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讲解·第3课
2022年4月20日
前面讲到,轮回从哪里起现?从本基中起现。本基是什么?本基是如来藏、无为法或阿赖耶。另外,有些愚者认为“对境或显境是心”,这是不合理的。显现可以称之为心,而显境肯定不是心。如果外境是心,会有众多的过失,比如互相错乱、太过分等。
所谓的显现,因明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无分别的显现,比如在眼耳鼻舌等诸根面前显现的、能现量见到的相;一种是有分别的显现,叫做耽著境,比如名言共相、义共相等。无分别的显现和有分别的显现,在这里可以说是心,因为正显现的时候有一个所取,这个所取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并没有一个自相的法。
这里的显现境,是指存在于心外,由各种不同微尘形成的对境。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这样的对境并不是心。实际上,经部宗承认自相的外境,中观宗也承认自相的外境,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批评的是什么呢?批评“实有的外境是自己的心”——承认一个实有的外境,并承认这样的外境是心,的确不合理。
这个观点,好多道友都在认真分析。确实很重要。
庚二(教诲观察了知彼自性)分二:真实宣说;如是观察之功德。
辛一(真实宣说)分二:了知三现如幻显现;宣说彼等显现依于心。
壬一、了知三现如幻显现:
境生所取分别念,义生能取分别念,
身作惑网及所依,愚者实执恒流转。
昨天讲了三种习气,即境之习气、义之习气和身之习气。在《七宝藏》和其他续部中,三现习气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名词。
依靠外境能生起什么?生起所取分别心,比如“这是山河”“这是大地”“这是男人”“这是女人”等。而依靠义之习气八识聚,则能产生能取分别念。学过中观、因明和俱舍的道友应该都清楚:依靠外境产生所取分别念,依靠内心产生能取分别念。
依靠身体产生什么呢?产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和苦乐。“身作惑网”,身体是烦恼网的依处和来源。这里的“所依”,是指身体。
依靠外境产生的所取,依靠有境产生的能取,依靠身体产生的各种烦恼和苦乐,愚者认为都是实有的——外境实有、内心实有、身体实有、烦恼实有、苦乐实有,所以一直不断地流转轮回。
注释中引用了《护国请问经》的教证:“诸法自性少无有,如幻阳焰水中月,愚者实执受束缚,恒如陶师轮盘转。”虽然诸法没有一点自性,如幻、如阳焰、如水月,但我等愚者执为实有的缘故,所以如陶师手中的轮盘一直旋转一样,不断地漂泊在轮回中。
凡夫愚者之所以漂泊轮回,是因为有境、义、身三种习气。境、义、身三习气是怎么起作用的呢?境起所取的作用,义起能取的作用,身体作为烦恼和苦乐的来源。也就是说,当外面的境、自己的心以及烦恼苦乐等各种因缘聚合、交汇时,便显现出轮回的种种迷乱境。
接下来讲,虽然显现没有自性,但二取幻化出来的业因果依然会起作用。
此等一切虽实无,由二取现缘起幻,
二取未灭法界前,有业因果彼化现。
虽然用智慧观察,轮回也好,二取也好,器情世界的一切迷乱显现,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但在名言中,依靠能取所取的因,依然会出现苦乐等缘起显现之果。我们现在看到、感受到的法,全都是二取作怪显现的。虽然本体上没有,是虚幻相,但还是会显现。
既然只是显现,本体上并不存在,是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呢?肯定不是。在能取所取消于法界之前,轮回的显现是不会灭尽的,仍然有业、有因、有果。这个道理很重要。
万法无有自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守因果规则,随随便便造恶。在能所二取消亡之前,因果会无欺显现,造恶一定会有果报。麦彭仁波切在《入行论·智慧品》的注释当中说:被二取束缚的众生心前,轮回无欺存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说:“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
能取所取什么时候消于法界呢?最细微的能所二取,要到佛地才能消尽。在十地末际,菩萨会以金刚喻定摧毁一切细微的所知障,包括二取相执。所以,最细微的二取相执,成佛的时候才消失。而粗大的二取分别,一地菩萨见道的时候就会消于法界。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但如果没有认真辨别,很可能是假的。
在能取、所取消于法界之前,善恶业会一直存在,因果报应也一直存在。那业因是什么呢?无明愚痴。业果又是什么?快乐和痛苦。在二取分别面前,幻化的因果是一定会显现的。
在名言中,谁也没办法改变无欺的因果定律。以前我好像讲过一个公案:唐朝有个怀海禅师,经常在山上给很多人讲经说法。有一个老和尚,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每次讲法都会来,来了就认认真真地听。
有一次,讲完法以后,老和尚一直不离开。怀海禅师问:“你是谁?从哪里来?”老和尚回答说:“我曾经是迦叶佛时期的一个法师。当时有人问我:‘大修行者会不会落入因果?’我说:‘大修行者不落因果。’因为讲错了,所以五百世堕为野狐,感受痛苦的果报。”
老和尚又说:“我一直听您讲课。请问,大修行者到底落不落因果?”
怀海禅师回答:“不昧因果。”
老和尚当下明白,然后转身离开了。怀海禅师跟弟子说:“附近有一只狐狸死了,你们去找一找尸体。”然后指了一个地方。弟子们找来狐狸的尸体后,禅师以荼毗的方式,为它做了佛事,以此斩断他的恶业。
所以说,真正的大修行人或大成就者是不昧因果的——即使成了大修行人,也不可能不落因果。
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详详细细地取舍因果。否则,一定会感受可怕的果报。《涅槃经》当中讲:“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修行善法的人,可以叫“见天人”,或者说转生天界;行持恶法的人,可以叫“见地狱”,或者叫堕恶道。原因是什么?有业一定有果。
在获得真正的佛果之前,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因果。有些人稍微学了一点中观,就觉得一切法都是空性,对什么都无所谓,随便造恶业。有些人修禅宗、修大圆满,自己稍微有一点感觉,就经常说各种各样的话。这样的人非常危险。
辅导员在给别人辅导法义的时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一定要尽量结合教理。否则,有时候看起来合理的说法,却很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初学者一定不要自以为是。
总之,大家应该小心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
法律和自律比较起来,自律更加重要。法律再怎么完善,还是会有漏洞,还是会让人钻空子。不要说世间人,包括一些法师或出家人,有时候也很会钻空子——表面上在发心,实际上却是给自己的事情披了一件妙衣。虽然不一定有不好的动机,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习气不是很好。
做任何事情,大家都应该认真一点,虔诚一点。有些人从小就喜欢搞小聪明,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到处钻空子,自己说起来是一个样,别人发现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样。这种习惯,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违背很多因果。
尤其是讲经说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诸位大德的密意,要尽量理解、尽量接受。
壬二(宣说彼等显现依于心)分二:真实宣说;运用其比喻。
癸一、真实宣说:
心行以心造诸业,现于心中心假立,
为调迷心当精勤。
轮回中的种种显现,外境也好,身体也好,善恶业也好,都显现在自己的心上。这个问题很关键。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心与无明相应,就是一种因,以此为因就会造业。
所谓的“心行”,就是“无明”相应于“行”。十二缘起中的“行”,即是与无明相应的造作。有了这样的造作,就会造下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依靠这三种业,就会显现善趣、恶趣,显现痛苦、快乐或不苦不乐的——叫什么?
老菩萨们,请回答!(下面没反应)很多法师肯定很开心:“是你不让我们坐你周围的,活该!嘿嘿,现在问俱舍的地方也没有,问中观的地方也没有,问因明的地方也没有,周围全是‘安住于大圆满境界的人’。”(众笑)
以心为因,然后造业、感果,显现快乐、痛苦或不苦不乐的受。而业果、苦乐等一旦在心上现前,心就使劲把它们执著为“实有的存在”。时间长了,二取也好,轮回也好,在我们眼前好像就真的成了真实的。
有了无明就会造业,造了业就有苦乐的显现,苦乐在心里长时间显现以后,心就开始执著:“这一切都是真的!”最后,众生就随着实有的心、境,不断地流转。总之,身语意的业全部依赖于我们的心。心如果没有得到调伏,轮回是很难断除的。
因此,为了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我们应该“调迷心”。为了调伏迷心,我们应该好好地闻思。先通过闻思得到教法,再通过修行得到证法。教证二法必须依靠闻思修行。
《成实论》里面说:“离身口业,意业有报。离意业,身口无报。故知意业为重。”身业和口业,其实不那么重要;离开了意业,身口业可以说没有果报。真正重要的是心。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面怎么讲的?华智仁波切认为,如果没有好的发心,即使修加行,磕头,也不会有什么善的果报。阿琼堪布的上师纽西龙多则说:最多种下一点善根。
有些大德也说:“心如果没有调伏,造善业一点意义都没有!”比如,我没有好的发心,虽然在磕头,但却一点意义都没有。按照纽西龙多的观点,最多播下一点善的种子。
可见,一个人的心善、心恶很关键。阿底峡尊者以前说过:印度有个修喜金刚的人,最后却堕入了灭尽定。喜金刚是甚深的密法,修这样的法怎么会堕小乘境界呢?因为他的意乐不清净。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比如一直生嗔恨心,表面上虽然在用转经轮,在念《普贤行愿品》,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甚至造下恶业。
《正法念处经》里面说:“以闻法故,心得调伏……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意思是,听闻佛法可以调伏我们的心,如果离开了闻法,那就没有什么办法能调伏这颗心。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听闻佛法,好好调伏自己的心。
做任何一件善事,都要看自己是恶心、善心还是无记心。如果是恶心,那就干脆不要做了。比如你明明在听课,却对道友或传法者生嗔恨心,而且特别强烈,那你不如离开。相反,如果有一颗善心,行为上即使不那么如法,也可以。
我经常想:三个人去转坛城或佛塔,一个怀着恶心,一个是无记心,一个发了善心,发了善心尤其是以菩提心摄持的人,肯定功德无量,而恶心转绕的却很难有什么功德。就像有些人为了偷盗成功,或为了打仗胜利,去求三宝加持,也许暂时能成就一点人天福报,究竟而言却没有任何意义。
在座各位道友在这里闻法特别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浓厚的前世习气。昨天讲了,境、义、身三种习气如同三个种子,每个人相续中的种子都不同。你们有些是从天界来的,有些是从人间来的,有些是从善知识来的,有些是从恶知识来的。但不管怎么样,依靠这么好的佛法,每个人都应该调伏自己的迷心,一点一点地进步。
比如,以前你的嗔恨心非常严重,现在能不能减少一些?过去你的嫉妒心极其猛烈,现在能不能减弱一点?原来的你特别吝啬,现在能不能像对自己一样,对他人做一点布施?
如果经常拿自己“过秤”,最后你会发现:“我原来是那么可怕的一个人,现在依靠三宝的加持和殊胜论典的引导,正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自己越来越散乱,越来越没有感觉,那你在闻法的时候,对上师也好,对道友也好,都要多观清净心。我们每一次讲《大圆满前行》,都要讲广大意乐和甚深意乐两种发心。广大意乐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心,甚深意乐则要把上师和道友观为清净的圣尊。阿琼堪布说,如果把上师看成普通人,那就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肯定得不到加持。如果有特殊的缘起,对上师也有信心,那么自己得到的法则会完全不同。
对同行道友,我们也不能看过失。上师也好,道友也好,在普通人眼里都有好坏两面,就看你怎么取舍。如果看功德,那每个人都有如来藏,而这个功德真的太大了,“他显现上再坏,也肯定具足如来藏的功德”——如果能这样想,很容易观清净心。如果要看过失,凡夫人的眼里肯定有很多。
我现在觉得,《大圆满前行》有点广,《前行备忘录》里有很多窍诀,大家如果能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对改变自相续很有帮助。不要停留在理论上,理论上你们都会说,我也会引用教证,一辈子都在法海中遨游,多少会几个词。但自相续如果干巴巴的,就像一棵树没有枝叶花果,那再会说也没什么用。
我们的相续,只要稍微得到一点点滋润,获得一点点暖相,就会对上师生信心,对法生信心,对金刚道友观清净心,无论修什么法、做什么事,都会很舒服、很温和。而不是这个看不惯,那个听不惯,想到一件事心里就翻滚不停。这样的人,不要说修行,连待在这里都应该惭愧。
要得到这样的暖相,每个人都要调伏自己的心。一方面,要多祈祷上师三宝;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恶劣的念头,自己要当下根除、立即斩断。
下面运用比喻,讲迷乱的显相。
癸二、运用其比喻:
如为莨菪碱迷醉,呈现种种不同相,
一切妄相实无有。
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所有显现,就像喝了莨菪熬的汤,眼前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形象,但都是虚妄的,并不存在。
莨菪做的饮料,喝了眼睛会发红,心会狂乱,眼前会出现山河、大地、大象、骏马等各种幻象。以前讲《入大乘论》好像也讲过,吃了莨菪会有各种迷乱显现。如果你们想试一下,今年秋天我院子里的莨菪可以给你们提供。谁想试?听说吃得不多没事。牧民们经常吃,有时候是吃错了,然后会有一些迷乱显现。
去年有一段时间,据说云南有几种致幻蘑菇,吃了以后有各种各样的迷乱觉知。有人觉得自己是一杯茶,对司机说:“你不要开得太快,不然我会洒在地上!”有些人坐在沙发上,觉得自己在划船,然后三个人一起划……
依靠一些植物的作用,我们也能看到外面的各种迷乱显现,并认为是真实的。其实,那些东西正在显现的时候,本质上根本不存在。现在,人们要感受幻术般的幻化相,不需要莨菪,只要看看电视、上上网络就可以——各种各样的显现都有。
“一切妄相实无有”,意思是本性中并不存在。轮回的所有显现都是如此。这一点,不仅密宗,显宗的《华严经》也有相同的教证:“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诸法本来没有,但凡夫人依靠能所二取,显现出种种妄相,并执为实有,由此在轮回的监狱中不断漂泊。
注释当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的教证:“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其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我们会认为:“《三摩地王经》里讲,有个人喝了酒,感觉大地都在转——世间人确实是这样的!”解释得很肤浅,根本意识不到,轮回的种种显现就像迷醉者眼前的幻化相,彻底不存在。
可能会有很多人认识不到位。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差别。
如是迷乱心所造,所有六趣迷乱相,
当知无现空影像。
刚才是比喻,现在结合意义来解释。
同样的道理,在无明习气和二取迷乱心的作用下,众生造下了各种各样的业,然后呈现出六趣——三善趣和三恶趣的迷乱相。在地狱众生面前,有各种各样的地狱显相。在旁生面前,有各种各样的旁生显现。在我们人类面前,有国家、民族、城市,以及各种战争、冲突、饥荒等。这些迷乱的相,都像是喝了莨菪汤以后,眼前出现的虚妄景象。
“当知无现空影像”,如果用智慧观察,所有这一切,都是无而显现的空性影像,没有一个实有的法。
对轮回进行观察很重要。大家也想一想:轮回到底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从初始到现在,轮回就是虚幻的显现,最后成佛也就是灭尽这些幻象。——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理论。照着这个理论去修行,我们都可以得到证悟。
接下来是本品的结尾,讲观察的功德。
辛二、如是观察之功德:
观察如影轮回性,起始由何而出生,
依此了知涅槃性,解脱三有成正觉。
如果用智慧观察,如影像般无实的轮回最初是怎么来的?前面讲了,有情世界也好,器世界也好,所有不清净的轮回法都源于阿赖耶。或者说,万法的本性如同虚空,是无为法的体性,然后从无为法中产生了有为法的轮回,如同虚空中产生地球——会有这样的因缘。
了知影像般的轮回从何而来,非常重要。南宋高僧大慧禅师说:“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懂得了生死来去之处,才称得上真正的学佛人。
大慧禅师是从生死角度来讲的。如果换一个角度,轮回最初从什么地方来,最后在什么地方灭尽,懂得了轮回的来去之处,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学佛者、修行人或佛教徒。但现在,很多佛教徒不研究佛法,不闻思修行,根本不知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一般的显宗认为,无明无始以来就存在,但这里说,无明是从本基中显现的——稍微有一点点不同。那本基又是什么呢?本基是无为法、是如来藏。无明所现的万法本性,与本基如来藏无二无别,并不是另一个实有的东西。
我们先观察影像般的轮回从何而来,然后依此了知自性清净的涅槃,以及心性如何本来清净,最后会从三有中获得解脱,成就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这样的道理,并不是密宗特有的说法,刚才引用的显宗《华严经》《三摩地王经》的教言,都以隐藏的方式进行了宣说。《圆觉经》中也说:“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幻化无明从哪里来?从诸位如来的圆觉心中建立。这个说法很有深度,如果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可能不是那么好懂。
在《圆觉经》里面,佛陀对十二个菩萨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其中给每一个菩萨的答案,和密法的道理都比较接近。对此,以前太虚大师、南怀瑾也作过解释。
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密宗和了义大乘经典的观点结合起来。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就引用了很多显宗经典的说法,一会儿是《华严经》,一会儿是《三摩地王经》。这些教证可以印证如来的教法没有两样,宣说的都是一个本体。
以前,我们对轮回的认知确实不够。所以大家对第一品的道理,比如本基是什么、轮回是什么、轮回的根源是什么等,一定要学懂。以后即使忘了《如意宝藏论》的其他内容,也要记住“众生从哪里来”“轮回从哪里来”的道理。
关于基和基现的差别,法王如意宝以前讲《七宝藏》时分析过,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句义宝藏论》,一开头就讲基和基现。《胜乘宝藏论》里面也有讲。
《七宝藏》中,《实相宝藏论》、《如意宝藏论》和《法界宝藏论》既有颂词,又有注释;《窍诀宝藏论》只有颂词,没有注释;大家还没接触到的三部,《宗派宝藏论》、《胜乘宝藏论》和《句义宝藏论》都没有颂词,全部是长行文——这三部论典,我都发愿翻译,但能不能传讲,不好说。
我对寿命无常一直很有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越来越强烈。以前,讲课看书很容易,翻译的时候,戴不戴眼镜都无所谓。现在看书一年比一年模糊,必须戴眼镜。不过,一辆“国产车”用了这么多年,也算可以吧,我自己对这个身体比较满意。
今天上午,有些堪布堪姆说他们对《如意宝藏论》以及整个《七宝藏》都很有信心。有信心的话,自己肯定能得到加持。所谓的因缘,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心造就的。《大圆满前行》里面说,对法和上师有上等信心,会得到上等加持;如果一点信心都没有,那就一点加持和悉地都得不到。
我这次只讲了《如意宝藏论》的颂词,有时候讲得多一点,有时候讲得少一点。第一品的内容不多,可能无垢光尊者担心写太多让我们害怕。
全论一共有二十二品,第一品现在已经讲完,我有点小小的成就感。
大乘窍诀论如意宝藏中,宣说基中轮回形成之理第一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