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讲解·第31课
2022年8月23日
今天,我们继续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如意宝藏论》。正在讲第八品依止善知识。前面讲了上师应该具足的七类法相,在这七类法相中,只要具足六个功德以上,就可以依止。
讲完上师的法相以后,又讲到依止上师的理由。我们为什么要依止上师?这样有什么意义?上师能给我们带来长远利益,能为我们开示取舍的道理,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福田,是救护一切的怙主、无与伦比的皈依处,能增上我们相续中的功德,能行持佛的事业等,一共有六个理由。前四个已经讲完,下面讲依止善知识的第五个理由。
丑五、能增功德:
令德圆满亦无余,依止上师圆满故,
为初中末解脱德,得以富足恭敬依。
我们要想功德圆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办法,唯有依止上师。如果不依止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就很难增长。依止上师,并令上师生欢喜,能圆满一切不可思议的功德法。
另外,初、中、末三方面的解脱功德,也能依靠上师而得以圆满、富足。一个人哪怕再愚痴,只要依止了上师,最终也能获得上师相续中的所有功德。所以有关经典会讲,“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源泉”。
《阿毘昙毗婆沙论》中说:一个人有了疑惑,如果愿意依止善知识,疑惑会变成正决定;如果不愿依止善知识,疑惑会慢慢变成邪决定。正决定和邪决定,应该是正见和邪见的意思。
我想,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一个人的相续中,本来有各种各样的怀疑,但因为遇到了好的善知识,他自己也精进闻思,原来的疑惑最后全部变成了正见;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机会,他最后可能生起一大堆邪见。
所以,初学者入解脱道的时候,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中间要超越各种外道、敌魔,并不断增上功德,也离不开上师的指引。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依止上师也必不可少。总而言之,在追求解脱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务必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正法念处经》里讲:“近善知识,出生死中最为第一。”亲近善知识,在出离生死轮回方面,是最为第一的。《吉祥生传》中说:“菩萨的一切功德,皆由善知识而生。”《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菩萨当依止上师而圆满一切功德法。”《地藏十轮经》中说:“承事上师者摄持一切不可思议功德法。”《菩萨藏经》中说:“若入善知识教授,则受持百千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说之功德。”《大涅槃经》中也说:“以其亲近善知识故,因是亲近,复得了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因为我们依止了善知识,最终能通达十二部经的甚深之义。相反,不依止善知识,依靠自力通达十二部经的,非常罕见。
在座各位的功德圆不圆满,自己应该明白。我来喇荣这么多年,虽然不敢说功德圆满,但和刚来的第一天相比,不管是显宗、密宗,还是在三乘法方面,都还是有所收获。我当年那些邪知邪见,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好笑:“那时什么都不懂,心里却非常傲慢——确实什么都不懂!”
因为有善知识的潜移默化,我们的相续肯定会进步,最后肯定功德圆满,除非你的相续难以改变。
这里每一个科判的道理都很深奥。
如果你遇到的不是善知识,而是邪知识,他会告诉你:“不要依止善知识。那些人都是骗子、都是流氓!依止他们干什么?”你自己没有观察的能力,只能随声附和:“对对对,你说得对,那群人都是骗子!”
所以,闻思还是很重要的。尤其遇到了这么好的论典,有智慧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有些人没有福报,遇不到善知识,反而遇到一些恶知识,真的很可怜。吴支谦翻译的《佛说猘狗经》,比较短,只有一卷。里面说,如果因为遇到恶知识,违犯了戒律,后来遇到善知识的时候,可以重新受戒。
在学佛的过程中,有些人总会产生怀疑:“我那时刚皈依,某人好像不是真正的善知识,我却在他面前受了戒、灌了顶,现在怎么办?”前面的事,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什么过失,你就不用管了。现在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三戒里面无论哪一种,都可以重新受持。汉传大藏经有这么一部经典。
如果希望自己功德圆满,一定要依止不希求名闻利养的相续清净的善知识。不过,现在追求名声、追求利养、追求财富的人比较多。汉地佛教徒遇到的这类问题相对多一些,大家要小心。知足少欲、不贪财物的善知识,在当今时代非常重要。
以上是依止善知识的第五个理由。第六个理由是,上师能行佛的所为,即上师和佛没有差别。
丑六、能行佛所为:
尤其浊世慈师外,余不能作我导师,
故以胜佛大敬依。
在末法时代,慈悲的上师尤其重要。以前,佛陀会亲自现世度化众生、饶益有情。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如今已到五浊恶世,众生的寿命也好,财富也好,正法也好,都变得越来越污浊,真正的善知识越来越稀有。如果遇到了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的善知识,我们应该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或者以对佛陀同等的恭敬心,或者以超越佛陀的恭敬心。
真正的善知识在世间是非常罕见的。那些有名声、有财富的网红、网络大咖、企业家、董事长,我遇到过很多,而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和清净戒律的善知识,却见得不多。在五浊恶世,善知识真的很难得——真的很难得。
《密集宝续》中说:“上师同诸佛,上师胜诸佛。殊胜功德藏,具德师前礼。”具德上师跟佛陀一样,甚至超过佛陀,是殊胜功德的大宝藏,在这样的上师前,我三门恭敬作顶礼。
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会亲自以种种方式调化众生。佛陀涅槃以后,他则显现为阿罗汉、大班智达等形象,通过集结佛经、撰造论典等来利益众生。后来的阿罗汉和“二胜”、“六庄严”等,都是佛的化现。
如今的善知识利益众生,都是在受持如来真正的事业。我们经常引用佛陀在《大鼓经》和《圣涅槃经》中的教言:“阿难莫忧伤,阿难莫悲泣,我于未来时,化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唐密续部也有类似的教证。
只有上师可以引导我们趣入真正的解脱道。在《华严经》中,把上师比喻成转轮王长子、母亲、父亲、乳母以及阿阇黎、名医等。《集密意续》和《胜乐轮续》等各大续部,也特别强调依止善知识。总之,依止上师一定会获得不可估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关于依止善知识的诸多利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就连辩才无碍的大菩萨们,历经数劫也说之不尽。所以,乃至获得佛果之前,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依止具相的善知识。
当然,依止之前先要观察。如果对方不具足法相,最好不要依止。你一旦依止了,遇到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如理如法做到弟子的本分。
以上,从六个方面讲了依止善知识的理由。我讲的时候以颂词为主,基本上没怎么涉及注释,只是偶尔提一下。每天讲的颂词,大家下来一定要好好看后面的注释。
癸三(如何依止之方式)分二:真实宣说;如是依止之功德。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接下来是讲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分为真实宣说和如是依止之功德。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初寻善知识而依止;中令欢喜而依止。
真实宣说分为最开始寻找善知识而依止、中间让善知识欢喜而依止两个科判。
丑一(初寻善知识而依止)分二:恭敬寻觅并依止;以比喻说明需如是依止之理由。
最开始寻善知识而依止,分为恭敬寻觅并依止、以比喻说明需要如是依止的理由。
寅一、恭敬寻觅并依止:
具德殊胜之上师,居于何处前往彼,
满怀信心大恭敬,初起即令真欢喜。
真正具德的殊胜上师,不管他居住在哪里,我们都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去依止,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在所不惜。
一个善知识是否具足功德,可以先看看其他上师怎么评价、他身边的道友怎么评价、世间人怎么评价,然后再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先了解一段时间,看看他的人格怎么样、口碑怎么样。有时候别人都说好,自己却好像跟他没有缘,那也可以不依止。
我以前讲过,我的课你听不听都可以,不想依止也没什么。但如果先来听了课,接着又要抛弃,可能不符合世间的规律。至于其他堪布堪姆的课,不听可能不行。这么多人讲课,你一个人的课都不想听,说不过去——除非你不需要学习。既然不需要学习,那你有什么必要到学院来?你都已经是无学地了,在这里确实没什么可看的,也没有什么可依止的。
大家到这里来的目的,都是求学。求学就应该好好依止善知识,好好听闻佛法,这没什么好说的。
所谓的依止上师,并不是上师去哪里,你也去哪里;上师坐着,你也坐着;上师站起来,你也站起来;上师上洗手间,你也跟着跑进去……真正的依止,是要得到善知识的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和虔诚,来到上师身边,身语意三门恭敬,尽量不破坏缘起,小心翼翼地依止。
如果一开始就在上师面前显出一副很有智慧的样子,说话肆无忌惮,态度极不恭敬,甚至跟上师辩论,这样不太好。善知识若是一个大成就者,面对你不如法的种种言行,可能会生厌离心,直言不讳地拒绝你,缘起就破坏了。
有些人喜欢说大话:“是文殊菩萨让我来找你的!”上师一看:“既然可以和文殊菩萨面对面说话,还跑这里来干嘛?多半是个骗子!”然后对你说:“你还是去找文殊菩萨吧。我不要说文殊菩萨,连阿修罗都没见过!”
上师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能从你的言行举止,大概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太傲慢、太孤僻、太自以为是,还是不要理他吧。”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米拉日巴当年,一听到玛尔巴罗扎的名字,就生起了无比的信心,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去依止。真正依止以后,他一直很有信心,从来没有退过。而我们有一些人,刚开始比米拉日巴还要虔诚。可时间一长,就像乌鸦的孩子——越长越黑。小乌鸦没那么黑,越长大变得越黑。最后信心越来越微弱,恭敬心也越来越差,行为越来越不如法……
虽然胜义中每个人都有如来藏,一切都是离戏的,但世俗中暂时的福报、德行、信心和出离心等,都是成佛必不可少的条件。凡夫人偶尔生起一点点信心、出离心,非常不可靠。如果不依靠上师培植福报,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越来越不争气。所以,依止善知识最好不要破坏缘起。
一般来讲,师徒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伏藏大师取伏藏,稍微动一下,缘起就破坏了,伏藏就取不出来了。有些假伏藏师,本来就没什么可取的,取不到伏藏故意怪别人:“本来是可以取出来的,就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什么!”不过,真正的伏藏大师,确实有缘起被破坏而取不出伏藏的情况。
师徒之间非常讲究缘起:刚开始缘起怎么样,中间缘起怎么样,最后缘起又是什么样。弟子如果经常破坏缘起,依止上师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总之,不管普通人还是成就者,破坏缘起都不太好。所以,最初恭敬善知识非常重要。
就像《华严经》讲的那样,我们要以一颗永不厌离、永不疲倦的心,寻觅善知识,依止善知识。而且,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觉得厌烦。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后面会讲,会示现各种各样的方便法来考验你。
具有悲心和智慧的善知识,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要去寻找,去依止。刚才讲了,依止上师不要一直跟着,否则有些上师可能会生厌烦心。如果这样,他相续中的加持你不一定能得到。
我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是:上师怎么欢喜,自己就怎么做。我本人也算用身语意依止过上师,既依止过上师如意宝,也依止过其他上师——《梦尘回忆录》里稍微写了一些。其实,《梦尘回忆录》只写了六个月的事情,好像是六个月零三天的经过。
我刚到学院时,陪上师如意宝去了道孚一带的七十二座寺院。当时带了一个日记本,写得比较多,后来一直找不到。如果能找到,写出来可能比《梦尘回忆录》还广。我是1985年来学院的。那次出去,时间不到六个月。
我还有一个依止善知识的经验: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来安排上师:“上师,我喜欢吃这个,你也必须吃。”不能这样。但现在有些弟子——男的女的都有,对上师比较凶,经常这样那样地要求上师,上师甚至吃个饼干都要看他们的脸色,非常可怜。特别是一些在家上师,日子很不好过。这样依止上师,到底是积累资粮,还是摧毁福德,不好说。
《月灯经》中说,欲求无上菩提者,一定要先发菩提心,然后寻找善知识,没有厌倦心地依止。《华严经》里面讲,蒙善知识摄受的菩萨不会堕入三恶趣。所以,我们不管到哪里,都要让善知识欢喜。
《四法经》中讲,菩萨宁舍生命,也不舍弃善知识。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尤其在“文革”期间,有些弟子再怎么受折磨,也不舍弃善知识,有一种特别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在《大乘庄严宝王经》里面,菩萨为了得到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的传承,是怎么不懈追求的?经过多少曲折,最后才在莲花上如来那里得到?在《大圆满前行》里,华智仁波切引用了《般若八千颂》中常啼菩萨苦行求法的经过,非常感人。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先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寻求正法。在《贤愚经》中,一个国王为了求得般若法门,在自己身上插了一千灯芯、点了一千盏灯……
我们要随学诸大菩萨依止善知识的精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坦然接受、依教奉行。如果能够这样,一定能得到上师的密意。
而且,上师的甚深密意很难测度,我们不要随意评判。为了摄受不同的众生,上师平时的言行举止、讲经说法等,会有很多的应时密意。不知道上师的密意,却放纵自己的分别念搞各种事情,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依止善知识,要有永不厌倦的精神和强大无比的忍耐力。永明延寿禅师说过,恭敬依止善知识的人,即使此生没有开悟也不要紧,因为下一世很可能“一闻千悟”。为了下一世,我们即生也不能破坏跟上师之间的缘起。
其实,很多人都有机会依止善知识。但因为福报的原因,有些人依止的善知识,相续中并没有什么功德;有些人依止的善知识,确实具有传承的加持和满满的功德——遇到这样的上师,自己应该懂得珍惜。如何珍惜呢?一定要从上师那里获得正法的加持和利益,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啊,我现在依止善知识了!以后能不能经常得到上师的微笑?能不能得到上师加持过的丸子?能不能得到上师那样的财富?能不能得到上师那样的名声?能不能得到上师那样的资源?”这些想法,就像到了海中不取珠宝、只取土石一样,特别愚蠢。
上师真正擅长的事,不是帮你搞世间法。一个具相的善知识,尤其是一些老上师,对世间的科学、技术、医疗等不一定懂。再说,我们要的也不是这些,而是与解脱相关的教理和窍诀——这是任何具相的善知识都拥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得到。
一个人想当木匠,一定找要懂木工技术的老师,而不是去找个铁匠,或是找个挖人参果的人。同样,我们希求的是解脱,依止的上师就应该精通解脱,搞五花八门的世间学问肯定是不对的。
“我现在不开心,所以要找一个能让我开心的善知识!”你如果只想开心,可以吃一点开心果,或者到某个地方去玩一玩,不一定非要找善知识。如果依止善知识,只是为了跟他聊聊天,开心开心,就像不在如意宝面前求悉地,只求一点青稞或糌粑一样,非常可笑。一方面,你很有福报,能遇到如意宝;另一方面,你又很愚痴,因为该求的东西不求,不该求的却拼命求。
如果用错了地方,如意宝给我们带来的,也不一定是利益,甚至可能是危害。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
得已无有疲厌依,成大义以大敬护。
遇到真实的善知识以后,若能无有疲厌地依止,一定会成就今生和来世的果位。为了成办这样的大义,我们要用最大的恭敬心和最大的欢喜心,维护上师、依止上师。
前面讲过,上师为了摄受不同的弟子,会有各种各样的显现。比如,吝啬的弟子不肯布施,为了圆满他的资粮,上师会故意向他求财:“你可不可以供养我一点钱?”对忍耐力差的弟子,上师可能会旁敲侧击,故意说一些不悦耳的、诽谤他或是让他感觉不公平的语言。在情绪急躁的弟子面前,上师有时会显得琐事比较多,性格比较缓慢——有些上师本来就是拖拖拉拉的人,不是示现出来的,这个不算。
为了观察弟子,调化弟子,看弟子能不能忍受调伏,很多善知识会故意示现。以前,一些老上师会当众批评弟子,或当着大众的面,让弟子离开。这个时候,经不起考验的弟子,马上就会露出自私自利的言行。善知识们都很聪明,连出世间的道理都懂,对世间的简单技巧和狡诈行为更是一眼就能看穿。
以前我放牦牛,哪头牦牛是什么性格,很容易认出来。人也一样。看久了,接触多了,基本上知道对方有什么样的心思。昨天我接触了一个人,不到半个小时,就大概知道了他的情况。我现在看人还可以。
有些人告诉我:“他们装得很厉害,隐藏得很深,你肯定看不出来!”不管他怎么装,皮肤可以装,眼睛里的血丝却没法装;笑容可以装,生气也可以装,内在的情绪却很难装。我以前对某些人的推测,基本上没怎么错过。这样说有点抬高自己,但我确实认为,人是可以观察的。我倒不是观察弟子,而是观察一个“上面”的人。
上师摄受弟子的时候,自己的身语意本来不迷乱,却故意在弟子面前显出迷乱相,比如身体不稳重,做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经常说绮语,搞无稽之谈,看起来心里很乱、很痛苦,等等。如果弟子对上师产生邪见,就知道弟子的信心还不稳固。
一般来讲,殊胜善知识的智慧比大海还深,比天地还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根本无法揣测。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上师相续中的菩提心和法性觉悟,虽然如如不动,从未离开,但却故意做出种种不同的显现,就像以前的大成就者那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说:“无痴现无智,无瞋现无慈,而能益众生,是名为方便。”没有痴心却显得没有智慧,没有嗔恨心却显得没有慈悲,因为这样能利益众生,所以叫做方便。上师本来不愚痴,却显出笨笨的样子,本来没有嗔恨心,却显出特别生气的样子,之所以有这些行为,是因为能利益众生。
不论上师的行为怎么样,都是大密意的游舞。我们应该观清净心,不要产生邪见。有些人,自己不清净的身语意本来该观察,却从不观察;无需观察的具德善知识,却经常观察。这样会破坏很多缘起。
最好不要破坏缘起。上师既可能显现寂静相,又可能显现忿怒相,但不管怎样显现,真正的善知识一定会利益众生。我们若能以极大的清净心和恭敬心依止上师,自己一定会得到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
尔时违缘数多故,厌离屡生退失心,
知魔复更起恭敬,获宝不舍顶戴依。
弟子依止具德的善知识,魔王很不高兴,会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和障碍。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上魔王的当。
有些人本来过得很好,工作顺心,家庭和睦,做什么都顺顺利利的。后来,依止了善知识,听了一些窍诀,以为人生从此更加顺利,结果非但没有更顺,反而违缘重重,步步艰难,最后实在受不了,舍弃了善知识。有这种情况。
世间一些佛教徒,有明星,也有普通人,顺利的时候认为是善知识的加持,不顺的时候就认为善知识没有加持。本来遇到不顺应该怪自己,这些人却从不怪自己,只怪善知识。
一般来讲,我们遇到大法,遇到大善知识,魔王波旬都特别不开心,会在师徒之间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和矛盾,就像《般若经》里讲的那样。《现观庄严论》里讲的四十六种魔业,都发生师徒之间。
所谓的魔,不一定是有鼻子有眼睛,獠牙毕露,形象特别可怕。凡是对我们的解脱制造违缘,对我们的信心制造违缘,就是真正的魔业。当我们对上师产生邪见,对法产生邪见,对道友产生邪见,对闻思修行懒惰懈怠时,魔王的障碍就已经设置成功了。
所以,我们只要遇到好的善知识,遇到殊胜的大法,就会像世间人讲的那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己的工作、生活、饮食、住处等,就可能遭遇各种坎坷、违缘、障碍。
当违缘频频发生的时候,有些人会对上师和正法产生邪见,甚至退失信心:“我现在违缘那么大,邪见那么重,一点进步都没有,肯定是上师没有加持!”这个时候,魔王就会张开嘴巴,哈哈大笑,特别开心。真的,魔王是专业干这个的,当我们对法产生邪见,或给上师制造违缘时,他就会特别开心。
尤其法比较深的时候,更是这样。我经常有一种感觉:一部大法开讲之前,肯定会出现难以忍受的违缘。我讲《如意宝藏论》之前,感觉天地都要裂开了,比较可怕。所谓的违缘啊,护法神啊,不管无神论者承不承认,我反正都能感受得到它们的力量。等到法开讲以后,情况会好一点。
不过,魔王再厉害,对特别精进的菩萨也没办法。像我们这样的,稍微有一点精进,修行境界也不是很高,看到要倒下了,又站起来做一点事情,看到要倒下了,又站起来做一点事情,跟什么都不做的懒惰者相比,确实算比较精进的,这样的人魔王最喜欢扰乱。
有时候,道友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恶见,甚至想退失,这其实就是一种魔障。而且,有些道友并不是求法不精进,而是败在人际关系上。我面前经常有这样的人,本来闻思还可以,却突然生起“上师不欢喜我,我还是走吧”的念头,然后就真的离开了。
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开会的时候,男众这边好一点。对女众,我即使不想看,也要全部看一遍,不然下来就会有人说:‘上师看了某人,却没有看我!上师肯定不愿意摄受我了,我今天就把工作交接完,马上走!’”然后就真的走了,特别快。就因为这么一个简单的原因而离开……如果自己真正得到了大法,走也可以吧。
世间人特别可怜。真正的法没有得到,却生起一大堆邪见、邪念,破坏了永久的缘起。
有些堪布堪姆也是这样,稍微一句话没有说到位,甚至有时候我认为自己说得还可以,他们就在下面起各种分别念:“那句话肯定是对我说的。天天骂我,我走了!”你走就走嘛,没事儿。这样的人走了好,反正现在人数需要减少。
像这样做事不得力的人,邪见重的人,搞不好人际关系的人,确实如无垢光尊者在《四心滴》里说的那样,连七个都嫌多。邪见重的人,不待在这里好一点。当然,如果你真正对上师有信心,对密法有信心,也有前世的缘分,待在这里越长越有意义。
上师摄受弟子也好,传法也好,有时候真的不好掌握分寸。但不管怎么样,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上师或正法屡屡生邪见,想要离开,要马上认识到“这是魔王波旬在从中作梗!”这样一来,就像盗贼正在偷东西被主人家发现一样,魔王作害的心立刻就没有了,力量也薄弱了。这是《上师心滴》里面的窍诀,我以前给大家引用过。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麻烦事,很多都是由心而发。如果能在心上解决,也就没什么事了。比如和上师产生矛盾,或者对上师生邪见,或者法不能融入自相续,“呀,一定是魔王在作梗,我要好好祈祷根本上师!”然后好好祈祷,好好忏悔,魔障就会消失。
我自从看了《上师心滴》里的这句话,每次遇到事情都马上认识到“可能是魔王作梗”。然后,好像真的有一种小偷正在偷东西,被发现后立即逃走的感觉。2000年的时候,我在《小甘露丸》一文中写过这个教言。
这是一个很好的窍诀。无垢光尊者在注释中也说,当自己退失信心、产生邪见时,如果能认识到是魔王在解脱道上搞破坏,马上就能解决问题。
总之,不管魔众再怎么作梗,再怎么制造违缘,我们都要不理会,始终以最大的珍惜心和恭敬心依止上师。上师是真正的如意宝,谁会愿意舍弃呢?《中般若经》里也说,我们应该以大精进和大欢喜心珍爱如意宝珠。
《大宝积经》中讲:“汝莫惜身命,持心如金刚。”你不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坚持不懈的心要像金刚一样。“正问诸师道,莫舍正信意。”请教上师的时候,一定要询问正道,不要问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吃了没有、身体怎样等。吃和不吃都不重要,你不是什么医生,也解决不了上师的身体疾病。“上师,我现在修行的障碍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求什么样的法?”应该问这类重要的问题。
以上讲了如何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下一个科判是用比喻说明依师之理,我们明天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