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讲解·第46课
2024年6月27日
《如意宝藏论》的十二品,外道的部分已经讲完了。现在转到内道,主要讨论小乘和大乘。昨天我们讲了声闻乘的总说,涵盖了分类、自性和宗派。今天要讲声闻乘的别说,别说又分为略说和广说。我们先从略说开始。
卯二(别说)分二:略说;广说。
辰一、略说:
分别自性有二种,有部以及经部行。
小乘的宗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有部宗和经部宗。“诸经藏”指的是大乘经典,是佛陀专门为利根菩萨讲的。而声闻乘的修行者是观现世者,智慧比较浅,无法理解真正的无我或佛陀的深意,只能理解后来的大德——也就是阿罗汉们的意趣。所以,他们以《毗婆沙论》为主要典籍,把《毗婆沙论》的教义作为正量,这就是有部宗。
《毗婆沙论》对有部宗特别重要。它的汉译本很早就有了,藏译本是法尊法师根据汉译本翻译的。至于这部论的作者是不是阿罗汉,或者其他什么人,有不同的说法,以前讲《俱舍论》的时候也提过。
经部宗则认为,论典可能是一些有我执的人用分别念编造的,因此不算正量。他们认为,只有具足慧眼、远离障碍的佛陀所说的经典才算正量。因为他们主要以佛陀的经教为准,所以称之为经部宗。
总的来说,小乘分为经部和有部,两个宗派的观点基本上差不多。就次第而言,有部的观点稍低一些,经部的观点相对高一点。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提到,有部的很多观点承认实有的法,而经部则认为是假立的。他们对二谛的安立也有所不同。
这方面的问题,在讲《俱舍论》时分析过。《俱舍论》的颂词主要反映了有部的观点,而世亲论师造的《俱舍论释》则以经部的观点为主——所以提到有部的观点时,语气有时会有些不满。当然,也有个别地方,两种观点都有涉及。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接下来,我们分别广说有部和经部的观点,先从有部开始。
辰二(广说)分二:有部;经部。
巳一、有部:
有部所知五事等,七种宗义非真知。
有部的观点和教义非常多,但主要承许七种宗义,即所知五事、灭法别义、三时成立实体、不可言说之我、识非自证与境证、法相名相异体和不失坏法。这七种特法,学过《俱舍论》的道友都比较清楚。
这次时间不够,不然我讲一遍《如意宝藏论释》,大家对所知万法会更加明白。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七种宗义。
一、所知五事。有部宗认为,全部所知法都包括在五事之中,分别是色法、心王、心所、不相应行和无为法。色法主要是四大;心王是觉知对境的眼识等六种识;心所是心王缘取对境的差别,共有五十一种;不相应行有二十三种,是和色法、心王无关的部分行蕴;无为法有三种,即虚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后面的注释对这五事讲得很详细。
怎么破除所知五事呢?其实很简单。用大乘观察微尘的方法,可以破除色法。观察无分刹那,或者以身体内外不可得的方式观察,可以遮破心王;既然心王不成立,心所也就无从成立。不相应行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而是小乘安立的色法和心法相应的一段过程,比如得绳、无想定、命根、同类等,都是一种过程。实际上,如果对心和境进行观察,除了假立的法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至于虚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三种无为法,除了假立的所破法外,也没有任何实体——虚空没有实体,抉择灭没有实体,非抉择灭更没有实体。
所知五事比较容易破除,学过《俱舍论》的道友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二、灭法别义。这个观点有点奇怪。他们认为,瓶子之类的任何一个有为法,都有生、衰、住、无常四个法相;随从表示它们的四种法相,包括生之生、衰之衰、住之住、灭之灭;这八种再加上加上瓶子之类的八个实体,总共有十六个实体存在。他们担心,如果生没有产生,生就不成立。因此,每一个有为法都有十六种实体法。
实际上,从未来、过去、现在三时来观察,灭法是不可能成立实有的,否则就会有灭法不灭的过失。虽然某些观点认为灭法实有,但那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而暂时安立的名言,真正实有的灭法是不存在的。所以,灭法别义也容易破除。
三、三时成立实体。他们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本体都是成立的。未来以未生的方式存在,过去以过去的方式存在,现在更不用说了。
如果进行观察,这种观点也容易破除。比如,未来在现在存在吗?如果存在,未来就不是未来,而应该是现在。过去在现在存在吗?如果存在,过去就不是过去,而应该是现在,或者现在就变成了过去等等。这样一观察,三时成实的观点也不难破。
现在很多物理学家都认为,未来、过去和现在都有各自的实体。《华严经》中也提到,未来、过去、现在的善根可以回向,这成了有些人安立三时实有的理由。不过,实际上这并不能证明时间有独立的实体。因为时间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假立的,不可能有真正的本体存在。比如,如果说“现在”,把“现在”的一秒钟分成十万份甚至更多,“现在”的概念最后会彻底消失。所以,无论怎么观察,时间的本体都无法成立,三时实有的观点也站不住脚。
四、不可言说之我。这个观点主要是犊子部的,并不是整个声闻十八部都承认。犊子部认为,我是不可思议的,不论转生到天界还是人间,我都会一直存在,但这个我既不是蕴,也不是蕴以外的他法,既不是常有,也不是无常,总之是不可言说的。
所谓不可言说之我其实是不存在的。用《入中论》的方法,观察我和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这个我根本不能成立。用大乘的其他方法,比如观察眼睛是不是我、耳朵是不是我等等。最后,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这样也能破除不可言说之我。用离一多因,或观察我在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中的变化,也能推出我不成立的结论。
小乘犊子部为了不失坏因果而安立的不可思议之我,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五、识非自证与境证。有部宗认为,识不能自证,否则会有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的过失。我们承许识能自证,是以心无实体为前提的,所以不会有问题。虽然心没有实体,但却是自明自知的,这一点应该成立。否则,识如果不能自证,人就像无情物一样,无法觉知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他们还认为,识没有境证,因为心没有阻碍,如果有境证则应该认知被隔断的对境。实际上,识虽然与外境没有直接接触,但依然能够了知对境。识如果不能了知对境,就无法回忆,也无法了知对境的红色、白色等,会有很多过失。所以,这个观点也不合理。
六、法相名相异体。有部认为,名相和法相是他体的法,比如人的法相和名相完全不同,不可能是一体。实际上,名相和法相是互相观待而安立的,不可能存在真正的他体关系。就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只是安立了不同的名称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实体。既然没有实体,又怎么会存在他体的关系呢?
七、不失坏法。他们认为,需要存在一种不失坏法,才能保证因果的合理性。实际上,所谓的不失坏法根本得不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依靠空性的缘起力在阿赖耶上产生作用的,并不需要一个单独实有的东西一直盯着。
以上这些道理,我只是稍微给大家破一下,具体的还是要自己去研究。昨天讲考时,我发现有些人对这些破法不太熟悉。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破,尤其是学过经论的道友,应该会比较容易理解。
为什么要破这些呢?因为佛教内道的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的见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无垢光尊者在注释中,将所有该破的观点都一一遮破,然后建立了自宗,为大乘道铺了一条很好的路。
除了这七种实法,无垢光尊者还对有部宗的其他观点进行了驳斥,你们下来自己看。以上讲的是有部宗,接下来我们讲经部宗。
巳二、经部:
经部能生四缘等,七宗义亦非正见。
经部宗的观点也有七种宗义,分别是:能生四缘、显现是心、外境隐蔽、微尘无间、根功能、不相应行是遍计和涅槃无实。
经部宗与有部宗的观点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无垢光尊者认为,经部宗能生四缘等七种宗义“亦非正见”。也就是说,不仅有部宗的观点不究竟,经部宗的观点也有问题。虽然注释中没有这么明确讲,但实际上是将有部宗和经部宗的观点都包括在内了。
下面我们分析经部宗的七种宗义:
一、能生四缘:任何一个产生都要依靠四缘。在《俱舍论》中,四缘是指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因缘,是指对果直接起到饶益作用、能出生果的缘。等无间缘,是指前面的因灭尽后,无间产生后面同类的法,中间没有任何违缘。所缘缘,比如心识依靠对境产生,心识的对境就叫所缘缘。增上缘,是指对果的产生不起障碍的外缘。任何不障碍生果的外缘都可以叫增上缘,范围比较广。
不起违缘非常重要,我们以前学《俱舍论》时讲过。只要不起违缘,就是增上缘,那么是不是很多法都成了生果的因缘?可以这么说。
四缘中的因缘,有五种因,即我们经常讲的相应因、遍行因、同类因、能作因和俱生因等。以前学中观和《俱舍论》时都讲过五因,所以这里不多说。
能生四缘需要破除吗?需要。虽然在名言中,能生和所生是可以安立的,但经部宗认为所谓的生是实有存在的,这就需要破除。通过对因和果的观察,实有的产生根本不成立。后面也会破,比较容易。
二、显现是心:义共相、本无见有和外境自相这三种显现都是心。义共相是指心中显现的形象,比如修本尊时心中显现的大概形象。本无见有是指二月。这样的显现。外境自相是指瓶子之类显现为外境的法。
我们学《量理宝藏论》的时候也知道,经部宗认为这三种显现都是心。无垢光尊者在注释中指出,这个观点和真相唯识没有什么差别。他在破真相唯识宗时,对这点破得非常清楚。比如说,如果外境是心,那外面的山着火了,心也应该着火等等。在世俗名言中,山就是山,心就是心,显现和显现境必须分开,否则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胜义中,外境是心的道理也不成立。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有类似的分析,本论第一品也讲过。
三、外境隐蔽:真正的外境是隐蔽的,永远见不到,我们只能见到外境的行相。《中观庄严论释》和其他经论也提到过这个观点。经部宗认为,我们看到的外境并不是真正的外境,比如看到瓶子时,真正的瓶子是隐蔽分,它躲在后面给我们提供瓶子的行相。所以,真正的瓶子是看不到的,看到的永远是瓶子的行相。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因为,所谓的隐蔽分,以理观察根本找不到。
经部宗认为,眼睛看到色法时,心和外境并没有接触,只是显现了一种影像——外境指点出的行相,而真正的外境是隐藏着的。要破除这个观点,可以观察隐蔽分和外境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就永远见不到外境,外境不可能被见到之故无有能立;如果是一体,那隐蔽分的行相和外境本身就不应该有见和不见的情况。经过观察可以知道,经部宗的外境隐蔽观点是错误的。
四、微尘无间:微尘之间没有间隔,密密麻麻地存在。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如果微尘之间没有间隔,那么微尘就会融为一体,也就没有所谓的微尘了。如果有间隔,那就不是无间隔的微尘。这一点也很容易驳斥。
五、根功能:眼睛看对境时,除了眼根以外,还存在一种根的功能。他们所谓的功能,其实只是说说而已。在胜义中,根和功能都不成立;在世俗中,除了眼根外,也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功能。
六、不相应行是遍计:生、住、灭等不相应行都属于遍计法,就像兔角一样根本不存在。这个观点也不合理。比如说,如果无常是遍计法,那么所知万法就成了常有,这就变成了秘密派。注释中应该是这样破的,你们到时看一下。
七、涅槃无实:声闻缘觉阿罗汉和佛陀灭度后,就像云消散于虚空,或冰融化于湖一样,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在声闻面前,佛陀灭度后似乎不再显现,但佛陀的化身无穷无尽,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永不间断。因此,涅槃无实的观点也可以破除。
以上讲的是声闻乘,先讲观点,然后再破斥。接下来,我们讲缘觉乘。
寅二、缘觉乘:
诸辟支佛以缘起,真实觉悟亦他性。
颂词中的辟支佛,又称为缘觉。辟支佛是依靠十二缘起来实现真实觉悟的。这里的“亦他性”,是指大乘以外的一个宗派。缘觉宗虽然有其见解,但相较于大乘,其见解仍属于小乘,存在不合理之处。
我们在其他地方也分析过缘觉宗的见解和修行。缘觉宗与声闻宗有所不同,他们证悟了人无我的境界,也证悟了所取外境无分微尘不存在,但对能取刹那心识却没有证悟。所以,他们只证悟了人无我和半个法无我。
缘觉一般出现在无佛出世的暗劫中,依靠前世的修行力独自开悟。他们主要通过观察尸陀林中的骨架,以顺式缘起和逆式缘起的方式修行。例如,他们观察到生老病死都是痛苦,而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这便是苦谛。苦谛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集谛。要灭除苦谛所摄的老、死,就要断除它的根——集谛;为了断除集谛,就需要修习道谛。通过修道,最后现前无老无死的涅槃果位,这就是灭谛。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修持四谛和十二缘起的。
缘觉的分类有两种,一是群居缘觉,二是麟角喻独觉。群居缘觉三世可以获得果位;而独自居住的麟角喻独觉是利根者,依靠百劫积累的资粮一座之上就能觉悟。
虽然缘觉乘的见解超胜声闻乘,但如果认为辟支佛就是最究竟的果位,那就不合理了,因为他们还有进一步证悟地上菩萨和佛的果位的可能。对他们的某些见解,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观点来破,也可以用大乘的观察方法来破,都是比较容易的。
以上讲的是缘觉乘,接下来我们开始讲大乘。大乘分为因乘和果乘,也就是显宗和密宗。先讲因乘,分为总说和别说。
子二(大乘)分二:因乘;果乘。
丑一(因乘)分二:总说;别说。
寅一、总说:
犹如大海佛大乘,大铠甲等七大胜,
乘如虚空无量宫。
总的来说,大乘的法理就像海纳百川,广阔无边。我们经常说,大乘跟小乘完全不同,具有七种大。讲过无数次了,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吧?
第一个是铠甲,铠甲在这里代表精进,应该是精进大。在注释中,第一个大是所缘大,大乘缘的是如虚空般的法性,而小乘只能缘小小的人无我。
第二个是修行大。大乘在修行过程中,致力于自他二利,而声闻缘觉只是为了一己私利,显然不具备大乘的功德。
第三个是智慧大。大乘具有法性大悲圆融的二无我智慧,而小乘则不具备。
第四个是精进大。大乘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行,在无数劫中利益众生,而声闻缘觉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第五个是善巧方便大。大乘不住两边,既不住轮回的边,也不住寂灭的边,而声闻乘则入于寂灭的边。
第六个是成就大。大乘具有利他、十力、四无畏等佛地的功德,而小乘则不具备。
第七个是事业大。大乘的事业在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任运自成,而小乘则不会有这样的事业。
总之,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大乘经庄严论》和《智者入门论》对此都有详细阐述,我在这里不多说。
接下来,我们讲别说,也分为略说与广说。
寅二(别说)分二:略说;广说。
卯一、略说:
胜乘自性无有别,引导大车三种见,
唯识自续应成名。
大乘的法理包罗万象,涵盖了万事万物。总体来说,各个大乘宗派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异,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中间经过三个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最终成就佛果,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无论是唯识宗、自续派还是应成派,它们的基本观点都一致。
不过,由于龙猛菩萨、月称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祖师大德对佛经的教义有不同的解释,最终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见解,即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颂词中的“大车”指的是佛经,而驾驭者则是前辈的诸大论师。这是略说的要点。
在广说部分,我们今天先讲唯识宗。如果把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都讲完的话,可能你们看不完后面的注释。我发现有些人似乎没有看注释,不知道是态度问题、时间紧迫还是其他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讲唯识宗。你们对唯识宗应该比较熟悉,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汉地的许多大祖师都是唯识宗的,我看你们有些人也是唯识宗的根基。
卯二(广说)分三: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辰一、唯识宗:
唯识宗许识胜义,总别二理依次第,
共同承许自明智,遍计依他圆成实。
唯识宗认为,胜义中存在一种自明自知的心识。这点与中观宗有所不同。唯识宗在其他方面的观点都不错,但他们认为胜义中存在一种识,这点是不合理的。
本论从总理和别理的角度,次第宣说了唯识宗的教义。总理是唯识宗共同承认的观点,即胜义中存在自明自知的识。所有的唯识宗都承许三种法,即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遍计法是指人我、法我、二月、石女的儿子等遍计出来的法。依他起是指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包括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比如,轮回众生的器情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是依靠因缘产生的。圆成实是最究竟的法性。依他起上遍计法不成立就叫做圆成实。唯识宗认为圆成实是实有的,这与中观宗的观点不同。以上是唯识宗总的观点或总的次第。
我大概看了一下注释,唯识宗的破法有很多种,怎样破都可以。等一会儿,我会一起讲,一个一个地破比较麻烦。
下面讲唯识宗的分别次第,即注释中提到的别说各自分类。
现境为心许不许,共称真相与假相,
非为真实遍计立。
唯识宗内部对外境是不是心存在争论。承认外境是心的称为真相唯识宗,不承认外境是心的称为假相唯识宗。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在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和《入行论·智慧品》中有阐述。这是我们前几年学过的内容,大家应该还记得。
假相唯识宗和真相唯识宗的见解不同。根据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的观点,真相唯识宗认为外境就是心,而假相唯识宗则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他法,而是一种虚幻的假立,就像空中的毛发一样。我们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学到过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包括相识各一、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等。假相唯识宗也有清净和有垢的不同分类。
我们学中观的时候知道,暂时将万法抉择为心是对的,但无论是真相唯识还是假相唯识,都在最究竟的意义上承认心是实有、明了、光明的东西。如果不破斥这种观点,就不能通达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
其实,无论是汉传还是藏传佛教,学习唯识都很有价值,将万法抉择为心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基本上将中观和唯识结合起来讲解,非常殊胜。
那为什么要破唯识宗呢?我们是在抉择最究竟的胜义谛时才破唯识宗的。唯识宗会安立一个不空的圆成实或远离二取、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如果在抉择胜义空性时保留这些执著,就不是佛陀究竟的密意。
佛陀最究竟的观点是,从色法到一切智之间,所有万事万物的法,都没有微尘许的建立,最终达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如意宝藏论》的大疏中也引用了这一句。有些人学了很多年,还不明白为什么要破唯识宗。
其实,弘扬唯识宗的许多大德都是了不起的得地菩萨。他们之所以弘扬唯识宗,是因为某些众生暂时需要这样的阶梯。先给他们讲唯识宗,再引导他们进入中观,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修效果。
就像爬山一样,有些人体力好,一口气就爬到了山顶;有些人体力差,需要半路休息一下,再慢慢爬上顶峰。我们的坛城不用往上爬,在外面转一转就可以,但周围还是放了很多椅子。为什么呢?因为身体不太好的人,转累了可以坐下来稍微休息一下。等休息好了,再继续转。
众生的根基不同,修行的心力也不同。有些依靠有部休息,有些依靠经部休息,有些在唯识宗那里休息,有些在中观自续派那儿待一会儿,然后再到应成派那里去。这样会比较合理。
关于真相唯识宗和假相唯识宗的区分,我在翻译时花了大量时间。因此,这次传讲我都没怎么看——也不需要。归根结底,只要破除了实有的识,唯识宗的千经万论都解释得通;如果实有的识没有破除,可能怎么讲都不行。
汉传佛教的有些大德认为唯识宗非常了不起——实际上的确如此。他们广泛弘扬唯识宗,许多因此得到解脱的众生都受益匪浅。所以,设立唯识宗的阶梯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从最究竟的角度来看,唯识宗仍有细微的不足,即承认一个实有的明清的识。这正是中观宗所要破除的。
理解这个关键点后,其他内容就容易理解了。我们在学习《入大乘论》时,也讲到了这方面的窍诀。大家如果能记住这些要点,今天讲的唯识宗,后面的注释可以不看——开玩笑,还是要看,至少看一遍。不然,等后天讲中观自续派时,你们更难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