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论讲解·第30课
戊三、宣说十四条根本戒:
宣说十四根本戒:存心诋毁三恩师,
轻侮扰乱其内心,一切罪中最严重,
是故此条首先说;于示取舍如来教,
上师教言自明知,轻视违行违教二;
于总远近密道友,嗔怀恨嫉侮等三;
心想众生离诸乐,诚心舍慈第四条;
以贪非时故出精,舍菩提心第五条;
诋毁寻道入外道,声缘大道乘宗六;
非器未作仪轨者,未圆满与失毁者,
畏惧深法五者前,泄露秘密第七条;
于五蕴即五佛陀,轻侮诋毁摧残八;
于基道果清净性,疑为引导第九条;
本具能力不降慈,十大应诛第十条;
离名等执实无实,寻思衡量十一条。
不利具三信心众,不护心欺第十二;
合适资具誓言物,应时不依十三条。
观待总别智慧母,明暗满足谤十四。
如果能像保护树根般守护誓言,则是产生一切道果功德的根本;若未加以护持,则成为恶趣之因与痛苦的根源,以业力牵引而下堕。
梵语当中,誓言是指若毁坏则如断根之树般无法产生功德,若未毁坏则可出生一切功德。密宗誓言也可分为十四戒条,以下对此理进行说明:
一般来讲,十四条根本戒中,第五条和第十三条,是智慧灌顶和秘密灌顶的誓言;第九条和第十一条,是第四句义灌顶的誓言;第十四条尤其是与智慧灌顶相违的根本戒,其余九条为宝瓶灌顶的誓言。
上师作为非常严厉的对境,而成为第一条戒;与上师所说之佛法不能相违,是第二条;此佛法需依靠道友而修持,为第三条;一切修法均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是第四条……以前前最为严重的缘故,或者以基础的方式,才如是安立了次第。
对于十四条根本戒,大家一定要背诵,因为这是所有密宗的根本十四誓言,《大幻化网》中所说的五条誓言,也包括在此十四条根本戒当中,明朗大师在《三戒论注疏》中讲得非常清楚。
一、诋毁上师:《明誓言续》中云:“一般引导誓言灌顶师,酬忏师与令解心续师,以及窍诀传承六上师。”上师有六种,一是一般的上师,二是引导趋入佛门的上师,三是誓言灌顶上师;四是令自相续解脱的传讲密续的上师;五是忏悔师;六是传讲窍诀的上师。对此六者,应分别像对待国王、舅舅、父亲、母亲、眼目和心脏一样。尤其传过无上大圆满窍诀的上师,一定要像自己的心脏一般对待。
虽然从对境方面而言,不一定必须与密宗有关,其他的皈依师、传戒师等都可以包括,但此处所指的是三殊胜上师,即如《集乐寂静根本续》中云:“解脱相续灌顶示窍诀。”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很多人对“谁是根本上师,谁是次要上师”这些问题不太清楚。真正的根本上师,就是得过灌顶、密宗续部的上师,尤其得受过大圆满非常甚深的认识自心本性的窍诀上师。对这三种殊胜上师,应分别像对待母亲、眼目、心脏一样,也可以称之为具三恩德上师。
也就是说,对于赐予灌顶、续部与窍诀的三恩德上师,或具二恩德,或具一恩德上师,比如只灌过顶、传过法,叫做具二恩德;只传过密法或者只传过窍诀,或者只灌过顶,则具一恩德。无论如何,对其中任何一者,若以嗔恨或嫉妒心,心中想去诋毁,进而当面或在背后,以言词反对、讥讽的方式加以诋毁,轻侮不敬等。
密宗的根本戒,有些以身体违犯,有些以语言违犯,有些则在内心违犯,对这些界限大家应该清楚。如果在心中产生这种意念,并且始终未出现对治法,就已经犯戒了;以语言违犯时,当他表达的意思,其他人清晰领会时便已犯戒;而身体亲自做出行为时,即已犯戒。十四条根本戒当中,有些具足三门,有些只具足一种,比如诋毁上师,具足内心和语言两个即犯戒,也就是说,并非无意当中,而是内心确实如此想,口中如是宣说。有些人在说话过程中,说话不够严谨,后来反省过来时,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毁谤了上师,特别后悔……这只是无意中犯的,不一定犯根本戒。
以这种言词,扰乱上师的心,令其不欢喜,这是所有罪业中最为严重的。无垢光尊者曾说:依靠上师而犯之罪,诸罪中最重。《密宗大成就者奇传》里面,也是讲了一个弟子违背上师教言的公案,结局特别悲惨,以后方便的时候可以给大家讲一下。
因为金刚上师是诸佛之本体,不仅对境严厉,而且自己的一切道果功德,完全取决于上师的欢喜摄受。从古至今,从以前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也可以看出,所有道果的功德,完全取决于上师的欢喜摄受。很多印度的大成就者,并没有做其他事情,唯一以令上师欢喜而获得了成就,这种公案也是非常多。
因此,对于上师这种非常严厉的对境,尤其是具三恩德的上师,平时不管说话还是做事,一定要格外小心,为此才首先宣说了这条誓言。如果破此誓言后,未能立即忏悔还净,无论再怎么精勤修持密宗道,不用说殊胜悉地,就连共同成就也不会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教证、理证特别多。
现在的很多弟子,依止了一位上师,就把原来的上师舍弃。这样的话,不论你现在依止的上师多么好,也不一定获得悉地,因为所有上师在诸佛菩萨的本体中,都是一味一体的,不能舍弃。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应视为功德,尽心尽力成办上师欢喜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