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论讲解·第42课
前面堪布云嘎为我们宣讲了非常殊胜的教言,希望大家再三地阅读思维。因为这些教言,对我们讲辩著以及闻思修行的过程特别有必要。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这样讲,只是我们没有记在心间,尤其像法王如意宝讲的《智悲精滴》等教言,对自相续的帮助很大。
接下来继续宣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此《三戒论》所讲的内容,对于经续及注疏之义,我们要明确地知道:本论所讲的道理,与前译派宁玛巴所有高僧大德们的意趣相吻合。
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一直赞叹的,具有三智慧无尽辩才的全知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二位尊者对前译派的恩德非常大。还有以清净心肩负弘法利生之重任的大译师仁钦桑波,《大圆满前行》中讲到,阿底峡尊者最初来到藏地时,首先询问了有关显宗密宗一切教典的问题,罗扎瓦仁钦桑波一一作了回答。后来阿底峡尊者说:“既然你这样的大译师住在藏地雪域,我再来藏地也无有必要。”又问:“对所有显宗密宗的教法,你是如何修行的呢?”他说:“根据各自的仪轨及内容进行修持。”对此,阿底峡尊者显得十分遗憾:“看来我到藏地还是很有必要的。一切修法必须依靠上师的窍诀来修。”罗扎瓦仁钦桑波是后译派最著名的一位大译师,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因为他后来着重翻译了非常多的经论,并三次前往印度,依止了克什米尔和印度的很多大班智达。后来藏地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译师看了罗扎瓦仁钦桑波的翻译之后说:仁钦桑波如同日月一般,而我就像小星星一样。对自己所翻译的经论感觉特别惭愧。也可以说,仁钦桑波是后弘时期名气相当大的一位大译师。另外还有精通五明的大智者,《萨迦格言》的作者,萨迦五祖之一的根嘎嘉村尊者。
上述所讲的道理,与旧派宁玛巴、新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很多高僧大德们的究竟密意完全相符。
关于三戒各自反体不相混杂、遮需圆满、下戒的本体转依为上戒、下戒的功德上戒以上具的方式存在、表面相违实际不违以及在何时何地主要需行持上下何戒这六种道理,是在三戒圆融品当中必须明白的道理。
这个道理相当重要,因为这并不是阿里班智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是堪布云嘎的观点,也并非我们凭空捏造的毫无意义的语言,而是宁玛巴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清净无垢的观点。
全知无垢光尊者曾对后人留下了非常殊胜的三大教言——《禅定休息》《心性休息》《虚幻休息》,通过《心性休息》,令众人疲劳的心性得以休息;通过《禅定休息》宣讲了如何修持禅定,以此获得休息;而《虚幻休息》则通过智慧抉择万法如幻如梦的道理,在虚幻中获得休息。现在这些忙碌的、始终不能好好休息的人们,应该看一看无垢光尊者特别珍贵的《三大休息》。
尊者在《禅定休息》中是这样说的:“声闻菩萨与持明,三戒悉皆不违越,禁自相续尽利他,所现转为解脱道。”现在汉传或者南传佛教的有些人认为:获得别解脱戒以后,所受的密乘戒、菩萨戒如何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存在呢?实际真正去分析,三者并不相违,“守护自相续”为别解脱戒,“利益他众”就是所谓的菩萨戒,“显现转为清净道”即所谓的密乘戒,从反体方面来讲,应该有所不同。
其中所说的意义,尊者又在《禅定休息》的注释《净车疏》中云:“那么,实际上是怎样的呢?一位补特伽罗相续中具足三戒而守护,自体不混、需遮皆圆、本体转依、功德上具、要诀不违,应时主行。”对于这六种特点,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
在一位补特伽罗相续当中,三戒以六种特点的方式如何存在?下面主要讲这六个问题。
丙二(广说)分六:一、自体不混;二、遮需皆圆;三、本体转依;四、功德上具;五、要点不违;六、应时主行。
丁一、自体不混:
受戒对境心仪轨,定故自体不混杂。
颂词中说,受戒时的对境、心态和仪轨是决定不同而完全分开的,以此缘故,三戒以自体不混的方式而存在。此处的自体也即指反体,也即从反体来讲是分开的。
就像前面以六波罗蜜多来讲一样,一方面来讲,布施波罗蜜多和持戒波罗蜜多应该说为一体,为什么呢?因为从法性角度来讲是一体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地菩萨已经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却未圆满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说是分开的。有关一体异体的问题,如果未懂得中观和因明的分析方法,此处分析起来还是有点困难。
对于三乘戒律来说,从传戒的对境、受者的意乐、受戒的仪轨方面,均是分开的,甚至受戒时间也是分别决定的。比如受别解脱戒时,需要在几位比丘或上师面前受,而菩萨戒可在诸佛菩萨面前受,传授密乘戒者则是灌顶上师,传戒的对境完全不同。受戒的时间不同,受别解脱戒时,出家戒和居士戒,都属于终身戒,需要在有生之年中守持;八关斋戒则是一日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则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一直守持的。受戒时,从需要具足的出离心、菩提心、清净心方面,意乐也有差别。再加上受戒的仪轨不同,三戒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受戒仪轨。由于这些方面都是决定性的,自体应该不会混杂。
即便本体已经转依,比如受菩萨戒以后,原有的别解脱戒已经变成了大乘别解脱戒;受了密乘戒以后,已经转依为密乘的别解脱戒,虽然三乘戒律可以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同时存在,但各自之反体也绝不可能成为同位,因为三戒是互不混淆而存在、得而未失而分别存在之故。
比如说,在毁坏之因未出现前,此补特伽罗相续中一定会存在别解脱戒。在讲到世俗菩提心时,《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专门提过一个疑问:佛地时是否存在世俗菩提心?实际上,世俗菩提心在佛地也是以得而未失的方式存在,也就是说,已经得过并且从未失坏过,因此一定会存在。本来就是这样,在受别解脱戒时,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都是承诺有生之年守持的,而菩萨戒是承诺乃至菩提果之间守持,密乘戒在得受时则未讲到失毁之缘以及舍戒之因。但出现死亡的时候,密乘戒也不会舍弃。
堪布云嘎在这里举例说明:以发菩提心意乐摄持而依照声闻仪轨受的大乘别解脱戒,或者声闻比丘戒重新以发心而受,无论相续中具足哪一种转依的别解脱戒,均存在等起菩提心与别解脱戒两种反体,菩提心的反体在死亡时也不舍弃,因为死亡不是菩萨戒之舍因。获得大乘别解脱戒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发菩提心的意乐所摄,通过声闻仪轨来受;一种是已经获得别解脱戒的比丘,自己通过重新发心来受戒。无论是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由于小乘戒与大乘戒从反体上并不相同,在死亡之时,菩提心的反体都不会舍弃,因为死亡并非菩萨戒的失坏之因,而别解脱戒则在死亡时就已不复存在。
别解脱戒的反体,即承诺守护时的反体在死亡时就已舍弃,因为有生之年为界限的缘故。比如一位比丘,既得过灌顶受了密乘戒,也受过大乘菩萨戒,在他死亡的时候,别解脱戒的反体已经舍弃,而菩萨戒和密乘戒的反体不会舍弃。此人在转生以后,虽然没有重新受密乘戒和菩萨戒,在未出现毁坏之因前,他的相续中一定会存在菩萨戒和密乘戒,但前世所受的小乘别解脱戒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从自体方面来讲,三戒以毫不混杂的方式存在。否则,若自体为一体的话,这位比丘在死亡的时候,就连菩萨戒和密乘戒也应该舍弃,这不合理,且与经论的意趣不相符。
全知果仁巴在《分析三戒论》中云:“大乘别解脱,比丘等戒律,反体死时舍,菩提心反体,彼果亡亦现。”大乘比丘等别解脱戒的反体,在死的时候就会舍弃,而菩提心的反体,在死时也会显现,或者说来世乃至菩提果之间,此菩提心的反体始终存在。
丁二、遮需皆圆:
现在很多人对三乘戒遮需皆圆的道理不了知,有些人太放肆了,有些人太保守了,不能掌握中间的分寸,这是个大问题。
所遮烦恼需不缚,各自道方皆圆满。
断除转变与道用,均断惑相智者同。
藏文当中本来是九个字,尤其三戒圆融这一部分,藏文当中字比较多一点,现在译成七个字的话,可能从内容上与前面相比要稍微难懂一点。
颂词中说,无论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密乘戒,需要遮破的烦恼必须遮破,自相续需要不被烦恼所束缚,必须具足这两个条件。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若能断除烦恼、相续不被烦恼束缚,声闻乘、菩萨乘和密乘这三道,各自的功德即已圆满。
“断除转变与道用”,分别指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戒以空性大悲藏摄持而转变烦恼、密乘戒认识烦恼的自性以后转为道用。此三者均需要断除自相的烦恼,这是智者们共同的意趣。
这个教证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也引用过。但有些问题,没有详细讲而只是引用的话,个别人好像也接受不了。现在大城市里面有很多“佛教博士”,其他人也认为非常了不起,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受过正式的佛教教育,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出来;他们提出来的问题也都是名词上的,“别解脱戒是什么意思啊”,“中观自续派中的续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提出来真是非常非常的可笑!这些人也许看过很多书,但只是看一看,里面的内容根本没有记在心里,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根本没有深入去剖析。这样的话,只是一种表面上非常肤浅的智慧,没有很大实义。大家如果学习因明的话,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打开智慧。以前札嘎活佛摄受的一些觉姆,在辩论方面特别厉害,炉霍寺的僧人路过的时候,她们都是通过因明的各种辩论方法挡着他们。
有些人认为:密宗的戒律太过放肆,做什么都可以。实际并非如此,密宗真正大成就者的双运、降伏等行为,虽然有是有,但对大成就者自己来讲,不被纤毫的烦恼所束缚,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如果有丝毫自相的贪心、嗔心、嫉妒等烦恼,即使密宗也是一再遮止的。正如此处所说的,密宗当中也是所遮和所需全部圆满的,也就是说,自己的相续不被烦恼所束缚,就是所需;该断除的烦恼全部要断除,就是所遮。对这一点,大家通过真正的闻思以后,应该明白:密宗与显宗是相同的,虽然密宗具有它的特点,但所遮和所需还是很重要的。
在戒除所遮——自相续烦恼以及由烦恼引发的不善业这一点上,三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经》云:“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贪欲之因而未远离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不管任何一种法,若直接或间接不能远离贪欲,就不能成为戒律,也即不是佛教。又云:“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远离贪欲之因而不成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毗奈耶经》虽然是小乘经典,但密宗也不能将之舍弃。
以上对三戒在所遮完全相同方面已经作了宣讲。你们也要好好想一想:密宗有没有开许自相的贪心、嗔心等?根本没有。若以方便方法或者三清净的方式来摄持,可以开许。但观察我们自己的心相续,有没有这种境界呢?非常困难。
我在《藏密问答录》里面,曾经引用过《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有通过方便摄持将烦恼转为道用的公案,比如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星宿婆罗门行淫,不仅开许,而且以此可以圆满数万劫的资粮。这是显宗承认的一种方便方法。但如果没有大悲心和清净无二的见解摄持,任何开许都是没有的。
这个问题,在当前来讲非常关要。你们首先要在道理上通达,之后自己行不行持呢?要看自己。有些人对践踏因果无所谓,随随便便行持;有些人会比较谨慎,乃至具有自相烦恼的时候,不会以密宗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
而且,三戒的所需——自相续不为烦恼所束缚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来说,声闻乘对所有的贪嗔痴要严格禁止,与菩萨乘、密宗乘以方便摄持而行,两者在不为贪欲之垢所染污这一点上,完全相同。
虽然形象上不同,但从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圆满。声闻乘认为二谛实有存在,因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而转变为法性,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
从乘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但我们自己能否接受?自己到底是不是大乘行者?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菩萨所说的认识烦恼自性这一点来说,我是否认识了烦恼的自性?自相续中有没有自相的烦恼?这些问题都需要观察。
什么叫做自相烦恼呢?凡夫人一般的贪心、嗔心等,就是自相的烦恼。自相烦恼与非自相烦恼有很大差别,像一些高僧大德,在他相续中没有丝毫的嗔恨心,虽然在众生面前显露嗔恨心或者忿怒相,但不是以自相烦恼驱使。这一点真的很难做到。有时候我批评道友,首先自己想装着不生气,但越说越生气,真的生起了自相烦恼,后来回去吃饭的时候开始后悔。所以,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中有没有自相的烦恼?自相烦恼一旦产生,学习密乘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还没有达到密宗真正要求的资格。这时候一定要按照小乘所讲的,对这些烦恼进行遮止,并且严格守持小乘戒律。不然,以非自相烦恼为借口或者以密宗为借口,直接行持一些非法的话,后果真的很可怕!
现在很多人没有佛教基础,在这些地方经常混淆不清,所作所为听起来也非常可怜、可悲!学院里面确实非常好,很多道友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到外面一看的时候,上师也乱来、弟子也乱来,有点不忍目睹。所以大家首先要在道理上明白,尤其《三戒论》当中所讲的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这里讲到,别解脱乘认为:贪心、嗔心一定要断除。而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相而转变为法性,尤其大乘显宗已经真正通达这一道理,像星宿婆罗门一样,全部以大悲心或者智慧来摄持,这叫做烦恼转变为法性。到了密乘的时候,对万事万物均观为等净无二,以这种见解摄持下,自相续中无有丝毫自相的烦恼,叫做烦恼转为道用。
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各自分开,实际均要断除束缚之因的自相烦恼。大家对“自相烦恼”这个名词一定要记住,什么叫自相烦恼?也即未以空性和大悲心摄受的烦恼。比如你以前在家时如何生嗔恨心,现在还是一模一样地生起来,那就没必要戴上一顶密宗很庄严的帽子。因此,自相烦恼必须断除这一点,是所有智者一致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