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讲解·第13课
2022年5月31日
按照藏历,从今天开始,就是萨嘎月了。萨嘎月很特别,有释迦牟尼佛的三个重要节日,包括降生、成道和涅槃纪念日。农历的四月初八,也非常重要。
每年这个月,大家都会发愿念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最好能在当月完成。不过,共修时间只有短短几天,完成40万遍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建议大家提前念。从今晚12点钟开始(众笑),每天念一万遍,加上中间共修的数量,即使是发心人员,一个月基本上也能完成。
那边堆了好多东西,看起来很重,会不会对经堂承重有影响?是啥东西?吃的吗?
昨天讲到,无色界众生的身体,像大多数的饿鬼和中阴有情一样,既没有真正的自相的色,也没有像我们梦中那样的幻身。我以前看过一部《中阴经》,是很早很早以前,姚秦凉州一个叫竺佛念的沙门翻译的。里面讲,佛陀去了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那里的天人看到佛陀后,有点害怕,怀疑自己的境界有误。后来,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他们发现自己仍然有生老死病,并没有得到究竟的解脱,便接受了佛陀传授的皈依戒。其中特别提到,两个天人跟佛陀对话,他俩都自认为已经解脱,但佛陀的现身,说明自己的境界并不究竟。
这个公案的具体细节,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此经确实讲到了佛陀去无色界转法轮的事情。藏文《大藏经》没有这部经,也没有说无色界有什么样的众生——至少我没看到。除了《中阴经》,汉文其他经典对无色界天人也有描述。这里稍微补充一下。
在无色界,真正能见的色法和能住的住处都是没有的,那里的众生只有细微的意识。不过,很多经典都有记载,说无色界的天人也会到人间来。到佛陀面前听法的,三界众生其实都有。总之,无色界的众生算是非常特殊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能细致分析。
昨天,无色界已经讲完了,我们今天开始讲色界。
丑二、色界:
尔后色界之自性,四种静虑十善果,
心相续依光明身,欢喜等持久安住。
前面讲到,转生四无色界需要依靠相应的禅定力和十善业。那它下面的色界十七天是否也如此呢?
其实,转生色界也需要这样的因缘。色界天人因为往昔修行四种静虑和十善——《俱舍论》中有讲,以及行持四无量心,他们的心相续所依之身是清澈光明的,而且他们依靠光明和愿力,还能显现出无量宫殿。
所以,色界天人不用买房、买车,更不用还房贷、车贷。不像我们人类,有了身体以后,既需要找住处,又需要找衣服。找对象先看对方有没有房、有没有车,特别麻烦。
在色界天,没有饥渴、寒冷、疾病、损恼、老朽、衰败、穷困等各种痛苦。不像我们人类,老了以后特别伤心。佛教徒稍微好一点。一般的世间人,越老心情越不好;心情越不好,长得越难看。慢慢地,什么都没有了,每个人最后都以悲剧收场。
人生就是这样。先是哭着来到人间,最终流下生命中最后一滴眼泪,独自前往后世。如果有一些修行境界,晚年会很快乐,否则人间真的很苦。
天界通常没有衰败,没有穷困,没有嫉妒,总之什么痛苦都没有。尤其在色界,天人们都享有禅定的快乐。所谓禅定的快乐,并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哇,今天好开心!好快乐!”禅定之乐不是粗大的乐受,而是一种细微的安乐。他们的心相续有一种欢喜的等持,可以安住很长时间。
转生色界的因是四静虑和十善业,但由于修持的程度不同,内部差别也比较大。总的来说,色界有四个禅天,而每一禅天又分为三个,即一禅三个天,二禅三个天,三禅三个天,四禅是八个天,即凡夫三天和圣者五天。众生根据各自的业力或修行,转生到色界的十七个天。
有些经论把色界分成二十二层天,有些地方是圣者居住,有些地方是凡夫居住,有些地方既有圣者也有凡夫。对此,不同经论有不同的说法。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讲《地藏经》,说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去世后,依靠福德力转生忉利天,还说转生欲天需要靠福德,而要转生色界必须修禅定,光有福德还不够。这可能只是大多数情况。实际上,欲天以上,依靠四无量心或十善业也可以转生。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一个公案:一对母女在过河的时候,双双被水卷走。母女二人互生悲心,母亲想的是“只要女儿不死就好”,女儿想的是“只要母亲不死就好”。最后两个人都淹死了,但因为互相发了善心,她们都转生到了梵天。
梵天属于色界第一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一般来说,转生梵天需要有四无量心。因为四无量心的力量比较大,所以能成为梵住四因——转生梵天的四种因。而这一对母女,只是在被水冲走的时候,互相之间有一种慈爱心。至于要让无量无边的众生离苦得乐的四无量心,因为一直在水中挣扎,她们肯定来不及想。但仅仅发了这样的善心,她们也转生到了色界。
所以,转生色界的因,一方面需要禅定,另一方面,普通的善心有时也可以。《大圆满前行》讲“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的道理时,举了这对母女俩互发清净的善心,依靠善心力转生梵天界的例子。可见,只要心地善良,哪怕没有禅定,有时也可以转生色界。
前面讲了色界的因,下面讲色界的十七禅天。每一禅天都用了一个偈颂,有些是四句,有些是三句。
今天的内容比较简单。讲者也好,听者也好,遇到这样的内容都很轻松。就像开车的人,如果路况比较好,心情就舒畅,会在车里放音乐;如果路况不好,尤其是路面狭窄,开不过去,就很着急。讲者和听者遇到好懂的内容,就觉得轻松;遇到《楞严经》这样的经典,学起来有点吃力,就感觉比较辛苦,是吧?
空无边处向下方,衡量二万由旬处,
碔砆宝饰虚空中,上增光明澄清色。
色界的最上面是色究竟天。从四无色界的“底楼”——空无边处往下二万由旬的地方,有一个碔砆宝饰虚空。碔砆有点像玉石,以这种宝石严饰的虚空,是色界的最上方,即色究竟天的所依之处。
色界十七天的每一个天,都有一个所依的虚空。这些虚空以各种不同的珍宝命名,有的叫珍宝严饰虚空,有的叫珍宝虚空。后面会讲,这些虚空与珍宝光色彩一致,因此以这些珍宝而命名。比如玉石虚空,因为玉石一般是绿色,所以玉石虚空的颜色也是绿色。
无色界空无边处两万由旬以下,属于色界天的范围。空无边处的有情,以向下滴落的方式繁衍至色界。那里的有情,享有增上光明、特别澄清的色法。他们的光明身不分内外,晶莹透明。
前面讲过,天界分为依地而居和依虚空而居两种。这里在讲处所,二者是合在一起的。
色界的众生,一部分从无色界而来,那是一个从上而下的繁衍过程。还有一部分,当光明界本基出现基现的时候,因为无明,没有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迷乱为众生——在哪里迷惑,就变成那里的众生。比如,在欲界迷惑,就变成欲界众生;在色界迷惑,就变成色界众生;在无色界迷惑,就变成无色界的众生。然后像瓶里的蜜蜂一样,在三界一直漂泊、流转。
一般来讲,本基中出现基现的时候,那种心识类似于无色界的心识,非常非常细微。在这样的细微意识中,无色界有情可以安住两万到八万个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一直安住,可见是极其细微的一个心。依靠这种习气,他们从无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逐渐地、有次第地下来,直至色究竟天。
如果是这样,那净居五天全是圣者,就有点不好解释。这也是我昨天产生怀疑的地方。有些智者说,净居五天住的大多是圣者,也有部分凡夫,比如从无色界下来的有情。应该是这样,因为净居五天有从上面下来的有情,也有从其他世界转生过来的——依据后面会讲。
实际上,就像我们说“圣地印度”,而印度却并非只有圣者一样,净居五天也应该住有凡夫。否则,无色界有情从上面下来,到了净居五天,因为没有“二维码”,没有“三天两检”,没有出入证,没有居住证,或者没有技术人员从业证等,最后没办法进去,可能不好解释。
这方面我稍微有一点怀疑,所以补充了这些内容。
色界天人依靠神变而行,不像我们人类,出门要坐飞机或步行等。他们不需要所谓的交通工具。
获无过禅圣者处,堪称余处诸相顶,
名色究竟彼天众,身高一万六由旬,
寿量亦达此中劫。
有情从无色界转生净居五天的时候,先到净居五天的最高处色究竟天。那里的天人,身体也好,宫殿也好,都极其庄严、极其清净,像彩虹一样,堪称色界之最、色界之顶。
我们人世间也有一些建筑物非常好。但是,色究竟天的福报不可思议,不要说人间,连色界其他十六天都没办法比。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叫色究竟天。
那些天人的身高一万六千由旬——特别高大,寿量一万六千个中劫。无色界的寿量以大劫计算,到了色界,全部以中劫为单位。
有一部《佛说较量寿命经》,是公元984年由天息灾翻译的。里面所讲的色界和无色界的寿量,和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里描述的完全相同。方便的时候,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佛说较量寿命经》不仅讲了天界有情的寿命,还讲到了四洲人类的寿命。比如北俱卢洲人寿一千岁,西牛货洲和东胜身洲人寿五百岁,我们南赡部洲人的寿命没法确定。
其他三洲人的寿命,都是固定的。还能活多少年,自己都算得出来,一直等着就可以。而南赡部洲的众生,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我们每次观寿命无常,心里都会想:“我今天虽然在,但明天还在不在?明年还在不在?”随时都胆战心惊的,没有安全感。
四禅里面最高的,是圣者居住的五个地方,叫净居五天。净居五天最高的是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天人的身体、天宫、围墙等,都特别庄严,是色界中最顶级的。
在《佛说帝释所问经》里,帝释天在佛陀面前发愿:“我现在好好听闻佛法、行持善法,将来如果转生人间,愿我如何如何有财富;从人间命终以后,愿我转生色究竟天。”帝释天的发愿很有智慧。在人间如果没有钱,会很痛苦,所以他要做有福报的人;从人间命终以后,他想转生色究竟天,因为那里是色界之顶。
在诸天当中,帝释天的地位显然比较低。人往高处走,天人也要往高处攀,所以他发愿转生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确实是个好地方,我们有时候也想发愿去,那里毕竟是圣者住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也可以。不过时间有点长,要一万六千个中劫。
从上往下,色界的第一个天是色究竟天,第二个天是这样的:
蓝宝庄严虚空中,善见八千由旬身,
寿亦同等中劫数。
从色究竟天下来,是善见天,其所依是蓝宝庄严虚空——那里的虚空应该是蓝色的。为什么叫善见天?因为那里的天人有正见,能以正见现见一切,包括因果不虚等。还有一种说法,因为那里的天人特别庄严,大家都非常欢喜见到,所以叫善见天。
善见天的天人,身高八千由旬,寿命八千中劫,是上面天人一半的量。这是大多数天人的规律,下面如果是八千,上面就是一万六千。但也有一部分不是这样。
接下来,是净居五天的第三天:
珍宝妙严虚空中,由上衍生善现天,
身量四千由旬明,寿亦达此中劫数。
再下来是珍宝妙严虚空,住着善现天的天人。为什么叫善现天?因为那些天人的身心具有寂静善妙的安乐——非人间的安乐可比。
这些天,虽然都有共同的特点,但它们取名却有不同的根据。我们不能说,“色究竟天肯定有寂静善妙的安乐,为什么不叫善现天?”这有点像我们给一个人取名为“美女”,实际上她不一定美;给另一个人取名为“帅哥”,他也不一定帅;我们叫某个人“老和尚”“老菩萨”,你也不能说,“还有比他年龄更高的和尚,不应该叫他‘老和尚’!”
我们取名的时候,可以把总的名称用在个体上,即总称用于别称。比如美女是总称,用在某个人身上也合理。取名不像因明的推理,必须远离不遍、过遍等过失——不用那么严谨。所以,每一个天的名称,也可能符合其他天的特点。
因为天人的身心充满善妙的安乐,所以叫善现天。他们的身量为四千由旬,寿量也长达四千中劫。
下面是四禅的第四个天:
紫蕊珍宝虚空中,无烦二千由旬身,
寿亦达此中劫数。
接下来是紫蕊珍宝虚空,应该是一种紫色的虚空。这里叫无烦天,因为天人的身心止息了欲望和烦恼,所以得名。
现在,不管是网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常说:“我好烦!孩子好烦!父母好烦!邻居好烦……”如果转生到无烦天,什么烦恼都没有,非常快乐。
确实,在人世间,尤其心量小的人,特别容易烦。什么事都能让他烦,哪怕没有受到任何刺激,他也经常心烦。如果心胸广大一些,不那么狭窄,情况可能会好一点。虽然都是凡夫,但凡夫和凡夫还是有差别。
这一点,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好像都差不多。有些出家人过得很痛苦,看起来穿着袈裟,剃着光头,手里拿着念珠,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应该很快乐,实际上却不一定。包括在我们学院,每年都有一些心脏不好或者精神不好的人要送下去。那天我们算了一下,送这些人,尤其是送出家人下去,花了很多费用。有些居士也是,心浮气躁,旁边人看他不正常,他也觉得自己不正常。但也没办法,这类人确实烦恼深重,是真正的“烦恼众生”。而且,这些烦恼众生的烦恼特别丰富,什么烦恼都有。
所以,学了佛不一定没烦恼,出了家也不一定没烦恼。很可能你原来的烦恼并不多,但学佛或出家以后,依靠种种因缘,反倒变多了。以前,听说某个人的人际关系本来不错,出家以后却跟谁都格格不入,稍微有点事,就特别敏感、特别痛苦,也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
如果真正想修行,一部论典就能解决问题。最近讲的《佛子行》,以前讲的《前行备忘录》《大圆满前行》等,我们如果能真正依教奉行,肯定不会再有烦恼。但很多人学了以后,法还是法,人还是人,烦恼还是烦恼。
“法讲得很好,我非常随喜,但我做不到——我在里面,法在外面!”“上师们讲得精彩,堪布堪姆们也讲得不错,卡著、卡著。但对我而言,烦恼来了,就像天上下暴雨,地上出现大塌方,很难阻挡!”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状况。
我还是很随喜天人的,没什么欲望和烦恼,身心都充满快乐。他们不会特别开心,笑得嘴角都跑到脑袋后面去了;也不会特别痛苦,哭得天都要塌下来。
以上是净居五天的第四天。
从上往下,净居第五天叫无热天。它是什么样的呢?
水晶宝楼虚空中,无热天身千由旬,
寿量亦是千中劫。
从下往上算,无热天是净居第一天,从上往下则是净居第五天,它的所依是水晶宝楼虚空。无热天有两个特点:一是和上面的无烦天相比,无热天天人的个子要矮小一些,二是他们没有炽热的烦恼和太大的贪欲。
这两个特点,其他天人可能也有,因为天界众生的贪欲烦恼都不大,而且越往下,天人的个子越矮小。我刚才讲了,诸天的名字既不是随意而取,也不是必须这样。比如在藏地,大家可以取名为度母、智慧海、金刚、法界等。诸天也一样,一方面,取这样的名字肯定有原因,不是随随便便取的,另一方面,同样的名称诸天都可以用。
无热天有时也叫无想天,天人的身量一千由旬,寿命一千个中劫。
这以上,圣者居住的净居五天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第四禅的凡夫三天。《智者入门论》中的颂词部分,对色界十七天的名称有很好的口诀,非常精彩。(堪布背颂词)
记得我出家的第二年,去了马尔康的一个寺院,在那里背诵了《量理宝藏论》。一年以后,去了五台山。1988年再去那个寺院,我就背《智者入门论》的颂词。每天上午给他们讲课,下午有自己的时间,我就跑到森林里去。森林里有一块大石头,我就坐在上面拼命背书。
前一段时间,我又去了那个寺院。时间已经过去34年。在那块大石头附近,他们已经盖起了很多房子。突然想起了过去的好多事情。
如果能背《智者入门论》,非常好,里面的很多颂词都比较有用。《俱舍论》的文字太多,不好背,《智者入门论》好背一点。但我以前背的内容,因为中间没有机会用,现在都忘完了。
本来,我想把五部大论全部背下来。但现在比较出名的堪布,包括我们几个,当年背书都不怎么样——能背五部大论的很少,好像都只背了一部分,背着背着,就背不下去了。一些普通的僧人,反倒背得特别好。
以上圣者五天已经讲完了。
第四禅天有凡夫三天,其中第一个是广果天。在色界和欲界的凡夫天里面,最有福报的就是广果天。
精美宝遍虚空中,广果五百由旬身,
寿量亦此中劫数。
在精美宝遍虚空当中,住着广果天的天人。在色界凡夫里面,他们的世间随福德分善果最高,最有福报,因此得名。当然,无色界的随福德分善果比他们还高。广果天的天人,身量五百由旬,寿命五百中劫。
再下来,是四禅的第二个凡夫天:
嘎勒宝饰虚空中,福生天身由旬数,
寿中劫数二百五。
这里的虚空叫嘎勒宝饰虚空。不知道“嘎勒宝”是什么,我只能把它音译出来。汉地很多经典都没有色界虚空的名称,包括《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等,都只讲了色界十七天,没有讲天人们居住在什么样的虚空中。
这里叫做福生天,因为以前主要修四无量心,所以转生此处。当然,其他天界也有修四无量心的,这里以转生的主要原因来取名。天人的身量二百五十由旬,寿命二百五十个中劫。
四禅的第三个凡夫天是;
宝云密严虚空中,无云天身由旬数,
寿中劫数百廿五。
在宝云密严虚空中,住有无云天的天人。为什么叫无云天呢?此天天人的身相,就像无云遮障的阳光一样,格外明亮,特别庄严,所以得名。他们的身高是一百二十五由旬,寿命是一百二十五个中劫。
有人认为,这里的天只有一种光云,没有我们世间的乌云或一般的云。
以上四禅天全部讲完了。接下来讲的第三禅天,也有三处,第一处是这样的:
发光珍宝虚空中,遍净天身由旬数,
寿中劫数六十四。
前面无云天的量是一百二十五,它的一半应该是六十二点五。而这里的量是六十四,有一点接近,但不是除以二的标准。
在发光珍宝的虚空当中,是第三禅天的第一个天,叫做遍净天。为什么这样取名呢?因为那些天人以前做的善事,果报极其广大,因而转生此处。他们的身体六十四由旬,寿命六十四中劫。跟前面的规律有所不同,多了一点点。
三禅天的第二个天是:
蓝宝石严虚空中,无量净天身由旬,
寿中劫数三十二。
这里的虚空叫蓝宝石庄严虚空——可能是蓝色的,有无量净天的天人们居住。为什么叫无量净天呢?因为遍净天由上等善根转生,这里是以中等善根而转生。天人的身高三十二由旬,寿命三十二中劫。
从上面往下算,三禅天的第三天叫做少净天。三禅的天名都有“净”,二禅的天名都有“光”,一禅的天名都有“梵”,第四禅的天名没有统一的字,什么无烦天、无热天、福生天、广果天,名称都不同。其他三禅的天名,内部都有相同的字。就像一个上师给弟子取名圆明、圆光、圆和,另一个上师则取名智普、智圆、智相等。所以,第一禅姓梵,第二禅姓光,第三禅姓净。
我记得,这些名称在《俱舍论》中都有。我是2003年讲的《俱舍论》,离现在接近2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好像只有一瞬间。感觉是五六年前讲的,实际上已经讲了这么多年。
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讲俱舍、讲因明、讲中观、讲《大幻化网》等,我们算是真正的开创者。虽然以前也有讲这些法的,但是系统性地培养出这么多法师——我那天问了一下,堪布堪姆们基本上都能直接讲《俱舍论》,这在汉传历史上有没有?大家自己看吧,我们不用说。
所以,大家应该珍惜学习五部大论等法的机会,否则确实很可惜。
我前两天看了创巴仁波切的著作,是一个藏族人收集的。他把创巴仁波切一辈子讲的法译成藏文,收集成四本书,共有四函。他在书里说,自己从21岁到55岁,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来收集创巴仁波切所讲的法要。他说,虽然创巴仁波切在国外讲了很多法,但国外的人好像并不重视;自己作为一个藏族人,因为重视藏语,所以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收集仁波切的全部教言,哪怕只有一个偈颂。
如果我们不珍惜自己所学的法,加上寿命有限,最后没有把这些法传下去,确实有点可惜。他说,创巴仁波切在外面很出名,但是他讲的法,却没有像藏地的论著那样汇集成册,所以,他要把自己从21岁到55岁之间收集的资料,全部编印出来。
为什么讲到这些?因为那天有人给了我一本创巴仁波切的著作,看到前面的介绍,我觉得汇集者对法确实很重视。这也许是藏传佛教的独特传统。藏地的每一位高僧大德,对自己的著作都特别重视,正因为这样,我们现在才能学到这么多教言。正是因为前辈大德们如此重视,种种法宝才能留存至今。哪怕一部《佛子行》的注释,也是那么珍贵。
下面讲三禅的第三天:
贝当革朗宝虚空,少净十六由旬身,
寿量亦此中劫数。
在贝当革朗宝的虚空中,少净天的天人们居住在那里。为什么叫少净天?因为那里的天人与无量净天的天人比起来,善行要少一些。他们的身量是十六由旬,寿量是十六个中劫。前面是三十二,这里是十六。
以上三禅天已经讲完,接下来讲二禅天。二禅天也有三个,第一个是光明天:
西格札宝虚空中,光明天身八由旬,
寿量亦此中劫数。
这里的虚空叫做西格札宝虚空,因为天人们身体上的光芒、色彩,都特别明亮,所以叫光明天。他们的身高八由旬,寿量是八个中劫。
接下来是二禅天的第二个天:
猫眼水晶严虚空,无量光身四由旬,
寿亦等此中劫数。
名叫猫眼水晶严的虚空中,住着无量光天的天人。他们的身体具有无量的光芒,因此叫做无量光天。天人的身高四由旬,寿量四个中劫。前面是八由旬和八中劫,这里是它一半的量。
二禅天的第三个天是:
勇光珍宝虚空中,少光天身二由旬,
寿量亦此中劫数。
在勇光珍宝庄严的虚空中,住着少光天的天人们。为什么叫少光天呢?因为这个天的光芒与上面的无量光天比起来,有点少。这些天的名称比较简单,稍微有一个特点,就用来取名。天人的身高二由旬,寿量二中劫。
二禅天已经讲完,下面讲第一禅天。同样有三处,第一个叫大梵天:
革热匝宝虚空中,大梵身量由旬数,
寿中劫数一点五。
这是鼎鼎有名的大梵天。在天人当中,梵天混得还不错。其他有些天人,除了讲论的时候提一下,平时我们都看不到、听不到他们的名字。梵天不一样,不管走到哪里,尤其是去印度朝拜,到处都是梵天的弟子——梵天在印度教中也非常出名。
为什么叫大梵天呢?因为清净了欲界的一切过患,所以叫“梵”;因为身材高大,所以叫“大”。大梵天的身高一点五由旬,寿量一点五中劫。
大梵天一直认为世界是他造的,很多经典也这样讲。他最早生于大梵天的时候,向下一看——往上没法看,整个欲天和下面的人间全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当时世界正由上而下形成,所以下面都是空的,于是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他造的。
佛经中讲,梵天到了佛陀面前,佛陀问他:“你这个贡高我慢的人,是不是认为全世界的器情都是你造的?”梵天答道:“是的是的,我认为都是我造的!”在佛陀面前,他也会傲慢地说世界是他造的。这一点,跟某些造物论的说法比较相近。
大梵天的下面是梵辅天。梵天以上,没有国王和君臣的说法,而在梵天以下是有的。比如在一禅天,梵天是天王;梵辅天相当于眷属,跟大臣一样;再下面梵众天,类似平民。他们三个天其实是一伙的。
萨莫嘎宝虚空中,梵辅天身一由旬,
寿量亦此中劫数。
萨莫嘎宝的虚空中住着梵辅天,他们经常给大梵天出谋划策,提供各种服务,比如做侍者、侍卫等。因为属于梵天的眷属和助伴,所以和梵天有不同的名称。梵辅天的身量一由旬,寿量达一中劫。
从上往下,色界最后一个天是第十七天。如果从下往上,则是第一个:
布当嘎宝虚空中,梵众天身半由旬,
寿量亦此中劫数。
这里的虚空叫做布当嘎宝虚空。我当时想找这些宝石,问了一些研究珍宝的专家。藏族现在也有一些专家,有专门研究鸟类的——有一个喇嘛,天天研究鸟类,被称为夏喇嘛——在藏文里面,夏是鸟的意思。除此以外,还有专门研究珍宝的,有专门研究树木的,还有专门研究青蛙或乌鸦的,等等。现在有些藏族人,也跟西方人一样。
我想问问这些珍宝都是什么样的,但很多人都不清楚。它们应该有不同的颜色。不知道无垢光尊者从哪里找到的。
梵众天就住在这样的虚空中。为什么叫梵众?因为他们断恶行善,修持四无量心,以此因缘转生天界。他们的身量半由旬,寿命半个中劫。
注释中说,以上不同虚空的名称,是以各种珍宝来取的,比如宝云虚空显现蓝色的形象。由于珍宝的颜色不同,虚空也有白、黄、红、绿等显相。
一般来讲,这些天界是由上而下繁衍的。藏文好几个版本都说是“天界”,但说“天人”好像更好懂,因为就形成的次第而言,世界是从下往上,众生是由上而下。这些天界的天人——这样说可能好懂一点,大多数是从上往下繁衍的。
但也并非全都如此。在其他世界中死去,然后转生到天界的情况也有,就像南赡部洲或娑婆世界的众生死了,转生到别的世界,或者有些众生在别的世界中死去,转生到南赡部洲或娑婆世界一样。天界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还有,天人转生的时候,可能会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比如梵众天离梵辅天最近,梵辅天的天人很可能直接转生梵众天。另外,光明天虽然比较高,但有时候也会直接跑到梵天或者欲界去投生。众生的转生确实不可思议,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有些经论说,从第一禅梵众天往下,到南赡部洲的距离实际很远。一块石头从梵众天扔下去,落到南赡部洲需要一年的时间。用人间的时间来算,更是特别久。那天我们算了一下,从欲界天一层一层上去,一直到梵天,是特别遥远的距离。
最后总结:
彼携无量宫化生,圆满著衣无父母,
非依段食享禅食,四相功德自性故。
色界天人跟人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们自带无量光芒,在哪里化生,光就在那里出现,房子也在那里出现,身体也在那里出现——所以我说天人不用买房。他们的身体也有俱生的天衣,不用专门买衣服,这是他们前世有惭愧心的果报。不像现在的西方人——东方人也有这样的,在有些场合一丝不挂。天人的房子不成问题,衣服也不成问题,生活得非常幸福。
色界天人依靠愿力而生,没有真正的父母。即使是下面的欲界天,行淫也是通过拥抱、微笑、目视等方式,投生时不像我们人类有十月怀胎的痛苦,且出生后好长一段时间,还会继续给父母带来麻烦。
他们也不以段食维生。所谓的段食,就是像我们人类这样,需要一口一口地吃,不吃就饿得不行。这次疫情,好多地方都感受到了食物危机。我们人类如果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住处,连生存都会成问题。但天界不一样,不管到哪里,吃住都不用考虑。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我不想待在人间,我想升天”?因为天界的生活无忧无虑。
天人没什么烦恼,没有嗔恨心,没有争斗,常常安住在禅定中,非常快乐。汉地经常说:“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有些天人吃的是禅悦美食,住的是无量宫殿,享受的是各种禅味,法喜充满。我们人间呢,啥都没有,房子会漏水,身体会生病,衣服会变脏。经常要面临一些小问题,“很烦!”
在天界,确实有很多快乐的因缘。我们作为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是为了度化众生,可以发愿转生天界,但若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安乐,发愿到天界享受是不对的。
在座的各位,你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应该想到、并尽量做到用正法利益众生,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不要整天想,“如果天界快乐,我就到天界去;如果人间快乐,我就到人间去;如果某个地方有一个阿兰若,我就要去住几天!”心里一直装着自己,不是大乘佛教徒的行为。
“名声无所谓,住处也随意,饮食方面,只要不饿死就行。反正我活着的主要使命和责任,就是尽心尽力弘扬正法、利益众生。哪怕能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我也要全力以赴!”如果有这样的志向,将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肯定有机会弘法利生。即使因缘发生变化,所有的机会都没了,辛辛苦苦攒下来的成果也消失了,我们也不能倒下。
我们这么多人,如果都有这样的愿心,以后肯定能在不同的地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什么?因为我们学的法确实很好,对众生确实有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痛苦和业力——极乐世界也有带着业力去的,在人间没有业力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在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就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有意义的。
所以,大家不要想:“我要永远待在这里,我要在这里快乐地度过晚年!”如果你这么想,那说明你学习大乘佛法不太成功。说实在的,人间也好,天界也好,凡夫世界不过如此。我们看新闻,或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世界各国时,会发现凡夫群体在哪里都一样。
但我们是学习大乘法的佛教徒,应该把自己放在最次要的位置,把众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个人都要记住这一点,不要总想着“我要永远待在这里!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房子!”
对于世事的无常,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感受。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以后自己到哪里都无所谓,这样的发心非常重要。
这以上,色界已经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