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讲解·第35课
2022年8月31日
《如意宝藏论》属于大圆满的法。前面八品已经讲完,今天开始讲第九品远离恶友。
辛二(教诲远离违品恶知识)分二:承接略说;广说彼等。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由何应闻之对境,分为依止善知识和远离恶知识两个部分。依止善知识已经讲完,下面讲远离违品的恶知识。也是先略说,再广说。
壬一、承接略说:
如是谨依善知识,复弃恶友恶知识。
如理如实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以后,一定要弃离恶友和恶知识。恶友的相续非常恶劣,而恶知识看起来像善知识,实际上相续也非常恶劣。如同光明和黑暗互绝相违,善知识和恶知识也不可能并存。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断除与恶知识的来往,绝对不能依止恶知识。
有些人可能会想:“恶知识也是众生,学大乘法的人不应该舍弃任何众生。”对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把握分寸。按照佛教经续和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如果没有远离恶知识,今生的修行绝对不可能有进步,所以暂时来讲,远离恶知识非常重要。
《正法念处经》中讲:“近善友故,得大功德。若近恶友,多招过咎。”因为亲近善知识的原因,能得到大功德;相反,如果亲近恶知识,则会带来许许多多的过患。《华严经》中也说:“欲求善根者当依止善知识,何时亦莫依止恶友。何以故?彼等阻挠善法故。”希求善根的人应该依当善知识,任何时候也不要依恶友和恶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定会阻扰你所有的善法。
所谓的恶知识,都是让你增长恶业的。一些亲教师、轨范师或上师,看起来好像是真正的善知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现在外面有各种各样的假上师、假活佛、假堪布、假格西等,表面上如理如法,内心其实很恶劣。凡是让你或跟你结缘的人增长恶业,阻扰你们行持善法,毁坏你们善根的人,都叫做恶友或者恶知识。
你们自己也可以观察一下。在平时的接触当中,有些人表面上是朋友、道友、上师,但跟他相处一段时间,你的时间全部浪费了,善根全部破坏了,相续中的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非但没有任何进步,反而越来越倒退。凡是这样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恶知识。他可能有一些头衔,有一点好心,也有一些表面的行为,但你相续中的善根因他而减少,所以也脱离不了恶知识的身份。
《佛子行》中也说:“失坏闻思修事业,远离恶友佛子行。”依止恶友,会让你相续中闻思修行的功德慢慢毁于一旦,甚至令你的清净戒律毁坏无余,所以一定要远离。
上面是略说,简单讲了一下远离恶友和恶知识的道理。接下来是广说,分为恶知识的法相、远离恶知识的理由和如是远离的功德三个方面。
壬二(广说彼等)分三:恶知识法相;需远离彼之理由;如是远离之功德。
癸一、恶知识法相:
首先讲恶知识的法相。有些人可能会问:“恶知识到底长什么样?我能不能看清楚恶知识的面目?”应该可以看清楚。我们下面会讲,那些表面上对自己特别疼爱、特别关心的人,其真正的法相和本性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恶知识有在家身份,也有出家身份;有上师身份、道友身份,也有无信仰者身份。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人,我们要认真辨别、慎重选择。
为什么有些人修行很好?因为他们有福报。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好的善知识,中间修行的过程中,也尽量远离了恶友和恶知识。这样一来,他相续中的善根得到了保护,不断增上。就像种一棵树,先要清除障碍生长的各种外缘,比如动物的损害、人类的践踏以及山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之后还要给它灌水、施肥等,让它具足生长的顺缘。最后违品彻底远离,顺缘全部具足,它自然会茁壮成长。
修行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违缘。有些人依靠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将违缘全部遣除,修行越来越增上;有些人因为一直跟着恶知识,最后修行半途而废。所以,远离恶知识非常重要。
(堪布展示照片)
我给大家看一下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照片。昨天我说,顶果钦哲仁波切有一些特殊的装饰。照片上都有,看到没有?他有好多的天珠——都是真正的天珠。脖子上戴的,中间是文殊菩萨的小法像,曾经是麦彭仁波切祈祷的所依。手上的戒指,据说是某位上师给的,非常重要,所以他一直戴着。
昨天讲到,善知识会有各种各样的显现,然后我举了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例子。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上师。把他的照片给你们稍微看看,然后重新专注听会比较容易。
下面我们讲恶知识的法相:
烦恼粗猛自心劣,追求现世无出离,
孤陋寡闻昧所知,不具信勤远善资。
这些法相,两个合在一起讲也可以,分开讲也可以。那么,恶知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无论他显现为上师、朋友,还是其他人的形象,其法相都容易观察。不过有一点,恶知识肯定不会以敌人的形象出现,否则你不会跟他交往。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远离。显现上对你特别关心,特别疼爱,特别亲密,你对他有百分之百的信任,才会慢慢被他骗走。
恶知识都是看起来对你不错的人,所以你才会上当。在世间,骗子也不会以坏人的形象出现。如果一看就不是好人,人们马上就会提高警惕,不会接近,骗子根本没有行骗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恶知识一看就是坏人。
一般情况下,你会觉得某个“善知识”对你特别好,甚至比对他自己还要好,心里感动得不得了,然后去依止。慢慢地,自己相续中的功德全部没有了,染上了他相续中的种种过失。
恶知识的第一个法相是“烦恼粗猛”。意思是,恶知识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吝啬等六种根本烦恼非常粗重,内心极其恶劣。一个人相续的恶劣,仅从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而贪嗔痴烦恼没办法对治,没有惭愧心,烦恼粗重,品性恶劣等,能够看得出来。
第二个法相是“追求现世”。恶知识对轮回没有出离心,一味追求荣华富贵等现世利益,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今生的名闻利养、世间八法等。
第三个法相是“孤陋寡闻”。对显宗密宗的千经万论没有广闻,对世出世间的所知万法非常愚昧,甚至都没怎么听过真正的佛法,所抉择的都是一些小事,而且给自他都带来痛苦。
第四个法相是“不具信勤”。恶知识不具足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修解脱法特别懈怠,一点不精进,完全远离了福慧两种善的资粮。和这样的愚人交往,非常不值得。《法句经》中讲:“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宁可独自行持善法,也不与愚笨的人交朋友。否则,最后的下场肯定很可怜。有些人因为遇到了恶人,在对方的潜移默化下,最后什么都毁坏了。
我们经常看到,某个人的闻思修行本来还不错,可自从接触了一个什么人,闻思修行就彻底完蛋了。有些人显现上是法师,却没有调伏自相续,所以不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识。
恶知识的脾气不好,烦恼也重,出离心也没有,佛法方面的知识也特别欠缺。和这样的人接触,结果是比较糟糕的。
三门不调骄伪相,骂他净观敬信无,
贪爱饮食财邪法。
恶知识的第五个法相是身口意三门不调柔。语言方面,说话特别冲;身体方面,走路一点儿不寂静。
我有时候观察,女众也好,男众也好,一个不调柔的人,走路、说话、买东西,都非常特别。那天,我在路上看到我们这边的几个和尚,心想:“是不是六群比丘来了?”结果,好像是“三群沙弥”——只有三个人。他们说话、做事的样子,短短的时间内,让人看了都特别不生信心。当着那么多僧众,言行都那么不如法,独自一人的时候,可能更加粗暴,更加不寂静。
真正来说,要像马胜比丘那样威仪十足,凡夫人很难做到。但既然受了出家的戒律,穿了出家的袈裟,至少走路、说话,包括心态在内,应该寂静一点。不要痛苦一来,就像洪水般无法阻挡。
恶知识的内心充满贪嗔痴,身体不寂静,语言也不寂静,这叫做三门不调。
第六个法相是骄傲,我慢比较重。恶知识内心的大山高耸入云,傲气十足,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特别不好。我见过的真正有功德的大德,都非常平和、非常谦虚。自己相续中什么功德都没有,只是暂时拥有一点青春或世间有漏的财富,相貌庄严一点,地位高一点,有什么值得傲慢的?拥有一点世间的东西,就傲慢得不得了,这样的人特别愚痴。
第七个法相是,经常欺骗众生,乍现威仪,搞各种骗人的手段。
恶知识的第八个法相是,经常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对他人进行谩骂、诽谤、诋毁等。有些人一开口就说别人的过失,非常不好。
第九个法相是没有清净观。恶知识的贪心和嗔心比较严重,所以没有清净观,对谁都看不惯,眼里只有一大堆不清净的东西,而且每天都这样。如果修行好一点,心态好一点,每一天、每一月、乃至每一年都会比较寂静。一个人没有烦恼,哪里来的负面情绪呢?
相续被贪嗔左右的人,眼睛看到的全是过失。他们在大的事情上,没有抉择的智慧和能力,只有成天在小事情上纠缠:“这个人有过失,那个人有问题”“那个人有毛病,这个人有缺点”“这个人是疯子,那个人是狂人。”没有一个人是清静的,也没有一件事能够成办。
第十个法相是无信心和恭敬心。对上师三宝的功德没有信心,对上师三宝没有恭敬心。
第十一个法相是贪心严重。对饮食贪得无厌,对财物也贪得无厌。
第十二个法相是邪法多。恶知识跟解脱没有一点缘分,所以邪法特别多。相续中的邪知、邪见、邪行、邪言等层出不穷,数都数不过来。有些人,邪的资源特别丰富,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去到哪里,左边右边、前面后面,都充满邪法,正法却非常匮乏。
人跟人是有差别的。富贵的人,前后左右都被金银财宝包围着;贫穷的人,四面八方都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饥饿、寒冷、自卑、痛苦等恶劣的东西。善知识和恶知识也是这样,前者具足一切功德,后者具足一切过失,差别特别大。
恶知识的邪见多,邪行也多。旁边的人都看不惯,他自己却完全不知道,特别愚痴。除了邪分别和邪行,恶知识的邪语——颠倒的语言也非常严重。这些都是恶知识的相。
下面还有:
破戒誓言自心乱,共处领入惑邪途,
增长不善减善妙,即恶知识恶友相。
这一段继续讲恶知识的法相。
恶知识的第十三个法相是破戒、破誓言。恶知识没有惭愧心,所以很难对治烦恼,也很难守持清净的戒律。不仅破别解脱戒,还破菩萨戒、破密宗的三昧耶戒。一般破戒律、破誓言的人,相续都特别杂乱。
有些人的心非常烦乱,或者得抑郁症,或者得焦虑症,或者没有明显症状,却一直处于亚健康。有些人则是心态不正常,一会儿开心得不得了,感觉天上阳光灿烂,内心可以开出花来,一会儿又无缘无故地生气、痛哭。
所以,恶知识的第十四个法相是“自心乱”,自心不调柔,特别杂乱,而且没办法控制,根本不能修安忍。
今天开心,明天烦乱,这种人不正常,也可以说是恶知识、恶友。堪布堪姆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我经常跟他们说,大家不要像世间老师那样,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情绪,除非你有特别的密意或需要。
世间有些老师,因为失恋或其他事情痛苦不堪时,就走进教室把所有学生都打一遍。有时候,全班几十个学生,有一个惹了老师,其他人都要跟着受罚。听说有个女老师,在外面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哭得非常大声。然后莫名其妙地冲进教室,让所有学生把手伸出来,她拿起一根小棍,“啪啪啪”,一个一个地痛打。孩子们哭成一片,她自己又跑出去了。这就叫做“自心乱”。
第十五个法相是“共处领入惑”,凡是与恶知识交往的人,都会染上贪嗔痴的烦恼。第十六个法相是步入邪道。真有这样的人,你跟他接触一段时间,自己就会入于烦恼、入于邪道。甚至有些出家人跟这样的人接触以后,也开始走火入魔,或是误入歧途,或是舍戒还俗。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是因为沾染了恶友。所以,学院有些堪布堪姆经常告诫弟子:“千万不要跟这个人在一起,千万不要跟那个人在一起!”
我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后来被法王发现了,批评了一顿。当时,有个人刚出家,我为了他好,就让他不要依止谁谁谁。没想到,法王却说:“你说的那一个人,可能更差,更调皮。他自己就是恶友,你还让别人跟他在一起。”后来,我好心劝说的那个人还俗了,我认为不太好的那些人却一直穿着出家衣服。
有时候,确实看不出来。本来,我好心好意告诉他,要跟什么什么人在一起,没想到法王一眼看出他恶友的本性。我当时没办法分辨,后来发现法王确实有先见之明。
“那个人很糟糕,行为不如法,见解也不正,你最好不要跟他交往!”堪布堪姆对弟子稍微有点疼爱,一定会这样好心告诫。以前人比较少,我也经常提这样的“特殊要求”,甚至对一些堪布堪姆,也要求他们“不能跟某个人在一起”。有时候也比较准。本来嘛,一个喜欢闻思修行的人,喜欢考试、喜欢看书,就因为跟恶友交往了一段时间,很快就掉下去了,多可惜呀。跟恶友共住一天都不行。所以,不得不提醒他们。
实际上,哪些是恶知识,哪些是善知识,自己交往一段时间,也基本上看得出来,就像过秤一样。善知识一般都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烦恼鲜少,很少发脾气,口碑非常好。
我原来说过:“你们要注意啊,身边那些表面上跟你无关的人,实际上都是警察,一直在旁边盯着你呢。”你做得好,他们不一定赞叹;只要有哪一点做得不好,“哇,终于抓到把柄了!”凡夫人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要远离恶知识,以免误入歧途。
第十七个法相是“增长不善”。恶知识自己是被邪魔外道控制的,你跟他们交往,会慢慢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不吉祥。
第十八个法相是“减善妙”。依止恶知识和恶友,善妙的功德一定会减少。有些论典说,恶友就像蜘蛛掉在牛奶里,会把牛奶全部变成毒,群体中如果出现一个恶友,也会染污很多人。
我们藏族有一句俗语:“一百个人在上面拉,比不上一个人在下面拉。”意思是,一百个人都不能把你拉上来,一个人却可以把你拉下去。或者说,往上拽,一百个人都不够;往下拉,一个人就可以。学好需要十年,学坏却只要一年,甚至只要一天。凡夫人相续中的善资,都是好不容易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但恶友给你向下一拉,很快的时间就毁坏了,特别容易。
跟自私自利、贪恋世间,或是品性恶劣、没有一点证悟境界的人交往,你相续中的发心、善资、善法,会慢慢地全部消失殆尽,而增长善妙功德的机会却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努力,远离恶知识。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讲了将近二十种恶知识的法相。以后如果有人劝你,不要跟恶知识在一起,你不要再问“恶知识长什么样?”以上法相如果全部具足,就一定是恶知识。如果具足其中几条,那也是有恶知识的部分法相。诸如贪财,烦恼深重,让你破戒律、破誓言等,具足这些法相的都是恶知识,尽量不要依止。
世间人也讲“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般都会集聚在一起;不是同类的人,则很难走到一起,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依止恶知识的路断掉。
有些人可能会想:“舍弃恶知识和恶友,会不会有舍弃众生的过失,违犯戒律?”不会。《大般若经》中讲:“虽常怜悯而不共住。”虽然,我们对恶知识和恶友要有怜悯心,但为了保证自己的修行,一定不能和他们共住。而且,别解脱戒规定,破戒之人是不能跟僧众共住的;菩萨戒也规定,菩萨不能和害众生的人交往;在密宗里面,对破誓言的那些人,连同一个山沟的水都不能喝。这些规定都非常严格。
应该说,释迦牟尼佛和金刚持如来是最有慈悲心的,但他们也没有办法度化破誓言者或者恶知识。所以你想度他们,根本不可能成功。你要是去和恶知识共住,最后一定会被他们吸附。那个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原来,他们就是真正的魔,但我已经逃不掉了!”
很多人依止恶知识,最后都会后悔。包括有些出家人,因为交往了恶友而还俗,最后在世间混不下去,才明白过来:“我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因为依止了恶知识!”但是,已经太晚了。
所以,我们要看远一点,尽量远离恶知识。
《增壹阿含经》中说:“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冥中。”儒家也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最初并不是恶,唯一是善,但后天亲近了恶知识,心里就会种下恶根,永远在黑暗中度日。
确实如此。很多人最初都是比较善良的,包括一些强盗或黑社会的人。他们都有如来藏,刚开始都有善根——如来藏原本就是善的本性。但是后来,因为受各种各样的环境影响,被各种各样的恶友引诱、逼迫,最后成了无恶不作、损人害己、特别可怕的一群人。
以上讲的是恶知识的法相,下面讲远离恶知识的理由。
癸二(需远离彼之理由)分二:与彼等相处之过失;教诫远离。
需要远离恶知识的理由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与彼相处的过失,一个教诫远离。
子一(与彼等相处之过失)分二:总说;别说。
丑一、总说:
首先讲与恶知识相处的过失。其中又分为总说和别说,先是总说:
与彼交往过无穷,自相续劣净观少,
偏袒骄傲执自胜,自赞毁他舍正法,
诽谤大乘善知识。
待在臭气熏天的不净粪坑边上,一定会染上臭气。这一点,住在厕所或粪坑旁边的人应该有体验。即使没有进到里面,由于臭气会弥漫,自己的衣服、卧具也会沾染秽气。同样的道理,依止恶友、恶知识,由于他们相续中弥漫着恶劣的烦恼习气,一定会给自己的今生来世带来无穷无尽的过患。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要跟学习好的人一起玩儿,不要总跟那些吊儿郎当、学习不好的人待在一起。这确实是一种规律:交往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依止恶知识都有哪些过患呢?一是自相续会变得恶劣。不管恶知识显现上是阿阇梨也好,亲戚也好,朋友也好,都肯定没有清净心,没有信心,没有精进心,喜欢自赞毁他等。依止这样的人,自相续会变得跟他一样恶劣。
第二个过患是“净观少”。依止净观少的人,自己的清净观会变得越来越差。真正的善知识,都有观清净心、观出离心等的功德。我们能不能随学一点,得到一点?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认真地随学,不要把教义和自相续完全隔离。否则,哪怕再学个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你也不一定能改变相续。
上师们都有清净心,从不寻找别人的过失,看谁都是佛菩萨,在哪里都是清净刹土。我们一定要随学。听法的时候,要么以五圆满的方式摄持,要么以五种清净观,把金刚道友观成菩萨或勇士勇母,把道场看成莲花生大士的邬金莲花宫或者阿经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等。这些都是在串习清净观。
你如果实在观不起来,有可能善知识确实没什么功德,也可能是你自己没有清净心。虽然末法时代不像果法期,善知识一说教言,弟子马上开悟,但还是有一些人,只听了短暂的法,就改变了自己的相续。当然,也有很多人听了很长时间的法,相续却一直没改变。原因是为什么?跟听法者自己有关系。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上师,同样的法,同样的讲闻方式,为什么有些人听了受益无穷,有些人不但没有受益,反而越来越糟糕?答案应该问自己。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以前在上师如意宝和其他上师面前听法,有时候非常欢喜,觉得遇到了如此甚深的法门,真是太幸运了;有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相续不如从前——刚来的时候,出离心、菩提心都是满满的,现在却越听越没感觉,越听越像法油子,内心十分惭愧、十分焦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问一下自己,是否具足清净观。
依止恶知识的第三个过失是偏袒心重。和恶知识交往,清净观会减弱,偏袒心却会越来越严重,经常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说一些偏袒自方的无稽之谈。
第四个过失是傲慢,执著“自胜”。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别人的观点都经不起观察。或者说,经常讲一些巧言花语,迷惑别人,让他们染上各种各样的过失等。
第五个过失是自赞毁他。对自己方面,亲人也好,朋友也好,凡是跟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功德,也要拼命赞叹;跟自己不相干的其他人,即使如理如法地修行,没有一点过失,也要拼命地诋毁。
第六个过失是舍弃解脱的正法,第七个过失是诽谤大乘的善知识——这个过失更加严重。诽谤利益众生的大乘善知识,果报特别可怕。
以上是远离恶知识的部分理由,下面还有:
爱财射贪嗔毒箭,随今世转离解道,
减灭善妙增不善。
依止恶知识的第八个过失是爱财。对财富的贪执越来越严重,特别喜欢金银财宝和世间的种种欲妙。第九个过失是将心中贪嗔的毒箭射向他人。因为自己的烦恼贪执特别严重,所以经常向别人发射贪心和嗔心的毒箭。
现在,国际上有一些老头子、老太太,天天向外面发射贪嗔的毒箭,还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搅乱整个世界的人其实非常可怜。看看那些人,贪心那么大,嗔恨心那么大,对自方拼命地贪执,对他方拼命地仇恨、拼命地侮辱,不知道后世会到哪里去。
第十个过失是“随今世转”。依止恶友的人,不可能获得解脱,只能随着今生的轮回琐事而转。
第十一个过失是“离解道”,即离开解脱道。依止恶友的人,会一直自私自利,一直被烦恼左右,对三解脱的道路根本没有兴趣。
第十二个过失是“减灭善妙”。恶知识有严重的贪嗔痴,会让我们相续中的善法慢慢减灭,贪嗔痴烦恼等不善法不断增长。
《毗奈耶经》中云:“人前腐烂鱼,吉祥草紧缠,未经多久时,吉祥草亦尔。依止罪恶友,悉皆成如是。”《佛本行集经》里讲过这个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难陀经常跟六群比丘混在一起,从早到晚谈论邪命养活的话题。佛陀知道以后,心想:“难陀跟六群比丘在一起,会损害他的功德,一定要想办法让他离开。”于是,便让难陀和自己一起去城里。
他们经过一个买鱼的商铺,看见好多死鱼放在茅草上面。佛陀要难陀抓一把茅草在手里,然后放下茅草,闻一闻自己的手。难陀闻完以后,佛陀问:“你的手上有什么气味?”难陀说:“我的手只是抓了一下茅草,怎么这么臭?”
佛陀告诉难陀,依止恶友比这个更严重,会令自己恶名远扬、染上烦恼等过患,然后说了一个偈颂:“犹如在于鱼铺上,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人们把腐烂的鱼放在茅草上,之后,只要用手抓一下茅草,手会变得跟腐鱼一样臭。同样,依止恶友,也会变得跟恶友一样“腐臭”。
《功德藏》里讲,就像在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放一块木头,久而久之,木头会散发芬芳的檀香味一样,我们依止善知识,也会熏染上善知识功德的妙香。
虽然在表面上,看不出哪个人有臭味、哪个人有香味,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都带着臭味或香味。如果想得到香味,就要依止有功德的人。否则,依止有过失的人,一定会沾染臭味。比如,依止愚痴的人,自己会变成愚痴;依止嗔恨大的人,自己的嗔恨心也会增大。这些后面会讲。
以前,我资助过一些学生。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显现忿怒相。一段时间以后,眼神就变得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甚至到我这里来,也好像是来抓我的一样。我问:“你干嘛用这种眼神看我?”“哦,对不起,我在工作中习惯了。”
他们中还有些人,原来性格比较恶劣,后来因为从事的工作需要服务他人,或是需要行持善法,或是要求威仪如法,最后整个人都发生了改变,甚至他的父母子女也跟着变了。所以,人确实会受环境的影响。
昨天在《佛子行》的注释中,阿底峡尊者怎么讲的?对出家人而言,异性的违缘最大;对一般的修行人而言,恶友的影响最大。这些道理前面也讲过。
所以,大家在依止善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远离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