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传承及略释·第3课
2017年3月10日
今天继续念《入中论》的传承。网上和现场的道友们,都听得比较认真。今天念完之后,我们就用三天时间把《入中论》的传承全部圆满了。明天简单讲一下《瑜伽欢乐道歌》。就目前来看,网络还可以继续使用,之后再念什么传承、讲什么课还没定下来,到时候再看看。
(堪布念传承)
《入中论》使用法本之缘起
第六品念完了。最早的时候,我们是用这本书来讲《入中论》的,这是宗喀巴大师的《善解密意疏》,法尊法师翻译的。(堪布展示法本给大家看)学院当时有个道友叫智开,1990年2月24日的时候,他在成都昭觉寺请了这本书,之后送给了我。不久之后,我用这个法本给大家讲过一遍,好像颂词后来也讲过一次。
那时的道友有很多已经不在学院了,有些人去世了,有些人离开了。这本书可以给你们小范围传看一下。当时我们是在桑耶塔讲的,参加的人大概有二十个。当时是1991年吧?谁都不知道啊,全是新来的,那时的人现在很少在这里了。(大众传看书)书不是给你们的哦,如果不注意会有丢失的危险啊。(众笑)
缘起空性之理略释
中观里讲的缘起空性,是说世界上的万法都是因缘产生的,而且因缘的本体空性,没有真实的存在。佛经中也讲,只要是因缘产生的,必定是空性的。一开始我们很难理解这句话,会有疑问——为什么因缘产生的就是空性的呢?甚至会认为因缘产生的应该是存在的。这种想法不合理。由因缘而生,说明不可能有实有的本性,既然没有实有的本性,那么它的本体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实质性的事物。因此,无论是自己的心,还是所有外在的事物,它们的本体都不成立。
对于世俗中因缘生的道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理解。实际上,所生之法的本体不能离开空性,或者说它完全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中,它的显现也不可否认,无欺而存在。这个道理很重要。
心理学中的两种心态
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心态的分类方法,把心态分成了两种,这两种心态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结果。
第一种心态叫做“固定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经常把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固定化,他的想法也都带有固定性。比如,他会认为“我的事业应该是这样”“我的生活应该是那样”,完全被固化了。
实际上,因缘并不是固定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有不确定性。如果从小就有一种固化的心态,那么一旦他习惯的生活发生变化,就会特别痛苦:“啊!我原本以为是那样,怎么会变成这样!”如果他的人生目标也是固定、不易改变的,那么,万一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他就会特别失望、绝望,很容易受伤、受刺激,感受到痛苦。
另一种心态叫“成长心态”,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在生活中可以适应变化,不给自己设限。他在工作、生活方面,思想、价值观方面,都可以有变化。虽然他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在变化出现的时候,他能够承受。
前两天我引用了《中观四百论》中“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的教证,这是圣天论师宣说的甚深道理。世界上所有的法,只要是无常的,就一定会有损害;一旦有损害,就无法让人快乐。对此,有些人可能会说:“虽然会有变化,但在变化之前我是快乐的。”这个说法也对,如果我们比较乐观,确实会这样认为,比如说,还没有生病之前我是快乐的。
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今天的快乐会成为明天痛苦的因,因为快乐在不断被消耗。我因为往昔的各种因缘和福报,而拥有了现在快乐的生活,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快乐就没有了。甚至于说,我今天获得的快乐可能使我造下恶业,因此会变成痛苦的因。或者,虽然我今天很开心,但由于无常的本性,它也是有损害的。
劝勉背诵与学习中观
之前讲《中观根本慧论》时,我要求大家背前面两个颂词和最后一个颂词。有位八十岁的老人跟我说:“你不是说要背三个颂词嘛,我前面两个颂词已经背好了,最后一个颂词我也要好好背诵。”八十岁的人还这样背诵,很有积极性啊!
《中观四百论》的教证希望你们也好好背诵。以前的高僧大德,包括我们学院的很多求学者,可以把《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全部背下来。不过,你们现在那么忙,有那么多事情,不一定能全部背下来,但应该背的还是要背——比如《入中论》里的很多颂词。
刚才前面念的这个颂词就应该背诵:“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颂词。讲到十地中的第六地时,也有这样一个颂词。这部论中有很多特别好的教证,我现在没时间说都是哪些,但大家应该要都能背诵。
缘起空性与人无我有关,人无我又与破除四种颠倒“常乐我净”有直接关系。如果通达了缘起空性,会很容易明白无常和无我的道理。现在有很多人在学习因明和《俱舍论》,当然这非常好,但接受中观空性的道理则更为重要。
如果能懂得空性,对大圆满的道理也容易理解,因为空性与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意趣是一致的。《定解宝灯论》中也讲,印度有具德月称论师,藏地有具德荣索班智达,他们异口同声地建立了大空性的道理。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第六品中清晰地讲述了空性之理,而荣索班智达则在《入大乘论》中宣讲了大圆满的道理,两位尊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这两位尊者,一位在印度,一位在藏地。在印度宣讲的是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也就是月称论师的空性观;而在藏地,则以荣索班智达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为代表。全知麦彭仁波切是近代的大德,荣索班智达是早期的大德——比无垢光尊者还早。他们所建立的大圆满见解,与中观的见解非常相合。所以,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说:“如果要通达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对中观闻思究竟非常重要。”
当然,所谓的究竟,并不是说要对所有中观论典都特别精通,但对《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和《中观四百论》,即藏地所谓的三大中观论典,在有生之年,最好由上师讲授,带领我们闻思。如果没有上师的传授,那么通过法本来学习也很好,因为法本本身是非常殊胜的,像我们原来讲过的《般若摄颂》以及佛经中的一些道理,已经由很多印藏大德、论师们用他们的智慧进行过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