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论讲解·第44课
《三戒论》当中,现在正在讲三戒融为一体的道理,前面已经讲了第五个问题——要点不相违。以上几个问题,在麦彭仁波切的《建立三戒一体论》中讲得比较细致,希望大家互相对照着分析。
丁六、应时主行:
恶业以及大众中,主行下者离贪欲,
行时静处行密宗,内不相违无杂护,
违量遮需智者许,初学瑜伽成就者,
以及遍知何行为,需结合时时轮说。
一切自性的恶业以及在大众当中时,以行持离贪菩萨行和别解脱行为主,在寂静处,则根据自己的境界行持有帮助的密宗不共行为。在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互不相违、无有抵触时,根据各自戒条无杂而护持;若有相违时,比如别解脱戒说不准杀生,密乘戒要求杀生,二者出现冲突又该如何抉择呢?根据自己的情况,观察自己的行为能否成为善业?所遮、所需方面是否无碍?若自相续仍被烦恼束缚,最好放弃此行为;若自相续根本不会被烦恼染污,并可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虽与别解脱戒表面相违,在具大必要时可如是行持。
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方面的道理,密宗所开遮的个别戒条和显宗开遮的个别戒条,不清楚到底应该如何行持?其实很容易观察,只要看一看自己的境界就可以了。密宗所要求的,比如降伏众生,若自相续无有对众生的实执,并且可以真实超度他,如此行持不会有任何问题,否则肯定不行。因此,在密宗和显宗无有冲突的地方,不杂而行持;有冲突的地方,一定要观察它的所遮和所需。这个问题相当重要。
在密宗开许的地方,显宗同样也有开许的。《入菩萨行论》说:“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具有广大智慧的大悲尊者佛陀,对身语的七种恶行也有开许的时候。意思就是说,观察自己的相续会不会被烦恼染污,这也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修行境界来衡量。尤其每一位相信因果的人,对这方面肯定会认真思考,看自己究竟达到这种境界没有?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有时候自认为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实际只是一种增上慢,与凡夫俗子无有任何差别。这方面一定要考虑。
颂词中明确讲到,初学者、瑜伽者、成就者以及遍知佛陀,各自的行为均需与时间结合起来进行判断,这在《时轮金刚大疏》中有明显宣说。
不善罪业方面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广众之中,不用说是初学者,就算是自相续不为罪业所染的诸位瑜伽士,为了不失毁所化众生的相续,必须以声闻宗为主。
现在学院有这么多的僧众,在外面疯疯癫癫,喝酒、抽烟、杀生、邪淫等行为的确实没有,外相上按照莲花生大士和上师如意宝的传统,你内在的境界无论多高,外在均以别解脱的出家形象行持,这样的话,其他人不会毁谤佛法,所化众生也容易接受。
《密集金刚》中云:“外持声闻行,内喜密集义。”《密集金刚》当中明确要求,外相上一定要遵照声闻乘的戒律,守持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等如理如法的行为。内在也持声闻乘见解有点困难,因为声闻乘只是单单人无我的一种境界,以大乘角度来衡量并不高,所以,内具有密宗等净无二的见解无比重要。
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曾经这样说过:“外在实行依照经部宗,具细取舍因果之必要。”外在依靠声闻乘里面经部宗所行持的别解脱戒出家形象或者居士行为,守护清净的戒律,比如过午不食等。具有细微取舍因果的正见,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现在很多人是这样,内在连声闻乘的见解也不具备,外相上真是大瑜伽士一样,看起来疯疯癫癫的,留着头发、喝酒、抽烟……萨绕哈巴来到人间也不会这样,但内在贪吃、贪喝,真正的因果正见在他相续中有没有也很难说!现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当然,每个人可能还是应该珍惜自己,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最好如理如法地行持,人们也容易接受。尤其对因果一定要重视,若外在的行为违背了因果或者心里轻视因果,一定会感受很严重的果报,所以没有这种必要。
如果菩萨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心,必定成为利他的身语七不善,可以开许。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当中都有阐述,此处不作广说。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为时,以及在寂静处行持密宗行为,虽然表面上与下戒相违,但只是堕罪形象。在无学地时无须行持这些行为,但在未获得无学地时,相续中已经达到一定的密宗境界,自相续不会被烦恼染污,这时候到寂静地方行持密宗行为也是可以的。为何一定要到寂静地方呢?在大庭广众之中,虽然他自己的相续已经成熟,获得了相应的境界,但众人不容易接受,因此除了因缘成熟、为调伏他人等必要,最好是在寂静处行持密宗不共的行为。以前功德光尊者在一首道歌中说:印度的大成就者,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前往深山密林,进行密宗的禁行行为。
究其实质,非但无有罪过反而具有必要,如莲师又说:“内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结合生圆义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轨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里面依靠密宗共同乘的行为,有结合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必要;秘密依靠阿底约嘎大圆满的宗轨来行持,具有即生获得虹身成就的必要。
有些密宗瑜伽士,表面看来只是普通的居士或者出家人,但对于阿底约嘎大圆满,以非常保密的方式一直修持,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表面看来,好像这个人对大圆满不一定有信心一样,不像现在的有些人一样喜欢吹嘘:“我现在要闭关了,要开始修大圆满了。”不会这样的。很多人秘密修持了二十多年,外相上看都是行持声闻行为,守持过午不食等清净戒律。
以前藏地有些关在监狱里面的大德,一直在默默修持、观本来清净的本体,后来在监狱获得虹身成就。我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记》里面写过一些公案,这些人表面上一般看不出来,但是晚上其他人都睡了以后,就开始以打坐方式观自己的心性,这种现象非常多。现在的情况完全不相同,对外相上的所有行为非常轻视,内在自己稍微有一点境界就到处宣扬:我的本尊是什么,我修的法是在某某上师前得到的。一般来说,自己得到的最甚深的法,应该以保密方式来修持,这样容易成就。为什么要保密呢?这说明你对这件事情有一种珍惜之心。比如一个人得到了一斤黄金,最好是藏在自己屋子里面,好好保管,让谁都见不到,只有自己可以享受。对于密法一定要保密的原因,就是要秘密地修持,因为主人对它有一种珍爱之心。
全知果仁巴的《分析三戒论》中云:“凡为罪业不善方,多依声闻宗守护,相违离贪之堕罪,依照菩萨宗护持,成为世间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护,若成世间趋入因,开许大乘别解脱。”自相续中有关不善业的部分,最好是依靠声闻宗来护持;相违离贪的堕罪等,应依靠菩萨宗来护持。总而言之,世间人们不易生起信心、易生起邪见的部分,一定要用声闻乘和菩萨乘二者的观点来护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密宗当中也是同样,最关键要看他人能否生起信心?若不生信心反而生邪见的话,一定要制止。如果依靠这种行为,自相续不被烦恼所害,对他众真正有利益,并且令世间人趋入密法,大乘别解脱七种身语罪业也有开许。
三戒内部若互不抵触成为一致,则对于成为他众不生信等所有取舍之处,应根据不同的戒条互不混杂,分别圆满守护。若内部相互抵触,有一戒称为所断却成为另一戒的所护,出现这种相违现象时,要看哪一戒成为自相续所遮烦恼的对治以及不束缚相续,就应行持那一戒,这一点是诸大智者们共同承认的。
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密宗对某件事开许,显宗却不开许,这时觉得特别矛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实际上,有关这个问题,在《三戒论》以及有关密宗的论典中阐释得清清楚楚。比如密宗当中说,因缘具足时一定要降伏十大应诛并作超度,而显宗尤其《正法念处经》里面说:杀一个众生,需要偿还五百次的生命。还有些经中说:需要堕入复活地狱为主的五大地狱。那二者是不是相违呢?不相违。最主要看你是否具足超度的能力?有超度的能力,去杀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所遮、所需相当重要。大家需要经常看一看自己的相续,到底是什么样的?按照大成就者们所写的“说明书”去做,这一点相当重要。
在行持这些不共行为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不善罪业,或者自相续中仍存在自相烦恼,无论如何均应遮止,按照声闻乘的要求去做,这是非常保险的。
密宗确实有一种危险性。现在有些人也这样说:你们好好学显宗就可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阿弥陀佛没什么危险性,千万千万不要学密宗,密宗特别特别可怕!如果没修好会堕入金刚地狱的。这一方面是一种孤陋寡闻的说法,因为学显宗的时候,如果对阿弥陀佛和《阿弥陀经》生邪见、毁谤佛法,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的境界不够,随随便便修学密宗的不共行为,的确有一定危险性。在显宗当中,随便守七种别解脱戒的任意一个戒律,整天念着阿弥陀佛,这是比较保险的。但你相续被烦恼充满,却自认为境界很高,以密宗作为借口行持降伏、双运等行为,非常危险!但是,只要以诚敬心一心求密宗仪轨、行持善法的话,不会有任何危险性。有关这方面,最好是详细分析,否则,一概而论也不太合理。
无论修密宗还是修显宗,若自相续不会被染污,并能产生善业与功德,就必须要修学。因此,分清一般与特殊的要点极为关键。有些是一般的开许,有些是特殊开许。龙猛菩萨也说,有关一般和特殊的分析,对一切论典都非常关键,有些论典所说观点是针对特殊而言,有些则是针对一般而言。从一般而言,特殊的补特伽罗也会出现,而从特殊而言的时候,不能与一般的道理混为一谈。尤其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具足闻思修的智慧时,行持佛法非常困难。就像在当今社会上,没有一点文化知识,做什么都很不方便,同样,佛教徒需要一种系统的佛教知识,否则修行非常困难;具有一定的佛教知识基础,无论怎么修都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作为具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金刚持上师,也需观察自己的行为,必须无有过患;在时间、因缘方面是否成熟,对于各时的取舍全部通达极为重要。初学者主要护持别解脱的所遮与菩萨戒、密乘以共同十四条根本戒为主,包括支分在内的所有堕罪。所谓的初学者,是指尚未获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转变酒的味道以及灭毒等暖相之前的人,也即已经趋入密宗、修行尚未达到一定境界者。
我们现在算不算是初学者?很多人应该看一看。我担心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不清楚这一点,自认为已经达到了瑜伽士、成就者的境界,实际根本没有达到。一般对修行人可以分四个阶段:初学者、瑜伽士、成就者、遍知者。其中遍知者是佛陀,而对初学者的界限,很多论典中异口同声安立为:就像对酒的味道,通过念咒语的力量能否使它不再具有陶醉的能力?如果可以,则不成为初学者。或者对于毒药,就像孔雀吃毒药一样,具有这种能力的话,就不能说是初学者了。当然,所有将酒变成水的人也不一定是成就者,外道也有这种修法,但从佛教来讲,达到这种能力的人,才算是瑜伽士或者成就者。若未达到这种能力,自认为已经见到了一些明点或者梦中的境界,相续中暂时不生烦恼,也不一定是成就者。
所以,对自相续真的需要观察。以前很多声闻行者,在寂静处修持以后,自认为已经无有贪欲,最后到城市里面遇到外境的时候,开始生贪心、嗔心,也有这种情况。我想像我这样的大多数人,应该自称为初学者。不能认为:有些刚到学院的人是初学者,我们已经住了五六年,我们不是初学者。实际上,不管住了五六年还是十几年,从境界上来分,我们应该只是一个初学者。
境界得到稳固以后,根据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过安住于生圆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胜誓言物等密宗内续的共同行为;如果依靠修持生圆获得了暂时成就,则行持无有取舍的行为;现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时,唯一行持利他的行为。此处没有直接分开解释,其他有些论典中说:从显宗的道来衡量,所谓的初学者就是还未真实入道者,瑜伽士指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具有信解行者,成就者是从一地到十地的修行者,而遍知者已经入于无学道。或者,也可以说境界未稳固的人叫做初学者,境界稍微稳固的人叫做瑜伽士,获得一定境界并且非常稳固的人称为成就者。
总而言之,行为必须与时间相结合,这是《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时轮金刚大疏》中云:“故初业者莫做瑜伽事。”初学者和初业者的意思相同,也即初业者不要行持瑜伽士的行为。
在印度,瑜伽士和成就者好像是分开的。以前有位叫做乍南达日巴的大师,为了调伏一位恶行国王,以琵琶师的身份在王宫门口演奏乐器。国王知道后就叫他进宫唱歌、跳舞、奏乐器。演出结束后,他马上摇身一变成为瑜伽士,离开了。这时国王说:佛教徒也会用魔术诱惑人。乍南达日巴上师赞叹佛教的功德、制止外道,尤其对国王作了严厉批评。国王非常不高兴,下令要砍断他的头。但士兵们以兵器根本无法伤害他,在五百个人准备抓他的时候,身体也全部僵直。此时国王才知道他是真正的瑜伽士,在他面前祈求皈依。
很多人认为:有头发的上师就是瑜伽士。以前学院有个嘉秋喇嘛,人们都认为他是瑜伽士,因为他就是有头发的。实际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出家人中也有瑜伽士,这种称呼主要是从境界来讲的。作为初学者,最好不要行持瑜伽士的行为。
这个教证我以前在《密宗断惑论》当中引用过,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对密宗最不了解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密宗有些瑜伽士的行为,个别人认为作为初学者也可以行持。实际上,这在密宗任何续部里面都没有开许。
《时轮金刚大疏》又云:“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获成就者莫做遍知事。”获得成就者也不要做佛陀的行为。因为佛陀与成就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根据自己的修行境界来衡量自己应行的次第,这是相当重要的。
丙三、摄义:
功德基础别解脱,随力引发菩提心,
乃是密宗之分支,获能成熟之灌顶,
守护三戒如眼目,修知三相尊生次,
有相无相圆次第,近因行为渐相合,
即生临终中阴界,自性化身刹成佛。
一切功德的基础,即别解脱戒;在守持清净别解脱戒的基础上,随各自之能力而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就是密宗誓言的分支戒。
获得四种灌顶以后,如同守护自己的双目般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三乘戒律,修持三相生起次第,也即观一切蕴界处之法均为佛父佛母,根和根境的所有法观为勇士勇母,其他的一切万法观为忿怒和忿怒母,这叫做三相生起次第。但这个说法也有不同,有些说蕴界的法就是佛父佛母,根和根境的法就是勇士勇母,其他的一切万法观为忿怒、忿怒母。这些修法在《大幻化网》和《集密意续》中有广说。因为首先观生起次第时,一定要观想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此时一定要了知有关佛父佛母、勇士勇母以及忿怒忿怒母的道理。对于这类人来说,如果不断修习生起次第以及有相无相圆满次第,并与迅速获得无漏之果的近因行为次第相结合。如此一来,利根者即生就会成就,中根者中阴成就,下根者于幻化刹土中获得成佛。
声闻与共同道中以对轮回的厌离出离心引发,随力而受成为一切功德之基础,具足四所断或身语七所断的七种别解脱戒,应当断除身语的恶行。在此基础上,以愿无量无边所有众生获得菩提的意乐而受菩萨戒,这个发心非常重要,而上述两种戒则成为密乘戒的支分。
也就是说,一切有情本来即自性清净,却未能了知证悟此理,有些众生行持痛苦之因,有些众生直接造作恶业,备受痛苦因果的逼迫。昨前天有人跟我哭诉,说他家里的人造恶业特别可怕,心里非常难受。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将今天讲闻佛法的功德回向他们,愿他们能早日离苦得乐!依靠这种清净的菩提心,所有僧众的威力也是不可思议的。我想不仅仅他一个人,凡是与我们有善缘和恶缘的所有众生,愿他们所造的恶业早日得以清净,将听受无上密法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这些众生全部能够离苦得乐。
在此讲到,通过对此等众生难忍的大悲心驱使,依靠能成熟的灌顶在相续中获得密宗持明戒。此后应当了达三戒所有学处遮需的要点,如眼珠般珍重护持,通过认识净基、能净的方式,不离了知三相为天尊的见解,修持甚深生起次第、风脉明点切要之道上下门有相圆满次第,及诸法以空性印持的无相圆满次第——无上大圆满。
如果不断修习并与迅速获得无漏之果的近因行为次第相结合,上根者即生中就能成就双运身。所谓的双运身,即生成就佛果的也有,成就有学道果位的也有。真正的双运身当然是指获得了无学道的佛果,有些相似的双运身仍未真实获得佛果,并非此处所指。
现在很多人对密宗的即身成佛一直看不惯、听不惯,很有成见。不管怎么样,事实就是如此。但也并不是说所有学密宗的人都会即身成佛,有些根基不同,所谓的成就,得佛果的也有,得信解果位的也有。但密宗最高的成就,就是指即身成佛,这一点毫无疑问,这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证、理证和公案来印证。
确实现在有个别的人,因为耽执显宗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说法,一说密宗的即身成佛,就特别的不屑一顾:哪里能即身成佛?像我这样烦恼深重的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是可以的。其实往生极乐世界对一般凡夫人来讲,也是超越了我们境界的一种功德,如果这种功德可以得到,为什么密宗即身成佛不能成立?通过往生极乐世界的推理来推断,是可以成立的。当然,这些人从道理上也说不出什么,只是表面上喜欢表演而已。
希望在座的有些人,应该将密宗即身成佛以及即身成就的道理分开理解。密宗的即身成佛有没有呢?以国王恩札布德为主的前辈高僧大德,至今为止有成千上万的大成就者获得普贤如来果位。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不可能出现两位佛陀吧?!如果有,请给我指出来看一看。这些人真的太可怜了!所谓的成佛,不一定指是贤劫千佛中的一尊,也不一定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在众生前显示十二相,这也是对佛教教理一窍不通的表现。诸如此类的种种邪说,稍微翻阅一些经论,完全可以不攻自破。
但有时候,现在的人太愚痴了,对因明和中观的道理根本不明白,俱舍的道理就更不懂了,连佛教的基础都没有的话,辩论也是没办法的。除了发个悲心,我们也是无可奈何。作为学密宗的人,希望大家深入分析,看看哪些经典教证与密宗相合,尤其对密宗的甚深行为和见解,很多人实在不接受的话也没什么,但是他们毁谤的时候,应该有一套理论遣除这种邪说。
有些法师以前对密宗毁谤得很严重,现在看来,通过讲经说法等很多方面,对遣除他们的邪说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因为他们的很多邪说,字面上也可以看得出来,连佛教显宗的基础都不具备,用各种教理进行说明,很容易就可以打破他们的观点。
我前段时间在杭州特意问了,想看看那边有没有诽谤密宗的知识分子或者大法师,有的话很想“亲近”他老人家,跟他们辩论辩论、探讨探讨。我之前在与济群法师的问答中,基本是采用显宗的特殊密行来印证,因为用密宗的说法,有些人不承认,但以显宗的特殊密行来说明,学显宗的人也是不得不接受,既然显宗都有一些特殊行为的话,密宗更不用说了。
因此,即身成就确实是存在的,对这一点大家应深信不疑。有些对上师三宝和佛法具足坚定不移的信心,在上师面前获得灌顶以后修持密法,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即身当中很有可能成就。即使即身未获得成就,就像无上密法中所讲的一样,中阴的时候也会认识自性光明。当然,中阴可以分很多种,这在有关讲义里面讲过。尤其在《三解脱论》的讲义当中,有非常殊胜的修法,上根者即生成就的窍诀,中根者中阴成就的窍诀,下根者下世成就的窍诀,全部讲得非常圆满。
希望大家对密宗一定要生起信心,而且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一种信心。已经获得灌顶的人,可以看一看《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有关生圆次第的道理,与显宗丝毫也不相违。正如前文所说,个别相违的地方也是针对特殊而言的。我想大家对密宗应该打好稳固的基础,作为行持密宗的人来讲非常重要。有些消极分子不要认为:显宗的闻思没有必要,依靠密宗的实修闭关就足够了。这种方式,会不会给自己造成一种违缘……正在闻思的时候,最好不要以密宗作为借口。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修一点点,哪怕对密宗念念不忘,也是一种密宗的行为,不一定非要把显宗全部舍弃。现在很多人的分寸掌握不好,要么紧抓密宗不放,显宗全部舍弃;要么密宗完全放弃,紧紧抓着显宗。这些作法没有必要,显密应该是双运的,所有佛法应该包括在显宗和密宗当中,所谓的皈依法,不能舍弃显宗和密宗的任何法,如果舍弃密法,就已经舍弃了佛法,不能称为三宝弟子了;皈依佛,佛当中包括忿怒佛和寂静佛,忿怒的佛全部舍弃,皈依佛宝的戒条也不存在了;僧众也包括密宗和显宗两种,若将密宗的僧众舍弃,皈依僧宝的戒条也没有了。所以,作为皈依三宝的佛教徒,最底线是必须对密宗和显宗都不能舍弃,舍弃任何一者,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就找不到一个完整的皈依戒了。
如果不断修习并与迅速获得无漏之果的近因行为次第相结合,那么,上根者即生就能成就双运身;中根者于临终光明中得到双运身;下根者于转世中阴依靠法性真谛的加持,于自性化身刹土中面见金刚萨埵等五部如来,得受灌顶、菩提授记的安慰后,成就真实正等觉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