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39课
2021年9月29日
《入大乘论》正在讲“大圆满品”,这一品涉及菩提心的自性、菩提心的殊胜性、菩提心的三十个歧途、菩提心的安住方法四个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在讲的是最后一个部分。
荣索班智达在这一部分引用了许多续部中的教证,同时还引用了藏地吉祥音六个灯中的部分内容。相比之下,印度仅有蒋华西宁的《菩提心修法》被引用,这表明荣索班智达对吉祥音的论典特别重视。
荣索班智达在藏传佛教中是较早造论的一位大智者。前面提到过,他的造论风格较为特殊,与印度的造论风格基本相同。如果有机会,你们可以看看荣索班智达的其他论著,例如《密宗誓言广解》《大幻化网注释·三宝释》,以及其他一些小论著如《文殊真实名经总纲》和《窍诀见鬘论释》。
现在我们讲《入大乘论》中最后的修法部分。前面提到心如虚空,没有任何勤作,虽然如此,但像大海涌现波浪一样,里面可以显现种种功德。前面《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的道理已经讲完了,接下来的内容实际上更适合接在前面。
| 承许果无勤作,与了义经藏中所说的“无上大密谁证悟,是无勤果彼成佛”也一致。
在显宗了义的经典中,也承认以无任何勤作的方式得果的道理。具体怎么承认呢?“无上大密谁证悟,是无勤果彼成佛。”虽然没有找到这个教证的来源,但其意思是,心的自性即无上大密,谁通达它,谁就可以在无勤中获得佛果。
所以,不仅大圆满中讲到了无勤作的道理,显宗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很多研究《入大乘论》的智者表示,虽然没有找到这个教证的具体来源,但在显宗某些经典中应该是存在的。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显宗中也强调要了解心的奥秘,如果没有证悟心的奥秘,那离苦得乐是没有可能的。如果我们对心的本体没有认识,即使用物质来获得快乐,也只能得到部分满足,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显宗对观心也非常重视。
| 关于以大悲利益众生之理,《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又云:“无分别等性法身,持而不得如水月,普贤如来之游舞,示现阿勒嘎勒深。”
在获得无勤的果位后,如何利益众生呢?续部中说:无分别的等性法身,在众生界中可以显现,但它“持而不得”——虽然显现,却没有实体。如水中的月影,本性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有些大德也说,无生的法身如虚空,无灭的报身如日月。
“普贤如来之游舞”,实际上是指大悲周遍,普贤如来与普贤佛母无二无别,显现于众生界中。这是什么样的呢?
“示现阿勒嘎勒深”,以智慧和方便双运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让众生获得解脱。这里“阿勒嘎勒”指的是甚深的智慧和方便双运。
今天,智慧、悲心讲得比较多。大家要明白,不管在因地、道地还是果地,因体果的每个阶段都不能舍弃大悲心和智慧,智悲双运很重要。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得到菩萨的果位,也没有成佛,但修行不能离开智慧和悲心。如果没有智慧,只有悲心,这种悲心可能成为束缚之因;如果只有智慧,没有悲心,也不能利益众生,无法成为大乘的修行。
智悲双运,今天理论上讲得比较多,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要自我观察:自己是否有无我的智慧?是否有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如果有,今天的课你听起来会有感觉;如果你对智慧和悲心漠不关心,只关注其他知识,那么这堂课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
| 法身的自性是无分别、平等性,因此如同虚空般周遍一切。
虚空周遍一切地方,同样,空性也平等周遍一切法。
| 于其中如如不动的同时,佛陀的一切神变并非无有,就像虚幻的游戏一样幻化,
就像幻化师可以幻变出各种事物,无有任何实执的佛陀也能在众生面前显现种种相。《华严经》中云:“譬如大幻师,示现无量身,如来亦如是,普现一切身。”
其实,网络世界也是大幻化师的幻变,一打开电脑、一打开手机,不管想看什么样的幻变,都能在你眼前展现。佛陀也是如此,在每个众生面前显现清净的化身、不清净的化身,以种种形象来利益众生。
| 持而不得如同水月。
虽然显现上利益众生,但没有真正的实质,就像水中的月影,虽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却无法捞出来。
有些人说,学完《宝性论》后对《入大乘论》有了更大的信心,学完《入大乘论》后对《宝性论》也有了更大的信心,这两者相辅相成。确实,大多数人在学习佛教相关课程时,应该多学习般若空性方面的内容,如《中观四百论》、《中论》和《入中论》。之后再学习《法界赞》和《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既不局限于显宗,也不局限于密宗,不属于一转法轮,也不属于二转或三转法轮。可以说它是佛教的总纲,是既讲理论也讲修行的一部论典。只有学了这些道理,我们才会更加明白。
| 以这样的自性,一切众生都安立为普贤如来的庄严,
本体是空性,自性是光明,以这样的自性,将众生安置于如来的庄严,即是大悲周遍。在众生界中显现这样的妙力,叫做普贤如来的庄严。
| 以方便与智慧的甚深行为令得解脱,
依靠方便和智慧来让众生得到解脱。
| 因此说“普贤如来之游舞,示现阿勒嘎勒深”。
“阿勒嘎勒”是我们每天常念的元音咒和辅音咒。“阿勒”是梵文中的十六个元音;“嘎勒”是三十四个辅音。元音本身无法表达什么,只有辅音加上元音时才会发出真正的音,其他文字也是如此。藏文的元音只有四个,辅音有三十个。
“阿勒嘎勒”的功德,希望你们能记住,因为每次开光仪轨的后面都会念诵“嗡阿阿俄俄热热乐乐……”。早上起来、晚上睡觉或念完仪轨后,也会念缘起咒和“阿勒嘎勒”,这对成就修法非常有帮助。
在我以前翻译的《百咒功德》中,“阿勒嘎勒”也包含在内。书中讲述了“阿勒”十六个元音的功德和“嘎勒”三十四个辅音的功德,你们方便时可以查阅一下。
| 其中,“阿勒(ཨ་ལི)嘎勒(ཀ་ལི)”在此指以是普贤如来、是普贤佛母、是无二之义而示现净化调化虚幻世间的事业。
“阿勒”代表智慧,“嘎勒”代表方便。这里“阿勒”是空性,“嘎勒”是显现,或者说“阿勒”代表普贤佛母,“嘎勒”代表普贤如来,“阿勒”与“嘎勒”两者无二无别,示现净化调化虚幻世间众生的事业。
接下来,荣索班智达把梵文和藏文结合起来解释“阿勒嘎勒”,用梵文声明学进行搭配。为什么是“阿勒嘎勒”?这个原因在下面详细讲述。“阿勒”分开讲,“嘎勒”也分开讲。今天的内容相对容易理解,不像上一品里的因明学和声明学,很多人听了会有些害怕,一两节课都在“坐飞机”。
| “短阿(ཨ)”是指一切无生之义;“长阿(ཨཱ)”是指行持大悲的事业不间断之义。
“阿勒(ཨ་ལི)”中的“短阿(ཨ)”,是指一切无生,也就是空性之义;“长阿(ཨཱ)”是行持大悲的事业不间断之义。
| “短嘎(ཀ)”是能作之义,即以大智慧驾驭一切之义;
“嘎”也分为短的和长的。
| “长嘎(ཀཱ)”是令众生由处行于处之义。
意即众生从一个地方转生到另一个地方。
有些道友经常换班,每年换一个,有些连半年都没到,又要申请换班。我那天遇到一个道友,问他是哪个班的,他说某某班。我问他在那边待了多久,他说已经十多年了,一直没有换班。我说:“还不错,你比较稳重。”
法王如意宝曾说过,如果有清净观,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依止一百多位上师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清净观,或者想一心一意依止一位上师,像仲敦巴尊者那样也可以——他主要依止阿底峡尊者。有些人可能喜欢学阿底峡尊者,每年换一个法师,最后换来换去无所适从。这种特别喜欢到处跑的人,就叫长嘎。
| “拉(ལ)”是指“拉雅德哲那”,是取与受之义。
“阿勒嘎勒”中有两个“勒(ལི)”,“勒”去掉上面的“革革(ི)”,就是“拉(ལ)”。
在梵文中,“拉”有获取和接受的意思。
| “革革(ི)”,如果另行解说,则从形状方面,如同大象的鼻子,以大悲不舍众生的总持之义;从名词的角度称为“布哲朗嘎”,指以大智慧的总持来受持一切法之义。
“革革(ི)”,是上面一个弯弯的元音,就像象鼻一样。
“革革”有两个意思:从形状来讲,它像大象的鼻子,表示以大悲心不舍众生的总持之义;从名词的角度解释,意指以大智慧的总持来受持一切法。也就是说,“革革”的形状是大悲,它的意义是智慧。单单一个“革革”,就是智悲双运,非常厉害。所以不要轻视藏文,每一个词都有深刻的含义。
| 与“拉(ལ)”结合来讲,是证得甚深方便与智慧的行为之义。
在“阿勒嘎勒”中,“阿”是空性智慧,“阿勒”是智慧与方便双运;“嘎”是方便,“嘎勒”是智慧与方便双运。“阿勒嘎勒”有这么甚深的内涵。
其实,印度声明学与藏文文学结合起来,有许多甚深的意义,包括百字明、六字真言、莲师心咒等,用声明学解释并不简单。“嗡玛呢巴美吽”看似简单,实际蕴含深意。
荣索班智达精通声明学,他在讲大圆满时,展示了前世作为班智达的智慧。不过这些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知道,每个字的背后都有很多深刻的因缘缘起。为什么每次在仪轨后面要念元音咒和辅音咒,它的甚深涵义就在其中,但归纳起来就是智慧与方便。
“阿勒嘎勒”中的“阿勒”,在藏地口语中还有小孩、娃娃的意思。一般在炉霍,小孩被叫做“阿勒”;在色达这边是“雅意”;而在炉霍农区是“阿勒琼琼”;甘孜那边叫“嘎嘎”;德格称之为“布俄”。不同地区对小孩的称呼各异。藏文中一般用“续巴”。
以前我在甘孜读师范时,有位多吉老师每天给我们讲一遍“小孩”的不同名称。刚开始我们很喜欢听,觉得“这个老师好厉害,各地的方言都知道”。但第二次时,就不觉得稀奇了。到了第三次,甚至有点厌烦。
所以,法师们知道的公案和教证,用得太多会让听众感到厌倦。现在我好像是第二次说这个内容,虽然以前说过一次,但第三次就不说了,不然你们也会生厌烦心。
| 依此宣说了如何利生的道理。
依此宣说了如何利益众生的道理。没有智慧和方便,就无法利益众生。《维摩诘经》提到:“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只有智慧而没有方便不行,没有智慧而只有方便也会被束缚,具足智慧和方便才能真正解脱。
所以,智慧和方便确实很重要。《华严经》说:“智慧及方便,所行清净道,乃至千亿魔,皆所不能坏。”若具有智慧和方便的清净道,成千上万的魔众也无法摧毁你。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方便相当于情商,智慧则类似于智商。有些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智慧非常超群,做人做事等方面,善巧方便俱全;有些人虽然智慧很尖锐,但情商不行、方便不够。如果一个人智慧和方便都具足,那既能自己修行又能利益众生。
有些人一生中做的事情比较多,有些人在短短的人生中只能做一点点事。做事情的过程中并不简单,可能会遇到种种问题,但如果自己完全是一种利他心,即便有一些冲突,也很容易解决。
现在很多数学家和科学家经常研究博弈论。所谓的博弈论,不管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商业领域,都有一种竞争、一种冲突。但如果有智慧,所有事情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迎刃而解,并且获得双赢,双方都能受益;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可能会两败俱伤。但若完全是自私的心态,想害别人,到头来反而会让自己受损。
博弈论的最高境界,是以利他心对别人有一种让步。否则,就像两辆车在狭窄的路上相遇,双方都不让,可能耽误很长时间,不仅自己过不去,后面的车队也无法通行。如果一个人牺牲自己,给别人让路,虽然付出一点代价,但其他人能通过,最终自己也能顺利通过。
所以,智慧和方便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需要。如果我们拥有大乘佛教的智慧和方便,不仅能展现出利他心和包容心,还能提供一种非常高级的解决方式。否则,在一般人之间的冲突中,我有时会遇到两边矛盾实在无法调和的情况,只能让他们斗下去。表面上看,他们都说是为别人好,似乎是出于利他心,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特别坚固的自私自利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让他们自行耗费时间,最终看谁先累了或让步。这种博弈、冲突或世间矛盾,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行为。
现在的世界,从新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你恨我,我恨你,彼此说着极其难听的话。在这种复杂的世界中,如果能够怀有大乘思想,或许可以互相退一步。
事实上,现在世界上的技术、物质和资源,足以让许多人自由自在地享用。然而,占有大量地球资源的一些人,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垄断,根本不考虑他人。这种思想和行为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一种悲哀。如果没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不论是个人之间还是国家之间的冲突,都显得很正常。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在的世界很复杂,甚至可能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但这实际上是凡夫人的本性,并不奇怪。
就像天气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样,整个世界上的万物也会经历各种变化。我们个人也会有自己的春夏秋冬,一段时间内可能感到轻松快乐,而过一段时间又是最寒冷的时期,再过一段时间又迎来春天。人生中也有类似的循环。
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拥有智慧和方便,依靠自己的福德,可以享用应得的资源。同时,如果具备利他心,也可以尽情地分享给众生。这是关于智慧和方便的简单分析。
下面也是《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的教证。
| 如云:“彼即阿与庄严达,巴与散射分支时,一切世间之行境,显现佛语甚深性。”
其中“阿”指长阿(ཨཱ),是大悲事业行不间断之义;“庄严达”,是指行持事业;能庄严是指大智慧安住于无有戏论的境界中如如不动;
“阿”代表大悲事业不间断;“庄严达”主要讲智慧,即远离戏论的境界。“阿”和“庄严达”是智悲双运的意思。
| 所谓“达(ཏ)”是指智慧的自性,即月轮之色(现而无自性)。
实际上,这种智慧并不是实有的。所谓“月轮之色”,虽然注释中没有详细解释,但我认为应该是现而无自性的意思。因为前面提到了“持而不得如水月”,所以月轮之色是指月轮的形色,就像水中的月轮一样。智慧的自性就像月轮的形色,显现但没有自性。
“巴”指的是什么呢?
| “巴(པ)”是指令一切众生解脱于此二者的本性中。
“阿”相当于本性空性;“庄严达”则是自性光明;“巴”是令一切众生解脱于智慧与悲心双运的体性中,是大悲周遍的意思。
| 这并不是另行存在,一切众生的共同行境就是这个。然而,在具有宿缘者前,以根基的次第而显现救护者,
一切众生的共同行境,就是智慧和悲心无离无合而双运。但在有缘众生面前,根据各自的根基、福报和业力,显现为救护者——或是显现为声闻,或是显现为金刚上师,或是显现为大菩萨,或是显现为一般的老师,或是显现为好友。总之,在有缘者面前,可以显现为相应的善知识。
我以前也提到过,我在放牛、读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以及来学院的过程中,遇到的都是善知识。所以,我觉得自己很有福报,总是不断地遇到救护者。不然,如果一路上遇到的都是恶友、屠夫等,真的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否还活在人间。
有缘者是这样的。
| 无缘者前则不会显现。
每个人的福报有很大差别。如果没有缘分,善知识就会擦肩而过,不会显现。《大智度论》云:“诸佛菩萨功德力,能度一切众生,但以众生无和合因缘故。譬如大火常有烧力,但以薪不近,故不得烧,近则能烧。”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的,但对于无缘的众生,佛菩萨也无法度化。就像火有燃烧的能力,但木柴不靠近它的话,火再怎么能燃也没办法。
所以,虽然有些善知识住世,但众生自己没有因缘,没有去听法,没有去亲近,那就没办法。很多善知识和高僧大德住世时,附近的有些人都没有去拜见,连一个偈颂都没有听过。像我们色达这边,当时特别伟大的上师如意宝住世,但没有结上缘的众生也是有的。
| 虽然不这般显现,但方便与智慧的自性在放射分支的同时,仍然共同周遍,
虽然度不了无缘者,在他们面前也无法显现,但这种智慧与方便的自性周遍于一切,如来藏周遍于一切,佛性周遍于一切。
就如同学校里该学的知识都有,老师也有,但特别调皮的孩子却无法从中学习。这并非资源的缺乏,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因缘。有些孩子即使进入名校,依旧不愿意待在其中,最终什么都没学到,甚至还学坏了。
| 因此说“巴与散射分支时,一切世间之行境,显现佛语甚深性”。
这三句的意思是,大悲与智慧双运的光芒,在任何时刻都在散射。所有众生的行境——无论是大悲与智慧双运,还是追求福德和快乐,每个众生都有这个机遇,但无缘众生没办法得到。这显现了佛陀语言的甚深性。其他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只能讲述世俗的一些显现,而更深奥的缘起性空之理,任何世间智者都无法揭示。这就是佛陀无与伦比的伟大之处。
以教证说明智悲双运之理
| 《大鹏续》中云:“观察无有安置善大种,现量不现贪恋而满愿,远离自他导师珍宝藏,宣说无成对境无我悲……为境贪相无有回向缘。”
这个教证稍微难懂一些。
一、“观察无有安置善大种”
“观察无有”,如果对万法进行观察,都是不存在的。“安置善大种”,指的是善妙显现。
二、“现量不现贪恋而满愿”
| 菩提心没有现行之法,但能满足一切所需;
菩提心没有现量能显现的法,也没有贪执,但它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
三、“远离自他导师珍宝藏”
| 虽然不缘自他,但能究竟利益自他;
虽然在菩提心中没有缘自己和他人,但究竟而言,佛陀能圆满自利和他利。导师相当于珍宝,珍宝可以利他;它的自性有价值,故也有自利。
四、“宣说无成对境无我悲”
| 虽然没有所成就的对境,但能生起无我的大悲;
如果以智慧来观察,生起悲心的对境是不成立的,但即便如此,也可以生起无我的大悲心。
无我的大悲心,一般人很难理解,但确实存在。《大宝积经》中讲:“大悲利益诸众生,而实无人无寿者,不见众生而利益,当知此事甚为难。”我们常说以大悲心利益众生,但若用究竟的智慧来观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不见众生,又怎么利益呢?
其实这个道理很深,《入中论》提到过缘众生的大悲心、缘法的大悲心、无缘的大悲心——虽然对境并不成立,众生如梦如幻,但无我的大悲心还是可以安立的。
五、“为境贪相无有回向缘”
| 虽然以悲心贪爱众生,但没有普皆回向的所缘,这就是“无我悲”。
虽然以大悲心贪爱众生,但没有普皆回向的所缘境,这就是无我的大悲心。
这样的道理,用现在的西方逻辑观察时,可能有点难以接受:“没有众生,怎么会有大悲心?贪恋众生,怎么会没有所缘?这些完全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以分别心来思维时,感觉这确实不按常理出牌,不符合常规的逻辑,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殊胜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事情按照规则、逻辑和规律进行,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完全按这些来,有些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所以,不是所有的事都按我们惯常的规律来运行。
打破常规也是佛教的一个特点。佛刚开始说“利益众生”,这是悲心;接着说“利益天下的众生”,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目标太大,难以实现;然后佛又说“众生也不缘”,没有什么众生可度,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迷惑:现在该怎么办?其实,每一个道理都有其甚深的意义。
我们通常以特别渺小的分别念来认定“众生是这样的”“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当这个规则稍微被打破时,我们往往受不了。世间人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从小有个理念,长大以后好好读书,之后成家,过美好的生活”,这是他们的人生逻辑。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这条路时,可能会遇到考不上、婚姻不成功、中途离婚等问题,这时原来的计划已经被打破了。
佛教中提到,万法都会无常,都会变化。一方面,我们可以遵循逻辑和世间规则;另一方面,不管是什么规律,都可能有一些突破和出格。这方面我们也要思考,不能一味地按照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固有的理念来规划自己。我们需要留有一些空间,接受多元的文化和多维度的观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 《见解宝灯》中也说:“智慧无住离贪尘,以悲不厌众生界。”
《见解宝灯》也是吉祥音的六灯之一。
“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因为佛菩萨有悲心,所以不会厌弃众生。
| 《方便智慧明灯》中所说的“众生佛陀实一理,知自心性是佛陀,无何从他所修行,是故亦无所断除。觉悟如是之法理,于无明众普生悲,生起大悲以幻定,亦示利益方便行”的道理也是如此。
众生和佛陀是一个本体,如果知道自性是佛陀,就无需心外求佛,依止他人而修行,因此也无所断除。若能觉悟到这一点,便会对无明的众生生起普遍的悲心,并依靠幻化的禅定,示现利益他们的方便行为。这个道理至关重要,真正通达众生与佛无差别,是一个极为殊胜的定解。
大圆满中无不圆满正等觉之法
| 总之,证悟了诸法平等无二性者,悲心不会微弱,就如同佛菩萨一样;
有些人担心,如果自己证悟了空性,会不会不再度众生了?其实,证悟空性后,看到众生还没有证悟,反而会更加努力去度他们。因为证悟了空性,了知诸法平等无二,悲心不会减弱。就像佛菩萨和大乘的上师们,他们已经证悟了空性,却对众生充满慈悲,这是有目共睹的。
| 若依实有见,悲心不会广大,犹如声闻与凡夫。
如果我们依止实有见,悲心会不会更加强烈?那不一定。声闻缘觉还好一些,他们不会伤害众生;而凡夫人中,有些实执特别厉害,自私自利心极重,就会时时害众生,悲心也无从谈起。
| 下乘中所说“愿与修行力,生色身功德”,只是指业力而已,并不是指无二菩提心之力。
在下乘修行中,通过发愿和修行六度可以产生色身,即化身和报身。按照显宗的观点,这是业力的结果,并不是像无上密宗所讲,是以无二菩提心的力量而产生的。
其实,密宗和《宝性论》中都强调,众生本自具足一切功德,只需遣除外在的障碍,除此之外,什么都不需要做。
| 《大鹏续》中云:“缘于佛语佛显现,犹如幻师幻图像,出入昏愦障本智,成由彼之力所生。”
缘于佛语,可以显现佛的身相。比如通过念佛经、持佛咒,可以现前佛的半身相或全身相。这些好不好呢?也好,也不好。这些现象在名言中称为“相本尊”,按照《大幻化网》的观点,这只是形象的本尊,并不是本位的本尊。如果执著于这些现象,就如同执著幻师的幻化、画师的画作,这些执著出入于昏愦之中,会遮障本智。
| 由缘于微妙法的教典与佛陀的威力而显现生起的殊胜功德,如同虚幻相明明无有而显现或者图像的基底明明无有高低而显现高低,一切都是由能障的一个外缘力而显现的,
“殊胜功德”是指在修行过程中相续中产生的等持、神变,或者见到的佛像。即使在梦中见到上师,也容易产生执著。然而,这其实是一种障碍,不是很好的现象。这种殊胜功德就像幻化的大象,明明是没有的,却仿佛真实存在。
如同画师在墙壁上画美女,有人要求他把美女画胖一点,他只需下笔勾一下即可;如果要求画成瘦瘦的,也是用笔描一下,完全掌握在画师的手中。
我们经堂里也有一些绘画作品,画得特别精美。比如我们周围有很多唐卡,但很少有人会对它们产生信心或进行祈祷。我巡视你们讲考时,有时会拜一下度母或释迦牟尼佛。这些唐卡在请购时,算是比较好的,价格也不是特别昂贵。
有些画作非常形象、逼真,看到后会让人特别入境。然而,这一切都是由外缘的力量而显现的。比如,依靠画师的因缘,或者依靠幻化师的外缘,或者依靠自己的禅定力和祈祷力而显现。在修行过程中,本尊的显现也是如此。
| 以有所缘、有出入分别的昏愦力量遮障了大本智,从中显现产生功德相,但这并不是菩提心的自性功德。
通过佛语,无论是在梦中见到佛像,还是在修生起次第时显现本尊,这些现象实际上不应过分执著,因为这些都属于有所缘,有出入分别的昏愦力量。昏愦力量即所知障,是一种愚昧的成分,这种障碍会遮障本智。
本智本来是无勤的,没有任何造作,但依靠有所缘遮障了本智,从而产生了这些功德相。然而,这并不是菩提心的自性功德,因为菩提心的自性功德没有这些戏论。
| 对此无需多说,大圆满中无不圆满正等觉之法。
综上所述,大圆满中完全具足了如来正等觉的所有功德。
这一品已经圆满了。
宣说大圆满教义第五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