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9课
2021年8月11日
前面讲到,对于不堕二边的缘起法,不管是有实宗,还是中观应成派,都承许。但有实宗害怕堕入断边,太过注意建立自己的见解,最后,反而堕入执著“因果相续不断”的常边中。
下面继续以辩论的方式,对大乘教法的道理进行剖析。
关于“清净的相续永远不消失”的辩论
| 还有人辩论说:如果染污的因果完全不清净的一切行境因灭则果灭是真实的,那么由无量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所形成的异熟身、完全清净的刹土庄严及身语意无尽庄严轮圆满显现就不会消失。
对方认为:属于世俗染污的完全不清净的因果法,如果说它“因灭则果灭”,因果之间没有一个真实的相续,这也可以成立。但完全清净的因果法,比如极乐世界、现喜刹土等清净刹土,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的身语意无尽庄严,是积累无量福慧资粮才形成的,这些应该是实有。
也就是说,世俗中如梦如幻的染污法,可以承认它的相续很快就灭了,但像极乐世界那样的清净法,是佛陀身语意的功德显现,是福慧二资圆满的结果,不像世俗的有为法,其相续应该是长久存在的。
其实,极乐世界,不能完全称为报身佛的刹土。《法界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分析得比较多,认为极乐世界是半报身半化身刹土。因为如果是报身刹土,则有五种决定——法决定、时间决定、眷属决定等,恒时圆满,无有迁变,唯一只在特别清净的菩萨面前显现。而极乐世界的话,有些观点说可以“带业”往生,从这个角度看,它不能称为报身刹土,应该是半报身半化身刹土。
半报身半化身刹土的极乐世界,是不是像娑婆世界一样如梦如幻,也是有为法呢?荣索班智达的回答,基本上跟前面相同。
今天的内容,若没有一定的大乘佛教基础,有些地方稍微有点难懂。偶尔除了几个公案、比喻,作者的推理和逻辑,一般人很难完全明白。
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 对此回答:虽然福慧资粮成了持受、显现清净身体与受用的因缘的确是真的,但不是显现的直接因。
回答:我们也承认,诸佛菩萨在因地时,通过积累清净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果地时可以持受并显现清净的身体——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的身体,及其受用——极乐世界的种种圆满庄严。这一点,我们双方没有分歧。但福慧资粮是不是产生极乐世界这一切的近取因呢?并不是。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到,共同乘认为,依靠福慧二资产生法身和色身,二者是能生所生的关系;但大乘了义经论,尤其是密乘中承许,二者是能现所现的关系,即依靠福慧资粮能“显现”这一切,但它并不是近取因。
所以,不要认为极乐世界是从福慧资粮中直接产生的,事实上,资粮只不过起到一种外缘的作用。
首先分析福德资粮,然后是智慧资粮:
| 为什么呢?福德资粮,当有恶业损害的根源时,福德业才显现为有利。
福德资粮并不是清净刹土的近取因。为什么呢?当有恶业损害你的时候,福德业才显现为对你有利,二者是互相观待的。
就好比,道谛在轮回中是有用的,一旦出离轮回获得解脱,道谛就没什么用了。
这里讲了几个比喻。第一个比喻:
| 比如,底色是白色的布匹,既可以被污垢染成有害,也可以凭借洗涤得以清净,又可以用好的染料染色。如果无有底色,那么就不会这样。
比如一块白布,既可以被黑点染污,也可以被清水洗干净,还可以被染料染成红、蓝、绿等其他颜色。如果这块布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那染污也不可能,清净也不可能,染成其他颜色也不可能。
同样,福德资粮也需要有一个依靠处,它只有观待损害才会起作用,否则,并不能成为有利的因。
第二个比喻:
| 同理,如果具足地、水、时间的界,那么各种各样的种子就会生出各自的果,如果其中只是没有水,也不能生出果。
比如一颗种子,如果有肥沃的土地、滋润它的水,以及温度适宜的季节,它就会发芽、开花、结果。但这些外缘中若缺少一个,比如没有水,那即使土地好、温度好,种子也生不出果。
前段时间天太干,我们周围很多农民特别担心秋天的收成。后来多亏下了雨,庄稼才好一点。所以,如果仅仅是没有水,其他因缘都具足也没办法。
| 同样,具有二取习气之地基,如果以爱的湿性滋润,那么业的一切种子就会生长,只是离开了爱的湿性,业的诸种子也不会生长。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阿赖耶上,有能取所取习气的“地”基,如果被贪执的“水”来滋润,那么业的一切种子就会生长。但如果离开了贪执的“水”,业的种子也不可能起作用。
| 虽然圣者阿罗汉们住于有所缘之地,但因为远离了爱的湿性,也就不会产生福德业的异熟蕴。
就像圣者阿罗汉,他们没有断除所知障,没有证悟法无我,相续中有细微的实执,所以还是住于有所缘之“地”。但因为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没有了爱的湿性——贪执的“水”,就不会产生福德业的异熟蕴。尤其是入于无余涅槃的阿罗汉,不会结生后世。
《俱舍论》中说:“于许烦恼如种子,如龙根树与糠秕。”烦恼就像种子,从中能生出果实;烦恼就像龙,只要有龙存在,水就不会干;烦恼就像树根,如果树根未断,就会长出树叶等;烦恼就像树,有了树,花、果会自然出现;烦恼就像糠秕,具糠秕的果实中能生出苗芽。在《俱舍论》中,以各种比喻说明了烦恼能产生后面的果。但是作为阿罗汉,因为离开了烦恼的执著,有漏的相续不会延续下去。
这里为什么讲阿罗汉的比喻?因为对方提出一个说法:“福慧资粮形成的果——佛身和刹土将长期存在,不会消失。”但实际上,如果因缘不具足,即使有福德资粮,也不会产生清净的果。比如阿罗汉肯定有福德资粮,否则不可能断除烦恼障,但因为他远离了贪爱,将不会产生福德业的异熟蕴。假如承许“有福德资粮就能产生果”,那阿罗汉应该永远住世,若是如此,阿罗汉应该永远处于灭尽定中不会变化,不可能入灭尽定很长时间之后再趋入大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从各方面来看,福德资粮的果并不是一直存在。
第三个比喻:
| 此外,如果江河有害处,那么航船会起到有利的作用,如果远离了江河的害处,到达了陆地,那时船也就起不到利益的作用了。同样,在恶业有害期间,福德业才起到利益的作用,一旦恶业无害,那时福德业也无有利益。
比如船只,在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中,肯定能起到渡河的作用。但如果渡过了江河,到达了陆地,船也就不再起作用了。
所以,只要有江河的危害,船只就能起作用,依靠它可以渡河;如果没有危害,到了陆地,它也就没什么用了。同样,我们的福德资粮,只在有恶业危害时才起到作用,一旦没有恶业的危害,它也不会再起作用。
提起“船”,我想起有一次去柬埔寨,听说当地有个难民营,里面的难民是偷渡过来的,到了柬埔寨后,当地政府不允许他们上岸,他们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船上。晚上睡在船里,平时也没办法生火,以钓鱼生吃来维生。有些人已经这样生活四五十年了。
我听了以后,觉得他们太可怜,就想专门包一艘船,去给他们做点布施。虽然我刚在学校做完演讲,大家觉得时间有点晚,但我还是坚持要去。
到了以后,没想到整个海边到处是小船。我们给一些难民吃的以后,他们大声喊“这里有布施”,结果从四面八方来了很多人。有些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只用一只手划船,动作非常熟练。
当时我们被难民包围了,他们全部跑到船上,船一直往下沉。天也快黑了,我们的船被树卡住,无法开动。大家有点紧张,如果船真的沉了,肯定死在这里。但这些难民根本不管,只要抢到东西就可以……后来天黑之前,我们终于回来了,当时还是很危险。
对这些难民而言,船只是非常有用的,但如果他们可以上岸,船只就没有用了。我们的福德资粮也像船只一样,沉溺在轮回苦海中时,福德资粮能起到渡越的作用;如果已经上了岸,福德资粮就起不到作用了。
| 如果远离了一切利害,它就称为菩提。
如果远离了一切利害,获得了佛的境界,就称为无为法的菩提。
所谓菩提,不是出现一个非常光明的东西,像获得了如意宝一样。它不是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一旦达到了无利无害的境界,那就是真正的菩提。
| 佛陀也说:“譬如水满河,前往彼岸者,收集草木等,制造渡河船,
意思是,如果要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河,到达彼岸,就要收集草木等材料来造船。
以前有木头造的船、竹子造的船、板子造的船,藏地还有皮革造的船。往昔,有些高僧大德去拉萨求学时,经常乘坐一些皮革造的小船。
| 入彼善度过,则去往安乐。如是轮回岸,生起正法道,舍弃法非法,获得菩提乐。”
登上船以后,船善于渡河,可把我们送往安乐的地方。同样,我们现在是在轮回的此岸,如果生起正法的道,舍弃对法和非法的有相执著,最终会到达解脱的彼岸,获得菩提的安乐。
到了彼岸后,什么都要舍弃,《金刚经》中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或者就像所说的“如幻之诸法,出收之作者,故彼不成罪,福德亦复然。无有福罪者,彼称证菩提”。
一切法犹如幻术,幻师出幻术也好,收幻术也好,都不会成为罪业,也不会成为福德。无罪无福、无善无恶,这才是真正的菩提。
《法界宝藏论》《句义宝藏论》中引用过很多次《普作续》的教证,说最后的实相是“无缚无解,无来无去,无常无断,无作无非作……”
| 菩提的法相,了义中只是完全寂灭了罪业与福德二者的法相。所说“菩提是寂灭涅槃之法相”也是如此。
菩提到底是什么?在了义当中,它完全寂灭了罪业与福德。凡有相的,统统都不是它。
“菩提是寂灭涅槃的法相”,也是这个意思。
| 声明论中有,“所谓讷瓦那,既是火灭之名,也是比丘涅槃之名”,
在梵语的声明学中,所谓“讷瓦那”,既是火灭的名称,也是比丘涅槃的名称,有两层意思。
| “讷瓦怒阿嘎”是火灭的名称。当说“火灭”时,只是灭了燃烧的法相,只是将既未曾去何处也不住于何处称为“讷瓦那”;
说“火灭”的时候,只是燃烧的法相没有了,火并没有去哪里,也没有住在哪里。同样,当能取所取全部灭尽时,并不是得到了什么东西,这就叫菩提。这是第一个比喻。
很多人可能认为:“获得菩提果时,相当于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一个证书,非常快乐。”其实并非如此,佛教真正的甚深意义,很多人可能还没有特别懂。
| “讷瓦怒布恰”是比丘涅槃的名称,胜义比丘只是熄灭了贪嗔痴的烈火,就称为涅槃,只是未曾去何处也不住于何处的法相就称为“讷瓦那”。
说“比丘涅槃”的时候,胜义比丘——阿罗汉只是熄灭了贪嗔痴的火,这就称为涅槃。贪嗔痴是不是去什么地方了呢?并没有。贪嗔痴是不是住于什么地方呢?也没有。这是第二个比喻。
火被熄灭了,没有去处也没有住处,叫“讷瓦那”;阿罗汉的烦恼断除了,没有去处也没有住处,也叫“讷瓦那”。所以在梵语中,真正的“讷瓦那”,不管是胜义比丘,还是火灭,并没有什么可得的,也没有什么去处、住处。
| 因此,福德业是清净显现之缘,并不是真正的因与缘。
通过以上的论证,福德资粮只是一种让原有的清净事物显现出来的缘,并不是以它为因而直接产生菩提、产生极乐世界、产生佛陀的庄严身相。
其实,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再过很多劫后也要示现涅槃;之后依次由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接班,示现成佛;他们过了多少劫也要示现涅槃……所以,不要认为极乐世界的相续永远恒常。
依靠福德资粮,可以灭尽能取所取,如同火灭和胜义比丘的比喻一样,这就叫作菩提。
下面分析智慧资粮:
| 智慧资粮也不是真正的因与缘,
智慧有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出定的清净世间智慧两种。
| 原因是,虽然无分别的智慧是依靠种姓与善知识的力量从发菩提心开始积累无量善根的相续、无误缘于法界及正念之力而生起,
这里先讲无分别智慧,即一地以上的入定智慧。它是以什么因缘产生的呢?依靠如来藏这个大乘种姓,以及善知识宣说大乘佛法,自己发起菩提心,然后在无数劫中积累善根资粮,无误缘于法界而观空性,同时以正念力不断反省自己:以前有什么样的功德,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对离戏法门的修行有一种忆念。资粮道是以闻思为主,加行道是以修行为主,后后对前前有一种忆念。忆念就是一直关注,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分别念,但还是有一种了知。
| 但智慧的法相是以远离所取与能取分别的法相而产生,因此不适宜作为显现的缘,
智慧不是有实体的东西,而是远离能取所取产生的。正因为无分别智慧是无缘的,没有任何执著,所以特别不适合作为显现的缘。如果说极乐世界这个有缘的法,是依靠无分别智慧显现出来的,这种因果关系不成立。对此,讲一个比喻进行说明:
| 就像炽燃的劫末火不宜作为一切有为法汇合的缘一样。
就像劫末火一旦出现,山河大地统统会被烧毁,它不可能成为有为法产生的缘,这不符合它的本性。同样,无分别智慧灭尽了能所二取的执著,不可能说“有相的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依靠无分别智慧产生”,这样的因果关系谁都不会承认。
这是从入定智慧来讲的。此处的分析方法比较深,很多人可能没听过这样的推理方式。
其次,分析菩萨出定的清净世间智慧:
| 清净世间智慧也具有显现为所取能取的因,并且依靠三轮清净的善根而生,
一地到十地的菩萨,由于所知障没有断尽,其清净世间智慧还是有细微的习气,具有显现为能取所取的因;同时,它依靠三轮体空的清净善根而生,布施、布施者、所布施的对境在后得中了不可得。
三轮体空,并不是菩萨的入定境界,而是不执著相的后得境界。
| 虽然是依靠显现产生,但是它的法相是具颠倒的显现,而能见不颠倒,就如同诸智者面前旋转火烬一样。
入定智慧,不可能成为清净显现的因。而后得智慧,虽然依因缘有颠倒的显现,比如看极乐世界是恒常的,但菩萨不会被这些现象的相续所束缚,所以能见的智慧并不颠倒。也就是说,在一地以上的菩萨面前,清净显现有颠倒的部分,但菩萨的智慧完全可以超越它。
就像在智者面前旋转火烬,智者肯定知道旋火轮是假的,但他的眼识确实看到了这个圆轮。同样,菩萨在后得时,所见有一些颠倒的显现,比如看到刹土是清净的、庄严的,但因为已证悟了一地以上的境界,能见的智慧没有颠倒。
| 所以,它也不宜作为缘。
所以,菩萨的后得智慧也不适合作为清净显现的缘。
| 比如,当将许多木柴堆聚点燃火时,木柴有的已经焚烧,有的还没有焚烧,也有接近焚烧的,那个火也依靠木柴而产生,但它并不是使柴的相续久住与增长的缘,因为是以能减少柴的缘而存在。
本论有很多比喻,如果没有深刻领会,确实不太好懂。
比如,把很多木柴堆聚起来点火,火是不是使木柴增多的缘呢?恰恰相反,火令木柴焚烧殆尽,是使木柴越来越少的缘。
同样,菩萨的后得智慧依靠显现产生,那后得智慧是不是清净显现的缘,能让清净显现得以延续呢?并不是。相反,正因为后得智慧,凡是有相的东西,都会慢慢隐没,到了最后佛地时,二取分别的相都没有,不管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所有这些显现都不可得。
因此,认为“菩萨入定的无分别智慧,是清净显现的缘”不合理,认为“后得的清净世间智慧,是清净显现相续久住和增长的缘”也不合理。因为后得智慧慢慢成熟时,清净和不清净的所有显现都会荡然无存。这个道理,大家要好好思考。
| 同样,清净世间智慧也是具有由无始时的执著习气牵引而显现的种子,依靠三轮清净的善根而产生,通达了诸法如幻及幻化,就是通达了无有自本性,以名称与因而空,仅仅由因缘产生,它不宜作为能增长显现之相续的缘。
一地到十地菩萨在后得位时,仍有无始以来的执著习气,就像阿罗汉有习气一样,菩萨十地末尾之前也有习气,他们有这样的种子。但是,菩萨通达了诸法的实相——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无有任何自性,每一个法的名称都是假立的,每一个法的因都没有任何实义。以此后得智慧,可以灭尽各种显现,但如果认为“后得智慧会增长或延续这些显现的相续”,那不合理。
| 无因无缘而产生及不堪为因缘中产生的法丝毫也不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无因无缘而自然产生,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就会像《中观庄严论》所说,有无义生、恒常生等过失。
| 因此,显现之识转依时,得不到生起清净世间智慧的其他因缘。
显现之“识”还没有转依成“智”之前,不同的菩萨位有不同的显现,这些显现不可能隐没。一旦得到了佛果,不要说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前显现的不清净法,甚至连菩萨后得位显现的清净刹土、身口意无尽庄严轮等,也会全部泯灭。
在佛的智慧前,不存在有相的法,无论是清净还是不清净。而极乐世界,就是在菩萨前所显现的清净刹土。如同梦里有特别恐怖的景象,也有获得安慰的景象,一个是痛苦的根源,一个是快乐的根源,但二者都是梦,醒来之后,清净不清净的一切都没有。
虽然与凡夫的观现世量相比,菩萨以净见量所见的清净刹土更合理,但从究竟意义上看,这些也不成立。
驳斥“世俗中如幻显现清净法应该合理”
| 也有人说:如果不承许胜义中有生,那么如幻世俗中显现产生并无相违。
这也是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对方认为:只要不承许胜义中一切有产生就可以,世俗中显现如梦如幻的产生应该合理。
下面是怎么驳斥的呢?
| 驳:如果“若胜义中无有自性,则世俗中就不会产生”无有相违之处,
“世俗中就不会产生”中的“不会”,意思有点顺不过去。如果从字面上看,对方的观点应该是:胜义中无有自性,但世俗中“会”产生。这样稍微顺一点。但我对照了好几个藏文版本,写的都是“不会”,所以也不敢改。
不改的话,按照这里的意思,勉强也可以过得去。即,如果胜义中没有自性,那在世俗中就不会有产生,因为世俗并不是离开胜义以外的东西,就像中观应成派说的那样。
| 那么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的法相,承许在胜义中也好,承许在世俗中也好,诸缘相续已经断灭,但果却可得并无相违,这一点仅仅在世俗中也不存在,仅仅部分也不应该存在。
驳斥:如果说“胜义中不存在产生,世俗中有产生”,这个说法无有相违之处的话,那么佛陀所说的缘起法,不管是承许胜义中产生也好,世俗中产生也好,只要各种缘的相续断灭了,就不可能生出果。但若认为果依然可得,这一点在世俗中也不存在,仅仅部分也不应该存在。
比如,就像前面所说:“如果具足地、水、时间的界,各种种子就会生出各自的果。但其中若只是没有水,也不能生出果。”如果认为“没有地水火风等因缘,种子也能产生果”,这样的观点,在世俗中也不可能成立。不要说世俗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甚至是梦里,一丁点这样的现象也不存在。
不管在世俗中还是真实中,诸法只要因缘具足就可以产生;一旦因缘不具足,则不可能显现。所以,不管是中观还是密法,都承许:凡是产生,就是因缘假合而生。
以前我们学《入中论》时,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仁达瓦大师说,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四生不成立,只成立因缘生。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月称言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现在已过去二三十年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意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四种生都没有,因缘假合生是有的。有些论师说有第五种生,它就是因缘假合生。
如果承认因缘假合生,那因缘一旦断了,得果是不可能的事。但若坚持认为可以得果,这种说法在世俗中没有,胜义中更不用说了。
| 为此,完全清净的显现相续不断并不合理。
这个辩答,与前面的辩答有点接近。有人说,这应该是另一个问题。不过到这里可以看得出,跟刚开始的问题是一样的。
这里讲到,“完全清净的显现,像极乐世界那样的相续,会一直不断地存在”,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它是因缘产生的,一旦因缘没有了,清净和不清净的法都不能存在。
| 所谓“具有大本智所依本性异熟身”也不合理,
具有大智慧本性的异熟身,即佛的身体。如果认为佛的身体不断存在,一直有个实有的东西,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 因为断除了我见及习气,如何会执著单独的身体与安住在洲岛固定之处呢?
佛陀已完全断除了萨迦耶见和细微习气,断除了一切有相的因缘,怎么还会有一个单独的身体呢?
当然,“佛陀的色身是实有的”,这种说法对方也不会承认,在此不用探讨。
如果执著阿弥陀佛有一个智悲积聚的单独身体,或安住在极乐世界、现喜刹土、香巴拉等固定的清净刹土中,这怎么合理呢?
| 如果显现的相续安住不合理,那么诸位如来具有清净世间智慧以什么建立?
不管是极乐世界,还是佛的身体,如果这些显现的相续安住不合理,那如来具有清净世间智慧以什么来安立?
当然,佛陀的清净世间智慧没有也可以。但有些人认为,因为佛陀是全知,知道世间一切法,如此一来,佛陀虽然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分别,但要随顺众生而了知众生根基,就像阿弥陀佛昼夜六时观照众生一样,所以应该有这样一种相似的智慧。
事实上,这样的清净世间智慧,不管依靠福德资粮还是智慧资粮,从哪方面也没办法建立。
| 如果再用智慧详细抉择,那么,建立诸如来具有无分别智慧,显然也不合理。
如果用智慧进一步抉择,认为“如来具足有体相的无分别智慧”,实际上也不合理。
关于佛陀到底有没有智慧,藏地和印度有不同的观点。
印度的一部分论师,以及藏地的藏那巴还是哪位大师,都认为佛陀不能有智慧,因为智慧是有体相的东西,如果有体相,对佛陀来讲是不合理的。那佛陀为什么能了知万法呢?他们引用《入中论》和《入行论·智慧品》的比喻说,这是依靠佛陀前世的愿力而在众生面前现前的,就像如意宝无勤能满愿一样,但并不是佛陀自身具有一种智慧。
他们认为,佛陀是没有智慧的,如果有,佛智就变成有实体了。有实体就有刹那生灭,有刹那生灭就是有为法,按照《四百论》的观点,有为法肯定属于行苦。所以,佛陀本身没有智慧,佛了知万法是依靠愿力现前的,并不是佛陀自身具有的智慧。
但按照《释量论》等因明观点,佛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遍知一切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刹那了知众生的心相续,是一种无常的智慧,只有无常的智慧才可以安立。那佛陀会不会变成无常呢?不会。佛依靠如所有智而了知法性,依靠尽所有智随众生显现而了知众生的心。按照因明的观点,常有的量并不存在,如果是常有,就没办法区别量和非量了。所以,一些论师认为佛陀有智慧,但这种智慧是无常的。
他空派的一些论师认为,佛陀应该是有智慧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属于分别念范畴的智慧,就像《宝性论》所讲的佛陀八种功德,是无为法、任运自成、如来藏本具的智慧。所以,佛陀具有智慧,按《宝性论》的观点是成立的。
荣索班智达承认他空派如来藏的观点,他在其他论典中也讲过,佛陀其实具有智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因缘所生。因此,《宝性论》《法界赞》中说,佛陀的智慧应该成立。
但是在这里,如果依靠因缘而产生,不管从清净世间智慧还是无分别智慧中产生的一种有实执的东西,在佛陀面前都无法建立。为什么不能建立呢?下节课会按照唯识宗、中观宗的观点进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