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论讲解·第43课
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三戒圆融这一品当中,前面讲了,三种戒律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存在时,具有六种特点,前两个特点——自体不混、遮需皆圆已经讲完了,下面讲本体转依。
三戒如何本体同一呢?麦彭仁波切的著作有一个《建立三戒一体论》,很多高僧大德非常重视。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要传,但后来一直没有传。这个著作我现在已经翻译出来了,就放在本论的后面,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在结文里面讲到,这是麦彭仁波切幼年时候写的。这在麦彭仁波切的著作里面有,以前很多金刚道友希望我能翻译,当时只翻译了一点,一直拖到今年……有时候缘起还是很奇妙的。不过麦彭仁波切的《建立三戒一体论》比较难懂,翻译的过程中有好多地方不太懂。但是依靠这部论典,很容易通达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在一个人的相续中以圆融无违的方式存在的道理。希望你们有时间应该看一遍,否则没有多大实义。
丁三、本体转依:
别解若以发心摄,即谓严禁恶行戒,
获灌顶成密乘戒,故称本体转依也,
此以五十万续部,教证明显而成立。
颂词中说:别解脱戒若以菩提心摄持,则成为菩萨戒中的严禁恶行戒,若以密宗灌顶摄持,就成为密宗戒体,所以称之为本体已经转依,这在密宗的五十万续部当中有明显的教证。
以自相烦恼引发的三门之业而束缚在轮回中,因而如声闻乘和缘觉乘非常重视的诸恶莫作等,这种行为仅是以片面性的智慧和大悲所摄持,相对大乘来讲并不完整,既无有度化一切众生的悲心,也没有万法皆空的智慧,这只能成为暂时增上生、究竟解脱之因。
这样的别解脱戒,若以发菩提心与大智慧摄持而行持利他事业,就会变成大菩提解脱之因,也就是所谓菩萨戒中的严禁恶行戒,也就由原本的阿罗汉之因转依成了大菩提之因。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菩萨戒中有三种戒律,即严禁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根据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在讲菩萨乘时也已经讲过,别解脱戒若以发菩提心摄持,则包括在严禁恶行戒里面。
在藏地来讲,对菩萨戒、密乘戒、别解脱戒,噶举派和格鲁派有些高僧大德的观点也是不相同。
在印度,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阿巴雅嘎绕论师,他的观点认为: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三者,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显现上有些不同而已。就像金子做成的耳环、手镯等装饰品,从质地来讲是一体的,只是外相上有所不同。
宁玛巴的有些高僧大德驳斥他的观点说:这种说法不合理。既然与心一体,只是摄持方式不同的话,一个人的相续中会出现相同的很多心所。但不同的心所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出现,相同的很多心所不可能出现。这在《俱舍论》和因明当中都有所宣讲。所以,如果这样承认,会有同类的很多心所在一个心王的附属下出现的过失。
另外,按照布布达赞扎的观点,通过太阳光、月光和星光来比喻,月光可以胜伏星星的光,太阳光可以胜伏月光,也就是说,以上戒完全可以胜伏下戒。
对于这种说法,宁玛巴的很多高僧大德驳斥说:这种说法也不合理。为什么呢?若以上戒胜伏下戒,这时,下戒是现行部分隐藏起来了,还是它的习气部分隐藏起来了?现行部分当然不复存在,若习气存在还算是存在的话,那破戒者相续中也有习气存在。《根本律》当中也说:若以习气存在的缘故,承许具足别解脱戒和菩萨戒,那么破戒人的相续中也存在受戒的习气,学习密乘者的相续中,应该也有别解脱戒的习气和菩萨戒的习气,这样一来,受密乘戒的人和破戒的人无有二致了,因为相续中都存在习气之故。
因此,宁玛巴自宗不论无垢光尊者还是明朗大师,都一致认为:三戒本体上一体,其功德则以转依的方式存在。
所谓的转依,学过《经庄严论》的道友应该知道,其中对分别念转依成智慧的说法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在认识分别念的本性时,此分别念已经转依成智慧,比如贪心转依成妙观察智、嗔心转依为大圆镜智等。这种说法,密法里面有,显宗也是有的。因此,别解脱戒转依成菩萨戒,菩萨戒转依成密乘戒,获得密乘戒的时候,下下戒的功德全部具足,对于过失一定能压伏或者断除,以这种方式存在。
对三戒的研究要深入细致,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对这个问题也一定要重视,不能迷迷糊糊的无所谓。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三戒以什么方式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存在,应该依靠诸高僧大德的论典进行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菩萨戒也是同样,在获得灌顶并以大方便大智慧彻底摄持,也即了知一切轮涅所摄诸法均为清净平等,就像《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见解品》当中所说,以等净无二的见解来摄持,那么,原来的菩萨戒也已经成了无勤任运自成无上大菩提之因的金刚持密乘戒。
因此说,别解脱以注重自利以及耽著平庸的显现而断除害他,以及菩萨乘利他为主,这两种心转依成密乘戒的本体,这一点依靠五十万续的教证可以明显成立。
正如第一品引用过的教证中是这样说的:“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比如三种与众不同的石头,通过熔化以后,分别变成铁、铜、银,最后依靠真实点金剂,全部都会变成金子,同样,三乘戒律虽然在发心上存在差别,别解脱戒以自利为主,大乘菩萨戒以他利为主,密乘戒则以净等无二的智慧为主,但是在趋入密乘以后,全部称为金刚持的戒律。
对于原来的石头,在变成铁的时候有铁的价值,变成铜和银子的时候也有各自的价值,最后变成金子的时候有金子的价值。所谓的点金剂,现在很多化学实验当中也是有的。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提到过印度大成就者的一些行为。像布瓦巴以前很喜欢喝酒,被寺院开除以后,前往一个酒坊喝酒,但是他没有钱,于是说:“在太阳的影子移动时,我就给你付钱。”然后他用契克印控制太阳,太阳的影子在三天当中都未移动,当地的时间全部错乱。国王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出面请求布瓦巴:“您喝多少酒都可以,我给您付钱。”
后来有一个地方供奉外道大自在的像,极其神秘,威力也相当大。布瓦巴到了那里之后,用契克印指着它,却纹丝不动。他觉得有点奇怪,近前一看,上面放了一尊观世音菩萨(也有人说是度母像)。当他移开佛像之后,再用契克印一指,这时外道圣尊亲自出现,并对尊者说:“您不要杀害我,以后一切遵照您的命令去办。”于是布瓦巴说:“你从此以后再不能伤害僧众,需要供养佛教僧团以及我的身相,不允许以杀生作为供养。”
之后布瓦巴将自己变成一尊石头像,手上拿着一种真实的点金剂。人们在他面前祈祷时,通过点金剂可以将很多物品变成黄金。当时有个贪心比较大的国王,通过祈求已经获得了两万黄金,但是他还想求。这时布瓦巴手里的点金剂一直不给他。后来一个贫穷的婆罗门祈祷,布瓦巴又将点金剂交给他,并要求他在七天之内还回来。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被两个恶劣的国王得知,找婆罗门来要点金剂。婆罗门只好赶快把点金剂交还给布瓦巴手里,之后石像的手再也不打开了。国王看到这种情况特别生气,一个国王说要砍断它的手,这时候他自己的手臂断了,另一个国王说要摧毁佛像,最后他自己已经死了。
所以,点金剂人们也经常使用。以前多罗那他在世的时候,他说:布瓦巴的石像现在还有,是紫黑色的身相,在一个茂密的森林当中,看起来特别威严。
此处通过点金剂的比喻观察了三乘戒律。麦彭仁波切在《建立三戒一体论》当中,引用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证。《大幻化网》当中也通过类似的比喻,阐述了清净和不清净的现象,非常贴切。
又如《密行续》中云:“譬如石成铜,铜成金子相,铜时无有石,成金不现铜,持明内比丘,存在别解脱,以及菩萨戒,佛陀未宣说。”石头变成铜,铜变成金子,成为铜的时候不存在石头,变成金子的时候也不会显现铜。而佛陀也从未宣说过,密乘戒的时候存在明显的别解脱戒,菩萨戒的时候有明显的别解脱戒,因为已经转依了。比如在具有菩萨戒的相续中,原来自私自利的心已经转为利他心了。
所以,有些人以前受了南传佛教的戒律时,其相续中的戒律完全是别解脱戒,以自私自利为主,以自己成就阿罗汉果位的心态来守戒。这种戒律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原来自私自利的心已经成为利他心了。最后如果趋入藏传佛教,以密宗的大智慧和大方便摄持,原来的利他心也不再是显宗的一种利他心,已经具有密宗的殊胜特点了。
获得密乘戒之人的相续中,如果生起了殊胜方便智慧,别解脱戒的低劣之心与耽著平庸显现的反体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二戒的本体已转依为五部总的毗卢遮那佛的誓言,而无有异体存在。所以,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实际是密宗五部誓言当中毗卢遮那佛誓言的一部分,也即下戒功德全部具足在上戒当中。
丁四、功德上具:
世人行者瑜伽士,胜心上上有害下,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胜伏下戒。
在世间上,世间的行人和瑜伽士之间,上者的心有害于下者的心,所以,上上的戒律已经具足下下的功德。就像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对小学一年级来讲完全能胜过他;初中、高中的智慧与大学生相比较,下下的功德上上具足。比如上中学一年级的时候,觉得课程很难懂,到了二年级时再一看,原来一年级的课程很容易。
这里讲到瑜伽士有两种,一种是实修三学相续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一种是以殊胜方便智慧摄持的瑜伽士。《入菩萨行论》当中讲到《智慧品》的时候,也讲过瑜伽士对世间人的胜伏方法。以上所讲的三种人,上上有害于下下相续中低劣之心与耽著显现等,也即上上的境界对下下的心有害,就像无眼翳者对具眼翳者来讲有害一样。此处“有害”的意思,大家应该清楚,比如具眼翳者所见色法并非正量,而无眼翳者看到的是正量,依靠这种正量可以毁坏非量。中观和因明当中所提到的有害、无害,也就是以正量能害非量、能破非量的意思。
因此守护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胜伏。《密藏续》中云:“因调化故戒,无量所有戒,无余净摄于,无上胜誓言。”为了调伏不同众生,所有戒律无余摄于无上誓言当中,密乘戒中已经圆满包括了所有的菩萨戒和别解脱戒。
有些高僧大德比喻说,如同三斤大米当中已经包括了一斤和二斤,一斤大米就像别解脱戒,二斤大米就像菩萨戒,二斤大米中可以包括一斤大米一样,密乘戒完全可以圆满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功德。
丁五、要点不违:
依靠三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对境意乐行究竟,如梦要点不相违。
对瑜伽士而言,因依靠三想而行淫,不具足对境、意乐、行为和究竟四支,如同梦境一般而行持,从要点上来说根本不相违。
如果有人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摄于密乘戒中不合理,因为别解脱戒的杀盗淫妄这四种他胜罪均需断除,菩萨禁止做一切有害众生之事而饶益他众,而在密宗戒当中,杀盗淫妄可以直接行持,杀生也是应行的誓言,这样难道不是相违吗?
对此回答:表面看起来相违,实际丝毫也不相违。当然,在未得到密宗真正境界之前,如果直接行持肯定会犯戒,这在密乘戒中也有严格规定,是毋庸置疑的。但对真正获得了密宗殊胜境界的人来说,行持这种行为并不相违。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自己一定要通达,对其他人讲的时候也应该有理有据。当然,作为修持密宗的人来说,不一定全部行持这种行为。但密宗的有些传记、历史或者说个别修法当中,确实有杀盗淫妄等行为,这是无法抹杀的。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文字写得清清楚楚。所以对这些问题,其他人产生邪见的时候,一定要以可靠确凿的证据来说服他们。
若犯根本戒时必须具足对境、加行、意乐、究竟四支,此处以四他胜中的非梵行来说明。
通过三想的方式依止业手印时,表面上是行淫,其实那位瑜伽士已经断除了对境的自相之想,也即无有“依此女人行持不净行可以获得乐受”的想法,而是转依为佛父佛母或莲花金刚之想,因此不具足对境支分。
小乘别解脱戒《毗奈耶经》里面也有这种公案:以前未生怨王对阿罗汉女色迦桑目生起贪心而做不净行,因为色迦桑目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其相续中无有贪心,表面上看依靠未生怨王已经作了不净行,但佛陀说她并未犯根本戒。为什么呢?阿罗汉女对未生怨王未生起刹那的贪欲之心。所以,不要说密宗,显宗《毗奈耶经》当中也说,只要未生起真正自相的贪欲,不会犯戒。
这个公案,我在其他地方也引用过,因为全部以密宗公案来说明的话,可能很多人不一定承认。因此,针对密宗最高的境界来说,这种行为不可否认。但也不能说凡是得过灌顶的人都没有贪欲,这也是不可能的,一个普通凡夫人,只要得了一个灌顶,就随随便便杀盗淫妄,这在密宗也是根本不开许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上述已经讲了四支当中的对境不具足。另外,由于将自相的贪爱转依为大乐之想,心中并未生起“通过男女交合获得乐受”的想法,因此,意乐支也不具足。对于以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以风脉明点的运行防护之善巧方便摄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终将究竟泄露明点自己感受安乐的贪欲转变为大乐智慧,芝麻许的明点也不泄露,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因此,这种行为与世间一般的行淫完全不同。
以前恩札布德的上师是拉瓦巴,有关这个公案有两种,一个是噶举派《密意集聚》当中讲的,一个是觉囊派多罗那他的七受教传承讲述的。这两种有点不相同。
噶举派讲到的公案比较精彩,其中讲到国王恩札布德有五百位王妃,她们轮流与国王享受妙欲。其中有位年轻的王妃心想:国王真是太恶劣了,与五百个女人一起生活。恩札布德了知了她的想法,为了调化她,于是拿了一碗饭,让她送给拉瓦巴大成就者。当时拉瓦巴住在恒河对岸,于是王妃说:我要怎样渡过恒河呢?恩札布德对她说:“你到了恒河岸边,就说‘国王恩札布德若未以贪欲心行淫,愿恒河停流’,你这样说一个谛实语。”随后王妃拿着食物来到了恒河边,按照国王的吩咐宣说了谛实语,恒河确实停止了流动,她顺利过河并将食物交给了拉瓦巴尊者。拉瓦巴尊者享用饮食后,就让她回去,并说:“你到恒河边时就说,‘拉瓦巴尊者若过午不食守持清净,愿恒河往上流’。”当时王妃心想: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刚刚享用过饮食,这条戒律怎么会守持清净呢?但到了恒河岸边,又按照尊者的吩咐说了谛实语,结果恒河真的向上流了。这时候,王妃真正明白了,尊者与国王相续非常清净,根本不存在自相烦恼。
觉囊派多罗那他写的《密宗成就者奇传》中是这样描述的:拉瓦巴尊者住在距离国王十二由旬的一个山洞里。国王用葫芦装了一些菜,对王妃说:“在菜未凉之前,一定要交给拉瓦巴尊者。”王妃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后来国王让她说谛实语,结果她瞬间就到了尊者的山洞。尊者享用饮食后,将剩下的食物交给王妃,并让她在未凉之前交给国王。后来也是依靠谛实语马上回到了国王身边。
两个公案有点不同,像恩札布德这样的大成就者,相续中已经成就了超凡的境界,无有丝毫世间人的贪欲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开许。降伏也是同样,若相续中无有芝麻许杀害众生的实执心,可以开许。但对一般凡夫人而言,相续中以自相烦恼驱使,无论行淫还是杀害众生,都是不允许的。大家对这些界限一定要明白。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以密宗作为借口,行持双运、降伏、偷盗等等,但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我们自己的闻思如果不成功的话,非常危险!
由此可见,了知一切法为心性自现的人,就像在梦中行事一样,表面看来,密宗个别戒律与显宗确实相违,实际对真正通达如幻如梦的众生来讲,要点上根本不相违。《密藏续》云:“无贪即是贪,贪性无有贪,彼为胜梵行,亦是极大贪。”在此处,无贪即取名为贪,真正贪的本性即无有贪。这是最殊胜的梵行,就像前面讲的萨绕哈巴的公案一样,《大圆满禅定休息》中也讲过。这叫做大贪,与世间的贪心不同。就像所谓的大空,现在的虚空不叫大空;如来藏是大的常有,与非因缘造作的常有并不相同。《宝性论》当中,他空派一定要承认如来藏是大空或者说大常有之法。同样,密宗所说的大贪可以开许,但实际也并没有真正的贪执。
世间上很多人的贪心特别强烈,个别人说:学习密宗的原因就是可以直接享用贪欲。我觉得这种说法也是太夸张了,不一定会这样。但有些人的确是依靠密宗修法做各种各样非法的行为。这一点,如果是故意而为,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现在可怜的众生无量无边。个别人真的以为这是一种佛法,在没有任何境界之前就去行持贪欲,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又云:“本来无生真如性,幻现眼花之方式,虽做双运降伏事,然而尘许亦未做。”以眼花和幻现的方式来做双运、降伏等,实际于空性中尘许也未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