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40课
2021年9月30日
《入大乘论》总共分为六品:第一品等同如幻品,第二品辩答品,第三品辨别品,第四品以理无害品,第五品大圆满品,第六品次第方便品。今天我们讲第六品。
这一品中讲到,接受大圆满需要依靠一种方便法,相当于显宗和密宗共同勤作的一种修法。这个修法与前面的内容相比不那么深奥,也比较容易理解,与其他大乘佛法的修行也有相似之处,所以,今天的内容与前面有点不同。
荣索班智达造这样的论,应该是随顺未来众生的根基、时代的变化,以及各方面的不同因缘。所以,本品以另一种方式为大家传授大圆满。
| 现在,对不能如实安住于大圆满者,宣说以有勤作之方便寻觅道,
在前面的第五品中,可以说全部都是无勤作的修行方法,这对大圆满的利根者,或者具有殊胜信心的人,如一闻千悟的顿悟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一般的渐悟者或根基较弱的人,则很难一下子明白。所以,针对不能按照前面修法安住的人,这一品宣说有勤作的方便寻觅道。
| 也就是应当以大圆满的见解摄持。
今天所讲的这些道理,也是属于大圆满的殊胜法,虽然有勤作,但仍需要以大圆满的见解来摄持,否则就与显宗和其他宗派没有差别了。所以我要求,听众至少要接受过大圆满或者密法的灌顶,在这个基础上,大家要尽力护持誓言,依止金刚萨埵来忏悔,供护法等等。
| 为什么呢?菩提心大乐是法的根本,能除一切束缚之疾。
显宗中讲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真实胜义谛,或者说般若佛母、般若智慧,这在密宗中称为菩提心,也叫做大乐智慧。
大圆满见解所摄的大乐智慧,是一切法的根本,依靠它能遣除把我们束缚在轮回中不能解脱的所有疾患。所以,如果懂得了大圆满的见解,或者有了般若空性的见解,在轮回中便不会生恐惧心,一切都可以获得自在。
这一点在蒋华西宁的《菩提心修法》中有所阐述:
| 如《菩提心修法》中云:“普贤佛母未摄持,无论行持何善法,普贤之行亦魔业。普贤佛母摄持业,魔业亦成菩提行。”
普贤佛母,指般若空性或大乐智慧。如果没有被般若空性或大乐智慧所摄持,不管行持任何善法,比如布施、持戒等五波罗蜜多,或者念经、转塔等善法,实际上也会变成魔业。因为你有一种特别严重的实执,在它的摄持下行持善法,很容易变成魔业。所以,闻思修行般若或大圆满的见解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懂这一点,自认为在禅修、念经,但每个修法中都杂有特别严重的实执,这样会使这些修行无法成为菩提道的因,反而变成魔业。所以,我经常要求大家多听中观空性,或者密法本来清净的法门。
反之,如果被普贤佛母所摄持,那魔业也会转变为菩提行。本来可能走火入魔,甚至造恶业、做恶梦,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魔障和违缘,但如果你以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它们也会转为道用,变成殊胜的菩提之行。
我们都学过《般若摄颂》,而对于没时间学习《般若摄颂》的,可以学一学《心经》和《金刚经》。学了这些经典后,修行人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实执,做什么事情都会比较顺利。对于修大圆满或般若空性的人来说,即使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特别大的违缘,但因为空性的摄持,所有魔众最终都会惶恐而去,不会紧紧跟随。
因此,般若法门的闻思和修行非常重要。
| 其中调整心的方便在显宗与密宗中显然都有多种途径,
显宗中有许多调心的方法,密宗中同样也有,这一点大家应该了解。因为心是一切的根本,如果能调好心,成佛、做菩萨都没问题;如果调不好心,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宗镜录》中有一个很好的教证:“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萨、声闻缘觉,甚至一般的凡夫众生;心可以创造清净的天堂,也可以创造不清净的地狱。因此,佛说心是一切的根本,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如此,诸经续中将调心的方法归纳为六个方面。就像讲“大圆满品”时一样,荣索班智达先有一个略摄的总纲,接下来再详细解释每一个道理。
那么,是哪六个方面呢?在诸经续中,
第一,
| 提及了“如此断除静虑之六种过患、遣除十种障碍之静虑是解脱道”,
第二,
| 提及了“断除五过、具足八行之等持是解脱道”,
第三,
| 提及“蕴界处之法,受持、系住、摧毁、遮住、开启之等持是解脱道”,
第四,
| 提及了“调伏心自性难调六法之持诵与静虑是解脱道”,
第五,
| 提及了“具足瑜伽六窍诀之等持是解脱道”,
第六,
| 提及了“缘于身、心、本尊三者之静虑是解脱道”。
略说有以上六个。
| 诸如此类,虽然宣说了许多调整心的方便,但无法让人人都见到,也无法宣说,暂时只是讲这么多。
诸经续中宣说的调心方法非常多,一打开佛经、续部,里面的调心方法多到不可思议。但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所有的调心方法,包括密宗和显宗的调心方法,一个一个去修学是不可能的,甚至连阅读都很困难。上师们、善知识们也无法一一详尽宣说,所以暂时只能讲这么多。
| 宣说这些,会使行者随着各自信解而分别趋入,而且它们相互之间也相辅相成,为此只是解说这些内容。
宣说这些调心方法,会让众生根据各自的信解而分别趋入:有些人通过断除六种过患和遣除十种障碍就能得到解脱;有些人通过断除五过、具足八行而解脱;有些人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相辅相成,例如第一种人也可以修持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
下面荣索班智达为我们详细解说。
| 静虑的六种过患:
静虑的六种过患分为两个部分:寂止有三种过患,胜观有三种过患。
寂止的三种过患
| 随感受而散乱、随昏沉而蒙蔽、随坚固而固执,这三种是寂止不堪能的过患。
今天开始讲禅修,过一段时间你们也要闭关了。闭关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些问题:入禅定有三种过患;禅定的同时要认识心的本性,这样的胜观也容易产生三种过患。
| 前两种过患,就像油灯被外在的风吹动,不会很明亮;即使遮止自己近取的风,也会熄灭或趋向熄灭。
随感受而散乱、随昏沉而蒙蔽,这两者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像油灯,如果被外在的风吹动,那灯不会很明亮;如果为了挡风而把灯遮得严严实实,火焰也不会继续燃烧,灯容易熄灭或趋向熄灭。
所以,心往外动摇也不行,往里内收也不行。先讲往外动摇:
| 同样,住心以种种行而动摇,就成了散乱;
心随色声香味触而动摇,就成了散乱。
《二规教言论》中说,遇到种种外境时,自己的心没有主张,就像饿狗一样没有主见,别的狗一叫,它也跟着叫;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只要遇到外境中好看的东西、好听的东西、好吃的东西,六根识也马上往外跑。
往外散乱是有过失的。《大智度论》中说:“散乱之心,譬如风中燃灯,虽有光明,不能照物。”灯如果一直被风吹动,虽然有光,但遣除黑暗的力量不强。同样,心安住时,如果以种种行而动摇,那就成了散乱,不能成为真正的寂止、禅定。
这是第一个过患,即前面所说的“随感受而散乱”,因为外境的显现而散乱。
| 遮止自己的近取之行,心本身也正在灭或趋向灭。
心不断地往外散乱时,如果遮止所有分别念,就像把灯遮得严严实实,不让外面的风来动摇它一样,这样心就会过于内收,可能入于寂灭,或者趋向于寂灭。
这是第二个过患“随昏沉而蒙蔽”。
| 因此,遮止其他行,遮止不了自己的行。
过于往外散乱和过于内收昏沉,都是修禅定的障碍,这两者都要远离。
| 第三种过患,是指在后面的忆念恒常专注在前面的忆念上,就像水滴一样。
第三种过患是“随坚固而固执”,即心专注于某法时,一直想着“我应该这样禅定”。
比如,安住于万法皆空的境界时,前一念在执著空性,后一念继续想“我应该在空性上安住”,始终专注在一个念头上,就像水滴,一直连接不断地滴,没有机会换一个位置。这样的修法也是一种障碍。
| 虽然对一个所缘堪能,但无法趋入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即是障碍。
虽然你能够专注于一缘,但无法趋入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
按理来说,禅定就像佛陀在《楞严经》等经典里讲的,最后要进入无量无边的等持。但如果心只能专注在一个地方,那只能学一个,除此之外,更不可思议的境界没办法开显。本来要开启无量的禅定门、等持门,但对你来说,就没有机会了。
有些人只能学一个,其他什么都不行。例如,五部大论中,今年学中观,明年也学中观,除了中观,因明也不懂,续部也不懂;有些人一直学前行,今年学前行,明年学前行,前行学了十多年,其他什么都不学。虽然这不是禅定,但也是一种专注,一直专注就钻进去了,其他修法没办法展开。
当然,人的根基各不相同。有些人一生专修,例如念佛、修大圆满,这样也很好。有些上师认为专修非常重要,如果不专修,就会变成杂修、杂念。但这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对专注的学科特别精通。我们现在有中观专科、净土专科、密续专科,但有时候多学一些也无妨,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如果自己有一定能力,对五部大论、显宗、密宗、世间、出世间都应有所涉猎,特别是将来要摄受弟子、面对社会时,广闻博学尤为重要。如果你只想成为山中闭关的修行人,那么一心念佛、一生禅修,或者白天晚上只念“嗡班匝儿萨埵吽”也可以。但有些人既不专修,也不广闻博学,每天都在散乱,这样不是很好。
以上讲了寂止的三种障碍。
胜观的三种障碍
| 胜观的三种障碍:
禅定要寂止与胜观双运。那么,胜观的三种障碍是什么呢?
| 第一,以执著贪恋而遮止,是指由于远离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无论显现什么禅定境界,都离不开执著贪爱,从而阻挡解脱,即是障碍。
如果没有证悟法无我,对空性一点都不了悟,那么在禅修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境界,比如明、乐、无念,都难以避免执著,这样就会障碍解脱。
我们经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祖坛经》中也说:“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还说:“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如果对外不散,对内不乱,不执著任何相,这才是真正的禅定。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对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有一点把握。现在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每天都在坐禅,早晨起来坐禅,晚上睡觉前也坐禅,甚至天天闭关,但如果著相的话,未必是好事,是否会出现违缘也很难说,因为其执著心太强。
以前,玉科喇嘛的弟子中,有一个人一直闭关禅修,后来出了问题。上师为他纠正,不准他继续闭关,而是在佛像前发愿不再禅修,先念一亿遍观音心咒,念完之前不得禅修。那人念完一亿遍后,修行境界大有提升,随后才开始继续禅修。
玉科喇嘛在色达、炉霍等藏地小范围内,是一位很有加持力的善知识。他当时培养的大德,在乱世期间都有很高的修行境界。然而,他对每个人的摄受方式不同,与法王如意宝的方法不太一样。法王如意宝在大众中讲密法、讲窍诀,可能由于弟子太多,无法逐一沟通。而玉科喇嘛发现有弟子过于内收时,会用石头画一个棋盘,亲自与弟子一起下棋,让他稍微放松一下。
以前学院规定不准看电视、不准下棋时,有些小喇嘛就抱怨:“玉科喇嘛都可以下棋,为什么我们不行?”管家说:“如果你们有玉科喇嘛的境界,这么做也可以。”
所以,闭关时要注意,如果觉得不舒服或状态不佳,建议最好先不要闭关,先听听法、念念咒语,否则,越闭关,问题可能越严重。那些没有扎实闻思基础的人,对五部大论一无所知,连五加行都没有好好修过,刚学佛、刚出家就急于闭关,这样打坐是没有用的。如果靠分别念也能成就,很多动物早已成佛了。所以,这方面一定要谨慎。
| 第二,所谓的随有无而退失,是指由于对缘起法愚昧不知而如何思维都会堕入有边或无边,从而退失智慧,即是障碍。
有时候我们的修行缺乏智慧,尤其是不懂中观和《大圆满心性休息》,要么堕入“有”的边,对光明特别执著;要么堕入“无”的边,对空性特别执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缘起法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没有理解,容易堕入两边。
《入楞伽经》中云:“有无是二边,乃至心所行,净除彼所行,平等心寂灭。”这里讲得很清楚,“有”和“无”都是边,乃至心和心所的行境也是边,所以要净除所有分别念的行境,最后以平等心寂灭一切。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
这里讲到,堕入“有”和“无”的边,主要是因为对缘起空性的了解较少。
| 第三,所谓的以见识短浅而盘旋,是指由于闻思的智慧浅薄而不知趋入任何禅定境界,就像鸟在黑暗中走投无路一样,从而心盘旋纠结,即是障碍。
因为没有很好地闻思,大乘的禅定境界就无法趋入,禅修时不知道该修什么,特别愚昧,就像鸟在黑暗中走投无路一样。麻雀、乌鸦如果被关在黑室中,什么光明都没有,它们就找不到出路。同样,有些人禅修时没有上师的引导,自己也没有广闻博学,这种修行确实很可怜,而且可能会有很多耽著,这样的耽著是不能解脱的。
以前,萨绕哈巴尊者和他的妻子在一个地方修行。有一次,他告诉妻子想吃萝卜咖喱,妻子就去准备。结果,妻子端着菜回来时,萨绕哈巴尊者入定了,这一坐就是十二年。后来,他一出定就喊妻子:“萝卜咖喱做好了没?”妻子回答:“你入定十二年,竟然对咖喱的贪著还没有断。”萨绕哈巴觉得很惭愧,就决定去山里禅修。妻子对他说:“身体寂静并非真正的寂静。心断除一切执著分别,才是真正的寂静。”萨绕哈巴听了她的话,断除分别与执著妄想,很快得到了大手印的无上成就。
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老和尚在终南山静修时,大概六十几岁。有一年冬天,他在锅里煮上了土豆,然后就像往常一样打坐,不知不觉就入定了。后来有一位道友来探望他,发现茅棚外全是老虎的脚印,吓坏了,以为老和尚被吃掉了。打开门一看,老和尚正在坐禅,于是用引磬请他出定。虚云老和尚一睁眼就问:“土豆煮好了吗?”当他来到锅前开锅一看,锅里的土豆坚冰如石,他一算时间,才知道自己已入定半个月了。
所以,有些大德在入定时,还是有一种细微的执著。当然,对于基础很好的人,如果以智慧和方便摄持,应该不难克服这种障碍。而我们这些人,不要说入定半个月、十二年,才坐了半个小时,就已经睡着了。有些人在班级里坐禅时,不到十分钟就开始东倒西歪,甚至嘴巴张开,旁边的人一直好奇地看着。当然这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安住得特别好,还是很随喜大家坐禅的功德。
不管怎样,修胜观时,如果智慧不足,修行确实容易走偏。
以上是胜观的三种障碍。
| 虽然这些是真实的障碍,但主要成为生起寂止与胜观的障碍,因此过患极大,为此称为禅定六过。
前面提到的这六种是真实的障碍,它们主要是寂止和胜观的障碍,过患非常严重,因此被称为“禅定六过”。
下面的内容稍微难懂一些。
| 单单是“随感受而散乱”这一种过失,也宣说有五种过失。如云:“当断粗念山,相状与运行,受感觉五过。粗细二分别,大小二相状,行有长与短,受有明不明,感觉显现二,疾速与缓慢。”
寂止的三种过失中,第一种是往外散乱,它也有五种过失。《一切如来秘密智慧意精华瑜伽成就续》中说:分别念、相状、运行、感受和感觉,总共有五种过失,细分则有十种过失。具体是怎么分的呢?分别念有粗分别念和细分别念,相状有大相状和小相状,运行有长运行和短运行,感受有明和不明,感觉有疾速和缓慢,共十种过失。
下面逐一解释:
| 这同样是分别念的差别,但以粗细的差别与行相的差别而分。行相的差别是指,分别以外境的有实法而分;相状是以贪执与执著而分;运行是以相续而分;受是以领受而分;感觉是以出入而分;
分别念是以粗细的差别、行相的差别而分,下面还有以次第而分;相状是以实有和贪执而分;运行是以相续而分;感受是以领受而分;感觉是以出入而分。
下面再进一步宣说。
| 粗细是说次第与差别二者。总的归纳起来,细微也有两种,即细微智慧与细微执著;粗大也有两种,即粗大智慧与粗大执著。
粗细各有两种。这两者是怎样安立的呢?
| 诸位智者是智慧粗大、执著细微,
一般来说,粗大带有点贬义,比如在《入中论》里讲布施时,说“悲心下劣心粗犷”。但这里的智慧粗大,是指智慧广大的意思。
诸位智者的智慧是粗大的,执著是细微的。
| 智慧粗大即是指领悟一切所知,
能精通五部大论、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知识,这就叫智慧粗大。
| 执著细微即对有实法与相状无有贪执。
那么,什么叫执著细微呢?就是对有实法没有特别执著,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有些发心人员执著很少,发心五年、十年,从未与任何人发生矛盾,做的事情让人人都满意;而有些人做的事情却让别人很不满,自己也特别烦恼。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也许是学识的原因,也许是自相续中的执著所致。
我有时候很好奇,有些发心人员,不管放在哪个岗位,大家都很满意,跟任何人都能和睦相处,做事情也很圆满;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差,智慧不高,烦恼特别强,实执心也很重。
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自我反省,给自己“过秤”,做个评价:你是智慧粗大,还是实执粗大?“我的智慧连一部论典都背不了,烦恼又重,来到这里后,三年中跟九个人打过架。”我以前读小学时也是这样,两年半的时间里,几乎跟班上所有人都打过架。所以,有些人确实是智慧特别细微,执著特别粗大。
反之,执著细微的人,能够领悟一切所知,因为他们将一切都看成如梦如幻,尤其是对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利益,基本上没有什么执著。如果没有执著,又怎会与人冲突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人还是要自我观察,这也是智者的法相。
| 诸愚者是智慧细微、执著粗大,智慧细微是指不能领悟一切所知,
愚者则相反,他们是智慧细微、执著粗大。
智慧细微是指什么都不懂,既不懂世间法,也不懂出世间法,连吃饭的基本规矩都不懂。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连特别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智慧极为有限。
这里的“细微”并不是细致入微的意思,也不是指这个人很细心,而是藏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智慧细微是指智慧很渺小,只有一点点。
| 执著粗大指不离执著贪执有实法。
愚笨的人执著特别重。
你们观察一下各个班级和发心群体中的成员,有些人真的很受欢迎,“这个人很好,技术也好,人品也好,智慧也不错,而且吃得也少。”(众笑)因为吃得太多的话,小单位也养不起。确实,执著少、智慧大的这种人,谁都喜欢,因为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心。
人的冲突、烦恼和痛苦,全部源于自私的心。如果自私的心特别强,从平时的交往中就能看得出来。
我们学院的藏族堪布、堪姆,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从2013年以来,每年的负责人总体上都很优秀。在这些优秀的人中,有些人的办事能力和效率特别高,做什么都烦恼很少,让人很随喜、很羡慕。我们降魔洲这边的堪布、堪姆和法师中,也有不少人做事很有计划,自己有意乐,修行很不错,烦恼几乎看不到,也不参与是是非非。
相比之下,愚者整天纠结于细枝末节,“这个人的看法和我不同,他是不是在说我”,整天把精力花在这些小事上。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不会执著于个人的得失,最重要的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调伏自心。否则,明明有很多重大事情却不关心,反而只看重那些小事,这是不合理的。
| 因此,修无分别时,智慧细微、执著粗大的心不是解脱道,与无想等持同分,因此是道障。
无想等持的优点很少,表面上无想,但实际上,内在的分别念还是很严重,所以是道障。
| 所以,首先从智慧粗大、执著细微的心开始串习,以证悟与执著细微的威力,使智慧越来越细致入微,最后远离五种分别,心自觉性不灭,就称为见谛。
“五种分别”,也可以称为五种散乱,即分别念、相状、运行、感受和感觉。其中,“分别念”讲了这么多,而其他的四种,荣索班智达没有详讲。
| 感受到这些,通过缘取对境的分别与缘取对境的能取分别两者接近寂灭,那么就认定获得了心的暖相。
能取所取的分别念越来越少时,就会获得暖相。
| 何时感受不到细微执著而感受得到细微智慧,即不能断定为道的暖相。
如果感受不到粗大的智慧,只能感受到粗大的实有执著,此时不能断定为道的暖相。因为他执著得太厉害,智慧还无法显现。
这里需要转个弯。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执著很大、智慧很小,那么他还没有得到暖相。以前有个人问蒋贡扬嘎堪布:“什么叫无明?”堪布回答:“像你现在这样什么都不懂,就叫无明。”
十种障碍
下面讲十种障碍,先讲九种道障,还有一种自性障碍。
| (十种障碍:)其中的九种道障,即禅定不动、道沉没、明了,这三者障碍正勤。
三十七道品中,有正勤、正定、正念。首先,禅定不动、道沉没、明了这三者,能障碍正勤。怎么障碍呢?
| 即使这般不动摇,但不舍前面的道,并且不勤于获得其他道,如同住在窝里的麻雀雏鸟;
第一种是“禅定不动”。即自己之前得到一个禅定,就安住其中一直不动摇,不愿舍弃之前的境界,不精勤于获得其他道。比如,以前学过某人的禅定修法,整天只观修这个,除此之外,从来不修其他的法,也得不到其他的道。
这就像住在窝里的麻雀雏鸟,因为没办法飞翔,只能天天待在窝里。有些修行人每次入定时,只懂得一点点,从不改变,不修菩提心、空性见,一直墨守成规,这也是一种障碍。
| 如是道沉没也不勤作,如同插入靶子里的箭;
第二种是“道沉没”。即入于一种禅定的道中,一直沉没在那里,不精勤于其他道。
如同插入靶子里的箭,因为箭已入靶子,别人则无法使用。有些人进入禅定境界后,始终不出来,这也是一种障碍。
| 即使变得极其明了,也不勤作,
第三种是“明了”。也就是,对于某些修法观得特别清楚,一直耽著于这种外相。
| 如同明亮的对境掌控根识。
所谓“明亮的对境”,即色法、声音、味道等。比如,当你看到一些景物时,觉得“这里的花布很好看,那里的灯很漂亮”,这些色法就掌控了你的眼识;或者“今天听到的摇滚乐特别棒”,这些声音掌控了你的耳识;“今天吃的火锅太香了,听课时还在想,明天还要去一趟”,这些味道掌控了你的舌识。同样,有些人观一尊佛像,观得极其明了,如果一直耽著它,这也是一种障碍。
以上是正勤的三种障碍。
| 希求心生多种智慧、
入禅定时,过于希求多种智慧,也会成为一种障碍。
有些人一会儿学因明、一会儿学俱舍,同时听几门课,但没有一门课学到究竟。这里听一点,那里听一点,这个要学,那个也要学,结果禅定修不好,五部大论也学不好。虽然这种求学精神不错,但正如格言中所说:一只脚还没站稳时,另一只脚就抬起来,这样可能有点危险。
| 希求获得神通、
“我有神通多好啊!”以前提婆达多因为别人都得到了神通,而自己没得到,感到很伤心。他向弟弟阿难求助,阿难便为他讲禅修方法。结果他得到神通后,变得傲慢起来,想与佛陀抗衡,并用神通迷惑国王。如果他没有神通,国王就不会听他的,最终这成了他的道障。
| 希求展示相状神变,这三者遮障正定,
在别人面前希求展示神变,也会障碍真正的禅定。
以上是正定的三种障碍。
| 比如家长们为了求得酥油的精华而依靠许多奶牛,如果贪执它的牛奶与酸奶,就会障碍获得酥油的精华。
如果贪执牛奶、酸奶,肯定得不到酥油的精华——你们可能没有经验,但我对此非常熟悉。
同样,如果你一心想得神通神变、各种智慧,追求文凭、学位,经常这样想,禅定就无法实现,大圆满的修行也不成功。
接下来还有三种障碍:
| 希求自己的心获得无上之法、对自己的见解生起我慢、轻视他人的见解,这三者遮障正念。
大家应该明白,“我自己要得高法”“我的见解很了不起”“我看不起别人”,这三者肯定遮障正念。
荣索班智达就像个智慧老人一样,一会儿讲这个,一会儿讲那个,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又开始讲。
| 正念是指不忘失而护持了义的经义、诸位殊胜善知识的教言。如果有这些障碍,那么就会舍弃它们,
正念是什么呢?是一直不忘失佛经的意义和善知识的教言。如果有了这些障碍——贪求高法、自傲、轻视他人,就会舍弃佛经的意义、上师的教言。
| 如同国王或大臣之童子以骄慢狂妄,不作意圣贤的教言。
现在也有一些官二代、富二代,整天花天酒地,虚耗人生。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情况,包括非洲也有许多有钱人,他们什么都不缺,经常出国玩乐。因为他们非常傲慢,所以不接受老师的教言,有些学校也不愿接收背景复杂的官员或富豪的后代。
这里说,有些国王和大臣的儿子很骄慢。虽然我们不是国王和大臣的儿子,但如果心存傲慢,觉得自己的见解很高,这样其实也得不到殊胜教言,更不会认真听课。
特别是那些学历较高的人,往往会有一些傲慢,因为读过博士或研究生,或者是名校毕业,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那些连初中都没读过的人——其实,别人虽然没有读过初中,但也许在背诵、修行等方面超越你,所以不能傲慢。
这以上讲了九种道障。
| 第十种是自性障碍,十法行如同木板之面相互遮障,因此是说“安住于禅定等大义者,不应行持缮写等小义之法行”的意思。
《辨法法性论》《辩中边论》《现观庄严论》中都讲到十种法行,如缮写、读诵、供养、持诵等。如果我们专注于其中一项,其他的暂时就无法进行。比如,正在念经时无法禅修;正在供养时,也无法做其他的事。这就像层叠的十块木板,不管哪块在上面,下面的都看不到。同样,凡夫人的善行,在一个时间内只能专注于一个,其他的都做不了。因此,选择禅修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喜欢天天化缘、供花,表面上看这也是善行,但行善时要选择最重要的,比如修菩提心、空性和大圆满。现在有些人念诵非常精进,这虽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修一点菩提心和空性,真正断除相续中的实执。虽然念诵也有功德,但与禅修相比,差别很大。
做事情时,要选择最重要的去做,不那么重要的就暂时放在后面,否则,一个凡夫人精力有限,很难把所有的善事都做完。就像十块木板叠在一起时,只能看到最上面的那块。同样,有些人非常积极地造佛像、装藏、转绕,这些虽然都很殊胜,但不如修菩提心和大圆满。
因此,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多修一些更甚深的法,经常安住于大圆满的禅定境界中。在有空余时间时,再去做其他的缮写、念诵、供养等。行持十种法行虽然也很重要,但真正进入大圆满的无勤境界更为重要。
| 以上宣说了要遣除禅定的所有障碍过患而趋入解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