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43课
2021年10月4日
《入大乘论》即将圆满,明天应该能结束。在此特别感谢所有的发心人员:管理纪律的管家,维护平台的人员,前期和后期制作音频、视频的人员,整理各种文字的人员,翻译各种语言的人员。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甚至各个世界——饿鬼界有饿鬼的翻译家,地狱有地狱的翻译家,旁生有旁生的翻译家,天界和阿修罗界更是不用说了,六道轮回中都以不同的声音弘法此法,利益众生。特别感谢所有的人与非人,以及制造违缘、顺缘的所有众生!
在《入大乘论》即将圆满之际,我特别表达感谢并进行回向,害怕明天忘了,今天提前说一下。明天是否有电也不确定,但应该问题不大吧。饭店这边没有发电机,如果稍微做些准备,也不至于今天在黑暗的教室里讲这么明亮的课程。但也没办法,他们发心人员、工作人员平时已经很辛苦了。
最后这一品大概会讲五堂课。前一品讲的是无勤作的大圆满法,而对于那些喜欢勤作和戏论的人来说,这一品的密法瑜伽尤为重要。
| 若问:观想身、心、本尊的方法是指什么?
前面已经讲完了五个科判,今天讲的是观修身、心、本尊的方法,也属于“等持”,依靠此法能获得解脱。
下面会介绍观想身体的七个法、观想心的七个法、观想本尊的七个法,总共有二十一个不同的修法,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瑜伽。通过这些修法,可以令身心堪能。
今天讲的这堂课,对于平时通过勤作来修本尊的人非常重要。修本尊并不是把不清净的自身强行观为本尊,观本尊一方面与自己的身体有关,另一方面与自己的心有关,还与外在的本尊有关,这三者要结合起来。如果你能掌握今天所讲的内容,那么以后修上师瑜伽、本尊瑜伽、空行瑜伽都可以依此类推,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学密宗的人来说,修本尊确实很重要。前面提到的无勤作的大圆满修法,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通过勤作来修行。既然需要勤作,就要以勤作的方式修本尊,同样也能获得成就。
所以,今天的课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你们自己看的话,不一定明白,我讲了以后,如果大家都明白了,对于讲者来说,是很开心的。如果讲了之后,你们还是不明白,讲者也会不愿意看到;如果讲之前大家就已经明白了,甚至比讲者还要明白,讲者再讲也没什么意思。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讲之前你们有些迷惑,讲完后完全通达,这样讲者会很欢喜,听者也会很欢喜。今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难。
观想身体的七个法
| 观想身,是指通过气息观想,也就是气息之自性、处、对境、道、作用、观想方便与功德。
一般在观修时,身体的气息非常重要。这里的气息是指身体中运行的气流,如果在外界被称为“风”,在体内则被称为“气”。昨天我讲的呼气、吸气、持气,也与此有关。在讨论身体的气脉明点时,气是最为关键的。今天荣索班智达所说的身体,主要是以气息为主。
那么,气息指的是什么呢?
| 1.气息之自性:是指身体本身以五界的自性而安住,因此气息的自性就是五界的自性。
接下来会讨论地、水、火、风、空五界的自性。实际上,身体的本质就是五界的本性,因此,气息的自性也就是五界的自性。具体而言:
| 地之气息是坚硬与沉重;
我们的气息中含有地的本性,有些人的地之气息较重时,呼吸会显得沉重、困难。在高原反应时,气息也会变得坚硬、沉重。
| 水之气息是缓慢柔和;火之气息是轻与暖;
水的气息、火的气息较为正面,有助于人体,使人感觉舒适。而地和风的气息对人体比较不利。
| 风之气息是轻飘与粗猛;
风的气息有时会让人感到飘忽不定,心情浮动;有时会非常粗猛,导致难以入睡或心脏不适。
| 虚空之气息是细微、觉察不到运行。
虚空的气息通常非常细微,一般不易察觉。
人的身体也被称为界。界是指五大,藏文称为“ཁམས་བཟང་”(发音为堪桑)。在藏地,跟一个人打招呼时,尤其是对高僧大德、上师表达“您辛苦了”时,也常用“ཁམས་བཟང་”,实际上是询问“你的界怎么样?你的界性是否正常?”界在《俱舍论》中也有无色界、意识界、法界、虚空界等分类。
呼吸时,气息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组成。我们的气息中含有这些元素,如果五大中的某一大元素失衡,气息也会随之变化。佛教对此有深入研究,不仅身体,气息中也包含五大元素。理解这一点,有助于认识气息的本性及其对身体的影响。
| 2.气息之处:心室、肺腔。
气息住在哪里呢?它主要住在心室和肺腔中。
身体的气息有动摇和不动摇两种,不动摇的气息安住在心室里。法王如意宝曾提到,心间有八瓣莲花与不坏明点。不坏明点是胜义明点,是清净心的住处。当心安住或证悟时,气息住于心间的胜义不坏明点中,这是五智慧的本体。
当心不清净时,气息住在肺里。现代医学也认为,肺腔和心室是气息运行的地方。心脏手术时,气息不能中断,一旦中断,患者生命会受到威胁。因此,气息运行与内脏的关系比较密切。
| 3.气息之对境:周遍运行于内在全身时,大部分是从脐以上向外十六指范围内。
气息遍布全身。即使在生命结束后,部分气息仍在体内运行。比如,牦牛断气后,体内的气还没有完全断,身体一直在抽动。
一般呼吸时,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息运行于周身时,主要运用脐部以上的气,呼吸范围在脐以上,口鼻呼出的气息距离在十六指以内。气息的对境既在身体内部,也在身体外面的少部分范围内。
| 4.气息之道:主要是从喉管至鼻孔。
气息的道,主要是从喉管一直到双鼻孔。身体中有精脉和血脉,两脉下端以“恰(ཆ)”字形的方式连接中脉,呼吸时全部经过上述部位。《禅定休息》中修风脉明点时,脉的观修方法也与之相似。
气息的道经过喉咙和鼻孔。虽然嘴巴也参与呼吸,但最主要的道是鼻孔。
| 5.气息之作用:有两种,即受持作用与行持作用。
气息的作用有两方面:受持作用和行持作用。
| 受持作用是指以接触利益身体,也能持身。
“受持作用”是指气息通过接触来维持身体,提供温暖和生命力。如果没有气息,身体将无法存活。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关键在于气息是否断绝。如果气息不断,生命依然可以维持下去。这是依靠气来受持身体。
| 作为心的乘骑,并且也能持心。
气息作为心的乘骑,能持心。心随着气息而动,如果呼吸平稳,心也会随之安定。正如控制了车马,行进也会变得稳妥。通过修风脉,控制气息,心就不会到处乱跑。
| 由于能持身心二者而称为持命的作用。
因为气息能维持生命,这就是所谓的持命作用。通过修行来受持气息,可以让它达到更好的效果。《瑜伽师地论》中云:“由正修习入出息念,身心轻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远离。”修呼吸确实能使身心轻安,不容易犯困,远离不良行为和贪嗔痴,而且对健康也有裨益。
南怀瑾先生对藏传佛教的气息、风脉明点修法比较精通,他自己修过很长时间,深有体会。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是他的弟子,我与他交流时,本想问他如何看待身体与心的关系,但他不断提及绝地火和风脉明点。他曾来过藏地,向一些上师、活佛请教,并亲自修行,因此对气息调节非常重视。通过身体瑜伽,气息能温和地控制下来,分别念也能随之控制;如果分别念能控制下来,那语言更没什么问题。
通过气息的调理,慢慢让心得以控制,以这种方式受持身心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 行持作用是指,动摇时也令身心二者动摇,不动摇时也使身心二者不动摇。
行持作用是指气息动摇时,身心二者也随之动摇;气息不动摇时,身心二者也保持不动摇。通过禅修,气息的运行变得特别微细,如果气息不动摇,即便年轻力壮的人,心也会非常寂静调柔。
气息不动摇时,身心二者也不动摇,这对一般人来说很重要。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对自身气脉明点的调理不太重视,但对那些重视调理的人来说,这种方法非常有帮助。
| 6.观想气息之方便:有多种途径,无论如何,相互都不相违。
这里结合了许多续部中的秘密要点。实际上,《胜乐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以及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不同续部中,都有很多相关内容;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中,包括法王如意宝的《文殊大圆满》中修圆满次第时,也有许多窍诀;还有《阿底大圆满》中也有很多,以前我们也讲过;大圆满中讲有相圆满次第时,也会提到。
所以,观修气息有各种不同的途径,每一个伏藏品、每一个教藏中都有不同传承上师的窍诀,彼此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学哪一个教派的法,就应按照哪一教派的教义来修。有时精脉、血脉的左右位置不同,有时颜色不同,有时脉轮的数量不同,有时风轮的颜色不同……但不管怎样,因为众生根基不同,诸佛菩萨所安立的修法都是对的,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所以都不相违。
| 简单归纳,就是相应气息的法而观想与不依于法而观想。
相应气息的修法有两种,一种是与风脉明点比较相应,按五界或五大的方式修;另一种是不依靠这样的详细方法,只观一种修法即可。
| 相应(气息的法而观想,)就是说“火界与风界,从右运行;地界与水界,从左运行;虚空界从中间运行”。
第一种修法可这样观想:火界和风界从右鼻孔运行;地界和水界从左鼻孔运行;虚空界从中间运行。每个教言都有不同的说法。
学院女众那边的情况不知道,她们应该也在修吧?极乐法会期间,喇叭里广播:这次闭关,喇嘛报名修扎龙、修气脉的有五百多人,现在不增加任何人,且不能由别人代替,原来报名的人都要去修,一个月内必须修完,这是密宗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按理来说应在寒冬腊月修,但在极乐法会期间修也可以吧。
我们降魔洲在1991年修过,我翻译了赤洛活佛造的《扎龙修法注释》,在桑耶塔给大家简单讲解过。当时法王让龙多活佛带修,女众不方便,只有男众在喇嘛经堂修扎龙,每一个功法都要修。修的时候有点冷,因为在最冷的时候只能穿很薄的衣服。
当时气功非常流行,我们称之为“藏密气功”,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瑜伽,一种气息的功法,称为“气功”也可以。藏密气功与世间的气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要求非常严格,需要保密,不能随意传授,必须先经过灌顶,然后才能秘密修持,藏传佛教中历来如此。然而,现在一些所谓的气功,把密法内容随意在市面上传播,这是有过失的。
| 如果从中再分,则左右一一也具全五界而运行,
如果进一步细分,则每一大种在左右气息中都会具足,比如,火的气息中也含有五大的成分。
| 笼统归纳起来,左右一一显示每一大种的部分,颜色、形状与体积、行相各自分开观想。
归纳起来,每一个大种的成分,包括颜色、形状、体积、行相等,都可以分别观想。比如,火大的气息有火大的红色,同时包含水大的白色、地大的黄色等;形状是火焰的形状,或是地的形状;体积可以有大小不一;行相则各自不同。这些细微的观想在藏地有专门的修法,有些修行者对此非常纯熟。
| 行相是观想光、文字、相状、细微身之类的行相。
比如,光的行相有各种光圈、光环;文字的形象是“阿”字、“吽”字、“舍”字等;相状是本尊的标帜,如宝剑、法轮;细微身是金刚萨埵或观音菩萨等本尊的身相。
这是依靠相应的气息而观想的。接下来讲不依靠这些法,没有刚才提到的五大的观想。
| 不依于法(而观想),是指没有各自分析差别,
没有左右、颜色等这些观想,只是笼统的一个观修方法。
| 只是观想气息内外运行,
比如简单地观想吸气、呼气,或者以九节佛风除垢气,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方式。
| 观想任意一个相状,
比如只观想阿弥陀佛,或者释迦牟尼佛;在大圆满修行中,有时在面前观一个木条,上面有“阿”字或“吽”字,并没有特别详细的观想。
| 或者只观想所触,
比如特别炽热的风,像修“绝地火”。火灌顶时也有一些观想,有些人认为得到了火灌顶后,冬天可以少穿些衣服或少盖被子,但实际效果不一定如此。
| 心不散乱、始终专注就可以。
不管你观的是相状,还是所触或颜色,只要心不散乱,始终专注即可。这是不依于法而观想的方式。
然而,这样观修风脉明点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观不好,可能会有一些麻烦。
| 一般共称的颜色、体积的过失与功德:
气息的颜色和体积,也有其过失与功德。如果观想不当,轻了或重了,都会有一些影响。
是什么样的影响呢?
| 诸界是凶恶的法相。
《金光明经》将四大比喻为四条毒蛇,表示其凶恶的法相。我们的身体中,有漏的、不清净的、恶的成分比较多,因此需要谨慎修行。
关于阿赖耶,下乘大多数认为阿赖耶是装坏东西的口袋,而上乘认为阿赖耶是装好东西的口袋。
| 只是观想禅定的对境也是在力量增长时,有过失与功德。
通过观想,禅定的力量增长时,有过失与功德。禅修时间越长,修得好的话,贪嗔痴会减少,效果显著;但修得不好,可能会出现负面效果。比如,有些人刚闭关时还是正常人,但出关后眼睛红红的,走路颠颠倒倒,与人接触时显得异常。因此,禅定有好坏两方面。
| 其中,白色是能止息凶恶的法相,黄色是受持凶恶的法相,红色是增长凶恶的法相,黑色是勾起凶恶的法相。
气息有不同的颜色。大多数颜色都比较凶恶,只有白色相对较好。
| 所触与体积,如果观想成粗大坚硬实法一样,就会使身体出现不适;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我后来把同步翻译整理成文字。在其中,法王讲了一个公案:
有位名叫阿切桑给的喇嘛,他在观修时出了问题,自认为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有一次,他认为自己可以飞翔,于是从房子上跳下,结果身受重伤。另一次,他自称发现了一些伏藏,并要求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鉴定。敦珠法王指出这些并非真正的伏藏,但他不听,还诽谤敦珠法王。之后,他又找了几位大德鉴定,依然得不到认可。后来,别人介绍他到蒋扬钦哲旺波那里。蒋扬钦哲旺波一看就知道他出了问题,善巧地对他说:“你的伏藏是真实的,但为了弘扬,还要做更多佛事,你先念一千万遍莲师心咒。”之后,他拼命地念咒。念满一千万遍时,他不好的境界消失了,从此以后,他变成了正常的修行人。
所以,我那天也讲过,有些时候,当我们观修、禅定时,烦恼似乎变得更多,各种各样的境界浮现出来,如果自己无法分辨这些境界,最好暂时放下它们。因为这些境界如梦如幻,尤其是学了《入大乘论》后,大家都知道,即便是文殊菩萨和金刚萨埵现前,也不过是幻化的相本尊,不必特别执著,否则会对修行不利,身体也会出现不适,气息变得坚硬、粗重。
一个人修行如何,有时能从气息中看得出来。昨天,有一个人在我门口等了很长时间,他说:“金刚萨埵和某本尊叫我来找你。”我一看就知道,肯定不是金刚萨埵,因为他呼吸特别粗重。我说:“你先下去,以后再说。”通过气息也可以观察他是否真正见到了本尊。
| 如果观想细微如水月一样有实法的部分鲜少,那么身体不会出现不适。
这个观想非常好,因为这样的话,脾气会越来越好,气息越来越温和,气色也会很不错,你的相续就像华智仁波切说的稀饭里加酥油一样柔和,给别人带来舒服的感觉,这是修行好的表现。
这是观想气息的方便方法。
| 7.观想气息之功德:精通身体行相去除唯一见、有实见与乐净见而生起胜观;
通过这样的气息观修,最终能去除我们固有的“唯一见”,比如“我是什么什么”“我们是什么什么”的观念。有些人的我见特别严重,没有进行任何分析,也没有如梦如幻的见解,固执地认为“我就是怎样的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唯一见能够被遣除。
“有实见”,即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坚固妄念,不论任何事情,都坚持己见,这也是对如梦如幻不了解的表现。
“乐净见”,耽著一切都是快乐的、清净的,这些都需要予以去除。
“生起胜观”,认识到胜义中一切都不成立,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现空无二的胜观由此而生。
| 由获得住心而使寂止堪能。
有了胜观以后,心可以随时安住。
以上是通过观气息来修行的七种不同分类。
观想心的七个法
| 观想心也如是类推:
与前面的很多观想方法一样。在修行时,身体、心和本尊这三个修法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记住。
如果以后经常观修,应该经常思维以上二十一种方法。荣索班智达将不同续部的窍诀归纳在这里,既简单又重要的原理都在其中。
| 1.心之自性:是指显现界、慢心界、觉知各自有实界。
这里讲的是八识聚。心的本性是什么呢?
“显现界”,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缘广大的器情世界,以不明显的方式显现。因为涉及五根识和染污意,所以是显现界。
“慢心界”,是将阿赖耶识执为我的染污意,也可称为萨迦耶见,认为五蕴就是我。
“觉知各自有实界”,对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识的对境,认为各自都有依靠对境显现的有实法。
无论是一识派还是八识派,都在讲我们的心。这里是按照八识派的观点来讲的,染污意、阿赖耶识、六识就是心的自性,也是它的分类。
这样的分析方法非常重要。以前我读师范时想了解别人的心态,学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学,虽然学得不多,只学了第一册和第二册,但觉得越学越复杂。后来到学院出家后,看了唯识宗的观点,整个心识的种类都包括在这里面,对此特别有感觉。大家也可以看看,心的自性就是这样的。
| 2.心之处:乘着五界之风而安住于五界之身。
心乘着五大的风,安住于五大的身体中——不管是在肺里还是在心脏里。有时候心好像没有住处,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但有时候,在名言中,心还是有它的住处。
现代科学认为,心通过大脑起作用。虽然大脑神经的作用确实存在,但佛教从世俗、胜义两方面的分析更加全面准确。
| 3.心之对境:显现的对境是一切法;慢心的对境是心本身;觉知的对境是一切外处。
这与八识聚相对应。阿赖耶识缘整个器情世界,所以它的对境是成熟和未成熟的一切法;慢心缘阿赖耶识生起我执和我所执,其对境是心本身;觉知的对境是外界六处,即色、声、香、味、触、法。
| 4.心之道:诸根。
心是以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作为它的道。
昨天提到,六根像窗户一样,如果把它们关掉,心就没有向外跑的路了,可获得一种轻安和解脱。所以,在闭关时,尽量关闭诸根的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5.心之作用:有两种,受持作用是能受持一切法;行持作用是造作黑白之诸行。
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心都会“受持”——缘取对境。不仅是受持,“行持”时还要进行取舍,好的地方接受,不好的地方排斥。接受时产生贪爱心,排斥时产生嗔恨心,由此造作黑业和白业,不断流转轮回。
| 6.观想心之方便:前面观想气息堪能,之后以正念正知摄持,如何起心就观想它本身,结果会通达心的法相。
无论心生起什么念头,都要观想它的本性。反复观想后,最终会通达心的法相。
心的法相,大家都知道,未经观察时,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详细观察后,远离一切实有的法,内外皆不可得。《华严经》中说:“心不在内外,心亦无所有,妄取故有法,不取则寂灭。”真正去观察心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所有一切处都找不到,最终发现它是虚妄的,是一种妄取。如果没有妄取,心的本性是寂灭的、光明的,这才是它真正的法相。
| 7.观想心之功德:去除一切我见、常见、有实见而生起胜观;由心会堪能而获得寂止。
这与前面修气息的功德相同,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以上是心的观想方法。
观想本尊的七个法
本尊的观修,同样也有七个法。是什么呢?
| 如是身心堪能后,应当观想本尊。
通过修行令身体和心堪能之后,接下来就应当观修本尊。
| 本尊暂时的相也相应身心而宣说:
通过观修暂时的本尊相,可以与我们的身心相应。
其实,文殊菩萨、莲花生大士、金刚萨埵等本尊在实相中虽然不成立,但在观修时,与他们的法相相应仍然非常重要。
以下是观修本尊的七个方面,包括自性、处、对境等。
| 1.本尊之自性:是清净法性、无分别智慧、遍知智慧、
本尊之自性,是身、语、意的组合,即之前讲到的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
意金刚:指的是清净法性、无分别智慧、遍知智慧。“清净法性”是万法的本性,本尊具有入定的“无分别智”如所有智、后得的“遍知智慧”尽所有智,这是智慧的秘密。
| 调伏众生之色身、
身金刚:为了调伏众生,本尊有时显现为报身,有时显现为化身;有时显现为金刚萨埵,有时显现为文殊菩萨。有各种不同的显现。
| 以分别之语宣说妙法的语言——五法的自性。
语金刚: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本尊会相应其根基宣说妙法。
以上是五法的自性。
以后如果有人问你:“本尊是什么呢?”你可以告诉他:“本尊具足身、语、意三金刚的自性。”文殊菩萨有这五个特点,观音菩萨有这五个特点,莲花生大士也有这五个特点,这就是本尊。
我们要认识到,本尊的自性和我们人是不同的。我们有没有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没有。有没有以色身度化众生的能力?没有。有没有随顺众生根基宣说妙法的语言?也没有。
| 2.本尊之处:众生的身体与心性。
我们常认为莲花生大士在铜色吉祥山,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观音菩萨在普陀山,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普贤菩萨在峨眉山,虚空藏菩萨在虚空中……这些在众生面前显现的道场也可以承许,但实际上,本尊住在具信众生的身体和心性中。这与显宗的有些说法不同。
《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云:“微妙金刚法相应,观想金刚住心中,自身即是佛影像,由是观故即成佛。”这种金刚乘的修法是观想本尊住在心中,依此一定会成就。
当然,如果不学密宗,这是你的选择,但如果要学,每个人至少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前,应该观修上师瑜伽、本尊瑜伽。尤其是修密宗的人,可以观修文殊菩萨、莲花生大士、金刚萨埵等。如果有上师指点更好,但最重要的是,你对哪一位本尊有信心。此外,你的传承上师与你的本尊特别相应,这也非常重要。
修本尊时,应观想诸佛菩萨与本尊的本体无二无别,形象以你的本尊为主,这样观修即可。我们修上师瑜伽时,也是这样观修的。
这样的本尊,住在众生的身体和心中。比如,我要修金刚萨埵,其实金刚萨埵安住于我的心性中,与我无二无别,这是无上密法最重要的修法。外密可能不是这样,本尊是外来的,祈祷完了他就走了,就像法会结束一样,这和内密有点不同。
| 3.本尊之对境:法界与一切悲田。
本尊度化的对境,包括广大的器情法界以及所有的悲田。只要众生祈祷,本尊就会与其相应,赐予帮助和利益。
你们不要认为自己微不足道,观音菩萨或文殊菩萨不会回应你。世间神灵可能会这样,但出世间本尊永远不会拒绝你,哪怕是一刹那忆念他们,他们也会给予你无比的利益。
| 4.本尊之道:虽然无有来去,
所谓的本尊,在法性中没有来去。
| 但本尊的所摄即是众生,众生的依处即是本尊,
本尊的主要工作是利益众生,摄受有缘众生。众生在轮回的旷野中很可怜,其依怙就是本尊。
| 成为二者相属之门或道,即是道法与教法。
本尊与众生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有两种途径:道法和教法。
“道法”是指众生向本尊求救,通过祈祷和供养,本尊会摄受和加持你,这是向上求助的途径。而“教法”则是本尊直接对众生慈悲护佑,通过言教和指点的方式进行加持。
尽管本尊在胜义中无来无去,但在世俗中,确实需要经常祈祷和供养。不过,有些修行人不太一样。上世纪80年代时,有一位天津居士前往拉萨,他对一位活佛非常崇拜,但到了活佛家里却发现连佛像都没有。他回来后对我说:“堪布,我特别失望,以前很崇拜他,但他家里连一尊佛像都没有,他是怎么修行的呢?”对此,我没有多说什么。
| 5.本尊之作用:有两种,受持作用是具足一切功德;行持作用是救度众生。
其实本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这样。
| 6.观想本尊之方便:如同身心而观修,也就是以三种瑜伽的方式,即加持瑜伽、思择瑜伽、圆满瑜伽的任意一种方式来观修。
观修本尊的方法可以通过三种瑜伽的方式:加持瑜伽、思择瑜伽和圆满瑜伽。《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提到过相关内容。
“加持瑜伽”,主要依靠自己的信心祈祷,就像点金剂把铁变成金一样,通过一种强大力量的加持,使你的身心发生变化。比如,修文殊菩萨能开智慧,修观音菩萨能生起悲心,修地藏王菩萨、黄财神能带来财富,这些都是本尊的特殊加持。
以前有一位巴摩比丘尼,她是藏地的一位公主,因容貌庄严而受到众人追求。后来她得了麻风病,面容全部毁坏,家人和朋友唯恐避之不及。她生起极大的厌离心,在雪山闭关十二年,一直祈祷观音菩萨。后来,观音菩萨亲自现前,加持她疾病痊愈,容貌恢复如初。之后,她开取了一个观音菩萨的修法,就是我们现在修的十一面观音修法。以前我得过这个法的灌顶和引导,这个巴摩派的观音菩萨修法特别有加持。
得到这样的成就后,她又回到王宫。此时,她的容貌像以前一样庄严,所有人又开始向她求婚。她意识到世人的现实无情,生起极大的出离心,出家成为巴摩比丘尼,并开创了巴摩派。这就是加持瑜伽的典型公案。
“思择瑜伽”,与生起次第修法类似。因为我们的自性菩提心本来清净,通过修持本尊,可以修成本尊。就好比本来是金子,将它铸成金佛像是很容易的。
“圆满瑜伽”,在修本尊时,把身体观想为圆满,最终就可以修成。一般来说,在圆满次第中,本尊和自己的身体如水中月亮般现而无自性,若以这种见解摄持,必定可以成就。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来修本尊,都是可行的,不一定要三种都修。
| 7.(观想本尊之)功德:同时圆满二资粮。
最后讲观修本尊的功德:通过这样修本尊,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