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42课
2021年10月2日
在昨天的《妙臂请问续》中,我们谈到了心的特性,如闪电、风、猴子、大海的波浪、谄诳者、喜欢对境者。通过这六个方面,我们讲了如何让心符合客观规律的顺式修法。无论是像猴子般跳跃不定,还是如闪电般迅速短暂,我们都要让心随缘,这是之前提到的修行方法。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完全依靠前述六种方式还不行,因为任由心随心所欲地流转,无始以来的轮回将持续不断。因此,我们应当采用遮止而摄持的修法。
| 以遮止而摄持,是指遮止如闪电之心,以长久明了而摄持;
前面讲到短暂地让心禅修和起分别念,但今天我们讲的是,不再让心随心所欲地起心动念,而是通过不同的修行方式来控制它。
从比喻上看,许多自然现象确实难以改变,比如大海的波涛和闪电的短暂性与动摇性。心与这些现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通过长时间的修行,心可以变得堪能,能够安住,就像被驯服的野马一样。
这一点在无数前辈大德和大成就者的传记中都有记载,可以通过比量成立,也可以通过现量证明。刚开始时,我们的心一刹那也无法安住,但下了一定功夫后,心确实可以调柔。每个人的心都能这样安住,再怎么修也不堪能的心是不存在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如何避免让心过于散乱于外境。
第一,遮止如闪电般的心,使其能够长期安住在一种状态中,不要像闪电那样短暂。每次入定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例如今年每座半小时,明年再延长半小时或十分钟,这样心可以慢慢调整。
有些人虽然睡眠很重,但自己也可以调节。平时睡八小时、十小时是常态,但在灌顶或传法时,基本上睡五小时也能应付,只不过稍微累一点,过段时间适应后就没问题了。所以,尽管我们的心有严重的习气,但通过修行,这些习气是可以转变的。
| 应当遮止如风之心,而不动摇;
第二,应当遮止如风般动摇的心,使其不再动摇,安住于一个境界中。
| 应当遮止如猴之心,而依于应行之义;
第三,应当遮止如猴子般散乱的心,使其安住于出离心、禅定、空性的状态。
| 应当遮止如大海之心,分别念的波浪就会寂灭;
第四,应当遮止如大海般波动的心,使分别念的波浪寂灭。虽然刚开始时分别念如波浪般此起彼伏,但最终可以寂灭于大海。
| 应当遮止如谄诳者之心,观察真实义;
第五,应当遮止如谄诳者般狡猾的心,使其安住于真实中。谄诳者的心在非理的意义上特别擅长,但通过“观察真实义”,心就不再像谄诳者,而是像一个真实的人,在这种状态中安住。
| 应当遮止喜爱对境之心,就会真实安住于内。
第六,应当遮止喜爱对境之心,不要让它散于外境,使其真实安住于心的本性中、光明的境界中。
前面我们通过比喻,让心自然地散于外境;而现在通过上师的窍诀和前辈大德的修法,开始控制心的运行。历史上许多禅师、密宗大师曾是猎人、妓女,他们的心一开始也无法寂静,但经过修行,最终获得了不共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
| 总之,随顺平常心的法规来调伏的这一方便,不偏颇于这种那种方便,
心无论是顺式修行还是逆式修行,不能完全断言“只有这种方法是对的、那种方法是不对的”。对某些人来说,可能风一样的观修方法很好;有些人适应猴子般的修法;有些人适应逆式的观修;有些人适应顺式的观修。因此,不能偏执于固定的一种修行方式。
| 心之行如何散射,趋入于何法,尽所有一切趋入,不管是什么禅定的境界,都是想到随顺。
心无论散射于何处、趋入何法,只要是趋入一个对境——好的、不好的,有的、没有的,逆式的、顺式的,都可以按照其方式入于禅定,这样心就能堪能。
比如,心不断产生如波浪般的分别念,那可以在这种状态中安住;如果心与寂灭相应,可将分别念全部寂灭,在这种状态中安住。凡是心的趋入,不要特意遮止,也不要特意跟随,应当安住于它正在显现的境界中,这样修行会比较成功。
| 最终,分别念本身也得不到离开禅定对境的另行之处。
最后观察自己的分别念,会发现除了禅定的境界外,在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它。而禅定自身也远离一切戏论,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
| 这基本上是就行持寂止而言的。
前面我们讲了调心的六种方法,全部都是安住于心性,这是寂止的修法。当然,其中也有随顺外境如波浪般的现象,包含了胜观的部分内容。但基本上属于寂止的修行方法。
接下来是第五个科判。
在印度,造论通常用连接文来说明内容,而在藏地,造论则用科判来说明内容。由于荣索班智达的前世是印度人,他没有按藏地的科判方式造论,所以这里也没有科判,每一个关键地方都有一些连接文。
在印度的论典中,连接文非常重要。实际上,无垢光尊者有时候也会这样,比如在《七宝藏》中的《法界宝藏论》和《实相宝藏论》里,都有一些关键的连接文,然后用颂词进行注释。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和《心性休息大车疏》,则完全按科判的方式来写。
莲花生大士有一部《道次第宝鬘论》,这是一个伏藏品,也是一个教藏。教藏和伏藏稍有不同,但这部论主要是以科判安立的。以前此论有汉文版本,我本来想重新翻译,但后来没时间。这是莲花生大士亲自撰写的密宗道次第论,它是有科判的,不过与藏地的科判有些差别。莲花生大士的《文殊真实名经注释》没有正式的科判。不知道莲花生大士来藏地时是否懂藏语?应该懂吧,因为益西措嘉空行母是藏族人。
| 具足瑜伽六支的等持,
瑜伽六支的等持,在《时轮金刚》中被称为“六加行”,与《大圆满前行》中的五加行有所不同。
| 如云:“别断及禅定,遮排持气息,随念与等持,加行之六支。”获得内心瑜伽的分支就是这六种。
此教证来自《密集金刚》。
在六加行中,第一是“别断”,在《时轮金刚》中叫“收摄”;第二是“禅定”;第三是“遮排”,即遮气和排气,在《时轮金刚》中叫“运气”;第四是“持气息”,在《时轮金刚》中叫“持风”;第五是“随念”;第六是“等持”。以上是获得内心瑜伽的六种分支或六种因。
一、别断
| 其中,“别断”是指安住戒律,
一、别断,是指安住戒律。一般来说,戒定慧三学中,首先是戒律。
| 戒律清净者无有以欲望而散乱,并且无有恶作之垢,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有一个清净戒律的基础。守持清净戒律的人会很稳重,不会被欲望所牵引。
出家要先受戒律,受戒后行为有所控制;在家人也是如此,一个居士要先受三皈五戒,然后其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不会因为欲望而散乱,而且也没有恶作的垢染——尽管有些人烦恼很重,可能会在受戒后犯戒,但一般不会这样。
| 恒常禁护诸根,为此戒律是获得等持的因。
在日常修行中,我们要经常护持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根门。戒律对走路、说话等所有行为都有严格要求,就如《三戒论》中所述。
《三戒论》,偶尔学一下是不够的,这些重要的论典应该纳入长期课程中。例如,《入大乘论》也应当列入密法班的课程或各班的共同课程中。密法班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每个班的道友都能学好《入大乘论》,将对修行大有裨益。
戒律能够护持根门,是获得禅定的基础。戒、定、慧三学中,持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印度一位尊者在《善见律毘婆沙》中说:“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乐。因安乐故,得生三昧。”这表明,戒律清净的人,身心特别放松,不会整天被悔恨心所困扰,心里经常很欢喜;有了欢喜就有安乐;有了安乐后,他会对法产生信心,进而生起禅定或智慧。这相当于小乘的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是什么呢?就是护持我们的根门,使威仪特别清净,从而能产生禅定。这是小乘的戒律,称为别解脱戒。
然而,此处所讲的别断,与别解脱戒有所不同。别断不像别解脱戒那样,要求天天守护自己的根门,严格规定不能碰这个,不能看那个,不能听音乐,不能接电话,事事特别注意。别断的境界和见解不同,不那么保守。
| 同样,这个所谓的“别断”,既不是观对境与根门产生识的一切行相为过失而视为应断,也不是视为有实法而跟随相状,
所谓的“别断”,既不是像别解脱戒那样,认为对境与根门产生的所有行相是有过失的、有染污的,应该断除;也不是将其视为实有的、有功德的,一直随着外境跑。那么该怎么做呢?
| 应当恒常观自己的本尊本性,
无论是什么样的显现,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形象、心中浮现的各种念头,全部都是本尊的自性,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的不同幻化。显现的色法是金刚身,发出的声音是金刚语,心里的起心动念是金刚智慧。
“嗡啊吽”代表身、语、意三密。《荣索班智达上师瑜伽》中的咒语,前面加个“吽”可能更好,但好几个版本里都没有,包括德格版和荣索班智达的著作里也没有,可能是笔录时因疏忽而漏掉了。虽然我每次念的时候,总想加一个“吽”,但因为没有找到出处,所以一直不敢加。
这个咒语是“嗡啊班则玛哈革日达玛巴扎萨瓦斯德吽”,其中“达玛”是法,“巴扎”是贤,“达玛巴扎”意为法贤。荣索班智达的全名是秋吉桑波,译成梵文是达玛巴扎。《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应将上师的尊名译成梵文,加入“嗡啊吽”而念诵。因此,这个咒语中加上了荣索班智达的梵文名字。但如果将荣索班智达和本尊一起合修,则应念“嗡啊吽班则玛哈革日达玛巴扎阿Ra巴匝那德萨瓦斯德吽吽阿”。
刚才提到的不要断除、不要跟随,和前面的修法一样,将见到的外境全部观成本尊的自性。
| 而应断除耽著与遮破所行是有实法这两者,如此自然不被防护根门、遮止欲望的忧恼所困,而且获得如来的加持,成为禅定的法器。
应该断除实有的执著,也不要有相状,同时遮破耽著与遮破所行是有实法这两者,这样的话,自然不会被防护根门、遮止欲望的忧恼所困扰,并且能获得如来的加持,成为禅定的法器。
| 它也称为别行,因为以由此受用;也称为别断,因为断除以欲望而散乱。
为什么叫别断呢?因为断除了以欲望而散乱。
这是六加行中的第一个加行。与收摄完全不同,它对任何显现既不遮破也不跟随,这是关键所在。虽然这里讲的是有勤作,但无勤的修法也很重要。
二、禅定
| 禅定是从远离欲望与不善恶法中产生,所以理应在它(戒律)后面宣说禅定。
前面提到要有戒律,有了清净戒律之后,无论外境显现什么,都不跟随、不执著,不被这些束缚。在这样的境界中,没有恶法也没有其他相状,就可以进入禅定。
| 禅定有五种分支:寻、伺二种,喜、乐二种,心一缘专注。
这些名称与《俱舍论》和《智者入门论》中的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
寻、伺是对治的分支,喜、乐是利益的分支,心一缘专注是所依的分支。
| 禅定的对境,此处是指三密,以三密摄集一切手印,
本来手印有四种,但这里的身手印主要是指本尊。实际上,身语意三密可以摄集所有的本尊。
| 以手印普皆清净的一切本尊是以义与相的方式所摄。
手印能够摄受一切本尊,包括法性“义”本尊和有法“相”本尊。法性“义”本尊是心的实相,远离一切戏论;有法“相”本尊是有面有臂的本尊形相,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马头明王等。
| 三密中,身密是本尊的色身色形、动摇的差别,
三密中的身密,指不同本尊的色身、色形和动摇。例如文殊菩萨,如果修白文殊,我曾讲过白文殊的修法,希望大家能依止本尊,多念“阿”字;如果修黄文殊,则念“嗡阿Ra巴匝那德”。文殊菩萨的种子字一般是“德”字或“阿”字。
在观想时,本尊可能会有动摇,比如忿怒本尊周围燃火,或本尊显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在《空行幻乐续》和《禅定后续》中也有提及。
| 如云:“眉目齿与唇,容颜身手足,金刚萨埵印,能成自利业。”
观想本尊的身密时,包括他的眉毛、眼目、牙齿、嘴唇、面容、身体、手、脚等,就像观想金刚萨埵时一样,要观得一清二楚。这样观想的本尊称为“金刚萨埵印”——金刚萨埵身体的印。印,有时指盖的印,有时指身印、手印,不同时候内容不同。
很多人常问“我的本尊是什么”,如果你没有特殊的本尊或上师指定的本尊,可以祈祷文殊菩萨或金刚萨埵。很多传承中,有些人常念金刚萨埵,有些人常念文殊菩萨,可以这样修持。如此能成就自利的事业。
| 通过身体的一切形式而缘于禅定的对境。
这是身密或身金刚。观想一个本尊,通过他的身相,心可以专注于一个境界中,然后一直念他的咒语,比如“嗡班匝儿萨埵吽”。就像《前行》里讲的,一会儿观想本尊的头部,一会儿观想本尊的整个身体,一会儿观想本尊手里的铃杵,这样能修成事业。
在密法中,观修本尊非常重要。通过观修本尊,可以强制性地断除我们的散乱和烦恼。修密宗的每个人,至少要有一些本尊的修法。但有些人已皈依很长时间,却仍不知如何修持。
今天中午,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在学院待了二十多年的人,穿着脏脏的衣服。我问他:“你去干什么?”他说:“我下去拿两斤奶渣。”我说:“奶渣干什么用?”他说:“听说每个人可以分两斤。嗯,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个窍诀?”我说:“窍诀?你听了那么多法,我还没讲窍诀吗?”然后他“哈哈哈哈”地跑了。
| 语密,如云:“伺察声非声,隐吼金刚语……”
这个教证也出自《密集金刚》。
| 于本尊的心间与舌上观想法的文字颜色、形状、相状,
如“德”字、“嗡”字、“吽”字。
此外,“舍”字是红色,“啊”字是白色,“吽”字是蓝色,“嗡啊吽”有不同的写法(有圈或没圈),颜色也各不相同。
| 这是寻思伺察声与声义的法性,是获得禅定的因,
“声”是指直接观想发出的声音;“声义”是指声音的本体是空性。
| 如云:“以住声之禅定能获得瑜伽,以住声际之禅定能赐解脱。”
我没找到这个教证的来源,但应该在《密集金刚》的一些注释中。今天六加行的内容,很多都与《密集金刚》有关。
“以住声之禅定能获得瑜伽”指的是寂止。我们一直专注于本尊的咒语和身体,就能获得寂止的境界。
“以住声际之禅定能赐解脱”中的“声际”,指声音的边际、声音的实相、声音的空性。这样的禅定能赐予解脱,也就是得到了胜观的境界。
前面是寂止,后面是胜观,这样就能获得解脱。
| 在主要讲禅定的此处,言语、闻声成为散乱的因。
在讲禅定的部分时,言语和声音可能成为散乱的因。因此,此处主要是讲寂止。
“隐吼金刚语”中的“隐吼”,是指将发出的声音隐藏起来;“金刚语”是指默诵。这里主要以一种隐默声音的方式来诵,所以在修这样的六加行时,不太方便大声念,主要以寂止为主。
修寂止时,不要影响其他人。我之前也提到过,在家修行时,一定要考虑别人。尤其是很多人住在一起时,如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则不太好。我以前读书时,如果要背诵,通常会跑到外面去背,怕影响别人。这里的念诵也是以默念为主,不然一直敲着木鱼大声念诵,确实会影响到他人。
| 意密,于心间观修勇识金刚和智慧勇识,是意之相;
这里提到了两种不同的本尊,比如在心间观想很小的一个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既观想誓言尊者,又观想智慧勇识,这叫意之相。
| 分析它的意义,安住于菩提心与法身中的法相,是意之本性。
意密也有两种:观想本尊叫意之相;更深入地观想叫意之本性。
| 如是三密所缘是禅定的对境,能缘是以五支的方式来缘:
前面讲的五支,在这里再次解说。这个修法与《俱舍论》的观修方法,名称是一样的,但内容完全不同。
| 寻思,是如实生起思择三密之法相的心;
第一,寻思,即观想本尊的身体、声音和智慧意金刚。
| 伺察,是对再再修炼心及其意义反复进行分析;
第二,伺察,是对修心及其意义进行反复分析。
许多道友千万不要抱有“我现在修行,短时间内就能立竿见影”的想法。修行并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日积月累,经过漫长的时间,相续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变。
其实,短期内的闭关,并不能解决大问题。过一段时间,你们要闭关十五天,不要以为:“我今年闭关十五天,出关时就能得到大手印的果位、大圆满的成就。”这是不现实的。
闭关对于种下善根或遮止平时的散乱,确实会有很大的好处,但不能指望在短短几天内解决所有修行中的问题。修行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不要以为修行一两天、一两个月或一两年就足够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必须要有“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修到老”的精神,才能对自相续的改变有所帮助。
| 喜,是指由获得寻思、伺察二者的禅定而生起了三密的相似显现相,这时就会远离欲望,由于领受了前所未领受的意义而生起不共的广大欢喜;
第三,喜。通过这样的修行,无论是在梦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得受本尊的加持显得异常容易,甚至会直接见到本尊,或在梦中见到本尊。此时,欲界的贪执逐渐消退,很多烦恼也随之减少,你将领受到前所未有的意义,内心生起一种独特的欢喜心。
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境界提升得非常快,比如“昨天做了一个特别好的梦”或者“最近禅定的状态非常好”。有些人在闭关期间,快乐得甚至唱歌跳舞。在这个时候,心中会生起一种非常大的欢喜心,这就是所谓的“喜”。
| 乐,是指如果由此令心得以收摄,那么就会体验到身心的乐受;
第四,乐。这时,心不会再向外散乱,能够完全控制和收摄,身体也会充满快乐,许多疾病似乎都消失了。
《俱舍论》中提到身受和心受,心会感到疲累,身体会感到痛苦。但如果禅定修得好,身心的快乐会遍满一切。
| 一缘专注,是指由这般极其摄心中不产生显现能知所知二法,就成了只是自证。
第五,一缘专注,即在极其摄心的状态下,能知所知二法不再显现,觉悟的自证或光明智慧无别的境界会出现。
以上是禅定的五种分支。
三、遮排
瑜伽六支的前两个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三个,遮气或排气。文字比较少,没有广说。
| 为了依靠如是禅定令心寂静、极其调柔,应当修学“遮止气息”“排放气息”。
就像做CT检查时要求憋气呼气,修行时也要进行类似的遮止和排放气息的练习。
许多续部,包括《时轮金刚》《密集金刚》《胜乐金刚》,以及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许多修法中,都有关于气息的修法。大圆满中也有类似的修法。
在外密中,这些修法并不算特别多,主要是在内密中讲了怎么样呼吸。大圆满法,包括《杰珍大圆满》,也讲了在吸气和呼气时应观想什么字,以及如何进行气息的运行。
| 如何修学的方法,有多种途径,无论如何修学都不相违。
各个宗派、续部和教言书中,有许多关于呼吸的修法。修学这些方法有多种途径,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不会相违。
四、持气息
前面讲的是吸气和呼气,现在讲的是控制和安住气息,不让其随意运行,即持风或持宝瓶气。
| 当心调柔、气息寂灭后,为了使之稳固有力,应当修学“内持气息”。当持住气息、心极其寂静而得以稳固时,就会生起五种相。
经过长时间的呼气、吸气练习后,为了消除分别念,使内心更加调柔稳定,应当修学“内持气息”。此处主要讲的是持宝瓶气。持气也是一种修禅定的方法,如果修得好并能稳定下来,就会出现五种相。
| 如云:“最初如阳焰,第二是烟相,三如萤火虫,四燃如油灯,第五恒光明,犹如无云空。”
《密集金刚》注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
《时轮金刚》中提到十种空色或相。在大圆满修法中,也有明点的各种相,如观顿超的修法时,外现的这些相与此类似。这些道理在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和《句义宝藏论》中都有详细讲解。
| 此验相有内、外两种。外验相:如果内持气息,那么就会见到外面前方的虚空中显现光。
《时轮金刚》中也是这样讲的,麦彭仁波切有一个《时轮金刚》的略修法。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讲圆满次第时提到,必须修《时轮金刚》的六种加行。我为《忠言心之明点》写过一个藏文注释,但弘扬得不广,只印过一次,因此我在藏族人中没有什么威望。该注释是依据法王如意宝的口诀和《时轮金刚》的六加行修法写的,其中修风脉明点时也包含六加行的修法。
当时我翻阅了麦彭仁波切的《时轮金刚大疏》,里面讲到,我们在修风时,因为风是运行的,分别念是“骑”风往外跑,就像跛子骑着马到处跑一样。如果把马杀掉,他就跑不了了,同样,如果把风“逮”住,令其入于中脉变成智慧风,智慧风不会动摇,那时心就能安住,外在也能显现各种景象。其实,这些景象并非外界的真正显现,而是内虚空的显现;并不是眼根的对境,而是意识的对境,闭着眼睛时,光明就可以现前。
这里面有许多窍诀,如果结合大圆满顿超的修法,确实有非常殊胜的道理。
| 也就是,最初稳固地持气息后,长久稳固地观虚空,会见到显现光的前兆,如烟相、如阳焰相。
前兆有如烟相,也有如阳焰相。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入中论》中也有提到,如云:“放赤金光如日出。”
| 它稳固后,就会见到烟相。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萤火虫的光。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酥油灯的光。它稳固后就如无云虚空般,一切都成了光明,验相达到如量。
此时已达到最圆满的相,真正见到了现而无自性的本尊。
| 这是就白天而言的。如果在夜晚观,则依次见到如火光相逐渐扩大。
这是外验相。
| 内验相:心越来越寂静,越来越明了。
这是内验相,一般都是这样的。
五、随念
| 如是获得稳固的验相之后,为了使心得到轻安,应当修“随念”。
随念瑜伽怎么修呢?
| 上门、下门任意均可,以寂止三密相的光芒散摄范围大小及数目多少来修炼心的妙力。
随念瑜伽的修法只有这一段内容。它依靠上门、下门来修都可以。上门是指通过所观想的本尊,从其头顶、喉间发出光;下门是依靠脐处和密处发出光,与本尊相应。
“寂止三密”是指,通过寂止来修本尊三密相的光芒,有时是散发,有时是摄回;范围有大有小,有时本尊发出的光范围特别广,有时范围很小;有时次数特别多,有时次数很少。不管怎样,为了修炼自己的智慧妙力,需要不断地通过观修本尊散光和摄光来进行修行。
这与《时轮金刚》的修法稍有不同。虽然《时轮金刚》中也有随念,但这个随念主要是指念咒语时与本尊相应,我记得应该是这样。
六、等持
| 如此妙力纯熟后,应当修学“等持”:依靠上述妙力纯熟的力量获得自觉性本智、现前无分别智慧而斩断一切障碍网。
与本尊相应的修法纯熟以后,依靠这个力量,获得自觉性本智,现前无分别智慧,斩断一切障碍网。
《时轮金刚》中说,到了第六瑜伽“等持”的时候,会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或无学果。那时不再是一般的禅定,而是更高的境界:能取所取的分别念都入于中脉——起心动念的气息、外界不清净的风和气,全部入于中脉变成智慧风,从而现前无我的境界。
| 其他分支的功德:
前面已经讲了六瑜伽的功德,下面讲其他瑜伽的功德。
首先,第一个瑜伽是别断。
| 由“别断”而达到善逝密意;
当别断的修行达到成熟后,便能够契入如来的密意。
| 由“禅定”而得到神通;
第二个瑜伽是禅定。禅定如果修得好,可以获得神通。尤其是证得四禅后,各种神通便会现前。
| 由“遮排气息”而出现光环。
第三个瑜伽是遮气和排气。由气息自在而出现光环,这与持气息显现五种相比较相似。
以上讲完了第五个科判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