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38课
2021年9月28日
昨天引用了《般若摄颂》的道理。其实《般若摄颂》的教证,在很多续部中也有类似的教言,如《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云:“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
大家平时应该多想想虚空,有时候可以依靠虚空、阳焰、梦境、幻术来认识心的本性。有缘者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在无勤中就可能认识自己的心性;无缘者,即没有缘分或福报浅薄的人,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认识。
《日月吻合续》里讲过: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在中阴界成就,下根者在来世会得到成就。这是如来的金刚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对密法有信心,对如来的金刚语有信心,这样的信心很重要。
现在正在讲证得菩提和见谛的差别。前面也提到,八识宗和一识宗的观点略有不同,但在这里归纳的话,其实差别并不大。
一地菩萨见法性和佛陀见法性的境界是否有差别呢?大的方面肯定有差别。具体有哪些差别呢?
| 再者,有人说:见谛者远离分别的等持与如来无有差别。
有人说:“一地菩萨证得的远离分别的等持,与如来的等持没有什么差别。”在藏传佛教中,某些宗派也会声称:“一地菩萨,甚至阿罗汉以上,所见到的空性与佛陀无异。”
既然见到的空性没有差别,那断德、证德等许多方面也应当没有差别——这是对藏传佛教新派中某些观点的驳斥。在荣索班智达的时代,新派虽然尚未出现,但在前译派或其他教派中,包括印度,可能也有类似的说法。
| 然而,所谓“随眠”一词,只是指分别念细微到没有被觉察,
一地菩萨的等持和佛陀的等持,实际上仍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一地到十地菩萨的相续中存在随眠或所知障——微小的分别念,只是未被察觉;而佛陀的相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障碍。
一般而言,“随眠”这个词只是说没有察觉而已,但实际上仍然存在。
| 而不是指分别念于本基中不动摇。
认为一地菩萨的分别念在本基中完全不动摇,与佛无异,是不可能的。
下面将解释得地菩萨相续中存在细微的动念,但这种动念很多人无法发现,并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 梵语“阿努夏雅”的名称,是鲸鱼追逐水鸟影子的名称。
梵语“阿努夏雅”,是指鲸鱼追逐水鸟的影子。鲸鱼是哺乳动物,长度超过三十米,非常庞大。我们小学课本中有一张图,牛很小,而鲸鱼很大,牛被画在鲸鱼的肚子上。
鲸鱼追逐水鸟时,它会追水鸟的影子。
| 所谓的影子是影像的名称,
所谓的影子,是指投射在海面上的影像。
| 鸟飞在大海上空的影像落在大海里,鲸鱼追逐着,鸟没有觉察到,就称为“阿努夏雅”,经藏中安立为“隐晦”,论藏中称为“随眠”。
水鸟在大海上空飞翔时,它的影子会投射到大海中,鲸鱼能够察觉到,这是动物捕食的一种本能。鲸鱼追逐着水鸟,而水鸟未能察觉,这种情况称为“阿努夏雅”。在经藏中,这种状态被称为“隐晦”,在论藏中被称为“随眠”。《俱舍论》第五品专门讨论随眠,这是比较细微的一种烦恼。
| 如果鸟落到水面上,那么影像与鸟就并存了,鲸鱼追逐鸟时,鸟也会觉察到,就称为“巴雄塔那”,安立为“现行”。
水鸟在空中飞翔,不管飞到哪里,鲸鱼都在海里追逐它。最后水鸟累了,落到海面上,那么影子就与鸟并存了。此时鲸鱼会捕捉水鸟,水鸟也会察觉到,这种状态被称为“巴雄塔那”,即“现行”。
虽然荣索班智达生活的年代,藏地,尤其是卫藏地区,连湖泊都很少,更不用说大海了,但他依然知道这些现象。
荣索班智达举例说,鲸鱼一直关注着天空中的水鸟,当水鸟接近海面时,鲸鱼已经在下面等待。等它落到海面上,鲸鱼就一口把它吞掉。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随眠”,什么是“现行”。
一般情况下,“现行”是指在显现时被发现,而“随眠”则是一直潜伏的状态。三苦之一的“行苦”,就是潜伏在那里,起因的作用,一旦因缘成熟,果就会显现。在世间,许多事情也是如此,先暗中形成因缘,一旦因缘聚合,就会显现或爆发,这就是“现行”。
| 现行与随眠只是由真实领受、没领受粗细分别念运行而安立罢了,
有些分别念是可以真正领受的,尤其是粗大的分别念;而有些分别念则非常细微,无法领受。总的来说,领受粗大的分别念叫“现行”,就像凡夫产生各种起心动念,自己能够察觉到,别人也能看得出来——通过身体的行为和语言,就知道这个人产生了什么分别念。
而细微的分别念,有些自己能领受,有些自己不能领受。尤其是菩萨相续中的一些细微分别念,只有如来能以智慧照见,谁也不知道这些分别念的存在,这叫“随眠”。
| 并不是指于基中不动摇。
佛地在本基中没有动摇,而菩萨在本基中有动摇,只不过我们发现不了而已。就像鲸鱼在水里悄悄地追逐水鸟一样,这种分别念并未被察觉到。
| 此理在经藏中也有宣说,《慧海请问经》中云:“慧海,从远处看大海,显现如如不动;若至近前,则并非不动。
我们从远处看太平洋、大西洋或印度洋,就像蓝天一样,根本看不出来它在动摇。但如果到了海边近前,就会发现大海并非不动摇,它一直波涛汹涌,浪花不断地此起彼伏。
| 如是诸菩萨之等持显现如如不动,若以如来慧眼而观,并非不动。”
同样的道理,菩萨的等持在显现上也是如如不动,但实际上以如来的智慧观察时,它并不是不动摇。
一般来说,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入定智慧,肯定没有我们这么粗大的分别念,甚至菩萨都发觉不到自己相续中有动摇的分别念。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没有动摇,还是有动摇的。这是通过教证来说明的。
| 此外,所知障的自本体,
我们学《宝性论》时也讲过,三轮执著是所知障,吝啬等分别是烦恼障。
这里所讲的所知障的本体是什么呢?
| 在入定时心得以安住,觉察不到有细微分别。
菩萨入定时,根本发觉不了非常细微的习气或动摇,这可以称为所知障。
| 如云:“若问,诸菩萨之所知障为何?是住心,并非真如。彼如湍流,远观显现为安住,但并非不流淌。彼乃最细精华之分别。”
菩萨的所知障是什么样的呢?就像湍流,从远处看好像是安住的,但到了近处才发现,它并不是不流淌。同样,菩萨入定时,表面上看似没有分别念,但实际上有非常细微的分别念。
有些人禅修时,觉得自己一刹那的分别念都没有产生,“把羊毛放在我鼻孔中,羊毛都不动,所以我的入定非常厉害”。但实际上,得地以上的菩萨都有细微的分别念,那我们要做到没有任何分别念,是非常困难的。
| 又如云:“十地菩萨见如来之自性,即未见所见之妙。以生起勇行等持力而见了了分明。”
十地菩萨见如来的自性,也没有见到最微妙、最殊胜的地方。只有依靠勇行等持——楞严三昧,才能见到诸法的清净相,而且见得越来越清楚。《定解宝灯论》也说:“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得地菩萨所见到的法界,不是越来越明显吗?
| 所谓“见未见如来之自性”,只是以无分别智慧的自性力,
从一地到十地,越上去,见得越清楚。
| 谁也不会安立以清净世间智慧见如来之自性。
清净世间智慧是后得智慧,无分别智是入定智慧,而断除障碍要靠入定智慧,并不是靠后得智慧。后得时(出定)有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的各种显现,依靠这样的认知不可能断除障碍。所以,能否见到如来的自性,主要是以菩萨的入定智慧来安立的,并不是以其他的智慧。
虽然入定智慧不可说,但依靠它的不同威力,可以安立菩萨的不同境界。
世亲论师在《十地经论》中云:“如空中鸟迹,难说不可见,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这个教证与《十地经》中的教证一样,《入中论释》也经常引用《十地经》,只不过大德们的翻译方式不同。
一般来说,以入定智慧安立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就像空中的飞鸟,根本找不到它的足迹。同样,十地菩萨的入定智慧连说都不可说,更不要说能清楚地知道了。它主要是依靠入定智慧来安立的,而不是依靠后得智慧。虽然入定智慧不可言思,但它在明分方面有异,因此,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这个问题,在许多辩论场合中经常出现:一地菩萨所见的法界与如来所见的有无差别?如果有差别,那如所有智就有明与不明的差别了;如果没有差别,得一地菩萨就已经成就佛的智慧了——我们自宗不会这样承许。
荣索班智达的观点是:见如来的自性和不见如来的自性,主要是入定智慧的力量不同,不可能以后得智慧来安立。
这句话也可以想想。我们学习《入中论》时,“彼至远行慧亦胜”表明,在入灭尽定方面,六地之前的菩萨还无法胜过阿罗汉,只有到了第七地时才超越他。然而,即便如此,菩萨的福德力从一开始就远胜于声闻。对此,《入中论自释》引用了《弥勒传》和《十地经》的教证进行说明,还用转轮王、国王、飞禽的比喻来解释。例如,大鹏的幼崽在很小的时候,依靠它的威力就能超越其它鸟类。
| 《大涅槃经》所说“诸声闻以多寂止、少胜观而不见如来之自性。诸菩萨以少寂止、多胜观而未真实见如来自性。诸如来以止观双运而真实照见彼”的道理也是如此。
声闻一般有很好的四禅四无色的禅定,但他们的胜观只证悟了四谛十六行相的真谛,所以无法见到真正的佛性。而诸菩萨因为少寂止、多胜观,超越了声闻缘觉,但也未能真实见到如来的自性。这一教证在《大般涅槃经》中也能找到,不过与这里的藏文译法稍有不同。
在《大般涅槃经》中,智慧力多、智慧力少,三昧力多、三昧力少,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的。我们的修行如果禅定多、智慧少,不一定能见到真正的佛性;反之,禅定少、智慧多也不行。
法王以前经常讲,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晚年住在色达,不知道新龙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他们一家人搬到色达,现在离佛学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佛塔,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最后圆寂的地方。他曾与玉科喇嘛秋央让卓有过一次对话。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说:“色达这一带禅修的人,全部都在门槛上修禅定,这个禅定好像是鼓椎一样弯弯曲曲。”意思是他们在走弯路,未能深入禅定。玉科喇嘛说:“那你应该把他们推进去,让他们进入禅堂。”伏藏大师回答:“我不敢,如果这样做,会得罪很多色达的修行人。那我怎么养妻子,怎么养孩子?”
当时他看到色达很多修行人禅修时,禅定多、智慧少,所以未能见到真正的佛性。但色达那一带的施主、寺院,他不敢得罪。后来很多大德也说,像他那么了不起的成就者,根本不愁自己的生活,但到了晚年时,显现上也不得不随顺世间,有时讲经说法不得不注意。
上师如意宝曾说,连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最后都有家庭的缠缚,因担心家庭而不敢如理如实地讲法,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们作为出家人,如果受持清净的戒律,生活会无忧无虑,否则一旦有妻儿的牵绊,生活的压力和负担会很重。如果这样,不要说利益众生,连维持自己的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上师如意宝的金刚语是真实的。有些已经出家的修行人,最好不要有生活上的各种纠缠,不管是感情上的还是人际关系上的,否则到一定时候,不要说利益众生,连自己修行的机会也没有。
刚开始你可能感觉不到,就像鲸鱼追水鸟一样潜伏着;最后现前时,你不一定有弘法利生或修行的机会了。到那个时候,如果看到别人修错了,或者别人闻思不如法,一方面没有资格说他们,就算有资格也不一定有勇气。所以作为清净的出家人,应时时观察自己的相续,这是很重要的。
当然,有些人来到人间,对家庭、对生活有另一种方式。包括一些居士,不应因为学佛就放弃家庭、忽视家人。有些人马上离婚,与家人断绝关系,暂时来看是可以的,但再过很长时间以后,你的压力会更大,面对的事情会更多。
不管怎么样,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不能堕入极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也不能堕入极端。如果你想改变原来的模式,要慎重考虑各方面的利弊,选择后至少不要后悔。
修行是一条漫长的路,这条路该怎么走,不要想得太简单,也不要想得太艰难。如果有福报、有因缘、有信心,不管生活方式如何,修行都会比较容易;如果没有福报、没有善巧方便,无论出家在家,修行都很艰难,最后不一定走得通。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投无路,又返回来;返回来后又走不通,重新试探。就像一些开车技术不好的司机,遇到险地时进退两难,最后可能把车都烧坏了。
| 因此,密宗里也说:“了知显现分别是法性,
刚才提到得地菩萨相续中有细微的分别念。密宗认为,这些显现的分别念都是法性的游舞,是清净的法性。
| 除此之外修无生不动者声称‘心不动摇不分别而安住’只是贪著分别念而已,
密宗的大圆满修行,不一定要住于无分别之中,关键在于了知显现分别是法性,这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修空性、修无生、修不动、修安住,只是令心专注于一处,只不过是换个念头、换个方式执著而已。
| 在未成佛之前,不可能进入无分别之法界。”
在没有成佛之前,都会有细微的分别念或粗大的分别念,完全没有分别念是不可能的。
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也有察觉不到的细微分别念。包括转生到四无色界,其分别念实际上是在阿赖耶上细微地动摇着,并不是完全不动摇,只不过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
冬天三个月,旱獭(即雪猪子)一直入定。如果我们去看,它完全像尸体一样。有些杀雪猪子的人,冬天把它挖出来,不管怎么砍、怎么杀,它一点动摇都没有。但洞穴口有霜,因为雪猪子有呼吸。这是以前我放牛时现量见到的事例。
《藏密佛教史》中也提到,小宿·西绕札巴有一次闭关很长时间,头发中结了很多蜘蛛网,好像死人一样。像他们应该也有一些细微的分别念,不可能进入无分别的法界。
实修心的量
| 宣说实修心的量,也只是将去除了现行的显现分别念安立为量而已。
实修心的量,主要是以断除现行的、明显的分别念作为标准来决定的。
| 觉察到去除了显现与分别念的耽著,才是获得菩提心的暖相。
一般而言,当达到加行道以上,自己察觉到现行的分别念和执著都没有时,可以称为获得了暖相。
现在汉地很多禅师能够安住很长时间不起定,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种暖相而已,也不一定境界很高。有些人对禅修很有兴趣,甚至在吃完饭洗碗时也能站着入定。还有些人开车时都稍微入一下定,这有点危险,一不小心,可能永远入于“灭尽定”了。
| 现在稍加宣说暖相,
暖相是什么样的呢?
| 《菩提心修法》中云:“远离刻勤不作意,不乱了知平等性,不贪何法无境迷,无畏不离与不住,不乱了知平等四,了知道品波罗蜜。”
这是凡夫道时的一种修行,以及圣者位时的一些修行功德。下面基本上都有解释,我这里稍微讲一下。
远离了刻意的勤作,不作意,有境也好、无境也好,心都不乱,了知其平等性;不贪任何悦意的法,也没有任何迷乱的境,没有害怕,无需舍弃;没有贪执何法和不贪何法,也没有嗔恨何法和不嗔恨何法,这样就不乱了;了知四种平等,了知三十七菩提道品和六波罗蜜。
| 如上所说而修行串习,会出现这种验相:当起定时,依靠“显现任何对境相也不耽著为有实法”的力量,显现悦意的对境不生起贪恋与欲求之心,
入定时,一般没什么验相。主要是起定时,有各种各样的验相。什么样的验相呢?
不管是显现好的、不好的外境或分别念,都不执著。依靠这种力量,好听的声音也好、好看的色法也好、好吃的美味也好,不贪执它,不追求它,也不刻意舍弃它。
声闻乘看到美妙对境时,不但不贪执,反而很害怕,马上远离它。但在大圆满的修行中,看到悦意的对境时,就像大人看到彩虹一样,不会像小孩一样去追逐,也不会尽量远离,两方面都不执著。
| 显现不悦意的对境不生起畏惧与不欲求之心,
如果是小乘行人和世间人,看到敌人或特别可怕的对境时,会产生恐惧并尽量远离。但是对大圆满行者来说,看到敌人时,不会特意远离,同时,也不会像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一样特意去接受,“烦恼对境来了,我要像接受五肉五甘露一样接受它。”
| 以现量力而显现有实法也不视为有实法,以现量力而不成为愚昧,不生远离之心与安住之心,
因为现量见到了法的本性,把它当作如梦如幻,所以不会把这种显现当成实有而去追随。因为现量力,不会被它迷惑而成为愚昧。不会生起远离之心,也不会生起安住之心。
《黑蛇总义》的道理,用在这里很合适。内容不多,我打算翻译一下。其实它的意思和《入大乘论》中讲的差不多,整个密宗的框架、理念都包括在里面了,以后想给大家讲一下。
为什么大圆满不特意地接受这些,也不特意地遮止这些呢?原因主要在于见解。大圆满不像小乘一样特意地远离,“远离恶友佛子行”“抛弃故乡佛子行”……在大圆满中,恶友也没有、善友也没有,就像梦中的敌人和梦中的悦意对境一样,怎样都可以,怎样都无所谓。当然,要有这种见解才行,如果没有这种见解,那还是要选择小乘或共同乘的修法。
| 这都是修菩提心的验相。
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修菩提心的验相。如果有,看到不喜欢的人时,也没什么害怕,不会排斥他;看到特别喜欢的人时,也像看到梦中的人一样,不会刻意地接受他。如果能这样,我们就会过得比较自在。但是,理论上可以这样说,大家也很喜欢听,实际行为中若是做不到,理论就只是理论。
《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到,一位上师说不要吃肉,讲了很多过失,回来后,却让侍者给他做肉。侍者说:“您刚才不是讲了吃肉的很多过失吗?”他说:“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该吃还是要吃。”
同样,我们理论上讲大圆满的见解是不取不舍,但实际上可能还是和以前一样,因为我们相续中有特别坚固的习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习气太重了,也没办法。
| 此外,菩提分法、波罗蜜多、大本智所摄的一切道法与果法,也是生起了证悟无二法之义的智慧,这时也是获得了修菩提心的验相。
“菩提分法”指三十七道品;“波罗蜜多”指六波罗蜜多;“大本智”指尽所有智、如所有智。
对世俗法中悦意的和不悦意的都不取不舍,对菩萨地以上的道法和果法也不取不舍,这叫做“修菩提心的验相”。
| 如果证悟了此理,那么无需修行许多道,
如果证悟了这种不取不舍的道理,那就不需要修很多法了——学习五部大论、做各种事情就不再有必要了。(众笑)
| 唯一如实证悟自心的自性就是无误之道。
你只需观自己的心,如理如实地证悟,就已经可以了。对于真正有福报、有缘分的人,修一个法门就足够了,比如修《直指心性》、修《大圆满直断要诀》,或者华智仁波切的一则短短教言,包括以前得过的《上师心滴》等,这样就可以了,不需要修很多法。如果有些人分别念较重,那修几种法也没问题。但如果没有信心,修再多法也未必能证悟。
其实,即便没有证悟,今生能得到这么多深法,我们也是非常幸运的。如果自己没有破誓言,没有犯严重的密乘戒,解脱还是有点把握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
| 如云:“除修行心之法界外,修其余道不会显现光明。”
最重要的是修自己的心,依靠上师的直指来认识心性。除此之外,无论修风脉明点,还是生圆次第,都是勤作的道,不一定能显现光明。
| 又如云:“修金刚萨埵,即是无误修一切道。”
“金刚萨埵”即是觉空金刚萨埵,也是我们心的本来面目,是最了义的金刚萨埵。除了修这样的自性金刚萨埵以外,没有什么可修的。
“即是无误修一切道”,就是说,只要修自性佛,就是在无误地修一切道,可以完全涵盖所有的修行。然而,归纳窍诀是这样的,但如果我们自身业力深重,即使有了很好的方法,光靠短短的一两次修行,也是很难见效的。
以前有些老上师们经常讲:大概19世纪时,佐钦寺的闻思非常兴盛,经常举行辩论;而阿宗竹巴道场的实修比较兴盛。有一次,一群实修道场的出家人来到佐钦寺。佐钦寺有一个喇嘛叫曲扎,在辩论方面很厉害。实修道场的一位堪布问:“你们现在在做什么?”曲扎回答:“我们表面上在闻和思。”堪布说:“闻思的效果是很慢的。”他回应道:“是的是的,就像竹巴道场的修行效果一样。”(众笑)
可见,实修的效果也未必很快,闻思的效果也未必迅速。因此,实修道场和闻思道场的修行人没必要互相攻击。“我们是实修者,你们闻思的效果很慢。”“是,我们闻思的效果慢,但你们的修行也不一定那么快。”
由于凡夫的习气较重,如果没有遇到极具加持力的上师,没有特别殊胜的上师窍诀,加上自己的信心等因缘不具足,即使听了很多的大法,学了很多的深法,效果也未必立竿见影。当然,也有个别人善根深厚,即使修行时间很短,但效果特别明显。
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同。有些人来得很晚,基本上只学了两三部法,但自相续调伏得特别好;有些人已经得过很多很多法,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背离正道。实修或闻思的效果,跟个人的根基关系很大。再加上与上师的因缘,以及自己的信心和福德,都息息相关。
所以,不要觉得:“我修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没有效果?”虽然你每天仍有很多烦恼,但与从未闻思的人相比,还是很努力的。有些人背诵、听课、发心,中间还有很多事情,确实也不容易。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家还是不错。
宣说菩提心的功德
| 现在稍加解说菩提心的功德:下乘宗派说:“最初依靠种姓与善知识的力量而发起愿心,
“下乘宗派”指显宗乘。
有些论典中说,依靠种子、信心等四个因能发起菩提心;《入中论》讲,依靠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这三种因来生起一地的智慧;《大乘经庄严论》说:“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依靠善友的力量、前世因缘的力量、善根的力量、听闻的力量和修行的力量,通过这五种力量来生起菩提心——其中第一种是不坚固的,后四种是坚固的。
| 依靠‘将一切众生执为我所’的大悲心的力量引发而圆满行持善法,
将所有众生都执著为我所,以此引发大悲心,并以六度万行行持善法。
| 大愿任运自成,从中获得法身。
还要发大愿,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讲的那样。
| 由于积聚法的缘故名为法身,
很多无漏法积聚在一起叫法身。
| 由此二种色身的事业不间断。”
大乘中是这样讲的。
| 有些密宗也承许:由如是因生如是果,为此首先以大悲引发,
“有些密宗”,是指玛哈约嘎以下。
显宗中讲的是,以大悲引发,依靠二种资粮,产生二种果位,也就是色身和法身。
密宗也要先以大悲引发,进行皈依和发心,这是不可缺少的。
| 实行佛陀之事业,
依靠生圆次第,实行佛陀息增怀诛之事业。
| 修二种色身,以行众生利、令如来欢喜而积大福德资粮,无颠倒而修法界,从中证得具三身本性之佛果。
密宗主要是依靠种种方便令如来欢喜、利益众生,以此积累福德资粮;无颠倒地修法界——修持圆满次第和空性,则是积累智慧资粮。从中证得具三身本性的佛果。
| 所以,如果没有讲菩提心的功德,就成了损减之处。
在密宗大圆满中,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功德不可缺少,如果缺少,大圆满就不完整了。所以,修大圆满的人,不能忽略大乘菩提心。《华严经》中说:“初发菩提心,广大如虚空,出生诸功德,其相同法界。”发菩提心的广大功德如虚空,能出生各种各样的功德,其量不可思议,就像无边的法界。虽然在最究竟的见解上没有什么所取,但在修行过程中,修大圆满时也要先发菩提心,再修上师瑜伽,然后安住在自己所认识的本性中。大家对这些修法都比较清楚。
| 下乘中解说因果的那些道理,也说明了于众生前显现神变的因,与此并不相违,因为由虚幻的因缘中显现虚幻的果是成立的。
刚才玛哈约嘎以下或大乘显宗中的因果道理,说明了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种种神变的因,这与大圆满并不矛盾。
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有因果关系的话,会不会与大圆满的教义相违呢?并不相违。为什么呢?前面讲如梦如幻时也说过,发如梦如幻的心,得如梦如幻的果,最后利益如梦如幻的众生,这也是成立的。
| 然而,为利益众生而显现的一切,并不是只依赖于这些,因为大圆满并没有遮破它们,只是依靠不可思议如海方便的威力而出现如海的显现罢了。
为利益众生而显现的一切,比如佛陀在六道中显现为六本师,如果说这些显现是实有的,那大圆满中并不承认。但从小乘到大乘之间,凡是对众生有利、符合缘起规律的,大圆满都不会遮破,包括积累资粮、发菩提心。
大圆满的观点是什么?你发了不可思议的大乘菩提心,最后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在世俗中,如梦如幻的这些显现,大圆满是承认的,但对此并不会执著。
为什么这样呢?
| 但是,佛陀的一切功德是由菩提心的威力中无勤产生,这也是自性与现前的威力。
这跟显宗有点不同。在显宗中,尤其是小乘认为,佛果依靠积资净障等因而产生,是能生所生的关系;而密宗大圆满认为,佛陀的所有功德,依靠菩提心的威力而现前,是能现所现的关系。
这个问题还是很关键。发菩提心也好、利益众生也好、六度万行也好,大圆满承认还是不承认呢?虽然承认,但承认的方式有点不同。它所承认的是,通过这些来现前佛果,而不是产生佛果。因为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自性,就像《宝性论》中所说,这是一种自性清净;通过遣除如梦如幻的客尘垢染,可以现前佛果,这是一种离垢清净。
所以,大圆满与所有下下乘不会有矛盾。如果你们懂得每一个教证,对密法与显宗融为一体方面真的很有帮助。
| 《大鹏续》中云:“菩提果无间,生等持大海,显现如大海,无念虚空际。”
菩提藏、菩提果、菩提心都是一样的。
当你证悟菩提果的一刹那,能无间生出如海般的等持、三摩地、智慧、陀罗尼,此时功德像大海一样,没有分别念犹如虚空。
任何人,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种姓,只要认识了大圆满,当下就会现前无量功德。以前是屠夫也好、妓女也好,或者是无恶不作的人,当下认识心性时,一切无漏功德会自然现前。
| 这般证悟菩提果之义,
其实菩提果就是这样。一切法,如果你认识它的本性,当下即可开悟。禅宗常讲“不立文字”“当下开悟”,所有功德自然可以现前。
会出现什么功德呢?
| 立即会出现陀罗尼、等持、力与不共法等一切广大的功德,如大海般如如不动中产生加持。
立即会出现无量无边的陀罗尼、等持、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广大的功德,像大海中涌现波浪一样,如如不动的如来藏中能显现种种加持——“加持”在这里指的是,现前各种具有加持的功德。
《华严经》云:“三世诸众生,悉可知其数,导师功德藏,其数不可尽。”三世众生的数量可以了知,而佛陀的功德,如果去计数,则无法数尽。一旦证悟了菩提果,那个时候,这么多的功德将会现前。
| 诸佛如大海般无勤现于众生前,然而无分别犹如虚空际般广大周遍。
如海般的诸佛,无勤在众生面前显现。但那个时候,自己没有分别念,犹如虚空。
| 《金刚萨埵大虚空续》所说“大神变非难,一切功德力,如实证细微,无间自中生”的道理也是如此。
这个教证跟前面的教证呼应,比较好解释。意思是,佛陀的四大神变等无量功德,对认识本性者来说,并不难以获得。一切功德可以顿然显现,怎么显现呢?当你断除细微的所断,通达微妙的法,如理如实证悟时,刹那间就能生起如海般的无漏功德。
“细微”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当你证悟的刹那,能断除最细微的所知障,当下现前一切功德;或者是,当你证悟最细微之法时,能无间生起种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