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6课
2021年8月5日
如果已修过加行或正在修加行;得过密法的灌顶,最好有四灌顶;能护持誓言;能听闻圆满,善始善终,就允许听闻这部法。
《入大乘论》第一品主要讲烦恼的自相不成立。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自续派,统称为有实宗。前面对有实宗的观点已经遮破了,今天开始建立自宗——中观应成派和密宗大圆满的观点,观察烦恼的实体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断除烦恼。
建立自宗:以幻化等五喻宣说有实法现而无自性
| 由此可见,中观与无上密的观点,诸法在真实性中不建立任何所立,均是就无量所化众的根基而宣说的。
这是自宗最主要的观点。中观应成派和无上密法认为,在真实当中,不仅是胜义的真实,甚至名言的真实中,也不建立任何一个法。不承认一个实有的法,是我们最究竟的观点。
正因为如此,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意思是,印度的具德月称论师和藏地的荣索班智达,异口同声、同一密意地建立了中观大空性,他们两位不谋而合。
在藏地前译时期,并没有中观应成派,但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承许“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在世俗中如梦如幻”,与月称论师中观应成派的观点非常相近。荣索班智达的这些观点,抉择得非常透彻,引用起来更合适。但我看过《定解宝灯论》的很多注疏,里面没有引用过《入大乘论》,只有一位叫楚西江多的大德,在《定解宝灯论》的注疏里,用过一段荣索班智达的其他教言,但不是《入大乘论》的。
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建立了本来清净的观点,月称论师则在《入中论自释》《显句论》《四百论大疏》《六十正理论注释》中建立了大空性的教义。所以,在这里要知道,最究竟的实相是不承认任何法。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是针对无量众生的不同根基:有时说无分微尘存在,有时说无分刹那存在,有时说自明自知的心识存在,有时说名言中自相的法存在……各教派也以一些经典为依据,建立他们自宗的观点,但这些佛经只不过是佛陀为接引不同根基众生宣说的不了义法门。
| 因此,世间共称的一切别法,也仅是以各自的显现为标准,
世间共称的各种不同法,也只是以每个众生、每个宗派各自的显现为标准的。
有实宗以有实宗最究竟的观点为标准,唯识宗以唯识宗最究竟的观点为标准;或者说,人类以人类的所见为标准,天人以天人的所见为标准;人类当中,东方人有东方人的审美观,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审美观。所以,每一个众生也好,每一个宗派也好,都以自己的显现为标准。
| 这一法相是等同的,
如果真正去观察,“不成立任何法相”这一点是等同的。
| 就如同梦中的瓶子能起到装水的作用,瓶子的影像不能起到装水的作用,然而只是梦中的显现许以外,自本体并没有能起作用与不能起作用的不同法相。
就如同梦中的瓶子可以装水,而梦中的瓶子影像,由于习气的原因,不能起到装水的作用。然而,梦中的瓶子不成立,梦中的瓶子影像也不成立。如果这两者都不成立,梦中的瓶子和瓶子影像,分成能起作用、不能起作用肯定不合理。
| 所以说“诸法如幻术、如阳焰、如梦、如影像、如幻化”。
此处开始讲诸法如梦如幻的道理。在佛经中、在龙猛菩萨等前辈大德的论典中,经常讲“诸法如梦如幻”,但只是听过这个道理还不够,我们应该要通达。这个道理其实不难,虽然完全证悟确实有难度,但通过闻思来通达它不是特别难,尤其是中观闻思基础很好的人。
如果有人没有闻思中观的机会,那就好好思维《入大乘论》中的道理,它是将密法窍诀和中观推理结合起来宣说的。中观、《虚幻休息》等中也讲过幻化八喻、幻化十喻、幻化十二喻、幻化六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这种方式来观比较容易。
本论的五个比喻会在下面一一宣说。宣说的时候,多处会用相同的格式,这种格式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比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其本质都是现而无实。如果对幻术、阳焰、梦、影像、幻化这五个比喻完全明白,就很容易了悟它们的意义。《宝性论》中也经常先讲比喻,再说意义,然后把比喻和意义进行对应。其实这里也一样,建立自宗时先讲幻化五喻。
1.幻术
| 若问:其中,幻术的法相是什么?
诸如,幻师用小石子、小木块、瓦砾等做成相似的色相,对着碎片施咒进行一番操作,就会显现出男人、女人、马、象等种种色相。
问:什么是幻术的法相?
答:比如,幻师用小石子、小木块、瓦砾等,做成人、马、象等相似的形象,然后对这些开始施咒,进行一番操作,就会显现出男人、女人、马、象等种种色相。
在过去,要想变出各种色相,需要依靠石子、木块等因缘。没有看过古代幻术的人,可能怀疑:“到底会不会这样?”但现在看过电影、电视、动画的人,就能依此了知这种现而无实的道理。比如你在看连续剧时,会随着情节变化而内心起伏,但通过观察就明白,这一切从来没有产生过,中间没有住留过,最后也没有消失过。
| 当它开始产生时不是由何处产生;正当显现时,也是虚幻的,因此无有任何法相;当收回幻术以后就灭了,不显现了,那时也未去往何处,只是以收回幻术之缘而不成为根的行境、不显现了而已,
这里分析了生、住、灭。比如屏幕上的美女,我们去观察时,如果她是真人,那有父母亲人吗?是胎生还是化生?从生处看,她不是从何处产生的。中间正在显现时,本体也是虚幻的,没有法相、没有心识、没有骨血。最后消失的时候——把电视关了,她也没有任何去处,只不过是幻术的因缘被收回,她无法显现了,不能成为我们眼根的行境。实际上她并不是死了,需要送去尸陀林或火葬、水葬。
大家看过无数次电视和电影,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依靠这些可以让自己看清一切如梦如幻。
古代确实有一些幻术。《续高僧传》中记载,菩提流支的房间里有近万卷梵文书,在翻译方面与另一位译师齐名,但他擅长咒术,无人可与之抗衡。有一次,他坐在井沿上准备洗澡,没人替他提水,他就手持一柳枝,直捅井底并念动咒语,只见井水自然涌至井口,他舀水用以洗澡。别人赞叹他是大圣人,他说:“这只是法术,在印度不算什么。”因为怕疑惑世人,他不敢把这种咒术传授给别人。
现在的魔术,和古代幻术有一些差别。魔术是运用特制的道具隐蔽真相,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 谁也无法安立“它的刹那相续没有中断、没有灭除”。
任何人都不能说:“那个幻化的美女还在某个地方活着,她的相续还没有灭除。”
| 虽然如此显现与不显现二者均是“不存在法相”这一个法相,
这个格式很重要,五个比喻及其意义都是用这个格式宣说的,只是个别字不同。比如这里是“二者均是”,下面多是“二者无别”,除此之外都是一样的。
意思是,刚才显现的幻术,最后若因缘不具足,在我们根识面前不显现了。显现和不显现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法相,是什么呢?就是显现和不显现的法相完全一样。石女的儿子在名言中没有产生,你认为石女的儿子产生了,那产生和不产生这两者在“不存在法相”上完全一样。
| 但乃至外缘存在期间,显现也是可得的,
只要外缘——幻师那一系列操作存在,幻术就不可能消失。
| 只是显现许就完全圆满了它的法相,
这个很重要。中观宗也好,《如意宝藏论》等无上密法也好,对此讲得很具体。也就是说,幻术中的“显现许”很重要,单单是显现许,就完全圆满了它的法相。
比如电视里的人,只要显现就可以了,除显现外不需要再追究这个人的内脏、心识,以及背后的东西。从我们当下的实执来讲,会觉得前面若有一个显现许,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没有看到的东西。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任何一个法,不管真也好、假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除了显现许外没有别的。只要显现许具足,它的法相就已经圆满了,再没什么可深究的了。
从最究竟的意义上看,不管是烦恼还是智慧,都有一种显现许,但这种显现许就像幻术和彩虹,没有实质可言。
| 对此没有任何所立外境的其他部分,因此被称为“幻术”“幻术”。
不管是什么外境,除了显现,没有一个自体存在,没有任何实质的、自相的、有实体的东西存在。因此,人们常说:“真是幻术啊幻术。”
这些道理,你们不能只是字面上明白。今天的内容比较简单,以前学过《中论》《虚幻休息》的人会觉得不难。但只有发自内心地懂得“一切万法生、住、灭的时候,真的跟幻术没有差别”,这才是真正的获得。
最关键是要斩断自己的实执。即使不能完全斩断,也要把以前紧紧绑着自己的执著松下来。我们藏地经常有这样的说法:“修行人听了《入大乘论》《入行论》后,实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松绑。”以前什么都能把自己绑得特别紧,总觉得万法实有存在,但听完《入大乘论》以后,发自内心地明白自己特别执著的这一切,其实和幻术没有差别,心完全可以放松下来。
有些出家人、在家人,把这个世界看得特别实有,像钢铁一般牢不可破。但用这种智慧观察时,这些统统可以粉碎。
就像幻术,没有任何实体。《中观宝鬘论》云:“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意思是,幻术最初没有来,中间没有住,最后没有去,只不过是愚者的心认为它存在,但真实义中了不可得。万法也是如此,正因为这样,人们都说它是幻术。
2.阳焰
| 若问:阳焰的法相是什么?
诸如,在荒无人烟、尘土飞扬的地方,烈日炎炎下,微风徐徐吹向一个方向,看者位于远处,依靠这些外缘,显现似乎是充满了河水。
问:什么是阳焰的法相?
答:在荒无人烟、尘土飞扬的沙漠等地方,烈日炎炎下,微风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吹。一个人身在远处,依靠这些外缘,看到前方似乎遍满了水。
现代科学认为,浮尘被日光照射时,就会呈现这种远望似水的阳焰。有时候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也能看得到这种现象,周围山的影像还可以在阳焰中显现。
以前去印度朝圣的人,路上干渴难耐,突然看到了阳焰,就以为远处有水。尤其是鹿,特别渴的时候,经常追逐阳焰。《楞伽经》中也说:“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群鹿看到春天的阳焰,会误以为是水,拼命去追逐,结果根本得不到。
下面分析阳焰:
| 它开始产生时并不是由何处产生;
观察产生:如果阳焰是水,应该来自大海、泉井、江河等,但并不是这样。
| 正当显现时也没有所依的大种,因此不具有任何法相;
观察安住:如果阳焰是水,正在显现时,肯定有所依的四大,尤其是水大,但它不具有这样的法相。
| 太阳落山后它就消失不见了,那时它也未去往何处,只是以太阳消失之缘而不成为根的行境、不显现了而已,
观察消亡:如果阳焰是水,会往一个方向流,最后归入江海,但也没有。它只是在太阳消失后就不见了,无法成为眼根的行境。
| 谁也无法安立“它的刹那相续没有中断、没有灭除”。
没人会认为:“太阳落山之后阳焰还在,晚上打电筒可以在阳焰中找到水。”如果阳焰的相续存在,我们倒可以找一找,但确实找不到。
| 虽然显现与不显现二者无别是“不存在法相”这一个法相,
显现和不显现都有一个法相——“不存在法相”。
荣索班智达的提法比较特别,其他论典很少见到,但挺有意思。要想理解这些,必须细细思维,如果只是听一下,听的时候也是边打瞌睡边胡思乱想,那可能很难理解。所以,对每一个道理要好好体会,知道阳焰是骗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阳焰时,要知道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
| 但乃至外缘存在期间,显现也是可得的,
但只要有外缘存在,阳焰就可以无欺显现。此时,不要说沙漠里的动物,连有些人也误认为它是水而追逐。
| 只是显现许就完全圆满了它的法相,对此没有任何所立外境的其他部分,因此被称为“阳焰”“阳焰”。
事实上,阳焰只有显现许,除此之外,外境中没有其他任何所立。因此,形容一切法不成立的时候,大家会说“如阳焰,如阳焰”,因为它是不生不灭的。
3.梦
| 若问:梦的法相是什么?
诸如,有个人在梦中可见到显现花园、乐园等享受的地方,也可见到显现牢狱、监狱等痛苦的地方。
问:什么是梦的法相?
答:就像有人在梦里见到花园、乐园等快乐的地方,或者见到牢狱、监狱等痛苦的地方。
“花园”和“乐园”是一个意思,“监狱”和“牢狱”也是一个意思,但藏文中用两个词来表达。有人觉得应该删掉一个,凭自己的想象去改动,但实际上,原文是不能随意改的。
| 它最初产生时不是由何处产生;
梦中的监狱和花园,从来没有产生过。否则,如果有监狱,是哪个地方的监狱?
《极乐愿文》《净土教言》中说,对极乐世界具有怀疑的人,念佛会投生到珍宝监狱——虽然是珍宝所成,但却是监狱。不管是普通监狱,还是珍宝监狱,没有自由的话,都差不多。
总之,梦中不管是什么监狱,还是什么乐园,最初都没有产生过。
| 正当显现时也是梦,因此无有任何法相;睡醒以后就会消失不见,当时它也未去往何处,
正在显现苦乐时,也是一场梦,没有任何法相。
醒来后,梦里的一切会消失不见,没有任何去处。如果梦里监狱是真的,它是不是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 只是以醒来之缘而不成为根的行境、不显现了而已,谁也无法安立“它的刹那相续没有中断、没有灭除”。虽然显现与不显现二者无别是“不存在法相”这一个法相,
梦里的显现和不显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存在。
这个大家一定要观察好,现实生活中的显现和不显现,也应该同等这样推。
| 但乃至外缘存在期间,显现也是可得的,只是显现许就完全圆满了它的法相,对此没有任何所立外境的其他部分,因此被称为“梦”“梦”。
人们常说“一切都是梦,是梦”,梦的自性是不存在的,世间万法也一样。
《华严经》中云:“彼能解世间,一切法如梦,梦性无方处,世间亦如是。”世间一切跟梦没有差别,梦的本性不生不灭,没有方向,没有处所,万法也是如此。听到这个道理后,刚开始有人有点不明白,觉得万法应该真实存在。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一切跟梦完全一样。
《入中论》和《显句论》在剖析梦的时候,也讲得很清楚,梦中的显现只不过是当时存在,醒来就没有了。人人都会说“人生如梦”,但真懂这个道理的很少。其实,不但在胜义当中,就连在名言中,一切也是梦——不但“如”梦,而且“是”梦。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四百论注释》中讲过,有眼翳的人会在盘子里看到毛发,他拼命地倒盘子,想把毛发倒出去,但这在没有眼翳的旁人看来,是多余的行为。以这个比喻说明,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一切法,就像眼翳者前显现的毛发,名言中都不存在,所以不承认它的话,并不会有诽谤的过失。
如果名言中真存在一个法,我们说“它不存在”,肯定有诽谤的过失。所谓的诽谤,是本来存在,却非说它不存在。但如果在真实义中去观察,不用胜义理、只用名言理观察,其实名言中所见、所闻、所尝等一切的一切,跟梦境或眼翳者前的毛发没有差别: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法相不存在,最后去处也找不到。
我最近正在重新翻译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疏》。这部法特别特别殊胜,大概20年前我给大家讲过。其中的内容也是以中观的方法,剖析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不存在,以此抉择心的本性。其实,在大圆满中运用中观的剖析方法,对分别念比较重的人来讲,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从小就跟思辨打交道,尤其是受西方批判主义的影响,一直喜欢找别人的过失,驳斥佛教所承许的万法本性,但通过中观的推理,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一切是空性。
这里主要是以比喻和故事进行分析的。我们以自己的智慧剖析,还是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学好中观,你考试得多少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对中观的道理要通达,更要在心里经常串习。
佛法的智慧,对有些人来说,在心里比较有分量,可以在心相续中留有颜色,上师和佛法在生命里占有非常大的位置,生活中遇到取舍时,完全能依靠佛法的标准。而有些人,佛法在心里轻飘飘的,没有很浓厚的色彩,随时可以扔掉。
虽然每个人学佛的收获不一样,但我还是希望,不管你学多长时间,最后离开法堂时,不仅口头上要收获满满,更要内心里收获满满,遇到违缘不容易被他所转,有这样的境界很重要。
我个人而言,人生中遇到的事也多、人也多,但不管遇到什么,佛法和上师在我心里的位置都非常重,自己学得还算有深度——也许是自吹自擂,非常不好,但世间的很多东西确实不会吸引我。中观、大圆满的境界虽然证悟得不多,但我的信心也好,付出的时间也好,还是有点与众不同。
大家在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学得扎实一点。若能通过笔试、辩论、讲考等各种方式深入法义,运用佛法时也会有一种力量。否则学了十年,遇到一个外道说:“我们有种灵丹妙药,吃了它,就会健康无病、长生不老,但前提是你要舍弃以前所学的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你马上就说:“对对对,健康很重要!我把以前学的统统抛弃,哪怕把法衣扔掉也没问题,只要我健康就可以……你看我,气色有没有好一点?人有没有年轻一点?”其实,如果学佛真有深度,那你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放弃信仰,最多也只是换一个方式而已。
4.影像
| 若问:影像的法相是什么?
诸如,镜子等清晰的色法与面容等明显的色法近在眼前时,就会显现影像。
《父子合集经》云:“如诸影像现镜中,毕竟寻之本非有。”就像在镜中寻找影像,根本得不到它的本体。
《父子合集经》的汉译本,是日称翻译的,藏文译为《父子相会经》。翻译成“父子合集”的话,像是父子两人共同结集的一部经,但实际上,这部经是记录净饭王和释迦牟尼佛相会时的情景。这两天我看到家里有一个藏文本,大致翻了一下,内容特别好。
下面从生、住、灭三个方面来分析:
| 它最初产生时不是由何处产生;
镜子显现面容时,确实有皮肉、毛发,但镜中有没有它的来源呢?不可能有,只是因缘具足才显现的。
| 正当显现时也是无有所依的大种,因此无有任何法相;
镜子里的相貌不管庄严与否,都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
| 一个外缘不齐全后就会消失不见了,
如果不照镜子,或者镜子被毁,如此外缘不齐全后,影像就会不见了。
| 那时它也未去往何处,只是外缘不齐全而不成为根的行境、不显现了而已,谁也无法安立“它的刹那相续没有中断、没有灭除”。
这样的说法,大家不会有疑惑。一旦镜中的影像不见了,不会认为它还躲在镜子后面。
| 虽然显现与不显现二者无别是“不存在法相”这一个法相,但乃至外缘存在期间,显现也是可得的,只是显现许就完全圆满了它的法相,对此没有任何所立外境的其他部分,因此被称为“影像”“影像”。
5.幻化
| 若问:幻化的法相是什么?
幻化有智慧的幻化、等持的幻化,还有明咒成就者的幻化,这里是指成就明咒者的幻化。
所谓幻化,可能是印度的说法,藏地不太常见。但也有一些大成就者,像热罗译师,传记里讲他与其他大师比试神通时,让雷鸣闪电昼夜不停,延续了七天七夜。《米拉日巴尊者传》中也有用咒术降冰雹等情节。
这些幻化,有些依靠等持而显现,有些依靠明咒而显现,有些依靠智慧而显现,佛菩萨的传记中经常有这种记载。这里是指成就明咒者的幻化。
什么是成就明咒呢?
| 成就明咒者,如果对白色花施咒抛散到空中,那么就会显现千尊如来安住在虚空中;对黄花施咒抛散,就会显现众多阿罗汉;对红花施咒抛散,就会显现许多天人相(如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等);对蓝花施咒抛散,就会显现众多夜叉、罗刹。
这里也不知道念什么咒语。有些人可能很感兴趣:“是什么咒语?我能不能试一下?”那你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儿萨埵吽”,再吹一下试试。但可能不行。(众笑)
| 它最初产生时不是由何处产生;正当显现时也是幻化,因此无有任何法相;收回幻化以后就消失不见了,那时它也未去往何处,只是以收回幻化的缘而不成为根的行境、不显现了而已,谁也无法安立说“它的刹那相续没有中断、没有灭除”。虽然显现与不显现二者无别是“不存在法相”这一个法相,但乃至外缘存在期间,显现也是可得的,
这里讲的,与前面基本相同。
| 只是显现许就完全圆满了它的法相,对此没有任何所立外境的其他部分,因此被称为“幻化”“幻化”。
一切只是幻化,没有真正的本体。
在这个时代,虽然看不到通过念咒、等持幻化出空中千佛,但依靠科技也可以呈现这种景象。电脑里、手机中,经常可以出现种种神奇的画面。尤其是当今流行的4D,以及增加了触觉效果的5D,让幻化的世界越来越逼真。在过去,不要说这些,就连现在非常普及的视频聊天——在我们这里放个大屏幕,在加拿大、西班牙等地也放一个,然后自由地互相闲聊,对此古人也难以想象。而这些现代的幻化,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然而,如果要解释它的究竟本质,科学家也难以彻底说明。佛教还好一点,像你们正在学的《缘起赞》,其中就提到,因缘具足时一切都可以现前,而且,只有不承认实有,才可以显现这一切;如果承认一个实有,万法就不可能呈现。
以上五个比喻讲完了,下面从意义上进行分析:
| 这所有外内种种有实法的显现也是同样,
种种有实法,包括内在的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跟五种比喻的显现是一样的。
| 乃至所取能取的分别习气存在期间,就会显现种种有实法。
只要能取所取的习气存在,就会显现里里外外的各种法。正因为无始以来的这种习气,亲人、怨敌、房屋、瓶子、树林、花园、监狱等诸法,可以在我们面前显现。
下面用前面的推理来观察:
| 它最初产生时不是由何处产生;正当显现时也是以习气而显现,因此无有任何法相;
这个道理跟之前比起来,可能稍微难一点,大家要好好思维。
这五个比喻,都承认在名言中不存在,但现实生活中,如果说“最初没有产生,现在没有安住,最后没有去处”,那可能有点难被接受。但好好观察的话,也很容易明白。
下面从教理来看。《入楞伽经》云:“由种种习气,生诸波浪心,若彼习断时,心浪不复起。”如波浪般的心,是由种种习气产生的,如果断了习气,心浪就不会产生,外境也不会呈现。比如生起一个严重的嗔心,你可以用“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时来观察:过去心不可得,嗔心的来源不存在;现在心不可得,嗔心的住处不存在;未来心不可得,嗔心的去处不存在。
至于外境,比如你面前的一朵花,表面上它就像幻化一样有显现,但观察它的来源时,根本得不到。《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中讲过:“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显句论》解释这一句时,是通过应成理来遮破的,最后自生也没有、他生也没有、共生也没有、无因生也没有。要知道,万法的产生不外乎这四种因——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通过中观的观察方式,这朵花根本不可能从这些因中产生,否则就有恒时有或恒时无等过失。
除了“破四生”这种胜义理,还可以从名言中观察它刹那刹那的因缘。比如,第一刹那的因和第二刹那的因之间有没有相续?如果没有相续,会有断灭的过失,怎么能称之为因;如果有相续,则有常有的过失。不过,虽然万法观察时不成立,但因缘具足时,又可以产生、显现、毁灭,这跟梦境没有差别。
所以,一定要用深细的观察方式才知道:原来这一切是由坚固习气产生的。其原理跟荣索班智达对五喻的观察一样。
学过一点中观的人,就可以用胜义理来观察,也可以用名言理来观察——刚才刹那刹那的观察方式并不是胜义理,而是非常简单的名言理,用它来观察时,产生也不可能成立。如果产生不成立,正在显现时,只不过是坚固习气的投射,不可能有任何法相。
就像对绳子和蛇的观察,刚开始我们认为是蛇,后来发现它是绳子,再对绳子进一步观察,它是由很多毛或草组成的,进而将其细分成微尘,最后连微尘也不存在。所以,名言中正在显现的法,根本找不到任何法相。未经观察时,确实存在“这个是花”“那个是绳子”,但用前面的人和法来分析——前者是笼统的概念,后者是细微的观察——这些显现都是骗人的幻术,正在显现时,它的法相是得不到的。
| 如果断尽了所取能取之习气,就会消失不见,那时也未去往何处,只是不成为远离所取能取分别之无分别智慧的行境、不显现了而已,
到最后,如果断了能取所取的习气,这些执著相就会消失——在圣者的根本慧前不显现而已,并不是获得了圣者的根本慧之后,把这些法都摧毁了,否则,就有应成派给自续派发的三大太过之一:圣者的根本慧成为摧毁事物的因。但不是这样的,圣者的根本慧只是如实现见了真相,这时候,瓶子、柱子不像我们执著的那样显现。
事实上,我们现在正在上当受骗。道理上看,荣索班智达说得真对。今晚回去也不用吃饭了,都是骗人的!也不用睡觉了,都是不存在的!(众笑)
| 谁也无法安立“这些显现的刹那相续没有中断、没有灭除”。虽然显现与不显现二者无别是“不存在法相”这一个法相,
这里的比喻和意义,我刚学的时候觉得有点难,但后来不敢说有什么修行,道理上确实比较明白:不管显现任何东西,正在显现和不显现这二者,在“不存在法相”这一点上完全等同。
| 但乃至外缘存在期间,显现也是可得的,只是显现许就完全圆满了它的法相,
荣索班智达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法时,与分析五种比喻的格式几乎一模一样。有些人或许有点不理解:“怎么会这样?比喻方面,这样分析还说得通,但现实生活中,万法的法相怎么可能只有显现许,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实际上,明白它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你实在想不通,就拼命再看看《入大乘论》,尤其是第一品非常重要。正在听课的时候,有一种加持、气氛,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明白了,但事后若没有再三串习,再过几年你自己看时,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原来我觉得它很殊胜,现在看的话,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干巴巴的?”所以,大家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深度体会。若能如此,以后任何时候再看,就像遇到一个熟悉的老朋友,马上就能认出来。
| 它无有任何所立外境的其他部分。因此说,诸法如幻术、如阳焰、如梦、如影像、如幻化。
《中论》第七品的后面说:“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意思是,烦恼、业、作者、果报,实际上如幻、如梦、如阳焰、如空谷声。其中提到了四个比喻。这里讲了五个比喻,还有一个是“如影像”。
我给你们很辛苦地讲了,希望很多人对其道理能有所了悟。
| 所以,一切有实法的法相就是如此。具有极其迷乱法相的诸烦恼,都得不到实体的法相。
总之,一切法的法相尚且如此,那迷乱中最迷乱的贪嗔痴等烦恼,更得不到实体的法相了。它是迷乱中的迷乱,根本没有任何本体。
各个宗派自己摧毁了自己的观点
| 可见,宣说“所有烦恼无有所断实体”的这些理证,对于承许“诸烦恼有所断实体”的所有宗派均有妨害,
之前以应成派的推理方法,证成了“烦恼没有任何实体”。这些理证对于承认“烦恼有实体”的所有宗派,都是有妨害的,能遮破他们的观点。
| 这并不是说因为与其他宗派相违才有妨害的,而是说各个宗派自己摧毁了各自宗派的观点。
这并不是我们应成派、大圆满与这些有实宗相违才有妨害。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们自己摧毁了自己的观点。
| 比如,如果森林遭受风灾,那么树就成了树的庇护,不会造成极度损害;如果森林失火,那么树就成了树的杀手,无有庇护,直到毫无遗留。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实宗承认一切无实,那对他们的宗派就成了助缘,不会有妨害。但各宗派若承认有一个法真实存在,就会被《中论》《入中论》的空性理推翻,一点建立的空间都没有。
有些法师不懂各宗派的观点,在讲经说法时,听得出来是在增加烦恼,贪嗔痴越来越猛烈,对摧毁烦恼起不到什么作用。
| 若问:谁会建立自己害自己的那些宗派呢?
如果有人问:“不可能吧?只要是有智慧的人,谁会自己害自己呢?”
| 虽然这是诸位受持宗派者以各自无垢智慧所见而建立无有过失的宗派,但在诸位智慧更深更广者看来,就如同浊水般自己已经毁了自己。
无论是外道、内道,世界上的所有宗派,都自以为用无垢智慧建立了无有过失的宗派。但就像《入行论》所说,“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智慧是有差别的,上上比下下更超胜。所以,在智慧更深广的人看来,那些人的观点就像浊水一样,自己染污了自己。
下面讲一个故事:
| 例如,从前,地花梵天对无死梵天说:“奇哉,梵天汝自诩,极净无垢慧,具慧我所见,句句如浊水。”意思是说,在地花梵天看来,无死梵天以自己智慧所说的一切言词,都如同浊水一般自己毁了自己。
从前,地花梵天对无死梵天唱了一首歌:奇哉!梵天你自诩拥有清净无垢的智慧,但在具慧的地花梵天我看来,你的字字句句如浊水一样有过失。
| 同样,声闻宗承许诸烦恼有所断实体数目的法相,由此导致进行数目的分类,它已经失去了数目的决定性,如同浊水般失毁了自己承许的实体。
前面破有实宗的观点时,并没有用到中观的观点。比如声闻宗承许见断、修断有数目,荣索班智达就从四谛的分类来观察,这些烦恼到底是多还是一?最后用声闻宗自己的观点作为依据,把他们承许的烦恼数目和烦恼法相这些实体都破掉了。
| 唯识宗承许所断实体的法相,进行法相的分类,所以如同浊水般自己已经失毁了自己的观点。
唯识宗承许三自性是存在的。荣索班智达就用旋火轮的比喻,分析依他起在遍计法和圆成实上存不存在,最后用唯识宗自己的观点破了自己。
| 中观宗只是说真实与非真实的差别分类,依此就如同浊水般自己已经失毁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中观自续派,破得比较多一点。比如,用蛇和绳子的比喻,以及上节课分析的十四个问题,遮破了他们所承许的“真世俗中瓶子能起作用,瓶子的影像不能起作用,所以真世俗存在自相的万法”。最后,用对方自己的观点把自己遮破了。
荣索班智达的分析很有意思,不是以中观理来遮破所有观点,而是用他们自己的观点破了自己。并且不是以胜义理来观察的,而是用名言理来破的。
| 这些并不是说因为与无上密宗相违而有妨害,即便是以无上密的法理有妨害,但耽著而皈依各个宗派者也不会有妨害。
这些宗派的观点,虽然以无上密法的法理可以遮破,但对于特别执著他们而皈依的人来说,也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这些人对各个宗派太执著了,即使其教义与无上密法相违,他们也不在乎。
| 只能说显现为各个宗派自己毁了各自宗派,无有依处,直至毫不存留,为此是说这些过失。
只能说这些宗派的观点自相矛盾,最后是自己毁坏了自己。如果他们的观点真实成立,那还有个依靠处,“虽然我不承认你们应成派的观点,但我可以成立自己的观点。”但因为他们的观点站不住脚,就像森林失火时,树木会变成火源一样,最后什么都不会留下来。
其实,应成派并没有自己所建立的观点,只是以别人的观点遮破别人,最后对方不得不承认中观的应成理。应成派的推理非常尖锐,学过中观的人应该清楚。因此,依靠这种方式,最终可以成立:不要说烦恼,任何法的实体都不存在。
学习《入大乘论》,首先解脱的障碍就是烦恼。如果没有认清烦恼,就像没有认识自己的敌人,那他会永远害你;一旦通过各种推理认清了烦恼,虽然它仍会害你,偶尔还会突袭你,但你能随时认识它,此时,它就会很害羞地“逃跑”了。烦恼就像盗贼一样,认识了以后,它就没有强大的力量了;没有认识的话,它会显得非常厉害,一直毁坏自他。
《入大乘论》的第一品,主要就是认识烦恼。除了佛教内部各派以外,如果其他宗教、学派也承许烦恼有真实的自相,我们可以通过同等理进行观察,最后得出万法的真相。
| 欲求入大乘法理的诸位,应当了知诸烦恼并无所断的实体。
宣说诸法等同如幻第一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