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讲解·第29课
2022年8月16日
《如意宝藏论》,已经讲完器情苦乐的道理——应该舍弃的轮回自性,已经分析圆满。下面会讲第二个金刚处,即应取的涅槃自性。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轮回是应该舍弃的;希求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是一切正士的善妙津梁。
从第一品到第七品,先讲净基如来藏,再讲所净之垢。因为本基上有所遮障,所以要通过闻慧、思慧和修慧加以净除,最后现前远离诸垢的佛地,这就是果。基道果的全部法,都包含在应舍的轮回和应取的涅槃两个方面。其中的本基,以及本基中如何显现轮回,在前七品已经讲完。
接下来从第八品开始,一直到二十一品,讲的都是怎样断除本基垢染的道理。最后的二十二品,则是讲究竟的果位。
总的来说,本论讲了应舍的轮回和应取的涅槃。而应取的涅槃,需要通过闻思修行来现前。下面,先讲闻思修行的前决条件——依止善知识。
丙二(宣说涅槃自性是应取)分二:解说能净道;解说净果。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第二个金刚处或第二个大科判,是宣说应取的涅槃自性。而涅槃自性又分为解说能净的道——能清净的道,和解说能清净的果两个部分。
丁一(解说能净道)分二:真实道;如何行道之理。
戊一(真实道)分三:闻慧;思慧;修慧。
真实的道分为闻、思、修三个方面。
己一(闻慧)分三:由何应闻之对境;如何听闻之方式;抉择真实听闻之义。
闻慧包括听闻的对境、怎样听闻以及抉择真实听闻的意义三个方面。其中抉择真实听闻的意义,内容比较多。
这个科判很重要,大家好好记住。
庚一(由何应闻之对境)分二:教诫依止同品善知识;教诫远离违品恶知识。
首先讲应闻的对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诫依止同品的善知识,一是教诫远离违品的恶知识。
大家一定要把第一品到第八品的科判理一下。《如意宝藏论》归根结底只讲了两个问题,即应舍的轮回和应取的涅槃。应取的涅槃不可能无缘无故得到,必须通过闻思修行现前。应该从哪里听闻呢?从善知识那里。能不能随随便便依止善知识?不能,因为善知识必须具足法相。
那么,善知识需要具足哪些法相?为什么要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应该怎样依止具相的善知识?第八品对这些道理讲得比较细致。
辛一(教诫依止同品善知识)分二:承接略说;广说。
壬一、承接略说:
为越轮回痛苦海,依止具德商主师。
我们已经沉溺在广阔无垠、深不见底的轮回苦海中——人也好,天人也好,恶趣众生也好,都是苦海里的“动物”,一直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要越过轮回苦海,必须依靠懂得航行的商主一般的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上师。否则,仅靠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得到解脱。
善知识就像商主,我们必须虔诚依止,才能渡过漫无边际的轮回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
这个颂词讲了两层意思:第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离开轮回的苦海;第二,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随着自己的业力沉溺苦海,没法得到安乐,现在要想解脱,必须依止善知识。就像一个人到大海撷取珍宝,必须依靠有经验、有智慧的商主,才有成功的机会。
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说:“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如果不急急忙忙寻找上师,就会空过一生。“若不因师,终不明了”,如果不依靠上师,就不可能明了心性。“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不依靠上师而开悟的人,在世间绝无仅有——几乎不可能。《大圆满前行》中也讲,不依靠上师而成就的人,从来都没有。
所以,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要不要脱离轮回的苦海?”如果要,那就必须依止具相的善知识。
我觉得这一品对修行特别重要。我刚开始翻译《如意宝藏论》,是在二零零几年。记得2004年还是2003年,初稿就译完了,当时专门印了一个小册子发给大家。我好像没有来得及讲,堪布堪姆们也没有讲。我当时想的是:“很多人都想学法,却不懂如何依止善知识。如果不懂依止善知识,那也就不懂佛法——二者完全一样。所以,先要让大家学习依止善知识。”
世间人学习任何一门技术,哪怕开个车,没有教练也不行。自己开一开就拿到驾驶证的,很少很少,几乎没有。学习佛法更是如此,一定要依止好的善知识。
关于这一点,在座各位应该深有体会,尤其是上了一定年龄的:“我这一生,如果没有遇到上师,没有依止善知识,肯定还是原来的凡夫俗子!虽然现在我依然是凡夫,但跟一般的凡夫还是有差别!”应该会这样。
这是略说。
壬二(广说)分三:所依止善知识之法相;需依止之理由;如何依止之方式。
癸一(所依止善知识之法相)分二:宣说善知识七法相;宣说具有部分法相者可依止。
首先讲所依止的善知识的法相,包括善知识的七种法相和具有部分法相也可以依止两个方面。
子一、宣说善知识七法相:
对于善知识的七类法相,一个人如果全部具足,那当然很好。实际上,每一个法相里面,都有很多小的法相,全部具足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无垢光尊者在后面会说,七种法相全部具足的善知识,在这个世间就像昙花一现,非常难得。如果真的有,那是很了不起的。退一步讲,即便不能全部具足,而是只具足其中六个,或者说只具足一个大法相里面的几个小法相——部分具足,也可以依止。
后面第二个科判还会讲这个道理。
下面讲善知识的七种法相:
善巧方便悲无量,具经续藏引众生,
离过功德圆满师,浊世等同真佛陀,
极大净信恭敬依。
这是第一类法相。
善知识的法相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并将其分成七类。其中第一类法相下面,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小法相呢?
第一个是“善巧方便”。作为一个上师,一定要具有善巧方便。成办任何一件事情,都能依靠善巧方法,轻而易举地实现。就像有些经典讲的那样,善知识为了调化弟子或者成办某些事情,该示现忿怒相就要示现忿怒相,该示现寂静相就得示现寂静相。就像富楼那尊者那样,说法的时候特别善巧,人人都能接受,很多人都喜欢听。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叫具足善巧方便。
第二个是“悲无量”。作为一个上师,对众生应该有慈悲心,这样才能成办无量众生的利益。有些佛经讲,真正的善知识,应该对一切众生不舍慈心。如果上师脾气不好,性格不好,跟这个闹矛盾,跟那个成怨敌,就会舍弃很多众生。所以,具有“悲无量”很关键,也最重要。这是第二个条件,具有慈悲心,对无量众生不舍悲心。
第三个是“具经续藏”。作为一个上师,要广闻博学,对如来的经典也好、续部也好,前辈高僧大德的论著也好,都要具有无垢的慧眼。具相的善知识,智慧一定要高,经、续、论,啥都懂,相续中拥有浩瀚如海的法藏。不像有些“穷光蛋”,除了一两部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讲。真正的上师,续部也好,窍诀也好,经藏也好,论典也好,甚至包括世间知识,全部都会讲,这叫做“具经续藏”。
第四个是“引众生”。具相的善知识,会拥有无量的事业,能引导无量的众生,事业非常广大。并不是自己拼命讲课,所化众生却越来越少。刚开始一百个,然后变成五十个、二十五个、七个、三个,最后只剩一个人的时候,只有分道扬镳。这样的话,不算引导无量众生。
能否引导众生,要看上师的悲心、智慧、能力以及善巧方便,等等。具足这些法相,所引导的众生应该会越来越多。
第五个是“离过”,即远离过患。上师的身语意,都应该很清净,没有什么过患。是否完全远离过患,虽然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一个人清净不清净,总体上还是有差别的。不管身语意哪方面,上师都应该没有过患。
第六个是功德圆满,或者说能满足自他一切众生的所愿。
具足以上功德的上师,在浊世等同真正的释迦牟尼佛。如果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上师,一定要以最清净、最恭敬、最大的信心,前去依止。如果能够这样,我们会得到许许多多的功德。
这里讲了六个方面的上师法相。在依止之前,自己要先观察,看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足这些法相。不要一听说某个地方来了个上师,听说他有什么传承,就赶紧去接法、去求灌顶,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具不具足法相,传承清不清净等,完全不知道。反正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去。最后依止完了,灌顶求完了,法也得完了,才发现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身体有过患,语言有过患,智慧也缺少;没有悲心,跟什么人还有矛盾;不具足善巧方便,特别固执,特别死板……这个时候再观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应该先观察,观察好了再依止。
对具足以上功德、像如意宝一样的上师,我们这些浊世的后学者,应该以虔诚心、清净心,诚心诚意地供养、依止。《圣功德庄严王经》中也说:“善男子,汝当依止智悲浸润之善知识。”
下面讲第二类法相:
自性功德圆满师,根全族贵具惭愧,
慈悲多闻智慧广,三门调柔具大忍,
正直和蔼无狡诈,如意宝师百信依。
所有这些法相,上师全部具足也可以,具足一部分也可以。比如第一个法相,可能某些上师具足,某些上师不具足。第二个法相也是如此。无垢光尊者说,只要具足第一个法相的六个条件,就可以依止。
具有第二类法相的上师,叫“自性功德圆满师”。
他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根全”,诸根齐全,不是瞎子、聋子或喑哑者。虽然历史上也有上师眼睛不全,或长得不好看,但一般来讲,上师应该诸根齐全、庄严,这是前世造善业的果报。不然,如果上师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说话糊里糊涂的,旁边的人很痛苦。虽然上师老了会这样,但刚开始就诸根不全,可能很难摄受弟子。
第二个条件是“族贵”,种族比较高贵。第三个是具有惭愧心。二、三合在一起也可以,因为种姓比较高贵,自然就会具足惭愧心。释迦牟尼佛投生时,也选择了高贵的种姓。
我前面讲过,我们藏地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种族。依止善知识也好,成家找伴侣也好,都很看重对方家族的种姓。因为一个人表现怎么样,百分之七八十跟他的种姓有关系。一些特别低贱的种姓,比如屠夫,尤其是小偷、强盗之类,好像真的是世世代代一脉相传。
佛经里也经常提到“族贵”。所谓的贵,是指种姓高贵,不一定指特别富贵。上师可以不是富二代,但种姓必须高贵。如果降生到种姓不太高贵的家族,弘法利生事业可能会有很多违缘,甚至被别人左右,没有一点主见,如同落叶随风飘荡。
第二个是种姓高贵和具有惭愧心。一般来讲,具有智慧的人都有惭愧心,知道哪些事自己做得不好,需要改正,就像《二规教言论》讲的那样。
第三个是“慈悲”。善知识应该是大乘种姓,对任何众生都怀有大慈大悲心。
第四个是“多闻”,对经也好,续也好,都应该广闻博学。
无垢光尊者后面的注释,跟颂词有点不同。他可能只是随意写写,没有逐字逐句解释。无垢光尊者的著作好像都有这个特点,《七宝藏》和其他论著的注释,都不一定是一字一字解释颂词。有时候结合颂词讲一点,有时候一大段一大段都不理,随便引用教证。
我以前请求德巴堪布:“《七宝藏》个别颂词没有注释,您能不能做个字面解释?”字面解释对讲解者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后来,德巴堪布给《如意宝藏论》造了一个注释。我这次没来得及看,不过也没什么不懂的。
第五个条件是“智慧广”。因为前世修行的缘故,即生具有俱生智慧。有些人生来就精通佛法,很小就展示出一种俱生智慧。当然,后天闻思修行的智慧也很重要。
第六个是“三门调柔”,身、口、意三门自然调柔。
第七个是“具大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非常坚强。所谓的坚强,并不是刚强难化,而是该忍的地方忍,不该忍的地方则不忍。
第八个是“正直”。品性很正直,不是那种性格孤僻,或者谁的话都不听,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的人。
我们有些堪布堪姆,以及一些普通道友,个性都很强。个性强的人,一方面很有主见,另一方面,“一定要我说了算,谁的建议都不采纳”,这样的人,别人嘴上不一定说,但心里会觉得他性格恶劣。品性正直很重要,不要太刚强难化。
第九个是和蔼。和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和蔼,特别文明,懂得尊重别人。
第十个是无狡诈。狡诈的人,说话做事都喜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欺骗朋友或道友,这样很不好。具相的善知识,是没有狡诈之心的。
自性功德圆满之师,应该具足根全、族贵、具惭愧、慈悲、多闻、智慧广、三门调柔、具大忍、正直、和蔼、无狡诈等十法相。具足这十种法相,就叫做如意宝般的上师,我们要用百般的信心依止。
《华严经》中也讲:“善知识者,如如意珠,能令所愿皆圆满故。”善知识就像如意宝珠,为什么呢?因为如意宝能满人的愿,善知识也能满人的愿。
具足种族高贵、具有智慧和悲心、三门调柔、不狡诈等法相的上师,真的就是如意宝,可以放心依止。上师以前说过:“你们如果叫我如意宝,我可以满你们的愿,就像真正的如意宝。如果直呼我的名字,对你们不一定有利。”虽然大家并不懂法王如意宝当时的密意,但从那以后,所有人都开始叫“上师如意宝”。
现在有些书里,直接称“上师如意宝”,不太好懂,最好称“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因为很多弟子都习惯称自己的上师为如意宝,你只称“如意宝”,到底指的是哪一个上师呢?所以,称全名“法王晋美彭措上师如意宝”比较清楚。
这方面的意义,在《集密意续》中讲得比较清楚。接下来,我们自己要好好看这部分内容。这是第二个法相。
下面讲第三个法相:
解脱三有最胜师,远离故土弃世法,
无需财物耽著寡,诚信因果行取舍。
放下今世成大义,具大乘义巧利众,
稀有具德之法王,恒常不离无厌依。
无垢光尊者造的《如意宝藏论》确实特别好,希望大家好好学习。这次学完以后,还要再再地学、再再地看。这很重要。
下面讲解脱三有最殊胜的上师。他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个是“远离故土”。一般来讲,上师身边最好不要有很多亲戚朋友,不然会对自己有影响。前辈大德们大多数是远离故土的。汉地有一种说法:“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当然,也有一些上师是在自己家乡弘扬佛法,像我们的上师如意宝、托嘎如意宝、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宗喀巴大师远离故土以后,主要在卫藏弘扬佛法。无垢光尊者自己,也并没有特别远离故土。
第二个是“弃世法”,也就是远离世法。轮回的痛苦都来自对世间法的执著,因此要远离世间八法为主的各种世法。
第三个法相是“无需财物”。真正的上师不会天天积累财物,对财物的执著比较淡薄。像守财饿鬼那样,天天积累资产,再忙也不会忙闻思修行,一心只想赚钱,非常不好。
前面讲了远离故土、远离世法、不爱骨碌木——对财物的执著比较淡薄。下面是“耽著寡”,对财物的耽著很少,这个和第三个法相合在一起也可以。
第四个是“诚信因果行取舍”。真正的上师特别相信因果,在言行的取舍方面特别小心谨慎。这个特别重要。
第五个法相是“放下今世成大义”。具相的上师,会放下像糠秕一般没有意义的今世琐事。
第六个是“具大乘义巧利众”,拥有大乘精神,精通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法。大乘义是指拥有大乘的菩提心,具有利他心,能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
具足以上六种功德的上师,是极其稀有的法王。《法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说他自己可以叫做法王,因为于法获得了自在。
有些人认为,不能随便叫法王,因为法王是佛法的国王,真正的国王只有一个。而按照《法华经》的观点,法王并不是国王的意思,凡是对法获得自在的人,都可以叫做法王。当然,有些“法王”于法并没有获得自在,有些老一点的上师也叫法王,但这是弟子自己叫的,不太好。
在某种意义上,叫谁法王都可以,因为名称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取的。你可以把乞丐叫做国王,也可以把仆人叫做国王。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国王的法相和权力,口头上称之为国王,只是一个笑话而已,没有什么意义。
以前有一段时间,好像人人都在说“法王”——这个是法王、那个也是法王,现在稍微好一点了。真正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出世间教主,不管是悲心、智慧、利生事业,还是证悟境界等,都没有惭愧之处,被人们称为法王,谁听了都不会害羞。如果一个人什么功德都没有,弟子们却叫他法王,不知道合不合理。大家自己观察。
对世间法不执著,远离故土,不喜欢财物,谨慎取舍因果,看破今生,尽心尽力利益众生——对具足此等六法的上师,我们应该恒常不离、无有厌烦地依止。当然,这只是善知识法相中的一类,并没有提智慧、戒律等其他功德。
世间也有这样的上师,虽然闻思修行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对世间法很淡薄,对财物也不执著,而且对众生确实有利。我觉得,作为一个上师,对财物淡薄非常重要。如果对财物特别执著,有时候为了保护财物,可能不得不做很多与佛法相违的事情。
对上师来讲,有利益众生的心很重要,对财物不耽著也很重要。《莲花生大士传记》里讲,当年迎请莲花生大士的时候,藏王寄了一些金粉过去。没想到,莲花生大士却把金粉撒在了山里。祈请者有点舍不得,莲花生大士又显现神通,把金子收了回来,然后问他们:“这些金粉算什么?你们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祈请者们回答:“我们已经没有其他的财物了。但我们有一颗清净心,会一心一意依止善知识。”
莲花生大士说:“这些金子不一定珍贵。但你们愿意将身语意供养出来承侍上师,还算不错。我可以跟你们去藏地。”
下面是第四类法相:
智慧广大善缘师,精通明处证所知,
闻思广通宗句义,见行超群无诋毁,
具教理无自杜撰,观众根性而说法,
引菩提道慧眼师,至解脱洲敬依止。
第四类是智慧广大、具有善缘的善知识。这类上师智慧广大,能跟很多众生结上善缘。他们的法相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精通明处”。在注释里,好像“精通明处”和“证所知”是一个总的法相,从“闻思广通宗句义”开始,才是分别的法相。
如果合在一起做总的解释,这类善知识是什么样的?他智慧广大,精通所有的明处,因明也好,中观也好,俱舍也好,医学也好,什么都懂。“证所知”,能无碍地通达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知识。
作为一个上师,什么都懂确实很重要。除了讲戒律,其他什么都不懂——遇到戒律就睁开眼睛,其他时候都闭着眼睛,或者除了讲一点前行法,其他什么都不会,有时候还是比较困难。当然,你如果是专门来学戒律或前行的,也非常好。
一个好的上师,一定要懂很多东西。我经常想,以前上师如意宝、德巴堪布等,尤其是德巴堪布,虽然没有什么名声,但对五部大论等显宗法,以及甚深的密宗法要,都会讲。世间的一些工巧,包括造佛像、绘画等,什么都懂。真的很厉害。
智慧广大,各种明处都会,这是从总的法相来讲的。
然后讲分别的法相。第一个是“闻思广”,对显宗也好,密宗也好,各个法门都懂,闻思特别广。
第二个是“通宗句义”,对各教派、各宗派的法义和句义都很精通。
第三个是“见行超群”。见解和行为都具有超越性,一般人根本没办法比。不管是中观的见解,还是密法的见解,都很超群;不管是别解脱的行为,还是菩萨的行为,也都很超群。
如果一个上师行为好、见解高,世间的恶劣宗派和行径恶劣者,都没办法诋毁。
当然,现在的网络攻击可能不是这样。只要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就会攻击。最近,喇荣后山开放了,网上出现了各种负面评论,说什么“我对佛学院彻底失望了!”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原来成都有一些旅行社,赚了游客很多钱,却没办法带游客上来。但具体什么情况,我不太清楚。
我那天给相关人员说了,如果不整改服务,网上的负面议论可能会比较多。虽然我们对负面议论不在乎,但负面议论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后来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到,背后跟很多人都有利益关系。
所以,如果一个上师的威望、名声、讲经说法等,影响了某些人的利益,就会遭到无因诽谤。但一般来讲,一个人的见解非常不错,行为非常如法,几乎很少有人诽谤。
第四个是“具教理”。无论是讲经说法,还是著书造论,都具有足够的教证、理证,而不是“我想什么就是什么,我觉得什么就是什么”。真正的上师从来不会杜撰,不会凭空想象、肆意捏造。什么依据都没有,反正“我觉得是这样”“我认为是这样”,这不是具相善知识的风格。好的善知识既有教证、理证,又有上师的窍诀和传承,非常令人信服。
第五个是“观众根性而说法”。能根据众生的根基应机说法,而不是任何场合都只讲一个法门。众生有不同的根基和意乐,有些喜欢略说,有些喜欢广说,有些喜欢深法,有些喜欢浅法,有些喜欢听公案,有些喜欢听逻辑推理。虽然众口难调,要让所有人都喜欢比较困难,但至少要让大多数群体愿意接受,让他们的相续得到利益,这才叫应机说法。真正的上师,要根据不同众生的意乐,给他们讲相应的法。
第六个是“引菩提道慧眼师”。具有慧眼、慧见的上师,能辨别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非法,哪些是邪魔、哪些是善知识,哪些是歧途、哪些是解脱正道等,所以能将无量众生接引到菩提道上。对真正具有慧眼,能将众生引“至解脱洲”的上师,我们应该以恭敬心依止。
下面再分析一下第五个法相,今天就算结束。
受意藏具耳传教,见传统善成二利,
勤修证得悉地云,转他心引解脱道,
经续源流誓言净,如是智者成就者,
第五类是具有传承加持的上师。我在翻译的时候,觉得这个法相特别相应于上师如意宝。因为他确实具有传承的加持,能辨别人心,赐予众生不同的加持。
有些上师虽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加持不一定大,改变弟子相续的力量比较弱。真正具相的上师,都有他独特的善巧方便、前世愿力、殊胜加持或不共力量等。具有传承和加持的上师是什么样的呢?
“令先师喜持传承”,他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依靠三种供养、三种欢喜,令上师欢喜,得到了上师的近传加持。
《不凡》里面说,上师如意宝依止托嘎如意宝的时候,从来没有做过让托嘎如意宝不高兴的事情。要做得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尤其是长期依止善知识。但它又十分重要,因为代表着一种缘起。如果天天让上师不欢喜,很多缘起都会被破坏。所以,一定要让上师生欢喜,这样才能受持传承。这是一种不共的因缘。
第二个是“受意藏具耳传教”,得到了上师的意趣、密意及耳传。上师如意宝确实得到了托嘎如意宝犀利而敏锐的智慧,并且是以满瓶倾泻的方式得到的。他所得的那些法,要么是独传,要么是众传,总之都是耳传。
第三个是“见传统善成二利”。遵照历代传承上师的传统,他们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所以善于成办自他二利。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经说法也好,每天课前课后念诵的经文也好,都会遵照麦彭仁波切的传承。只加了《大自在祈祷文》等极少内容,其余都是他们当年上课时前后念诵的。只要遵循上师的传统,就能成办二利。
“以前上师是那样做的,我现在改成这样了”,不遵守上师的传统,擅自改来改去,不是很好。
去年,我去了贝诺法王的道场——白玉寺佛学院。早在三十多年前,1990年我也去过。这么多年了,他们发的堪布证和奖品等,文字风格一点没有改变。
我说:“你们发的这些东西,怎么还跟九十年代一模一样?”他们回答:“这是上师的传承,上面有上师的加持,所以我们会一直保留。”包括他们的课程安排,原来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当年南卓佛学院创办的时候,贝诺法王、宗萨钦则曲吉洛珠和敦珠法王等大德曾一起商量,安排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堪布上师,也一直没有改。
所以,你们以后建立道场,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原有的传统最好保持不变。“我以前求学的时候,课前课后是这样念诵的,现在也要这样。”当然,如果用藏文念诵不方便,为了相应当时的群体,改成汉文念诵也可以。一般来讲,自己的杜撰和上师的传统,在加持上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课前课后的念诵内容,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一直没怎么改,甚至连一个四句偈都没有加过。法王圆寂以后,只在后面增加了《门措上师长久住世祈祷文》,其他的都维持不变。
法王如意宝确实按照上师的传统在做,所以能成办自他二利。
第四个是“勤修证得悉地云”。自己修行精勤努力,孜孜不倦,最后得到了悉地云的加持。修本尊也好,修什么法也好,都获得了相应的悉地。
第五个是“转他心”。由于得到了前辈上师的加持,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可以转变众生的心。这个很重要。
在转变他心方面,上师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有些上师啰啰嗦嗦说了很多,却起不到什么作用,无法转变人心。有些上师具足威德,说话不多,却很有说服力,马上就能转变弟子的心。比如,法王如意宝随便在课堂上说一句,接下来好几天时间,大家心里都不得不思维其中的深义——非常善于转变他心。
第六个是“引解脱道”。通过各种善巧方便,将无数众生引入解脱道。这一点不用说,不管是汉族人、藏族人,法王如意宝都将他们引入了解脱道。
第七个是“经续源流”。所讲的正法相应三宝,获得了佛的加持,所以能源源不断地将经续的传承延续下去。
第八个是“誓言净”。从历代传承上师,一直到他自己那里,誓言的金线都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所染污,非常清净。
“如是智者成就者”,这样的上师,这样的大智者、成就者,可以称之为吉祥怙主。我们作为后代学徒,应该以极大的恭敬心和清净心进行顶戴,好好依止。
我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讲善知识的法相时,前面八个法相都是按照上师革玛燃匝的教言讲的,而第九个法相——具有清净的传承和加持,则是他自己增加的。在有些传承里,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条。但实际上,传承的加持非常重要。
我们的念诵一般都有传承。至于加持,我觉得与自己的信心有关。如果你认为上师很了不起,具有加持的能力,自然会得到上师的加持。比如,我们经常祈祷法王如意宝,念诵他的祈祷文,一定会获得加持。但是,如果你把上师看成普普通通的人,甚至还不如你,你都可以给上师加持,那上师再怎么厉害,你也得不到一点一滴的利益。
我觉得,佛教徒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相信上师有加持的能力。真正的加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一定看得见、摸得着,却能让我们相续转变,赐予我们不同的悉地。弟子如果有信心,依靠缘起力,一定会获得上师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