或如梦如幻,深刻地通达了无实性,纵使千百万个外道与你辩论,你也不为他们所转的。这种无实性,非如上面说的心没有形状、颜色、来、去、住处等,而是在本性上、实相上真正通达了无实性,离八边。
法王如意宝说过大圆满的正行境界,这几句话已能概括,像这种语言简略、内容易懂、且用比喻等而讲,这样深刻的意义,在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与其他一些法宝中是寻找不到的,是真正大圆满正行的介绍,是与无垢光尊者和荣索法贤班智达的正行介绍没有区别的。
如果上师给弟子介绍,然后弟子观察是否证悟正确,也是这几句作为衡量的。麦彭仁波切在大圆满见歌中说,显现各种各样的心,观察时心的本性是空性,本性空性之中,明显不灭,这种明显不灭是无垢的法界和觉性。上师亦说麦彭仁波切的一个最甚深的窍诀在这里介绍,但介绍时,大多数人在加行道时已了知了空性。在了达空性之后,必须要修持,否则仍会退失,正如无垢光尊者说的:初学者的证悟如同战场上的小孩,若没有把他管好,就会受到敌方的束缚,或受到自己的束缚,同样认识觉性之后,需要修持,否则就被烦恼和分别念所制服。智悲光尊者亦说:“初学者的觉性如同乌云遮住的太阳一样,很快就被烦恼障所遮蔽的。”所以,不需问别人,按麦彭仁波切说的这几句来对照,证悟还是没有证悟,自己是晓得的。
彼时自心起念空 譬如直视前虚空
必得坚定之深解
达到这个境界时,自己的心中生起各种各样明明朗朗的念头也是空的。这里指正在起念头时,其本性是空的。虽然此时心起各种分别念或执著,其心同时是空性的,譬如直视虚空,我们中许多人在刚刚遇到大圆满时,这种感觉是有的。同时之念起空,犹直视眼前之虚空,有不可思议之境界,从内外密观察本性始终是找不到的。因为找不到本性,如同得了如意宝贝一样,并不是说仅是一个虚空那样,仅是一个有阻碍的那样,于此决定会得到一个坚定的深解。大圆满之正行,懂也是这几句,不懂也是这几句。
麦彭仁波切与绕色格西辩论时,格西问:“大圆满和中观是否是一个见地?”麦彭仁波切说:“中观的最究竟观点与大圆满之见是一样的,但中观是通过观察方法来抉择,没有用窍诀的方法来直接介绍,而是用很多辩论和理证的方法来抉择后,才达到究竟的见地。但大圆满中不这样转弯,是直接以窍诀的方法介绍的。”这种直接介绍的对象亦需要利根,先要进行观察,然后决定是否可讲大圆满的窍诀。
或问汝之彼心者 是否无者犹虚空
或者种种能觉知
这里讲一些错过。如果我们对那些自称证悟的人问一下,你的心是“无”,仅是空的,如同虚空那样?或者心是“有”,是能种种显现的一个觉知?
对此一切必定说 刹那不住移动心
谁也有故是意识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必定会如是说,我的心一刹那也是不住的,是移动的心,这样的心谁都有,是一个意识。
故心非有非无者 彼为光明法身了
此处是自以为证悟空性的上师对其弟子的回答:所以说你刚才所讲的意识是非有的,即没有颜色、形状、来、住、去处的,心也不是无的,心是一刹那不住的,心却是明明朗朗,是每一个众生有的缘故。这个心就是光明法身,说心明明清清是报身,心像虚空一样,什么也找不到,这个是法身,然后两者合起来叫做化身的,这种心实际上是光明法身,我已经把大圆满的最甚深的窍诀介绍给你了。
彼亦矜夸自认体 甚多听闻虽不必
一知诸解通达了
其弟子亦自夸,哦,现在我认识了心,不是有,不是无,这个是光明法身。上师的恩德很大,我永远不能忘记。其弟子自以为认识了心的本来清净的本性,然后他就说,诸如因明、中观等都不需要了,非有非无的心已经证悟了,你们之“因明语珠刺荆棘,十万虽刺亦不穿”的,我这个大圆满的瑜伽士不需要这些的,过多的听闻不需要了,“听闻”这是指对显密之闻思。“一知诸解通达了”,即了知了此非有非无之心的“本性”,就可以通达一切所知了,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笨蛋。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并不是这样,嘴巴里装石头也啃不到一点,还说大话证悟了大圆满!
法王如意宝说:“真正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如同站在最高的山上能看到一切大大小小的山,在修行时,一切闻思的智慧是能显现出来的,但是现在很多人说不需要闻思就可以证悟大圆满,这是不可能的。”
你们要好好背一背,整理好笔记,这样,在修行方面的见地就解决了。
非有非无大圆满 远离四边之戏论
这两句是讲真正的大圆满,实际上就是非有非无的。从胜喜金刚、西日桑哈、莲华生大士等所有传承上师所传来的大圆满法是“非有非无”,但这只与上面的“非有非无”在语句是相同的,在意义上有天地间的区别。此处“非有”并不是如上面说的颜色、形状、来、住、去处没有,若是有个实相,三世诸佛以智慧眼观时,亦应看到,但却没有见到过。因为真正有一个实相的事物是没有见过的,所以是“非有”;若仅是石女的儿子那样,是谈不上什么证悟的,因为大圆满的本体是轮涅一切诸法之基,所以也是“非无”的。按传承上师传来的无上大圆满法,它是远离四边戏论的;从中观观察,真正的大圆满是离四边的,并不是如上面说的离二边,这是从真正大圆满的境界讲的。
若善观察汝此说 未敢言说即有者
无者也是不可说 实上有无二俱者
或者非为二俱边 其二之一未超离
从驳斥对方讲,如果我们真正对你们的观点用传承上师的教证和自己很好的理证观察,你们所说的境界,你们是不敢说是有的,如来源、颜色、住、去处等,也不敢说仅是一个“空”的,这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两样。但心不是这样的,似乎贪心、嗔心等各种分别念,是很清晰地常常显现的。因为无始以来的分别心,明明亮亮,还是存在故,所以,你们对是有、或无,都是不敢说的,你们心中实际上觉得是“有和无两者合在一起的。”你们牢牢记着这种境界,以为是最高境界,或者你们认为不是有,也不是无,即“不是有无二边”的东西还在心中执著,凡是这两边之其中一边,在你们心中还未超越远离。实际上,是没有认识真正的觉性。
彼心非有非无者 此根系念于心中
此为不可思议我 与彼不同名而已
所许之义无区别
你们总是把自心挂念在一个非有非无的“东西”上,“非有非无”的痴根,系缚在自己的心中,抛也抛不开。你们的这种“大圆满”境界,与外道之不可思议的我,在名字上不同,但所许的意义是没有区别的。虽然你们说是“自然智慧”“大乐无别”“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但实际上所修的和外道法一样。法王如意宝曾作过一文,专门用大圆满中的术语,把外道法的名称换掉,让大家看。大家都认为这个是很殊胜的大圆满,其实上师只将外道的“大自在”换成“普贤如来”,外道的“自生”换成大圆满的“自生觉性”等,许多弟子不详察细别,致使迷茫了。以上讲修大圆满正行的一些歧途。这部论,是先讲一个错过,接讲一个正行。其他的论先是将所有错过放在一起讲,然后把正行讲在一处。
心及此外一切法 皆为深解无实上
诸现现于缘起故 是非言思皆远离
真正的证悟是这样解释的,凡是心与心外的一切法,如山河大地等器世间诸法,及五蕴有情世间一切诸法,都应了知其本性,得到定解,即这一切心法、色法皆无自性,无有实有。于此基础上,外之一切境界及内之心境,都显现为缘起性。故一般学中观者,虽能口说,但真正懂得缘起者很少,这种缘起性可以说是心造的,心之造作亦可说是缘起性的,这时候,一切是、非、言、思等皆是远离的。特别是现在我们观察器世间时,也很重要,尤其在解释科学家和佛教间的不同观点方面,缘起性很重要,由众生的业感性不同,所引起的对器世间的认识就不同。譬如科学家所认识的地球、太阳、银河系,乃至整个世界或宇宙,被看成是某种状态和形状等。于是他们问:你们佛教说有一个须弥山,听说很高,还有四大部洲等,那到底用什么方法观察到的?还有你们的《俱舍论》中说,我们南赡部洲中午时,北俱卢洲已经成了午夜,那美国和加拿大是不是所说的北俱卢洲?有科学家如是问。我想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比较简单,一方面还是有点困难,如佛教有佛教的说法,科学有科学的讲法,两者若都正确是不可能的,都错误也不可能。或者若说:“你们科学不对,是诽谤法的本性”,这么说也不行,因现在许多众生对科学是亲眼所见现量而成故。若认为释迦佛说的不对,这对一个学佛的人也是不应说、不该说的,当然其他不学佛者可以说。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若对业感和缘起不善了知,是不好解决的。这时应思维,世尊已抉择了外境一切法,无一可确定者,特别是释迦牟尼佛对整个地球及世界宇宙,没有抉择成一种物体(状态、形状),若说成是一个物体,于此问题是有困难的。任何一个科学家若说须弥山或北俱卢洲根本不存在,这是有很大的困难,为什么呢?因为还是有少部分众生是能看到北俱卢洲和须弥山的,那看过之人与科学家辩论,科学者又该如何回答?譬如,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说,妙音女带无垢光尊者到四大部洲、须弥山转了一圈;还有最近多莫寺院的一个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有几个空行母经常接他到印度,又经过大海等,见到了须弥山,还到其他的世界去了,七天之后才回来。当然绝大多数众生见不到,但这里问题的关键是:针对的外境是否是一个实有的、固定的东西?若抉择其为实有,是有困难的。若使前面二者就各自所见辩论,两者各以现量成立外境,是很难抉择的。如说火的本性是热,但火中存在的火鼠,却悠悠生存着。而且其火增盛,其生命亦更旺盛,这在人类的意识看来是不可能的。若使二者辩论,各以自己的意识来抉择,是不可能得出一个结论的。这是为什么呢?以众生的心和习气,能显现各种各样,现时南赡部洲为共业所现,故所见是一致的。但若科学说地球是圆形,除此别无所显,这是不能说的,因有些众生不一定如是显现。因现代人绝大多数认为科学是深奥的、微密的,而佛教却是简单的,也许还认为释迦牟尼佛在许多方面没有说到,而科学见到了等等。基于此类疑惑,故于此多说一点,在许多佛经中,释迦佛并没有仅讲有一个须弥山,有些经中说地轮、大海旋绕等,有些经中,如华严经、念住经等讲所显之须弥山是不同的,是由众生的业感不同故。如说须弥山是四方形、圆形、如形等,距海七万由旬、或八万由旬等等,皆是由众生业感不同而随机缘而说的。一个外境,在不同业感的众生面前是不能决定其是某一种显现的。现代各国科学家对众生不同业感现象也开始研究,如有人以玻璃为食物,有人在一海岛上煮鱼吃,却见鱼在沸水中悠然地游动等等,但此类原因,至今未找到。我们说,真正一个事物的本性是没有的,是缘起性的。诸如佛经中说的,有些众生见得很小,有些见得很广,于一微尘上可现庄严刹土等,真正对佛经做一番细致闻思之后,才能感受到:只有佛法说得那样对,若像科学说的“外境是一个固定的物体”是有点困难的。
总之,外境的显现是不定的,一切外境都是心造的(不同业力的众生之心是不同的,其所显现亦是不同的),《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间,心有种种境无边。”关于心造器情世间,举个公案来说,以前鹿野苑有一妇女,将自身观想老虎,最后果真变成老虎,使整个鹿野苑城的居民都被吓跑了,成了空城。对于无始以来漂流的众生都有无量的无明习气,那这些无明习气为什么不能显现各种各样的器情世间?因此,我们对现在所显的器情世间,以简单的“对”或“不对”,是不能抉择的。众生皆以各自的意识为根据,故世尊说法,对当时有缘的众生,应机而说相应的器情世间法,所以佛说的语言非常深奥,不论任何理证都不可能否定,是真正的善说。如说传真、幻术等是否世尊了知?佛已将极其甚深的因果之法都晓达了,况乎幻术等?现代科学不可思议的进步,可以说是缘起,那什么才叫缘起?如说“吃饭饱了是缘起”,这样回答有点困难。法王如意宝说,对《入中论》或《中论》多闻思,则对缘起和空性是比较容易证悟的。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为依据,而说诸高僧大德的观点不对,因我们自己了知的太少太少了。在辩论时,不能执定地球是个实有的、不变的物体,若你没有抉择出一切为缘起,其性是空,这方面是不能辩的。如科学家在某一专业是精通的,但不一定让他来到藏地,就能熟练地做挤牛奶的活计,可见各有其限制,是不可能与全知的佛陀正觉者相比的。总之,这种显现的缘起境现,是远离是、非、言、思的。
远离四边戏论要 无缘通彻觉性也
此为纵说离是非 然于意前如靶住
证悟的境界是远离四边戏论的,一切戏论是没有的。心和外境的一切轮涅诸法,都已深刻地通达了无实有,即破除了四边之“有边”,本性是空的,一切显现(心境皆可包括)都是缘起性的。此破“无边”,“是”指有无二俱有,“非”指有无二俱非,此二边亦是远离的,四边既离,心、思、言说皆是远离的。这种要点,是所缘和能缘,一切都是找不到的。“通彻”是无阻碍之义,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等主要讲通彻觉性、赤裸觉性。即证悟自心无阻碍之本性,能所之缘不可得,虽然说的时候,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俱有无”也不是“俱非有无”;而在修行时,在你的意识前,有一个依靠处。如同靶子,如说“通彻觉性”,心里想,可能是一个明亮的东西,或是一个很安乐的东西(感受),这是不对的,口说远离,但心不远离。
首先以闻慧抉择无我,以思慧将抉择的无我要好好修,最后以修慧入离戏之境界。中观所讲的离四边之关要,实际上与大圆满所讲的通彻觉性无有区别。这四句中,前两句从中观方面讲,后两句从大圆满方面讲。此说远离四边戏论之密要,就是无缘通彻觉性,中观中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上大圆满所讲的远离能所二缘的、无碍的、赤裸的,即被称为通彻的、明清证悟的觉性,这是真正的悟境。
自他依此实执故 相续趣入三有河
此等能翻之对治 即是无我之执著
这里讲其过患。这种实执是不应理的,不论是有、无、是、非等一切执著,一定要消除。否则的话,自他一切有情依靠这种实执,无始以来相续不断地漂流趣入三界轮回的大河里。此等实执是三有轮回之因,要推翻它的唯一的对治是什么呢?对治就是“无我”,对初学者来说,“无我”的执著很重要。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皆说此“无我”的执著很重要,若连“无我”都不执著,对凡夫人来说是有困难的。首先是执“无我”,然后把“无我的执著”也消除,就可证悟离戏。《四百论》中云:“外境若证悟,能断三有根。”若证悟外境无我,则能继除三有之根。
彼亦未知无理趣 唯思无有皆无益
如同花绳误蛇时 虽思无蛇尚无益
了知无理则除怖
若没有在道理上明白“无我之理趣”,仅是在心中观想“我是没有的”等,是无益的。应当用中观之观察方法来观察,比喻来讲,如有一花色绳子,于黄昏时误为毒蛇,虽然心中观想,这不是蛇,不可能是蛇吧,仅仅这样想,但心中还是害怕的,这是不可能消除恐惧的。如果你了知了这不是蛇,而是绳子,又知道此绳子是一根一根线组成的,而蛇是血、肉等组成的,则会彻底消除恐惧。同样对“无我之理趣”在道理上确是了知了,就不会有“我”的执著。
又如我们中有些人认为,三宝可能有加持,但在道理上不明白是根本不行的。特别是对“无我”的认识,学中观者,不论以何方法观察,有“我”的证据一个也找不到,则对“我”的贪执,稍有减轻。否则仅想我是不会有,诸法都是空性,但“空”不一定对治实执,“空”到底是怎样讲的?萨迦班智达说:“智者从理智,愚者随他言。”智愚之别,主要靠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之强弱而分的,故说未知无我的理趣,仅是想一想“没有我”等是没有用处的。
故以观察通达后 唯依观察尚不足
无始串习实执故 反复应修具执著
所以,用中观的观察方法,观察因和果,或以修心的方式,观察自心的来、住、去处,心所如何样,心的本性如何等,之后通达“我”不存在,一切诸法是空性的。但仅以观察是很不够的,只学点中观,到处去辩论,是不应满足于此的。本来对有漏法要少欲知足,但对闻思修等圣财七法则不应知足,在未得解脱之前,要勤修、精进、努力。虽通过观察大概了解了“无我”,但还须长期修学,虽由上师的加持,感受到我已不存在,若没有经常修持,那种无我的境界,似乎一会儿就消于法界了。应当在具体意义上好好修持,无始以来,我们众生对实执的串习深厚,烦恼障和所知障在我们自续上已经习惯了,不可能仅懂其义就能对治,应当反复修持“无我”。
众多大德再三说 若修无我则我执
除根之故此务必
许多证悟胜义的大德说,(此指宗喀巴大师所说)如果常修无我的修法,那么对“我执”能从其根本上消除的,所以无我是务必要修的法。上师亦讲过,以前有一位大德,经常要求弟子每年听《入中论》《中论》三次或一次,这样过几年后,才能对大圆满本来清净之见生起定解信。最初讲大圆满时,破实执或无我很重要,若“无我”未证悟,修行是容易反悔的。因此,不论修大圆满或中观,宗喀巴大师等再三说“空”“无我”,其目的主要是从根本上消除我执。
法王如意宝经常讲,因人有不同根基,所以在修法时也不同,若大圆满之直接根基或中观应成派之直接根基者,对他讲离四边时,他会在同时证悟四边的。但一般根基者,首先破有边,“我”是不存在,应修好“无我”,然后破“无边”,再破“是”“非”等,次第而抉择修持,即“显现”抉择为“空性”,“空性”再抉择为“无二”,“无二”抉择为“离戏”,用这种次第的方式,边抉择边修行,才容易证悟。不然,众生是钝根,而法是利根之法,两者合在一起,是很有困难的。虽然法是有加持和境界,但众生却不能接受这种法的,如用二十斤的称,称八十斤的大米。对初学者来说,直接从离四边之境界趣入,是有困难的。
最初学者入门法 此是无有迷失处
若说初时彼舍弃 则定魔说之密语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入门应先抉择“空”“无我”而修,不论学密学显,这是最好的入门方法,这是决定不会有危险或迷失的。现在绝大多数学佛者,不管是方丈还是活佛等名气很高者,都可说是初学者之根基,所以必须先修“无我”,这是不会有错过和迷失的,大家应好好修。
在现在红教中亦有对初学者说:“初皆放松,什么都不要执著,如无我、加行、资粮、闻思修等执著皆不需要,应舍弃”,那他的这种窍诀必定是波旬(魔王)之密语。一切如中观的观察方法等皆不执著,仅是闭起眼稳稳地安坐是有迷途的。因初学者首先需要执著的,尤其需要执著“无我”,否则不能断无始以来的习气。上师在印度时说:“现在国外一些高僧大德,其外国人对他供养很多美元,那他非常高兴,说给供养人好好传一个‘窍诀’:让他什么都不执著。因供养之多,故其好心好意给他传,可是实际上他传的这个窍诀(针对于初学者)已成了魔鬼的密语。”
彼执所引对实空 生起殊胜定解时
从此近似无执者 并非究竟实相故
远离三十二增益 大空离戏应修习
对无我之执著经常修持,所引起的实空,对此实空生起殊胜定解之时,就近似无执者,但也并非是究竟的实相,因还有“无我之执”故,仍属于一种执著。为什么呢?应当修持远离三十二增损和大空离戏。三十二增损指四谛十六行相,每一个加同品和违品,即成三十二增损。如苦谛之苦、无常、无我、空四行相,加上同违品,如对“无常”则成:“非无常”“非常有”,对“苦”:“非苦”“非不苦”,对“无我”:“非无我”“非有我”;“空”:“非空”“非不空”等。每一个破二边,共有三十增损,或略加归纳为“十六行相”“离八边”“离四边”。这里讲离四边之境界,最后把“无我”的执著应须消除。所以离四边亦需好好修持。从这里可以看出,麦彭仁波切在此论中修持和见地讲得非常殊胜。
完全通达实空后 空性现于缘起性
现空何者亦不执 犹如用火炼纯金
如是虽可得信解
用前面那样观察的方法,对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或有为、无为法等,以中观的各种方法观察之后,必定会通达“一切诸法是实空”之境界。到这时,应如中观所说的,先把“显现”抉择为“空”,然后将“空”抉择为“缘起”,再将“缘起”抉择为“无二”,将“无二”再抉择为“离戏”。用这几种抉择境界的方式,达到“现空无别”的境界。如何抉择一切诸法,从空方面讲,皆是本空无根的,如《入中论》之十六空,弥勒菩萨论中的二十空等。还有这里归纳“实空”,空性并不仅是空的,它是现于缘起性的。如《七十空性论》中说的那样,一切诸法本性是空性,空性显现于缘起的,缘起是空性之中显现,是现空无别的。有时因和缘具足称缘起;有时将缘分叫做缘起;有时仅把显现叫做缘起;有时把胜义谛的法叫做缘起;有时把世俗谛法称为缘起。对缘起之理解只能依照当时之情况来作解,单独“现”或“空”都不可执著,因为现和空本性是无别的。本性是无别,则真正达到实空时,故“实空”亦不可执,这是一个殊胜的定解。比如用火炼金,通过十六次的火来磨炼,之后就不会退其色质等,成了黄灿灿的金子。同样在得到佛的智慧或一种定解时,永远不会再退回的。只有利根有缘众生,能得到这样信解,但一般根基者并非如此。
否则极为甚深要 圣藏智成诸大德
长期精勤所证义 呜呼愚者一瞬息
说是证悟起怀疑
对极为甚深的要点如大圆满的“本净”、禅宗的“明心见性”“大手印”等精要,印藏的许多大智成就的大德们,他们亦需经历很长的时间,在修法过程中亦需精进努力,才能证悟其甚深之义。作者以悲哀的语气说,唉!如今末法时代,那些非常愚笨的人说是闭关一个月,或上师给他灌顶时,他就说证悟了。对这样的证悟,作者怀疑他是否真证悟。因从法方面讲,前者行的是极甚深的要点;从众生的根基讲,前者是极利根。但他们如印度之八十多位大成就者,其中如布玛麦札、加纳思扎等用了九年、二十一年的时间证悟大圆满,何况他们过去还是五百世的班智达,但最后到五台山依止上师西日桑哈才证悟。又如藏地的马尔巴和米拉日巴,亦用了很长时间的苦行和精进;还有无垢光尊者依止上师革玛燃扎时,吃穿皆无,睡时在口袋中睡等,是这样苦行过的。他们通过这样的苦行之后,才把极甚深的要点证悟。可叹的是现时愚人,如有些居士说,我很忙,上师给我灌个顶,七天就可开悟,我马上回去要上班。又如去年我修行时有点境界,觉得证悟了一点,但又想肯定不会的,因为法王如意宝证悟大圆满时,念了麦彭仁波切著的《心性直指》颂词一万遍,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一百万遍,同时修了一百万个大礼拜,才证悟了大圆满。像我这样的人,连文殊心咒一百万,乃至五十万也没念到,这点境界,根本不可能证悟,若证悟的话,则有我比上师利根的过失。上师之前世列绕朗巴已开悟了,这生中还需示现如此长期精进修持才证悟大圆满。而我一天中,有时二小时,有时半小时,有时五分钟,且有些处于昏沉,如是证悟的话是不可能的,但说了解是可以的。如在禅宗有些小和尚说开悟了,其实他甚至对小小的吃素的戒律都守不住。有人说,高僧大德是示现的,那你自己证悟倒是不需示现直接证悟的,但这在因明上是讲不通的。
因此,若具足法之殊胜根基、长期的时间和精进等各种因缘,才能证果,否则不可能得果。
正行现有轮涅法 远离有无是本性
本来未成有无法 若起偏执成戏论
一切法的本性如是,本来是这样,修正行时应依如此见。真正的正行见是这样的,一切器情世界等诸轮涅所摄的一切法,其本性是远离有无的,实际上轮涅所摄的诸法是一种智慧之显现,这种智慧的显现是离四边的。有些认为轮回法离四边、涅般法不离,这是不对的。经中有说涅般亦离四边,本来从每一个法的本性上说,没有可成之法,有和无皆不可成立故。若你起执著,在正行方面偏执有或无,那成了戏论。在真正修正行时,有、无皆不可执,这是最高的境界。此就所证悟的境界而讲。
是故以理观察时 不见一切成立故
于彼为何起执著
因此不论是外境还是自心,以理证的方法观察时,都不见有一个可成立的,都是没有实相的,能堪忍的一个事物在整个世界上是找不到的。既然在正行方面不见有一个成立之法,那心对什么能起执著?因所执著之外境离四边故,若所执外境离四边,则能执之心亦必离四边。能所之境是相互观待的缘起法,因而在能取方面亦不会有什么执著的,但没有执著并非是在证悟时无定解。定解和执著有一点区别,一般定解有几种,凡夫有执定解,加行近似无缘定解,初地真正无缘之定解。
然而远离四边戏 观察引得定解中
自生光明之智慧 胜观明显犹如灯
前面执著无有,后是远离四边戏论的。通过一定的观察才能得到这些远离四边的意义,最后得到几种对空性的定解。如凡夫之有缘,加行之相似无缘,初地之真正无缘等定解,这时候心中会自然而然生起光明之智慧(本有的一个物体叫自生),也可说是本来智慧的光明,也就是指胜观,胜观是在明清方面讲的,胜观和明清很重要,胜观是很明清的,犹如灯光,并不是无知。如“无念稳坐”,无有明分,如石沉海。这对加行道、初地以上的境界都可说,也可以从低的方面讲,如你们中有些人之境界。
与彼违品之行相 四边劣意如黑暗
除根对治胜观故 何修必须生定解
此从反面讲,与上面所讲的成违品的形相是执著四边,是一种下劣的意识形态,对有、无、有无二俱、非二俱,不论执哪一种,皆如黑暗一般。除去这四边之根的唯一对治就是胜观,不论修什么,首先生定解很重要,这里定解指对胜观而言,因胜观是了解法界的智慧故。
同时能破四边戏 超意本来之法界
但众生根性不同,对利根来说,同一时间能破有无等四边,根性、上师、法等因缘具足故,他们同时破四边而超离一般意识辨别之境,而证悟本来的法界。往昔如莲师见到西日桑哈,上师将三个字母置于虚空,说:“一切显现不执著”,连说三遍,莲师便证悟了;又恩札布德受灌顶时马上开悟了,一般中观应成派不共之所化机,或大圆满不共之所化机,是同时能破四边的。
异生同时难证故 轮番而破四边戏
此为闻思正见派
但上面同时破四边的修法,对异生凡夫是有困难的。(利根人,有时会慢慢变成钝根,钝根人,有时会慢慢成利根。有时对僧众,能起信心,有时若一一观察也不起一点信心,有时又觉得,他也不定是文殊化身,现量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的,但比量可以说,文殊菩萨亦化人身故。)凡夫在一刹那时间里是很难于证悟法界的,因需要诸多因缘具足,这里同时指同时破四边。故首先破“有”,然后破“无”,再“二俱”,最后“非二俱”,应次第而破。如修前行,先修上师瑜伽,然后空行、本尊瑜伽次第修。但对利根人,麦彭仁波切的一个修法讲义中说,可以把三根本或几个本尊观在一起修,但一般人是不可能的,这是属于闻思正见的观察派之修行方式,也叫班智达派;还有一种是古沙里的直修派。一般班智达派是以各种辩论的方式观察修的,而古沙里派是直接以安置修的。总的来说,闻思正见的派别是稳当的,无有过失的,对利根来说,古沙里派也是很好的。
于彼常时修行者 如是定解越明显
摧灭颠倒之增益 智慧增如上弦月
对于这种长期闻思的修行者,其定解越来越会明显,能摧毁一切颠倒的增损。增损,广讲有三十二种,略则有八边、四边之增损。其闻思修的功德日日增上犹如上弦之月,愈趋圆满明显。
一切不执劣见者 未成诸法之定解
于其由何能生起?是故不能除障碍
这里针对最初学佛者而言。对于非常利根的众生,首先抉择不执著是比较好的。但对于一般根基修行者,首先抉择一切(有、无等四边)不执著是不可以的,这是一种劣见,这种劣见者,不能生起不成立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定解信,或没有成立一切诸法空性的定解信,那对于一切法之本性的定解——空性,怎么会生起呢?由于一切不执故,对一切法的本性无有定解,则不会生起证悟智慧的功德,所以不能消除二障。此因为二障的唯一对治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而他由于什么都不执故,则没有人无我、非法无我的智慧,没有证悟二无我。《入行论·智慧品》中亦讲驱除二障的唯一对治是二无我,若速求佛果,应尽快修二无我。我们修法的目的是尽快消除障碍,而这种修法不能消除障碍,因其于诸法本性无定解信,由无定解故,则障碍无以消除。
由于此二之差别 如同烟因推测火
上进断证而了知
为什么呢?因为此二种,一者是初皆不执的邪见修法,一者是达到正行时,至究竟时抉择离四边之修法,是善证的修法。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正见或邪见,自己可以推测,如同见到山上有烟,则彼处必有火。此用因明的说法,以果来推因,是一种比量的方法,同样对上面两种见地是否正确,应看你依彼在修法上断证是否有上进,即烦恼障,如贪心、嗔心等是否渐轻或断除;是否增上菩提心、出离心及对因果的信心;是否证悟二无我的空性等。若于断证方面有上进,则不执著的修法是对的。此论中并非否定一切不执,主要破初学者之一切不执,这很重要。你们中有人喜欢经常坐禅,我是不反对的,但主要是怕你对因果或其他一些方面,一点信心也不生起,是不应理的。
自己的修法是否正确,可以用这句话来衡量,即从断证是否有上进可了知。
何故愚昧盲修者 并非断证之真因
阻障生起功德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 尤其因果退信心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愚昧,或由邪道的上师摄受盲修。如今许多人不知真正的修法,尽是盲修者。若仅盲修,非是断除二障、证悟二无我空性等的真正之因。如汉地大多数学佛的人,尤其初学者,通过学习此论,会真正有一点进步的,这里不仅有教证,还有许多理证。若仅教证,此经、彼论之不同说法,各种各样,有点难于解释的。一切不执著的盲修对以前所具有的闻思修、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及出离心等功德也成了障碍。本来修行是对因果、上师三宝之信心生起增上之功德,但你仅是制止分别念,对这些功德之生起有一定障碍,这如同汉地的细末茶在进入滤器时,其茶的精华都已经漏下去了,剩下的只是些叶子和渣子,此喻盲修的结果使以前有的闻思修和信心、出离心等功德,都漏尽了,连清净戒律亦没有了,但其他一些在邪见方面的执著却剩下来了,你的自续越来越如汉茶进滤器那样了。
我们中有些人通过闭关后,结果贪嗔痴的“叶子”还是有的,而以前有的信心、出离心等却消失了。
华珠仁波切讲:这会灭尽教法和证法,而增上烦恼。教法∶如对这四句意义懂得,也包括在教法里;证法,指自己所证悟的心,如菩提心,证悟空性,这属于证法方面,指内心意识的证悟而言。教法是从文字,或佛塔、僧众方面而讲。
总之这种盲修会使教证二法灭尽,而且增上新旧烦恼,尤其对因果退失信心,我们中许多人是这样的,在修大圆满一段时间后,就说证悟了,对因果不害怕了,不执著了,对于最高的境界是可以的,但许多人不一定是证悟了最高境界。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说,修行的正确与否,特别看对因果之信心增上与否,这是特别重要,如果你越来越相信因果,虽然你没有得到一个白色大明点,或空性也不知道如何证悟的,但你由于对因和果越来越相信,则说明你的修行不会错的。如果你对因果原来有点儿相信,而现在马虎随便,则是在修行上有不对之处,特别对因果退失信心,则是着了魔。这些情况出现时,主要靠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生起对因果之信心。麦彭仁波切的这部论,每一天所讲的都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好像是特为我们有些人说的。
设若具足正见眼 盛燃前无教证相
由于见空之功德 无欺因果缘起法
生信将成灭烦恼
假若真正具足了正见之善眼,此处正见指显空无别、本净等。凡是执著或不执著方面,抉择正见真正具有善眼的人,则其以前没有过的教、证功德将会盛燃起来,如原先对闻思修方面或信心、出离心等很一般,现在却盛燃起功德验相。
由于见空的功德和加持,则对无欺的因果生起很好的信心。对每一个众生,乃至能所取未消于法界时,因果是不会消失的。具正见者由于见到空性的加持,对一切诸显现即为缘起性,因果必定会有的、不会灭的,自然能生起殊胜信心,逐渐灭尽自己的贪嗔痴三毒烦恼。如果你有这些验相,这说明你的见是正确的。
莲花生大士说,即使达到最高的见,因果的取舍还应像粉末那样细,我想在末法时代比莲花生大士的见还高者可能找不到。
我们这个密法,没有一点修证功德想弘扬是不可能的。萨迦班智达的格言说:有功德的人,如同一种木兰花,不论生在任何地方,首先是不知的,默默无闻的,但蜜蜂还是会寻找到这种花,而不寻找其余之花的。因此我们好好地闻思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学完之后,只要有缘分的话,对弘扬佛法,并不困难,但自己没有人格,是不可能弘扬真正的佛法,这是讲劣见方面,主要是取舍因果很重要。
因果是空性和缘起无别的缘由而来的,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真正证空的人对因果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堪布嘎顿,有些方面他不执著,很稀奇,有些方面,特别在因果方面,很重视。他从小就给别人传法等,后来,在他年纪很老非时候,我到他家去,常见他在供灯、供水、供糌粑、念经等,像他那么老,还是辛辛苦苦地做,像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讲的那样。一般见到空性的人对因果特别重视,这肯定是见空的功德力和加持力。对无欺、因果缘起性,证空的人首先知道一切是缘起,缘起之中是空性,但空性之中在把能所二取消于法界之前,一定会有因和果,因和果是自己会感受的,他对因果是有定解信的,并且他会将贪嗔痴的烦恼逐渐摧灭的。
观察引得定解中 一缘安住之等持
未见见性殊胜义 所见之义无偏袒
以教证和理证的方式观察,引得对一切远离怀疑,对整个法界具有不可动摇的定解。一种是以中观方式证悟空性,心不外散,依一缘专定于一切不执的三摩地,或禅定中,还有一种是用大圆满中安住修的方法证悟空性。他们所见性时,真正的一个有相状的东西是没有见过,此犹如见虚空,由虚空无本体故,同样见法界也是这样。不管是观察方式或安住方式,见时没有见过,但真正见到的意义,是殊胜的本性。所见到的此本性无偏袒,因有“无见”和“见性”似乎有偏袒,故说所见之义,有边、无边等四边皆离。这是就证悟空性的境界而讲的,这种证悟也是自己必定自知的,非不知自证。
纵使一切无执著 然如哑巴受糖味
修习瑜伽士生信 不须唯有依观察
虽然在证悟时,有、无等四边皆远离了,对此没有执著,但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知道自己证悟的境界的,就像是哑巴吃糖,感受到其味,而又无法以身口意表示其感受之味。同样证悟法界,亦是无法用语言能表达的,只能以勉强的“不可思议”“离四边”等表示。
经常修行的瑜伽士,其心有感受,能于此生信,如哑巴吃糖,以前上师修大圆满时,他的同学问,到底大圆满的境界是怎样的?上师说:“就如我入定那样。”不需要再观察自己是否正确,这是对于安置修行,得到感受的瑜伽士来说的。
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仁达瓦说:“我现在证悟中观的最究竟的观点时,不论有千百万个大菩萨来对我说,你的这种证悟是邪道的,不究竟,我的心一点也不会随他转移的。”
以上第三个问题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