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讲解·第2课
2022年4月19日
每天讲的颂词,我会给大家念传承。但注释的传承没有时间念,以后有机会再说。前面的内容比较难,我会少讲一点。后面的人身难得等相对简单,就多讲一些。
《如意宝藏论》总共有二十二品,都包括在“闻思修”三个字中。先讲轮回的法,再讲涅槃的法。从所诠意义上,整部论都在讲轮回和涅槃,清楚地宣说了从轮回获得解脱、得到究竟涅槃的道理。
全知无垢光尊者顶礼和立誓的两个颂词,昨天已经讲完了。今天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进入真正的论体。
乙二(所造之真实论体)分二:宣说轮回自性是应舍;宣说涅槃自性是应取。
轮回是应舍的,涅槃是应取的。此处的涅槃是指获得佛果,不是圆寂的意思。
丙一(宣说轮回自性是应舍)分二:宣说凡所显现世间庄严;宣说彼世界之苦乐现相。
应舍的轮回法,讲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庄严以及世间众生的苦乐显现两个问题。
丁一(宣说凡所显现世间庄严)分二:显现之基;显现之世界。
戊一(显现之基)分二:认清基法性;从中如何显现之理。
《光明藏论》等很多密法,在讲基道果的时候,都很重视对基的阐释。
己一、认清基法性:
轮回和涅槃到底由什么显现?怎么显现?轮回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无明从哪里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关于轮回的起源,是佛教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显宗和密宗可以共同承认的观点。要阐明这些问题,首先得认清基法性。那基法性又是什么呢?
初始光明如来藏,义阿赖耶无为性,
如日虚空本净中。
所谓的“初始”,是指万法最初的开端。万法最初的开端是空性的,而且跟光明无离无合,是自现光明。显现和空性不离开,即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这在注释中有。
从出世间的角度,三身五智或者说清净涅槃法的来源是如来藏——它们都依靠如来藏产生,而不清净的一切轮回法则依靠义阿赖耶产生。不是因和缘造作的法,叫做无为法,这相当于显现光明分,就像太阳一样,而本来清净的空性就像虚空。犹如虚空当中显现日轮,本来清净的空性中也有它的缘起显现——众生也好,佛也好,最原始的本基都是法界空性。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身智显现的根源是如来藏,轮回显现的根源是阿赖耶。我们的阿赖耶、如来藏或者说无为法,实际上是现空无别的,就像虚空中出现太阳。它并不是无情法,或是一个光芒灿烂的东西;就像《法界宝藏论》中讲的那样,只不过用太阳来比喻明分,用虚空来比喻空分。所谓的空分,也不是指空荡荡的部分,而是指虚空一无所成的清净界。这样的光明与空性无离无合就是清净法界。
那轮回的开头是什么?众生的开头又是什么?所谓的“开头”,就是无为法、如来藏或义阿赖耶。当因缘聚合的时候,它上面就产生了轮回和众生。这就是我们的本基。
有些人没怎么闻思过密法,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闻思过《胜乘宝藏论》《句义宝藏论》等论典,对本基和基现的道理会比较明白。
可以这么说,每一个众生最初的如来藏、义阿赖耶或无为法,并不是因缘造作的法。但是,这样的本基如果是无为法,怎么可以依靠呢?可以依靠。注释当中引用《宝性论》的教证说:“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地依靠水,水依靠风,风依靠虚空,虚空则没有任何依靠。同样的道理,众生和轮回依靠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靠心,而心却是空性的,没有任何所依。这样一种因缘法或能依所依关系,在世间是可以成立的。
进一步说,众生依靠什么显现?依靠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靠什么?依靠心。心又依靠什么?依靠无为法的法界。那心和法界之间的因缘又是怎样的?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缘起,就像我们的器世界——现在的说法是地球,以前的说法是地水火风——依靠空界而成立。
关于本基的甚深道理,《如意宝藏论》中讲得比较清楚,其他经论提得并不多。
轮回或最初的本基就是这样的。关于它的几个特点,希望你们多看无垢光尊者的注释《白莲花》。其他的资料,好像汉文中不多。
至于藏文的注释,以前有个大德叫协钦嘉察,造过一个字面上的注释。德巴堪布也造过一个字面解释,是由我和格热堪布祈请,大概于2005年圆满的。
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堪布讲得非常好。他老人家在白玉堪布面前得过窍诀,而白玉堪布的窍诀来自堪布根华,堪布根华的窍诀来自麦彭仁波切。所以,我们当时想:“趁堪布还在世,能不能请他写一个注释?”结果堪布写完以后,我一遍也没看。虽然是我祈请的,但从2005年到现在,已经17年了,我却一直没看。这次我想:“能不能看一遍?”
你们手上的参考资料不多,所以一定要看无垢光尊者的注释。我每天讲的颂词,你们课后要好好看注释——只看一两遍肯定不懂。《如意宝藏论》比较复杂,不像简单的小说、故事或历史书。但内容越复杂,自己一旦通达,懂得的道理就越深。我看一些讲考的道友就挖得比较深,比较有智慧。
大家趁着年轻,一定要求到法。我希望到这里来的人,哪怕只待一两年,也一定要求到正法。否则,天天想着吃喝玩乐,最后别的道友得到了正法,满载而归,唯独你两手空空地回去,确实比较遗憾。
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教室,同一个法门,最后有些人得到了法,有些人什么也没得到;就像同船去宝岛,有人取回了如意宝,有人却空手而归。实际上,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跟自己最初的选择有关。
所以,除了为僧众发大心以外,大家的时间一定要用来闻思修行,不要浪费在区区小事上,更不要在一些是是非非和烦恼痛苦上消耗生命,否则真的没什么意义。
刚才讲的是本基。《宝性论》也讲了有关本基的一些缘起道理,比如地依水住、水依风住、风依空住、空不依任何法等。通达这样的道理非常重要。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从本基中如何显现?分两个方面:
己二(从中如何显现之理)分二:真实如何显现之理;教诲观察了知彼自性。
庚一(真实如何显现之理)分二:略说三习气显现产生之理;广说。
辛一、略说三习气显现产生之理:
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是由三种习气显现的。《如意宝藏论》对三种习气讲得非常清楚,大家一定要记住。闻思的时候,如果每天都能记一些关键词,对自己的人生会很有用。
遍计无明客障云,二取迷乱随眠起,
形成境义身习气,遮蔽觉性光明藏。
这里讲到了遍计无明。
所谓的遍计无明,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本性上偶然出现的一种无明,相当于虚空中的云——云并非虚空的本性,而是偶然现于虚空。
因为遍计无明,本基中便起现了能取和所取的迷乱随眠——如云般的客尘障碍。在众生的阿赖耶或者本基上,突然出现二取的迷乱随眠或习气——随眠和习气基本上是一个意思。这种沉睡的习气是一种障碍。以遍计无明为因缘,起现二取的迷乱随眠,然后形成境、义、身三种习气。下面会广讲,这里不解释。
遍计无明让迷乱的随眠或习气现前,形成境、义、身三种习气,遮蔽了我们本具的觉性光明藏、光明如来藏或真实义阿赖耶。清净本体被遮蔽这一点,显宗的《释量论》中也讲道:“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心性是光明的,遮蔽它的障垢都是偶然性、忽然性的,可以被净化,所以叫做客尘。
憨山大师曾经说过:“盖因动念一所字,故于本然清净界中,妄有山河大地,有为迁流之相由是而生起也。”憨山大师确实是一个开悟者,他讲的一些禅宗道理很有深度。
很多人想不明白:“我既然有如来藏,为什么还会迷乱?”这就如同问:“虚空既然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还会出现乌云,还会下雨?”
以上讲了如来藏光明如何被遮障的道理。
如云遮障虚空日,迷现苦乐不显德。
云一样的客尘,遮蔽了我们虚空般的心性以及日月般的心性光明。
有云的时候,整个虚空都会被遮蔽。虚空本来是蓝色的,但只要云一出现,蓝色的虚空也好,明亮的阳光也好,马上就看不到了。就像今天下午,空中不仅有云,还吹大风,非常寒冷,跟冬天一样。好多人都穿上了大氅,或把冬天的衣服翻出来穿。
乌云可以遮蔽虚空,相续中偶然、迷乱的客尘也可以遮障佛性,遮蔽心性光明。然后是“迷现苦乐”——迷乱地显现出痛苦和快乐。众生在轮回世间一会儿苦,一会儿乐,是因为没有见到心的本来面目,即使偶尔见到,也马上被遮蔽了。
“不显德”:显现不出色身和法身圆满的六十四种功德。学过《宝性论》的都知道,每个众生本来就具足如来藏的圆满功德,否则不可能通过学习开发智慧。但是,因为客尘的障碍,这些功德都显现不出来。
我们为什么那么笨?因为本具的功德被偶然的客尘遮障了。今天下午为什么那么冷?因为浓浓的乌云把太阳和虚空遮蔽了,然后吹起了狂风,带来了寒气。
如云降雨庄稼增,无明二取心云涌,
降善恶业雨所生,果即三界轮回性。
春天,云中降下雨水,庄稼不断增长,很快就会成熟;同样,无明二取的心云在法界涌现时,就会降下善业和恶业的雨水。意思是,有了无明二取的心,我们会时而做随福德分的善事,时而造各种各样的恶业。而善恶业运作的最后结果,就是“三界轮回性”——我们的心前一定会显现三界轮回。就像《宝鬘论》中所说:“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三界轮回没有初中末,就像旋火轮一样,一直流转不停。
《圆觉经》中说:“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佛性如果被遮障,就会造各种各样的业,无始无终地流转轮回。
众生漂泊轮回的道理,无垢光尊者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了。
经常有人问:“我们的本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众生的佛性或说本性,即是光明,是无为法,是如来藏,只因为被偶然的障碍遮蔽了,所以显现了轮回。
这一点,不仅是密宗,显宗也会这样讲。无论显密哪个宗派,对此都没有争议——无始以来,众生被无明烦恼和二障客尘遮蔽,漂泊在三界轮回中。
下面讲,三界轮回怎样以习气而显现。这个很关键。
辛二(广说)分二:真实宣说三现自性;遮破于彼邪分别。
壬一(真实宣说三现自性)分三:略说;广说;摄义。
癸一、略说:
尽所迷现三习气。
三界轮回的迷乱显现,实际上是依靠三种习气出现的。
癸二、广说:
境之习气器世间,依彼色等五种境。
义之习气八识聚,依彼一切善恶业。
身之习气六趣色,依彼一切诸分支。
学习其他论典的时候,经常觉得境、义、身三个字不好解释,这里讲得很清楚。通达这样的道理很重要。
众生是怎样漂泊轮回的?以三种习气为因。
第一种叫做境之习气。山河大地,或者说大家共同生存的世界,就叫做器世界。“依彼”,是指依靠器世界的有情世界,即六道轮回的众生。“色等五境”,指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境。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所摄的色、声、香、味、触,或者说整个外面的世界,就叫做所取分别。
以之为因,显现为外面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境的习气,叫做境之习气。
第二种是义之习气,或者说“意之习气”。藏文中是“顿”,也是义的意思,用“义”可能更适合一点。“义之习气八识聚”,义之习气是指八种识聚,即从阿赖耶中产生的阿赖耶识和五种根识,加上意识和染污意识,总共八种识。依靠八识聚出现什么呢?——一切善业和恶业。这是能取分别。
义之习气怎么显现呢?阿赖耶接受各种习气和种子,无有分别而住,由此成熟无色界的显相。阿赖耶识能显现色界的相,五根识则取受色界地等持习气。意识和染污意识的习气,可以成熟欲界的种种显现。总之,八识聚是一切轮回的根本。
为什么叫义之习气呢?义是指能取分别念,依靠它可以造善业,转生善趣,也可以造恶业,转生三恶趣。要中断所有的心和心所,需要般若空性。否则,阿赖耶和阿赖耶的习气,或者说八识聚习气带来的三界种种显现,很难断除。这个道理,大家要明白,也要会讲。
第三种是身之习气。身之习气形成六趣的色,即地狱、饿鬼、旁生、人、非天以及天界的身体。其实,这种色法的身体是由各个支分组合而成的,并没有真正的本体。就像《入中论》里讲的那样,所谓的车,只是各种零件的聚合体,我们的身体也只是头、手、脚等各种支分的聚合体。
众生的身体由各种片段和零散的东西聚集而成,只是一个皮壳,一个假立的名称。但是,众生因为二取迷乱,错将习气的显现执为实有,就连梦中也执著自己有身体。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现有的身体跟梦中的身体并没有多大差别。
所谓的境、义、身,包含了一切所知万法:境是指外面的世界,义是指内在的心识,身是指六趣众生自己的身体。唯识宗对这三个字也很重视,只不过说法跟中观略有不同。
下面是对三习气之理的略摄和总结。
癸三、摄义:
阿赖耶上三习气。无始留存串习彼,
生生世世如是现。
每个人的阿赖耶上,都有三种习气,即外境的习气、八识聚的习气以及身体的习气。为什么我们长相不同,习气不同,性格不同,身体的外形和质量也不同?因为阿赖耶上由诸多因缘熏染而成的细微习气不同。
就像手机里装的芯片,虽然很小,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却能发挥因缘的作用。阿赖耶上的细微习气,就像这小小的芯片,虽然小,却可以形成千山万水的外境,显现千姿百态的身体,产生千差万别的心态。
三种不同的习气,无始以来就留存在阿赖耶上,生生世世都如此这般地显现。它们在种子阶段的时候,看不出差别,好像一模一样;一旦开花结果,各自的形态则迥然不同。
很多人想不通:“我为什么那么穷?我为什么那么难看?我为什么那么倒霉?我为什么那么痛苦?我为什么那么焦虑?我为什么烦恼深重?我为什么走投无路?……”负面情绪一波又一波地出现。
也有人觉得奇怪:“我为什么那么富裕?我为什么那么好看?我为什么那么快乐?我为什么那么坚强?我为什么那么有智慧?我为什么那么有悲心?……”每次想起来都很开心。
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同习气的显现。
因为习气不同,有时候双胞胎也有差别。从外在看,双胞胎的各种因缘都相同。但长大之后,很可能一个特别难看,一个特别好看。我以前见过一对双胞胎,父母给他们穿的衣服一模一样,但他们在性格、长相等方面却完全不同。可见,众生阿赖耶上的习气确实存在差异。
在三种习气灭尽之前,我们会不断地造善业,不断地造恶业,不断地熏习各种习气——“生生世世如是现”,一直在轮回中漂泊流转。
即生遇到了殊胜的佛法,虽然广闻博学非常重要,对五部大论、密宗续部等,大家要一如既往地下功夫,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着手做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要多思考怎样把佛法运用到社会上。否则,只在理论上学一学五部大论,最后自他都用不上,那就不是很好。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训练自己帮助众生的能力。
大家在这里听《入行论》也好,听《定解宝灯论》也好,听《俱舍论》也好,听《智者入门》也好,都要思考两个问题:“我应该怎样修持?以后到社会上怎么运用?”然后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传法的资格,但只要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不是为了骗人,给有缘的众生讲一讲简单的佛理也是可以的。哪怕和别人分享一个短短的前行教言,也非常有价值,非常有必要。
而这件事,并不是想一想就可以做到的,一定要提前训练。一位我认识的堪布,智慧远远超过很多弘法利生事业广大的人,但因为显现上不太会跟人交往——比如你诚心向他请法,他却回你一句特别难听的话,所以弘法利生事业并不广大。
我是这样想的:学到的法再多,但最关键的还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搞不好,哪怕你有双学位,也不一定用得上。
人际关系的学问比五部大论还难。学五部大论,稍微聪明一点的都可以,只要使劲背就行,背中观、背俱舍,但处理人际关系要复杂得多。看起来人人都一样,实际上每个人的习气都不同,要想根据不同的习气对症下药,处理好各种关系,跟每个人和睦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座年轻的法师和堪布、堪姆,可能觉得“只要我能讲经说法,就肯定有弘法利生的机会”,但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没有强大的发心,不要说常年如一日,哪怕只在两三年内,给十个人传一部法,也不一定具足因缘。
有些法师想得特别简单,喜欢“新师”上任三把火,一上来就要如何如何。实际上,弘法利生需要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精神,不可能三天就出效果。人际关系,自我定位,在何种状态下显现何种形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处理起来都不容易。
以后,我们很多道友肯定都有机会——很多方面都有机会,因缘总会变化的。即使是现在,虽然有一些障碍,但在某种意义上,里里外外也都有方便可寻。所以,大家平时要多想一想:“《二规教言论》是怎么讲的?我应该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做人真的比五部大论还难。也许你们不承认:“《俱舍论》才真的难,做人很简单——我只要不说话就可以!”不是这样的。
这是第一件事,很重要。想弘法利生,先要学会善巧方便,不是你想弘法就能弘法的。从现在开始,大家就要多考虑。
第二件事情,大家一定要重视实修。我以前也讲过很多次,但还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前一段时间,我跟堪布堪姆们也大概说了一下。五论班因为要闻思,要背诵,时间有点紧;修心班从今年开始,堪布堪姆每天讲课的时间可以少一点,多一些共同打坐禅修的时间。
刚开始,有些堪布堪姆不要说坐一两个小时,可能坐半个小时也会打瞌睡……一定要坚持!
修行的内容主要是《大圆满前行》,或是堪布堪姆当天讲的内容。先做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开始共同禅修。在汉传佛教的禅堂里,大家都以佛像为中心,坐成一圈,集体参禅。我去过深圳和江西的很多禅堂,中间是一尊佛像,周围坐的,全是打禅七的人。集体禅修在藏传佛教中也有。
大家从今年开始实修。刚开始,可能身体会不舒服,或者打瞌睡,或者妄念纷飞,有点累。但只要坚持,情况一定会好转。我的小寺院也有修行班,大概二十来个人。他们因为长期修行,跟别人完全不同。别人坐一会儿就东看西看,他们随时都可以安住在自己的心性中。
堪布堪姆们都想一想,看怎么安排。修加行、修悲心、修出离心等,都可以。到时候教务科也会有一些要求。
我们即生要斩断轮回,就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如果天天吃喝玩乐,天天玩手机,天天散乱,我觉得不配待在这个山沟。这里是出现过很多虹身成就者的圣地,是修行大乘佛法、生起菩提心和大圆满觉悟的殊胜净土,不是你天天吵架、天天散乱的地方。当然,天天吵架的人,这里肯定没有;即使有,也是极少数,可能百分之一二都不到吧?
不管怎么样,如果不好好闻思修行,就没必要待在这里浪费资源、浪费空间。这么一个小小的山沟,承载力有限,“坏人”多了占着位置,没必要。真正有道心的人,聚在这里闻思修行,那是可以的。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一个斩断轮回,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的修行人。修密法也好,修加行也好,都要有深度,有实际体验,最后在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境界。“以前我在城市里,那么坏!现在通过修行,已经超凡入圣!”——即使没有超凡入圣,相续也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然,只是穿了僧衣,剃了光头,除此之外,烦恼更深重,造的恶业也不少,最后灰溜溜地离开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我前两天讲过,这里的水也好,路也好,住房也好,都是清净僧众共有的资源。没有闻思修和发心的人待在这里,行住坐卧都在造恶业。如果你们在这里有一些私有财产,我觉得最好让给真正有闻思修行的道友。
壬二、遮破于彼邪分别:
无知者谓皆是心,于三现义极愚昧,
咎多互乱太过分,请弃牧人恶劣见。
无垢光尊者又生气了。他说:对大乘佛教和自性光明一无所知,不知道分析显现境的愚者们,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这是对“三现义”极其愚昧、一窍不通的表现。我们也经常说,“万法唯心”“山河大地都是心”。
前面讲过三现义,即境习气、义习气和身习气。义习气是八识聚,可以说是心,但身体和外境却不能说是心。在名言中,心和外境是分开的,外境就是外境,心就是心。如果你说外境是心,那别人的身体也是你的心,外面的柱子也是你的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所以无垢光尊者批评道:这种说法是对三现习气的意义一无所知、一窍不通的表现。
如果承认内外的一切法都是心,会有三大问题:“咎多”,过失特别多;“互乱”,互相混乱;“太过分”,观点太过分。所以,请舍弃你牧人般的恶见吧。
不知道无垢光尊者的家庭是牧人还是农民。刚日托嘎是他依止革玛燃匝的地方;他居住的地方,不知道是前藏的札恰还是哪里。他认为牧人一般都很愚笨,没什么智慧,所以像牧人那样的劣见应该舍弃。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的观点是:外境不是心。否则——
第一个是“咎多”,如果承许外境是心,会有很多过失。比如:外面的山河大地看得见、摸得着,心也应该看得见、摸得着;反过来,我们的心看不见、摸不着,山河大地也应该看不见、摸不着。还有,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体相,外境也应该没有颜色、形状和体相。一个众生成佛,所有众生也应该成佛;一个众生堕恶趣,所有众生也应该堕恶趣。因为大家在心上是一体的。有诸如此类的很多过失。
第二个是“互乱”,互相混乱。外境是无情法,心也应该变成无情法。外境在身体的外面,心也应该在身体的外面;或者说,心在身体里面,山河大地也应该在身体里面。这是关于互乱的过失,注释当中有。
第三个是“太过分”,观点太过分。比如,一个人要转生到某个地方,那在转生之前,他就应该在那里了。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一直存在,而且那个地方就是他的心。或者说:身体灭了,心也会灭;外境灭了,心也会灭。或者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讲的:外面的山起火,我们的心也应该起火;外面出现大地震,我们的心也应该大地震;等等。
有些人可能会问:佛经中说“三界唯心”,难道不是在承许万法唯心吗?无垢光尊者说:这个地方要分析。佛经中虽然有“万法唯心”的说法,但意思为“显现是心”,并非“显境是心”。
关于显现和显境,《法界宝藏论》《心性休息大车疏》等论典讲得很清楚,无垢光尊者认为,显现可以说是心。就像我们吃了莨菪——我院子里有一株,特别大,现在还没长成,种子到秋天才有,熬水喝下去,眼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相。这些相既不是自己的心,也不是真实的外境,而是显而无自性的迷乱相,可以说是自心的一种幻现。佛经讲的万法唯心,应该是这个意思。
但唯识宗的“万法唯心”,是我们不能承认的。为什么呢?因为唯识宗承许显境是心,这是他们宗派的过失。若是这样,就像无垢光尊者说的,会有互相混乱、太过分等诸多过失。
我们的观点是什么呢?外境不是心。《入中论》里面讲:《般若经》承许境和心为空性,《对法论》则认为境和心是存在的。月称论师是最厉害的中观论师,但他在讲法相的时候,将色声香味触等,一直到遍知佛果之间的法,都一一安立了法相。他在讲自相空时说道:诸法以自相空,色的自相是什么,声的自相是什么,自相又怎么空……虽然每一个法在名言中都有自相,但所谓的自相也是空性的,并没有承许外境是心;如果外境是心,就没必要安立任何法相。
在汉传和藏传佛教内部,都有部分大德认为万法唯心,包括一些学大手印和大圆满的人。
说“显现为心”是对的;说“显境为心”,无垢光尊者肯定把你当牧童,而不是学五部大论的人,更不是学大圆满的人。没有学过任何宗派的牧人一样的愚笨说法和恶见,你最好远离。
“显现是心,而显境不是心”,这是无垢光尊者比较重要的观点,大家要好好地思考。《入中论自释》开头说,显境是否也唯心?列举了很多教证来说明“唯心”,但在最后,对《十地经》《楞伽经》等中所说“显现唯心”的道理,一一进行了解释,承许心和境在名言中同等存在,胜义中同等没有。
佛经说“唯心”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强调以心为主,或说以心为因。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如意宝藏论》的颂词不多,希望堪布堪姆们讲课时稍微解释一下——不用太广,这是向大家交付《七宝藏》的一个缘起。哪怕每天用5分钟,也要把前一天讲的几个颂词过一遍。如果时间实在有限,也至少在课堂上念一遍《如意宝藏论》的颂词。至于密法部分,以后讲到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