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41课
2021年10月1日
今天我们继续讲第六品。本品开头总结了六个科判,当这六个科判讲完后,《入大乘论》的第六品也就完成了。
今天讲第二个科判——断除五过、具足八行之等持是解脱道。
| 若问:具足断除五过之八行的等持是指什么?
如果问:具足断除五种过失之八行的等持是什么?
先讲五种过失。
| 五过是指懈怠、忘失所缘、沉陷(昏沉)掉举、不现行、现行。
在藏文中,昏沉的用词是“沉陷”。而在《辩中边论》等其他经论中,直接使用“昏沉”,与藏文中的用词略有不同。
有些经论中提到,懈怠和忘失所缘会遮障禅定的加行,昏沉和掉举会遮障禅定的正行,不现行和现行会遮障禅定的增上。
一、懈怠
| 以懈怠而不听闻,不趋入圣教;
为什么懈怠是过失呢?如果我们整天懒惰、懈怠、吃喝玩乐,就不愿意听闻教言,也不会去闻思修行。懈怠的人无法从教言中受益。
二、忘失所缘
| 以忘失教言而失去思维,也不忆念一切所闻之法;
这种人会失去思维能力。在这个浊世中,本来大家的记性都不太好,如果将上师们讲的教言全都忘记,就无法进行思考。听完后忘记,再听完后又忘记,反复如此,最终无法真正思维。既然将教言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也不会忆念所听过的法。
三、沉陷(昏沉)掉举
| 以沉陷掉举而不趋入串习意义之心;
禅修时,一会儿心往外散乱,一会儿心往内昏沉,这样领悟不到真正的禅定。
包括在听课时,有些人心神散乱,虽然身处听法的行列中,但身体不断动来动去,或一直打瞌睡。这样的人无法好好听课,更不用说修行了。
四、五、不现行和现行
| 以不现行与现行二者成为止观双运的障碍。
“不现行”是指什么都不努力,一点也不精进,如此就难以认识本性,这对胜观有障碍;“现行”是指过多地反思,“是不是我修得不好?”并因此拼命地对治,本来心是安住的,但因为担心修得不对,反复依赖各种方法,这对寂止有障碍。总之,过多的现行和不现行会使止观双运无法进行。
因此,我们要远离这五种过失。如果没有智慧来断除修行中的障碍,修行确实很难成功。正如《本事经》中所说:“无慧修静虑,设经百千岁,无一得涅槃。”没有智慧的人,尽管看起来修行了很多年,但由于方法不对,最终会一无所获。他们看似在闭关,经常禅修,但实际上修行非常不成功,因此智慧至关重要。
很多人对禅修非常重视,但他们的修行往往是盲目和愚昧的,这样的修行肯定不成功。那么,断除这些过失的八种行为是什么呢?
| 断除此过之八行是指:以信心、欲乐、精进、轻安这四者,能断除懈怠;
这四种行为能断除懈怠。有了信心,对法有兴趣,同时具足精进和轻安,就不会懈怠。
有些人特别懈怠的原因,要么是对法没有信心,要么是无法精进,要么没有意乐,要么是心得不到轻安。
| 以正念能断除忘失所缘;
经常依止正念,就不会忘失,所有这些法都能记得。
| 以正知能断除沉掉;
经常依止正知,能断除昏沉和掉举。
| 以思维能使过于不现行之心高昂;以等舍能压制过于现行。
一点都不现行也不行,会导致心一直处于昏昧状态;过于现行也不行,需要用等舍进行压制。
五种过失可以通过这八种行为来断除。
| 之后如果觉得寂止与胜观平衡,那么就不必发起特别依对治的勤作,
如果心能够安住,并能认识到自己的心性,就不需要过于依赖各种对治方法。
| 悠然安住于等舍中串习意义。这种道理也称为解脱道。
第二个禅修方法已经讲完了。如果能远离五种过失,行持这八种法,就是解脱道。
众生根基不同,对某些人而言,或许这种修法特别适合他;也或许前面的第一个修法对他更为适应。
| 若问:具足受持、系住、摧毁、遮住、开启之等持是指什么?
下面用一种比较隐晦的方式表达,相当于秘密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看像猜谜语一样。我们要抓猴子、抓猫,还要摧毁房子、遮住窗户、开启国王的宝库。这五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为什么这样讲呢?在续部中,表面上隐藏的内容,实际上每一个都有它的意义。
《金刚庄严续》中是这样讲的:
| 如云:“捉住顽皮猴,拴住盗窃猫,摧毁众空宅,遮住孔穴窗,开启王宝库,恒常是佛陀。”
光这样听的话,大家可能都不明白,好像要抓猴子、抓猫,还要摧毁空房子,还要关好窗户,以防小偷……
一、受持之等持
| 其中,“捉住顽皮猴”是指由蕴界处的法中受持应受持的。
“捉住顽皮猴”的意思是指蕴界处的法中有很多值得受持的,比如诸法无常、诸法空性、诸法无我。蕴界处中有些法是我们应该接受的,该接受的要接受,该摧毁的要摧毁,该抓住的要抓住。所以,蕴界处不全是坏的,也不全是好的,在修行过程中,有些能用得上,有些用不上。
| 如是意识就像顽皮的猴子一样,
八识聚中具有分别念的意识,就像一只特别顽皮的猴子。
| 对于具足正理的意义,即使刻意专注也不能趋入;对于不具足正理的意义,无有劝勉也能自行趋入,
比如,解脱或对自他有利的道理,让意识刻意去专注,但意识并不听话,不会好好专注;而对于不具足正理的意义,即使不劝它,它也会自愿趋入。
| 恒常无义而漂泊,
我们的心应该趋入的地方,比如禅修、对上师三宝起信心、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具有正理的地方,应该让心刻意专注,但它却不听话,刹那也不肯趋入;而不该去的地方,如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烦恼的对境、造恶业的对境,不让它去,它却偏要去。就像顽皮的猴子一样,不让它去,它却偏要去做坏事。
修行人应该有所感受。仓央嘉措的道歌中说:再怎么拼命地想上师的尊颜,也始终想不出来;而没有刻意去想的情人面孔,心里却很清晰地浮现出来。如果你刻意去闭关,观想本尊、上师、佛,心总是不听话,一刹那都安住不了;而没有刻意去想的烦恼和恶业,却始终浮现在眼前。意思是说,心就像顽皮的猴子一样,不听话。
| 这就需要进入正知正念之器中加以禁护而不动摇于他处。
正知正念就像一个容器,用来控制顽皮的“猴子”——我们的心。换句话说,要依靠正知正念,经常对自己的心进行调伏。《入行论》中也说:“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如果用正知正念守住这颗心,那一切都好办了;心如果得以调伏,一切就都已经驯服了。
然而,调伏心并非易事。猴子象征我们的意识,它整天不听话,一刻都不安住。下面还有闪电和猕猴的比喻,我们凡夫的心就像猕猴一样,刹那都不会停歇。但如果一个修行人经常禅修,通过持诵、祈祷来调伏,最终自己的心能慢慢安住下来。
有些人刚开始时心特别乱,半个小时都无法安住,但通过长期努力,心就像被驯服的野马一样,最后变得特别温顺、调柔,心无论专注于什么地方都能趋入,安住时也听话,出定时也非常自在。因此,调心的方法至关重要。
关于调心有五个方法,第一个是“抓住猴子”,这意味着调伏心。你们不要误解我的意思,认为要去外面抓猴子。在炉霍的路边,猴子特别多,有时候在路上不给它们吃的,它们就不放过你,一直跑到车上。其实,这些猴子很可怜,原本住在山上很安全,因为它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但现在它们非要到马路边,面临危险。有时候人也是这样,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完全足够,但一些农民、牧民非要到城市里,结果赶不上城市的节奏,最后被“世间的车”撞得遍体鳞伤。
总之,抓猴子是要抓住自己的心,而不是去外面抓猴子。
二、系住之等持
| “拴住盗窃猫”,由如是诸法中系住所应系住的。
在蕴界处的这些法中,该抓住的要抓住,不要让它散漫。
| 比如,猫以非常缓慢、温和的行为,趁他者不察觉而窃取其性命。
在《入行论》中也讲到,猫要抓老鼠或麻雀时,一直藏在暗处,特别寂静,一旦机会来了,跳出来就把它叼走了。
| 同样,染污意以极其细微的运行方式内观阿赖耶,将其认为是“我”,
猫,指的是染污意,每个动物代表一种识。染污意是一种非常微细的意识,它是缘于阿赖耶的我执,即萨迦耶见。
每天早上睁开眼,我们的第一个念头通常就是“我”,说话时也是“我我我”,心里的念头更是围绕着“我”转,比如“我生病了”“我今天去哪里”“我要吃饭”“我想睡觉”,甚至在做梦时也是“我在……”。这叫做以极其细微的方式将阿赖耶执为“我”。
| 由此导致意识相应产生坏聚见,
染污意本质上是分别意识,即有我和我所的分别,这种分别意识产生了坏聚见——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一种执著我和我所的见解。
| 它能将一切加持成有漏。因此,如果没有以证悟诸法无我的智慧总持拴住,那么何时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
由于我执的存在,本来无我的东西被染污意所染,变得有漏,就像金子被锈所染一样。因此,如果没有摧毁我执和我所执,没有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那我们永远没有机会解脱。
猫的比喻是:只要猫一直盯着,老鼠肯定会被它吃掉;但如果把猫打死,老鼠就安全了。同样,除非我们除掉染污意——执著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否则就没有解脱的机会。
| 这是行持胜观,前者是行持寂止。
猫的比喻主要是修胜观,因为需要观察染污意。刚才顽皮猴子的比喻,主要是修寂止,是意识的安住和调伏。
所以,我执一定要用无我空性的智慧来摧毁,否则我们无法解脱。《四百论》中说:“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妙理,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它能摧毁所有恶见,包括见取见、萨迦耶见、常见、断见等。一旦这些恶见统统灭掉,就能获得涅槃的不二境界。
三、摧毁之等持
| “摧毁众空宅”,是指将蕴处之城摧毁成空,这一切都是无我,因此是空城。
这里的“蕴处”,没有提到“界”,其实可以有。但原文中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
要把蕴处的城市摧毁成空,相当于外面的城市变成空,这是因为城市没有主人。城市的主人是谁呢?是“我”。如果通过无我的智慧摧毁我执,那么“我”就不存在;如果“我”不存在,“我所”的城市也是空的。
| 自本体也破析为不成立,因此空宅本身也不存在,应当证悟如虚空般。
进一步分析,蕴界处、色声香味触、色受想行识、五大等,如虚空般不成立。最终,连“空”本身也不成立。
这种观察方法在《大乘密严经》中有很好的教证:“分析于诸色,乃至观微尘,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如果用智慧观察色等一切法,将其剖析至无分微尘,最终连无分微尘也不存在,全部了不可得,像兔角一样。
比如,这个茶杯看起来是有的,但实际上它的显色和形色与兔角、虚空没有什么差别。你们也许会反驳:“不对,虚空没有所见,兔角也没有所见,但这个茶杯有所见。”但实际上,这个所见是迷乱的,一经观察,它并不成立。当然,我并不是说“未经观察时,茶杯跟兔角、虚空一样”,而是说“通过剖析以后,茶杯与之没有差别”。
| 这也是行持胜观。
这样破析以后,我所执的一切法,就像空城一样。
刚才,第一个把意识摧毁,第二个将染污意摧毁,第三个将我执和我所执的法摧毁,变成空性。
下面是五根识。
四、遮住之等持
| “遮住孔穴窗”,是指五根识从五根之窗出来而自然散乱于对境中,这些依靠意识内摄的力量遮止,不散射而行。
我们的五根识往外散的时候,依靠意识来内收。
禅修时,有些人一般闭着眼睛,有些虽然没有闭着眼睛,但不让心往外散。修大圆满的时候,散和不散没什么差别,都安住在它的境界中。但这里的禅修不同,一般在显宗和外密中,禅修时心尽量不外散。
| 这是行持寂止。
这种行持如同控制大象一样,调伏意识、调伏根识。《大乘密严经》中说:“善摄诸根故,不散一切境,如以钩制象,住定亦复然。”如果我们善于调伏自己的根门,不散于外界色声香味的境,就像用铁钩控制大象,它会安住在固定的地方。所以,初学者一般通过禅修来调伏自己的相续。
一个人是否修行还是能看得出来。比如开法会或听法时,经常爱禅修的人,身体不动摇,头也不动摇,眼睛也不乱转;修行境界差的人,哪怕五分钟就像刚才说的猴子一样,心也在动,什么都动来动去。
经常禅修的人,三门显得调柔,尤其对于出家人来说,这尤为重要。当然,有些人可能前世转生为猴子,今生依然调皮,从言行举止中也能看出来。这样的“疯狂和尚”走路时,披单和四肢甩来甩去,哪怕是短暂的时间里,行为也很不寂静。而有些人,无论到哪里,都非常调柔,走路时也很寂静,安住在一个地方就像一尊佛像一样静止不动——当然,也有些人是假装的。
不管怎样,堕入极端都不好。有些人刚出家时一直如如不动,眼睛只是偶尔抬起来看一下,并发愿一定要好好禅修。这种做法我也理解,但出家的道路并不简单,还是比较难熬。如果你能长期如此修行,那很了不起,但若只是暂时示现寂静的威仪,也不是那么需要。
五、开启之等持
| “开启王宝库”,是指精通阿赖耶识的法相而行。
这里提到要通达阿赖耶识。但通达阿赖耶识是不容易的。
| 比如,国王的财库里有如意宝等无价之宝,也有毒药等下劣之物。
国王的仓库里既有珍贵的如意宝,也有对众生有害的毒药和子弹等各种低劣之物。我们有些道友的仓库也是如此,既有钱、金子,也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同样,阿赖耶识(含藏识)里也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和习气,什么都有。我们遇到好的外境和不好的外境,都可以让相应的种子成熟。如果阿赖耶识上什么都没有,我们的相续就跟石头一样,遇到任何外境都不会起作用,但因为我们内有种子,外有因缘,好的种子可以迅速成熟,不好的种子也可以迅速成熟。
| 同样,阿赖耶识是有漏与无漏一切法之库,是一切所知之源。
我们常说“种种习气之阿赖耶”,阿赖耶识上有各种种子和习气,是一切所知的来源。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原因,我们学什么都能学会。学语言没有问题,因为阿赖耶识上有种子,就像电脑上有软件和系统,随时都可以用;如果电脑上根本没有这些软件,怎么按键盘都没用。同样的道理,阿赖耶识上存放着世间、出世间的有漏、无漏的各种东西,因此可以显现出很多内容。
其实,对于阿赖耶识,显宗和密宗的认定方法不同,下面用不同的观点来讲述。
| 具体而言,下乘中说:“阿赖耶的法相是以一切有漏法之因与果的本体而安住、成熟,
这里的“下乘”,指大乘显宗的观点,如唯识、中观。
一切有漏法在阿赖耶识上,有些以因的方式存在,有些以果的方式存在。
现在还不明显的部分,以因的方式存在。例如,生嗔恨心有没有种子呢?肯定有,只要稍微刺激一下,马上就会点燃。同样,遇到贪心的对境时,贪心的种子也会被激活。
此外,还有些以果的方式存在,比如已经生起了嗔心、贪心等。
因是安住,果是成熟——因是现在不明显的方式,果是成熟的方式。
| 因此就像树果成熟一样;
果成熟的部分,在阿赖耶识上有种种显现,包括外部的世界、自身的对境和生活,这些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成熟的显现。
| 只是无漏的所依与源,如同毒瓶里有药一样。”
显宗认为,阿赖耶只是无漏法的一种所依或源泉,就像毒瓶里有药——虽然瓶子里主要是毒药,但也有部分妙药。
显宗对阿赖耶的认知,与密宗不同。显宗的观点是,阿赖耶大多是不清净的,有情世界和器世界都是依靠阿赖耶成熟,但其中也有少量的清净种子。就像毒药瓶里放着一些药,这些药虽然在毒里面,但需要时也可以救人。
密宗上乘的观点不同。上乘对阿赖耶是如何认定的呢?
| 上乘中说:“阿赖耶的法相是本来清净,为菩提果的自性,因此称为阿赖耶菩提心。
密宗上乘认为,阿赖耶的法相本来清净,是菩提果的自性,因此称其为“阿赖耶菩提心”。
这里把显宗和密宗对阿赖耶的认定讲得很清楚。显宗认为阿赖耶大多数是不清净的;密宗认为阿赖耶本质上就是菩提心。
那染污的部分是什么样的呢?
| 烦恼与恶业习气是客尘,就像金子为垢污所覆盖或者如意宝陷在淤泥里一样,只是少许也不显现功德而已,自性并无退失。
自性上的功德虽然暂时不显现,或显现得很少,但实际上全是功德。就像金子上面满是垢染,看不见它的本质,实际上里面还是金子;虽然如意宝外面被淤泥覆盖,但它的本质依然是如意宝。
这个道理是密宗的一种特殊的说法,大家要记住。如果以后有人问:“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样呢?”你要反问:“你想按照密宗来说,还是按照显宗来说?显宗和密宗的说法是不同的。你是真心不懂问我呢,还是故意试探我?如果你真的不懂的话,我可以给你讲;如果故意试探我,我不想讲,再加上我今天心情也不好。”当有些人故意刁难的时候,要凶一点。(众笑)
阿赖耶识是很重要的。下面也会讲,通达了阿赖耶识之后,我们就成就了,上面的五个过失也就解决了。
以下是《金刚庄严续》中的教证,它在《瑜伽次第续》中也有。
| 如云:‘灿然之灯宝,虽陷淤泥中,功德自现故,光明虚空中。如是心性宝,陷恶身轮回,自性光明故,慧明法性空。’
光芒灿烂的灯宝,指的是非常明亮的如意宝。尽管这种宝物陷在淤泥中,但由于其功德自现,它的光芒能在虚空中显现。藏地有一种说法:“金子虽然埋在地底,但其光明却能在空中显现。”不知道现代淘金是如何探测的,但以前有些人拥有特殊的眼力,能够通过观察虚空来确定哪里有金子。就像如意宝在淤泥中,其光芒可以显现在虚空中。
同样,心的如意宝虽然被困在恶劣者或动物的身体中,沉溺于轮回之中,但由于其自性光明,智慧的光芒依然能够显现在法界的虚空中。“心性宝”指的是阿赖耶识、如来藏。正如《宝性论》中所说,心性本来是光明的,众生完全可以通达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只是被各种客尘所覆盖,暂时无法如实照见。
| 总之,无论如何,一切白法黑法只是阿赖耶识的显现,
这是对上面的总结。不管是善也好、恶也好,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显现。唯识宗也是这样讲的,大圆满也承认万法唯心。
| 这个显现也是随着行的习气而显现,如何显现并非如是存在。”
善、恶、有、无等一切法,都是随众生各自习气的不同显现,若真正去观察,就如空中的毛发,其本性并不存在。
| 因此,如果证悟了诸法自性涅槃,那么就开启了国王的宝库,到那时既捉住了猴,也拴住了猫,既破坏了空宅,也遮住了窗。如果具有这样的智慧,那就不需要从他处寻觅佛道。
要按照密法的方式来认识阿赖耶识。一旦认识了,就如同得到了国王宝库的钥匙。
希望大家不要舍弃大圆满法。短暂的人生中遇到这个法,非常不容易。尤其今年这里99%的人已经得到了“四心滴”的灌顶,还得到了“上师心滴如意宝”的灌顶和传承,这是不可思议的福报。
《上师心滴如意宝》是我二十年前翻译的。1999年开始翻译,2001年1月翻译圆满,3月份我在前面写了一篇序。当年,法王为居士林、女众觉姆、降魔胜利洲、男众喇嘛传讲四个法:1998年到2000年分别讲了《百业经》《入行论》《大幻化网》,2001年要讲《上师心滴》。在讲《上师心滴》之前,上师开许我将其翻译成汉语。2001年持明法会结束后,大约16号,法王开始传授“上师心滴”的灌顶,之后传此法近三个月,最终在萨嘎月的18号全部讲完。
法王将宣讲最深的法作为一生的结尾。在他老人家的人生安排中,《上师心滴》是最后一个法。法王曾说:“如果实在不懂,把它当作终生的皈依处,常携带在身边,常对它祈祷、供灯、顶礼,这样就不会堕入三恶趣。”法王自己也终身带着小小的一函《上师心滴》,无论去哪个国家都不离身,晚上睡觉时也放在旁边。我在《梦尘回忆录》中也写过这些。
今年我们一次性得到了“上师心滴”的灌顶和传承,这是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虽然大家得到了很圆满的灌顶,但对其内容不一定理解。就像《入大乘论》,如果没有人讲解,今天的内容可能被认为是在讲动物的故事:“一会儿讲猫,一会儿讲猴子,一会儿讲关窗户,那个地方可能比较危险。”对一般读者来说,根本看不懂最重要的问题,里面所讲的染污意、阿赖耶识等可能被忽视。其实,为了对非法器保密,密法有时会用隐晦的语言来描述,《上师心滴》中的有些窍诀也有类似情况。
不管怎样,短暂的人生中遇到这样的法,是非常幸运的。我觉得我的翻译相比二十年前,应该有所进步,但当年翻译的内容,总的来说没有太大出入。
所以,今年我们这边也开许看《上师心滴》。希望大家真正认识到,以《上师心滴》等大圆满教言来观察或修行,就能真正得到国王宝库的钥匙。到那时,无论是对染污意、意识还是五根识,都有调伏或控制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尽管因明、俱舍、中观都很殊胜,全部都不可缺少,但不可缺少中也有一些差别。
今天讲的内容像一个谜语,但其内容是相当殊胜的。像这样的法,大家一定要精进修行。如果懂得这样的道理,就像刚才所说,猴子已经逮住了,猫也抓住了,空城也破坏了,还关上了窗户……有了这样的智慧,其实不需要从他处寻觅佛道。前面教证的末尾说“恒常是佛陀”,原因也在于此。
以上第三个科判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是第四个科判。
| 调伏心难调伏之六法,如云:“心如闪电风与猴,亦如大海之波浪,诳者恒常喜对境,当调动摇漂泊心。”
这个教证出自《妙臂所问续》,也称为《妙臂所问经》,通常认为它属于事部的一部续。
以下将此教证分为六个方面:心如闪电、心如狂风、心如野猴、心如大海之波浪、心如诳者、心恒常喜爱缘对境。然后以顺式和逆式两种方式来调伏我们动摇漂泊的心。
| 也就是说,心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也不能明显安住;
一、心如闪电,一刹那也不能安住。大家都知道,黑夜之中,闪电稍纵即逝,不会停留很长时间,也无法明显安住。
| 如风一样,无有本性安住的法相,具足动摇散乱的法相;
二、心如风,一直散漫,无法安住。大家都知道,心确实像风,尤其小孩的心就是这样,大人的心有时也不太听话。
| 心就像猴子一样,是不入应行而入非应行之业者;
三、心如猕猴,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去的地方总去。
我们养宠物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学院里闻思修行时,希望大家不要养宠物。有些人特别喜欢小狗、小猫、小兔子,可能是因为心灵孤独,想找个伴,但这对闻思修行有影响,尽管它们看起来可爱。
我以前刚来学院时,养过一只放生的公鸡,特别麻烦;又养了一段时间野猫,更麻烦。如果你特别有悲心,可以考虑养它们,但在学院这种闻思修行的场合,很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
《心地观经》云:“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确实有很多比喻可以形容。
| 心就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分别念不尽;
四、心如大海的波浪,此起彼伏,一直不会停下来。
| 心是谄诳者,恒常展示非真实的意义;
五、心如谄诳者,经常执著于贪嗔痴,展示一些不真实的东西。
| 恒常喜爱对境,不喜爱向内真实安住。
六、心恒常喜爱对境,不愿向内真实安住。
| 如此自性难以调伏,依靠持诵与禅定调伏而入解脱道。
若想调伏心,需要常念咒语、佛号、经文,这个确实有效。例如,今天我心情烦乱,花一两个小时念完课诵后,就像吃了药一样,感觉好得多;遇到特别想吵架的对境时,可以对他说:“等一下,我先念完经再说。”通常,一个小时的念经或禅定后,嗔恨心就会消失,不想吵了。
我们的心通过诸佛菩萨的经咒,可以进入解脱道。那些爱念咒语的人,心会变得调柔。很多藏族老人一辈子念了无数遍心咒,一早起来就开始念,没有烦恼的时间。我认识的很多老人中,禅修的人特别多,诵经的人也特别多。当时我比较年轻,感觉不到他们的伟大,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确实非常不平凡,甚至在宗教未开放的时代中,这样做会面临巨大的生命危险,但他们仍以修行伴随了一生,特别了不起。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没有外界的威胁,想修行的话,只需要控制自己的烦恼就可以。但即便如此,很多人连自己的散乱、懈怠都难以对治。
当然,在我们身边,调心的人还是很多的。在城市里,调心的人可能不多,赚钱的人更多。但在一些清净的寺院道场,尤其是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修行的分歧很少,几乎没有是非,闻思修行的气氛蒸蒸日上。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通过祈祷、持咒、禅修来调伏自己的心。
心看起来像野猴子,其实可以慢慢调伏。现在有些动物表演,不论是大象、老虎、狼、豹子,驯养员都能把它们驯服得特别温顺。有时,我也在想:既然动物都能被调伏,那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呢?人的心应该比动物的心更调柔,而且我们有这么好的教言。有时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 调伏的方便,归纳而言有两种:梵语“阿努札哈”是以随顺而摄持;“布札哈”是以遮止而摄持或者以折服而摄持。
调伏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随顺而摄持。无论心散漫还是散乱,都要随顺它。这就像调伏一个调皮的小孩,有时让他哭闹一下也是可以的。
另一种方式是不随顺自己的心,不能让它随心所欲,甚至要强制性地遮止它。
| 以随顺而摄持,是指就像闪电稍稍明亮一样,开始只是稍稍安住于禅定的境界,而不是长久专注;
随顺而摄持的方式就像闪电,偶尔有点明亮,但时间不长。同样,心入禅定时,开始时只是短暂地安住,而不是长时间专注。就像老房子漏水,一滴一滴,次数非常多,但每一滴的时间很短。
对于初学者,刚开始可以先入定五分钟,当心不听话时,就可以停止,放松下来;过一会儿再入定五分钟……就这样一点一点,逐渐随顺自己的心。就像一个孩子特别调皮,很想看电视或手机时,有些老人会智慧地说:“那你玩一下,五分钟就好。”这样逐渐让孩子适应,并将习惯调整过来。
| 应当如风一样,由种种行之门而入;
调心应当如风一样,因地方和天气而变化。我们的心也是不稳定的,应当以各种方式进行调伏。修行时,一会儿让它背诵,一会儿念念经,一会儿发心干点苦活,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心。
对有些人来说,发心也是一种调心方式,可以降伏自己的傲慢和烦恼。如果你实在无法闭关,可以帮助别人做事、护关。那天我说了之后,很多人报名表示愿意护关或做饭。这样很好,不要凡事只想着自己。如果能帮助别人成就,就像米拉日巴所说,施主和修行者可以同样成就。毕竟所有人都闭关是不现实的,应该有少数人出来为闭关者提供帮助,“你们闭关,我给你们做饭,我做得很好吃,你们好好修行”。
调心有各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金刚跏趺坐。有些带班的堪布、堪姆要明白,不管是听法还是其他的,应该给大家留一点空间,毕竟每个人的习气不同,完全按照你的思维来修行会有困难。不过,也有些堪布、堪姆太放松了,“没事,你们怎么做都可以,一切都是空性”,这种极端也不对;但有些“一定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就离开”,这样也不行。我们不能堕入两边。
总之,我们的修行应当如风一样,由种种行之门而趋入。有些人问:“我想出去玩一玩,可以吗?”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谁都不开许请假。现在人比较多,有人问:“我要不要下山?”我会说:“OK,没问题,下山。”以前谁说下山,我会批评他;现在控制不了,不如大家都轻松一些,这样也好。
所以,我现在是完全如风而入。因为我自己有时也要下山,不能要求太高,否则有些人会很痛苦。不过,各个班有自己的纪律,到时候不要怪我。(众笑)
| 应当如猴子一样,相应随顺而入;
猴子很调皮,心也是一样,一会儿产生这个分别念、一会儿产生那个分别念。此时,我们不要特别紧张,“我今天产生了那么多分别念,完蛋了!完蛋了!喇嘛钦,怎么办呐?”这样把心绑得越来越紧,是不行的。
我们的心像猴子一样特别调皮时,也要相应随顺一下它。凡夫人无始以来就有这样一颗心,不可能通过听一两堂课就马上控制住,每个众生的习气还是很严重的。
我们的“政策”今天是很松的,明天可能就会变了。
| 应当如大海一样,相应种种分别;
就像大海的波涛,各种浪花可以不断涌起,同样,我们的分别念无论好坏,都可以产生,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比如,生邪见或特别严重的诽谤三宝的心念,这些尽量要对治;一般无记的分别念不一定要马上控制。
| 应当如谄诳者一样,即便不真实也应当在调伏时依止;
我们的心如同谄诳者一样狡猾,外面看似在入定,内心却在涌现嗔恨、嫉妒等。此时,直接控制心念有一定困难,要先暂时随顺它。所以,有些不太合理、不真实的念头,在调伏心时也是允许生起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为了年轻人,每年都会举办金刚娱乐法会。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法会,就是大家跳金刚舞,唱一些密乘的歌或一般的歌曲。上师为了调伏弟子的心,有时会特别开许一些比较散乱的行为。当然,这样的上师需要有一定的境界。
包括我们自己修行时,有时也可以产生一些不是特别严重的非法分别念,跳跳舞、听听歌、看看报纸或新闻,这些都可以让心慢慢放松下来。在修行时,这也是合理的。
| 如同喜爱对境一样,依于欲求的对境。
凡夫人的心肯定喜爱各种对境,看看好看的鲜花,听听悦耳的声音,吃吃美味的食物,这些也是允许的。
虽然在禅修中耽著外境是一种所破,但在特殊情况下,或者为了让心更容易调伏,稍微顺其自然,让它散漫于外境也是可以的。
尤其在大乘和密法中,修行是比较人性化的。阿赖耶上的很多习气,并不是要马上遮止。像小乘,基本上连阿赖耶的概念都没有,《俱舍论》中也没有提到;大乘显宗分析过阿赖耶;密宗对阿赖耶的认识更为清楚。
其实修行有不同的情况,散漫有散漫的力量,安住有安住的方法。密宗思想很适合我们现代人的心念,同时也能认识心的本性,与世间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对懂得密乘教义的人来说,很多世间问题可以一通百通,也不会太狭隘或太放逸,而是有一定的窍诀。
通过学习《入大乘论》,很多人应该能建立起整个佛法的框架。其实我对《入大乘论》并不是特别精通,我1985年进入学院,1987年冬天得到了这部法;后来生病时又完整地看了一遍;平时也只是翻翻,不像《前行》和《入行论》那样讲过很多遍。但这部法对我来说很熟悉,第一次听时,每一句、每一个道理,与内心特别相应。因此,后来不管讲显宗还是密宗,我经常分享其中的一些道理和教证。我认为学了《入大乘论》后,很多显密的秘密要点都会掌握在手中,这样以后,修什么法、做什么事都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