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论讲解·第25课
《三戒论》当中,前面已经讲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密乘戒的缘起、来源,尤其前译宁玛巴不共的特点也已经讲了。相信大家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已经对宁玛巴的传承历史、传承上师,生起了非常坚固的信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对宁玛巴的教法没有了解,不可能生起信心,没有生起信心也就不会生起定解。这样一来,遇到外缘的时候很容易转变,所谓的求学很可能白学了。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学密宗,尤其对藏传佛教,如今全世界的很多佛教徒都有一种狂热之心。为什么对它有这么大的兴趣呢?因为藏传佛教有很多不共的特点,比如烦恼转为道用法、自他交换法、即身成就虹身法等等。但是我想,既然对它有希求心,就必须了解密宗的意义,之后通过灌顶趋入密宗,进入密宗以后,必须守持密宗的戒律,否则是相当危险的。不管显宗还是密宗都是如此,进入菩萨乘,就应该守持菩萨乘的戒律;进入密宗,就应该守持密宗戒律,这个非常重要。
那么,想要了解密宗的戒律,首先密宗戒的本体是什么?藏传佛教对这些问题分析得非常清楚。比如菩萨戒的本体是什么?菩萨戒有哪些分类?应该如何守持?有何种功德?对这方面都有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同样,对密乘戒也是首先认识它的本体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分类?通过何种途径在自相续中获得密乘戒?最后通过何种方法守护?若失坏,通过什么方法恢复?
因此,对一名佛教徒来说,这部《三戒论》的确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
丁二、所受戒之本体:
本体三门由方便,智摄戒条依各宗。
若问:所实修的密乘戒之本体是什么呢?实修,也可以说实际行持。“修”有行持、串习之义。那么,需要遵守、护持的密乘戒本体是什么呢?以能护殊胜方便智慧摄持的大乐智慧,加以防护所护之三门细微习气,以及执相之分别念的心及其种子,并且通过自相续获得灌顶而得到的密宗戒律。
大家学习了三戒的本体之后,对这些问题一定要记住。什么是密乘戒呢?密乘戒的本体,即以能护的方便智慧摄持的大乐智慧加以守护,也就是说,身语意三门的细微习气和执著相,必须通过方便和大乐智慧来摄持。
从广义讲,对于大乐智慧和方便,各宗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从圆满次第解释的,也有从生起次第解释的,还有以无上大圆满解释的方法。众生从无始以来,三门中就有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在显宗尤其以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不能断掉。而密宗的智慧和方便,从解脱道角度,智慧就是指空性见,方便指大悲心,也即以智慧和大悲心来摄持自相续的执著,这就是所谓密乘戒的本体,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一个人的相续中,真正对众生生起了无碍大悲心,以及对任何法不执著的空性见,就是方便智慧无二无别。一个人若能以方便智慧摄持自相续三门,他的戒律应该能守持得好,这是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
从方便道的角度,密乘戒又是如何安立的呢?自相续受持目视大乐、发笑大乐、拥抱大乐、双运大乐智慧的差别,依照四续部各自的观点。
比如事续、行续、瑜伽和无上瑜伽续,事续中对明妃以目视生起大乐,因为还未达到很高的境界,主要以眼目而视后生起大乐。这种大乐并非世间人所说的,男人看女人所生起的一种欢喜心,或者男人拥抱女人时生起的欲乐心,如果密宗的大乐智慧与世间分别念的快乐相同,则与有关经续相违,千万不能如此认识!此处所谓的大乐,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说,是无有任何世俗分别执著相的。
因此,从一般根基而言,方便道非常危险,也非常可怕!无垢光尊者在《心性自解脱》等论典中说,方便道具有许多殊胜特点,然而一般人不容易修持,因此趋入解脱道非常重要。
这里讲到,事续以目视大乐、行续发笑大乐、瑜伽续拥抱大乐、大瑜伽双运大乐的差别,分别依据各自的观点,这就是密乘戒的本体。总而言之,对于这些大乐的差别无须行持,因为大家都是行持解脱道的密宗学徒。对于方便道,尤其阿底峡尊者入藏以来,在藏传佛教中并未实际修持真正的方便道,因为以解脱道为主是非常保险的。也就是以大悲心和空性见摄持自己三门的相续,如此通过灌顶获得的戒条,就是密宗戒。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注意,否则密宗有时候确实有一种危险性。将一般世间的情感作为密宗修法的话,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获得难得的人身,却依靠密宗造作恶业,实在太可惜!也非常可笑!当然,个别人修不成密宗,这也不要紧,只要好好修持前行,就可以说是密宗修行人。希望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千万不要修错!尤其不明白这些道理,却到处宣扬的话,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现在所谓“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非常多,千万不要在没有任何见解的情况下,随随便便修持。
尤其在座的大多数人,应该是为了希求解脱才来到这里的。你们很多人,即使即身得不到成就,来世也应该有希望。无垢光尊者在《空行心滴》里说:我即生中非常懒惰,表面上做着相似利益众生的善法,却未好好修持,即身成就虹身的可能性十分渺小,但在中阴和来世会成就而利益众生。当然,无垢光尊者不可能不成就,也不可能是相似利益众生。尊者还说:我即生摄受的弟子不多,其他人对我的看法非常多,但愿依靠这部法对未来的众生有所利益。因此在座的人也是,即生真正虹身成就的话,恐怕要求有点高,也有困难,但千万不要将密法作为买卖品,来换取短暂几十年的生活用品,这样非常不值得!
在修密宗的过程中,今生修不成也不要紧,来世还可以修,但在今生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缘起。千万不要在即生依靠密法出卖自己和上师,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人的思想很容易混乱,尤其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已经深陷金钱的漩涡当中。
学院当中,从好的方面来看,的确人才荟萃,很值得高兴!另一个方面,现在学院大多数的修行人,已经成为希求金钱的一代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以前我刚来的时候,大概1997年、1998年,那时候的很多修行人十分知足少欲,物质方面的顺缘确实不太多,每天自己吃一点糌粑,早上起来烧一壶茶,中午再烧一壶茶,边看书边喝茶,一天当中就足够了。当时学院里面,在每个人自己的小院子里,都是在看书、背书、闻思修行,在外面散乱、搞世间法的现象,几乎没有。那时候,一般早上三四点钟起来,一直背《俱舍论》《入菩萨行论》;上师讲完课以后,还有好几个堪布辅导,当时的学习气氛的确与现在有天壤之别。
现在已经到了金钱时代,很多人受到的诱惑不可估量,自己也无法觉察,尤其条件好一点的人,根本不会将心专注在佛法方面。不过学院里面还是有一些知足少欲的金刚道友,每天早上很早起来,白天也没有很多琐事,自己的房子虽然比较破烂,但每天就是认认真真看书,除了常住上发心的事情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很多事情。
我想:现在这种讲经说法,可能只是给一些人种下善根而已。看到很多金刚道友的行为,非常失望、懊丧!心里有一种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在已经是五浊时代,很多人的心态不稳定,今天希求这个、明天希求那个,没有很大意义。但换个角度来看,在当今时代,如此殊胜的道场,其他地方肯定没有,全世界这么多人,其中有闻思修行的道场和修行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家现在既然来到了这里,在短暂的几十年里,没必要将时间花费在名声、地位、财产等诱惑当中。不管遇到任何违缘和困难,应该坚定不移地闻思修行,尤其是在上师面前好好听受佛法,心专注在佛法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名称上说我是密宗修行人,整天睡懒觉、做毫无意义的琐事,没有很大意义!
在以前的一段时间当中,我本人也做过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但现在已经完全变了……有时候自己回顾自己的历史,还是有很多悲伤和欢喜。在座的金刚道友刚来的时候,很多人非常虔诚,现在依靠各种恶友和外境,心慢慢地已经变了。尤其心神不定的这些人,今天到那里、明天找这个,这种人最后的下场非常悲惨。所以,希望大家在有机会的时候,不要胡思乱想,除了对学院、对众生有意义的发心以外,尽量减少琐事,一心一意专注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丁三、分类:
事行瑜伽无上四,十四堕罪各数定。
参阅时轮金刚说,无上之宗廿五戒,
十四根本五部戒,粗堕与大圆满轨。
这里主要讲密乘戒的分类。如果对此密宗戒作分析,则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续部中,每一部各自有十四条根本堕罪,此为定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具德《时轮金刚大疏》中有宣说,大家可以参阅。
除无上续以外的其他外三续,其所护戒条归纳成偈颂,即:
“事续十四根本罪:诚信三宝与密宗,信解大乘敬师友,不嗔他尊供自尊,不赞他论供宾客,不舍慈心勤利他,精进念诵护誓言,密续不传非法器,护持证悟密宗续,违犯则为根本罪,依密总续而禁戒。”
事续的十四条根本戒是:一、诚信三宝。二、诚信密宗。三、对大乘具信。四、恭敬上师和道友。五、对其他宗派所修持的本尊等不嗔恨。六、对已获灌顶的本尊、护法神等,不间断作供养。七、不赞叹邪魔外道的论典。八、诚心诚意地恭敬利益新来的人。但你们也需要注意,因为新来的这些人,心态与真正的修行人完全不同,在与他们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很多语言和行为要掌握好分寸。九、对众生不舍慈心。十、精勤利益他众。十一、精进念诵,守护誓言。十二、不能将殊胜密续传给非法器。十三、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护持自己的证悟境界,这一点很重要。十四、保护一切密宗续部。依靠密宗总续部的所有戒条,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事续的十四条根本戒,在其他《三戒论》的讲义里也有广说。希望大家不要仅仅灌个顶就心满意足,既然已经获得了灌顶,对于灌顶后需要守持的戒条一定要通达。
一般来说,密宗事续的灌顶大家应该清楚,主要依靠宝瓶、八吉祥等做灌顶,上师再念一些事续的传承,这表明你已经接受了事续部的灌顶,这时对事续部的十四条根本戒必须遵守。行续灌顶的话,在水灌顶的基础上,还有金刚铃灌顶、金刚杵灌顶、名义灌顶和明镜灌顶,再传一些密续,叫做行续灌顶,这时同样需要遵守十四条根本戒律。
“行续十四根本罪:十不善业为所断,正法以及菩提心,纵遇命难亦不舍,莫以吝啬不布施,不害众生若违越,《现菩提》说根本罪。”行续的十四条根本戒:第一到第十条,分别是十种不善业要断除;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即使遇到命难也不舍弃正法和菩提心;第十三条,不能因为吝啬不布施;第十四条,不害众生。如果违越,则如《现菩提》所说会成为根本罪。
“瑜伽十四根本罪:五部誓言次第为,皈依殊胜三宝尊,受持铃杵手印师,慷慨发放四布施,受持戒律勤供养,即是所断余他胜,《大现真如续》中说。”在上述灌顶的基础上,再获得如来部、金刚部、宝生部、莲花部和事业部这五部灌顶,也即与弟子相应的五灌顶、与上师相应的六灌顶,总共有十一种灌顶。得到这十一种灌顶以后,需要守持如下十四条根本戒,按照次第分别为:如来部的誓言,必须诚心皈依殊胜三宝尊,此为前三条;金刚部的誓言有四条,需手持金刚铃、金刚杵,结手印,以及恭敬上师;慷慨发放四种布施,是宝生部的誓言;受持戒律和精勤供养是莲花部的誓言;事业部的誓言是断除所断。这里与其他密续的说法有点不同,其他密续中说:莲花部的誓言是不舍弃正法,事业部的誓言是自己所行持的一切均不违越上述十三条戒律。
本论对上述戒条只是略带提及,以下主要宣说无上瑜伽部的二十五条根本戒、共同与殊胜五部戒、总续部中共称的十四根本戒、彼支分粗堕,大圆满教轨中的根本支分誓言,在下文中也有阐述。
实际上,平时所谓的密宗十四条根本戒,就是指无上瑜伽的十四条根本戒,它可以包括事续、行续、瑜伽续的所有戒律,也包括大圆满的一些戒律,因此,下文所讲的十四条根本戒尤为重要。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
初说未得得戒法,彩粉密处之坛城,
世俗胜义菩提心,如是四种坛城中,
瓶密智慧四灌顶,次第赐予具相徒。
这里首先宣说,未得到密宗戒时应该如何得到的方法。密宗戒律并非以其他方式获得,如菩萨戒通过自己的发心或者在上师面前得受,而密乘戒必须在一位上师面前,依靠坛城做灌顶以后才能得到。所谓的坛城有四种,一是彩粉坛城,二是密处坛城,三是世俗菩提心坛城,四是胜义菩提心坛城。根据弟子根基的不同,依靠这四种坛城,上师对他进行瓶灌顶、密灌顶、慧灌顶和智灌顶,其中,智灌顶就是平时所谓的第四句义灌顶。
一般来说,灌顶有基灌顶、道灌顶、果灌顶三种,以灌顶的方式来分则有众多,像《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有些有三十多个灌顶,有些是二十多个灌顶,有些则有一百多个灌顶,此处不作宣说。
总的来讲,所谓的灌顶,“灌”就是灌溉,“顶”即头顶。为什么叫顶呢?顶就是地道之功德,通过上师灌溉的方式,令众生相续得以滋润,并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比如一颗种子,没有以水灌溉时,始终无法生根发芽,但是将种子放在泥土当中,再灌一点水,过一段时间种子就会成熟。同样,我们的相续相当于种子一样,就像《宝性论》所说,五道十地和如来藏的功德圆满具足,只因暂时的垢染而蒙蔽了。密续中说:能成熟的灌顶,能解脱的窍诀。因此,对灌顶的含义,大家应该这样理解。
在印度梵语当中,灌顶叫做阿布肯匝,有两层含义:一是遣除垢染,二是灌开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包括所有的功德在内。意思是说,灌顶以后,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障碍全部能遣除,同时获得智慧的成熟。汉语当中,灌顶一词是怎么来的呢?一个国王在获得王位之前,必须有其他国王为他做一种灌顶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以前他不能做的事情,从此以后有权力处理。同样的道理,一般的凡夫人,以前没有资格修持密法,获得密宗灌顶以后,可以修持。你得到事续部的灌顶,就有权修持事续部的法;得到行续灌顶,就可以修行续的法;得到无上大圆满法的灌顶,你就有权力修持无上大圆满的法。所以,灌顶与他的地位有一定关系,以此名义而取名为灌顶。
其中基灌顶:风脉明点的本性与四灌顶的功德,不可分割而存在。每个众生相续中都有风脉明点的本性,与四灌顶中所获得的功德无二无别、不可分割而存在,但是未依靠缘起起现的话,暂时被迷乱遮蔽而无法现前。如续云:“自若无灌顶,灌顶岂能得?于荞麦豆米,灌顶无果现。”
灌顶在最初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与藏文稍有出入,因为藏文“旺格”只是一个名词,汉文的“灌顶”是动词和名词结合在一起的。在解释“基灌顶”时,这种动词和名词结构的词就比较难懂。真正意义上来讲,应该是每个众生相续中都有一个基灌顶,否则,即使灌一百个顶也毫无用处。
此处教证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自己相续中无有基灌顶的功德,对你灌顶又怎么能得到功德呢?根本得不到。比如麦子、青稞等,本来就不具足能成熟的如来功德,因为它是无情法,这样的话,一位大活佛整天给它灌顶,也是不可能成佛的。
因此,正因为众生相续中本具如来藏、基灌顶的功德,就像水结成冰的时候,水的本性依然存在一样,凡夫相续中,原本就具足如来藏的功德,这就是基灌顶。
道灌顶:是由金刚阿阇黎授予的灌顶,下面再作说明。果灌顶:最终现前果位时,虽说不需要依靠仪轨而得世俗所摄的灌顶,然而就像因乘中所说的佛地具有断障发心一样,在四身本体中可以安立果灌顶的名言。
这里的解释方法稍微有点难懂,有人对基道果的灌顶是这样解释的:基灌顶,从未获得过灌顶,最初有一位上师给你灌顶,因为原来如来藏的种子一直很枯干,通过灌顶滋润,叫做基灌顶;中间在修道过程中,得到很多密乘的灌顶,叫做道灌顶;最后在十地末尾时,十方如来对你灌顶获得成佛,叫做果灌顶。这种解释方法比较好懂。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所谓的道灌顶需要经常修持,比如早上修上师瑜伽需要受灌顶,这也叫道灌顶。《杰珍大圆满》当中对基道果灌顶讲得比较细致,在这里不多说。总而言之,很多人喜欢灌顶,但你所求的到底是基灌顶还是道灌顶,自己应该明白。
道灌顶:仅仅是本具的如来藏功德或者说基灌顶并不足够,就像种子若不具备人力、水肥、温湿的外缘,则不能成熟苗芽一样。同样,如果未得受能成熟的灌顶,就无有直接生果的能力。因此,灌顶非常重要,很多人希求也非常值得,但是,所谓的灌顶必须具足二因四缘,否则还是得不到灌顶。
道灌顶又分基、道、果三灌顶:最初未得者新受的灌顶是基灌顶;之后上师赐予灌顶,自己趋入坛城受灌顶等,称为道灌顶;十地末际,依靠报身佛灌顶而净除细微习气,从而本师、眷属成为无二无别,这是果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