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37课
2021年9月27日
《入大乘论》这次大家都学得比较不错,但仍需继续努力。希望大家以后每年都尽量看一遍或学一遍,这样的话,十年后就看了十遍。或许到那时,你对今天所认识的境界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否则,我们凡夫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退转的风险。正在讲的时候,大家都有感应,觉得确实如此,但随着时间、环境和人心的变化,外界杂乱、染污等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你今天所认识和了悟的境界无踪无影。
当然,这是我给大家提的一个希望。十年后的世界是遥远的,那个时候我们在座的有多少人还在世间也很难说,但我讲这部法时提出这个希望是有必要的。如果每年都能学一遍,或许能让你们的大乘见解、密法见解有所增进。你们有能力的话,以后也可以传给别人。
这次是我第一次传《入大乘论》,既不算特别公开,也不算特别保守。以后你们根据情况传给别人,对方最好是得过灌顶,如果没有的话,有禅宗的一些境界也差不多吧。本论引用了很多教证理论,除了“大圆满品”比较深,其他都是用理论来印证的。因此,我也开许,并祈求护法神加持,在各地弘扬《入大乘论》,这可能特别契合许多现代人的心理。
还有一个事情我想说一下。学习密法和修学菩提心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相续,最好暂时不急于利益众生或弘扬佛法,而且每年都要修莲师法门。如果得过灌顶和传承,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年至少要念一万遍忿怒莲师心咒,或者一万到十万遍莲花生大士心咒,我顺便给大家提这样一个建议。
在浊世违缘猖狂的时候,如果没有依靠威力较大的本尊和修法,要超越违缘是有一定困难的。虽然文殊菩萨的智慧、地藏王菩萨的愿力和财富、观音菩萨的慈悲力都非常了不起,但在浊世的时候,人和非人的许多违缘并不能以温和的态度调伏,必须依靠威猛的力量,他们才不会给你造成违缘,才能成办顺缘、言听计从,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我的一个分别念,以后无论怎么样,每年都要对自己有个保护。我个人每年年初都会请僧众念经,自己也修一些法,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相续和道心,也是对你们的一个建议。
以前我们每年都念威猛莲师的心咒,希望以后每个人每年都能念一万到十万遍的威猛莲师心咒或莲师心咒,这是对自相续的一种保护,或者说是利益众生。希望在有生之年,每年都能这样做,这对你是很有益的。
当然,如果是不修菩提心、不修密法、每天散乱的人,不念也可以,不需要这种保护。就像穷人不用害怕盗贼一样,你天天散乱,既没有修行,也没有利益众生,那就不需要念这些。
今天继续学《入大乘论》的“大圆满品”。前面已经讲了虚空的比喻,我也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虚空的喜爱。最近,我也认识了阳焰,阳焰也非常有趣;前段时间提到了黑蛇的影像,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还有幻化的孩子巴雷,他也非常可爱。所以,这次在《入大乘论》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朋友——阳焰小孩、幻化小孩、虚空小孩、梦境小孩等,许多可爱的“小朋友”。希望你们能时常陪伴他们,在轮回的游乐园中一起玩耍,这样一定会很开心。
不过,虚空小孩还没有“玩”完,今天还需要继续与他慢慢交流。“喂,虚空,虚空,你好啊。你不住于任何地方,我的心也是一样。”虚空小孩回答:“对呀,你的心也和我虚空一样。”通过这样的对话,可能会认识很多东西,因为虚空本身并不存在,缘虚空的心也不存在。既然缘虚空的心不存在,那么我们何必每天为烦恼、痛苦、担心、恐惧、焦虑等而困扰呢?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
| 此理在《菩提心修法》中也说:
此理在蒋华西宁的《菩提心修法》中也有宣说。
| “尽断愿求执著色与相,修三解脱魔业色即空……”
如果这般修三解脱门等持,
大家都知道,第二转法轮讲过三解脱门。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执著,有对因的执著、对本体的执著、对果的执著,为了断除因体果的三种执著,就会修持三解脱门。
| 那么所断即是有实见、相执与愿求三者。
有实见,是对本体的执著;相执,是对因的执著;愿求,是对果的执著。
我们需要断除这三种执著。
| 想“修其对治即远离有实之法相的空性、寂灭之法相的无相等持与除苦之法相的无愿等持——三解脱门”者堕入取舍之边而阻碍生起诸法平等性的智慧,因此是魔业。
我们在修持对治时,通过“空性”远离有实,通过“无相”修持寂灭,通过“无愿”遣除痛苦的法相。
虽然提法略有不同,但实际上是依靠“无相”远离对因的执著,依靠“空性”远离对本体的执著,依靠“无愿”远离对果的执著。对三种执著进行远离,是非常重要的修法。这种修法在显宗中非常普遍且重要,包括小乘的一些论典中也会讲。
1985年,我刚来学院时,法王去了新龙,我待在学院听嘎多堪布、根登洛吾堪布讲《大乘阿毗达磨》和《宝性论》。《大乘阿毗达磨》里也提到三解脱门,当时我觉得这是很新鲜的法相,一定要修这三个法。
但刻意修行这三解脱门,实际上会堕入取舍,还会障碍诸法平等,所以这里称之为魔业。在学《现观庄严论》时,提到过四十六种魔业,大多都出自上师和弟子之间。比如,上师想传授甚深的法,弟子想听浅显的法;上师想传大乘法,弟子想听小乘法;上师想出去,弟子不想出去……师徒之间的想法一直不相应,这就是魔业。反之,如果上师想讲什么法,弟子就想听这个法,师徒之间心心相印,这是非魔业。
但这里提到的魔业与此不同,凡是有空性的执著、有愿求的执著,所有的执著都不合理。修空性法门有能对治和所对治的执著,也堕入了二取的边,所以是魔业。这里的魔业层次比较高。
那么,我们是否天天都在做魔的事业呢?从比较高的境界分析,凡是有执著相的都是魔业。如果这些是魔业,那非法敛财、追求世间八法,更是魔业中“最精华”的魔业了。
| 那么应当如何行呢?
如果修三解脱门都是魔业,那怎么修行呢?
| 就是所谓的“色即空”,证悟违品与对治无别,由此称为善巧方便解脱;
我们不要之前的三解脱,而是要新的三解脱。之前的三解脱是有相的,不究竟。
证悟违品和对治无二无别,称为善巧方便解脱。这是第一个解脱。
| 证悟违品无有所断的实体,因此称为自性光明解脱;
证悟违品本来没有所断的实体,称为自性光明解脱,即“烦恼自解脱”,烦恼的自性也离不开光明。这是第二个解脱。
| 证悟一切自本体不成立,因此称为真实无为解脱。应当以这样的意义摄持。
证悟万法本体丝毫不成立,称为真实无为解脱。这是第三个解脱。
如同做工程,把不满意的部分拆除,用新材料重新代替。同样,我们用这三解脱替换显宗中带有空性执著的修法,避免堕入能取和所取、能舍和所舍的边,应该以此意义摄持。
以上已经解释完了“魔业色即空”这一教证,下面是另一个教证。
| 此外,如云:“断除轮回之三道,修涅槃道是魔业,
《菩提心修法》中说,轮回的因是贪嗔痴,断除这三毒,以无贪、无嗔、无痴来修涅槃道,实际上也是魔业。
《中观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善与不善的界限是贪嗔痴,贪嗔痴所生的是不善业,非贪嗔痴所生的是善业。但这里说,断除贪嗔痴而修无贪无嗔无痴,也是魔业,为什么呢?
| 彼者自性不寂灭,自性不住寻断中。”
其实,三毒自性不寂灭,自性不住,若处于一种寻求和断除中,是不合理的。
下面对此进一步解释。
| 将贪嗔痴三者视为轮回之道加以断除,将积累无贪等善根视为涅槃之道而修行,也堕入了取舍之边,因此是魔业,不会见到诸法自性寂灭之义。
我们害怕贪心、嗔心、痴心,产生贪嗔痴时,会拼命地谴责自己:“我没有希望了,今天又生嗔心了,嗡班匝儿萨埵吽!”“我今早睡得像猪一样,又没有起来,嗡班匝儿萨埵吽!”“我对某人、某法、财物、美食,又生贪心了,嗡班匝儿萨埵吽!”通过各种方式断除贪嗔痴,并将积累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视为涅槃之道而修行。但因为这也堕入了取舍之边,因此也是一种魔业。
今天的内容确实境界比较高,很多刚开始听密法的人会想:“我以前认为贪嗔痴不能有,今天才知道贪嗔痴可以有。”——有些人会以相应自己烦恼的方式来解释,但这并不是让你有贪嗔痴,不要误解。
这里的意思是,贪嗔痴不可以有,无贪无嗔无痴也不可以有,不允许堕入两边。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种执著和勤作,这在究竟义中了不可得,有了它,就见不到诸法自性寂灭之义。
| 为什么呢?因为法的自性不住于寻找、断除二者,
有人认为:“我要寻求涅槃,获得成就;我要断除贪嗔痴。”实际上,法的自性中根本不会有寻找、断除这两者。
或许有人想:“这是大圆满的说法吧,应该是你们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种说法,我们大乘显宗中并没有,整个佛教中也没有。”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下面荣索班智达引用了许多大乘显宗的经典,比如《维摩诘经》《华严经》《涅槃经》《龙王请问经》,讲述这个道理。但这些经典只是把道理讲出来,至于如何行持并没有讲,而密宗中却讲得很直接。
因此,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密宗大圆满的观点,唐密不会承认,东密不会承认,小乘、大乘显宗也不会承认。”这样的想法非常幼稚。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预见到未来显宗和密宗之间会有很多辩论和分歧,而且比较严重,甚至在藏地雪域也不例外,所以在著作中引用了许多大乘的经典。
断除贪嗔痴的轮回、寻求无贪嗔痴的涅槃这两者,实际上是堕入了边戏。这是否只是密宗的说法呢?不是,在显宗中也承认。显宗是怎么讲的呢?
| 这与《维摩诘经》中“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致。
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在《维摩诘经》中,舍利弗问:“离开贪嗔痴以后是不是有个解脱?”普通人都会认为,远离贪嗔痴就能获得解脱。然而,天女回答:“其实佛陀是为具有增上慢的人、还没有证悟的人,比如一些小乘行人,才说:‘你离开了贪嗔痴后,就能获得解脱。’但对于无增上慢者、大乘利根者,佛会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如果你认识了贪嗔痴的本性,那么贪嗔痴当下即自解脱。”
佛陀对两种不同根基的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所以大家要记住,以后佛经中所说的“远离贪嗔痴”,实际上是对世间人和小乘人而言的;如果说“贪嗔痴的本性就是自解脱”,这是对大乘根基者或密法根基者讲的。
此外,在《维摩诘经》第七品中,有一次天女向佛陀散花,花落到很多菩萨和声闻比丘身上。因为菩萨对花没什么执著,所以花在他们身上完全没有沾染,全部掉下来了。但是很多比丘身上全部是花,沾得到处都是。比丘觉得自己是出家人,身上有这些花很不庄严,所以拼命地想摘下来,但有些花沾得特别紧,一直摘不下来。有些阿罗汉想用神通把身上的花取下,但仍然取不下来。
这时,天女问:“你们为什么要取下这些花?”他们回答说:“一个出家人身上有这样的花鬘,多不庄严,很难看。”天女说:“你们出家人有执著是更难看的。”然后就开始问关于贪嗔痴的问题。后来舍利弗问她:“你这个天女很不错,有这么高的见解,为什么还转为女身?”天女回答:“转女身又有什么?幻化的女身和幻化的男身有差别吗?”舍利弗被问得哑口无言。
密宗所说的见解,与《维摩诘经》中是一致的。
鸠摩罗什翻译的《诸法无行经》,在藏文中叫《诸法无生经》。这里面说:“若人无分别,贪欲瞋恚痴,入三毒性故,则为见菩提。”意思是,如果无有分别,认识了贪嗔痴的本性,这才是真正见到了菩提。这里的“无分别”,实际上是现量见到了贪嗔痴的本性。如果像世间人一样特别害怕贪嗔痴,那肯定没有认识它的本性;如果认识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初唐时佛陀多罗翻译的《圆觉经》,是很深的一部法,里面有文殊、弥勒等十二位菩萨的问答。《圆觉经》也讲:“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这样的道理,与无上大圆满中“地狱等同天宫”“无间地狱众生与普贤如来同一相续”的说法相似。
这些都是显宗的经典,也讲到了不舍三毒而成为清净之因。
| 此外,所谓“如是诸圣者阿罗汉即便有认为‘我断除一切烦恼’之慢心,也不成阿罗汉”的道理也是如此。
“三界的烦恼,我现在全部断完了”,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执著或念头,他就不是人无我的证悟者。这与上述道理相同。
麦彭仁波切在一首道歌中说道:“祖师续部皆声称,不舍烦恼五智慧,若无极密心滴眼,所指对境难寻觅。”意思是,前辈大德和续部中都宣称,烦恼是不用舍弃的,它就是五种智慧,但如果没有无上密法的窍诀和上师的指导,很难理解这些话的真正含义,“烦恼为什么不用舍弃,它怎么会是五种智慧?”这个道理,就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对境。
显宗也会提到五毒是五智慧,但如果没有无上密法的窍诀,没有上师的指点,很难明白为什么会这样。麦彭仁波切有一部《多哈道歌注释》,其中就提到了这方面的教义。
| 若问:那么,真正的圣道是什么呢?
如云:“诸圣者境处,涅槃等别无。”一切圣者照见的对境与成就之处,
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们,所照见的对境、所成就的处所——他的山洞、住舍、无量殿,这是从轮回方面讲的。
我们很多人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修行成就,以后可以回来看一看自己成就的地方。回来看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房子已经破了,很伤心,这样的圣者有没有呢?就像米拉日巴回来时看到的那样,母亲的骨头里长出了草,曾经供奉的经典变成了鸟巢,房屋也倒塌了……不知道那时候米拉日巴的心情怎么样。如果他很伤心,说明他修行不够好;如果他认为这些都是无常的,或者很开心,这也是一种执著。
有些人说“我现在无常观得很好,什么都不执著”,自己特别有成就感。这也是堕入一种边。
| 除了平等性无二法以外别无其他,获得涅槃的道也是除了平等性无二法以外别无其他,因此,乃至没有彻悟平等性无二法的意义并尚有细微部分的取舍之心期间,就只是解脱的休息处,
因此,如果了知一切法平等、等净无二,但还有细微的执著,那你的见解、境界,只停留在中途的“化城”里,而非最高境界。
如果存在细微的执著,说明还有所知障没有断,还有不平等的二法,这是不行的。汉地很多寺院的门口常常写着“不二堂”,到处都讲不二,但里面有时却吵得不可开交,不但有“二”,还是最低级的二法。所谓的“二”,有能取和所取,有你和我,这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些二法非常不如法,在名言中也是很低级的。
我们今天所讲的境界,是以佛和菩萨的智慧来衡量的,普通人确实很难通达。每年我们现观班的人数都比较少,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对“不二”不感兴趣。女众稍微好一点,男众每年都比较少。我曾说过,实在不行,现观班的课程是不是可以加一点《般若摄颂》,或者修地藏法门,有一些发财、开智慧的更现实的内容。
现在很多人比较现实:“天天研究菩萨的境界,我用不上。我毕业后,怎么护持道场?怎么当住持?”到时候,我们可以加一个培训课《如何当方丈》。以后现观班专门培训方丈,这样的话,可能人会多一点。(众笑)
现在有些法师的讲课内容,大家觉得用不上。我理解大家的心态。像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五六年专门学现观,这样的话,最终可能一个人都没有了。
| 并不是道的自本体。
只要有执著,就不是道的本体。
| 所以,佛经中所说“未证悟此道而以他道不成佛。
如果没有证悟无二的法,那就不能成佛。
| 未证悟平等性无二法之义不得成佛故是一切密意之究竟”的意义也是它。
所以,贪嗔痴与智慧是不二法。如果认为是二法,则是一种愚痴。
如《大宝积经》云:“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若分别于佛,彼则住愚痴。”其中说得很清楚,愚痴的本性和佛的本性没什么差别,如果我们认为痴心是需要舍弃的,而觉悟者佛陀是需要追寻的,这是二法的执著,是不究竟的。
| 此理与《华严经》中所说“我与诸佛陀,自性住平等,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一切色与受,想识以及行,无数诸如来,彼等大能仁”的道理也一致。
这个道理与《华严经》所说的非常一致。《华严经》怎么讲的呢?
凡夫与佛陀的自性是平等的。怎么平等呢?刚开始没有生,中间没有住,最后没有取。正因为这样,我等众生与佛陀是一样的。不仅我们的自性与佛陀一样,还有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实际上也是五部佛:色蕴是毗卢遮那佛,受蕴是宝生佛,想蕴是无量光佛,识蕴是不动佛,行蕴是不空成就佛。此外,我们的五蕴还分为很多法,比如色法有很多分类,就像《俱舍》等论典中所说的那样。这样的话,五蕴还可以细分,那就有无数的如来,这些都是大能仁、大佛陀。
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中,也能找到这个教证,我前面好像引用过一次,不知道你们是否记得?里面的译法基本相同,比如“色受无有数,想行识亦然,若能如是知,当作大牟尼。”但对比藏文译法和实叉难陀的译法,可能藏文更好解释。《八十华严》是最全的版本,当时是武则天请实叉难陀翻译的,最后她也特别欢喜赞叹,并加上了“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个开经偈,从历史上看,它有非常深的缘起。
密宗承许五蕴即五如来,五大即五佛母。学显宗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色声香味触怎么可能是五如来?”但他们没有想到《华严经》也这样讲。所以,大乘显宗的《维摩诘经》《华严经》《涅槃经》等甚深经典中,也有密宗的意义,只不过在渐次根基者面前没有深入剖析,而密宗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道理。
我们这里的求学者,如果以前显宗学得比较多,而对密法有邪见的话,这确实是自己的愚痴所致。其实,显宗、密宗在究竟密意上没什么差别,但密宗确实有很多特别的教言。
以上讲的五蕴即五如来的教证,我希望道友们要记住,不仅仅是在书上打个记号,红色的、蓝色的……颜色各种各样,我也喜欢这样打,但如果天天把书画得像唐卡一样,心里却一点都没有记,是没有用的。如果某天有人跟你说:“你们密宗说五蕴即五如来,这是一种邪说。”那你怎么应对?“好像我法本里有,你可不可以等一下,我回去取法本,再给你讲。”这样的话,就像上了战场却忘记带武器一样。所以,这些重要的教证,不但应该记在笔记本上,还要记在心里——心里记住更重要。
| 现在稍加宣说修行菩提心达到究竟后心得自在的量:
修菩提心,最终达到稳固、究竟的境界时,标准是什么样的呢?有些人可能不知道,自己菩提心已经修很长时间了,觉得现在应该差不多了,想要问一问,找个上师来印证一下:“我修了那么长时间的菩提心,以后应该就不用修了吧?”在这里,荣索班智达引用了蒋华西宁在《菩提心修法》中的一个教证。
| 《菩提心修法》中云:“乃至心动摇,魔境细微道,动不动名言,不住住无住,无现中观道,佛说菩提心。”
只要心还会动摇,就是魔的境界。细微的道,无论是动还是不动,以及超越动与不动的名言,这些都不住。没有住与无住,这些统统远离,才是中观道。这是佛陀所说的菩提心。
如果你很想知道自己的菩提心修得怎么样了,只要你心中出现“我境界应该很高”这样的念头,那就是魔业,着魔了。如果以后有人这样说,可以直接说这是魔业,因为这肯定是戏论。
| 如此无论生起什么显现与分别念都不加遮止,自然不跟随而自寂灭,
前面也讲过,大圆满的修行人,不管是现前好的分别念、不好的分别念,都不会像小乘行人那样去遮止,也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去跟随。
| 无有勤作而长久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时,
这里讲到了实修的窍诀:不管显现什么样的分别念,都不要去遮止,也不要去跟随,远离一切勤作,一直这样护持。
其实修的话,能修、所修都没有。当然,这对稍微懂得大圆满见解的人来讲,是适用的。但如果完全不懂这些道理,只是自然放松,那与凡夫俗子没什么差别。
| 如果得到少许能力,
修的时候,刚开始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但你这样慢慢地串习,修行就会变得简单起来。萨迦班智达说,如果我们长期串修,不管怎么样,都会得到一些能力。修行是这样,世间法也是这样。
《入菩萨行论》中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如果长久修空性,必定会断除实有的习气,最终连对空的执著也会断除。修空性时,修的时间要长一点,否则不行。先是实有的执著没有了,再修无所有,最后连无实的空性执著也要断除,这是一种基本的修行次第。
| 纵然显现分别念持续生起,也是远离有实与相状的耽著而生起,
当你慢慢得到智慧和力量后,此时生起的执著有所不同。虽然那个时候也有分别念、有显现,但不像以前一样,是远离实执、远离著相的一种生起。
华智仁波切在直断窍诀《击要三句》中说:“纵然显现依如故,解脱差别大要诀。”虽然显现与以前一样,但解脱境界与以前不同。显现是同样的显现,但你以前对显现的这些法特别执著、特别有想法,“这是白色的,那是黑色的。”“这怎么能过得下去啊,天呐!一定要是非分明啊!如果分不清楚,世界上就没有公平正义了。”但慢慢地,是也可以、非也可以,你对一切相没有以前那么执著了。
| 就像梦中显现的事物虽然没有随着睡眠减轻而消失,但却去除了有实见与相执的耽著。
梦中的显现,当睡眠慢慢减轻时,虽然梦境并没有消失,但却去除了有实见与相状的执著。之前在梦里觉得马、象是真实存在的,但随着睡眠的迷乱慢慢减少,虽然有显现,但你没有那么执著了。这是第一个层次。
| 其后,如果智慧与等持更加堪能,
其实,经常修行还是很重要的,要一直不断地修行,哪怕一天只能修半个小时、十分钟,也要坚持不懈。世间人常说“不放弃非常重要”,修行人也是如此。只要不放弃,对这些道理好好地修,智慧与方便双运的力量就会慢慢堪能。
| 那么不仅仅是细微的相执,而且产生本身也变得细微,
以前你对所有显现特别执著,但慢慢修行之后,这种执著不一定生得起来;即使生起来,力量也非常微弱。
| 如同梦境随着睡眠越来越减轻,不仅仅去除贪执,而且显现本身也现得细微。
这可能是资粮道、加行道以上,或是得地以上的境界。就像睡眠即将醒来时,虽然有一些显现,但你对这些显现不像之前在梦中那样特别执著。
有时候,有些人在梦里见到已故亲人,会哭很长时间,醒来后枕头都湿了;有些人在梦里遇到开心的事,会一直“哈哈哈”地笑。我那天做了一个噩梦,一只小猴子咬住了我的小指头,很痛,我就醒过来了。醒来后,我摸了一下,好像手指真的还在痛,我想是不是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但结果也没有。在梦里时,感觉很痛苦,但接近梦醒的时候,这种痛苦就消失了——这是对治的智慧和力量强大了。这是第二个层次。
| 随后,如果智慧与等持极其自在,
这是第三个层次。此时,你的智慧、等持、智悲双运的力量更加强大。
| 那么领受意的动摇之行或者领受不动摇或者领受超出二者名言也不存在,因此就称为“无现中观道”,
这是解释教证里的“动不动名言”。
无论是动还是不动,甚至是超出动与不动的名言,这些都不存在,这就是中观道。
| 这时也远离了了知领受或灭了以后这般领受或者这种受的显现,
原先是有执著的感受,现在执著没有了,处于一种平静或等舍的状态中。
| 远离了以想可安立为这般,就称为“无现中观道”。
这种受的显现,以想来领取是不合理的。
前面讲过,以受而领取是中等的,以想而领取是下等的,以无二而领取是较高的境界。所以,如果你用想来认定“我现在正处于空性中,处于光明中”,这样是不合理的。如果远离了一切名言,现见了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叫做“无现中观道”。
下面也是吉祥音《遣除边暗灯》中的教证。
| 《遣除边暗灯》中也说:“谓深无分别,显现心之境,深无分别受,受故非真如。”
如果你认为自己处于甚深的无分别中,实际上这是心的对境。这种甚深的无分别是一种受。因为是受,所以不是真实的。
| 若问:何时,无分别甚深义对别人无法宣说,以自心领受的呢?
若问:“这种甚深的无分别,什么时候对别人无法宣说,只能自己领受呢?”
| 由于也是领受的缘故,就只是一个分别而已,所以不应称为见谛。
如果只是自己领受,无法给别人说,这种领受还是有执著,并不是很高的境界。
| 这般自领受而无法对别人宣说,是一切现量的法性。
其实,像这样只是自己领受,无法对别人宣说,是所有现量的必然规律。世间法都是这样。
| 比如盐味,是大多数人与旁生共同所领受的,但对于一个没有尝过盐味的人无法说明“盐味是这般”。同样,自己品尝到了禅味,无法对别人显示讲说,但也不能入于甚深之列,它只是一个分别而已。
比如吃盐时,大家都知道盐的味道。但对于没有尝过盐味的人,即使你用尽描述味道的词汇,他也无法真正感受到盐味是什么。同样,你品尝到了禅味,无法对别人宣说,这也不一定是很高的境界,它只是一种分别而已。
虽然显宗、密宗中都有哑人吃糖的比喻,但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可言说的境界,另一种只是世间的现量。你不能因为“我自己知道,不能给别人言说”,就认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是要分情况的。
| 此理在他论中也有宣说,如云:“离受安乐道。”
真正的佛道远离了一切受,远离了一切受才是安乐道。
| 说明无上菩提既远离了受,也远离了心之行。
如果我们有受,也有心,这种境界并不高。这两种法实际上都是虚妄的。《入中论》云:“观待彼识二俱实,待明见境二俱妄。”观待见毛发的识而言,当时有对境、有心识;但观待明见者来说,对境和心识这两个都是假的。所以,你认为自己证悟了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实际上,你还是紧紧抓着一个东西当成真实,这是不合理的。
| 如《维摩诘经》中云:“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这是说证得菩提时。
佛最初在菩提树下,依靠威力降伏魔众,得到了甘露妙法,成就了寂灭的觉悟道,这个时候,他没有心——没有“我现在得到了正等觉”这种分别,也没有受。这就是佛陀证得菩提时的境界。
| 证得菩提与见谛的差别是,以说八识宗与说一识宗的差别稍有不同安立:
一般来讲,说八识宗和说一识宗的观点稍有不同,但没有什么大的矛盾。
| 归纳而言,去除了现行的显现分别,就是见谛;
见谛即获得一地。《入中论》中说,得到一地菩萨果位时,有一种欢喜,所以叫欢喜地。根据《宝积经》所讲,证悟一地时获得了极大极喜,这叫胜义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仁达瓦、夏秋巴认为,这时已经成了胜义菩萨。但果仁巴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法性分为胜义和世俗,但人不应该加胜义。然后他引用教证说明,得一地菩萨果位时,应说是得到了胜义菩提心,而不能说是胜义菩萨。这些智者之间经常辩论。
| 灭尽随眠,就是证得菩提。这个所谓的见谛,是任何法也未见的别名,
一切所知障全部灭尽了,叫证得菩提。这所谓的见谛,是最究竟的见谛,是一无所见的别名。
| 如《维摩诘经》中云:“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
连真实见都不可得,更何况是虚妄见了?更是没有。
| 《般若摄颂》中所说的“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佛说见法亦复然”也是如此。
《般若摄颂》中有四句,第四句是“见以他喻不能诠”,但荣索班智达没有用,他只用了三句。意思是说,有些众生声称见到了虚空,但虚空怎么见呢?虚空的本体都没有。同样,佛陀说,你所见的任何法,也没什么可见的。
我们昨天讲的虚空的比喻,和《般若摄颂》里的比喻一模一样。《般若摄颂》也有这么深的教义,以虚空的比喻来直指心性。有些人认为:“只有在大圆满中才直指心性,莲花生大士让弟子认识本性时,就是直指虚空在哪儿。所以我觉得,密法才有开悟的机会。”其实,我们早就学过《般若摄颂》,其中也有过虚空的比喻,告诉我们所见的万法皆如虚空,没有自性。
我们经常说“我见到了朋友”“我看了什么书”,其实你根本没有见到。如果你看见了,那跟见到虚空是一样的——虚空没有本体,又怎么看得见呢?所以,不管见人、见事,我们都从来没有见过。
昨天前面的理论说,虚空和心是无生的,那无生的话,怎么会有见呢?跟石女的儿子、兔角、龟毛是一样的。现在的万法,我们从本体上观察时,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可是,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没有断,暂时来讲,法跟虚空有差别;但依靠虚空的比喻,我们慢慢会证悟这一点的。
那么,这样会不会变成虚空派呢?应该不会,这跟虚空派有很大的差别。《如意宝藏论》中也否认这种观点。
所以,希望我们以后看见虚空时,要观一观自心是什么样。看见任何法时,要想到“法的本体不成立,我心的本体也不成立,这一切跟梦里的法完全一样,希望我早点从梦中醒来”。